常用詞(十四) 82字
思索 鑒賞 料想 占卜 戲弄 動定 駐住依倚 雕制 生消 淹漏泛涵 蒙蔽蔭 炙啖餉 斂貢 激濯 拂逆 凋零 屠滅 罄盡了 肖 暨逮
暝黯 纖悉 贏短 驕慢妄 層喬 耿渺 縟稠 綜雜遍 塵靄 巒岩阿隅畔際 綸纂 床蓐 妝奩 廚筵 肌膚
1005.【思】
(一)思考,考慮。論語為政:“學而不~則罔,~而不學則殆。”又公冶長:“季文子三~而後行。”引申為懷念,想念。孟子萬章上:“鬱陶~君爾。”辛棄疾木蘭花慢詞:“君~我,回首處,正江涵秋影雁初飛。”
(二)名詞。讀sì。心緒,情懷。曹操短歌行:“幽~難忘。”蘇軾水龍吟詞:“無情有~。”柳永八聲甘州詞:“歸~難收。”
(三)語氣詞。在句首、句中或句末。多見於詩經。詩經魯頌駉:“~馬斯臧。”(斯:語氣詞。臧:好。)又小雅桑扈:“旨酒~柔。”(旨酒:美酒。柔:好。)又周南漢廣:“漢之廣矣,不可泳~。”(漢:指漢水。)
1006.【索】
(一)大繩,繩子。司馬遷報任安書:“其次關木~,被棰楚受辱。”又:“今交手足,受木~。”用作動詞時,表示制繩索,絞。詩經豳風七月:“宵爾~綯。”
(二)探尋,索取。莊子外物:“曾不如早~我於枯魚之肆。”楚辭離騷:“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
(三)散,獨,孤獨。禮記檀弓上:“吾離群而~居。”謝靈運登池上樓詩:“~居易永久。”陸遊釵頭鳳詞:“一懷愁緒,幾年離~。”按:這個意義一般只用於“~居”,“離~”。
(四)盡,完了,完結。儀禮鄉射禮:“命曰:'取矢不~!'弟子自西方應曰:'諾!'”韓非子初見秦:“士民病,蓄積~。”[~然](1)離散的樣子。晉書羊祜傳:“劉禪降服,諸營堡者~然俱散。”(2)興盡的樣子。陸機歎逝賦:“十年之內,~然已盡。”今成語有“興致~然”,“~然無味”。
1007.【鑒】(鑒)
銅鏡。新唐書魏徵傳:“以銅為~,可正衣冠;以古為~,可知興替;以人為~,可明得失。”引申為照,察看。柳宗元愚溪詩序:“溪雖莫利於世,而善~萬類。”又引申為引以為戒,借鑒。杜牧阿房宮賦:“後人哀之而不~之。”今成語有“前車之~”。
[辨]監,鑒,鑒。“監”與“鑒”是古今字,“鑒”與“鑒”是異體字。“監”字出現很早(金文中已有),最初以盆水為監,所以“監”字從“皿”。在兩漢以前的古籍中,凡用“鑒”的地方,也都可以作“監”,沒有什麼差別,如尚書的“人無於水監”,詩經的“殷監不遠”,論語的“周監於二代”等,都是通用的。漢以後,兩字分工漸細,於“銅鏡”,“照”,“借鑒”等義,用“鑒”不用“監”;於“監臨”,“監督”等義,用“監”不用“鑒”。二者讀音也有了差別。
1008.【賞】
(一)獎勵有功的。史記項羽本紀:“未有封侯之~。”又淮陰侯列傳:“而功蓋天下者不~。”
(二)嘉許,賞識。世說新語文學:“因此相要,大相~得。”引申為喜愛,欣賞。陶潛移居詩:“奇文共欣~,疑義相與析。”沈約謝靈運傳論:“徒以~好異情。”
1009.【料】
稱量,度量。史記孔子世家:“嘗為季氏吏,~量平。”引申為計算,統計。國語周語:“夫古者不~民而知其多少。”又為估量,揣度。史記淮陰侯列傳:“大王自~勇悍仁強孰與項王?”又為猜想,猜測。辛棄疾賀新郎詞:“~青山見我應如是。”
1010.【想】
一種心理活動,表現為希望遇見,羡慕,懷念等。史記孔子世家:“餘讀孔氏書,~見其為人。”後漢書王霸傳:“夢~賢士,共成功業。”又隗囂傳:“欲先崇郭隗,~望樂毅。”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詩:“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引申為設想,想像。蘇軾念奴嬌詞:“遙~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柳永八聲甘州:“~佳人妝樓凝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用作名詞時,表示意念。陶潛歸田園居詩:“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孔稚圭北山移文:“瀟灑出塵之~。”
[辨]思,想。“想”只是思的一種。在思考的意義上,只能用“思”,不能用“想”。“學而不思”不能換成“學而不想”。在懷念的意義上,先秦也只用“思”,不用“想”。
1011.【占】
(一)根據燒灼過的龜甲裂紋占問吉凶。周禮春官宗伯:“占人掌~龜。”引申作一般占驗吉凶的迷信行為(不一定灼龜)。蘇軾喜雨亭記:“其~為有年。”
(二)讀zhàn。文章不起草而口授他人寫出叫“口占”。漢書朱博傳:“閤下書佐入,博口~檄文曰。”後代特指作詩不起草。如李商隱有“病中聞河東公樂營置酒口~寄上”的詩,高崇文有“雪席口~”的詩,等等。
(三)讀zhàn。據有,擅有。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涇大將焦令諶取人田自~數十頃。”這個意義後代寫作“占”。
1012.【蔔】
灼龜占卦。左傳僖公四年:“~之,不吉。”也指掌管卜卦的人。楚辭卜居:“乃往見太~鄭詹尹。”司馬遷報任安書:“文史星曆,近乎~祝之間。”引申為預料,預知,料度。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僕自~固無取。”今成語有“吉凶未~”。
1013.【戲】
(一)讀huī。軍中大將的大旗。史記高祖本紀:“兵罷~下,諸侯各就國。”又淮陰侯列傳:“於是有縛廣武君而致~下者。”這個意義後代多作“麾”。
(二)詼諧,開玩笑。論語陽貨:“前言~之耳。”又為嬉戲,遊戲。鮑照擬行路難詩:“弄兒床前~。”
(三)讀hū。“於戲”連用,等於“嗚呼”。詩經周頌烈文:“於~前王不忘。”
1014.【弄】
