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中华文明——〈古代中国〉陈列文物精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2) 李维明:《司母戊鼎还有多少待解之谜》,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
(3) 李阳生等主编:《世界遗产·中国——殷墟》,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年。
(4) 《司母戊鼎实重新测定》,《中国文物报》1994年12月18日。
(5) 董亚巍:《从范铸结构看司母戊鼎的范铸工艺(中)》,《文物鉴定与鉴赏》2012年第11期。
(6) 王学荣等:《安阳殷墟孝民屯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及相关认识》,《考古》2007年第1期。彭安保:《司母戊鼎是最大的青铜器吗?》,《中华遗产》2010年第6期。
(7) 邹衡:《试论殷墟文化分期》,《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64年第4、5期。杜廼松:《司母戊鼎年代问题新探》,《文史哲》1980年第1期。
(8) 以上关于司母戊大鼎的分析叙述,如无特殊注明,均引自李维明:《司母戊鼎还有多少待解之谜》,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
(9) [德]雷德侯著,张总等译:《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10) 许宏:《最早的中国》,科学出版社,2009年。
(11) 李水城:《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考古学报》2005年第3期。
(12) A.H.丹尼等主编:《中亚文明史·第一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
(13) L.I.米罗什尼科夫:《附录释本书“中亚”一词的含义》,《中亚文明史·第一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
(14) 安志敏:《中亚文明史·第一卷》第七、十三章,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
(15) 董作宾:《甲骨文分期断代研究例》,《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33年。
(16)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范毓周:《关于殷墟文化考古分期的几个问题》,《中原文物》2010年第4期。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岳洪彬等:《洹北花园庄东地商代遗存的认识》,《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18) 许宏:《都邑变迁与商代考古学的阶段划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文物出版社,2006年。
(19)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20) 许宏:《商文明——中国“原史”与“历史”时代的分界点》,《东方考古》第4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
(21) 因体例与容量限制,本书所引主要考古资料见书后的主要考古资料存目,正文仅加注研究论著。
(22) 滕铭予:《中国早期铜器有关问题的再探讨》,《北方文物》1989年第2期。
(23) 刘煜等:《河南新密新砦遗址出土铜器分析》,《南方文物》2016年第4期。
(24) 孙淑云等:《甘肃早期铜器的发现与冶炼、制造技术的研究》,《文物》1997年第7期。
(25) 严文明:《论中国的铜石并用时代》,《史前研究》1984年第1期。
(26) 韩建业:《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文物出版社,2008年。
(27) 林梅村:《中国青铜文明起源新探》,《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28) 严文明:《论中国的铜石并用时代》,《史前研究》1984年第1期。
(29) 安志敏:《试论中国的早期铜器》,《考古》1993年第12期。
(30) 梅建军:《关于中国冶金起源及早期铜器研究的几个问题》,《吐鲁番学研究》2001年第2期。
(31) 杨虎:《辽西地区新石器—铜石并用时代考古文化序列与分期》,《文物》1994年第5期。
(32) 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 序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33) 李延祥等:《牛河梁冶铜炉壁残片研究》,《文物》1999年第12期。
(34) 郭大顺:《赤峰地区早期冶铜考古随想》,《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35) 杨虎:《敖汉旗西台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8》,文物出版社,1989年。
(36) 安志敏:《试论中国的早期铜器》,《考古》1993年第12期。
(37) 北京大学:《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3500BC—1500BC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年代研究》,中国考古网,2011年11月24日。
(38) 陈树祥等:《湖北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铜矿石与冶炼遗物初析》,《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39) 姜旭东等:《屈家岭遗址出土铜矿石标本初步研究》,《江汉考古》2019年第3期。
(40) 严文明:《论中国的铜石并用时代》,《史前研究》1984年第1期。
(41) 陈国科:《西城驿-齐家冶金共同体——河西走廊地区早期冶金人群及相关问题初探》,《考古与文物》2017年第5期。
(42) 北京大学:《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3500BC—1500BC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年代研究》,中国考古网,2011年11月24日。
(43) 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44) 李旻:《重返夏墟:社会记忆与经典的发生》,《考古学报》2017年第3期。
(45) 黄铭崇:《迈向重器时代——铸铜技术的输入与中国青铜技术的形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五本第四分,2014年。
