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四面楚歌(下)
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最危险的时候,并不一定是在战场上,相反,日常的行军,走个几天的路,也可能是危机四伏。
而且一个优秀的主将所需要的素质,不光是要有军事才能,也得要有表演本领,两样缺一不可。僧格林沁现在就在上演行为艺术。
他拿着手中的胡萝卜,边走边吃,所到之处,不知道他施展了什么魔法,正在喊爹骂娘的士兵们,立刻就停止了叫嚣,盯着他手中的胡萝卜,犹豫了片刻,也开始吃起了自己手中的胡萝卜。
他看见了被士兵泄愤丢在地下的白菜叶,也不多说什么,一片一片的捡了起来,用袖子擦干净以后,交给旁边的亲兵,嘱咐道:“用盐腌一下,这个也可以吃几天。”
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青褂衫,拿着手中的胡萝卜,一边走一边吃,从一个营地走到另一个营地,也不指责谁,教训谁,但是所到之处,刚才还群情激愤的士兵,都变得鸦雀无声了,默默的捡起了被他们丢在地下的萝卜白菜,回到了营帐之中。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由于交战双方反反复复的在大别山附近转来转去,20多万大军在这儿耗了几个月,周围的粮食早已枯竭,再加上本来这里就是贫困山区,人烟稀少,现在更是花多少钱也买不到粮食了。
而且由于是山区,自然交通不便,再加上双方又互相的追来追去,部队一会儿在东,一会儿在西,行踪不定,从其他地方调运的粮草也无法及时送到,僧格林沁的大军快要断粮了,每人每天只能吃一顿主食,剩下的就只能靠沿途购买的胡萝卜白菜充饥了,不过这些东西实在是卡路里数不够,一路上又要翻山越岭,士兵自然怨声载天,差点就要哗变了。
如今我们早已习惯了星罗密布的高速公路,比如从英山县到霍山县,现在开车只需要三个小时,而那个时候,却需要走上五六天,所以连着几天吃不饱饭以后,士兵自然就不高兴,牢骚满腹,险些造成群体事件。
因此带兵打仗,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随时都危机四伏,稍有一丝差错,都有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大祸,像我们前面介绍的雷正绾和陶茂林,都是因为对危机处置不当,造成了全军崩溃。
所以,僧格林沁成功得靠他卓越的表演本领,化解了一场危机。和我们想象的不同的是,清朝的很多官员,实际上道德准则也是极高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贪赃枉法,肆意妄为的。
就拿僧格林沁来说,他对部队的约束就是极其严格的,坚决不准士兵掳掠百姓,因为任何一个有作为的将领都知道,一只没有道德底线的部队,是绝不可能打胜仗的。
不仅仅如此,作为一个能干的大将,要想三军用命,必须要能以身作则。僧格林沁只要领军出征,无论走到哪里,都是睡在营帐中,席地而卧,绝不去住楼堂公馆,而且士兵吃啥他吃啥,绝不另开小灶,作为一个世袭的王公贵族,这一点让他深受大家的敬佩。
根据同时代人陈思伯在《复生录》中的记载,僧格林沁极其注意部队的思想建设,这话听起来有点诡异,但大家千万不要觉得不可思议,五六万大军聚集在一起,没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光靠军法胁迫和赏赐利诱,那是玩不转的,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连葛优都知道这个道理。
僧格林沁带兵一是鼓吹忠义礼孝,二是提倡勤俭节约,前面一点自然大家都理解,而后面这条,也非常重要,因为如果士兵的欲望太高,总有一天,会无法满足的,到时候就要出大乱子。
根据这本书中记载的几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僧格林沁带兵的特点,每次扎营以后,他都要到个各营中去转悠一圈,有一次他路过一个营盘,闻到了一阵香气,就进去看,发现锅里煮的都是鸡鸭鱼肉,就问这是谁煮的东西,士兵说是大家一起凑钱去买的。
于是僧格林沁皱了皱眉头,就对大家说,我发给你们每天250文的饭钱,当然可以拿来吃这些,但是也可以存起来,回去修房买地,孝敬父母,供养妻儿,生活不易,要节俭啊。
