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沧海事 - 罗马主义
序:一个流传已久的谎言
审订:奈染
很久以前,我曾经在中央电视台上看到一个节目,老舍的儿子作家舒乙回忆他的祖父,一个清朝神机营的满族军人,在庚子之乱中,守卫北京的悲壮故事。
舒乙说那些清朝的军人,大部分都是用的大刀长矛和弓箭,他的祖父武器稍好,使用的是抬枪,一种落后的黑火药武器,有两个人操作,射击速度极慢,由于每次射击的时候,都要把火药从枪口倒入,总难免会洒出一些来,结果战斗的久了,周围到处都是散落的黑火药,最后不幸被一颗流弹引燃,导致他的祖父被黑火药烧伤。
面对洋枪洋炮的八国联军,清军将士,并不是作战不勇敢,实在是器不如人,最终空有一腔热血,却始终难以报国。当时我看完后不胜唏嘘,深感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实在是太重要了。
实际上不仅仅是我,大多数的中国人,对整个满清晚期军事上一败再败的认识,都是归结于武器落后,但是最近我才发现,这纯粹是胡扯。
春田兵工厂的博物馆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我最近在美国著名的春田兵工厂的博物馆里,发现了一挺诺顿菲尔特速射机关枪,枪身上写:“英吉利,诺顿菲尔特,敬赠李中堂”。旁边附说明:此枪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天津时缴获,此战役中共缴获清军这种机枪上百把。
被缴获的机枪和相关文献
当时我看到这里,脑袋嗡的一下就轰鸣了起来。“什么鬼!清军居然还有机枪!而且在一次战斗中居然被人缴获了上百把!不是说好了他们只有大刀长矛吗?!”
在这件事的刺激下,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特别是西方的资料。结果我发现,关于晚清的历史,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或许,都不过是些流传已久的谎言罢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大清帝国面临全面崩盘,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火烧了圆明园,咸丰皇帝夹着尾巴逃到了热河。就在这一年,太平天国攻破了清朝的江南大营,清军主将张国梁战死,和春自杀,七万多大军溃散,大清国最后一支由满人控制的,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彻底灰飞烟灭。
咸丰皇帝
与此同时,被寄予厚望的汉族地主武装,曾国藩带领的湘军,也是四面楚歌,只是勉强维持着不败而已,根本阻止不了李秀成、陈玉成等等太平天国新一代的年轻将领们四处攻城略地。
江苏、安徽、浙江的大部分地方,再次落入了太平军的手中,大清帝国的钱袋子苏州、杭州、宁波相继陷落,漕粮的来源地太湖一带也在劫难逃。而且李秀成率领30万大军,兵锋已经直指上海——满清王朝最重要的通商口岸。大清帝国落入了无钱,无粮,无兵的困境,一副走投无路的模样。
不仅仅如此,俗话说墙倒众人推,许多以前投降清朝的团练武装和各种墙头草,听说北京被英法联军攻破,立刻再次反清,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安徽的苗沛霖,此人拥兵十余万,他背信弃义,再次叛清,又攻陷了寿州;而十几万捻军在这当儿,也配合太平军开始进攻河南河北和山东;四川的李蓝起义军,也遥奉太平天国为领袖,把巴蜀大地杀得血流成河。
就在内地乱成一团的同时,周围地区也不太平。云南的伊斯兰叛乱武装正式宣布成立了大理苏丹伊斯兰国,他们废弃汉字,使用阿拉伯文字,同时派出了大批的宗教狂热圣战分子,前往陕西和甘肃,准备发动新的圣战。
在东北,俄国强迫清王朝把黑龙江北岸的地区割让给俄国,而且还派出了探险队,在这一带活动。在新疆,伊斯兰教创立者穆罕默德的嫡系子孙们,祖先来自沙特阿拉伯的穆斯林传教士,正在鼓动当地人,准备发起又一次的分裂活动。
面对着这一切,30岁的咸丰觉得人生毫无乐趣。况且在不久之前,一个以前他听都没听说过的国家,现在也跳出来欺负他。
尼泊尔派出使臣通知清王朝,他们要派兵穿过西藏,帮助大清帝国剿灭太平天国,这简直无厘头到了极点。
而且小小的尼泊尔王,居然胆敢在来函中,把自己和大清国的皇帝抬到同一个高度,和咸丰称兄道弟,要同他勾肩搭背。
当照会送达大清国的理藩院时,全体大臣们都懵了:这也太不要脸了吧!大清国理所当然的拒绝了尼泊尔的无理要求,但是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尼泊尔人居然立刻翻脸,厚颜无耻的认为大清国伤害了他们纯真的感情和友好的情谊,所以必须立刻赔偿他们的损失。
还没有等大清国作出决定,他们就派兵攻打西藏,于是大清国又被迫签订了一个不平等条约,开放通商口岸,给予尼泊尔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
假如有人穿越过去变成了咸丰,他会发现扮演大清皇帝这个游戏,到了这个时候,一点儿乐趣都抠不出,不是丢人,就是挨打,不仅到处挨喷,还没有一个点赞的,更没有人愿意和自己组队,再加上这场游戏的前景,无论怎么看,都难逃失败的结局,实在是太坑爹了!
于是咸丰决定不玩了,他直接删号走人,一闭眼,让自己死了!这一年他才30岁!留下了只有20来岁的寡妇慈禧和她不到五岁的儿子同治,来治理这个遍地狼烟的江山。
而这个寡妇慈禧又特别能折腾,在老公死了不到两个月,居然勾结婚前男友,发动了宫廷政变,干掉了顾命八大臣,外乱未平,又生内乱,怎么看都像是在作死。
然而,本来是应该是没有然而的,按照中国自古以来的剧本,接下来她们就应该是逃往漠北,或者前往黑山白水之间,重新去过茹毛饮血的生活。
还有一种更大的可能,就像当年的崇祯皇帝一样,慈禧也得在煤山上找一棵歪脖子树,把自己挂在上面,向大家宣传一下植树造林的必要性,免得需要的时候,上吊都找不到地方。
但是紧接着,剧情居然出现了神逆转,这场游戏进入了作弊模式。1862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带着两万湘军突然出现在了南京城下,准备包围南京。所有的人都觉得他秀逗了——南京城里有40万大军,太平天国的杰出将领李秀成还能够从周围至少抽调出20万大军来对付他。说句不好听的话,一人吐把口水都可以淹死他,但是他还是来了。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兴起了一阵学习曾国藩的热潮。其中关于曾国藩的带兵打仗,有一个很奇怪的事儿,就是所谓的结硬阵,打呆仗。市面上所有的书,都把这事儿升到了一个道德高度,意思是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要想投机取巧。
曾国藩
曾国藩的这种战术,说白了,就是每到一个地方士兵就立刻挖战壕,然后全部进入战壕中,不论是攻城还是野战,他都是这一招。而且每每以两三万人的兵力,包围和全歼对方几十万人。
这事儿看得我一头雾水。当时我就在想,拿着大刀长矛的清军,自己跳到战壕里头,如果太平军冲了过来,居高临下,从战壕上头用长矛刺他们,石头砸他们,这不是送死吗?怎么可能逢战必胜呢?
呵呵,原来我们上当了,首先这件事张冠李戴,挖战壕的不是曾国藩,而是他的弟弟曾国荃,其人绰号曾铁桶。更不得不说的是,他是个人民币玩家,拼道具的。
曾国荃
他是这场游戏中,最早几个醒悟过来的人之一。看到英法联军的表演,他恍然大悟:花时间练级纯粹是然并卵,人民币道具才是这个游戏中的关键。
所以,在1860年以后,他的部队放弃了传统的大刀长矛,抬枪土炮,大部分改成了洋枪洋炮,装备了最先进的恩菲尔德1853式线膛步枪,使用米尼弹、阿姆斯特朗前膛炮、开花弹等,装备水平和美国内战中的北军相当。有了这些武器该怎么打?当然是挖战壕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曾国荃是堑壕战的发明者。
美国仿恩菲尔德1853式前膛来复火帽枪
1861年,他在安庆试了下自己新买的道具,结果发现直接进入了无敌模式,击败了boss级别的太平军名将陈玉成,打垮了人数数倍于自己的太平军,顿时自信心爆棚,第二年不顾曾国藩的拦阻,就敢孤军直插南京。
然而天公不作美,到了南京城下,他的部队就发生了一场瘟疫,有一半的士兵失去了战斗力。但是他逆风翻盘,用了不到一万人的兵力,靠着道具的威力,和太平天国第一名将李秀成率领的20万大军在雨花台大战了40多天,击毙了太平军五万余人,成功的钉在了南京城下。
石墙战役
这场战斗几乎就是同一时间,美国内战中,南军大败北军的石墙之战的翻版。好莱坞电影葛底斯堡战役有个前传,讲的就是罗伯特李将军,率领南军,依靠石墙阵地为依托,利用前膛来复枪和米尼弹,粉碎了人数占优势的北军进攻,歼敌上万人的故事。
几乎在相差不多的时间里,太平洋这边,曾国荃的士兵是以战壕为掩护,用同样的武器和战法,打败了李秀成的20万大军。这支太平军实力惊人,他们拥有两万多支前膛燧发滑膛洋枪,一千余支前膛来复洋枪,外加无数的火绳鸟枪、火绳抬枪、土炮和大刀长矛。
李秀成
19世纪60年代,是一个军事技术大爆发的时代,前装线膛枪和米尼弹的发明,改变了战争规则。在此之前,大家用的都是滑膛枪,使用的是球形铅弹,这种枪50米内是有准头的,超过了50米,天知道子弹会飞到哪儿去,所以既然没准头,交战双方就排成一字长蛇阵,面对面站整齐,互相对射,表演排队枪毙,反正命中率也低,关键看谁的神经更坚强,如果分不出高低,那就只有冲上前去,扭成一团,比赛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了。
但是新武器的发明改变了游戏规则,使用前装线膛枪发射的米尼弹,可以让对手永远也无法靠近自己。米尼弹是一种圆柱形的子弹,前端呈锥状,后面有一个凹腔,射击时,在火药的作用下,凹腔膨胀,使弹体完全契合膛线,让射出后的子弹高速旋转,保持稳定,在500米的距离上依然有准确的杀伤力!所以和滑膛枪不同,以前一个上百个人的连队一次一百米左右的齐射,对方同样一个一百多号人的连队,最多倒下十几个,可是现在一次同样距离的齐射,对方就只剩下十几个人还站着。
米尼弹
而恩菲尔德1853式步枪,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火帽发火技术,和以前的被称为自来火的燧发枪,或者靠明火点燃的火绳枪不同,它是用一个小小的铜帽,把雷汞预先装在里头,这样士兵从枪口装完火药和子弹以后,不用在枪管后部的引火孔和击发盘后上撒火药,直接在引火孔上插入火帽,扣动扳机,释放击锤以后就可以击发子弹。
从左到右,燧发,火帽,火帽,底火
这是一项不得了的进步——首先射击速度大幅度提高,普通士兵可以在一分钟之内,轻松的射出4到6发子弹,比燧发枪和火绳枪提高了二到三倍多,其次,哑火率大幅度下降,避免了以前由于风吹雨淋以及士兵的紧张,导致引火盘上的火药撒布不均匀造成的哑火,击发的成功率从每十颗中有三四发哑火,提高到百发之中只有一两次,同时也避免了由于火药撒布过多时,灼伤士兵的眼睛(海盗中为什么经常出现独眼龙的造型?就是火药装的不合适伤了眼睛),让士兵可以免去心理负担,扣扳机的时候不用闭眼,大大提高了命中率。
所以在南京城下,虽然李秀成的士兵人数众多,脑袋又被拜上帝教洗了几次,英勇无畏,不怕牺牲,高呼着天父的名号,在上帝的保佑下,发起了一轮又一轮潮水般的进攻,却最终不敌工业文明的产物——密如雨点般的米尼弹,一排排的击倒,尸积如山,却从没靠近湘军过的战壕。
如果你无法想象这个场景,又找不到电影葛底斯堡战役的前传,你可以去看好莱坞电影葛底斯堡战役,最后的那一场南军对北军的冲锋,里面用的武器和战术,同发生在南京城下的一模一样,结局也是一样的。李秀成扮演的是南军,曾国荃扮演的是北军,这是美国内战史上一场决定性的战役。
葛底斯堡战役
游戏玩到这个时候,不仅仅曾国荃搞懂了,而且李鸿章甚至比曾国荃还早就悟出了这个道理,与此同时左宗棠也醒悟了道具才是最重要的道理。于是他们全都采用了洋枪洋炮,直接进入作弊模式。大清帝国浪费了九年的时间,在即将崩溃的前夕,凭借着神奇的道具,突然满血复活,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消灭了太平天国。
由于享受了使用先进武器带来的好处,大清帝国的人突然就开窍了,特别是李鸿章、左宗棠两人,彻底变成了洋枪洋炮的铁粉,以至于当时世界上只要有先进武器发展出来,他们就积极购买。
比如美国人发明的斯潘赛弹仓步枪,在美国的南北战争中,北军嫌该枪贵,并没有大量装备,但是左宗棠一看到该枪,立刻拍板,大量购买。又比如加特林机关枪,李鸿章一听说,马上就委托容闳购买了几十挺,比美军将领更早接受了这一军事变革。
加特林机关枪
在左宗棠平定回乱,收复新疆的过程中,清军的主力部队,装备了当时能买到的各种各样先进武器:有美国的被称作七连珠的斯潘塞弹仓步枪,有西部电影里常见的亨利m1860杠杆式弹仓步枪,有英国的士乃打后膛步枪,有德国的毛瑟步枪,有德莱塞后膛针刺步枪,还有美国的高端武器——被称为格林炮的加特林机枪,以及德国的克虏伯后膛野战炮,总之什么好用就买什么。
大家知道,西北穆斯林的骑兵是相当厉害的,红军的西路军就是被西北穆斯林的骑兵打垮的。但是左宗棠的军队,装备远远好于西征的红军,他们不像西征的红军那样缺乏弹药,面对穆斯林骑兵的冲锋,他们使用加特林机关枪和各种后膛弹仓步枪进行弹幕回击,所以一路摧枯拉朽,最终平定了西北叛乱。
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役中,英国军官罗杰注意到,新疆阿古特的叛乱军队,虽然购买了大量英国和俄国的新式步枪,但是在和左宗棠的军队作战时,完全被对方的后膛野战火炮,加特林机枪和弹仓步枪压制的无法抬头,一触即溃。以至于他认为,哪怕是当时英国军队的装备,也不过和左宗棠的西征军一个水平。
不仅仅在内战中如此,即使是在外战中,清军也拥有了火力优势。根据法军在中法战争中的报告,在保卫台湾的淡水战役里,装备击针后装单发夏斯波步枪和哈奇斯凯机关枪的法军,在舰炮火力的支援下登陆后,遭遇了刘铭传指挥的淮军王牌部队,该部队全部是用新式美制黎意步枪和加特林机关枪组成的,对法军拥有绝对的火力优势,导致法军大败。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惊讶得合不上嘴?是的,这和我们通常被告知的历史完全不同。由于受到使用先进武器获得了一连串胜利的刺激,清军不仅仅大量购买外国的先进武器,也开始了仿制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洋务运动。
实际上到了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前,清军已经基本完整建构了主力陆军,特别是李鸿章的淮军的现代化改装,军队全部都开始装备当时最先进的现代化武器,其水平不亚于欧洲列强。海军则拥有了当时亚洲最先进的两艘7000吨级的战舰定远号和镇远号,号称亚洲第一。你要知道,中国直到2015年才再次造出了比这更大的战舰,万吨级的055驱逐舰。
在清军依靠先进武器,结束了内战以后,清帝国进入了休养生息的状态,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以至于到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前,清帝国一度出现了中兴的可能。
那么很多人会问,既然你说大清帝国这么牛叉,怎么后来又先败于甲午战争,再败给了八国联军,一副积弱积贫的样子?