(一)用手把玩。詩經小雅斯幹:“載~之璋。”(讓他拿著璋玩。)引申為戲耍,遊戲。左傳僖公九年:“夷吾弱不好~。”(夷吾:人名。弱:年幼。好:愛好。)漢書趙堯傳:“高祖持禦史大夫印,~之。”又凡以此為樂的事都可以叫弄。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詩:“明朝散發~扁舟。”溫庭筠菩薩蠻詞:“~妝梳洗遲。”蘇軾水調歌頭:“起舞~清影,何似在人間。”
(二)演奏樂器。世說新語任誕:“踞胡床,為作三調,~畢,便上車去。”(胡床:魏晉時的一種可以摺疊起來攜帶的坐具。)王涯秋夜曲:“銀箏夜久殷勤~。”又為曲子。王褒洞簫賦:“時奏狡~。”(狡:急。)
[辨]戲,弄。在“戲耍”這種意義上,二者是同義詞。在古書中,“戲”一般可以用於形體動作方面,也可用於言語行為方面;“弄”則偏重於手的動作方面。
1015.【動】
(一)移動,振動。跟“靜”相對。詩經豳風七月:“五月斯螽~股。”引申為行動,行為。論語顏淵:“非禮勿~。”又為思想情感的變化或衝動。孟子公孫醜上:“我四十不~心。”杜甫詠懷古跡五首詩:“暮年詩賦~江關。”
(二)副詞。每次都,常常(後起義)。諸葛亮後出師表:“論安言計,~引聖人。”杜甫贈衛八處士詩:“人生不相見,~如參與商。”又佳人詩:“采柏~盈掬。”
1016.【定】
(一)安定,安靜。詩經小雅采薇:“豈敢~居。”禮記大學:“知止而後有~,~而後能靜。”引申為停止。詩經小雅節南山:“亂靡有~。”又為平定,使安定。史記淮陰侯列傳:“三秦可傳檄而~。”又:“八月,漢王出陳倉,~三秦。”引申為決定,確定,排定。漢書賈誼傳:“量材而授官,錄德而~位。”文心雕龍情采:“理~而後辭暢。”
(二)副詞。到底,究竟(後起義)。世說新語言語:“卿雲'艾艾',~是幾艾?”杜甫將曉詩:“筋力~如何?”
(三)副詞。一定(後起義)。杜甫寄高適詩:“~知相見日,爛漫倒芳樽。”
1017.【駐】
車馬停止。王勃滕王閣序:“襜帷暫~。”杜甫別房太尉墓詩:“~馬別孤墳。”薑夔揚州慢詞:“解鞍少~初程。”古代行軍多用車馬,所以又特指軍隊的停留,駐紮。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率諸軍北~漢中。”又:“是以分兵屯田,為久~之基。”引申為留住。一般只用於“駐顏”。蘇軾洞霄宮詩:“不用金丹苦~顏。”
1018.【住】
留,留下。跟“去”相對。杜甫哀江頭詩:“去~彼此無消息。”又為停止,停住。辛棄疾摸魚兒詞:“更誰勸啼鶯聲~。”又賀新郎詞:“更那堪鷓鴣聲~,杜鵑聲切。”引申為居住。崔顥長幹行:“君家~何處?妾~在橫塘。”辛棄疾八聲甘州詞:“移~南山。”
[辨]駐,住。“駐”和“住”雖都有“停留”的意義,但是有細微的差別。“駐”,中句切,“住”,持遇切,古音也不相同。“駐”的“停留”義是從車馬和車駕停留引申來的,意義較莊重;“住”則指一般的停留,住宿。所以“駐馬”“駐車”的“駐”不能改作“住”,“住宿”的“住”也不可用“駐”。此外“駐”的一些習慣用法也不能改作“住”,如“駐顏”不能寫作“住顏”。
1019.【依】
(一)傍著,緊靠著。古詩十九首:“胡馬~北風。”王之渙登鸛雀樓詩:“白日~山盡。”引申為依託。曹操短歌行:“繞樹三匝,何枝可~?”又為依照,按照。漢書霍光傳:“桀、安欲為外人求封,希~國家故事,以列侯尚公主者,光不許。”今成語有:“~樣畫葫蘆。”
(二)[~~](1)柔曼的樣子。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2)留戀惜別的樣子。王維渭川田家詩:“相見語~~。”今成語有“~~惜別”。
(三)[~稀]仿佛。趙嘏江樓有感詩:“風景~稀似去年。”周邦彥西河詞:“想~稀、王謝鄰裏。”
1020.【倚】
(一)斜靠著。史記刺客列傳:“軻自知事不就,~柱而笑。”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迷花~石忽已暝。”又用於抽象意義,表示依靠,憑恃,仗恃。史記淮陰侯列傳:“百姓罷極怨望,容容無所~。”又魏其武安侯列傳:“灌夫亦~魏其而通列侯宗室為名高。”漢樂府羽林郎:“依~將軍勢,調笑酒家胡。”引申為偏斜。禮記中庸:“中立而不~。”成語有“不偏不~”。
(二)隨著,合著(指音樂)。史記張釋之列傳:“使慎夫人鼓瑟,上自~瑟而歌。”蘇軾前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歌而和之。”
[辨]依,倚。二者都有“依靠”的意義,但詞義輕重不同。“依”是靠近某物,意義輕,所以能引申出“依傍”,“依照”等義。“倚”是斜靠在某物上,其義重,所以引申為“偏斜”,“憑恃”,“倚仗”等義。“倚”(二)的意義不與“依”通。前赤壁賦的“倚歌而和之”,有的本子作“依”,不足為訓。
1021.【雕】
(一)猛禽。鷹鷂一類的鳥。王維觀獵詩:“回望射~處,千裏暮雲平。”這個意義常寫作“雕”。
(二)與“雕”通。刻畫,雕鏤,雕琢。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也。”又用於抽象意義,指文章或言辭的修飾。文心雕龍情采:“綺麗以豔說,藻飾以辨~。”又:“乃可謂~琢其章,彬彬君子矣。”
1022.【制】
裁成衣服。楚辭離騷:“~芰荷以為衣兮。”文心雕龍鎔裁:“夫美錦~衣,修短有度。”引申為製造一般的器物。洛陽伽藍記報德寺:“時高祖新營洛邑,多所造~。”又特指寫作。洛陽伽藍記景明寺:“所~詩賦詔策章表碑頌贊記五百篇,皆傳於世。”用作名詞時指篇什,篇章。文心雕龍情采:“故體情之~日疏,逐文之篇日盛。”也作“制”。蕭統文選序:“戒畋遊則有長楊羽獵之制。”
[辨]制,制。二者是古今字,在古書中可以通用。如詩經豳風東山的“制彼裳衣”作“制”,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作“制”。後來在表示動作時,“制”多用於抽象意義,如“制禮作樂”;“制”則用於具體意義。於法式,成規的意義方面,後代只用“制”,不用“制”。如“制度”,“法制”,“制服”不作“制”。參看第六單元“制”字條。
