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天问章句
【原文】
《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屈原放逐,忧心愁悴。¹彷徨山泽²,经历陵陆。嗟号昊旻,仰天叹息。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³玮僪佹⁴,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周流罢倦⁵,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何而问之⁶,以渫愤懑,舒泻愁思。楚人哀惜屈原,因共论述,故其文义不次序云尔。⁷
【注释】
¹一作“瘁”。
²一作“川泽”。
³一作“瑰”。
⁴一作“谲诡”。
⁵罢音皮。
⁶何,一作“呵”。
⁷《天问》之作,其旨远矣。盖曰遂古以来,天地事物之忧,不可胜穷。欲付之无言乎?而耳目所接,有感于吾心者,不可以不发也。欲具道其所以然乎?而天地变化,岂思虑智识之所能究哉?天固不可问,聊以寄吾之意耳。楚之兴衰,天邪人邪?吾之用舍,天邪人邪?国无人,莫我知也。知我者,其天乎?此《天问》所为作也。太史公读《天问》,悲其志者以此。柳宗元作《天对》,失其旨矣。王逸以为“文义不次序”,夫天地之间,千变万化,岂可以次序陈哉!序,一作“叙”。
【原文】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¹?上下未形,何由考之²?冥昭瞢闇,谁能极之³?冯翼惟像,何以识之⁴?明明闇闇,惟时何为⁵?阴阳三合,何本何化⁶?圜则九重,孰营度之⁷?惟兹何功?孰初作之⁸?斡维焉系?天极焉加⁹?八柱何当?东南何亏¹⁰?九天之际,安放安属¹¹?隅隈多有,谁知其数¹²?天何所沓?十二焉分¹³?日月安属?列星安陈¹⁴?出自汤谷,次于蒙汜¹⁵。自明及晦,所行几里¹⁶?夜光何德,死则又育¹⁷?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¹⁸?女(歧)〔岐〕无合,夫焉取九子¹⁹?伯强何处?惠气安在²⁰?何阖而晦?何开而明²¹?角宿未旦,曜灵安藏²²?
【注释】
¹遂,往也。初,始也。言往古太始之元,虚廓无形,神物未生,谁传道此事也。【补曰】《列子》:“殷汤问于夏革曰:‘古初有物乎?’夏革曰:‘古初无物,今恶得物?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周礼·训方氏》:“诵四方之传道。”道,犹言也。传道,世世所传说往古之事也。
²言天地未分,溷沌无垠,谁考定而知之也?考,一作“知”。定,一作“述”。【补曰】《列子》曰:“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又曰:“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
³言日月昼夜,清浊晦明,谁能极知之?【补曰】冥,幽也,所谓窈冥之门也。昭,明也,所谓大明之上也。瞢,母(豆)〔登〕切,目不明也。闇音暗,闭门也。此言幽明之理,瞢暗难知,谁能穷极其本原乎?
⁴言天地既分,阴阳运转,冯冯翼翼,何以识知其形像乎?【补曰】《淮南》言:“天墬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大昭。”注云:“冯翼,无形之貌。”又曰:“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蒙鸿洞,莫知其门。”
⁵言纯阴纯阳,一晦一明,谁造为之乎?【补曰】此言日月相推,昼夜相代,时运不停,果何为乎?
⁶谓天、地、人三合成德,其本始何化所生乎?【补曰】《天对》云:“合焉者三,一以统同。吁炎吹冷,交错而功。”引《谷梁子》云:“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逸以为天地人,非也。《谷梁》注云:“古人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然则传所谓天,尽名其冲和之功,而神理所由也。会二气之和,极发挥之美者,不可以柔刚滞其用,不得以阴阳分其名,故归于冥极,而谓之天。凡生类禀灵知于天,资形于二气,故又曰‘独天不生’,必三合而形神生理具矣。”
⁷言天圜而九重,谁营度而知之乎?【补曰】圜,与“圆”同。《说文》曰:“天体也。”《易》曰:“乾元用九,乃见天则。”《淮南》曰:“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窍。”《天对》曰:“无营以成,沓阳而九。运輠浑沦,蒙以圜号。”积阳为天。九,老阳数也。营,经营也。度,量度也。
⁸言此天有九重,谁功力始作之邪?
