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国士无双
小时候学历史课,提到了关于农民起义的时候,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那就是“闯王来了不纳粮”,因为这句话,代表了所有的农民起义军,都是正义和进步的力量。
但是当时我就很奇怪,那闯王和他手下的人吃什么?
下课了,我忍不住去问老师,老师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她马上就义正辞严的告诉我,起义军劫富济贫,他们把地主的粮仓打开,不仅仅够他们自己吃,而且还分发给贫苦的农民。
我一听,立刻恍然大悟,老师就是老师,果然非常的高明,而且细想一下,也该是如此,地主收了农民的好多租子,都是用粮食交的,自然他家粮食都应该堆积如山,所以肯定够农民起义军吃的,而且还可以发给普通的贫苦大众,所以农民起义军肯定是正义的,不用侵害普通的老百姓。
但是几十年以后,再来回想这件事,发现老师和我一样的幼稚,都被写教科书的人给骗了,地主家堆那么多的粮食干什么?他家里有多少人,能吃的完那么多的粮食?难道他留在家里养耗子?
当然,今天我们都知道,地主会把粮食全都运到城里,要不就卖给城里的粮行,要不就直接卖给城里人,换成银钱,供他拿回来买田地,修房子,买奢侈品,过各种花天酒地的生活,这才是正常的经济规律。
而且我们还知道,在战乱时期,一个地方如果有余粮的话,一定会被迅速的运到那些缺粮的地方,换成金钱。
没有一个地主会傻到,本地的粮食已经多得卖不出去了,他还留在粮仓里捂蛆,不运到其他地方去赚高价。
而且我们还可以确定,这些甚至不用地主操这个心,自然会有很多粮贩子干这件事,这是最起码的经济规律。
因此,地主家的粮食,最多也就是他们自家的人吃不完,但肯定不会多到堆积成山,而且一个地区的粮食,最多也就是这个地区的人口够吃,不会剩余太多,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所以,回到第一个问题,闯王来了不纳粮,那闯王和他手下的几十万人到底吃什么呢?打土豪最多能打出一大堆银两,而且也不会太多,地主肯定会把大部分的闲钱都拿来购置田地和修建房屋了,而这些东西,都不能填饱肚子,那么他们究竟如何解决吃饭问题呢?
即使我们以最善良之心,推测他们会用银钱向其他贫苦大众购买的话,但是我们也可以想象得出,既然都是贫苦大众,家里哪里有那么多的粮食,来卖给突然而至的几十万大军?
所以,关于闯王来了不纳粮的问题,还有打土豪,分田地,能够不袭扰老百姓的说法,都是经不住推敲的,凡是流寇,没有建立长期稳定的根据地的,也没有进行合理合法纳税的,都只能通过抢劫老百姓,来满足军需的。
进一步的,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从小到大学习的历史课本,对于那些没有建立根据地的农民起义军,是如何如何受到人民欢迎的描述,大概都是物理学家写的,他们讲的不是发生在我们这个世界的事,而是发生在另外一个平行宇宙里的事情,那里的农民起义军,大概都是可以不吃饭的仙人板板。
但是我们这里说这个话题,不是为了揭穿那些流传已久的谎言,更不是为了吐槽一下,那些今天还在忽悠我们的历史学家们,而是要讨论一下我们的故事主人公,张宗禹和他带领的五六万捻军,叫捻匪也可以,在陕西的处境问题。
前面我们说过了,张宗禹他们之所以不在家里种地,要出来打家劫舍,无非就是为了过得更“爽”一些,因此他们之所以会重返陕西,就是因为听了穆斯林使者的劝说,关中一带物产富饶,美女如云,可以让他们快快乐乐的来“爽”一把。
可是他们忘了那句,我们已经重复了很多遍的话:“穆斯林的饭吃得,话听不得。”如果他恰好碰到了曹克忠,可能他会提醒他,别说“话”听不得,“饭”都吃不得。
这个时候的陕西,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饥荒。由于穆斯林叛乱带来的的宗教大屠杀,加上接踵而来的饥荒和瘟疫,一下子减少了几百万农村人口,造成了整个关中地区农业生产停顿,社会失衡,短时间内,还没有恢复元气。
当地的人现在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要靠周围省份的接济,才能勉强度日,一个个嗷嗷待哺,挣扎在死亡线上,可想而知,张宗禹他们的到来,又能抢的到什么呢?