然后他叫亲兵拿出自己的伙食给大家看,只有四个小碗,装着一荤一素,一碗稀粥,几个馒头,于是大家都羞愧难当。
(不过这个故事,让今天生活优越的人,实在不太容易理解,这些现在都是平常的伙食,但是在当年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吃这些,就跟我们今天吃龙虾,象拔蚌,大闸蟹差不多)
又有一次,他在巡营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将官,穿了一身崭新的青呢马褂,就问他,你这身衣服买成多少钱?对方据实回答说2400文,他摇了摇头说道,这是士兵十天的饭钱,你知道手下的人会怎么想吗?他指了指自己穿的破旧青布马褂,我都才穿这个,你却穿的那么华丽,又怎么打仗呢?以后不可再这样。
我读到这里的时候,说实话,也有点儿毁三观,简直比党员还党员。不过我相信这些都是真的,不然光靠他的贵族出身,他也不可能打那么多胜仗。
不过僧格林沁也知道,光靠这些是不够的,精神的榜样也是有一个限度的,他必须尽快的赶到霍山,那里有英翰的部队和之前运去的粮草,才能尽快的解决眼前的危机。
走外围的僧格林沁都快要断粮了,走在大山里面的陈得才部,那就更加困难了,这条路他已经来来回回走了几次了,基本上沿途的村庄,早就被他搜刮得一干二净,有些部队已经开始在吃草根树皮了,他必须尽快的离开大别山区。
英翰的万余人部队刚刚到达霍山,就和陈得才的大军相遇了,英翰急忙部署了一条防线,但是还没有来得及筑起工事,漫天遍野敌军就已经冲了过来,激战随即爆发。
陈得才又用起了他惯用的招数,正面进攻的同时,两侧迂回包抄,穿插分割,由于他的士兵人数占有压倒优势,一时间打的英翰连连后退,损失惨重,一直退到一个叫黑石渡的地方,才勉强站稳脚跟。
但是陈得才不给他丝毫的喘息机会,这一仗他必须打胜,在付出了重大的牺牲以后,没有用多久,他的先锋部队就强渡过了东淠河,逼得英翰再次后退。
就在这个时候,传令兵飞马来报,他的侧前方,诸佛庵一带,遇到了清军张曜的部队,他的手下已经开始和敌方交火,请求他增援。
陈得才听完以后,沉吟了片刻,然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暂时不理会张曜,他必须集中兵力先打垮英翰,多年的战争经验让他知道,张曜不会马上投入总攻,他要先试探一下,搞清楚战场的情况以后,才会做出最终决定。
而他则要利用这个时间差,先打垮英翰,这样他就能获得这场战役的胜利。这个决定无疑是正确的,如果不发生其它意外的话,这是他最好的选择。
在人数占有优势的太平军和捻军反复的冲击下,英翰的阵线已经岌岌可危,这个时候陈得才看到机会差不多了,他放出了胜负手,派出一万多骑兵从两侧迂回,准备彻底打垮英翰。
很快他的骑兵,就冒着密集的炮火和弹雨,打垮了英翰的侧翼,正面的步兵已经也突入敌人的防线,很多地方进入了白刃战,胜利看起来就在眼前。
在19世纪中叶的这场军事革命中,来福枪,米尼弹,线膛炮,开始大规模的进入了战场,中国内战的双方也开始了大量的采购,但是怎么用好这些武器,发挥他们的最大威力,真正领悟的人却很少。
这就像坦克,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被发明使用,但是真正让它成为战场上的决定性力量,却要一直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古德里安和隆美尔这些天才的军事家手里,才发挥出了它最大的威力。
同样,洋枪洋炮进入中国以后,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很快就把他们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一种是外国人手把手教会的,比如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新湘军等等。
另一种则是天生奇才,比如曾国荃,多隆阿之类,无师自通,他们一下就领会到了其中的要点,所以曾国荃能在南京城下,以一万多兵力击败李秀成几十万大军,多隆阿能以数千兵力击溃穆斯林数万骑兵,就是因为他们把西洋武器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