⁹斡,转也。维,纲也。言天昼夜转旋,宁有维纲系缀,其际极安所加乎?斡,一作“筦”。【补曰】《说文》云:“斡,毂端沓也。”扬雄、杜林云:“轺车轮,斡也。”颜师古《匡谬正俗》云:“《声类》、《字林》并音管。贾谊《服鸟赋》云:‘斡流而迁。’张华《励志诗》云:‘大仪斡运。’皆为转也。《楚辞》云:‘筦维焉系?’此义与‘斡’同,字即为筦。故知斡、管二音不殊。近代流俗音乌活切,非也。”《淮南》曰:“帝张四维,运之以斗,东北为报德之维,西南为背阳之维,东南为常羊之维,西北为蹏通之维。”注云:“四角为维也。”先儒说云,天是太虚,本无形体,但指诸星运转以为天耳。天如弹丸,围圜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旁行四表之中,冬南夏北,春西秋东,皆薄四表而止。张衡《灵宪》云:“八极之维,径二亿三万二千三百里。”维谓四维,极谓八极也。一说云,北极,天之中也。《天官书》曰:“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太玄经》曰:“天圜地方,极植中央。”
¹⁰言天有八山为柱,皆何当值?东南不足,谁亏缺之也?亏,一作“”。【补曰】《河图》言:“昆仑者,地之中也。地下有八柱,柱广十万里,有三千六百轴,互相牵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淮南》云:“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神异经》云:“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素问》曰:“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又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注云:“中原地形,西北高,东南下。今百川满凑东之沧海,则东西南北高下可知。”
¹¹九天,东方皞天,东南方阳天,南方赤天,西南方朱天,西方成天,西北方幽天,北方玄天,东北方变天,中央钧天。其际会何分,安所系属乎?皞,亦作“昊”。变,一作“栾”,一作“鸾”。【补曰】际,边也。传曰:九天之际曰九垠,九天之外曰九陔。放,上声。《孟子》曰:“遵海而南,放于琅邪。”放,至也。属,附也,音注。
¹²言天地广大,隅隈众多,宁有知其数乎?【补曰】隅,角也。《尔雅》:“厓内为隩,外为隈。”《淮南》曰:“天有九野,九千九百九十九隅,去地五亿万里。”注云:“九野,九天之野。一野,千一百一十一隅。”
¹³沓,合也。言天与地合会何所?十二辰谁所分别乎?【补曰】沓,徒合切。《灵宪》云:“天体于阳,故圆以动。地体于阴,故平以静。动以行施,静以合化,堙郁构精,时育庶类,斯谓天元。”天何所沓,言与地合也。《左传》曰:“日月所会是谓辰,故以配日。”注云:“一岁日月十二会,所会为辰。十一月辰在星纪、十二月辰在玄枵之类是也。若岁在鹑火,我周之分野,实沉之虚,晋人是居,则十二辰所次也。”
¹⁴言日月众星,安所系属,谁陈列也。【补曰】《列子》曰:“天,积气耳。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曜者。”《灵宪》曰:“星也者,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跱,各有攸属。”
¹⁵次,舍也。汜,水涯也。言日出东方汤谷之中,暮入西极蒙水之涯也。【补曰】《书》云:“宅嵎夷,曰旸谷。”即汤谷也。《尔雅》云:“西至日所入,为太蒙。”即蒙汜也。《说文》云:“旸,日出也。”或作“汤”,通作“阳”。汜音似。《淮南》曰:“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登于扶桑,爰始将行,是谓朏明。至于曲阿,是谓旦明。至于曾泉,是谓早食。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至于鸟次,是谓小还。至于悲谷,是谓餔时。至于女纪,是谓大还。至于渊隅,是谓高舂。至于连石,是谓下舂。至于悲泉,爰止其女,爰息其马,是谓悬车。薄于虞渊,是谓黄昏。沦于蒙谷,是谓定昏。日入于虞渊之汜,曙于蒙谷之浦,行九州七舍,有五亿万七千三百九里。”注云:“自旸谷至虞渊,凡十六所,为九州七舍。”
¹⁶言日平旦而出,至暮而止,所行凡几何里乎?【补曰】《论衡》云:“日昼行千里,夜行千里。行太阴则无光,行大阳则能照。”《物理论》云:“极南为太阳,极北为太阴。”
¹⁷夜光,月也。育,生也。言月何德于天,死而复生也。一云“言月何德,居于天地,死而复生”。【补曰】《博雅》云:“夜光谓之月。”皇甫谧曰:“月以宵曜,名曰夜光。”《书》有旁死魄、哉生明、既生魄。死魄,朔也。生魄,望也。先儒云,月光生于日所照,魄生于日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
¹⁸言月中有菟,何所贪利,居月之腹,而顾望乎?菟,一作“兔”。【补曰】菟,与“兔”同。《灵宪》曰:“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象兔,阴之类,其数偶。”《苏鹗演义》云:“兔十二属,配卯位,处望日,月最圆,而出于卯上。卯,兔也。其形入于月中,遂有是形。”《古今注》云:“兔口有缺。”《博物志》云:“兔望月而孕,自吐其子。”故《天对》云:“玄阴多缺,爰感厥兔。不形之形,惟神是类。”
¹⁹女(歧)〔岐〕,神女,无夫而生九子也。《天对》云:“阳健阴淫,降施蒸摩,(歧)〔岐〕灵而子,焉以夫为?”
²⁰伯强,大厉疫鬼也,所至伤人。惠气,和气也。言阴阳调和则惠气行,不和调则厉鬼兴,二者当何所在乎?【补曰】强,巨良切。惠,顺也。
²¹言天何所阖闭而晦冥,何所开发而明晓乎?【补曰】阖,闭户也。开,辟户也。阴阖而晦,阳开而明。
²²角亢,东方星。曜灵,日也。言东方未明旦之时,日安所藏其精光乎?《释文》“藏”作“臧”。【补曰】宿音秀。臧,与“藏”同。《尔雅》曰:“寿星,角亢也。”注云:“数起角亢,列宿之长。”《国语》曰:“辰角见而雨毕。”注云:“辰角,大辰苍龙之角。见者,朝见东方,建戌之初,寒露节也。”此言角宿未旦者,指东方苍龙之位耳。《天对》云:“孰旦孰幽,缪躔于经,苍龙之寓,而迋彼角亢。”迋,欺也,具往切。亢音刚。
【原文】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¹?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²?鸱龟曳衔,鲧何听焉³?顺欲成功,帝何刑焉⁴?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⁵?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⁶?纂就前绪,遂成考功⁷?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⁸?洪泉极深,何以窴之⁹?地方九则,何以坟之¹⁰?河海应龙,何尽何历¹¹?鲧何所营?禹何所成¹²?康回冯怒,何故以东南倾¹³?九州安错?川谷何洿¹⁴?东流不溢,孰知其故¹⁵?东西南北,其修孰多¹⁶?南北顺,其衍几何¹⁷?昆仑县圃,其凥安在¹⁸?增城九重,其高几里¹⁹?四方之门,其谁从焉²⁰?西北辟启,何气通焉²¹?
