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印度的智慧 - 林语堂 >
- 第三部分 佛教
《首楞严经》
序言
尽管西方学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我认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本书利用原始资料,以简洁连续的语言,对佛教思想的哲学基础进行论述。有著名学者的出色编纂,其中有分量的是保罗·卡勒斯博士的《佛的福音》(编自古代记载,芝加哥,1894)和亨利·克拉克·沃伦的《佛教的翻译》(《哈佛东方系列》,第三卷,哈佛大学出版社,1896,在《哈佛经典》里也可以看到)。卡勒斯博士著名的《佛的福音》首版于1894年,被译为七八种语言。对普通读者而言,该书似乎是最出色的编纂和最理想的书籍。书中采用简单英语,其出处既有大乘经书,也有小乘经书,而沃伦的书出处则限于后者。最难找到的著述是利用最原始出处统一连续地论述佛教哲学,并且公正地给出佛教论证及其方法以及风格的概念,而且还要适合本书的范围。
我相信,从《首楞严经》摘来的下面的选文提供了佛教信仰的哲学基础的最佳思路,因为一定不能忘记的是,佛教是一门哲学,它是建立在形而上基础之上的宗教启蒙形式。没有别的原因可以解释佛教为什么在中国学者当中一直享有极高的声誉。目前的选文类似于《人类理解力文章》和《圣约翰福音》二者加起来的东西,带有前者的理性力量和后者的宗教精神。在倾听佛和他的爱徒阿难的一问一答时,我们经历了打乱所有价值观的智力探索过程。因为佛教所教导的终极现实的真正意义——类似于康德的唯心主义基础——似乎永远会被我们关于有形世界的习惯性概念弄得含混不清,因而年轻的门徒总是陷入困惑不解、颇感沮丧的状态。快要弄清楚终极意义时,阿难自己则由于完全困惑而“哭泣起来”。
风格是熟悉的,引发出了与《约翰福音》的比较。它表明佛对年轻的阿难(圣约翰)的爱,对理解力迟钝者的怜悯同情以及他的诙谐雅谑感(对国王的评述部分),描述佛有好几次责备他们“容易忘记”真理。在阐述的妥帖性和清晰性方面,它具有哲理性经典的标志,这就是我挑选了它而没有选择《楞伽经》的缘故,尽管后者更为完整地展现了更为简明的佛教教义的轮廓。译者是魏涛和德怀特·戈达德。除了佛以外,主要人物还有阿难和曼俱哩,在中国佛教寺庙里,他们总是一左一右站在佛的旁边,接受人们的敬拜。
我选择《首楞严经》,而没有选择巴利语的任何经本,除了它内在的价值以外,还有因为它代表着大乘派哲学,而这恰恰是西方学者研究佛教时所忽略的一个分支。学者们忙着研究用巴利语写就的小乘派教规的佛教三藏213!后者被称为所谓的“南方佛教”派的“小乘”,在锡兰、暹罗和缅甸一带流行。摩诃衍那即为“北方佛教”派的“大乘”,在中国和朝鲜、日本一带流行。对于大乘经本的研究只是在最近十年才开始正规起来,到目前为止,只有为数不很多的重要中文大乘经本才有英文译本。在西方最著名的是《莲花经》(H.克恩译,《东方圣书》;W.E.苏西尔的《神奇法的莲花》,牛津,1930),只是一个流行的经本,算不上大乘文献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由于巴利语小乘文本更具条理性,保存得更完好,西方学者研究起来更为方便,还由于T.W.里斯·戴维斯夫妇的影响,大乘派佛教不仅被忽略,而且还常被人轻蔑地谈起。不应该责备戴维斯夫妇,他们谈起大乘派佛教时,不仅带着派性观念,还带着教派仇视,把大乘派佛教视为“异端”,把小乘派佛教视为“正统”。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他们一生都在致力于对巴利语经本的研究。也许我讲话也带着中国人的某些偏见,带有中国式的联想。大乘宗派中最重要的信条“菩提萨埵”(略作菩萨)是非常常见的一个中文词,我们谈到一个可爱孩子(像“天使”这个词)或一个泥玩偶的时候就常用这个词。这里不是辩论的地方,指出下面一点就够了,大乘派佛教徒和小乘派佛教徒不仅相互骂对方为“异教徒”,而且就连小乘派佛教徒内部也这样滥骂,因为他们就有十八个不同的流派;而且,有关佛的言语材料的确凿性,对于巴利语经本和译成中文的梵语经本一样没有关注;再有,如果大乘派经本是在佛圆寂的四五年后写就的,那么锡兰经本亦是如此。谁能说的好,究竟是色诺芬214还是柏拉图给我们道出了真正的苏格拉底215呢?不管怎么说,大乘派哲学出自于佛教,这就像保罗神学出自于耶稣基督的教义一样地自然不过了。最伟大的大乘派师长是阿斯瓦佝裟,他出生在奥德,生活在一世纪末期。像保罗一样,他是一位傲慢博学的学者,皈依了佛教。像保罗强调割礼一样,他撰写了攻击种姓制度的最著名书籍。跟保罗不同的是,他还撰写戏剧、史诗和抒情诗。毫无疑问,这是一位真正的伟人。“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他驳倒不了的对手。”从这位伟人身上产生了大乘宗教。所有“异端”的问题都显得微不足道了。而且,就在婆罗门教(由约公元前2000年的吠陀教演变而成的古代印度宗教)重新流行,小乘派佛教徒失去对印度人民的控制的时候,大乘派宗教兴起了。
这里更重要、需要指出的是,大乘派哲学不仅代表着佛的教义的重要、自然的发展,而且还表现了极大的进展,这就说明了它为什么在中国和日本享有更高声誉、更为流行。首先,它表述了对涅槃教义灭绝的不满。其次,它表述了对为数不多的帕拉底卡斯和阿罗汉216那种自私救赎的不满,代表着对众生的救赎,通过菩提萨埵的教义,已入涅槃的人自动承受生死轮回,自动抑制那种状态,从而拯救整个世界。直到全人类都被拯救出来,佛才能达到平静状态。第三,它表述了祈祷和宗教虔诚217的直关重要性的原则,通过信仰而不是作为来教导救赎教义。第四,它把佛提升到个人神的地位。(比较《薄伽梵歌》中婆罗门信徒把克里希那提升到个人神的地位。)很难看出这样的发展是怎样被阻止的,也很难看出他们是怎样被认为是“堕落”的。然而,单单是“历史性”——这是一种逃避性的希望——关注的是研究型的学者,而不关注人类智慧的更大方面。
《首楞严经》作者不详,是大约一世纪的时候用梵语写就的。这部经书是印度大师帕拉摩挲带到中国的。他乘船到中国南海,公元705年,在一位中国学者的帮助下,他在广东把这部经书译成了中文。这是中国学者佛教徒非常喜欢的一部书,它十分盛行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在中国,这部经书有五十六部评注以及不同的阐释。
感兴趣的学者可以读一下《佛教圣经》里的大乘经本,该书作者为德怀特·戈达德(出版:戈达德,塞特福德)D.T.铃木博士的著述《禅宗佛教指南:禅宗佛教简介》以及他各种文章,也都极为有用,该书特别研究一种大乘派——禅宗佛教218。艾伦·W.沃茨的杰出著作《禅的精神》(东方智慧系列丛书)和《亚洲遗产与西方人》(芝加哥大学)对于洞察东方人世界观十分有用。
可以找到南方佛教的选文。除了上面提到的卡勒斯和沃伦的标准著述以外,还有一本优秀的小卷本《佛教经书》(东方智慧系列丛书,默里),作者E.J.托马斯。罗伯特·O.巴芦著编的《世界圣经》里也包含极好的材料。
读者可能对以下佛教著述尤为感兴趣。E.W.伯林盖姆的《佛教传说》(哈佛东方系列丛书,第28、29、30卷)是《法句经》著名评注的完整译本,其中有极棒的梗概,利用丰富的佛教传说来阐释《法句经》四百二十三句的意义。《佛的对话》已由里斯·戴维斯夫妇翻译了过来,共有三卷(牛津)。
《首楞严经》
魏涛和德怀特·戈达德 英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
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
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大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痂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卷一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
常自思维,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詶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只陀林今何所在。
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只陀林实在堂外。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
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
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
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
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告示阿难及诸大众。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只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
阿难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维,知在一处。
佛言:处今何在。
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
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维。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
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
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维,即思维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维,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
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即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唯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
卷二
阿难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者。
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
阿难言见。
佛言,汝何所见。
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
佛言:汝将谁见。
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
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
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唯垂大悲,开示未悟。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狮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
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正,无生法忍。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卷三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
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维,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唯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
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
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
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
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维,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维,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佛言如是。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
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
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
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
佛言:谁动谁静。
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
佛言如是。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
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
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
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佛言如是。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泊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卷四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
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
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
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
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
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维,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
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
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
王言:不也,世尊。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卷五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
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
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
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
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于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卷六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
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维垂哀愍,为我宣说。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卷七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象。无非前尘,分别留碍。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卷八
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
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卷九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唯垂大慈,开发未悟。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
且今与汝坐只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狮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著。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
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佛言:如是如是。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今复告汝。
卷十
汝与如来,坐只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只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维,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佛言:如是如是。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
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维,无忝哀慕。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
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唯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卷十一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
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犹未明,咨诣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
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
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
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
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卷十二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
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只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见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象。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然而,要想对佛教思想有一个公正的评估,重要的是要回到其宗教思想的实际结果那儿,即佛教生活方式。接下来从第二章来的选篇目的是对上述的这些论述加以补充。——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