但是这些人只是凤毛麟角,对于大部分清军将领来说,洋枪洋炮只不过是打的更远的鸟枪土炮,他们就像那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把坦克分散到步兵连队中充当火力点的守旧将领一样,并不能充分的发挥这些武器的作用。
而霍山战役中的双方,虽然都拥有性能参差不齐的洋枪洋炮,但是并没有掌握相应的战术阵法,所以双方打得还是一场中古时代的战争。
就在英翰率领的部队,即将全军崩溃,这个万分危急的当口,他的身后传来了震天动地的马蹄声,数万蒙古骑兵呐喊着冲向了战场,僧格林沁带领的主力及时的赶到了。
这个情况令陈得才大吃一惊,他原以为敌人的主力现在已经赶往了湖北蕲水,没想到他们居然阴差阳错的出现在这里。
不过陈得才也没有其他办法了,毕竟是沙场老将,他很快的就稳住了心神,决定要孤注一掷了,于是他也开始调兵遣将,不断的把新生力量投入战场。
双方十几万大军,就在这个小小的黑石渡镇附近,开始了你死我活的厮杀,谁都不能后退一步。僧格林沁和陈得才的帅旗遥遥相望,双方都亲自在前线督战。
不久,张曜也发动了全面总攻,但是陈得才依然指挥从容,应付得当,让两个方向的清军,都占不到便宜。
这一天杀得天昏地暗,你死我活,呐喊声,枪炮声,马蹄声,声震四野,战场上,浓烟滚滚,旌旗招展,双方你来我往,反复突击,犬牙交错,一直杀到天黑,各自在战场上留下了上万具尸体,也没有分出高下,最后双方隔着河扎下了阵营,准备明日再战。
其实再打下去的话,是不利于僧格林沁的,因为在这一天的战斗中,僧格林沁没有占到任何便宜,而且他的人数又不如陈得才多,所以继续打这样的消耗战的话,对他来说凶多吉少,他必须想出一招高招才行。
陈得才也不轻松,他必须在一两天之内击溃对方,因为他的粮草即将消耗殆尽。但是他还有一个杀手锏未用,他的主力洋枪队由于殿后,今天没有及时赶到战场,因此如果明天把他们派上战场的话,他是有希望击败僧格林沁的,而且他还派出人去寻找赖文光和张宗禹,如果能及时找到他们的话,那就有了5万骑兵的助阵,他就会如虎添翼,更加有把握击败僧格林沁。
陈得才在中军的主帅帐里,正在对诸将安排第二天的作战方案时,突然听到黑暗中,敌人在隔着河大呼小叫,他以为敌人要来夜袭,急忙带着诸将出帐查看。
敌人并没有来夜袭,原来他们只是隔着河在喊,南京城已经被攻下了,洪秀全已经被锉尸扬灰,李秀成也被千刀万剐了,太平天国已经被灭了,大家再抵抗也没有意义了,赶紧投降吧,僧王愿意给大家一条活路。
虽然陈得才其实早已知道这个消息,但是在他的严密封锁下,除了他和少数人,其他人并不知道,现在突然之间,真相大白了,就像一道晴天霹雳,把所有的太平军全部给震懵了。
尽管之前也有小道消息在传,但是大部分人都不相信,最多也是将信将疑,因为长久以来,洪秀全装神弄鬼,在太平军中拥有很高的权威,部队中也强力灌输基督教思想,随时在做祷告礼拜,所以大部分的人,信仰还是坚定而虔诚的。
但是隔河喊话的清军,讲的有鼻子有眼,显然不是胡编乱造,让人没法不信。所有的太平军士兵,万万没有想到,那个他们信奉的上帝,居然抛弃了他们,那个能和上帝沟通的洪教主,居然没有法术,一样会死,这让所有的人理想幻灭,都感觉自己上当了。
他们之所以能坚持到这一天,就是因为相信,上帝会保佑他们的,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他们终有一天会通过最后的审判,到达天国,但是当他们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所有的这些基督教徒们全都崩溃了。
而且对方也知道他们好久没有吃过饱饭了,就隔着河故意煮一些大鱼大肉的,香气飘到了河对面,让士兵忍不住都伸着鼻子在嗅,然后清兵又在喊,肚子饿不饿啊?闻着这个香不香?有没有流口水?赶快投降了,马上就可以过来吃,来晚了可就没有了。
陈得才并没有在战场上被打败,但是,在一夜的饥肠辘辘和四面楚歌之中,他的部队崩溃了,最先投降的,是捻军张宗禹的部下汪世贤,紧接着,他的手下大将马融和率领7万多人也投降了,很快,祜王兰成春也被手下绑了,献给了僧格林沁。
扶王陈得才绝望的发现,一旦信仰破灭,十几万大军瞬间就崩溃了。但是他还想做最后的挣扎,于是决定逃跑,他带着余下的人向英山方向狂奔,但是在路上,遇到了蒋凝学率领的湘军拦击,战斗中,已无斗志的太平军乱成一团,数万人被挤落山谷,坠崖而死。
陈得才和余下的数万人被困在一个山谷里,手下的亲兵向他密报,很多人正在密谋,想绑了他去投降,他听罢默不作声,一个人爬上了山峰之颠,看着浩瀚的星空,默默的想,到底这个世界有没有上帝?