1023.【生】
(一)植物長出來,生出來。禮記月令:“王瓜~,苦菜秀。”又:“虹始見,萍始~。”又為生長。孟子告子上:“雖有天下易~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者也。”引申為生育[兒女]。左傳隱西元年:“~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又為發生,產生。左傳隱西元年:“無~民心。”又僖公三十三年:“敵不可縱。縱敵患~。”
(二)活著,生存。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以害仁。”史記淮陰侯列傳:“陷之死地而後~。”生又用作狀語。史記淮陰侯列傳:“有能~得者購千金。”又形容詞。活的,活著的。孟子萬章上:“昔者有饋~魚於鄭子產。”引申為生命,性命。孟子告子上:“舍~而取義者也。”引申為一生,一輩子。李商隱馬嵬詩:“海外徒聞更九州,他~未蔔此~休。”
(三)不熟的。與“熟”相對。史記項羽本紀:“則與一~彘肩。”後代的“生疏”,“不熟練”等義都是從這個意義引申出來的。
(四)漢代對儒者的通稱。史記淮陰侯列傳:“且酈~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漢書貢禹傳:“朕以~有伯夷之廉,史魚之直。”後漢書鄭玄傳:“融喟然謂門人曰:'鄭~今去,吾道東矣!'”(融:馬融。)引申為一般青年文士的通稱(後起義)。韓愈答李翊書:“~之書辭甚高。”又:“誰不欲告~以其道。”
1024.【消】
(一)消失,減少。與“息”相對。易經泰卦:“君子道長,小人道~也。”蘇軾前赤壁賦:“盈虛者如彼,而卒莫~長也。”又為消除,解除。陶潛歸去來辭:“樂琴書以~憂。”引申為融解。禮記月令:“冰凍~釋。”[消息](1)自然中各種事物的增減生滅。易經豐卦:“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息。”(2)音訊(後起義)。杜甫哀江頭詩:“去住彼此無~息。”
(二)禁得住,經得起(晚起義)。辛棄疾摸魚兒詞:“更能~幾番風雨?”
1025.【淹】
(一)浸漬。楚辭九歎怨思:“~芳芷於腐井兮。”淹又用於抽象意義。禮記儒行:“~之以樂好。”(樂yào:喜愛。好:愛好。)引申為淹沒(後起義)。北史皇甫和傳:“宅中水~。”
(二)深。特指知識的深廣,多是“淹通”,“淹博”,“淹貫”,“淹雅”連用。文心雕龍體性:“平子~通,故慮周而藻密。”(平子:張衡的字。)世說新語品藻:“世目殷中軍(浩)'思緯~通,比羊叔子。'”
(三)遲延,滯留。楚辭離騷:“日月忽其不~兮。”曹丕燕歌行:“君何~留寄他方?”杜甫詠懷古跡詩:“三峽樓臺~日月。”柳永八聲甘州詞:“何事苦~留。”
1026.【漏】
(一)水滲下。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床頭屋~無乾處。”引申為疏漏。漢書酷吏傳:“號為罔~吞舟之魚。”(罔:綱。)
(二)古代計時用的漏壺。三國志吳書吳範傳:“權立表下~以待之。”(權:孫權。表:測日影的器具。)引申為報時的更鼓。杜甫和賈舍人早朝詩:“五夜~聲催曉箭。”溫庭筠更漏子詞:“花外~聲迢遞。”
1027.【泛】
(一)在水上飄浮。蘇軾前赤壁賦:“蘇子與客~舟,遊於赤壁之下。”陸遊謝池春詞:“卻~扁舟吳楚。”也可以寫作“汎”。詩經鄘風柏舟:“汎彼柏舟。”也作“氾”。楚辭卜居:“將氾氾若水中之鳧。”引申為空浮,浮泛。文心雕龍情采:“故有志深軒冕,而汎詠皋壤。”
(二)氾濫。漢書武帝紀:“河水決濮陽,~郡十六。”水經注河水:“河水盛溢,~浸瓠子。”(瓠hù子:河名。)
(三)廣泛,普遍。楚辭九歎思古:“且倘佯而~觀。”(倘佯:即“徜徉cháng yáng”,閒適從容的樣子。)
[辨]泛,汎,氾。在古代漢語中,上述三個意義三字互通,無嚴格的區別。如詩經邶風二子乘舟的“汎汎其景”和楚辭卜居的“將氾氾若水中之鳧”,左傳僖公十三年的“汎舟之役”和陸遊謝池春詞的“卻泛扁舟吳楚”,孟子滕文公上的“氾濫於天下”和司馬相如上林賦的“汎淫氾濫”,禮記喪大記的“氾拜眾賓於堂上”和論語學而的“汎愛眾,而親仁”,等等,都是義同而字不同。後代這三個字有一些習慣用法上的分別,如“泛舟”不作“氾舟”,“汎愛”不作“泛愛”等。
1028.【涵】
(一)潛沉,潛遊。左思吳都賦:“~泳乎其中。”韓愈祭鱷魚文:“鱷魚之~淹卵育於此,亦固其所。”
(二)包含,包容。孟浩然臨洞庭上張丞相詩:“八月湖水平,~虛混太清。”(虛:虛空。太清:指“天”。)辛棄疾木蘭花慢詞:“正江~秋影雁初飛。”
1029.【蒙】
(一)覆蓋。詩經鄘風君子偕老:“~彼縐絺。”(縐絺chī:都是細葛布。)又為掩蓋真相以相欺騙。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上下相~。”杜甫歲晏行:“刻泥為之最易得,好惡不合長相~。”引申為暗昧不明,愚昧。易經蒙卦:“匪我求童~,童~求我。”(童:幼稚。)後代有雙音詞“啟~”。
(二)蒙受,遭受。漢書杜欽傳:“申生~無罪之辜。”孔稚珪北山移文:“薜荔~恥。”
(三)敬詞。承,承蒙。李密陳情表:“凡在故老,猶~矜育。”又:“過~拔擢。”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昨日~教。”
1030.【蔽】
(一)遮住,遮掩。楚辭國殤:“旌~日兮敵若雲。”蘇軾前赤壁賦:“旌旗~空。”用於抽象意義時表示總括,概括。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之,曰:'思無邪。'”後代只在運用論語這一成語時用這個意義。引申為障隔、遮擋。楚辭卜居:“竭智盡忠,而~鄣於讒。”史記項羽本紀:“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沛公。”