哎!这中间有太多的故事,一言难尽,大部分恐怕你都闻所未闻。而把这些神秘故事背后的隐情解剖给你看,让你知道晚清那段坎坷岁月中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就是本书写作的目的。读完之后,你自然就会对这些作出判断。
关于晚清的历史,本书会告诉你,你在中学课本上学的,或者以前的一些传统历史书上撰写的内容,基本上全是谬误。这段离我们最近的历史,由于政治因素,被改得面目全非,真相被深深的掩埋,而且一些基于此创作的文学作品,也是荒谬不经,和事实相差十万八千里。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庚子之乱中,舒乙先生所说的那一段故事,就和事实就有很大的差别。
庚子之乱时,荣禄手下守卫京城的是武卫中军和甘军,守卫天津的是聂士成的武毅军,武毅军模仿德国编制,设有总理营务处,教习处,军械局,粮饷局,军医处,工程局,武备学堂等等,有15000人,装备当时最先进的8毫米口径曼利夏步枪和骑枪一万多只,六响手枪一千支,克虏伯75毫米行营炮,格鲁森57毫米行营炮,格鲁森37毫米行营炮总计一百余门,诺顿菲尔特机枪和马克辛机枪几十挺,而且还有工程兵部队,装备有西式浮桥,旱雷和水雷,以及大量的望远镜,通讯设备和行军电线等等,完全是当时的现代化水平。
守卫京城的甘军,是左宗棠西征时的部队,由董福祥率领,以穆斯林骑兵为主,装备英制亨利马蒂尼步枪,毛瑟1871/84步枪,国产仿曼利夏快利步枪,没有重炮。
守卫京城的武卫中军,是1898年末新组建的一支部队,武器以国产毛瑟枪和仿克虏伯大炮为主,最高统帅是荣禄,实际管理是甘军的张俊和旗人恩祥,编制类似武毅军。
即使是清朝的御林军神机营,早在1861年的时候,就由满族大臣崇厚负责,从天津聘请洋人,购买了全套的洋枪洋炮训练,所以根本就不会有任何一支正规军队使用抬枪,除非是义和团。
而且,当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时候,舒乙先生的祖父,一个神机营的满人肯定也不会在战场,因为当时除了董福祥的甘军以外,其他的部队全都在攻城发生之前跑光了,义和团也不例外。
在发生了战斗的东便门、东直门、朝阳门、正阳门的战斗中,无论中外记录,都证明,只有甘军这支来自西北的部队里,那些淳朴的汉族和穆斯林士兵们在依然浴血奋战,确保了慈禧太后和其他满洲贵族的顺利逃跑,而其他的部队和武装力量,要么躲得远远地在观望,要么早已消失在风雨中。
当然,有些老北京人喜欢侃侃大山,所以舒乙先生的故事,很可能只是一个没有上过战场的老人的想象,讲给孙子的床头故事而已。
实际上,关于晚清的历史记载,除了诸多的不靠谱以外,还有很多历史事件都被悄悄的隐去,估计无人知晓。比如中国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并不是在鸦片战争后,而是之前跟中亚的一个叫做浩罕的国家签订的。
同样很多人也不知道,大清帝国为什么急着禁烟?一般以为是鸦片的流入导致白银外流,这的确是一个重要原因,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不得不被提及——在新疆地区,阿拉伯传教士掀起的一场又一场的宗教战争,耗空了清朝的国库。这些战争的真相从来没有被传统的历史书记载。
另外,有多少人知道,今天中亚的东干人到底是些什么人?发生在咸同年间的穆斯林大叛乱的真相是什么?又有多少人知道这场波及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的战争,诱发了一场又一场的种族大屠杀,死亡人数高达2000多万。
甚至是我们以为最清楚的太平天国,和我们的想象也相去十万八千里。有多少人知道太平天国建都南京以后,英国、法国和美国的公使都去访问过?甚至双方还进行了愉快的交谈。又有多少人知道,大量的洋兄弟们,为了支持他们的教友,突破封锁,走私去了大量的洋枪洋炮,有些还直接参加了战斗……
如果历史全是捏造和谎言,那么以史为鉴就是一句空谈!本书并不是要做什么惊人之语,翻案文章,只是把以下书单中的一些记载,尽量用轻松的语言,讲故事的手法,将这段沉重的历史清晰真实的呈现在大家眼前,做一个信息的分享者而已。
正所谓:晚清沧海事,布衣拾遗史。
本书主要参考:
《剑桥中国史》 费正清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范文澜 人民出版社
《清史稿》 赵尔巽 中华书局
《清实录》 中华书局
《清圣祖实录》中华书局
《清高宗实录》中华书局
《清穆宗实录》中华书局
《清德宗实录》中华书局
《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英 伶俐 上海古籍出版社。
《筹办夷务始末》 文海出版社
《北华捷报》
《西学东渐记》容闳 湖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关税沿革史》英 莱特 三联书店
《太平天国文书汇编》中华书局
《太平天国火炮研究》郭存孝
《太平天国史料译丛》王崇武,黎世清编译 神州国光社
《上海法租界史》法 梅朋 傅立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李文忠公全集》
《曾文正公全集》
《左宗棠年谱》罗正均 长沙岳麓书社。
《左文襄公全集》台湾文海出版社。
《左宗棠传》美W L 贝尔斯北京紫云文心图书管理有限公司。
《左宗棠全传》 秦翰才 中华书局。
《张文襄公全集》文海出版社。
《骆秉章奏稿》
《丁文诚公遗集》
《岑襄公遗集》
《李鸿章全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
《刘壮肃公奏议》
《太平天国文选》罗尔刚编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秀成自述原稿注》罗尔刚 中华书局。
《平定关陇记略》易孔昭 胡孚骏 刘然亮 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
《义和团史料续编》中华书局。
《平回志》杨毓秀 北京出版社。
《甘宁青史略正编》慕寿祺 天津古籍出版社
《中国近代历史纪念》吴忠礼 宁夏人民出版社。
《绿营兵志》罗尔纲,中华书局
《新疆图志》袁大化修
《清季武卫军考述》任恒俊
《湘军志》王闿运 上海古籍出版社。
《固原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
《清末西北回民之反清运动》 高文远,宁夏人民出版社。
《钦定剿平粤匪方略》奕诉 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文清公日记》 李棠阶
《御制平定朔漠纪略》
《清朝文献通考》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清代宫史丛谈》紫禁城出版社。
《英国与世界》 紫禁城出版社。
《清代画院》紫禁城出版社。
《和卓传》穆罕默德 萨迪克 喀什格里。
《俄国人在中亚》
《叶尔羌汗国史纲》
《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陈惠生,新疆人民出版社。
《伊斯兰教苏菲神秘主义》金宜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大霍加传》
《阿帕克和卓传》
《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日佐口透 新疆人民出版社。
《伊斯兰教在中亚》英文
《西域和卓家族研究》刘正寅 魏良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法海战》陈悦 台海出版社。
《中国伊斯兰教百科全书》四川辞书出版社。
《淮军志》王尔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淮军史》樊百川 四川人民出版社。
《晚清兵制》罗尔纲 中华书局。
《德国克虏伯与中国的近代化》德 乔伟 天津古籍出版社。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史远芹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清季的洋务新政》樊百川。
《第二次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
《1895-1912年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拉尔夫尔 鲍威尔。中华书局。
《中国近代海军史》程志发 解放军出版社。
《十九世纪的德国与中国》德 施丢克尔 三联书店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资料》
《清季外交史料》王彦威 王亮台湾文海出版社。
《江南制造局记》魏公允,文海出版社。
《洋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火器史》王兆春,军事科学出版社。
《英国在华外交》 英 威妥玛 商务印书馆
《武器和战争的演变》T N 杜普伊军事科学出版社。
《日清战争》日 藤村道生。
《血证-甲午战争亲历记》日龟井兹明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诸马军阀与西北穆斯林社会》徐宪隆 宁夏黄河数字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国民族史》王钟涵 武汉大学出版社。
《太平天国》美 史景迁 北京理想国时代文化有限公司。
《回民起义》白寿彝 神州国光社。
《基督教与近代中国》杨天宏 四川人民出版社
《教案与晚清社会》 赵树好 中国文联出版社。
《义和团史料》中华书局。
《在中国发现历史》美 柯文 中华书局。
《中国厘金史》罗玉东。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故宫博物院。
《曾胡治兵语录》巴蜀出版社。
《捻军史料丛刊》商务印书馆。
《中国军事经济史》王其坤 解放军出版社。
《八国联军在天津》齐鲁书社。
《清朝的财政经济政策》日 百濑弘 郑永昌译
《清咸,同时期的财政》
《光绪朝东华录》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美 马士 三联书店。
《中国关税沿革史》英 莱特
《同治中兴》美 芮玛丽 房德林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人口》
《中国移民史》葛剑雄 福建人民出版社。
《心灵史》张承志 湖南文艺出版社
题外的话:
实际上为了写这个题材,我看的资料比这份清单多的多,由于最初只是写着玩,只是看到有用的地方,就习惯用手机拍下来,并没有打算提供这份书单,所以很多书,当时我没有特意的去记录下书名,作者和出版社,特别是在一些期刊杂志上的论文,数量是这份书单的好几倍,都没有收录。
由于这些资料大部分都是从各处图书馆借阅的,重新再借一次实在太麻烦,所以我就不花时间去一一列举了,敬请读者谅解,而且我觉得,如果你只要看完了上面这些书,就会知道我说的每一件事的来源,都是有根有据的,所以我觉得这份清单也应该足够了。
当然,观点总是会有分歧的,比如我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湘军当时也拥有足够数量的洋枪洋炮这件事,好多历史专业的人就非要和我打笔墨官司,说我的研究不对,他们坚持南京城下的曾国荃最初带去的湘军,用的依然主要是冷兵器刀矛,以及旧式火器鸟枪,抬枪,劈山炮等等,并不是像我所说的那样,以洋枪洋炮为主。
我能够提出很多证据,比如一些书上是这样写的,他们也能从另外一些书上,找出来是那样写的,甚至是同一本书,前面和后面的记载就互相矛盾,貌似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这恰好是我们双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都必须符合物理学的基本原则,符合客观规律,凡是违反了这条的,不管是哪本书写的,不管其作者如何的有名,那都不是事实。
所以,讨论在南京城下,只剩下一万多有战斗力的湘军,面对装备了两万只滑膛洋枪,又被拜上帝教洗了脑,置生死于不顾的20万太平天国大军,在一场硬碰硬的,没有耍任何花招的战斗中,杀死对方五万人,获得全胜,对于这一事实,我们选择相信史料记载中,胜利的原因是因为湘军拥有了比太平军更先进的洋枪洋炮,同时又采用了正确的战术,还是采纳另外一些记载,认为他们各个都是武林高手,东方不败,修炼了葵花宝典,所以凭着大刀长矛也可以胜利,哪一个结论更可信?结果其实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强弱,其实也是国民认知水平高低的问题。就像慈禧太后,她如果有一点点科学素养,就不会相信,义和团真能刀枪不入,也就不会依此作为决策的依据,向列强宣战,最后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遗憾的是,百年之后的今天,有很多历史工作者,依然缺乏基本的逻辑判断能力,不知道历史资料其实也是人写的,受制于当时人的价值观,并不是字字珠玑,而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需要我们去芜存菁,拨云见日,以科学和常识作为判断标准,对于写史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选择。
如果没有这份起码的认识,就会写出我们中学课本那个水平,暗示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如果大清帝国的官员,发动群众,派三元里的农民去攻打英军,必然会旗开得胜,如果用这样的认知水平来写史的话,历史肯定就会变成了哈哈镜。
这就是我对之前那些批评我的人的回应,也是本书的写作原则,当然,是人就难免有错误,如果你读过我以前的文章,你会发现,从这篇序开始,虽然总的大方向没变,但是细节做了很多修改,因为在上次的写作中,随着资料越读越多,以及一些读者的指正,我发现很多地方还是有瑕疵的,有些地方甚至是错误的,一直就想修改,但却没有时间。
在被封以后,我终于可以静下来思考一下,所以重新动笔写这一版的时候,其实修改很大,但是我相信这一版的观点和史料,能够给即使之前读过的读者,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更加扎实可信。为了提高写作质量,我每周只更新一篇。
感谢大家长久以来的支持,你们的鼓励,指正和批评,就是我写作下去的动力,再次发自内心的谢谢大家。
晚清沧海事(2)
原创:罗马主义 灼识新维度 2018-06-27
引子 各种洋鬼子们
审订 奈染
“洋人的腿到底能不能弯?”——在很多的辫子剧中,这个问题都被当作了一个重要的梗,用来讽刺大清帝国的官员愚昧无知。而且这些文艺作品还努力的让我们相信,在鸦片战争以前,大清帝国对洋人一无所知。说实话,我也一直对这个看法深信不疑。
后来有一次我在欧洲谈完业务,闲暇旅游时,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海事博物馆里,看见了一幅世界地图。顿时我就惊呆了,脑子里塞满了问号,心中想的只有一句话:“这怎么可能?!”