不仅仅如此,由于连年的战乱,大量的村舍被荒废,走上十几里地,见不到一个人,是常有的事。而且由于甘肃的穆斯林叛军,和其他各种饥民聚成的土匪,时不时的袭扰,即使那些苟活着的人,也组团结社,聚集在了一起。
他们在村子的周围,都挖下了深深的壕沟,修起了高高的寨墙,即使是下地干活,也会有人四处瞭望,稍有风吹草动,就敲锣打鼓,通知乡邻,人们立刻就缩回到寨子里,紧闭寨门,上墙防守。
而且这些人,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人生巨变,早就从老实巴交,恭良温顺的农民,变成了视死如归,骁勇善战的民团,已经不再害怕腥风血雨,打打杀杀了。
而张宗禹他们,并不是平行世界里的仙人板板,他们也是要吃饭的,但是当他们进入陕西以后却发现,要吃一顿饱饭,真难!
你可以想一想,五六万大军,七八万匹战马,一天要消耗多少粮食?多少草料?假使一天一人吃八两的话,一天就需要4万斤粮食,大约20吨。这还不考虑马要吃的草料,一匹成年马,一天要吃十多斤草料,5斤饲料,七八万匹战马,一天就要消耗一百多吨饲草料,所以张宗禹每天光是考虑一下吃饭问题,都让他头大如斗。
而这些都必须靠抢劫获得,在这个饱受饥荒和战火蹂躏的地区,他们现在要走很远,才能碰到一个能抢的地方。而且即使找到了能抢的地方,也得拼了小命,才能抢到一口饭吃。
由于他们没有大炮,面对深深的壕沟和高高的寨墙,他们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爬云梯。而这里的村民又凶悍无比,全都拼死血战,所以即使抢一个最普通的村寨,死上个几百上千个人,也是经常的事。
关键是,即使夺下了寨子,杀光里面所有的人,挖地三尺,找到的东西,也不够塞牙缝的。而要想去攻城,搞一票大的,他们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因为刘蓉的湘军就在背后紧追。
刚开始的时候,张宗禹还相信穆斯林使者说的,只要度过了这一块贫困地区,后面全都是富裕的地区,那时候就可以充分的爽了。
可是走着走着,他却发现这种日子好像无穷无尽,特别是当他越过了秦岭,进入了关中以后,情况一点儿也没有改观,他开始对穆斯林使者的话产生了疑虑,于是亲自审问了当地人,很快,他就得知了真相,他发现身为老江湖的他,居然很傻很天真的被穆斯林耍了,那一刻,他差点就气疯了。
…………
在19世纪的那一场大变革中,许多文明古国纷纷的倒下,印度不仅仅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到后来,甚至连语言和文字也被剥夺,所以直到今天,在世界舞台上,莫迪依然无足轻重,还是一个阿三。
而一度强盛的奥斯曼帝国则四分五裂,从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巨无霸,到今天,变成了土耳其这样一个巴掌大的小国,虽然埃尔多安努力的装逼,但是依然掩盖不了他肾虚的本质。
而在19世纪中叶,中华文明也处境危险,面临着被邪化了的基督教,还有极端狂热的伊斯兰教的猛烈进攻,虽然遍体鳞伤,但是在一群仁人志士的奋力挽救下,最终没有亡国亡种。
所以我们今天,才能再次有机会,重新回到世界的强者行列,要知道除了传统的西方世界以外,只有从中华文明发展出的儒家文化圈内的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香港和中国内地,赶上或者正在赶上,甚至超越很多欧美发达国家,这绝不是一个偶然。
这说明我们的文化虽然有很多糟粕,但是它的根基绝对是优秀的,同样我们的民族也充满了韧性,我们的人种也有着伟大的基因,绝对不要妄自菲薄。
要知道,凡是在19世纪,被迫丢弃了自己文明的民族,最终被外来的基督教或者伊斯兰教转化了的国家,到今天,没有一个走到了世界前列,大部分都陷入了最贫穷,最落后的境地。