【注释】
¹汩,治也。鸿,大水也。师,众也。尚,举也。言鲧才不任治鸿水,众人何以举之乎?师,一作“鲧”。【补曰】汩音骨。《国语》曰:“禹决汩九川。”汩,通也。《荀子》曰:“禹有功,抑下鸿。”鸿,即洪水也。《尧典》曰:“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於,鲧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圯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异,举也。
²佥,众也。课,试也。言众人举鲧治水,尧知其不能,众人曰:“何忧哉?何不先试之也。”曰,一作“答”。
³言鲧治水,绩用不成,尧乃放杀之羽山,飞鸟水虫,曳衔而食之。鲧何能复不听乎?【补曰】鸱,处脂切,一名鸢也。曳,牵也,引也。听,从也。此言鲧违帝命而不听,何为听鸱龟之曳衔也?《天对》云:“方陟元子,以胤功定地。胡离厥考,而鸱龟肆喙。”
⁴帝,谓尧也。言鲧设能顺众人之欲,而成其功,尧当何为刑戮之乎?【补曰】《书》云:“方命圮族。”《国语》云:“鲧违帝命。”则所谓顺欲者,顺帝之欲也。《天对》云:“盗堙息壤,招帝震怒。赋刑在下,投弃于羽。”《山海经》云:“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⁵永,长也。遏,绝也。施,舍也。言尧长放鲧于羽山,绝在不毛之地,三年不舍其罪也。一无“山”字。施,一作“”。【补曰】遏,犹遏绝苗民之遏。施,舍也,通作“”,音豕。
⁶禹,鲧子也。言鲧愚很,愎而生禹,禹小见其所为,何以能变化而有圣德也。愎,一作“腹”。注同。一本“何”下有“故”字。【补曰】愎,弼力切,戾也。《诗》云:“出入腹我。”腹,怀抱也。《天对》云:“气孽宜害,而嗣续得圣,污涂而蕖,夫固不可以类。”
⁷父死称考。绪,业也。言禹能纂代鲧之遗业,而成考父之功也。【补曰】纂,作管切,集也。绪音叙,丝耑也。《记》曰:“禹能修鲧之功。”
⁸言禹何能继续鲧业,而谋虑不同也。【补曰】《洪范》言:“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孟子》曰:“禹之治水,水之道也。”鲧堙洪水,而禹行其所无事,虽承父业,其谋不同也。
⁹言洪水渊泉极深大,禹何用窴塞而平之乎?【补曰】“窴”与“填”同。《淮南》曰:“凡鸿水渊薮,自三百仞以上,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里,有九渊,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注云:“息土不耗灭,掘之益多,故以填洪水也。”《天对》云:“行鸿下隤,厥丘乃降。焉填绝渊,然后夷于土。”
¹⁰坟,分也。谓九州之地,凡有九品,禹何以能分别之乎?坟,一作“愤”。【补曰】班孟坚云:“坤作地势,高下九则。”刘德云:“九则,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天对》云:“从民之宜,乃九于野,坟厥贡艺,而有上中下。”
¹¹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历,过也。言河海所出至远,应龙过历游之,而无所不穷也。或曰,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所注当决者,因而治之也。一云“应龙何画,河海何历”。【补曰】《山海经》云:“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山海经图》云:“犂丘山有应龙者,龙之有翼也。昔蚩尤御黄帝,令应龙攻于冀州之野。女娲之时,乘雷车服驾应龙。夏禹治水,有应龙以尾画地,即水泉流通。”《天对》云:“胡圣为不足,反谋龙知,畚锸究勤,而欺画厥尾。”画音获。
¹²言鲧治鸿水,何所营度,禹何所成就乎?【补曰】汩陈其五行,此鲧所营也。六府三事允治,此禹所成也。
¹³康回,共工名也。《淮南子》言:“共工与颛顼争为帝,不得,怒而触不周之山,天维绝,地柱折,故东南倾也。”,一作“地”。一无“以”字。【补曰】冯,皮膺切。《列子》曰:“帝凭怒。”注云:“凭,大也。”《春秋传》曰:“震电冯怒。”注云:“冯,盛也。”《方言》云:“凭,怒也,楚曰凭。”注云:“恚盛貌。”引康回“凭怒”。然则冯、凭一也。《列子》曰:“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百川水潦归焉。”注云:“共工氏兴霸于伏羲、神农之间,其后苗裔恃其强,与颛顼争为帝。”又《淮南》言:“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注云:“非尧时共工。倾,犹下也。”
¹⁴错,厕也。洿,深也。言九州错厕,禹何所分别之?川谷于地,何以独洿深乎?安,一作“何”。【补曰】错,七故切,置也。《天对》云:“州错富媪,爰定于趾。”《国语》曰:“疏为川谷,以导其气。”蔡邕《月令章句》曰:“众流注海曰川。”《尔雅》云:“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集韵》洿音户:“水深谓之洿。”旧音乌,无深义,亦不叶韵。
¹⁵言百川东流,不知满溢,谁有知其故也。【补曰】《列子》云:“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庄子》曰:“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天对》云:“东穷归墟,又环西盈。脉穴土区,而浊浊清清。坟垆燥疏,渗渴而升。充融有馀,泄漏复行。器运浟浟,又何溢为。”
¹⁶修,长也。言天地东西南北,谁为长乎?