(二)蒙蔽。荀子解蔽:“凡人之患,~於一曲,而暗於大理。”(一曲:指事理的局部,一端。)
(三)隱蔽,藏匿。漢書王莽傳:“不可以骨肉故,~隱不揚。”(骨肉:指近親。)柳宗元三戒黔之驢:“~林間窺之。”
1031.【蔭】
樹蔭。荀子勸學:“樹成~而眾鳥息焉。”用作動詞時表示遮蓋。左思詠史詩:“以彼徑寸莖,~此百尺條。”陶潛歸田園居詩:“榆柳~後簷。”引申為庇蔭。封建時代,皇帝因為某個大臣有功而賜給他的子孫的恩惠(如可以取得某種官職,或享有某種特權)叫“蔭”。隋書柳述傳:“少以父~,為太子親衛。”這個意義一般都作“廕”(但樹蔭的“蔭”不能作“廕”)。查繼佐徐光啟傳:“加贈少保,並兩廕。”(兩廕:兩代可由廕襲得官。)
[辨]蔽,蔭。“蔽”與“蔭”的差別頗大。“蔽”,可以從前後左右遮住,如“以身翼蔽沛公”,也可以從上下遮住,如“旌旗蔽空”。“蔭”只能是從上下遮住,而且是遮住太陽。
1032.【炙】
(一)燒肉,烤肉。左傳哀公十五年:“~未熟。”孟子盡心下:“膾~與羊棗孰美?”揚雄解嘲:“東方朔割~於細君。”李白俠客行:“將~啖朱亥。”又用作動詞,表示烤[肉]。詩經小雅瓠葉:“燔之~之。”引申為烤。杜甫麗人行:“~手可熱勢絕倫。”
(二)親近,薰染。孟子盡心下:“而況於親~之者乎?”
“炙”字舊讀去入兩聲。去聲之夜切,音拓(zhè);入聲之石切,音支。
1033.【啖】(噉,啗)
吃,給吃。李白俠客行:“將炙~朱亥。”也寫作“啗”。史記滑稽列傳:“啗以棗脯。”也作“噉”。世說新語任誕:“籍飲噉不輟,神色自若。”按:“啖”,“啗”,“噉”是異體字,古書中通用。
1034.【餉】(饟)
(一)送飯給田中耕作的人。詩經周頌良耜:“其饟伊黍。”孟子滕文公下:“有童子以黍肉~。”王維積雨輞川莊作詩:“蒸藜炊黍~東菑。”蘇軾新城道中詩:“煮葵燒荀~春耕。”
(二)供給軍用的錢糧,物資。漢書高帝紀:“填國家,撫百姓,給~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唐書食貨志:“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宮闈服禦,軍餉,百官祿俸,皆仰給焉。”後代有雙音詞“軍~”,“糧~”等。
“餉”字舊讀式亮切,商去聲;又書兩切,音賞。今讀xiǎng。
1035.【斂】
(一)聚積,特指聚積財物。論語先進:“而求也為之聚~而附益之。”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聚~貢城關。”引申為收斂,節制。漢書霍光傳:“上虛己~容,禮下之已甚。”又張敞傳:“此言尊貴所以自~制,不從恣之義也。”(從恣:放縱恣肆。)孔稚珪北山移文:“~輕霧,藏鳴湍。”
(二)通“殮”。漢書趙廣漢傳:“至冬當出死,豫為調棺,給~葬具。”
1036.【貢】
把物品進獻給天子。尚書禹貢:“厥~漆絲。”左傳僖公四年:“爾~苞茅不入。”又:“~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聚斂~城關。”引申為薦舉(後起義)。如科舉時代被薦舉的秀才叫“~生”,會試中式者叫“~士”。
1037.【激】
(一)遏阻水勢。孟子告子上:“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而行之,可使在山。”韓愈送孟東野序:“其躍也,或~之。”引申為流急。王義之蘭亭集序:“又有清流~湍,映帶左右。”
(二)情緒因受刺激而衝動。司馬遷報任安書:“至~於義理者不然。”引申為情緒昂揚奮發。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浩歌彌~烈。”嶽飛滿江紅詞:“壯懷~烈。”
“激”字舊讀入聲。
1038.【濯】
洗。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我纓。”韓愈送李願歸盤穀序:“~清泉以自潔。”[~~]山嶺光禿的樣子。孟子告子上:“人見其~~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成語有“童山~~”。
“濯”字舊讀入聲。
1039.【拂】
(一)撣(dǎn)。楚辭卜居:“詹尹乃端策~龜。”楊惲報孫會宗書:“是日也。~衣而喜,奮袖低昂。”李白俠客行:“事了~衣去。”引申為斜掠過,輕輕擦過。岑參和賈舍人早朝詩:“柳~旌旗露未乾。”
(二)違背,不順。孟子告子上:“行~亂其所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忠言~於耳。”
(三)讀bì。通“弼”。輔佐。孟子告子上:“入則無法家~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漢書蓋寬饒傳:“乃欲以太古久遠之事匡~天子。”
“拂”字舊讀入聲。
[辨]拂,拭。“拂”是撣,即打去塵土;“拭”是揩擦。二者相似而不相同。
1040.【逆】
(一)迎,迎接,迎著。跟“送”相對。左傳成公十四年:“宣伯如齊~女。”(如齊:到齊國去。)又桓西元年:“目~而送之。”引申為預先,只限用於預見的意義上。諸葛亮後出師表:“凡事如此,難可~料。”又:“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睹也。”[~旅]迎接賓客的房舍,旅舍。陶潛自祭文:“陶子將辭~旅之館,永歸於本宅。”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夫天地者萬物之~旅。”