因此,我们应该感谢那些,曾经为了保卫了我们的文明,浴血奋战的先贤们。
刘松山 就是一个我们应该铭记的英雄,即使以今天的标准来看,他也绝对是一个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曾国藩奉命围剿捻军的时候,其他省份,湘军将领都愿意去,但是谈到陕西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不开腔了。
这也怪不得他们,陕西巡抚刘蓉,甘肃提督陶茂林,陕西提督雷正绾都是湘军将领,他们在那混的咋样,大家都看得一清二楚。
这个时候刚刚攻下南京不久,大家都发了一笔财,而且大家都觉得,战争快要结束了,裁军即将到来,再向上发展的空间也不大了。
如果去那些富裕的地方,说不定还能再捞一笔,回家的房子可以修得又高又大又漂亮,可是要去陕西,却很可能把前面所有的一切努力,全都搞砸。
曾国藩私下和大家谈心的时候,其他的湘军将领,不是说自己血压高,在西北高原上无法混,就是说自己有老寒腿,天太冷了,撑不下去。
曾国藩
所以湘军开了好几次师以上干部会议,愣是没有一支部队愿意去陕西。而曾国藩以前也答应过大家,打下了南京,大家想干嘛干嘛,所以也不好硬逼,弄得自己灰头土脸。
就在这个时候,刘松山站了出来,他说:“最困难的地方,党员先上,我去那里。”愣是把其他所有的湘军将领惊得目瞪口呆,无不敬仰他的高风亮节。当然也有人心中暗喜,总算有人愿意去背这个黑锅了。
可是刘松山想去,他的兵却一个都不想去。他在南京开完了誓师大会以后,以身作则,率先踏上了北上的道路,走了一会儿,猛然一回头,却发现一个兵都没跟着来。
湘军都是老乡,西北发生了什么事,所有的人都一清二楚,在南京,将领发了大财,士兵发了小财,大家都急着回村去修房子,娶媳妇,谁想去那个鬼地方受罪呀,尤其是他们听说那里饭都吃不饱,就更加害怕。
于是刘松山只有回过头来,又给大家做思想工作,苦口婆心的告诉大家,要高风亮节,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但是没人听得进去。
没办法,刘松山甚至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要发给大家,可是没人愿意要。但是他这个举动,终于还是感动了一部分士兵,同意跟他去了。
于是刘松山再次出发,但是部队只有一半人跟着他向前走,还有一半的人留在原地不动,不仅不动,甚至还有一些人在鼓动哗变。
刘松山最终只有来硬的,他下了死命令,我们是大清国的军队,只要大家一天还没有脱这个号衣,就必须要遵守纪律,谁再敢带头不走,军法从事。
于是他抽出了柯尔特左轮手枪,命令出发,谁要是敢不走,枪子不认人。可是居然还是有一大群人不愿意去,他被迫亲手击毙了好几名带头的闹事分子,部队才终于跟他一起走了。
刘松山这个时候还是一个光棍,他在进军的路上,匆匆忙忙抽了个时间,去和老婆结婚,只呆了几天,就把老婆留在了洛阳,然后自己一个人带着部队进入了陕西。
刚一进入陕西,朝廷就给他下令,让他接受左宗棠的节制,而左宗棠给他的第一个命令就是,无论如何要守住潼关,绝不能让张宗禹的捻军跑了出去,把他们困在陕西。
因为左宗棠知道张宗禹虽然号称叫做小阎王,但他并不是仙人板板,也不是什么恶鬼投胎,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凡人而已,他们也是要吃饭的,而左宗棠去陕西之前仔细看过了官员们给朝廷上的奏章,知道那里饥荒严重,西捻军在陕西,他们找不到饭吃。
所以左宗棠做出了一个判断,所有的后勤补给,完全靠抢的张宗禹,不管他打了多少胜仗,他都会急着离开陕西,因为陕西这个时候的经济状况,根本负担不起他的五六万骑兵。