¹⁷衍,广大也。言南北长,其广差几何乎?,《释文》作“隋”,一作“堕”。【补曰】《尔雅》云:“小而椭。”椭音妥,又徒禾切,狭而长也。《疏》引“南北顺椭,其修几何”。“”与“椭”同,通作“隋”。《淮南子》云:“阖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注云:“子午为经,卯酉为纬,言经短纬长也。”又曰:“禹乃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注云:“海内有长短,极内等也。”《轩辕本纪》云:“帝令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得五亿十选九千八百八步,南北二亿三万一千三百里。竖亥左手把算,右手指青丘北,东尽泰远,西穷邠国,东西得二万八千里,南北得二万六千里。”《灵宪》曰:“八极之维,径二亿三万三千三百里,南北则短减千里,东西则广增千里。自地至天,半于八极,则地之深亦如之。”《博物志》曰:“《河图》:天地南北三亿三万五千五百里,东西二亿三万三千里。”其说不同,今并存之。
¹⁸昆仑,山名也,在西北,元气所出。其巅曰县圃,乃上通于天也。凥,一作“居”。《天对》云:“积高于乾,昆仑攸居。蓬首虎齿,爰穴爰都。”【补曰】县音玄。凥,与“居”同。
¹⁹《淮南》言昆仑之山九重,其高万二千里也。“二”或作“五”。【补曰】《淮南》云:“昆仑虚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注云:“增,重也。有五城十二楼,见《括地象》。此盖诞,实未闻也。”
²⁰言天四方各有一门,其谁从之上下?一云“谁其从焉”。【补曰】《淮南》言昆仑虚“旁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纯丈五尺”。此云四方之门,盖谓昆仑也。又云:“东北方方土之山曰苍门,东方东极之山曰开明之门,东南方波母之山曰阳门,南方南极之山曰暑门,西南方编驹之山曰白门,西方西极之山曰阊阖之门,西北方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门,北方北极之山曰寒门。凡八极之云,是雨天下。八门之风,是节寒暑。”逸说盖出于此。然与上下文不属,恐非也。
²¹言天西北之门,每常开启,岂元气之所通?辟,一作“闢”,一作“开”。【补曰】辟,与“闢”同。《淮南》云:昆仑虚“(五)〔玉〕横维其西北隅,北门开以纳不周之风。”按不周山在昆仑西北,不周风自此出也。
【原文】
日安不到,烛龙何照¹?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²?何所冬暖?何所夏寒³?焉有石林?何兽能言⁴?焉有虬龙,负熊以游⁵?雄虺九首,儵忽焉在⁶?何所不死?长人何守⁷?靡蓱九衢,枲华安居⁸?一蛇吞象,厥大何如⁹?黑水玄趾,三危安在¹⁰?延年不死,寿何所止¹¹?鲮鱼何所?鬿堆焉处¹²?
【注释】
¹言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补曰】《山海经》云:“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喘不息,身长千里,人面蛇身,赤色。”注曰:“即烛龙也。”《淮南》云:“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雪赋》云:“烂兮若烛龙衔曜照昆山。”李善引《山海经》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其瞑乃晦,其视乃明,是烛九阴,是谓烛龙。”《诗含神雾》曰:“天不足西北,无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者也。”
²羲和,日御也。言日未出之时,若木何能有明赤之光华乎?和,《释文》作“龢”。扬,一作“阳”。《天对》云:“惟若之华,禀羲以耀。”【补曰】羲和、若木,已见《骚经》。
³暖,温也。言天地之气,何所有冬温而夏寒者乎?【补曰】《素问》:“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其故何也?岐伯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也。’”注云:“高下谓地形,太少谓阴阳之气,盛衰之异。西方凉,北方寒,东方温,南方热,气化犹然矣。”又曰:“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注云:“以气候验之,中原地形,所居者悉以居高则寒,处下则热。中华之地,凡有高下之大者,东西南北各三分也。其一者,自汉蜀江南至海也。二者,自汉江北至平遥县也。三者,自平遥北山北至蕃界北海也。故南分大热,中分寒热兼半,北分大寒。南北分外,寒热尤极,大热之分其寒微,大寒之分其热微。又东西高下之别亦三矣。其一者,自汧源县西至沙州。二者,自开封县西至汧源县。三者,自开封县东至沧海也。故东分大温,中分温凉兼半,西分大凉。大温之分,其寒五分之二。大凉之分,其热五分之二。温凉分外,温凉尤极,变为大暄大寒也,约其大凡如此。然九分之地,寒极于东北,热极于西南。中原地形,西北高,东南下,一为地形高下,故寒热不同;二则阴阳之气有少有多,故表温凉之异尔。”又曰:“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注云:“高山之巅,盛夏冰雪;污下川泽,严冬草生。常在之义足明矣。”《淮南》云:“南至委火炎风之野,北方之极,有冻寒积冰,雪雹霜霰,漂润群水之野。”又曰:“南方有不死之草,北方有不释之冰。”
⁴言天下何所有石木之林,林中有兽能言语者乎?《礼记》曰:“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也。”【补曰】石林与能言之兽,各指一物,非必林中有此兽也。《吴都赋》云:“虽有石林之岝崿,请攘臂而靡之。虽有雄虺之九首,将抗足而跐之。”注引《天问》云:“焉有石林。”“此本南方楚图画,而屈原难问之,于义则石林当在南也。”按《天问》所言,不独南方之物,但《吴都赋》以石林与雄虺同称,则当在南耳。《天对》云:“石胡不林,往视西极。”按《淮南》云:“西方之极,石城金室。”未见石林所出也。《尔雅》曰:“猩猩小而好啼。”《山海经》:“鹊山有兽,状如禺,捷类猕猴,被发垂地,名曰猩猩。”又曰:“猩猩知人名,其为兽如豕而人面。”
⁵有角曰龙,无角曰虬。言宁有无角之龙,负熊兽以游戏者乎?【补曰】虬,见《骚经》。熊,形类大豕,而性轻捷,好攀缘上高木,见人则颠倒自投地而下。《天对》云:“有虬蜲蛇,不角不鳞。嬉夫玄熊,相待以神。”