这副名叫坤舆全图的世界地图全用中文标注,由比利时耶稣会传教士南怀仁制作并献给了康熙皇帝。除了比例尺略有不准以外,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世界地图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清清楚楚的标示着四大洲五大洋,甚至还有南极北极,以及当时世界上主要的国家,及一些文字说明。
顺着这个线索,我又继续往下探究,发现南怀仁不仅仅制作了这个地图,而且还写了一本书,叫做《坤舆图说》——里面记载了当时欧洲人对已知世界的了解,各个大洲的风俗物产。
南怀仁全名费迪南德·威尔比斯特(Ferdinand Verbiest),生于公元1623年,死于公元1688年,是康熙皇帝的科学启蒙老师,大清王朝的正部级干部,正二品的工部侍郎,长期主管大清科学院,担任钦天监,死后还获得了谥号勤敏。
这样一个金发碧眼的洋鬼子,正部级官员,天天在中央机关进进出出且经常出席各类政府会议,还领导了一大帮中国人,那么他的腿到底能不能弯,大清帝国的官员应该是心知肚明呀?
“洋人的腿到底能不能弯?”这话据说最早是在英国的马格尔尼来拜访乾隆时,和珅和刘罗锅闹出来的笑话。我记得电视剧里好像还专门演过这个故事,和珅还想用这个借口来骗皇帝,掩饰他在对外谈判中的无能。
可是这说法实在经不起推敲。有一个意大利的传教士郎世宁,本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Giuseppe Castiglione),曾经担任过乾隆皇帝的御用画师。这个金发碧眼的洋鬼子,和坤和刘罗锅年轻时应该都见过,关于他的腿能不能弯,他俩心里应该是有数的,至少乾隆皇帝肯定是一清二楚的。
不仅仅如此,当时还有一个法国传教士蒋友仁,原名伯努瓦·米歇尔(P.Benoist Michel),这人同样是金发碧眼的家伙,也曾经是他俩的同僚,受乾隆皇帝的委托,对南怀仁的地图进行了完善。他根据新测绘的数据,重绘了西藏和新疆地图,还因此受到了乾隆皇帝的嘉奖。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有一阵子新闻连篇累牍的报道,火烧圆明园时,被英法联军抢走的十二生肖兽头在国外公开拍卖,引起了爱国人士的一阵愤慨。但是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那些兽头和装有兽头的喷水池,其实是这个法国人蒋友仁主持设计的,而且圆明园里好多西式的建筑,都是他的手笔。所以清朝人不知道洋人的腿能不能弯,看来又是一个流传已久的谎言。
十二生肖兽头
南怀仁的这份地图在1674年被木板印制过,《坤舆图说》也被公开发行过,社会上应该有很多人收藏过。蒋友仁修改后的地图一直被挂在紫禁城里,不说别人,历朝历代的清朝皇帝肯定应该看过,那么他们理所当然的知道世界长得是什么样子。
而且到了鸦片战争前,葡萄牙人住在澳门已经一百多年了,各国的洋鬼子每年都会跑到广州和清朝做生意,这笔税金直接被收入了皇帝的内库,如果你说清朝人对外国一无所知,实在是有点于理说不通。
然而,在后来的鸦片战争中,清朝人的表现却有些匪夷所思。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问题当然是有答案的,不过若要解释清楚,我们必须把时间拉回到元朝开始说。
有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国,这话乍一听挺极端,但细想也觉得有点道理。因为元灭南宋,意味着中华第二帝国的覆灭。
在史学界,很多人赞同一种说法:中华文明一共有三个帝国时期。秦汉为第一帝国,唐宋为第二帝国,明以后是第三帝国,一直到今天。
在第一帝国时期,中华文明完成了政治制度的革新,实现了中央集权,在第二帝国时期,完成了文化和经济领先。前两个帝国时期里,中华文明在军事上经常面临异族的压力,但是在政治制度和文化上却没有竞争对手,拥有绝对的优势。
但是从第三帝国开始,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来自欧洲的基督教文明和来自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文明,都是和中华文明不分伯仲的对手,所以竞争从单一对峙变成了全方位的较量,从思想、文化、经济、技术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所不在,到了清朝更加是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
清朝从乾隆以后,所有的战争,本质上都是宗教战争,为的都是信仰两个字,这场争夺战一直打到今天,依然都没有分出胜负。
有人说不对呀,历史书上不是这么写的,应该是反帝反封建战争,反侵略战争,革命战争,这样才对呀!还有人会说,应该是海洋文明对陆地文明的战争才对,甚至会有人说应该是阶级战争才对。
呵呵,这些都对,但都只是表像,用这些理论来解释清朝发生的事,可以解释一个局部问题,但需要解释全局时,很多理论在逻辑上就会说不通。为了自圆其说,就必须制造一大堆谎言,或者掩盖很多的历史事实。所以,要真正给所有谜团一个解答,你需要听听我的新解释。
不过我先把这个坑挖在这里,因为你需要知道大量的历史事实以后,才能理解我说的逻辑。好了,先把理论放一边,我们继续讲故事。
忽必烈入主中原以后,大量使用中亚人担任官僚。中亚人当时被称为色目人,因为他们的眼珠子不是黑色。这些人由于世代经商,特别会敛财,所以深得蒙古人信任。由于他们中的大部分信奉伊斯兰教,所以蒙古人爱屋及乌,对伊斯兰教也特别优待。
如果参考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发生的情况,在这种局面下,中国应该被伊斯兰化才对——伊斯兰信仰特别疯狂,扩张性极强,佛教和道教都不是他的对手,在中亚的所有地区,印度的相当一部分地区,佛教和其他当地宗教,都被伊斯兰教赶尽杀绝,取而代之。
今天的整个中亚地区,包括中国的新疆,以前都是崇信佛教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则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地盘,但是今天,他们全部都被不同程度的伊斯兰化了。
然而在中国,伊斯兰教却碰到了一个比他更高明的对手——同样是一神教的“儒教”。结果双方相斗的结果是,被统治阶级推崇的伊斯兰教,反而被受到压制的儒教打败了。从元初的主流地位,到明末时,此教已经被彻底边缘化了。
有人说不对呀,儒家思想怎么会是一种宗教呢?而且中国人是见什么都拜的呀,怎么会是一种一神教?
这仅仅只是我们的看法,正所谓“只缘身在此山中”。蒙古人进入中国以后,由于自身非常落后,对各种宗教都有优待有加,他们把儒生和和尚道士分成一类,当作一种宗教的侍奉者,编成儒户,免收税收,北方有4000户,南方有10万户,均享受了这个待遇。
不带偏见的蒙古人听完儒生的讲解以后,觉得儒学就是一种宗教。不仅仅他们这么看,就连早期的基督教传教士,也觉得儒家思想是一种宗教。著名的数学家莱布尼茨,看完儒家经典后,直言不讳的指出,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一神教。
儒家思想的真正核心,其实是天人感应论,内容就是你按照孔子说的去做,上天就会保佑你,你不听孔子的话,上天就会惩罚你。
听着像不像另外两个一神教?你不遵从耶稣传给你的道,购买赎罪券,上帝就会让你下地狱;或者你听了穆罕默德的话,做了人肉炸弹,真主就会带你去天堂,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当东西方的一神教最初相遇的时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他们完全不是儒教的对手,特别是在上层社会,根本无法和儒教竞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大家想想,创造儒教的人是谁?大知识分子孔子,创造基督教的又是谁?一个目不识丁的木匠耶稣,而伊斯兰教的建立者穆罕默德,也不过是一个只会记账的阿拉伯商人。
所以《圣经新约》不过是一个江湖魔术师的旅行经历,《古兰经》只是一群牧民的生活准则,而《四书》《五经》,最初却是作为治国宝典,为了打动帝王将相而写作的。无论是思想水平还是意识境界,文字的优美程度和心灵鸡汤的浓度,都不是前两者能相提并论的。
于是乎蒙古王朝里,虽然影响最大的都是穆斯林信徒,忽必烈的太子真金却信奉了儒家思想。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蒙古人都认为儒家思想才是这个世界的唯一真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由于竞争不过儒教,元初还比较兴盛,到元末就已经很衰落了,信的人越来越少。
明初时,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人中间有很多都是伊斯兰教徒,比如常遇春、胡大海、蓝玉等等,明朝的大航海家郑和也是一个伊斯兰教信徒,当时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比例还是很高的。但是到了明末,除了社会的最底层和边远地区,基本上精英阶层没人相信伊斯兰教。
明朝从来都没有迫害过伊斯兰教,为什么渐渐的没有人信了呢?很简单,和儒家经典相比,《古兰经》实在是太粗鄙了,对一个读书识字的人来说,一眼就能看出这个差别,所以即使是祖上信奉伊斯兰教的人,一旦有了文化,就会改奉儒教。而这些精英一旦都耻于信奉伊斯兰教,其他的普通社会群众,也自然就会跟风,所以伊斯兰教在中国,彻底被边缘化了。
在明代,儒教达到了又一个巅峰,它成为了一种普世价值观,不管是日本人,朝鲜人还是越南人,不管他们和大明关系怎么样,是不是经常打来打去,但是他们发自内心的相信,孔子说的才是王道。
这就像在今天的社会,即使一个最残暴的独裁者,也会把民主,自由,平等挂在嘴边,因为他也知道,这些才是世间的真理。同样在明代,即使是一个行为最残忍的倭寇,在他的内心深处,却依然崇拜儒家的价值观,把忠义看得无比重要。
可惜的是,这个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大航海时代到来了,整个世界被连成了一体,游戏规则变了。
以前东亚人自己玩自己的,和世界没有什么关系,但是现在,即使在最遥远的美洲发生了一件小事,也可能导致大明帝国爆发一场危机。而基于农耕社会产生的儒家思想,面对这样的变化,一下子适应不了新情况,立刻暴露出各种缺点。
从明朝开始,中国和世界已经有了千丝万缕的交融,但是明朝人自己却并不知道。明朝作为货币交易的白银,主要都来自于海外,特别是西班牙从南美洲波托西的银山掠夺所来,然后再在菲律宾和中国商人交换以后,进入中国国内。
因此这些白银的供应的情况,就会决定明朝内部的物价。特别是张居正实行了一条鞭法以后,农民用白银交税,白银和铜钱的比价,就决定了农民的负担程度,也决定了社会的稳定程度。
但是这种事情别说是明朝了,就是在1980年以前,估计也没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天下的稳定程度居然跟西班牙的白银相关,放着谁都不会相信。
而被朱熹改造后的儒家思想,讲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像这些蝇营狗苟之事,根本就不是儒家知识分子考虑的范畴。所以在儒家思想变成了东亚最高价值观的同时,它的危机也全面爆发了。
而于此同时,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也在不断的进化,当他们在明末清初再次来到中国的时候,已经完全脱胎换骨,变得雅俗共赏,各有绝招。于是一场新的竞争,就此拉开了序幕。
1728年,在西北大地上,有一个叫马来迟的年轻人,他是伊斯兰教的虔诚信徒,这个人聪明无比,很早就学会了读书识字。于是他在阅读过去的经书时,便发现错误百出。他不相信真主只有这样的水平,他坚信伊斯兰教一定是博大精深的。
于是他收拾行囊,决定亲自去麦加看一看,真正的伊斯兰教到底是什么样的。过去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想要穿过战乱重重的中亚到达阿拉伯,基本上是九死一生,但是到了马来迟的时代,大航海让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体,只要从澳门坐葡萄牙船前往印度果阿,然后再乘阿拉伯商船,就可以轻松地到达麦加。
他这一去可不得了,直接开启了中国穆斯林西天取经运动的高潮,各种最新的穆斯林思想和教派大量涌入了中国,伊斯兰教和“儒教”新一轮的冲突,就此拉开了序幕。
1578年3月24日,在葡萄牙的里斯本港口,意大利人玛提欧·利奇——一个年轻的耶稣会传教士,登上了一艘前往东亚的船只。他是第一个成功的让儒家的上层精英们放弃了自己的信仰而改信基督教的人。他的中文名字叫做利玛窦。从他开始,基督教看到了打开中国大门的希望,上帝和科学,鸦片和蒸汽机……在信与不信,杀与被杀之间,伴随着尸山血海和刀光剑影,基督教文明也闯入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而我们的故事,也将伴随着这两条主线展开,去探讨晚清兴衰的真相。
我们的引子会由五篇文章组成,这是第二篇,写作目的是让大家了解时代背景。读罢再看以后的故事,会更加的身临其境。
谢谢大家的阅读!
晚清沧海事3
引子2 耶和华和他的儿子们
审订 奈染
每次来到北京,我都要去广场中间的纪念碑看看。碑上有一副描述金田起义的浮雕总让我耿耿于怀,每次看到它,我的心里都是五味杂陈,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金田起义浮雕
当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踏上中国的土地时,他绝对不会想到,因为他带来的东西,中国打了两场空前绝后的战争,一场是内战,死了一亿多人;另一场是向全世界列强宣战,最后每个中国人都赔了一两白银,屈辱到了极点。
利玛窦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刚到中国的时候,正是万历年间。虽然万历皇帝是个从不上朝的昏君,在位期间又打了三场大仗,但是他的日子却过得很轻松。他可能永远想不到这其中的理由竟是这段时间美洲的白银过剩。
西班牙人在美洲发现了波托西银山,接着又发明了水银提炼法,一下子白银产量大增且大量流入中国。这让万历能为他的战争轻松地筹措到大量的资金,同时白银和铜钱的比值又非常低,农民交税用铜钱低价就可以折换成白银,所以也几乎没有增加负担。万历花了很多钱,但是天下依然太平。
随后,又有两个更混蛋的皇帝上了台:一个嗑药的,一个木匠,再加上著名的大奸臣魏忠贤,这伙人疯狂的折腾了半天,但是天下也没出什么乱子,好像随便怎么胡搞,大明的江山都稳如磬石,大明帝国都能万世长青。
但是,这个时候,实际上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因为在朝鲜和日本打仗的缘故,辽东的防守松懈,这给了努尔哈赤崛起的机会。不过,如果不发生后面的两件事,这些事也无伤大雅,明朝最后并不会落入满人的手中。
1618年到1648年,欧洲爆发了30年宗教战争,西班牙是这场游戏的主要玩家。战争是个无底洞,打了几年以后,哪怕富裕如西班牙也扛不住了,大量的白银必须全部运回欧洲充当军费。在这个时期里,崇祯皇帝于1627年继位了。他在位18年,死于1644年,没能撑过欧洲30年战争。
欧洲30年战争
从各个角度来讲,崇祯皇帝相比于他前面的几位皇帝,那简直有天壤之别——他既勤奋,又节约,一心想把大明的天下搞好,可是却越搞越糟糕,到死也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
原因其实很简单——他运气不好。中国是一个缺银少铜的国家,可是货币又用银铜为主。由于欧洲30年战争导致白银流入减少,白银对铜钱的比价开始大幅度攀升,又因为张居正改革以后,政府收税收的是白银,所以,农民需要用铜钱兑换白银。兑换价格翻了几倍,这就意味着他们要多交几倍的税,这导致了大量的农民破产。这些情形恐怕是张居正始料未及的。
而大量的农民破产,又导致了税源枯竭,国家为了减少财政开支,就必须裁减很多公营事业;而裁减这些公营事业,又造成了大量的人员失业。这些无业游民就成了国家的不稳定因素,比如李自成就是一个下岗的驿站职工,而明朝就亡在他的手上。
更悲催的是,这个时期由于太阳黑子活动不正常,产生了厄尔尼诺现象,这导致了小冰期出现,粮食开始大规模减产。这些自然因素造成了北方大量流民的流窜,他们四处抢劫,被他们抢劫后农民,也没法生存,只能也变成流民去抢其他人,所以流民的数量不减反增。
与此同时,北方的少数民族饲养的牛羊也因为恶劣的气候大量死亡,他们因此吃不起饭,纷纷南下抢劫。为了防备他们,大明帝国的军费暴涨,这样就进一步增加了财政压力,反过来又进一步促使政府向农民加税,造成更多的农民破产,逐渐导致税源枯竭。这一切很快就进入了恶性循环,最后让大明帝国忽然之间就土崩瓦解了。
为什么几个坏皇帝都活得好好的,而一个好皇帝却很悲催?过去的人一直搞不明白其中的原因。东找理由,西找借口,有的说是官员腐败;有的说是制度问题;还有的认为是用人问题。甚至有人将其归因于崇祯误杀了袁崇焕,自己作死。
直到今天,我们才知道,这些都是鸡毛蒜皮的细枝末节,无关痛痒。因为在一个儒家社会里头,政治制度其实是完备的,至于官场的风气,好也好不到哪去,坏也有个极限,它有一定的自动纠错能力。
至于到了崇祯朝,为什么这些儒家的精英们全都变成了庸才,政治制度也失去了纠错的能力?——理由很简单,精英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旧的体制适应不了新时代,根本就没人知道怎么样去对症下药。
现在我们知道,真正的问题,都怪远在天边的西班牙人。他们为了人离开了牧师能不能和上帝沟通这样一个屁大点的问题,就和持不同观点的新教信徒在中东欧一带——今天德国波兰一带,打了30年的仗,杀了上千万的人。无意中,竟然让在地球另一边的崇祯皇帝很受伤,这让人到哪里去说理?
