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 - 龚延明 >
- 十三画
【衙前】
(唐、五代)节度使府之通称。《旧唐书·敬宗纪》:“宝历二年冬十月乙亥,以幽州衙前都知兵马使李再义检校户部尚书,充卢龙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仍赐名载义。”宋王溥《五代会要》卷二四《诸使杂录》:“晋天福二年二月敕:诸道马步都虞候,今后朝廷更不差补,委逐州府于衙前大将军中选久历事任、晓会刑狱者充。”参见“大将(唐)”。 (宋)五代藩镇牙帐前祗应的武卒,总称衙前。至宋代,衙前之名目仍保留,而其职责已有变更。衙前吏人可分三个层次(职次):其一、客司(包括左右知客、副知客,军将);其二、通引司(包括左、右番行首、副行首,通引官);其三、衙职(包括都知兵马使、左右都押衙、都教练使、散教练使、押衙、军将)。衙职与衙前,同中有异,衙前包括衙职,但不等于衙职,衙职仅为衙前中优等者(属第三层次)。此外,又有衙前役,包括乡户、押录、长名。宋陈襄《古灵集》卷六《乞均差衙前等第状》:“欲乞朝廷详酌,定差丁怀充长名衙前祗应。”聂崇岐《宋史丛考》上册《宋役法述》:“衙前本藩镇专横时遗制,盖牙帐前祗应士卒之简称。衙者,牙之借用字也。其职为主官物,押纲运。”王曾瑜《宋衙前杂记》(载《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衙前在五代藩镇体制下,原为节度使之类司令部武官群之统称,其中不同名目的武官负责各种具体事务。宋朝铲除藩镇制度,却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办法,各种武官名目大体都予保留,然而已无原来的职责,仅成为衙前统称下的各种级别。”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二:“衙前入役,曰乡户,曰押录,曰长名。职次曰客司,曰通引,官优者曰衙职。”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七之二:“《两朝国史志》:衙前置都知兵马使、左右都押衙、都教练使、左右教练使、散教练使、押衙、军将,又有中军、子城、鼓角、宴设、作院、山河等使、或不备置。又客司置知客、副知客、军将。又通引司置行首、副行首、通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