(二)倒,倒著。儀禮公食大夫禮:“~退復位。”引申為不順。跟“順”相對。孟子離婁上:“順天者存,~天者亡。”史記伍子胥列傳:“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施之。”再引申為背叛,叛逆。史記淮陰侯列傳:“而天下已集,乃謀畔(叛)~。”劉琨與石勒書:“附~則為賊眾。”
“逆”字舊讀入聲。
[辨]逆,迎。二者古音相近。在迎接的意義上,“逆”和“迎”本是一個字。只是由於方言不同,才分為兩字。關東叫“逆”,關西叫“迎”。
1041.【凋】
草木衰落。杜甫秋興八首詩:“玉露~傷楓樹林。”也寫作“雕”。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秋盡江南草木雕。”引申為傷殘,衰頹。李白蜀道難詩:“使人聽此~朱顏。”後代成語有“民生~敝”。
[辨]雕(鵰),琱,彫,凋。“雕”是猛禽,“鵰”是異體字。“琱”是治玉,刻。“彫”是繪飾,刻畫。“凋”是草木衰落。在雕琢、刻畫的意義上,“雕”、“琱”和“彫”可以相通。在凋落、衰頹的意義上,“凋”和“彫”可以相通。除此而外,彼此毫無關係。
1042.【零】
落[雨]。詩經豳風東山:“~雨其濛。”又鄘風定之方中:“靈雨既~。”(靈:好。)引申為一般的落下,飄散。古詩十九首:“泣涕~如雨。”陶潛歸田園居詩:“常恐霜霰至,~落同草莽。”庾信哀江南賦序:“將軍一去,大樹飄~。”辛棄疾賀新郎詞:“悵平生交遊~落。”成語有“感激涕~”。注意:在古代漢語裏,“零”字不當零數、零碎講。
1043.【屠】
宰殺牲畜。史記樊噲列傳:“以~狗為事。”又為操宰殺職業者。史記刺客列傳:“荊軻既至燕,愛燕之狗~及善擊築者高漸離。”又:“日與狗~及高漸離飲於燕市。”引申為屠殺,大量殘殺。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引兵西,~咸陽。”李華吊古戰場文:“憑陵殺氣,以相剪~。”
1044.【滅】
(一)把火熄掉。尚書盤庚上:“若火之燎於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引申為暗,不亮。常以“明滅”對舉。溫庭筠菩薩蠻詞:“小山重壘金明~。”又為消滅。杜甫戲為六絕句詩:“爾曹身與名俱~,不廢江河萬古流。”又詠懷古跡詩:“最是楚宮俱泯~,舟人指點到今疑。”
(二)除盡,滅絕,特指將一國一家或一族除掉。左傳僖公五年:“將虢是~。”又:“晉~虢。”史記淮陰侯列傳:“夷~宗族,不亦宜乎~”
1045.【罄】
器皿中沒有東西。詩經小雅蓼莪:“瓶之~矣。”陶潛自祭文:“簞瓢屢~。”又為盡,用完。北齊書循吏傳:“軍糧且~。”舊唐書李密傳:“~南山之竹,書罪未窮。”現代有成語“~竹難書。”
1046.【盡】
(一)不及物動詞。無餘,沒有了。史記淮陰侯列傳:“野獸已~而獵狗亨。”又:“高鳥~,良弓藏。”引申為皆,都,全部。副詞。孟子滕文公上:“~棄其學而學焉。”
(二)及物動詞。用完,用盡。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於國也,~心焉耳矣。”又:“~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三)副詞。放在形容詞前面,表示到了頂點。論語八佾:“子謂韶~美矣,又~善也。”放在動詞前面,表示無餘地,一切。莊子秋水:“以天下之美為~在己。”成語有“~善~美”。
(四)形容詞。整,全(後起義)。只用於“盡日”等片語裏。辛棄疾摸魚兒詞:“~日惹飛絮。”
1047.【了】
(一)了結,結束。李白俠客行:“事~拂衣去。”辛棄疾破陣子詞:“~卻君王天下事。”王淇春暮遊小園詩:“開到荼花事~。”
(二)副詞。全。世說新語文學:“開卷一尺許便放去,曰:'~不異人意。'”又雅量:“~無恐色。”
(三)明瞭,瞭解。世說新語雅量:“雖神氣不變,而心~其故。”又形容詞。後漢書孔融傳:“夫人小而聰~,大未必奇。”[~~]聰明。世說新語言語:“小時~~,大未必佳。”
1048.【肖】
(一)像,似,類似。老子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不肖:指與常情不相類似。)韓愈答李翊書:“待用於人者,其~於器耶?”後代成語有“維妙維~”。今雙音詞有“~像”。[不~](1)不賢。跟“賢”相對。孟子公孫醜下:“前日不知虞之不~。”(虞:指充虞。人名。)鄒陽獄中上樑王書:“士無賢不~,入朝見嫉。”韓愈送李願歸盤穀序:“其為人賢不~何如也?”(2)不像父親那樣賢。孟子萬章上:“丹朱之不~,舜之子亦不~。”(丹朱:帝堯之子。)戰國策趙策四:“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按:後代多用(2)義。
(二)比並,相等。漢書王莽傳:“皇后之尊~於天子。”
1049.【暨】
(一)及,與。尚書堯典:“帝曰:'咨,汝羲~和!'”(咨:感歎詞。羲、和:帝堯時兩人名。)又舜典:“讓於稷契,~皋陶。”
(二)到,至。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自建武~乎義熙。”這個意義又寫作“洎”。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氏檄:“洎乎晚節,穢亂春宮。”
1050.【逮】
(一)及,到,達到。論語裏仁:“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也。”李密陳情表:“~奉聖朝,沐浴清化。”蕭統文選序:“~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韓愈進學解:“下~莊騷,太史所錄。”
(二)捉住,收捕。漢書趙廣漢傳:“請~捕廣漢。”
1051.【暝】
幽暗,特指天黑。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迷花倚石忽已~。”歐陽修醉翁亭記:“雲歸而岩穴~。”“暝色”二字連用,表示夜色。李白菩薩蠻詞:“~色入高樓。”