(46) 李经汉:《试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分期和类型》,《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郭大顺:《西辽河流域青铜文化研究的新进展》,《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47) 徐光冀等:《辽西区古文化(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综论》,《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
(4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4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1999~2006)》第七章,文物出版社,2014年。
(50) 陈国庆等:《大连地区早期青铜时代考古文化》,《青果集》,知识出版社,1993年。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
(51) 朱永刚:《东北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与文化区系》,《考古学报》1998年第2期。
(52) 郭妍利:《商代青铜兵器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5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井中伟:《早期中国青铜戈·戟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
(54) 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
(55) 陈国科等:《西城驿遗址二期遗存文化性质浅析》,《早期丝绸之路暨早期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4年。
(56) 陈国科:《西城驿-齐家冶金共同体——河西走廊地区早期冶金人群及相关问题初探》,《考古与文物》2017年第5期。
(57) 李水城:《“过渡类型”遗存与西城驿文化》,《早期丝绸之路暨早期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4年。
(58) 陈国科:《西城驿-齐家冶金共同体——河西走廊地区早期冶金人群及相关问题初探》,《考古与文物》2017年第5期。
(59) 张忠培:《齐家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87年第1、2期。
(60) 滕铭予:《中国早期铜器有关问题的再探讨》,《北方文物》1989年第2期。
(61) 韩建业:《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文物出版社,2008年。
(62) 仇士华:《14C测年与中国考古年代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63) 陈小三:《河西走廊及其邻近地区早期青铜时代遗存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64) 张雪莲等:《新砦-二里头-二里冈文化考古年代序列的建立与完善》,《考古》2007年第8期。
(65) 黄铭崇:《迈向重器时代——铸铜技术的输入与中国青铜技术的形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五本第四分,2014年。按目前的认识,仰韶时代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时代属新石器时代末期。详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66) 李水城:《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考古学报》2005年第3期。
(67) 梅建军:《中国的早期铜器及其区域特征》,《中国史新论 古代文明的形成分册》,“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68) 许宏:《商文明——中国“原史”与“历史”时代的分界点》,《东方考古》第4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
(69) 许宏:《何以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
(70) 刘莉:《中国新石器时代和铜器时代早期礼器的生产》,《桃李成蹊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2004年。
(71) 高炜:《龙山时代的礼制》,《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72) 仇士华:《14C测年与中国考古年代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73) 许宏:《嵩山南北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演进过程管窥》,《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学术研讨会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
(74) 许宏:《“新砦文化”研究历程述评》,《三代考古(二)》,科学出版社,2006年。
(7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许宏、袁靖主编:《二里头考古六十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
(76) 陈国梁:《二里头文化铜器研究》,《中国早期青铜文化》,科学出版社,2008年。
(77) 李水城:《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考古学报》2005年第3期。
(78) 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79) 李志鹏:《二里头文化墓葬研究》,《中国早期青铜文化》,科学出版社,2008年。
(80) 许宏:《二里头M3及随葬绿松石龙形器的考古背景分析》,《古代文明》第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81) 许宏等:《二里头遗址文化分期再检讨——以出土铜、玉礼器的墓葬为中心》,《南方文物》2010年第3期。
(82) 许宏:《最早的中国》,科学出版社,2009年。
(83) 许宏:《二里头M3及随葬绿松石龙形器的考古背景分析》,《古代文明》第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84) 许宏:《二里头都邑的两次礼制大变革》,《南方文物》2020年第2期。
(85) 杨锡璋等:《殷代青铜礼器的分期与组合》,《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年。
(8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87) 高炜:《龙山时代的礼制》,《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88) 李志鹏:《二里头文化墓葬研究》,《中国早期青铜文化》,科学出版社,2008年。