当他看到四周,昔日的手下正在缓缓的向他逼近的时候,他知道他们想做什么,于是长叹了一声,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毒药,吞了下去,虽然按照基督教的教旨,自杀是不能入天堂的。
不知道在他死前是否曾经后悔,当初轻信了穆斯林的蛊惑,劝说陈玉成,让自己率军分兵前往陕西的决定?这是造成太平天国覆灭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他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就在扶王陈得才尸骨未寒的时候,教主的使者也赶到了湖北蕲水,他们原以为陈得才在这里,结果意外的遇到了赖文光和张宗禹,于是,他们又开始了新一轮巧言如簧的劝说,他们这次还能得逞吗?
僧格林沁没有能在战场上击败陈得才,但是他巧妙的玩了一把心理战,结果成功的搞垮了陈得才十几万大军,消灭了南京沦陷以后,太平天国最有战斗力的武装部队,但是他接着做了一件大错事,没有杀降。
优待俘虏,看起来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中国古人也说:“杀俘不祥。”因为你杀了投降你的人,自然以后的人就不会再投降你了,你的敌人全都会拼尽全力,死战到底,这样对你并不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但是太平天国和清王朝之间的战争,和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农民起义或者军阀之间的混战不同,这是一场宗教战争,双方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
那些投降的太平军士兵,他们已经接受了拜上帝教的长期熏陶,早已经不再认同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因此,他们即使回到了乡村,也无法再融入旧有的秩序中,因此都是一些不稳定因素,迟早都会和传统势力发生冲突。
其次,这些人不仅仅不能融于旧的制度,而且会散播这些新的基督教学说,就像侵入肌肤的病毒一样,破坏中国农村社会的稳定,导致中国传统社会的崩坏。
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人常年参加战争,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他们都见惯了大世面的,再让他们去过那种单调乏味,穷困潦倒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们是绝对无法忍受的,所以通常他们很快就会再次啸聚为盗,对他们的纵容,就是放虎归山。
因此,曾国藩,李鸿章和曾国荃这些湘军将领,很早就悟出了这个道理,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在行动中,他们都是毫不犹豫的杀降。
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完全信奉了基督教的人,一律格杀勿论。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荃在安庆,在南京,李鸿章在苏州,都是毫不犹豫的杀死绝大多数俘虏,几万甚至十几万,毫不留情,因为他们知道,这才是稳定时局,尽早恢复社会正常秩序的最佳办法。
但是霍山战役后,面对十几万俘虏,僧格林沁当了一次圣母,作为一个蒙古人,他很在乎他的诺言,结果仅仅处死了几个被自己手下出卖的太平军首领,都是一些广西籍的死硬分子,然后又从俘虏中挑选了一些精壮,加入他自己的部队,剩下的全都遣返回家。
但是被他遣返的这十几万人,大部分都在路上跑了,又去投奔了赖文光和张宗禹,所以不久之后,他惊讶的发现,这两个人瞬间变成了比陈得才还吓人的对手,霍山之战,等于白打了。
杨岳斌来到兰州的时候,发现他手头完全是一个烂摊子,首先,他陷入了完全无钱无粮的状态,其次,他也完全也无兵可用。
之前我们说过,陕西和甘肃,由于穆斯林叛乱,导致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这个时候都发生了大饥荒,由于无钱无粮赈灾,再加上了流民效应,现在甘肃全境的穆斯林几乎全部叛乱,而且汉人为了自保,为了吃饭,也聚集在一起,四处劫掠,除了从宝鸡经天水到兰州这条线,还勉强控制在官军手里以外,其他地区,全部陷入了叛乱者手中。
由于雷正绾和陶茂林的部队溃乱,曹克忠被击败,当年多隆阿的主力部队,现在已经基本瓦解,剩下的兰州城内的本地的绿营兵,有一半以上都是穆斯林士兵,这些人一旦上了战场,到底会帮谁?实在是不好说。