还有气候问题,太阳的黑子没事瞎爆发,一不留神,就让地球进入了小冰河期,这些根本就不是当时的认知水平所能理解的,即使在今天,为了气候变暖是不是一个真实发展趋势,会不会给地球带来灾难这个问题,大家还争的你死我活,更不要说明朝的人,怎么会想得到这些事儿。
而利玛窦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来到了北京,试图传播基督教教义。但是他很快就发现,简单的向大明的知识分子们讲天主教,他们是没有任何兴趣的,因为天主教和儒教相比,并没有什么优势,况且这个时候又出现了王阳明的心学,比天主教更有吸引力。
但是利玛窦并不气馁,他还有一项独门绝技,那就是科学知识。这个时候,西方已经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从希腊文明诞生出来的科学思想,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基督教文明,这个时候,它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
所以利玛窦换了一种手段,开始给大家讲天文学几何学知识,一下子就吸引了一大群中国的知识分子,他们深深的为此痴迷,继而对天主教产生了兴趣,甚至皈依了天主教。这些人都是明朝最顶尖的精英,都是朝廷重臣——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其中,徐光启还当过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相当于今天的七常委之一。他们被称为圣教三基石。
利玛窦和徐光启
利玛窦的成功是空前绝后的,他打开了这扇门,让基督教看到了征服中国的希望,于是他们开始摩跟接踵的奔向中国。在传播上帝的旨意这件事上,有很多人做得非常好,比如说南怀仁,他甚至成为了康熙的科学老师,大清帝国的正二品官员。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接下来发生的事,又堵死了基督教进入中国的大门,导致了中国人对外国人看法的全面变化,也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
明朝的崩盘,让整个东亚世界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怀疑,同时对新诞生的大清帝国也不那么尊重。这个道理很简单,假如金胖胖占领了美国,你不可能不会怀疑,美国那套思想体系和价值观是不是出了问题?你也不可能不质疑,金胖胖到底算不算是合法的美国总统吧。
所以,日本和朝鲜都不认同大清帝国是儒家文明的继承者,他们认为这些来自白山黑水之间的人,不过是蛮夷,没有资格继承大明。
而他们世世代代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他们才是儒家文明的继承者,日本认为中华文明在清朝以入关以后,就已经在中国本土消失,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还有崖山之后无中国这个说法,也是由日本人提出来的。他们中的有部分人甚至认为宋被元灭了以后,儒教正统就到了日本,所以他们能够代表天下,有资格侵略中国,就是这个原因。
而朝鲜人也有类似的看法。他们以前到大明帝国来访,回去的游记都叫《天朝游历记》,可是到了大清国的时候,他们就改称《燕京游历记》。
而且朝鲜的使者还故意问大清的官员,你们穿的是什么衣服?头上梳的什么发型?是不是符合《周礼》的记载,弄得大清的官员们满脸尴尬。
日本人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们拿着宋朝的头巾,故意去问长崎的中国船员,你们为什么穿夷狄的衣服?你们的太祖皇帝是在哪里出生的?搞得大清国的人只有面面相觑的份。
更不要说大清国内部的好多明朝遗老,心怀故国,这一切的一切都对满清王朝构成了极大的压力。所以从康熙以后,为了表明自己的正统性,满清对非儒家以外的一切思想都施以极力的压制,以此来表明自己是儒家合格的正统继承者。
所以雍正在发动了一大堆文字狱的同时,也把目光瞄准了基督教。他全面禁止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乾隆皇帝除了留下极少数有特长的传教士,比如会画画的郎世宁,搞建筑的蒋友仁外,对那些一心传播福音的传教士,都是格杀勿论。
郎世宁
到了嘉庆道光的时候,传教士已经几乎绝迹了。所以,这时候的清国人反而不如他们的先辈们,特别是康熙那样了解世界,他们的价值观,又回到了明朝的朝贡体系中,认为大清就是天下,其他都是夷狄;以为外国人只能向自己臣服,没有什么平等贸易,只有大清对其他人的恩赐。
从康熙到乾隆的时期里,清朝又遇到了好时光——欧洲30年战争结束,白银又开始大量流入中国。再加上南美的高产农作物,土豆玉米之类传入中国,这解决了粮食产量问题,于是人口大规模增长,经济开始向好,大家又逐渐恢复了对儒教的信心,逐渐认同满人也是正统的传承者。
然而,从嘉庆开始,世界局势又发生了变化。法国大革命爆发,拿破仑崛起,西班牙被灭国,欧洲遍地狼烟,连续打了十几年,战争使世界的贵金属又重新流回欧洲,同时日本又开始了闭关锁国,限制白银出口。于是,让明朝头痛的问题,也开始让大清国头痛了。
大清的税收制度继承自大明,然后又有发展,实行摊丁入亩,收的依然是银两,银价攀升,老百姓的日子就不好过了,逼急了,就会起来造反,嘉庆年间的白莲教起义所造成的消耗,远不是从和珅府里搜出的那点钱能满足的,而天理教起义一度攻入皇宫,更是对朝廷的威信造成了重大打击。
到了道光年间,为了平定新疆叛乱,国家花费了上千万的银两,彻底把国库掏空了。而更可恶的是,与其同时,英国人想出的鸦片贸易造成了白银的大量外流,银价持续攀升。这一切不仅让老百姓怨声载道,而且直接威胁到了帝国的稳定。
鸦片战争的失败,不仅仅是赔钱那么简单。它导致了通商口岸的转移,鸦片不再仅仅通过广州进入全国,新的通商口岸如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的开通,导致了传统贸易路线被废弃,大量的脚夫失业,商人破产,且其影响力亦波及到了配套行业,这些人一时又找不到出路,于是就开始怨恨清朝政府的无能。
同一时间点,绝迹多年的传教士又出现在了中国。他们居然能打败貌似无敌的大清帝国,这让很多人心想:也许可以听听他们说的是什么,万一很有道理呢!
洪秀全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去广州赶考时,看到了一份中国人梁发写的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名曰《劝世良言》。他忍不住拿过来看看,一下子就被小册子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了。
洪秀全后来又来到广州赶考的时候,遇见了来中国传教的美国浸礼教会传教士罗孝全(原名以萨迦·雅各布·罗伯特(Issachar Jacob Roberts)),跟着他修行了三个月。
浸礼会是新教的一种,属于清教徒的一支。简单的说,他们的教义就是,人要成年了以后才能接受洗礼,而且必须全身都浸到水里头。这不是关键的,关键是他们有一个信念,每个人不必通过祭司——也就是神父,就可以跟上帝沟通,这打动了洪秀全。
由于连续的落第,考不上公务员,洪秀才绝望了,他决定另谋出路,直接去和上帝沟通。而他居然能在睡了一觉以后,就直接变成了上帝耶和华的好友,耶稣的兄弟,上帝的儿子。
在当时,找不到出路的,不止他一个人,那些因为鸦片战争而破产失业的人,因为银价上升而过不下去的农民,全都需要一个新的活法。儒家思想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孔子也不能指引他们的人生,于是他们决定重新构建朋友圈,全都变成了耶和华的好友,然后在圣经的指引下,把旧有的世界彻底砸烂,建立一个耶和华的国。
基督教终于在中国找到了一个生根点,这生根点不在那些精英阶层之间,它的教义永远也比不上儒家思想那样博大精深,无法靠思辨来获得成功,因此很难打动上层精英。
但基督教可以去找社会的底层,那些失败者,不满者,为他们提供了一种选择,让那些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有了一种新的采取革命或者是暴力的依据。
于是,就有了我们在广场中间的纪念碑上所看到的那幅雕像,金田起义。虽然它刻画的一点都不准确——他们每个人的胸口上,本都应该有一副十字架,手上拿着一本圣经,或者洪秀全改写的《原道醒世训》之类的东西。
《原道醒世训》
当然,他们并不是原汁原味的基督教,而是一个参杂了各种迷信和愚昧的混合体。但这恰恰是基督教的精髓,也恰恰是因为这一点,基督教总是在社会最低层中开始普及,就像传教士们最初在罗马帝国做的那样。
对于太平天国的是非功过,不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我们只能说是它诱发了一场灾难,一场付出了一亿人生命的灾难。关于他们的故事,在本书以后的章节中,会有涉及。
但是基督教给中国带来的灾难,还远不止这一点,其后的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庚子赔款,都是基督教和儒教冲突的结果。这些因果缘由我们也会慢慢的道来。这是一个滴着鲜血,浸满屈辱的故事。
当然,随着基督教进入中国,也带来了一个副产物——由希腊文明诞生出的现代科学和人文思想。虽然这些并不是产自基督教本身,只是它们炫耀和吸引人的手段,传播这些也并不是基督教的本意,但是它们确实是随着传教士一起带来的。这些思想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享受它们的恩泽,为它们而奋斗。
所以我们说晚清的战争都是宗教战争,是毫不夸张的。但是基督教只是这场战争中的一个部分,伊斯兰教和儒教之间的战争,更是腥风血雨。
如果说基督教进入中国历史的过程是一个苦难和希望并存的故事的话,那么伊斯兰教对于中国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将在下一篇中继续讲述。
晚清沧海事(4)上
引子3 心在麦加的中国人
审订 奈染
前段时间,央视的一带一路节目中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场面,一个年轻的央视记者,采访了一个住在吉尔吉斯坦的东干族老人,“你说你老家以前在陕西,那请问你知不知道,你们祖上是怎么来的这里的吗(吉尔吉斯坦)?”
那个东干老者听到这个问题,脸上露出了诧异的神情,但是看到那个年轻的央视记者一脸的天真烂漫,似乎并无恶意。于是沉吟了片刻,用一口地道的陕西话说道:“太久了,饿都记不清了”。
我们不能怪那个年轻的央视记者无知,我相信就是在这一刻,绝大多数的读者也不知道东干人究竟是什么人!
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说,他们是清朝的ISIS的后代,被左宗棠带领的湘军,从陕西一路打到甘肃,再到宁夏,新疆,最后翻越雪山,逃到了这里的。从陕西出发的时候有20多万人,最后翻过雪山的只剩下几千人,这些人留在了俄国境内,繁衍生息,成为了东干人。
伊斯兰文明,也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众多文明中,一支灿烂之花,如果我们退回到中世纪,伊斯兰文明远远高于当时的基督教文明,仅次于中国的儒家文化。
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的默罕默德二世,攻入了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这一天,是伊斯兰教最辉煌的一天,它登上了这个文明历史的最高峰。
1526年4月21日,蒙古人的后裔,归化了伊斯兰教的巴布尔,在印度建立了莫卧儿王国,伊斯兰教的扩张达到了顶峰。
这个时候,从整个北非一直到阿拉伯半岛,欧洲的部分地区,中亚的整个地区,印度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中国的新疆,全部都皈依了伊斯兰教,它所辖的人口和地区,远远超过了另外两大文明,基督教文明和儒家文明。
公元610年,麦加的阿拉伯商人穆罕默德,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基础上,建立了伊斯兰教,从它建立之日起,就表现出了一种咄咄逼人的扩张趋势,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在今天的阿拉伯半岛,伊拉克和伊朗建立了阿拉伯帝国,随后又开始不断向四面渗透。
(穆罕默德帶領信徒由麥加遷徏至麥地那)
伊斯兰教从唐代就由阿拉伯商人传入中国,但是一直不能在中国站住脚跟。蒙古人西征的时候,俘获了大量中亚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半农耕半游牧民族,把他们带到了中原,参加对南宋的战争,从此伊斯兰教就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
信奉伊斯兰教的人,最初在中国被称为回回或者回民,但是我们必须要指出的是,他们和今天的回族并不是完全相同。
回族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新出现的一个民族,在此之前并没有这个民族。无论是清朝还是民国时期,都不承认信奉伊斯兰教的人是一个专门的民族,因为如果依照这个标准的话,那么信仰佛教的就应该是佛族了,信仰道教的就是道族了,那样就乱套了。
关于这件事的详细来由,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但是后来被封了,有兴趣就可以去网上搜一搜,一个流传已久的谎言九,所以这里就不再提这个事了。
今天的回族,只是因为父母是回族,而他们本人未必是伊斯兰教的信奉者,即使是信奉者,也和以前的回回不是一回事,我们在文章中不可避免的会提到的回民,在清朝,回民是指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和今天的回族没有半点关系,所以,请大家不要过分敏感。
进入中国的伊斯兰教,在和儒教的竞争中,虽然大部分人都放弃了这个信仰,但是始终有一批非常坚定的信奉者,绝不动摇,这些人坚决的拒绝中国化,一心想在他们脚下的土地上建立一个伊斯兰国,后来所有的冲突都由此而生。
伊斯兰教和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对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所有人的一生中,吃什么,穿什么,喝什么,甚至怎么搞个人卫生,几乎都有指导,细到了这个程度,反而导致它缺少回旋余地,容易和其他文明发生冲突,也不容易被其他文化吸收。
首先,大部分东亚文明圈的人,很难理解穆斯林的价值观。根据《史集》汉译本第二卷记载,基督徒向忽必烈告密说,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他们的《古兰经》中,有无差别的把一切多神教徒全部杀光的说法。
孛儿只斤·忽必烈
忽必烈半信半疑,就把信仰伊斯兰教中的一些有学问的人叫来,然后问其中一个名叫别哈丁.别海的最有学问的人:“你们听从《古兰经》的教导吗?”