⁶虺,蛇别名也。儵忽,电光也。言有雄虺,一身九头,速及电光,皆何所在乎?一无“速”字。【补曰】虺,许伟切。《国语》云:“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虺,小蛇也。然《尔雅》云:“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则虺亦有大者,其类不一。《招魂》南方曰:“雄虺九首,往来儵忽。”儵忽,疾急貌。《天对》曰:“儵忽之居,帝南北海。”注云:“儵忽,在《庄子》甚明,王逸以为电,非也。”按《庄子》云:“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乃寓言耳,不当引以为证。
⁷《括地象》曰:有不死之国。长人,长狄。《春秋》云防风氏也。禹会诸侯,防风氏后至,于是使守封嵎之山也。一云“何所不老”。【补曰】《山海经》:“不死民在交胫国东,其人黑色,寿不死。”注云:“圆丘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有赤水,饮之不老。”又:“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有人三面,一臂奇右,其人不死。”《淮南》曰:“西方之极,石城金室,饮气之民,不死之野。”《国语》:“仲尼曰:‘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又曰:‘山川之守,足以纲纪天下者,其守为神。’客曰:‘防风氏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守封嵎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今为大人。’客曰:‘人长之极几何?’仲尼曰:‘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注云:“十之,三丈,则防风氏也。”今湖州武康县东有防风山,山东二百步有禹山,防风庙在封、禺二山之间。《谷梁》文公十一年:“叔孙得臣败狄于咸,长狄也。射其目,身横九亩。”
⁸九交道曰衢。言宁有蓱草,生于水上,无根,乃蔓衍于九交之道,又有枲麻垂草华荣,何所有此物乎?蓱,一作“荓”。【补曰】此谓靡蓱与枲华皆安在也。《尔雅》“萍蓱”注云:“水中浮蓱也。”《山海经》曰:“宣山上有桑焉,其枝(曰)〔四〕衢。”注云:“枝交互四出。”又“少室之山有木,名帝休,其枝五衢。”注云:“言树枝交错,相重五出,有象路衢。”《天对》云:“有蓱九歧,厥图以诡。”注云:“衢,歧也。逸以为生九衢中,恐谬。”《魏都赋》云:“寻靡蓱于中逵。”盖用逸说也。李善云:“靡,蔓也。”枲,相里切。《尔雅》有“枲,麻”。麻有子曰枲。《天对》云:“浮山孰产?赤华伊枲。”引《山海经》:“浮山有草焉,其叶如麻。赤华,即枲华也。”
⁹《山海经》云:南方有灵蛇,吞象,三年然后出其骨。“一”或作“灵”。“大”或作“骨”。【补曰】《山海经·(南海内)〔海内南〕》有“巴蛇,身长百寻,其色青黄赤黑,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疾,在犀牛西也”,注云:“今南方蚺蛇,亦吞鹿,消尽,乃自绞于树,腹中骨皆穿鳞甲间出,亦此类也。”杨大年云:逸注《楚辞》,多不原所出,或引《淮南子》,而刘安所引,亦本《山海经》。其注巴蛇事,文句颇谬戾,乃知逸凭他书,不亲见《山海经》也。《吴都赋》云:“屠巴蛇,出象骼。”
¹⁰玄趾、三危,皆山名也,在西方,黑水出昆仑山也。趾,一作“沚”。【补曰】言黑水、玄趾、三危,皆安在也。《书》曰:“道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张揖云:“三危山在鸟鼠之西,黑水出其南。”《天对》云:“黑水淫淫,穷于不姜。玄趾则北,三危则南。”《西京赋》云:“昆明灵沼,黑水玄址。”言昆明灵沼,取象于黑水、玄址也。李善云:“黑水、玄址,谓昆明灵沼之水沚。”非是。
¹¹言仙人禀命不死,其寿独何所穷止也?【补曰】《素问》云:“上古有真人,寿敝天地,无有终时。中古之时,有至人者,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¹²鲮鱼,鲤也。一云,鲮鱼,鲮鲤也,有四足,出南方。鬿堆,奇兽也。鲮,一作“陵”。所,一作“居”。鬿,一作“魁”。【补曰】鲮音陵。《山海经》:“西海中近列姑射山,有陵鱼,人面人手,鱼身,见则风涛起。”《天对》云:“鲮鱼人貌,迩列姑射。”是也。陶隐居云:“鲮鲤形似鼍而短小,又似鲤鱼,有四足。”《吴都赋》云:“陵鲤若兽。”注引“陵鱼曷止”,与逸说同。鬿音祈。堆,多回切。《山海经》云:“北号山有鸟,状如鸡而白首,鼠足,名曰鬿雀,食人。”《天对》云:“鬿雀峙北号,惟人是食。”注云:“堆,当为雀,王逸注误。”按字书,鴭音堆,雀属也,则鬿堆即鬿雀也。
【原文】
羿焉彃日?乌焉解羽¹?禹之力献功²,降省下土四方³,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于台桑⁴?闵妃匹合,厥身是继⁵,胡维嗜不同味,而快鼂饱⁶?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蠥⁷,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⁸?皆归,而无害厥躬⁹。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¹⁰?启棘宾商,《九辩》《九歌》¹¹。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¹²?帝降夷羿,革孽夏民¹³。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¹⁴?冯珧利决,封狶是¹⁵。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¹⁶?浞娶纯狐,眩妻爰谋¹⁷。何羿之革,而交吞揆之¹⁸?阻穷西征,岩何越焉¹⁹?化为黄熊,巫何活焉²⁰?咸播秬黍,莆雚是营²¹。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²²?白蜺婴茀,胡为此堂²³?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臧²⁴?天式从横,阳离爰死²⁵。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²⁶?蓱号起雨,何以兴之²⁷?撰体协胁,鹿何膺之²⁸?鳌戴山抃,何以安之²⁹?释舟陵行,何以迁之³⁰?惟浇在户,何求于嫂³¹?何少康逐犬,而顚陨厥首³²?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³³,何顚易厥首,而亲以逢殆³⁴?汤谋易旅,何以厚之³⁵?覆舟斟寻,何道取之³⁶?桀伐蒙山,何所得焉³⁷?妹嬉何肆,汤何殛焉³⁸?