因此他估计对于张宗禹来说,上上之策,就是越过潼关,进入河南,这样一马平川,他想到哪儿就到哪儿了,所以他给刘松山下达了守住潼关的命令。
左宗棠猜对了,张宗禹虽然全歼了刘蓉的30个营,1万多人的湘军,但是他一分钟也不想在这呆了,正急匆匆的赶往潼关,想离开陕西这个鬼地方,结果快到潼关的时候,他和刘松山相遇了。
张宗禹以前和刘松山交过手,吃过几次亏,而且这次刘松山带来了十七个营,全部是满员的,数量接近万人,都是湘军中,刚刚攻破南京的精锐部队,全部装备了恩菲尔德1853式来复枪,阿姆斯特朗滑膛炮,外加少量的骑兵,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张宗禹心里明白,如果硬碰硬,他不是对手。
于是他就想用对付刘蓉的办法来对付刘松山,他准备给刘松山下个套,就是蒙古骑兵收拾步兵的那个传统战法,先诈败诱使敌人来追,然后在逃跑的过程中,把敌人的队形拖乱,再寻机全歼敌人。
所以他首先摆出了一付全力进攻朝邑和大荔的架势,想把刘松山吸引过来。如果你搞不清楚这两个地方在哪,你只要知道他们在离潼关不远的地方就行了。
于是几万骑兵,围住了这两个城市,喊打喊杀,吓的这两个城市的守军瑟瑟发抖。
张宗禹故意留了个通路,让当地的信使,能够前往潼关,向刘松山求救。
而刘松山刚刚到达潼关,就收到了求救的消息,于是他只留下了少量的部队,防守潼关,自己亲自率领大部分的主力部队,前去进攻张宗禹,解救被围的城市。
听到刘松山来援的消息,张宗禹心中窃喜。他的军队和刘松山的湘军一接触以后,立刻装作不堪一击,大败而逃,向渭南方向溃退。
他逃的不紧不慢,而且故意在路上丢点钞票,让刘松山的军队捡的高高兴兴,不知不觉的就跟了上来。
他的想法是,如果刘松山部为了捡钱,大家争先恐后,造成了队形混乱,他就找机会打一个伏击,全歼刘松山,让他们把捡到的钱连本带利的吐出来。
如果刘松山追的不猛,能够保持队形的话,那也没关系,只要把他们调过渭南以后,他绕过他们,就可以直接进攻潼关。
只要能够保持一个五天的时间差距,他就有把握攻下潼关,然后进入河南,彻底离开陕西这个鬼地方,扔点钱给刘松山,就当是买路钱了。
刘松山果然追了过来,虽然捡钱的动作麻利,但是队形保持得井井有条,各军之间间距合理,无懈可击,这让张宗禹暗暗佩服,比他的前一个对手,陕西巡抚刘蓉的水平高得多。
不过对张宗禹来说,这也无所谓了,能够全歼刘松山最好,不能也没有什么关系。
就这样边打边走,逐渐的,他把刘松山的部队,调的离潼关已经越来越远,只要再走几步,他就能把距离拉得足够大了,然后绕过他们,直扑潼关,他就可以跳出牢笼了。张宗禹看着步步紧逼的刘松山,不由的长出一口气,他终于可以跳出苦海了。
…………
左宗棠这个时候进展得并不顺利,他的部队在河南连续遇到了几起山洪暴发,冲走了大量的物资,特别是他精心制造的大蓬车。
根据法国人的建议,他造了很多大蓬车,既可以用来拉物资,又可以用来拉士兵,而且最重要的是,如果万一遇到了骑兵突袭,他们可以凭借这些车辆作为防守阵地。
如果你看过美国的西部片,你就会对这种大篷车有一个印象,那些向西移民的白人,都是用的这种大篷车,它们可以有效的抵御印第安人骑兵的进攻。
可是还没走到陕西,这些车辆就在山洪中损失殆尽,让他倍感挫折。而更让他感到焦虑的问题,是钱和粮食的问题,朝廷一项也没有给他落实。
就像张宗禹的部队需要吃饭一样,他的部队也一样需要吃饭,不仅仅他的部队需要吃饭,陕西的老百姓也需要吃饭,不解决后勤问题,就不可能解决西北问题。
正常情况下,陕西每年需要朝廷补助一百六十万两白银,甘肃需要补助两百四十万两白银,由11个省分摊。
但是由于这个时候,曾国藩已经辞去了钦差大臣的职务,推荐李鸿章接替,而李鸿章一上台以后,除了继续坚持曾国藩的坚壁清野,步步为营,四面挤压的围堵策略以外,还推出了两个新举措,用于克制捻军的骑兵优势。