[辨]冥,暝。“冥”與“暝”是古今字。但是“暝”在後代用來特指天黑,又變為兼讀去聲。
1052.【黯】
深黑色,暗淡無光。李華吊古戰場文:“~兮慘悴,風悲日曛。”引申為失色,神情頹喪。柳永玉蝴蝶詞:“~相望,斷鴻聲裏,立盡斜陽。”[~然]悲傷失色的樣子。江淹別賦:“~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又為失去光彩的樣子。劉禹錫西塞山懷古詩:“金陵王氣~然收。”[~~]愁悶,惆悵的樣子。韋應物寄李儋元錫詩:“春愁~~獨成眠。”蘇軾永遇樂詞:“~~夢雲驚斷。”
1053.【纖】(孅)
細。王勃滕王閣序:“~歌凝而白雲遏。”杜牧遣懷詩:“楚腰~細掌中輕。”又寫作“孅”。賈誼論積貯疏:“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細長柔美的樣子。古詩十九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李清照點絳唇詞:“起來慵整~~手。”
1054.【悉】
盡,全部。尚書盤庚上:“王命眾,~至於庭。”沈約謝靈運傳論:“兩句之中,輕重~異。”引申為詳細,詳盡。賈誼論積貯疏:“古之治天下,至孅至~也。”司馬遷報任安書:“書不能~意。”再引申為詳盡地知道。蕭統文選序:“隨時變改,難可詳~。”杜甫客夜詩:“老妻書數紙,應~未歸情。”
1055.【贏】
(一)獲取餘利。左傳昭西元年:“賈而欲~,而惡囂乎?”史記貨殖列傳:“然其~得過當。”引申為有餘。跟“縮”或“詘”相對。史記天官書:“歲星~縮。”(以贏縮比喻進退。)唐書陸贄傳:“視墾田~縮以稽本末。”嚴遵道德指歸論:“~而若詘,得之若喪。”
(二)博賽獲勝(晚起義)。跟“輪”相對。晏殊破陣子詞:“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門草~。”[~得]博得,獲得,剩得。杜牧遣懷詩:“~得青樓薄幸名。”辛棄疾破陣子詞:“~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又永遇樂詞:“~得倉皇北顧。”
(三)擔,背。荀子議兵:“~三日之糧。”賈誼過秦論上:“~糧而景從。”(景:影。)
1056.【短】
短。跟“長”相對。楚辭卜居:“夫尺有所~,寸有所長。”引申為不足,缺陷。莊子列禦寇:“商之所~也。”史記淮陰侯列傳:“善用兵者,不以~擊長,而以長擊~。”又為過失,特指捏造出來的過失。司馬遷報任安書:“隨而媒蘖其~。”又為動詞,表示說別人的短處,壞話。史記屈原列傳:“卒使上官大夫~屈原於頃襄王。”
1057.【驕】
(一)馬高大壯健的樣子。詩經衛風碩人:“四牡有~。”(牡:公馬。)
(二)自滿,自高自大。李華吊古戰場文:“主將~敵,期門受戰。”杜牧阿房宮賦:“獨夫之心,日益~固。”今成語有“戒~戒躁”。
[辨]驕,傲。“驕”是自滿,是一種心理狀態;“傲”是傲慢,沒禮貌,是一種行為表現。
1058.【慢】
(一)倨傲不敬。跟“敬”相對。禮記緇衣:“可敬而不可~。”李密陳情表:“詔書切峻,責臣逋~。”引申為懶惰。淮南子修務:“偷~懈惰。”又為怠慢,不盡職。諸葛亮出師表:“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以彰其咎。”(攸之:郭攸之。禕yī:費禕。允:董允。)
(二)慢走(行遲)。詩經鄭風叔於田:“叔馬~忌。”(叔:共叔段。忌:語氣詞。)引申為緩慢。注意:緩慢這一意義在上古很少見,唐代以後才多起來。韓愈奉和虢州劉給事使君三堂新題二十一詠(竹溪)詩:“藹藹溪流~。”
1059.【妄】
亂,不考慮是非得失。禰衡鸚鵡賦:“飛不~集,翔必擇林。”今成語有“輕舉~動”。引申為行為不正的。孔稚珪北山移文:“杜~轡於郊端。”又為不合事實,虛妄。論衡變虛:“是竟子韋之言~,延年之語虛也。”(竟:終究。子韋:宋國的大夫。延年:延長壽命。)又為愚昧無知,亂說亂做。孟子離婁下:“此亦~人也已矣。”今成語有“癡心~想”。
1060.【層】
重疊。王勃滕王閣序:“~巒聳翠,上出重霄。”蘇軾西江月詞:“橫空隱隱~霄。”這個意義也可寫作“增”。蕭統文選序:“增冰為積水所成,積水曾微增冰之凜。”引申為量詞(後起義)。王之渙登鸛鵲樓詩:“更上一~樓。”
1061.【喬】
(一)高,特指樹木的高大。多以“喬木”連用。詩經周南漢廣:“南有~木,不可休息。”孟子公孫醜上:“所謂故國者,非謂有~木之謂也。”薑夔揚州慢詞:“廢池~木,猶厭言兵。”[~遷]原意是遷到喬木上去。詩經小雅伐木:“出自幽谷,遷於~木。”後來比喻遷居或升官。張籍贈殷山人詩:“滿堂虛左待,眾目望~遷。”
(二)怪,惡劣(晚起義)。多見於元雜劇和早期白話小說。睢景臣高祖還鄉:“瞎王留引定火~男女。”又:“這幾個~人物,拿著些不曾見的器仗,穿著大作怪衣服。”引申為詐偽,假飾。熟語有“~裝改扮”。
1062.【耿】
光明。尚書立政:“以覲文王之~光,以揚武王之大烈。”(覲:見。)[~介]雙聲連綿字。光明正大,光明正直。楚辭離騷:“彼堯舜之~介兮,既遵道而得路。”韓非子五蠹:“則~介之士寡。”又:“不養~介之士。”[~~](1)老想著不能忘懷的樣子。詩經邶風柏舟:“~~不寐,如有隱憂。”今成語有“忠心~~”,“~~於懷”。(2)明亮的樣子。白居易長恨歌:“~~星河欲曙天。”又上陽白髮人詩:“~~殘燈照背影。”
1063.【渺】
水面遼闊。多以“渺渺”連用。寇准江南春詞:“波~~,柳依依。”引申為悠遠。蘇軾前赤壁賦:“~~兮餘懷。”又為遼遠而難以看見。柳永八聲甘州詞:“望故鄉~邈,歸思難收。”
1064.【縟】
文采盛,花紋多。張衡西京賦:“故其館室次舍,采飾纖~。”引申為一般事物的繁多,繁重。特指文章辭藻繁多。文心雕龍情采:“其為彪炳~采明矣。”沈約謝靈運傳論:“~旨星稠,繁文綺合。”注意:辭藻多而用“縟”來形容,一般都含有貶義。