别哈丁.别海回答:“是的”。
“那么,《古兰经》里头是不是说要杀死所有多神教的信徒?”忽必烈继续问道。
别哈丁.别海回答道:“是的”。
听到这里,忽必烈有点儿生气了:“那你们为什么现在不来杀这些异教徒?”
别哈丁.别海的回答是:“时候未到。”
于是忽必烈大怒,杀了别哈丁.别海,不过他为了统治人数占绝对优势的汉族,依然还是重用其他信奉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并给伊斯兰教特别优待。
又比如清初广西巡抚朱椿,在第一次看到《古兰经》时,大惊失色。特别是看到,可以杀死其他不信教的人这一条以后,由于不能理解其中的价值观,觉得这简直是大逆不道,立刻就发动了一场牵连甚广的文字狱,这就是清初著名的《海富润案》。
好在乾隆皇帝比较有大局观,只是说伊斯兰教比较愚蠢而已,不要大惊小怪。然后就把所有的犯人都放了,避免了一场冤案。
虽然从他的举动上看起来比较大度,但是从他对伊斯兰教的评价上来看,依然是有偏见的。
早期的伊斯兰教,大部分是由中亚的半游牧民族带来的,游牧民族的一个习惯是,如果缺什么东西,先想到的是去抢,如果抢不到再去做生意。这种文化跟信什么教没有关系,它是游牧民族的一种生活方式,你想想匈奴人蒙古人,不都是这么干的吗?
草原文明和中原文明不同的另外一个地方是,他们更喜欢用武力的方式解决争端,而不是像汉族一样,有事儿没事儿去告官。
而最早从中亚地区迁过来的信奉伊斯兰教的人,难免会保持了一些草原生活的习惯,这让以农耕生活为主的汉人,根本无法理解,特别是明清两代的官员,他们还是以农耕文明的价值观作为道德取向。
所以林则徐说:“回民则无处不有,且良善少,而梗顽多。既如永平所辖之曲桐回庄,无非聚而为盗。”
陕西巡抚鄂弼:“西安各属回民,素相联络,每恃心齐力众,欺凌汉民,强横无礼,盗窃公行,闾阎实受其害。偶有发觉,不过照常完结,甚且庸懦有司,遇回民相殴,未致伤命,遂不通报,以致养成凶横”。
这些都还比较好听的话,太难听的我们就不发上来了。清廷有很多官员在上奏时,故意在“回”字边上加上一个“犭”,以示蔑视。而且还在大清律以外,专门又制定了13个条款,惩治穆斯林的暴力犯罪问题。
这种生活习惯上和其他民族太多的不同,导致双方很难融合,从而容易诱发矛盾。
实际上除了这些问题以外, 伊斯兰教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由于它的文化独特性,让它无法轻易的从属于儒家文化之下,而这一点导致中国的精英集团,对它抱有很深的成见 。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伊斯兰教本身就是一套非常完整的法律体系, 在元代,《古兰经》的另外一个名字就是《回回法》。
它有一种天然的倾向,要挑战世俗的管理权,它很容易让信徒产生一种,按照教法建立国家,并按照教法进行生活的期望。
而这种期望在任何一个当权者看来,都是大逆不道,另外,伊斯兰教还有一种强烈的传教情绪,这也会引起本土主流价值观的强烈反弹,特别是它崇拜的是遥远的异国,而不是本土的祖先。
更重要的是,这个异国不像佛教中那样,是虚无缥缈的存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是现实的土地,有真实的统治者,这会让统治阶级觉得,这些人都不可靠。
再加上信奉伊斯兰教的知识分子,会不自觉的去学习阿拉伯语,更由于他们的人生目标,是有一天去麦加朝觐,这必然导致他们用在四书五经上的时间不够多,因此他们进入仕途的也少,和儒家知识分子接触的更少,所以双方之间,形成了一条深深的鸿沟。
明代的著名知识分子顾心武就曾经说过:“唯回回自守其国俗,终不肯变,结为党伙,为暴闾阎,以累朝之德化,而不能驯其顽犷之习”。
由此可见,双方偏见之深,所以伊斯兰教,从来都没有打动过中国的上层精英知识分子。
不过由于在明代,精英知识分子对儒家思想非常的自信,而且它是整个东亚的价值观,所以反而对伊斯兰教非常宽容,有点儿像今天的美国和欧洲,由于文化上的绝对自信,一点都不害怕各种杂音,对各种异端都非常容忍。
但是随着满人入关,一切都开始变成了不一样,大清帝国的统治者,非常害怕别人说自己是夷狄,不是正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所以在政治上实行高压态势,强化对思想上的禁锢,容不得半点异端。
而与此同时,由于大明的崩盘,中国的伊斯兰教徒们,对儒家文化也从仰视变成了质疑,而马来迟带回来的伊斯兰苏菲派教义,更是一下子把中国的伊斯兰教水平提高了几个档次,立刻把很多原本信仰藏传佛教的其他少数民族,吸引到伊斯兰教旗下,从而扭转了从明代以来,穆斯林不断减少的趋势,第一次出现了人数大规模的增加,让他们开始变得自信起来,这一派被称为旧教。。
而随后一个叫马明心的伊斯兰教信徒,在乾隆年间去阿拉伯世界求学以后,带回了更加吸引人,也更加极端的教义,史称新教。
这一派不仅仅聚集了大量传统穆斯林信徒,更是吸引了大量非穆斯林信徒,对传统的其他穆斯林教派和清政府都构成了挑战,也让他们自己极端自信。
随后发生的事情,看似无厘头,新教和老教斗殴,闹到官府,然后新教认为官府不公,袒护老教,居然杀了清朝官吏,随后爆发了一场规模宏大的起义,被清朝镇压下去后,不久又再次起义,究其本质,其实是是伊斯兰教重返中国以后,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挑战儒教了。
虽然乾隆调集重兵,选用能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扑灭了叛乱,宣布新教为邪教,信者必杀,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新教虽然死伤众多,被迫转入地下,但是人数却不减反增,那些被流放出去的新教徒,也在各地生根发芽,建成了一个遍布全国的秘密网络,到了咸同年间反戈一击,南北呼应,差点分裂中国,建立伊斯兰国,可见重返中国的伊斯兰教威力之猛。
今天的文明社会,是建立在由希腊文明发展而来的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之上,如果我们抛弃程朱理学的糟粕,回归孔子的本来思想,儒教思想和希腊文明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依然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
相反,虽然伊斯兰教也有辉煌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思想,但是,它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无法同现代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相对接,所以,无论它多么玄妙,终究也不会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
所以,伊斯兰教也深深的明白这一点,它们知道,若想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就必须消灭儒家思想,消灭中华文明,正如著名的信奉伊斯兰新教作家张承志在讲述新教历史的《心灵史》中,所说出的他们的真实想法:
“对于一切宗教和理想,对于一切纯洁的来说,中国文明的核心,即孔孟之道,是最大的敌人……若想存活,都必须防止其中国文化中的孔孟之道,甚至是中国本身,新生和摆脱厄运的唯一出路只有一条,既战胜孔孟之道。对于伊斯兰-----这种拥有强烈感情的宗教,对于哲和忍耶------这只把感情推到殉难苛求的伊斯兰异端派别,孔孟之道化,世俗化,中国化乃是比“公家”更凶残的敌手!”
这里的“公家”指的是清政府,虽然外来的伊斯兰教从来都没有打垮过清政府,但它拖垮了清政府,最终导致了中日甲午之战的失败,让中华民族一度跌入了谷底,详细原因,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向大家介绍,欢迎继续关注,谢谢大家。
晚清沧海事(4)下
引子3 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最重大的转折点,如果中国赢得了这场战争,或者这场战争没有爆发,那么中国就不会向日本赔偿2亿两白银,也不会割让台湾,日本也就不会崛起,大清帝国的社会矛盾就不会激化,大清帝国的洋务运动也不会被打断,中国完全有可能在和平有序的前提下,步入现代化社会,可能我们早就成为了最发达最文明的国家,就不会多走了90多年的弯路,不会再有那段充满了屈辱,痛苦和腥风血雨的现代史,中华文明也就不会被各种异端邪说所扭曲。
1874年,日本闯入台湾,这是从清朝建国以来,日本第一次直接挑战大清帝国的举动,此时的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大清帝国也开始了洋务运动,双方正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虽然此事大清帝国最后以赔偿50万两白银了结,但是日本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威胁,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日本敢叫板大清帝国,欺负的就是大清帝国没有海军,而大清帝国为什么没有海军?因为大清帝国刚刚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花费了上亿两白银,才扑灭了西北和云南的穆斯林叛乱,随时都处于捉襟见肘的状况,欠了一屁股的债,哪里有什么钱去造军舰?
而于此同时,外来的伊斯兰势力已经占领了新疆十多年,如果再不立即发兵的话,很可能,新疆就会被从中国的版图上彻底分裂出去,而如果丢了新疆的话,伊斯兰势力很快就会侵入蒙古,立刻就会威胁到河北地区,直接威胁到大清帝国的首都北京。
究竟该怎么办?一场事关大清帝国国运的讨论,就此拉开序幕。以李鸿章为首的一大批沿海官僚,建议暂时放弃新疆,集中精力发展海军,建立现代化国防工业体系,完成现代化升级,他们认为这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而另一部分以左宗棠为首的清朝内陆官僚,则主张海防和疆防并重,必须先收复新疆,阻止伊斯兰教势力的东进,他们认为这是国家安危的根本,在有余力的情况下,也要尽力发展海防。
两派为此争的你死我活,根本原因,是当时大清的资金有限,如果要集中精力,甩开膀子去完成中国的现代化升级,肯定就不能再花钱去打仗,不然海防建设和现代化转型,就只能做得缩手缩脚,最终资金不济,很容易搞成烂尾工程。
这个决定是如此的重大,不要说当时的人了,就是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了所有的历史后果,在那一刻,依然是难做取舍。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如果当时我们没有去收复新疆,集中精力完成了中国的现代化改革,我们大概率会打赢甲午战争,因为那样的话,北洋水师的规模就会是后来的好几倍,日本就永远没有任何机会打赢,更不敢贸然发动战争了。
而且一旦有了足够多的钱,大量建造了自己的造船厂,进而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引发工业革命,就会让中国提前迈入现代社会。
而且从很大的可能上来说,中国就会走上另外一条路,可能我们现在就会有点像英国,还是大清帝国,但是已经发展成一个君主立宪制的,高度发达,高度文明的国家,朝鲜和越南就不会从中国的手中失去,很可能就变成了我们的苏格兰和威尔士。
但是,如果采纳这个决定,我们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那样的话,今天我们的国境线就会在长城左右,我们将会失去1/3的领土,西藏和内蒙都会保不住。
而且如果我们不去收复新疆,伊斯兰势力就会东进,最终我们还是要和它发生决战,战场很可能是在蒙古,青海或者宁夏,到时候会发生什么结局,没人会知道。
所以,伊斯兰教势力在整个清代,一直是藏在帝国背后的一把刀,每次到了关键时候,他就背后给你来上一下,让你不能全力的跟其他敌人去作战,最终被你的关键敌人打倒。
而李鸿章之所以不主张收复新疆,还有另外两个考虑,他认为收复新疆在财政上是一个无底洞,第一,左宗棠孤军远征,距离后勤基地上千公里,风险太大,很有可能被击败,一旦被击败,伊斯兰教势力很可能趁机攻入内地,那样就必须要花大量的资金,重新组建军队来防御。
第二,即使收复了新疆,也不可能禁止伊斯兰教,而不禁止伊斯兰教,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容易经常发生各种冲突。如果想省事,又必须依赖伊斯兰教的上层势力来帮忙,反过来就给他们做大的可能,就会让他们再次有了叛乱的力量,他们一定就会在你虚弱的时候发动叛乱,然后你又必须镇压,这样周而复始,永无宁日,最终会把国家拖垮,导致清廷永远没有足够的钱,去搞海防建设,最终会被自己最重要的敌人日本打败。
但是左宗棠不这么认为,第一,他相信自己的军事才能,他认为通过现代化武器装备的湘军有能力打败穆斯林。第二,他认为在新疆应该建省,实行中央直接管理,放弃以前通过伊斯兰教上层人物间接管理的方式。第三,他认为可以通过加大内地移民,安排军队驻垦,改变新疆的人口比例和宗教信仰,最终确保新疆回到中华文明的怀抱。
辩论的结果,最后是清朝决定了疆防和海防并重,还是必须收复新疆,毕竟李鸿章的建议,有点像壮士断腕,是很难下这样的决心的,而且很多事,都是后来才发生,当时谁又能知道呢。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这个决定让大清帝国失去了优势,力量被一分为二,无论是对日本还是对伊斯兰教势力这两个敌人,都变成了势均力敌,胜负全要看运气。
最终的结果是,我们保住了新疆,但是也背上了沉重的财务负担,始终不能拿出比日本更多的钱,去发展海军,发展现代化工业,而战争在本质上就是拼的钱,最后在甲午战争即将爆发的三年之前,大清帝国实在有点儿耗不动了,暂时停止了给北洋水师拨款,导致最终输掉了甲午战争,从此彻底拉开了两国之间的差距。
在这个关键的二十年之中,没有什么比钱更重要的事了,日本人的每一分钱都投入了购舰之中,而大清帝国却要把一分钱扳成几瓣用,既要跟日本拼海军,又要对付伊斯兰教势力,还要支付平定穆斯林叛乱以后,各地急需的重建费用,所以看起来大清帝国体量大,很有钱,可是这么一分以后,反而不如日本有钱。
虽然我们还能举出很多导致战争失败的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两线作战,以及随后为了维持占领和重建,所花费的这笔巨大的开支,挤占了大清帝国财政的大部分资源,剩下可支配的资金和其他众多的需求之间,就显得有点杯水车薪,而海军要想随时从中分一杯羹,也变得岌岌可危。
因此在和日本的海军的竞赛中,必须要让所有的人都高度统一的认识到,海军的需求就是帝国的最高需求,这是国运所在,不能做错一点事,否则就会被反超,但这对于当时的清朝政府的认知水平和管理水平来说,显然是不可能的,更不用提其中所参杂的权力斗争的因素。
北洋水师
所以为了平衡其他众多需求,清朝政府暂停了对北洋水师的拨款,而日本人就利用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在装备水平上超过了北洋水师,然后他们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就敢和大清帝国赌国运,最终他们赌赢了。
伊斯兰教势力,在这个关键时候,助纣为虐,拖住了大清帝国中兴的步伐,最终让日本人超过,让中华民族随后经受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屈辱和苦难的折磨。
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最重要的因素,在我们的历史中却从来没有被提起,让人唏嘘不已,病因都不知道,又谈何反思呢?