首先是换装,前期湘军和淮军装备的,都是恩菲尔德1853式前膛来复步枪,或者这个的仿制版,这种枪用米尼弹的时候,威力巨大,可是它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射击速度太慢。
恩菲尔德1853式前膛来复步枪
如果使用这种武器的部队,排成整齐的大阵,任何骑兵来攻击,都是送死,因为僧格林沁和穆斯林骑兵已经给大家表演过了。
但是如果在战斗中,一旦分散开,去追击敌军的话,那就不好说了,对于小股部队来说,无法形成密集的火力来克制骑兵,所以淮军在和捻军交战的前期,连败了五场,都是这个原因。
同样的道理,你要想拉网围堵捻军,就要把兵力散开,而一旦散开了,前膛枪射速慢,火力不足的问题就表现出来了,这样湘军和淮军的步兵就会被捻军骑兵轻松击溃。
击溃这个词用的不准确,应该是全歼。步兵被骑兵围住,能逃命的概率是非常低的。
所以灞桥之战,湘军死了一万多人,臼口之战,淮军树字营是全军覆没,刘铭传,郭松林被重创,湘淮两军加起来,又死了一万多人。
而自从1860年以后,湘军和淮军全面装备了西洋武器,他们同太平天国作战的时候,最大的一次单场损失,也就是死了不到3000人,而且只发生过一次。
所以曾国藩前期的围堵政策,搞不下去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物质基础。现在李鸿章想明白了这个问题的关键,他决定在战术上彻底的弥补这个短板。
而且他还恰恰遇上了好时机,让他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美国的南北战争,刺激了世界各国的武器快速发展,让后膛枪迅速的代替了前装枪,纸弹壳和金属弹壳被广泛使用,代替了散装火药的方式。
所以淮军的解决方式也很简单,就是大量购入了后装步枪,主要是德莱赛M1841式步枪,夏普斯1859式,斯潘赛七连珠枪等等,这些枪支的射击速度提高了五倍以上。
德莱赛M1841式步枪
这样带来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是,原先至少要有一两个营,七八百人列阵,才敢迎击大队骑兵的冲击,现在只需要百八十个人就可以。
这无形之中,让全部参加围剿的5万多淮军,力量增加了五倍,相当于过去25万淮军的作战能力,这样他们就有能力撒得开网,围得住十多万赖文光率领的东捻军了。
夏普斯1859式
不仅仅如此,淮军的机动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大量租用了外国的蒸汽轮船和蒸汽艇,把部队和火炮载在船上,通过轮船拉到了离目的地最近的大江大河上,然后换乘汽艇,再通过小河到达离目的地最近的地方,最后才上岸步行。
由于蒸汽轮船的速度非常的快,这种方式让捻军的骑兵优势,变得并不明显,甚至经常被以步兵为主的淮军,赶在前头,通过这个战法,曾国藩制定的围堵策略,终于有了技术支撑,可以得以实施了。
根据《李文忠公全集.奏稿》里记载,在李鸿章向朝廷要钱的奏折中说:“淮军每营用新式洋枪四百余杆,少也三百余杆,其开花炮队,炮具之笨重,药弹之繁冗,每出一仗,则需数十巨舰装运,此非他人所能深知,他省所能接济者……”
在这篇奏稿中,李鸿章强调他的枪炮和别人的不一样,所以朝廷只能给他钱,别的省没法帮他忙。
李鸿章为了剿灭东捻军,大量的更新武器,再加上租用外国轮船,花费巨大。
毕竟那是在河北和山东打仗,是帝国的心脏地带,对北京城的影响更大,所以自然而然的,朝廷把资金全部都投给了他,但就是这样,都还有很大缺口,而西北方面,根本就顾不上了。
可是前几次战争大家都知道,没钱没粮,就没法在西北作战,杨岳斌督师的时候,军事上没有打过一次败仗,但是却被钱和粮给拖垮了,导致军队哗变。
左宗棠还没有到陕西,当初答应他的钱和粮的问题,现在就已经变得没有着落了,这事怎么能不让他万分焦虑!