【注释】
¹《淮南》言: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彃,一作“弹”,一作“毙”。【补曰】《山海经》:“黑齿之北,曰汤谷,居水中,有扶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皆戴乌。”注云:“羿射十日,中其九,《离骚》所谓‘羿焉射日,乌焉解羽’,传曰:天有十日,日之数,十也。此言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者,《大荒经》曰:一日方至,一日方出。明天地虽有十日,自使以次迭出运照,而今俱见,为天下妖,故羿禀天命,洞其灵诚,仰天控弦,而九日潜退也。”《归藏易》云:“羿彃十日。”《说文》云:“彃,射也,音毕。”引“焉弹日”,“”与“羿”同。然则“彃”或作“弹”,盖字之误耳。《淮南》又云:“羿除天下之害,死而为宗布。”注云:“羿,古之诸侯,此尧时羿,非有穷后羿。”又云:“日中有踆乌。”“踆,犹蹲也。”《春秋元命苞》云:“阳成于三,故日中有三足乌者,阳精也。”《天对》云:“大泽千里,群鸟是解。”注云:“‘乌’当为‘鸟’,后人不知,因配上句,改为‘乌’也。”《山海经》云:“大泽方千里,群鸟之所生及所解。”又《穆天子传》曰:“比至旷原之野,飞鸟之所解其羽。”然以文意考之,“乌”当如字,宗元改从“鸟”,虽有所据,近乎凿矣。
²句绝。
³言禹以勤力献进其功,尧因使省迨下土四方也。一无“四方”二字。【补曰】降,下也。省,察也。《书》曰:“惟荒度土功。”
⁴言禹治水,道娶塗山氏之女,而通夫妇之道于台桑之地。焉,一作“安”。一云“焉得彼塗山之女,而通于台桑”。塗,《释文》作“涂”。【补曰】嵞音塗。《说文》云:“会稽山也。一曰:九江当嵞也。”《书》曰:“娶于塗山,辛壬癸甲。”疏引《左传》:“禹会诸侯于塗山。”杜预云:“塗山,在寿春东北。”《苏鹗演义》云:“塗山有四:一者会稽,二者渝州,三者濠州,四者《文字音义》云嵞山,古国名,夏禹娶之,今宣州当塗县也。”塗山氏女,即女娇也。《史记》曰:“辛壬娶塗山,癸甲生启。”《吕氏春秋》曰:“禹娶塗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故江、淮之俗,以辛壬癸甲为嫁娶日也。”《淮南》曰:“禹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塗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塗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⁵闵,忧也。言禹所以忧无妃匹者,欲为身立继嗣也。【补曰】《左传》云:“嘉偶曰妃。”《尔雅》云:“妃,匹也,对也。”
⁶言禹治水道娶者,忧无继嗣耳。何特与众人同嗜欲,苟欲饱快一朝之情乎?故以辛酉日娶,甲子日去,而有启也。一本“嗜”下有“欲”字。一本“快”下有“一”字。一云“胡维嗜欲同味”。维,一作“为”。鼂,一作“晁”,一作“朝”。【补曰】鼂、晁,并音“朝莫”之“朝”。此言禹之所嗜,与众人异味。众人所嗜,以厌足其情欲;禹所嗜者,拯民之溺尔。
⁷益,禹贤臣也。作,为也。后,君也。离,遭也。蠥,忧也。言禹以天下禅与益,益避启于箕山之阳。天下皆去益而归启,以为君。益卒不得立,故曰遭忧也。蠥,一作“孽”,一作“孼”。【补曰】蠥,鱼列切。《孟子》曰:“禹荐益于天,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书》曰:“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说者曰:有扈氏与夏同姓,启继世以有天下,有扈不服,大战于甘,故曰“卒然离蠥”也。《汲冢书》云益为启所杀,非也。《天对》云:“彼呱克臧,俾姒作夏。献后益于帝,谆谆以不命。复为叟耆,曷戚曷孽。”
⁸言天下所以去益就启者,以其能忧思道德,而通其拘隔。拘隔者,谓有扈氏叛启,启率六师以伐之也。【补曰】惟,思也。拘,执也。禹尝荐益于天矣,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忧思天下,因民心之归,代益作后;因民心之不予,以伐有扈,是能变通而不拘执也。
⁹,行也。,穷也。言有扈氏所行,皆归于穷恶,故启诛之,长无害于其身也。,一作“射”。,一作“鞠”。【补曰】凡能取中皆曰射。,穷也,音菊。此言启之所为,皆归于中理而穷情,夫孰能害之者。