(89) 许宏:《略论二里头时代》,《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90) 邹衡:《试论夏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张忠培:《客省庄与三里桥文化的单把鬲及其相关问题》,《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文物出版社,2002年。
(91) 许宏:《先秦城邑考古》,金城出版社、西苑出版社,2017年。
(92) 西江清高等:《从地域间关系看二里头文化期中原王朝的空间结构》,《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
(93) 胡保华:《试论中国境内散见夹叶阔叶铜矛的年代、性质与相关问题》,《江汉考古》2015年第6期。
(94) 许宏:《都邑变迁与商代考古学的阶段划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文物出版社,2006年。
(95) 李维明:《“商”辨》,《叩问三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96) 松丸道雄:《补説7 殷か商か》,《世界歴史大系·中国史·1》,山川出版社(東京),2003年。
(97) 许宏:《先秦城邑考古》,金城出版社、西苑出版社,2017年。
(98) 李维明:《郑州商代(城)遗址分布范围与“二十五平方千米”数值检讨》,《中国文物报》2012年5月11日。
(99) 朱光华:《早商青铜器分期与区域类型研究》,郑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00)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101) 王立新:《早商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10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文物出版社,2001年。
(103) 许宏等:《二里头遗址文化分期再检讨》,《南方文物》2010年第3期。上文曾将其中三座墓葬定为四期早段,根据《二里头》(文物出版社,2014年)的分期方案,调整为四期晚段。赵海涛:《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遗存探析》,《南方文物》2016年第4期。
(104) 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05) 陈国梁:《二里头文化铜器研究》,《中国早期青铜文化》,科学出版社,2008年。
(106) 李朝远:《关于二里头文化的青铜斝》,《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
(107) 高江涛:《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鼎及相关问题探讨》,《夏商都邑与文化(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108) 袁广阔等:《早商城市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科学出版社,2017年。
(109) 宫本一夫:《二里头文化青铜彝器的演变及意义》,《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
(110) 其中出土于墓葬75VIKM3的曲内戈和长身战斧,应属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晚段。从形制、纹饰分析,钺也应属第四期晚段。另一件铜戈系采集品,原报告归入第三期,缺乏层位学和类型学依据。详见许宏等《二里头遗址文化分期再检讨》,《南方文物》2010年第3期。
(111) 郭妍利:《商代青铜兵器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112) 器物件数如无特别注明,均为1件,下同。
(113) 徐昭峰:《试论郑州地区的筒腹鬲》,《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年第3期。
(114) 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15) 李朝远:《关于二里头文化的青铜斝》,《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
(116) 李朝远:《关于二里头文化的青铜斝》,《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程露:《也谈肥西大墩孜出土的青铜斝和铃》,《东方博物》第五十二辑,中国书店,2014年。
(117) 许宏:《先秦城邑考古》,金城出版社、西苑出版社,2017年。下引郑州城聚落演变梳理均出自此书,不另注明。
(118) 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19)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120) 邹衡:《试论夏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121) 张昌平:《盘龙城的性质——一个学术史的回顾》,《商代盘龙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14年。
(122) 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23) 王炜:《郑州商城铜器墓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年第9期。
(124) 王立新:《早商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125) 杜金鹏:《读〈偃师二里头〉》,《考古》2000年第8期。
(126) 李朝远:《关于二里头文化的青铜斝》,《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
(127)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等:《垣曲商城》,科学出版社,1996年。
(128) 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29) 张昌平:《盘龙城的性质——一个学术史的回顾》,《商代盘龙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14年。
(130) 南普恒等:《湖北盘龙城出土部分商代青铜器铸造地的分析》,《文物》2008年第8期;刘瑞良等:《共性、差异与解读:运用牛津研究体系研究早商郑州与盘龙城之间的金属交流》,《江汉考古》2017 年第3期。
(13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郑州商城遗址考古研究》,大象出版社,2015年。
(132) 李维明:《郑州青铜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13年。
(133) 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34) 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35) 曹玮主编:《汉中出土商代青铜器·第一卷》前言,巴蜀书社,2006年。
(136) 孙卓:《南土经略的转折——商时期中原文化势力从南方的消退》,科学出版社,2019年。