1065.【稠】
多,眾多。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而~人廣坐,侍立終日。”引申為密,跟“稀”相對。沈約謝靈運傳論:“縟旨星~。”謝枋得蠶婦吟:“起視蠶~怕葉稀。”
1066.【綜】
使經線和緯線交織在一起,引申為一般事物的交錯,如說“錯~複雜”。引申為總集起來加以組織。司馬遷報任安書:“~其始終。”文心雕龍情采:“若乃~述性靈,敷寫器象。”蕭統文選序:“若其贊論之~緝辭采。”
1067.【雜】
(一)動詞。五彩相合。文心雕龍情采:“五色~而成黼黻。”引申為交錯,錯綜。周易系辭下:“六爻相~。”[~然](1)多而有條理的樣子。歐陽修醉翁亭記:“~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文天祥正氣歌:“天地有正氣,~然賦流形。”(2)紛紛,紛然。列子湯問:“~然相許。”
(二)形容詞。不純,多種多樣的東西混在一起。陶潛桃花源記:“夾岸數百步,中無~樹。”丘遲與陳伯之書:“~花生樹,群鶯亂飛。”引申為紛亂蕪雜。文心雕龍鎔裁:“趨時無方,辭或繁~。”又:“凡思緒初發,辭采苦~。”
(三)副詞。皆,都,共。國語越語下:“其事是以不成,~受其刑。”(刑:指禍患。)列子湯問:“~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1068.【徧】(遍)
(一)走遍,到處都走過。孟子離婁下:“~國中無與立談者。”白居易長恨歌:“排雲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引申為周徧,普遍。尚書舜典:“~於群神。”左傳昭公三十二年:“~賜大夫,大夫不受。”
(二)周而復始為一徧,一次(晚起義)。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詞:“千萬~陽關,也則難留。”
1069.【塵】
(一)飛揚的細土。莊子逍遙遊:“野馬也,~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又德充符:“鑒明則~垢不止。”用作動詞時表示蒙上灰塵,受玷污。詩經小雅無將大車:“祗自~兮。”孔稚珪北山移文:“~遊躅於蕙路,汙淥池以洗耳。”車馬軍隊行動要蕩起塵土,所以“塵”又特指敵寇的騷擾或戰爭(後起義)。杜甫北征詩:“況我墮胡~,及歸盡華髮。”辛棄疾木蘭花慢詞:“落日胡~未斷。”又常以“煙塵”連用。高適燕歌行:“漢家煙~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陸遊書事詩:“掃盡煙~歸鐵騎。”因為人行也起塵土,所以又引申為行跡,事蹟。沈約謝靈運傳論:“賈誼相如振芳~於後。”今成語有“步人後~”。“音塵”二字連用,表示人聲和蹤跡。李白憶秦娥詞:“咸陽古道音~絕。”
(二)世俗,凡俗(後起義)。孔稚珪北山移文:“蕭灑出~之想。”又:“抗~容而走俗狀。”後代有雙音詞“~世”。
1070.【靄】
雲霧蒸騰的樣子。多以“靄靄”連用。陶潛停雲詩:“~~停雲,濛濛時雨。”又:“停雲~~。”引申為煙霧,蒸氣。王維終南山詩:“青~入看無。”柳永雨霖鈴詞:“暮~沉沉楚天闊。”
1071.【巒】
(一)小而尖的山。孔稚珪北山移文:“望林~而有失。”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列缺霹靂,邱~崩摧。”
(二)山脊。王勃滕王閣序:“桂殿蘭宮,列岡~之體勢。”
1072.【岩】
(一)高峻的山,陡崖。世說新語容止:“雙目閃閃如~下電。”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千~萬轉路不定。”引申為高峻。孟子盡心上:“不立乎~牆之下。”又為險峻,險要。左傳隱西元年:“制,~邑也。”[~~]高峻的樣子。詩經小雅節南山:“維石~~。”世說新語賞譽:“~~清峙,壁立千仞。”
(二)山中的洞穴。司馬遷報任安書:“招賢進能,顯~穴之士。”歐陽修醉翁亭記:“雲歸而~穴暝。”杜甫夜宿贊公土室詩:“盛論~中趣。”
1073.【阿】
(一)大山。詩經小雅菁菁者莪:“在彼中~。”王勃滕王閣序:“訪風景於崇~。”又為山的轉折處,山畔。楚辭山鬼:“若有人兮山之~。”孔稚珪北山移文:“山~寂寥。”
(二)屋角處翹起的簷。周禮考工記匠人:“四~重屋。”古詩十九首:“~閣三重階。”
(三)曲意迎合,偏袒。孟子公孫醜上:“汙不至~其所好。”現代有雙音詞“~諛”。
(四)名詞詞頭。用於某些人稱代詞、親屬名詞及人名的前面。古詩十五從軍征:“家中有~誰?”古詩焦仲卿妻:“堂上啟~母。”
1074.【隅】
(一)靠邊的地方,角落。詩經邶風靜女:“俟我於城~。”王勃滕王閣序:“東~已逝,桑榆非晚。”王維終南山詩:“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李華吊古戰場文:“凜冽海~。”
(二)角,方角。論語述而:“舉一~,不以三~反,則不復也。”
1075.【畔】
(一)田界。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行無越思,如農之有~。”引申為一般的邊。周邦彥滿庭芳詞:“歌筵~,先安枕簟。”辛棄疾醜奴兒近詞:“山那~,別有人家。”
(二)通“叛”。孟子公孫醜下:“寡助之至,親戚~之。”史記淮陰侯列傳:“人言公之~,陛下必不信。”又:“而天下已集,乃謀~逆。”
1076.【際】
(一)兩牆相接處叫“際”。引申為一般事物的相交,會合。易經泰卦:“無往不復,天地~也。”又坎卦:“剛柔~也。”
(二)彼此之間[以禮]交往。莊子則陽:“不應諸侯之~。”(不參預諸侯之間的交往。)[交~]交往。孟子萬章下:“敢問交~何心也?”