杨岳斌发现他根本就不是来摘桃子的,而是来背黑锅的,他处于一种四面楚歌的困境。
但是杨岳斌还是努力的想挽回危局,他首先和刘蓉一起,向湘军大佬们求助,争取从东南省份直接供饷银给西北地区。
其次,他设法从江南一带购粮,通过轮船运到武汉,然后再运往陕西,送达甘肃一带。
最后,他希望能趁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之际,把湘军阵营中,最能打的鲍超的军队,蒋凝学的部队,唐义训的部队,调到西北,同时自己也募集了5000湘军,紧急开赴兰州,希望能扭转战场上的不利事态。
但是,情况非常的不妙,他的努力大部分都落空。虽然僧格林沁歼灭了陈得才,但是在俘虏问题上没有处理好,导致赖文光和张宗禹做大,他们对部队进行了整改,抛弃了步兵,全部改成了骑兵,顿时战斗力倍增。
他们目前在河南,湖北,安徽一带,继续和僧格林沁激战,导致这些邻近的省份必须把兵力和粮食都支援僧格林沁,无力支援他,同时也造成从武汉运粮到河南再到陕西,最后送达甘肃的道路,时断时通,最终能运到的粮食,实在是杯水车薪。
而南京城虽然被攻下了,但是江西和福建的太平军依然很活跃,所以东南沿海,依然战火连绵,花钱如流水,实在是挤不出多少给他。
而计划调往西北的湘军,已经听说了甘肃的局势如何险恶,生活如何艰苦,所以没有人愿意过来,逼急了就直接哗变。
当鲍超军一听到要调他们去西北的消息,直接就哗变了。蒋凝学的原班人马,以朝廷欠饷为理由,也拒绝前往,逼的他不得不另外招募了两千人,才勉强上路,而唐义训磨磨蹭蹭,永远都在准备中。
杨岳斌忙乎了半年多,事情一点儿都没有进展,而早已觊觎陕甘总督这个位置的穆图善,又开始在背后打他的小报告,说他困守孤城,全无作为,朝廷上的一些御史,也跟着起哄,搞得他必须不断的上书为自己申诉,一时焦头烂额。
但是杨岳斌还是没有放弃,他仔细的分析了西北的局势,凭借着多年的经验,他敏锐的发现,教主是这一切问题的根源,擒贼先擒王,必须干掉他,西北的局势才有可能扭转。
但是杨岳斌现在手上只有5000湘军,再加上勉强能战的曹克忠部两三千人,能真正派上用场的人也就这一点了,至于作战所需要的后勤供应,粮草补给也是极端的紧张,但是不管困难有多大,杨岳斌知道,这是他扭转危局的唯一的办法,他准备放手一搏,亲自出马,端掉金积堡。
杨岳斌的判断没有错误,他的军事指挥能力也绝对没有问题,但是,教主也不是吃素的,他的大奸大恶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虽然杨岳斌努力的做好了保密工作,但是他的部署行动,还是让教主猜出了他的意图,教主决定要给他当头一击。
教主和穆图善已经谈得差不多了,他已经争取到了一个不错的投降条件,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他向穆图善投降,而是穆图善向它投降,具体的内容我们下一回详细向大家讲述。
但是教主还要做完最后一件事,才来实施他的这个计划,因为他估计身为陕甘总督的杨岳斌肯定不会接受,因为那根本就不像是一份投降书,而是一份绥靖协议,所以他要把杨岳斌打垮,赶走他,让穆图善接替他,确保这份协议能切实落地。
杨岳斌这个过江龙,和教主这个地头蛇,两个人摆开架势,准备过招了,一个久经沙场,勇猛沉着,一个老奸巨猾,阴险狡诈,他们谁胜谁负,我们下回再说。
教主的使者骑着马,跟在张宗禹的身后,观看他和赖文光两个人,指挥改编以后的捻军,和僧格林沁作战。
在得知了张宗禹和赖文光两个人,把太平军和捻军合并在一起,规模越来越大以后,僧格林沁决心要彻底消灭他们。
于是他亲自率领主力,来和他们决战,但是赖文光和张宗禹就是不接招,拒绝和他决战,他们边打边跑,把战线拉得很长,从湖北转到了河南,又转到了安徽,最后到达了山东,导致僧格林沁的骑兵和步兵相隔了几天的路程。
僧格林沁的副将,翼长恒龄率领的蒙古先头骑兵一万余人,终于在鲁山附近,追上了张宗禹和赖文光的部队,而且成功的围住了他们的一部分,现在,他准备发动全线进攻,彻底消灭他们。
远处,躲在暗处观察的张宗禹,得意的用马鞭指着旷野中的蒙古骑兵,对身后的这些穆斯林使者说:“怎么样,这帮家伙落到我的圈套里了吧?”
几个穆斯林使者,马上媚笑着说道:“大王英明,就是诸葛亮也不如你神机妙算。”“别说诸葛亮了,就是成吉思汗转世,也比不上大王的一根汗毛。”“大王要是早点儿进军西北,定都长安,早晚就是一个开国皇帝。”
“哈哈哈……”听道穆斯林使者的吹捧,张宗禹得意的放声大笑:“老子才不在乎当什么皇帝老儿,只要能纵横江湖,大碗喝酒,大块地吃肉,睡尽天下的美女,这一辈子就算没有白活了!”
说罢张宗禹举起了马鞭,一声炮响,伏兵从四处杀出,喊杀声震天,万马狂奔,整个大地都在震撼,数万骑兵猛烈的互相冲击,一场残酷的战斗开始了。
晚清沧海事(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