那么,这些在新疆的外来伊斯兰势力到底是些什么人呢?要谈这个问题,一切都要从中亚被伊斯兰化说起。
要非常详细清楚的说明这件事,会牵扯到很多的地名和人名,对于我们绝大多数读者来说都非常的陌生,估计会把绝大多数人都看晕,我就忽略具体的人名,直接用今天的地名来讲,这样大家容易理解一些,但是和今天的这些国家与人民无关,请大家注意这一点。
蒙古人征服世界的过程中,成吉思汗的一个儿子占领了今天的新疆和中亚五国,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的部分地区,建立了一个叫做察合台的汗国,名义上奉元朝的忽必烈为正统。
和所有的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一样,不久之后,他们就陷入了分裂和内战,变成了大大小小的许多汗国。
一个来自今天沙特阿拉伯的人,自称是伊斯兰教创立者穆罕默德的女儿的后裔,说服了这些蒙古统治者们,信奉了伊斯兰教,这个沙特拉伯人的后代,就成了这一地区世世代代的宗教领袖,从此被称作了“和卓”,就是“穆罕默德的嫡系子孙”的意思。
这些人有些成了当地世俗统治者的同盟,有些甚至取代了当地的世俗统治者,成为了政教合一的领袖,控制着当地信奉伊斯兰教的群众。
大清帝国自从康熙年间重新收复了新疆,恢复了中国在这里的传统主权以后,这些人和他们的后代们,一刻也没有消停,不断的挑起大大小小的叛乱,意图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直到今天这场斗争也没有结束。
我们在历史书上所说的“大小和卓之乱”,“张格尔叛乱”等等,都是这些人挑起的,每次战败之后,他们就会逃窜出国,在境外继续和境内的伊斯兰教极端势力勾肩搭背,每隔一段时间,他们一旦喘过气来,又会跳出来再次发动战争,搞得大清帝国为了应付他们,疲惫不堪。
大小和卓之乱
不仅仅如此,他们还造成了大清帝国在外交上的极端被动,周围匿藏他们的汗国,就在今天的中亚五国一带,会以此为要挟,和大清帝国谈条件,要大清帝国给他们经济补偿和贸易上的便利,一旦大清帝国不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就把这些人又放回新疆搞暴乱。
大清帝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在道光年间发生的,当时中亚的一个叫浩罕的国家,就利用他们手中的这些“和卓”们,不断的向大清帝国提出种种不合理的要求。
当他们的要求一旦得不到满足,他们就放回一个“和卓”来搞叛乱,道光年间,为了平定张格尔的叛乱,大清帝国耗费了一千多万两白银,几乎耗空了国库。
后来指挥鸦片战争的奕山和杨芳,都是这场战争中的英雄,其中杨芳还俘虏了张格尔,在对这些伊斯兰教的战斗中,拥有火绳枪的大清帝国是先进的一方,所以每战必胜。
但是当鸦片战争爆发时,在广州面对更先进的英国人时,杨芳就显得愚昧不堪,居然摆了一个阴门阵,用很多木桶装满了屎尿狗血,女人的月经布,企图克制英国人的燧发枪和滑膛炮,结果闹出了大笑话。
虽然大清帝国每次都打赢了对伊斯兰教的战争,但是却承受不了这样的花费,所以最终道光皇帝接受了浩罕国的无理要求,允许他们在大清的地盘上,在今天的新疆喀什附近,对各国商人征税,除此之外,大清帝国每年还要用白银补偿他们,同时允许他们拥有治外法权,来换取他们对“和卓”的约束。
这是大清帝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而且还造成了大清帝国西北方向上的白银外流,再加上后来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剧了白银的外流,造成银价飙升,农民负担的剧增,从而导致了咸丰年间,全国范围内的大叛乱,由此可见,伊斯兰教对中国带来的危害之大。
同治初年,中国的伊斯兰教极端势力在长期酝酿和精心组织之下,发动一场建立伊斯兰国的运动,意欲把中国的西北和西南分裂出去。
新疆的各种伊斯兰教极端势力自然也参与其内,他们邀请同为伊斯兰教的浩罕国侵入新疆,意欲推举一个新的“和卓”,把新疆从大清帝国分裂出去。
后来他们发生了内斗,一个叫阿古柏的穆斯林军官夺取了政权,并且占领了新疆的绝大部分地区,然后他又主动和中国内地的穆斯林叛乱势力勾结,几次企图东进支持叛乱,但是后来因为陷于内斗而没有得逞。
阿古柏
左宗棠平定西北叛乱以后,和境外伊斯兰教势力早有勾结的陕西穆斯林叛乱首领白彦虎逃到了新疆,并且娶阿古柏的女儿为妻,担任了他的主要军事将领,公开了他分裂中国的丑恶嘴脸。
然后就发生了上文所说的,那场著名的大辩论,最后大清帝国作出决定,必须收复新疆,防止伊斯兰教势力东进,这场战争耗资巨大,导致中国没有足够的钱用于洋务运动,海军和陆军的现代化建设磕磕绊绊,始终处于捉襟见肘的状况,在和日本的竞争中,处于交替领先的态势,始终没有形成压倒优势,最终被日本人超过。
如果不是大清帝国一直被伊斯兰教拖着后腿,背着沉重的包袱,消耗了足以建造几个北洋舰队的钱在这场战争中,那么即使考虑到清廷内部的权力斗争,顽固势力的阻挠,大清帝国肯定也不会发生停止向海军拨款这种事,而且当初设想的舰队规模,就会比后来大了很多,日本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实力来和中国竞争,就不可能敢挑战中国,后来的历史就有可能完全不同,历史总是让人不胜唏嘘。
发生的毕竟已经发生,过去不可能重写,本书将在随后的章节中,正式开始向大家讲述,这些发生在一百多年以前的故事,我们的先贤们,为了保卫我们的文明,同入侵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进行了浴血的斗争,他们维护了祖国的统一,挽救了中华文明。
他们的英雄事迹,虽然几乎都已经被某些人刻意的尘封和隐藏,而且他们也没有被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但是他们是我们真正的民族英雄,历史不容篡改和遗忘!
晚清沧海事(5)上
引子4 爱国者
上学的时候听老师讲晚清的历史,心里总是愤愤不平,心想洋鬼子总是仗着船坚炮利,在海上打我们,有本事你上岸来,看我们4万万同胞,一人一脚,非把你们踩成肉酱不可。
1860年,清军的总指挥僧格林沁,他的心中也是这么个想法。之前洋鬼子凭着船坚炮利,再加上一大群卖国的奸臣腐朽无能,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割让了香港,我们凭什么承认?有本事再来陆上打一仗,我要是不把你打的满地找牙,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佛系。
僧格林沁
怀着这种想法,他断然拒绝了洋鬼子们谈判时提出的的种种无理要求,并把他们全部抓起来,严刑拷打,因为他打心底痛恨这些恃强凌弱,向中国贩卖鸦片,毒害大清苍生的坏蛋。
先前在大沽口炮台,他曾经打了一个小胜仗,击沉了英法联军四艘企图登陆的小炮艇,消灭了百十来个洋鬼子,让朝廷上下非常振奋。
可是没曾想,洋鬼子第二次又来了,这次他们调整了战术,在炮火的掩护下,从侧翼登陆攻打了炮台火力较弱的一侧,4000多名守卫炮台的清军,虽然拼死奋战,誓死不退,但终究敌不住来自海上和陆地两面的狂轰滥炸,最终全部殉国。
大沽口炮台被攻下的惨状
僧格林沁终于想明白了,必须把敌人诱到路上来,在远离大海的地方,他才有一丝机会,于是他且战且退,一路把英法联军诱到了北京郊外。
在一望无际,平坦宽阔的华北大平原上,僧格林沁率领两万多名蒙古骑兵和一万多名绿营骑兵,还有数千名绿营步兵,正和对面8000多名,排成严密方阵的英法联军对峙,太阳已升出了东方的地平线,决战的时刻不远了,僧格林沁心中暗喜,机会终于来了。
截止目前为止,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清朝皇帝的亲戚,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在此之前的历次战役中,已经向世人证明了,他是一个天生的战士,可以信赖的统帅,拥有力挽狂澜的能力。
几年前,大清帝国差点崩溃,十多万北伐的太平军,一路攻到了离北京城不远的地方,大清国的军队望风而逃,溃不成军。就在这个最危急的时刻,僧格林沁率领着两万多蒙古骑兵,出现在北京城下。
面对着这些抛弃了自己的祖先,改信了洋上帝,一边在胸前画着十字,一边高呼着圣战口号,狂热的黄皮肤的基督徒们,僧格林沁决定用他们祖先留下来的战法,来对付太平军连绵不绝的步兵方阵。
他把部队分成了五列,前两列是手持长矛的枪骑兵,后三列是装备弓箭的弓骑兵,然后同时对太平军的步兵方阵发动冲锋。
虽然这些人不久之前还是蒙古草原上的牧民,但是他们也是天生的战士,无需任何训练,他们就配合得严丝无缝。
当前面两列枪骑兵冲到离太平军的方阵只有一百米左右那时候,背后的三列弓骑兵,凭借着战马的速度,同时以45度角向天空射出了密如蝗虫般的连珠箭雨,箭矢在天空中画出一个弧形,射向太平军的步兵方阵,让对方的步兵陷入混乱,无暇用抬枪鸟铳轰击前方的枪骑兵,就在他们刚躲避完箭雨,一抬头的瞬间,枪骑兵已经出现在他们的面前,长矛无情的洞穿他们的胸膛,战马把他们撞的七零八落,步兵方阵被一冲而散,后面的弓骑兵收起弓箭,抽出马刀,把惊慌失措,四处乱跑的黄皮肤基督徒们一一砍倒。
蒙古骑兵
凭借着这个战法,他们攻破了太平军一个又一个的大阵,逼的对方不敢和他们野战,只能筑垒防守。随后僧格林沁又把对方团团围住,最后用水攻的方法,把据点防守的太平军彻底消灭,俘虏了太平天国北伐的统帅,求王林凤祥,献俘给咸丰皇帝,在北京城内将他凌迟处死。
以往辉煌的胜利证明,在北方开阔的大平原上,蒙古骑兵依然是战场的主宰,当之无愧的王者。今天,僧格林沁决定重演这一幕,他将书写历史。
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世界已经变了,就在几年前,100万英法和奥斯曼帝国联军,同70万俄罗斯劲旅,为了争夺黑海地区的控制权,在克里米亚进行了一场血战,这场战争极大的促进了军事技术的发展,线膛枪,米尼弹,开花炮,蒸汽船,野战救护,罐头食品被广泛应用,战争已经完全变成了另外一种方式,无论是凶悍的哥萨克骑兵,还是装备精良的法国胸甲骑兵,或者是勇猛的英国龙骑兵,都从开战之初的主角,变成了战争结束时的配角。
哥萨克骑兵
现在,僧格林沁面对的这支英法联军中,有很多人都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他们面对眼前黑压压的蒙古骑兵,心中没有一丝的慌乱,反而是信心十足,因为他们在那场战争中,曾经面对过,在猛烈炮火掩护下的哥萨克骑兵冲锋,那个规模和强度,远远超过现在他们所面对的。
克里米亚战争
当僧格林沁挥动手中的令旗,下令冲锋的时候,他和他手下的蒙古骑兵,全都信心满满,他们高声呐喊,战马长嘶,3万多骑兵,像离弦之箭,冲向英法联军的阵地,大地也开始颤抖,胜利似乎垂手可得。
但是,让他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他们距离对方还有一千多米的时候,对方的炮火就劈头盖脸的打了过来,不是传统的实心弹,而是一发发的开花弹,每一发一落地都会发出巨大的爆炸,把周围的十几名骑兵掀下马去。
炮击给骑兵们带来了重大的伤亡,但是他们并不畏惧,他们在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他们相信,只要冲过去,进入贴身肉搏,胜利就一定属于他们。
紧接着,又有一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在距离对方还有几百米的时候,密集的枪声就响了起来,前装线膛枪射出的米尼弹,准确的把前排手持长矛的枪骑兵,一片片的扫落下马,而且让蒙古骑兵更感到惊讶的是,每一次齐射的间隔极短,因为他们不知道的是,英法联军用的并不是燧发枪,而是射击速度极快的火帽枪。
正在观战的僧格林沁,同样被这些变故惊得目瞪口呆,仅仅几分钟前,他还为即将到来的胜利感到兴奋,现在,他的内心只剩下恐惧,他发现3万多骑兵,刚才还人潮如涌,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敌阵,短短的几分钟之后,已经变得稀稀拉拉,冲锋的路线上,堆满了死尸和痛苦的伤兵。
英军这时候吹响了军号,来自锡克教的印度骑兵,发起了反冲锋,他们包着头巾,挺着长矛,骑着比蒙古马高一头的阿拉伯战马,冲出了队列,战场上这时残存的蒙古骑兵,内心已经完全崩溃,开始惊恐的四散溃逃,僧格林沁绝望的拔出宝剑,想上前拼命,但是被亲兵死死抱住,不顾他的大声叫骂,在乱军的裹挟中,没入了人流里。
锡克教的印度骑兵
这场战争,被外国人称为“箭”的战争,因为当天英法联军打扫战场时,从战场上找到了不计其数的箭矢,基本都没有来得及发射,全都装在箭囊里,有人估计多达数万袋。随后连续几天晚上,他们都用这些箭杆作为篝火的材料,所以他们把这场战斗称为“箭”的战争。
这一天,清军大败,损失惨重,消息传到了紫禁城,咸丰皇帝立刻落荒而逃,英法联军进入了北京城,火烧了圆明园,大清帝国的所有精英们全都绝望了,没有想到海战不行,居然陆战也没有一丝机会,看来大清帝国真要灭亡了。
但是,让所有人都意外的是,洋鬼子们似乎少了根弦,居然派人把大清的官员喊了回来,说是要谈判,而且条件似乎并不是特别苛刻,只是让赔了八百万两白银,增加了一些开放口岸,然后再三叮嘱,清朝政府要遵守条约,以后不得违反,接着就撤走了。
这些洋鬼子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所有的大清官员都想不明白,接着洋鬼子们做的事,就更让大清的官员们一头雾水。
他们帮大清国建立了现代海关,派人帮着管理,而且进出口的货物,居然主动交税,而且这些税银,还真的都交给了大清国库,更让大清官员想不通的是,他们愿意把手里的那些杀人利器,按质论价的卖给大清国,而且还愿意教大清国怎样使用。
这一切带来的冲击太大了,很多大清官员都还云里雾里,懵懵懂懂,洋人的做法,从中国的古代典籍里,根本查不到出处,对儒家师古的知识分子们来说,这可如何是好?
