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她、它)”到哪里去了?

我们的报刊语言里有一个奇怪的传统,就是不肯用“他”“她”“它”,总是用“其”和“之”。下面举几个例子。是偶然看见,顺手记下的,不是有计划搜罗的。要是特地搜罗,可以多得多,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试试。下面是我记下的例子,报刊的大名恕我从略。

(1)僧众们称其 “佛爷”,我们汉族则沿习称其 “活佛”。

(2)这个局在给其 处分后,又限期调出检查队伍。

(3)有美国、日本等人士以高价向其 收买,均遭到拒绝。

(4)在他的家中还珍藏着许多介绍中国的图书和画册,每当客人光临,他总是拿出来向其 介绍。

(5)即使那些早期移居西方国家的艺术家,其 之所以能在异国崛起,也莫非以东方的内涵意境博取西方人士之激赏。

(6)翠娥误以为其嫂韩素娘通奸害夫,将其 拉上公堂。

(7)本书著者为其 取名为采用哑谜形式出之的“哑谜诗歌”。

(8)……拉进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将其 作为内生变量来加以分析处理。

(9)古代艺术家们并没有局限于霍去病本人的高大形象,而是从似乎与之 毫不相关的动物形象出发……

(10)在最近的实验中我们甚至能够把个别原子捡起来,将之 移动,以形成人工设计的图案。

(11)现象学自身的演变和发展实际上弃绝了将之 建立为一门科学的尝试。

(12)您对那些角色的塑造……要多深刘有多深刻,以至读者进行审美时实难稳定住对之 的爱憎怨怒与是非判断。

(13)听得出来,打电话的另一方遇到了难题,姑娘正掰开揉碎地为其 出主意。

以上九个“其”字的例子,四个“之”字的例子,都是可以不用“其”或“之”的。(1)(2)(3)可以用“他”,(4)用“他”或“他们”,(5)用“他们”,(6)用“她”,(7)(8)用“它”,(9)用“他”,(10)(11)用“它”,(12)用“他们”。唯一似乎有点为难的是(13),因为“打电话的另一方”不知道是男是女。这也不难解决,不是很有些人爱用“他或她”吗?这儿正好用得上。可见这些地方用“其”和“之”都是流传下来的坏习惯。

这个奇怪的传统大约是在五四时代初兴白话文的时候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论年岁不在七十以下,并且从新闻报道文字蔓延到了发议论、谈学术的文章,可说是生命力很顽强的了。然而,念起来总不像“其一、其二、其所以、总之、久而久之”等等顺口。后面这些个,从白话文的角度看,可以说是已经驯化了,或者说是同化了,而“将之、对之、将其、为其”始终格格不入,仿佛是喉咙里有一个“异物”卡在那里,叫人感觉异常难受。


五奴由笔误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