¹⁰后,君也。革,更也。播,种也。降,下也。言启所以能变更益,而代益为君者,以禹平治水土,百姓得下种百谷,故思归启也。【补曰】据上所言,则启固贤矣。然禹之播降,待益作革,然后能成功。特天与子则与子,故益不有天下耳。焚山泽,奏鲜食,所谓作革也。稷降播种而曰禹播降者,水土平然后嘉谷可殖故也。降,乎攻切,见《骚经》。《天对》云:“益革民艰,咸粲厥粒。惟禹授以土,爰稼万亿。”
¹¹棘,陈也。宾,列也。《九辩》、《九歌》,启所作乐也。言启能修明禹业,陈列宫商之音,备其礼乐也。【补曰】《史记》:“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兴于唐、虞、大禹之际。”此言宾商者,疑谓待商以宾客之礼。棘,急也。言急于宾商也。《九辩》、《九歌》,享宾之乐也。
¹²勤,劳也。屠,裂剥也。言禹剥母背而生,其母之身,分散竟地,何以能有圣德,忧劳天下乎?地,一作“墬”。【补曰】,判也,音疈。《史记·楚世家》:“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干宝曰:“前志所传,修己背坼而生禹,简狄胸剖而生契,历代久远,莫足相证。魏黄初五年,汝南屈雍妻生男,从右胳下水腹上出,而平和自若,母子无恙。《诗》云:‘不坼不副,无灾无害。’原诗人之旨,明古之妇人,常有坼剖而产者矣。又有因产而遇灾害者,故美其无害也。”禹母事出《帝王世纪》。禹以勤劳修鲧之功,故曰勤子也。上云《九辩》、《九歌》,言启以禹故,得享备乐。何以修己生禹而反遇灾害邪?言坼剖而产,则有之,死分竟地,未必然也。竟地犹言竟天也。唐段成式云“迸分竟地”,盖用此语。
¹³帝,天帝也。夷羿,诸侯,弒夏后相者也。革,更也。孽,忧也。言羿弒夏家,居天子之位,荒淫田猎,变更夏道,为万民忧患。《天对》云:“夷羿滔淫,割更后相。夫孰作厥孽,而诬帝以降。”【补曰】左氏云:“在帝夷羿,冒于原兽,忘其国恤,而思其麀牡,武不可重,用不恢于夏家。”
¹⁴胡,何也。雒嫔,水神,谓宓妃也。传曰:河伯化为白龙,游于水旁,羿见射之,眇其左目。河伯上诉天帝,曰:“为我杀羿。”天帝曰:“尔何故得见射?”河伯曰:“我时化为白龙出游。”天帝曰:“使汝深守神灵,羿何从得犯?汝今为虫兽,当为人所射,固其宜也。羿何罪欤?”深,一作“保”。羿又梦与雒水神宓妃交接也。一本“胡”下有一“羿”字。,一作“射”。【补曰】,食亦切,下同。妻,心计切。此言射河伯、妻雒嫔者,何人乎?乃尧时羿,非有穷羿也。革孽夏民,封狶是射,乃有穷羿耳。《淮南》云:“河伯溺杀人,羿射其左目。”注云:“尧时羿射十日,缴大风,杀窫窳,斩九婴,射河伯。”
¹⁵冯,挟也。珧,弓名也。决,射鞴也。封狶,神兽也。言羿不修道德,而挟弓射鞴,猎捕神兽,以快其情也。,一作“射”。【补曰】冯音凭。珧音遥。《尔雅》:“弓以蜃者谓之珧。”注云:“用蜃饰弓两头,因取其类以为名。”又曰:“蜃小者珧。”注云:“王珧,即小蚌也。”《说文》云:“珧,蜃甲也,所以饰物。”《仪礼》有决遂。注云:“决,犹闿也。以象骨为之,着右大擘指以钩弦。闿,体也。遂,射鞴也。以韦为之,所以遂弦也。”《说文》云:“鞴,射臂决也。”封,大也。狶,虚岂切。《方言》云:“猪,南楚谓之狶。”《淮南》云:“尧时封狶、长蛇,皆为民害,尧使羿断修蛇,禽封狶。此言有穷羿亦封狶是射,而反为民害也。”《左传》曰:“乐正后夔生伯封,实有豕心,贪惏无厌,忿颣无期,谓之封豕,有穷后羿灭之。”此则穷奇、饕餮之类,以恶得名者。
¹⁶蒸,祭也。后帝,天帝也。若,顺也。言羿猎射封狶,以其肉膏祭天帝,天帝犹不顺羿之所为也。蒸,一作“烝”。【补曰】冬祭曰蒸。膏,脂也。《诗》曰:“皇皇后帝。”谓天帝也。《天对》云:“夸夫快杀,鼎狶以虑饱。馨膏腴帝,叛德恣力。胡肥台舌喉,而滥厥福。”
¹⁷浞,羿相也。爰,于也。眩,惑也。言浞娶于纯狐氏女,眩惑爱之,遂与浞谋杀羿也。【补曰】寒浞,见《骚经》。
¹⁸吞,灭也。揆,度也。言羿好射猎,不恤政事法度,浞交接国中,布恩施德而吞灭之也。一无“革”字。【补曰】《礼》云:“贯革之射。”《左传》云:“蹲甲而射之,彻七札焉。”言有力也。羿之射艺如此,唯不恤国事,故其众交合而吞灭之,且揆度其必可取也。
¹⁹阻,险也。穷,窘也。征,行也。越,度也。言尧放鲧羽山,西行度越岑岩之险,因堕死也。【补曰】羽山东裔。此云西征者,自西徂东也。上文言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则鲧非死于道路,此但言何以越岩险而至羽山耳。