但是世界上总有很多聪明人,比别人先发现机会。李鸿章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比别人先听到了时代的潮声,于是决定要出山了。
李鸿章也是最早办团练的人之一,但是他一出山,就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幸好他个子高,跑得快,才捡回了一条命,被人讥笑为逃跑将军,无奈之下,只有跑去给曾国藩当了个幕僚。
但是李鸿章并不甘心,他还是想自己建功立业,但是李鸿章找不到出路,他发现,简单从乡下临时招募一堆农民,稍加训练,就让他们上战场的话,根本就不是久经战阵,意志坚定的太平军的对手。
当然也有例外,曾国藩就做到了,他是怎么操作的?说白了,无非就是两件事,从农村找些智商不够高的老乡,先洗脑再给高工资,然后让他们去拼命。
具体的做法,就是每天一起床就唱《得胜歌》,然后吃完早饭,又开始背孔子语录,然后再开始操练,吃中午饭之前又要唱《爱民歌》,晚上睡觉之前开展讨论,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看看自己的言行那些地方不符合圣人语录,要怎么做才能不辜负孔老夫子的期望,要为儒家思想光复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然后将官会告诉大家,明天的战斗中,杀一名土匪十两银,活捉一名土匪十五两银,如果俘获一名太平军(“长毛”匪,有别于一般土匪),可领二十两银,也就是将近五个月的薪饷。俘获叛军马匹者,可拥有该马匹作为奖赏;如果不想要,可将马匹交给上级,换十两银。抢得敌人装备的奖赏较低:一桶火药可领五两银,一桶铅弹可领三两银,一门大炮可领十两银,小炮五两银。捕获一支滑膛枪(“鸟铳”)可得三两银,捕获刀、矛、旗可得二两银,打仗也可以发大财。湘勇在对未来的憧憬中,进入了梦乡。
湘军
呵呵,你看这像不像被熟人一个电话骗到传销组织里过的生活?曾国藩这套,后来的蒋委员长和毛委员长,都是有样学样,照葫芦画瓢的,非常有效,但是其他人却很难模仿,为什么?
因为这样建军的基础,是必须有一群士兵信服的中层领导人,而且要有文化,能够教育士兵。曾国藩的部队,是由湖南的乡绅组成,湖南向来文化比较发达,士绅大多数有良好教育背景,信奉孔教,招募的士兵又都是他们的老乡,本来就尊重这些乡绅,所以这套洗脑加激励的机制就很容易执行开来。
但是李鸿章却模仿不了,他的老家安徽,穷山恶水,盗匪横生,他招来的部队,缺乏有文化的领导人,帮他洗脑搞传销,只能靠讲忠诚,讲义气,那是最不靠谱的事,所以肯定被另一个传销团伙太平天国胖揍,最后他被打成了光杆司令,被迫屈居曾国藩帐下多年。
李鸿章
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让李鸿章恍然大悟,玩法有很多种,不是只有会福特丰田的管理法,有MBA的学位才能开企业,产品是可以找人代工的,也可以通过线上销售的,不要大的流水线,传统的营销网络,一样可以发大财。于是他决定二次创业。
1862年初,上海人以特有的海派气质,看着这些刚从洋人的轮船上下来,土里土气的九千多安徽“阿乡”,忍不住蔑视的摇摇头,无奈的叹口气,这些土包子,衣服都没有穿周正,怎么解的了上海之围?
再加上他们那个屡战屡败的统帅李鸿章,除了个子长得比较高,其它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而上海外面的太平军将领李秀成,不仅仅人长得帅,又身经百战,威名远扬,是众所周知的常胜将军,他的大军有30万人,而且还有洋枪洋炮,看来淮军实在是不靠谱,还是呆在租界里,靠洋人保护吧。
实际上这一天,李鸿章已经创造了一个中国军事史的第一,他是第一个雇佣外国民用轮船运兵的中国将领,当初他选择这么做的时候,很多人都害怕,万一洋人不讲信用,把它们全都卖给太平天国怎么办?
但是李鸿章已经想明白了,这些金发碧眼的洋鬼子,人虽然长得丑,但是很讲信用,是可以打交道的,而且直接运到上海,可以避免长途行军的危险和士兵的体力消耗,这个险值得冒。
果然,当洋人的轮船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太平军的防线时,巡逻的士兵看见是他们洋兄弟的轮船,一点也不干涉,就让他们通过了,结果平常需要一个月的行军路途,作船只花了七天的时间,除了一个士兵,刚上船的时候,被汽笛声吓死以外,其他全部安然无恙的到达了上海。
淮军进入上海
这些衣衫褴褛,战战兢兢,东张西望的踏入上海的乡下人中,将会诞生一大堆决定未来历史命运的淮军名将,这里面有后来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大力倡导引进西洋技术的周传盛,第一任台湾巡抚刘铭传,中法镇南关战役的最高指挥潘鼎新,甲午战争中死守摩天岭的聂士成等等中兴名将,也有甲午战争中的懦夫叶志超。
先前坐火轮船的经历,足以让他们终身难忘了,现在停泊在黄浦江江面的那些洋人的炮舰,更实实在在的震撼了他们。
现在,有很多中国人越来越瞧不起自己了,觉得我们只是一群自私,卑鄙,愚昧,落后的野蛮人,对于一切中国的传统,都横加批判,一切都唯西方的马首是瞻。
但是我们的这些先祖们,他们从来不这么想,他们从心底里相信我们是忠诚,善良,勇敢,知书达礼的文明人,所以他们虽然衣衫褴褛,来自偏远的乡下,从来没有见过这些现代化的事物,但是他们并不畏惧。
在经过了最初的震惊之后,他们发现洋人的东西,并不是很难,只是我们没有想到,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也完全可以掌握,而且可以做得更好,为什么不试一下,把洋人好的东西学过来呢?
李鸿章运兵一共花了18万两白银,相当于曾国藩4万大军一个月的军饷,让曾国藩心痛不已,深感洋人借机敲诈的不地道,但是轮船运兵的迅速,又让他羡慕不已,这件事深深的刺激了曾国藩,从此以后,他把造蒸汽机这件事就放在心头,两年后,在容闳的帮助下,安庆军械所造出了中国第一条轮船和第一个蒸汽机。
李鸿章踏入上海这一天,让一大群中国的精英们开始睁眼看世界,决心向外国学习,我们要记住这一天,中国人的思想开始了第一次变化,这是中国走向现代社会的第一天!
同治中兴的序幕,就此拉开,在这一刻,李鸿章又想起了他曾经写过的那首诗,顿时意气风发,豪情万丈,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力挽狂澜!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晚清沧海事(5)下
引子5 摇摆不定的洋人们
忠王李秀成据说长得很漂亮,可能和今天的鹿晗差不多,其实鹿晗究竟长得怎么样,我一直也不知道,只是为了写这篇文章才百度了一下,看着还不错。
而李秀成的长相我们就更无法知道了,只有当年英国人伶俐留下的一张素描图,以及一些传教士对他的描述,据说他面目俊秀,待人和气,还带着一副眼镜。
李秀成
李秀成据说是一个烧炭工出身,目不识丁,穷困潦倒,但是后来却变成了太平天国晚期最重要的人物,地位和与之对应的大清王朝里,饱读诗书,科班出身的曾国藩相当,一度成为决定历史走向的人物。
由此可见,人不可貌相,英雄不问出处,所以,每次当我看到有朋友对身边路过的肮脏不堪的农民工,嗤之以鼻的时候,总是劝他们,你可别瞧不起他们,说不定这中间哪个人将来也可能出将入相,到时候你高攀都高攀不上,世事无常,谁又能知道呢?
但是我们这里要讲的并不是李秀成的故事,而是要讲太平天国和洋人们的故事。就在李鸿章到达上海的一年前,英王李秀成率领的太平天国大军,兵锋就已经直指上海。
但是他们并不是来攻城的,相反,李秀成穿戴整齐,挂好了十字架,手中拿着一本圣经,背后的人帮他挑着一大堆礼物,准备进城去拜访英国领事。
他并没有带领重兵,只是带着他的洋枪队队长,英格兰人萨维治,还有一百多名来自英国,法国,美国的洋兄弟们,以及几名阿拉伯人和黑人组成的洋枪队,外加一千多名太平军士兵,只带了轻武器,大摇大摆的就往上海租界走去。
听到这里,你肯定觉得匪夷所思,他是不是疯了?其实还真不是。几个月前,一群在上海的基督教传教士,专程跑到苏州来为他牵的线。在此之前他还给英国驻华全权大使卜鲁斯写了两封信,表达了和平之意,而且愿意全盘接受所有的大清帝国不愿意接受的不平等条约,让洋人自由出入他的占领区。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就会奇了怪了,我们的教科书上不都是说太平天国是反帝反封建的吗?怎么会向洋人抛媚眼儿呢?
这话说来话长,前面我们介绍过洪秀全的基督教导师是美国传教士罗孝全,所以,当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以后,整个西方世界都为他倾倒。
原因有三个,第一,洪秀全的起义被他们当作了基督教在中国的起义,所以所有的新教国家民众,想到大家信仰相同,都自觉不自觉的从感情上支持他。
第二,当时的欧洲进步运动风起云涌,整个社会都以谈革命为荣,马克思就在几年前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所以马克思一听到洪秀全发动了起义,立刻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把这场起义定性为革命运动,让整个进步阶层,都为之着迷。
第三,之前由于要和大清王朝打仗,逼迫他们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以西方的各种宣传工具,都开足了马力,把大清的满人统治,抹的一脸污黑,所以很自然的,就把洪秀全当作了正义的力量,上帝的使者。
特别是洪秀全的胞弟洪仁玕,在1859年左右,到达天京(今天的南京)以后,达到了一个高潮。一是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之中,西方对大清帝国恨之入骨,对同一战线的人,都极感兴趣。二是因为洪仁玕本来就是一个在西方有知名度的传教士。
洪仁玕
洪仁玕早年在香港,加入了基督教的路德宗,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他和在中国传教的基督教传教士关系密切,在圈子内的口碑很好。
再加上他刚到南京,正赶上了太平天国的权力真空期,正好东王之乱结束,石达开又出走,洪秀全又没有管理能力,急需一个能人来帮他解决危局。
所以洪仁玕一到,就被洪秀全委以重任,成为了太平天国的第二把手。果然洪仁轩不负重望,成功组织了忠王李秀成和英王陈玉成联合行动,消灭了清朝的江北大营。
接着他又发表了《资政新篇》,强调向英国学习技术,向美国学习制度,以基督教新教立国,欢迎基督教传教士和各国商人来太平天国做生意,愿意和西方各国结盟,共同推翻腐朽的满清王朝。
他的这些文章,被基督教传教士发表在西方的主流媒体,诸如《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一系列报刊上,顿时好评如潮,在西方民间掀起了一股强大的要求支持太平天国的浪潮。
再加上基督教传教士回国后到处宣传,更是引起了很多人的向往,比如后来担任了清军洋枪队首领的华尔,就是听了传教士罗孝全在美国各地的演说,决定来中国投奔太平军的。
但是后来造化弄人,他受中国最早的银行家杨坊的委托,组建了一支佣兵部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洋枪队,站到了太平天国的对立面,后来还居然娶了杨坊的女儿,归化了中国籍,做了清朝的武将。
所以,当忠王李秀成攻下苏州的时候,一群在上海的基督教传教士激动不已,冒着生命危险,划着小船,不顾江面上漂满了的死尸,前来拜访李秀成,近距离的观察太平天国。
然后他们感到非常满意,忠王李秀成不仅仅按照洪仁轩的指示,热情的接待了他们,让他们不用下跪,而且亲切的一一握手,还让他们看到了太平天国严守基督教的生活方式,把孔教,佛教,道教的偶像砸的粉碎,把庙宇改成了教堂,让所有的人都必须礼拜上帝,严守安息日规则。
而且忠王李秀成告诉他们,他会一路进攻到上海,和洋人们直接建立联系,他愿意和英法美等国结盟,接受他们的所有条约,一起消灭大家共同的敌人,腐朽的满清王朝。
于是这些人异常兴奋,看到了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从此开始上下奔走,四处游说,为他牵线搭桥,而且不仅仅如此,当他们再次回到苏州的时候,洪仁轩亲自来接见了他们,用流利的英语向他们保证,会把洪秀全那些瞎编的教义剔除出去,保证将来在中国传播的,一定是原汁原味的基督教教义。
对于这些人来说,这是他们的毕生梦想,所以他们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让西方国家支持太平天国,这就有了李秀成准备进入租界区和英国驻华代表谈判。
但是当李秀成靠近租界的时候,突然一阵枪弹打来,搞得他莫名其妙,不是说的好好的,邀请我来谈判的吗?
开始以为是误会了,于是大家赶快又是举白旗,又是举十字架,然后用英语喊话,可是没人回答,枪弹却越来越密集,打倒了很多人,连李秀成都挨了一枪,被迫落荒而逃,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英国人内部,在对待太平天国的方针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社会舆论虽然被忽悠的支持太平天国,可是英国的有一部分官员,却是务实的,他们觉得,你信啥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正不正义与我无关,唯一要紧的是,谁能让英国赚到最多的钱,我们就帮谁,如果都差不多,我们就谁也不帮。
由于这个时候,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经结束,大清帝国已经低头认输,协议也签得巴巴实实,商业恢复了正常,该赔的款也已经履行,虽然清朝拿不出这么多钱,但是用海关担保,这些利益早晚都可以兑现。现在舆论突然又要政府去支持一个陌生人,到底可不可靠,谁也不知道,既然这样,又何必节外生枝呢?