(三)兩者之間,其間,間。韓非子難一:“君臣之~,非父子之親也。”表示時間,指兩者相交接的時候,其時,時。論語泰伯:“唐虞之~,於斯為盛。”(唐:指帝堯。虞:指帝舜。)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之貴,在日月之~。”又秦楚之際月表:“太史公讀秦楚之~。”(秦楚之際:指秦末和楚漢相交接的這段歷史時期。)諸葛亮出師表:“受任於敗軍之~,奉命於危難之間。”
(四)邊,際。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唯見長江天~流。”柳永八聲甘州詞:“誤幾回、天~識歸舟。”
1077.【綸】
(一)青絲綬帶。禮記緇衣:“王言如絲,其出如~。”又:“王言如~。”按:封建社會稱皇帝的詔書為“綸音”,就是由“王言如綸”發展來的。
(二)釣絲。文心雕龍情采:“固知翠~桂餌,反所以失魚。”
(三)讀guān。[~巾]一種青絲綬作的頭巾。蘇軾念奴嬌詞:“羽扇~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1078.【纂】
(一)赤色的絲帶。漢書宣帝紀:“錦繡~組,害女紅者也。”
(二)集合,編輯。韓愈進學解:“~言者必鉤其玄。”
1079.【床】
床。左傳宣公十五年:“宋人懼,使華元夜入楚師,登子反之~。”杜甫新婚別詩:“席不暖君~。”按:古人的床兼坐臥兩用。漢以後由西域傳入的一種坐具,叫“胡床”。世說新語任誕:“即便回下車,踞胡~,為作三調。”(三調:三支曲子。)
1080.【蓐】
睡眠處所鋪的草,草薦。左傳文公七年:“訓卒利兵,秣馬~食,潛師而起。”史記淮陰侯列傳:“亭長妻患之,乃晨炊~食。”引申為床上所鋪的被褥。李密陳情表:“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按:這個意義後代都寫作“褥”。上古人民生活簡陋,臥處鋪草,所以用“蓐”,後代生活條件有了改變,所以另造新形聲字“褥”,代替了“蓐”。
1081.【妝】(粧)
婦女用脂粉修飾容貌,打扮。古詩焦仲卿妻:“新婦起嚴~。”白居易琵琶行:“~成每被秋娘妒。”(秋娘:唐時著名的樂伎。)也指妝扮所用的脂粉、衣物。木蘭詩:“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杜甫新婚別詩:“對君洗紅~。”又指妝扮的樣式。白居易上陽白髮人詩:“天寶末年時世~。”引申為舉凡與婦女修飾有關的事物都可叫“妝”。杜牧阿房宮賦:“明星熒熒,開~鏡也。”柳永八聲甘州詞:“想佳人~樓凝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奩]梳妝用的鏡匣。韓愈大行皇太后挽歌詞:“只有朝陵日,~奩一暫開。”也寫作“裝奩”。庾信鏡賦:“暫設裝奩,還抽鏡屜。”後代引申為嫁女用的箱籠衣飾等物的總稱。
[辨]妝,粧,裝。“妝”與“粧”是異體字。“妝”與“裝”兩字相通,但後代只在一般修飾,裝扮,假作等意義上通用。如“裝點”,“妝點”;“新妝”,“新裝”等等都可相通。在“裝束”,“裝潢”,“梳妝”等意義上,各自有習慣寫法,不大通用。
1082.【匳】(奩)
匣子之類的器具。特指婦女梳妝用的鏡匣和盛其他化妝用品的器皿。孫光憲臨江仙詞:“鏡~長掩,無意對孤鸞。”(孤鸞:指鏡中的孤影。)顧敻酒泉子詞:“鏁香~,恨厭厭。”(鏁:同“鎖”。)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詞:“任寶~塵滿,日上簾鉤。”
1083.【廚】
(一)廚房。孟子梁惠王上:“是以君子遠庖~也。”漢樂府隴西行:“談笑未及竟,左顧敕中~。”
(二)櫥,櫥櫃。晉書顧愷之傳:“愷之嘗以一~畫寄桓玄。”南史陸澄傳:“陸公,書~也。”這個意義今寫作“櫥”。引申為櫥形的帳子。李清照醉花陰詞:“玉枕紗~,半夜涼初透。”這個意義又寫作“幮”。
1084.【筵】
座位上鋪的席子。禮記樂記:“鋪~席,陳尊俎。”又投壺:“退反位,揖賓就~。”引申為席位。孔稚珪北山移文:“爾乃眉軒席次,袂聳~上。”古人席地而坐,飲食宴會也在席上,所以引申為酒席,酒筵。王勃滕王閣序:“嗚呼!勝地不常,盛~難再。”周邦彥滿庭芳詞:“歌~畔,先安枕簟。”
[辨]筵,席。二者都是席子。古代把鋪在底下的席叫“筵”,鋪在上面坐的叫“席”,後代席地而坐的習俗變了,“筵”與“席”就沒有嚴格的區別了。但後代床上鋪的叫席而不叫筵。
1085.【肌】
人的肌肉。莊子逍遙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膚如冰雪。”漢書文帝紀:“夫刑至斷支體,刻~膚。”司馬遷報任安書:“其次毀~膚斷肢體受辱。”
[辨]肌,肉。“肌”是人的肉,“肉”是禽獸的肉(特指供食用的肉)。在先秦,二者區別很嚴,“肉”一般不指人的“肌肉”,除非是:(1)“骨”和“肉”連用或並舉,(2)指稱死人。如戰國策趙策的“骨肉之親也”,墨子節葬的“其親戚死,朽其肉而棄之,然後埋其骨。”漢以後,“肉”用來指人的肌肉,也是有條件的。“肌”指稱禽獸的肉則很少見。
1086.【膚】
人的皮。詩經衛風碩人:“~如凝脂。”孟子告子下:“餓其體~。”司馬遷報任安書:“其次毀肌~斷肢體受辱。”杜甫哀王孫詩:“身上無有完肌~。”引申為表面的,浮淺的。張衡東京賦:“末學~受。”範甯穀梁傳序:“釋穀梁傳者,雖近十家,皆~淺末學,不經師匠。”現代有雙音詞“~淺”。
[辨]皮,革,膚。“皮”、“革”是獸皮:帶毛的叫皮,去了毛的叫革。“膚”是人皮的專稱。在古代,“皮”和“革”不能用來指人的皮膚,只有在咒駡所憎恨的人時,才說“食其肉,寢其皮”,這是把對方當禽獸來看待了。“膚”也不能指禽獸的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