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印度的智慧 - 林语堂 >
- 第三部分 佛教
佛的三个布道
序言
也许,有些基督徒看到佛教关于爱、怜悯以及对人和动物要友善的教义,尤其是不以恶报恶的教义,与基督教教义最精华的部分处于同样的伦理高度,可能会感到蒙受耻辱。也许,可以说,甚至于在启示真理中存在着真正真理,这一真理可以通过有独到见解的人来发见,而且在人类关系和这个宇宙的本质之中,除了任何特殊的启示以外,还有某种东西在呼吁正义和怜悯。听到这些话也许会感到非常震惊。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佛教对它数以百万计的信仰者产生的影响并不在于进入涅槃的愿望,而是在于宣扬诸如温和、善良这样的平常真理;而且,佛的个性魅力正是温和、善良这样的魅力。
直到今天,除了摩门教声称其缔造者有特殊的启示这一点之外,我仍然搞不清楚摩门教与非摩门教派别在教义上究竟有何不同。有那么多不同神职人员在向大众兜售自己的宗教派别,以至于只有声称某个“特别专有过程”,才会使这一兜售令人信服。这样,我们就碰到了一个奇怪的宗教现象,即狭隘的宗教主义思想总是任何宣扬博爱的宗教的一个主要特征。对于信仰其他教的人而言,无论是基督徒或是佛教徒,相信博爱的每个虔诚的圣人或信仰者都是“异教徒”。托尔斯泰在什么地方曾经这样写道,相信自己的宗教比神还要伟大的人将会相信他们的宗派也要比他们的宗教还要伟大,到了最后,相信自己比他们的宗派还要伟大。
我一贯对中文原始资料比较偏爱,因而这里挑选了《佛说心禅经》里著名的“贝拿勒斯186的布道”。该书为阿斯瓦构裟所著,记载的是佛陀的生平事迹。公元420年从梵语译成中文,后来又由塞缪尔·毕尔从中文译成英语。该书强调中庸之道,位居极端放纵和极端禁欲之间,明智地强调了健康的身体要有健全的心灵这一思想。它还以提纲形式对佛教基本教义进行概括,这些教义关涉到“八重道路”,苦难的存在、苦难的原因以及苦难的逃避。“关于毁谤的布道”教导的是不要以恶报恶187,选自《摩诃瓦迦》(亨利·克拉克·沃伦译),T.S.艾略特188的《荒原》里提到了这一内容,因为它散发出了预言家那种猛烈直接的大火气息。但是,在“火道”中我们将会看到,佛教中有一点永远不会令现代人信服,这就是厌恶肉体的教义。在本布道讲到,其他地方也有。只要有一种宗教教导他世的教义,我并不在乎它说的是天国之门的上天还是涅槃。肉体并非坏东西。肉体经历了老龄和死亡,但它并不坏。必须把情欲控制住,但情欲本身并非坏东西。我们的感觉印象只是幻觉,但它们也不坏。这就是现代人对肉体真理的感觉。
佛的三个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