正在他为了这事急得团团乱转的时候,忽然收到了刘松山的捷报,说他在大荔和朝邑击败了张宗禹的捻军,打的对方落荒而逃,现在正在全力追击。
左宗棠不由的舒缓了紧绷的额头,在这么多的不顺中,总算有了点让人高兴的事,于是他仔仔细细的把捷报又读了一遍,当他读到捷报中的“毙敌无数”这几个字时,又皱起了眉头。
他知道军中的习惯,如果没有击毙对方几个人,一般就写个毙敌无数,反正是数不清楚人数的,就是打了个击溃战的代名词,湘军内部大家都心照不宣。
这样的捷报,上级奏报给朝廷时,也可以随意发挥,让老佛爷心情愉快。万一有人找麻烦,就文字来说,也算不上谎报军情。
但是左宗棠想起了刘蓉之前的战报,就是无数次歼敌数目不详的大胜之后,在灞桥落入陷阱,全军覆没。
他赶紧拿出自己早年编辑的地图册,翻到了陕西这一页,越看越觉得不对劲,他忽然反应过来,张宗禹很可能是想故伎重施,他必须马上提醒刘松山,立刻停下来,往后退点,防止落入陷阱。
…………
刘松山收到了左宗棠的命令,要他停止追击,不要越过渭南,以免在西安周围的平原地区,被对方包围,等他的援军入陕以后,再做打算。
可是这条命令,却让他的部下非常不高兴,这一路上,他们和张宗禹打了好几战,每次只要大炮一轰,就能把对方轰得七零八落,然后大家总能抢到不少东西,这让大家从入陕时的怨声载道,变成现在的兴趣盎然。
于是针对左宗棠这个命令,大家说什么的都有,有人说他们是曾国藩的部下,曾国藩和左宗棠两个人的关系不好,所以左宗棠故意为难他们。
还有人说,左宗棠看见他们连战连胜,是嫉妒他们,不希望他们立头功,心胸狭隘,他们根本就没有必要听他的,只要继续攻下去,灭了捻军,就可以早早回家了。
大家七嘴八舌,众说纷纭,反正就是不愿意停下来,希望继续追着张宗禹打。
这要是放在平常,刘松山如果心思定了,该干嘛就干嘛。可是这次入陕,他是拿枪崩了好几个人,才把大家硬逼着来的,关系已经紧张到了临界点。
现在好不容易打了几个胜仗,虽然有点可疑,但却让士兵得了点实惠,关系这才算稍微有点儿缓和,如果现在又要硬扫大家的兴,这新老矛盾一交织,只怕要出乱子。
而左宗棠又是第一次给他下命令,他如果就抗命不尊,或者阳奉阴违的话,将来也不好相处。
就在他被众将官围着,左右为难的时候,担任营务官的侄子刘锦棠押运粮草跟了上来,他在军营中的威信,仅次于刘松山。
于是刘松山就把整个经过,告诉了刘锦棠,让他帮忙拿个主意。
刘锦棠听完笑了,他说:“大人新婚燕尔,就匆匆忙忙入陕,还没有请大家把喜酒喝高兴。我最近弄了很多鸡鸭牛羊,要不咱们好好的认真办一下?