而且英法联军的总指挥额尔金勋爵,个人的好恶也起了很大的关系,作为一个世袭贵族,地地道道的保守派,他对一切的革命和造反都深恶痛绝,特别是他带着舰队沿长江逆流而上,前往汉口检查协约的执行情况时,看到沿途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触目惊心,本能的把这一切都怪罪于太平天国造反带来的。
额尔金
而且在他路过南京时,太平天国那种急于和他们交好,迫切的希望他们提供武器和支持的态度,让他这种贵族出身的自大狂,看不上眼。
而且他觉得他们是下里巴人,野蛮粗俗,又装神弄鬼,而且把欲望全都写在脸上,又直来直去,一点儿都不优雅,令他反感。
相反,倒是清朝官员那些繁文缛节,装模作样,更符合他的上流品位,让他觉得更自在一些,因为作为一个老贵族,他更擅长这些。
这种情绪也影响了他在上海的弟弟,他严厉的痛斥上海的基督教传教团体,特别是他们的头目埃约翰,让他不要到处去煽动英国支持太平天国。而且他和英国驻上海的另一个官员,英国驻上海领事密迪乐也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
密迪乐在中国有一个庞大的情报网,他知道,除了曾国藩,满清已经没有可以动用的军事力量,所以他相信只要没有外力介入,太平天国一定会击败满清王朝,所以英国绝不能站错队。
因此他热衷于促成双方的交流,并且把李秀成写来的信两次转交给了卜鲁斯,但是这两封信卜鲁斯都拒绝拆开,所以就出现了一个诡异的局面,英国驻上海领事密迪乐默许传教士邀请李秀成前来谈判,而英国驻华全权代表卜鲁斯拒不接触,不让进租界。
但是这些事,传教士可不会告诉李秀成,而且他们也不一定搞得清楚,所以李秀成兴冲冲的赶来,莫名其妙的挨了一顿枪子,差点儿丢了性命,只有垂头丧气的回去了,一路上只能骂洋人背信弃义。
接着又发生了一件事,也是因为过于讨好洋人,导致太平军在战略上的全面被动,英王陈玉成率领十几万大军,从安庆出发,计划攻下武汉,结果走到了半路上,遇到了英国人巴夏礼,就是被僧格林沁抓起来暴打一顿的那个谈判代表。
一见到他,英王陈玉成立刻以最隆重的礼仪迎接,好吃好喝的招待。酒饱饭足之后,巴夏礼就问他,你们这是要往哪里行动?
想到巴夏礼吃过大清的苦头,又是一个基督教兄弟,肯定是拥护太平天国的,于是陈玉成就一五一十的老老实实的告诉他,我们要去攻打武汉,而且把作战方案和盘托出。
没想到巴夏礼听到以后,惊出一身冷汗,他来到这里,就是因为听到了这个传闻,没想到是真的。于是他决定阻止太平军的进攻。
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呢?因为当时汉口是新开的通商口岸,英国商船在这里贸易后,发现获利巨大。但是清军在这里的防守薄弱,士气低沉,肯定不堪一击。
所以英国人不愿意太平军进攻这里,因为打仗影响做生意,而且战争过后,人死了一大半,东西还卖给谁?所以巴夏礼就跑来阻止陈玉成,说这是英国人的地盘,你不能来。
巴夏礼这么一说,陈玉成突然就为难起来,因为打下了武汉,太平军就把整个长江南岸的地盘连成了一片,通过长江,把大清帝国一分为二,这样就可以阻绝南北通道,集中精力征服整个南方。
相反,如果武汉在清军的手里,那么虽然长江的下游在太平军手里,但是大清帝国依然可以南北沟通,要获得最终的胜利,就遥遥不可及。想想当年的朱元璋,也是平定了整个长江流域以后,才开始北伐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对太平天国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但是洪仁轩已经明确要求大家,不要和西方国家发生冲突,以此来争取西方国家的支持,这让英王陈玉成一下子没了主意,于是就写信给洪仁轩,要他明确指示,但是迟迟没有得到回答,估计洪仁轩也拿不定主意,毕竟他太想得到西方的支持了。
左等右等不见消息,陈玉成就和巴夏礼商量,你看要不这样,我只打清军的地盘,你的租界我不碰,而且我占领以后,你可以更好的做生意,甚至我给你一些补偿,怎么样?
但是巴夏礼咬死不松口,还威胁陈玉成,这样我们可能就以后再也没法做朋友了,你们就别想将来得到我们的支持了。
其实巴夏礼从来也没有想过和太平天国做朋友,他访问南京,和洪秀全谈判的时候,他发现太平天国其实比腐败的大清王朝还不堪,在他看来,这帮人不过是一群刚刚抢劫完的强盗而已。
别怪这些英国官员看不起太平天国,他们自己也不争气,其实在这种生死攸关的大事上,太平天国完全不应该有所顾忌,而且当时大英帝国的军舰远在上海,当地只有几艘小炮艇,再加上清军防御空虚,援兵未到,陈玉成应该不顾一切,先打下来,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但是陈玉成并没有那么做,他非常不理解英国人这个举动,心里想,巴夏礼,你是不是贱皮子?僧格林沁当年打你,是不是把你打出了快感?你怎么竟然会帮清妖说话?
但最终他还是退让了,因为洪仁轩太想投靠西方国家了,而且他认为这是太平天国胜利的唯一途径,这已经变成了太平天国的国策,他也不敢违抗。
最终犹豫再三,陈玉成放弃了攻打武汉,领兵退走,丧失了良机,就这一点,比以后的李鸿章和左宗棠,遇到这些事的时候,处理能力相差甚远,完全没有原则。
所以,太平天国最终失败,是他们把希望过份寄托在洋人身上,而不是自立自强这一点,密不可分,因此最终的失败,一点儿也不冤。
接下来,世界格局发生了大变化,美国的南北战争爆发了,英国人当时最主要的国际收入来源,就是从美国南方收购棉花,在英国加工成棉布,卖到远东,主要是中国,然后再从中国购买茶叶和生丝,卖给美国这样一个三角贸易,内战一打,英国人顿时傻逼了。
于是英国人就要想办法补救,所以,闭着眼睛也得支持南方,先不说那是英国最重要的棉花原料来源地,就是冲着美国北方越来越蓬勃兴起的工业,对英国构成了越来越大的竞争,也该使下坏。
于是英国毫不犹豫的在这场战争中,支持美国南方,立刻就给予了美国南方邦联交战国的待遇,允许英国商人向他们出售武器,提一句闲话,在战争开始之前,英国的报纸,都是摆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架势,以谴责南方的奴隶制为消遣的。
这个时候,英国国内同情太平天国的舆论又掀起了一股浪潮,要求放弃中立原则,比照给美国南方的条件,给予太平天国交战国待遇,让他们能顺利的从英国购买武器,击败满清政府。
但是,这个时候在中国,情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新开发了众多通商口岸,原来因为战争阻隔,无法交易的地区,现在也可以经商,英国对华贸易一下翻了几番,而且因此大清政府的关税和厘金收入也激增,有了更充足的资金用于战争,无论是支付军饷还是购买武器,手头顿时宽裕了很多。
当然,后面这点,大清帝国做梦也没有想到,挨打受虐之后,居然也能挣钱,乖乖的,早知道挣扎半天干嘛?闭着眼睛享受就好了!
所以英国很多务实的官员和商人就想,堤外损失堤内补,要不咱们别装了,牌坊也不要了,直接当婊子算了,干脆站在大清一方,早点结束叛乱,这样我们就可以赚更多的钱,弥补因为美国内战造成的损失。
而且由于英国国内法的限制,虽然有些商人,也在走私卖给太平天国武器和各种其他货品,牟取暴利,但是毕竟小打小闹,没法和大清帝国之间的正规贸易相比。所以孰轻孰重,现在已经不用掂量了。
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基督教传教士,也对太平天国失去了耐心,感到幻想破灭,因为洪仁轩答应的事儿,他一件也做不到。
首先关于修改教义的事他就做不到。因为洪秀全的权威,全部来自于他装神弄鬼,如果回归基督教的本来教义,那么他就不可能是天父的之子,也不可能和耶稣平起平坐,而且天父也不会随时下凡降旨给他。如果想要修改这一条,那就是要了洪秀全的命,他非先宰了你不可。
其次,这个时候太平天国已经腐化,洪秀全自己就有50个老婆,还有无尽其数的宫女,每天都躲在皇宫里吃喝玩乐,从来都见不到他的面,宫门之内,莺歌燕舞,宫门之外,饿殍遍地。
南京城里的人,虽然这时已经不用过着夫妻分居的生活,但是却承受着数不清的徭役,终日做牛做马,却随时都饿着肚子,稍有一点小过失,不是剥皮,就是凌迟,要么就是点天灯,过得生不如死。
太平军的士兵,也失去了理想。老一批意志坚定的人,大部分都已经战死,或者在内部的清洗中被镇压,新参加的士兵,要么是被抓的壮丁,要么就是流氓无赖,这些人毫无信仰和道德可言。
所以军纪荡然无存,为了维持士气,渐渐只能靠严刑峻法和金钱引诱,这样每次攻下一座城市,必然都是疯狂的屠杀和抢劫,只有这样才能让军队继续效命。
洪仁轩请来参观的基督教传教士,最初总是把太平天国往好里想,觉得这些是个别例外,可是时间久了,他们发现,这些其实就是太平天国的真实面目,于是他们内心感到越来越不安,毕竟这些人都是道德君子,陆续都失望的离去,把这些负面的消息传递了出来。
而洪仁轩本人也越来越沮丧,他发现现实和理想差距太大,而自己完全无能为力,于是开始逃避,抽起了鸦片,取了一大堆老婆,来麻痹自己。
有一次,他甚至发了狂,一剑砍死了太平天国的铁粉,传教士罗孝全的佣人,然后冲着罗孝全大吼大叫,威胁要杀了他,最后赶走了罗孝全。
1862年当李鸿章来到上海的时候,罗孝全也失魂落魄的回来了,由于失望之极,他开始歇斯底里的揭发太平天国的丑陋一面,这些文章发表在伦敦巴黎和纽约的报纸上,被寄予厚望的洪仁轩,也从一个基督教的保护者变成了魔鬼,让所有支持者都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
马克思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本来是太平天国热烈的鼓吹者,这时候他也开始发表文章,全力攻击太平天国,他在《中国纪事》里写道:
马克思
“(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象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但是,只有在中国才有这类魔鬼。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每次看到马克思的这段文字,我都在想,当初把他们刻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那帮人,到底听没有听马克思的教诲?
西方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渐渐的都开始站到了大清王朝那一边,英国议会经过激烈的辩论以后,决定支持大清帝国。
于是英国和法国都开始了公开的干涉,而太平天国终于开始被迫反帝反封建了,但是他们已经没有机会了。英国人支持的李鸿章,法国人支持的左宗棠,开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太平军。
而以前天天念叨着绝不靠洋枪洋炮的曾国藩,也不再限制他的手下获得西方的利器,现在他觉得,只要坚守儒家的信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是可以接受的。
他从对洋人的绝对厌恶,变成了好奇,特意接见了从太平天国那里失望离开的美国耶鲁大学高材生容闳,对他发展中国工业的想法深以为然,借着洋人改变态度的机会,在战乱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委托他去美国购买机器,招聘人才,帮助大清帝国建立国防工业。
我们现在常常以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内战,完全是由中国人主导的,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历史的真相和某些人灌输给我们的相差太远。
当然,关于太平天国,并不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只是一个背景介绍。毕竟关于这场战争的过程,已经有大量的书籍著述,我们如果再写,除了上面这些被掩盖的事,其他也偏差不大,本书要写的是另外一个惊天动地的故事,中国和伊斯兰教的斗争,这个是本书的主线,因为大多数人对此一无所知。
1861年末,寒风瑟瑟,几个化装成汉人的穆斯林,拜见了太平天国的英王陈玉成,他们惊讶的发现,这个被清朝政府骂做四眼狗的家伙,他的眼睛下方各有两个胎记,远看真的像一个四眼狗,只不过是倒过来的。
不过他们绝对不敢笑,因为这个人是太平天国左膀右臂中的一根,无数次击败过清军,屠空过无数座城,杀人无算的狠角色,更何况他们是来求他的。
来人的教主虽然远在天边,但他能掐会算,他说太平天国的三个王,最厉害的是忠王李秀成,有勇有谋,我们算计不过他,找他没有用,不过他最后会死在这个忠字上。其次是管家的干王洪仁轩,但是他被洋和尚迷了魂,看不上我们这些土包子。
只有这个英王陈玉成,虽然打仗是一把好手,但是耳根子软,好面子,只要我们工作做足,他一定会助我们成大事。不过早晚有一天,他会因为轻信而死。
这几个人见到了英王陈玉成,先虔诚的跪拜,大气不出,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然后呈上了礼物,起初是一些上好的貂皮,羊羔皮,阿拉伯的地毯,这些陈玉成见惯不惊,淡淡的令手下收下。
不过接下来送的礼物都让他挺感兴趣,有天山的雪莲,藏地的红花,阿拉伯的龙诞香,他听说过这些都是极名贵的药材,但是地处南方的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些东西,不由得来了兴趣,接了过来仔细查看。
而来人也开始殷勤的向他介绍,他们一开口居然让陈玉成大吃一惊,都说的是一口广西话,虽然不太流利,但是增添了几分可爱,顿时好感倍增,好奇的跟他们攀谈了起来,而且越说越投缘。
于是陈玉成决定设宴招待他们,但是这些人却不喝酒,吃东西的时候也很仔细,但是却很会说话,高帽子一顶一顶的给陈玉成戴上,而且又说的是陈玉成的家乡话,让周围的士兵都听得懂,所以陈玉成非常开心,也就没有介意这一点,自顾自的豪饮说笑,宴会的气氛居然也很投机。
但是陈玉成不知道的是,教主为了这顿饭,精心的准备了很久,他知道陈玉成的弱点,也知道他们自己的弱点,在宴会上,不陪主人喝酒,容易显得很生分,为了弥补这个短板,他要在其他的细节上,做出12分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博得陈玉成的欢心,只有得到他的一臂之力相助,他才能完成这个几代人的梦想。
那么,这个一臂之力到底是什么事呢?这个几代人的梦想又是什么呢?我们的故事就此开始,那是一个今天绝大多数的历史书上都没有记载,但是却异常惨烈的故事,影响到今天还没有消除,让我们在下一篇中,开始为大家回首这段不堪的往事。
如果觉得本文有益的话,请关注本公众号,分享到你的朋友圈,谢谢。
晚清沧海事(6)
这是第一篇第一章 潜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