(137) 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38) 孙华:《夏商周考古》,《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文物出版社,1992年。
(139) 王乐文:《朱开沟遗址出土遗存分析》,《北方文物》2004年第3期。王乐文:《论朱开沟遗址出土的两类遗存》,《边疆考古研究》第3辑,科学出版社,2004年。
(140) 王立新:《试论长城地带中段青铜时代文化的发展》,《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
(141) 李水城等:《四坝文化铜器研究》,《文物》2000年第3期。
(142) 梅建军等:《塞伊玛-图比诺现象和中国西北地区的早期青铜文化》,《新疆文物》2003年第1期。李水城:《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考古学报》2005年第3期。韩建业:《齐家文化的发展演变:文化互动与欧亚背景》,《文物》2019年第7期。
(143) 陈国科:《西城驿-齐家冶金共同体——河西走廊地区早期冶金人群及相关问题初探》,《考古与文物》2017年第5期。
(144) 三宅俊彦:《卡约文化青铜器初步研究》,《考古》2005年第5期。张文立:《也谈卡约文化青铜器的分期问题》,《边疆考古研究》第20辑,科学出版社,2016年。
(145) 陈平:《夏家店下层文化研究综述》,《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五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
(146) 李经汉:《试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分期和类型》,《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 1979》,文物出版社,1980年。
(147) 张家口考古队:《蔚县考古纪略》,《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4期。张家口考古队:《蔚县夏商时期考古的主要收获》,《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1期。李伯谦:《论夏家店下层文化》,《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蒋刚:《燕山南麓夏至早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编年谱系与文化格局》,《公元前2千纪的晋陕高原与燕山南北》,科学出版社,2008年。
(148) 李伯谦:《论夏家店下层文化》,《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张渭莲等:《中原与北方之间的文化走廊》,文物出版社,2015年。蒋刚:《燕山南麓夏至早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编年谱系与文化格局》,《公元前2千纪的晋陕高原与燕山南北》,科学出版社,2008年。张家口考古队:《蔚县考古纪略》,《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4期。张家口考古队:《蔚县夏商时期考古的主要收获》,《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1期。
(149) 井中伟:《水手营子青铜连柄戈的年代与属性》,《边疆考古研究》第7辑,科学出版社,2008年。
(150) 杨建华、邵会秋等:《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丝绸之路与匈奴联盟的孕育过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151) 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
(152) 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
(153) 井中伟等:《夏商周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13年。
(154) 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
(155) 井中伟等:《夏商周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13年。
(156) 赵宾福:《东北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格局的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12辑,科学出版社,2012年。
(157) 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
(158) 张忠培:《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
(159) 许宏:《关于石峁遗存年代等问题的学术史观察》,《中原文物》2019年第1期。
(160) 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
(161) 赵宾福:《古城类型:嫩江流域商代晚期遗存辨识》,《新果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
(162) 宋玉彬:《图们江流域青铜时代的几个问题》,《北方文物》2002年第4期。李伊萍:《黑龙江东部地区青铜时代遗存初识》,《边疆考古研究》第2辑,科学出版社,2004年。
(163) 王承礼等:《东北考古的主要收获》,《东北考古与历史(丛刊)》第一辑,文物出版社,1982年。
(164) 赵宾福:《图们江流域的青铜时代文化研究》,《考古》2008年第6期。
(165) 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井中伟等:《夏商周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13年。
(166) 王承礼等:《东北考古的主要收获》,《东北考古与历史(丛刊)》第一辑,文物出版社,1982年。
(167) 黄万里:《黄万里文集》,黄万里文集编辑小组,2001年。
(168) 张渭莲等:《中原与北方之间的文化走廊》,文物出版社,2015年。
(169) 杨建华等主编:《公元前2千纪的晋陕高原与燕山南北》,科学出版社,2008年。
(170) 张渭莲等:《中原与北方之间的文化走廊》,文物出版社,2015年。
(171) 徐基:《夏时期岳石文化的铜器补遗》,《中原文物》2007年第5期。
(172) 毕经纬:《问道于器: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173) 向桃初:《湘江流域商周青铜文化研究》,线装书局,2008年。
(174) 李宏飞等:《小双桥遗址的商与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
(175) 高至喜:《论中国南方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国考古学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2年。向桃初:《湘江流域商周青铜文化研究》,线装书局,2008年。