但是这里离敌军太近,要不我们退到华阴去,就可以好好的吃喝几天,也不用担心被敌人偷袭,可以放开了喝酒,睡个安稳觉。”
刘松山一听到这话,心里暗暗给刘锦棠点了一个大大的赞,高招!他立刻通知三军拔寨后退,去喝喜酒。
众将官和士兵,一听到刘松山要请他们喝喜酒,立刻欢呼雀跃,把刚才的事忘到了九霄云外,一场危机被成功的化解,于是大家高高兴兴的立刻出发。
再说张宗禹这边,正在让大家翻箱倒柜,看看还剩点什么能当做诱饵,钓着刘松山的军队继续向前。
这一路上,他可把这一年多来,从陕西抢来的金银细软,几乎全都丢在地上,让刘松山的军队,变成了一群快快乐乐的收荒匠。
现在他的荷包都快丢空了,让他肉痛的一塌糊涂。不过舍不得孩子套不得狼,咬咬牙,再来一次,就可以把刘松山调过渭南了,于是他在前往西安的路上,准备好了东西,排好了阵势,等着刘松山来攻。
可是左等右等,不见刘松山的军队到来,他掏出了抢来的怀表看看,这都快12点了,难道今天闹铃没响,刘松山还在睡懒觉?于是他决定派几个人去把他们叫醒。
可是这些人回来报告他,刘松山的军队撤退了,这一下子可把张宗禹给急坏了,为了调开刘松山,他可是下了血本的,但是没想到刘松山一点儿都不仗义,说走就走了,也不打一个招呼。
得了,这一大堆金银细软,现在全变成了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
他现在不能去追刘松山,那样就露馅了,他这个演员身份,就会被别人看透。而且他也不能确定,他们是什么原因撤退的,万一是计又怎么办?
于是张宗禹站在路上,一边捶胸,一边拍脑门,脸上的表情,忽哭忽笑,吓得周围的人都以为他练功练的走火入魔了。
只见他忽然使劲的一拍脑门,打的自己金星直冒,灵感来了:“走,我们去围攻西安,我看你们敢不来救。”
这招够狠,西安的告急文书,是800里加急,直接发到清廷,同时也派人快马抄送刘松山和左宗棠,这大家可不能不回应。
这次刘松山的反应非常快,一下子就越过了渭南,靠近了西安。不过当他们到了西安城下的时候,这里早已空无一人。
“小样,你们玩得过我?!”张宗禹心里暗暗得意。捻军已经到了西安东北方向的富平县。现在他们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直扑潼关,进入河南,另一个是渡过黄河进入山西,不管是走哪条路,刘松山都追不上他们了。
张宗禹还没有来得及高兴太久,他的探马给他送来的几个情报,让他浑身僵硬,直接石化。左宗棠的先锋部队刘典已经进入了潼关,这条路被彻底堵死。
陕西到山西的黄河传统渡口,船全都被收到了山西一侧,而且山西还在那附近,奉左宗棠之命,临时修了一道长墙。
除了从大同镇调重兵过来协防以外,还额外又增募了八营士兵,外加黄河水师帮忙,去山西这条路也完全过不去了。
然后张宗禹回头一看,才发现刘松山不是中计,而是故意把他南下的路,也给堵死了,这样流串四川和湖北也变成不可能了。
他现在被困在了泾水和洛水之间,他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向北朝陕北跑,一个是向西朝甘肃跑。这基本就不用考虑了,饿也得把他饿死。
张宗禹有点绝望了,他想来想去,觉得这一切都是上了穆斯林使者的当,他忽然觉得需要发泄一下。
他叫手下的人,把当初骗他来的那群穆斯林使者带来,现在已经没剩几个了,由于这些人太讨厌,每次他一吃亏,就得拿这帮人出出气。
他还是从桌子上拿起了那把钝钝的小刀,开始慢慢割穆斯林使者身上的肉,一边割他一边问:“你们满意了吧,现在我走不了了,被困死在你们这个鬼地方了,你们高兴了吧?”
穆斯林使者熬不住痛,开始撕心裂肺的惨叫起来,这让张宗禹感觉到心情愉快了一点。终于有人熬不住了,开始大声的求饶,其中有一个人说道:“求求你,别割了,我知道还有一条路能回中原!”
这话一出,让张宗禹感到就像中了双色球头等奖,幸福来的太突然了。
穆斯林使者说的是真的吗?张宗禹能够突破左宗棠的重重包围,返回中原吗?请听下回分解。
晚清沧海事(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