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老子的智慧 - 林语堂 >
- 第四篇 力量的源泉
第四十章 反的原则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语译】
道的运行本是反复循环的,无所谓正反的区别,等到有正反相对时,道已由静而动。可是道的运用,全以柔弱谦下为主。宇宙万物也都是由这个道而生息不已。
本章仅以短短的几句话便总括了老子的学说,这个思想的基础原是建于反的原则上,有“反”故而道动,在第二十五章之二、第二十五章之三和第三十六章之一中曾详述过这个观点。现在再请各位参阅第二十五章之二的“不朽的循环”和解说。同时,不妨再参考第四章之一的:“道高且无穷。刚结束,紧跟着又再开始。”
“反”是道的运用
《庄子》之《秋水》
万物都是齐一的,何来长短的区别?大道没有终始,万物却有生死的变化,它的成长怎可自恃!万物时而虚空,时而充实,并无不变的形体,而岁月却是一去无回,时间也终究无法停止。
由万物永远在生长、死亡、盈满、空虚的现象中变化,以及终结、开始的循环不息中,不难看出大道的趋向和宇宙变化的原理。万物的生长,像快跑,像奔驰,没有一个动作不在变化,也没有一时一刻不在移动,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它本身就会自然地演变,何用人为地操作?
万物的起源:由无至有的演变
《庄子》之《庚桑楚》
冉求问孔子说:“我们可以知道天地的起源吗?”
孔子回答道:“可以。古代就和现在一样。”
冉求无言以对,便退了出去。第二天他又来问孔子说:“昨天我问老师:‘可以知道天地的起源吗?’老师说:‘古代就和现在一样。’当时我还很明白,现在却又迷糊了,请老师开导开导。”
孔子说:“昨天明白,是因为你用精神去领会;今天迷糊,是你从形象上去了解的缘故。它本来就是没有过去和现在,没有开始和结束的。试想,在没有子孙前就有了子孙,可能吗?所以还是放弃形象的了解吧。”
冉求没有回答,孔子紧接着说:“答不出来了?不要以为死是由生而来,也不要以为生是因死而生,这两者本就是相互依赖,形同一体的。你以为在天地以前就有物生出来了吗?事实上,所谓主宰物的,它本身并不是物,因为物的出生没有先后的区别,在这个物生出前,又岂会没有别的物存在?”
请再参阅第二章之三:“万物是从‘无有’产生出来的。”
【注释】
[1]按字义解作“稳重”,乃是以“尘世”为典范。所谓德行的厚、重,指的就是诚实、豁达、稳重和忍耐。所谓德行的轻、薄,指的便是轻浮、灵巧和轻率。
[2]行:行走,与下文“处”相对为辞。辎重,载衣服粮食的车子,以其累重,故称“辎重”。
[3]由于轻浮躁动。
[4]圣人以其才善用万物。
[5]袭:是承袭保有的意思,亦即利用自然的法则,达到最好的结果。
[6]资:作资源、资助、原料等解,此处用作谋利的饵,即取资、借资、借鉴的意思。
[7]史上有名的人物,《论语》中提到的廉吏。
[8]参阅第六章。谷、均为雌的征象,含有悔悟、消极的意思。
[9]经久不变之德,叫做“用德”,与“常道”、“常名”皆为老子常用词语。
[10]照字义作“嘘”、“吹”解。因为这个意思表达得极为传神。
[11]部分学者认为老莱子和老子是同一人,但没有证据可证明。本章所述老莱子对孔子的忠告,和《史记》记载的老子对孔子的忠告完全一样。
[12]我国军队的特性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那就是“停”和“战”。有些和平主义者将这个意思解为“停战”,事实上,最好的解释还是“以战止战”。语源学上的“止”,乃是一张“足迹”的画像,本文的全意也正象征着一幅以“矛”插在“足迹”上的图画一样。
[13]有些读本解作“佳兵”,兵的意思就是“兵”和“器”。
[14]这是当时的一种礼仪。吉事尚左,是代表创造的一方;凶事尚右,代表的是毁灭的一方。
[15]周礼的五大仪式之一。最后的五句,其中有两句读起来似乎像是后来被人误插进去的注释。原因是偏将军与上将军的用语直到汉朝才出现,王弼的注释遗失后,很可能这两句是被誊写者误插在原文内。请参考第六十九章,和孟子的“善战者受惩”、“不嗜杀者能治国”。
[16]“名”包含了万物之别。因此,有“名”则失道。
[17]以江海作譬喻,它的意思是流入江,止于海。
[18]比较一下与第三十三章之五相同的句型。
[19]照字义为:“万物复归为始。”
[20]自然或天地的征象。
[21]礼:孔子“社会秩序说”经由仪式表现出来的,就叫做礼,也可解释为谦恭、礼貌。
[22]另一个较受多数人接纳的原文是:致誉无誉。
[23]传说的帝王(前2852年),据闻曾经发现阴阳转换的原理。
[24]人面兽形。
[25]水仙。
[26]山神。
[27]半神话的统治者。治国年限为公元前2698—前2597年。
[28]半神话的统治者。治国年限为公元前2514—前2437年,在尧之前。
[29]水神,人面鸟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