(176) 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77) 刘莉等:《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从二里头和二里岗时期的中心和边缘之间的关系谈起》,《古代文明》第1卷,文物出版社,2002年。
(178) 孙华:《四川盆地的青铜时代》,科学出版社,2000年。
(17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80) 孙华等:《神秘的王国:对三星堆文明的初步理解和解释》,巴蜀书社,2003年。
(18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82) 陈小三:《试论镶嵌绿松石牌饰的起源》,《考古与文物》2013年第5期。
(183) 施劲松:《三星堆文化的再思考》,《四川文物》2017年第4期。
(184) 邓淑苹:《万邦玉帛——夏王朝的文化底蕴》,《夏商都邑与文化(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185) 施劲松:《川西石棺墓中的铁器》,《南方民族考古》第10辑,科学出版社,2014年。
(186) 石兴邦:《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青铜时代”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187)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
(188) 蒋晓春:《中国青铜时代起始时间考》,《考古》2010年第6期。
(189) 井中伟等:《夏商周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13年。
(190) 李先登:《试论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起源》,《史学月刊》1984年第1期。陈戈等:《齐家文化应属青铜时代》,《考古与文物》1990年第3期。
(191)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严文明:《论中国的铜石并用时代》,《史前研究》1984年第1期。石兴邦:《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青铜时代”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192) 白云翔:《中国的早期铜器与青铜器的起源》,《东南文化》2002年第5期。
(193) 韩建业:《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文物出版社,2008年。韩建业:《略论中国的“青铜时代革命”》,《西域研究》2012年第3期。
(194) 陈国科等:《张掖西城驿遗址出土铜器的初步研究》,《考古与文物》2015年第2期。
(195) 张忠培:《齐家文化研究(下)》,《考古学报》1987年第2期。
(196) 仇士华:《14C测年与中国考古年代学研究》图5-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197) 李伊萍:《黑龙江东部地区青铜时代遗存初识》,《边疆考古研究》第2辑,科学出版社,2004年。
(198) 宋玉彬:《图们江流域青铜时代的几个问题》,《北方文物》2002年第4期。
(199) 朱永刚等:《吉林省青铜时代考古发现与区系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17辑,科学出版社,2015年。
(200)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黑龙江》,文物出版社,2011年。
(201) 井中伟等:《夏商周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13年。
(202) 许宏:《论“青铜时代”概念的时空适用性——以中国东北地区为例》,《聚才揽粹著新篇:孟凡人先生八秩华诞颂寿文集》,科学出版社,2019年。
(203) 严文明:《论中国的铜石并用时代》,《史前研究》1984年第1期。
(204) 任式楠:《中国史前铜器综论》,《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三秦出版社,2003年。
(205) 张江凯等:《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
(206) 李伯谦主编:《青铜器与中国青铜时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8年。
(207) 李亮等主编:《铜与古代科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8年。
(208) 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第二卷 远古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209) 韩建业:《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文物出版社,2008年。
(210) 石兴邦:《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青铜时代”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张海等:《史前青铜冶铸业与中原早期国家形成的关系》,《中原文物》2013年第1期。
(211) 易华:《从齐家到二里头:夏文化探索》,《夏商都邑与文化(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212) 严文明:《论中国的铜石并用时代》,《史前研究》1984年第1期。
(213) 任式楠:《中国史前铜器综论》,《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三秦出版社,2003年。
(214) 黄铭崇:《迈向重器时代——铸铜技术的输入与中国青铜技术的形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五本第四分,2014年。
(215) 童恩正:《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地带》,《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
(216) Jessica Rawson:“Miniature bronzes from Western Zhou tombs at Baoji in Shaanxi province”(《陕西宝鸡西周墓出土的微型青铜器》),《金玉交辉——商周考古、艺术与文化论文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3年。
(217) 刘歆益:《沟通东西方的“中国弧”》,《人民日报》2017年6月13日。
(218) [日]宫本一夫著,吴菲译:《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219) 张弛:《龙山—二里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与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文物》2017年第6期。
(220) 科林·伦福儒:《考古有何新成就》,《信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第63期,1985年。
(221) 王青:《镶嵌铜牌饰的初步研究》,《文物》2004年第5期。王青等:《国外所藏五件镶嵌铜牌的初步认识》,《华夏考古》2007年第1期。
(222) 杜金鹏等主编:《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冯时:《二里头文化“常旜”及相关诸问题》,《考古学集刊》第17集,科学出版社,2010年。
(223) 王青:《镶嵌铜牌饰所见中国早期文明进程问题》,《东方考古》第1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陈国梁:《二里头文化嵌绿松石牌饰的来源》,《三代考古(七)》,科学出版社,2017年。
(224) 李学勤:《良渚文化玉器与饕餮纹的演变》,《东南文化》1991年第5期。
(225) 刘学堂:《中国早期青铜文化的起源及其相关问题新探》,《藏学研究》第3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陈小三:《试论镶嵌绿松石牌饰的起源》,《考古与文物》2013年第5期。
(226) 吴晓筠:《商周时期铜镜的出现与使用》,《故宫学术季刊》2017年第2期。
(227) 陈国科:《西城驿-齐家冶金共同体——河西走廊地区早期冶金人群及相关问题初探》,《考古与文物》2017年第5期。
(228) 贺俊:《试论二里头文化的铜圆形器》,《文物春秋》2018年第5期。
(229) 林沄:《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系之再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一)》,文物出版社,1987年。
(230) 李学勤:《中国铜镜的起源及传播》《续论中国铜镜的传播》,《比较考古学随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宋新潮:《中国早期铜镜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97年第2期。
(231) 李水城:《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考古学报》2005年第3期。
(232) 刘学堂:《论中国早期铜镜源于西域》,《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233) [俄]库兹米娜著,[美]梅维恒英文编译,李春长译:《丝绸之路史前史》,科学出版社,2015年。邵会秋:《新疆地区安德罗诺沃文化相关遗存探析》,《边疆考古研究》第8 辑,2009年。吴晓筠:《商周时期铜镜的出现与使用》,《故宫学术季刊》2017年第2期。
(234) 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体(Bactria-Margiana Archaeological Complex,约公元前2000—前1800年)。[美]胡博著,李永迪译:《齐家与二里头:远距离文化互动的讨论》,《远方的时习——〈古代中国〉精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3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博物馆洛阳分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236) 贺俊:《试论二里头文化的铜圆形器》,《文物春秋》2018年第5期。
(237) 杨锡璋等:《商代的青铜钺》,《中国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1986年。
(238) 杨泓:《商代的兵器与战车》,《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239) 林沄:《说戚、我》,《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9年。
(240) 林沄:《早期北方系青铜器的几个年代问题》,《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241) 刘一曼:《殷墟青铜刀》,《考古》1993年第2期。
(242) 林沄:《早期北方系青铜器的几个年代问题》,《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243) 吕学明:《中国北方地区出土的先秦时期铜刀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
(244) 李刚:《中国北方青铜器的欧亚草原文化因素》,文物出版社,2011年。
(245) 陈国科:《甘肃早期单刃铜刀初步研究》,《南方文物》2017年第2期。
(246) 乔梁:《美玉与黄金——中国古代农耕与畜牧集团在首饰材料选取中的差异》,《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5期。
(247) 林沄:《夏代的中国北方系青铜器》,《边疆考古研究》第1辑,科学出版社,2002年。党郁:《北方长城沿线地带金属耳饰初探》,《草原文物》2018年第1期。
(248) 黄方悦:《中国早期臂钏研究》,《地方文化研究》2018年第3期。
(249) 乔梁:《美玉与黄金——中国古代农耕与畜牧集团在首饰材料选取中的差异》,《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5期。
(250) 《中国文物精华》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文物精华》,文物出版社,1997年。
(251) 胡保华:《试论中国境内散见夹叶阔叶铜矛的年代、性质与相关问题》,《江汉考古》2015年第6期。
(252) 林梅村主编:《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253) 胡保华:《试论中国境内散见夹叶阔叶铜矛的年代、性质与相关问题》,《江汉考古》2015年第6期。
(254) [俄]E.H.切尔内赫等著,王博等译:《欧亚大陆北部的古代冶金——塞伊玛-图尔宾诺现象》,中华书局,2010年。林梅村:《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文物》2015年第10期。
(255) 王振:《从齐家文化铜器分析看中国铜器的起源与发展》,《西部考古》第3辑,三秦出版社,2008年。
(256) 胡保华:《试论中国境内散见夹叶阔叶铜矛的年代、性质与相关问题》,《江汉考古》2015年第6期。
(257) 杨琳等:《中国古代权杖头渊源与演变研究》,《考古与文物》2017年第3期。
(258) 李水城:《赤峰及周边地区考古所见权杖头及潜在意义》,《庆祝宿白先生九十华诞文集》,科学出版社,2012年。李水城:《权杖头:古丝绸之路早期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正业居学:李水城考古文化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259) 李水城:《赤峰及周边地区考古所见权杖头及潜在意义》,《庆祝宿白先生九十华诞文集》,科学出版社,2012年。
(260) 杨琳等:《中国古代权杖头渊源与演变研究》,《考古与文物》2017年第3期。
(261) 杨琳等:《中国古代权杖头渊源与演变研究》,《考古与文物》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