²⁰活,生也。言鲧死后化为黄熊,入于羽渊,岂巫医所能复生活也?一本“化”下有“而”字。【补曰】《左传》曰:“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国语》作“黄能”。按熊,兽名。能,奴来切,三足鳖也。说者曰:兽非入水之物,故是鳖也。一云既为神,何妨是兽。《说文》云:“能,熊属,足似鹿。”然则能既熊属,又为鳖类。东海人祭禹庙,不用熊肉及鳖为膳,斯岂鲧化为二物乎?抑亦以《左传》、《国语》不同,兼存之也。
²¹咸,皆也。秬黍,黑黍也。雚,草名也。营,耕也。言禹平治水土,万民皆得耕种黑黍于雚蒲之地,尽为良田也。一作“黄雚”,一作“莆藿”。【补曰】《诗》云:“维秬维秠。”《尔雅》曰:“秬,黑黍。秠,一稃二米。”“秠亦黑黍,但中米异尔。”秬音巨。《说文》:“黍,禾属而黏也。”莆,疑即“蒲”字。蒲,水草,可以作席。李商隐诗云:“直是灭雚莆。”与“图”同韵。雚,薍也,音丸,与“”同。《左氏》云“萑苻之泽”是也。以“莆”为“黄”,以“雚”为“藿”,皆字之误耳。《天对》云:“维莞维蒲,维菰维芦。”
²²疾,恶也。修,长也。盈,满也。由,用也。言尧不恶鲧而戮杀之,则禹不得嗣兴,民何得投种五谷乎?乃知鲧恶长满天下也。【补曰】并,並也。言禹平水土,民得并种五谷矣,何由鲧恶长满天下乎?所谓“盖前人之愆”。
²³蜺,云之有色似龙者也。茀,白云逶移若蛇者也。言此有蜺茀,气逶移相婴,何为此堂乎?盖屈原所见祠堂也。【补曰】蜺,雌虹也。茀音拂。《说文》云“,云貌”,疑即此“茀”字。《天对》云:“王子怪骇,蜺形茀裳。”
²⁴臧,善也。言崔文子学仙于王子侨,子侨化为白蜺而婴茀,持药与崔文子,崔文子惊怪,引戈击蜺,中之,因堕其药,俯而视之,王子侨之尸也。故言得药不善也。一本“夫”上有“失”字。【补曰】崔文子事见《列仙传》。
²⁵式,法也。爰,于也。言天法有善阴阳从横之道,人失阳气则死也。【补曰】从,即容切。
²⁶言崔文子取王子侨之尸,置之室中,覆之以弊篚,须臾则化为大鸟而鸣,开而视之,翻飞而去,文子焉能亡子侨之身乎?言仙人不可杀也。丧,一作“”。
²⁷蓱,蓱翳,雨师名也。号,呼也。兴,起也。言雨师号呼,则云起而雨下,独何以兴之乎?蓱,一作“荓”,一作“萍”。【补曰】蓱音瓶。号,乎刀切。《山海经》:“屏翳在海东,时人谓之雨师。”《天象赋》云:“太白降神于屏翳。”注云:“其精降为雨师之神。”《博雅》作“荓翳”。张景阳诗云:“丰隆迎号屏。”颜师古云:“屏翳,一曰蓱号。”《大人赋》云:“召屏翳,诛风伯,刑雨师。”注云:“屏翳,天神使也。”
²⁸膺,受也。言天撰十二神鹿,一身八足两头,独何膺受此形体乎?一云“撰体胁鹿,何以膺之”。【补曰】撰,具也,雏绾切。协,合也。胁,虚业切。《说文》云:“两膀也。”膺,於陵切。《书》曰:“永膺多福。”膺,当也,受也。《天对》云:“气怪以神,爰有奇躯,胁属支偶,尸帝之隅。”
²⁹鳌,大龟也。击手曰抃。《列仙传》曰:“有巨灵之鳌,背负蓬莱之山而抃舞,戏沧海之中,独何以安之乎?”戴,一作“载”。抃,《释文》作“拚”。【补曰】鳌音敖。抃音卞。《列子》云:“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帝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张衡赋云:“登蓬莱而容与兮,鳌虽抃而不倾。”《玄中记》云即巨龟也。一云海中大鳖。
³⁰释,置也。舟,船也。迁,徙也。舟释水而陵行,则何能迁徙也?言龟所以能负山若舟船者,以其在水中也。使龟释水而陵行,则何以能迁徙山乎?【补曰】《列子》云:“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趋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此言鳌在海中,其负山若舟之负物,今释水而陆,反为人所负,何罪而见徙也。《天对》云:“恶释而陵,殆或谪之。龙伯负骨,帝尚窄之。”
³¹浇,古多力者也。《论》曰:“浇荡舟。”言浇无义,淫佚其嫂,往至其户,佯有所求,因与行淫乱也。【补曰】浇,尧吊切,见《骚经》。
³²言夏少康因田猎放犬逐兽,遂袭杀浇而断其头。【补曰】《说文》:“顚,(倒)〔顶〕也。”俗作“颠”,下同。陨,从高下也。
³³女歧,浇嫂也。馆,舍也。爰,于也。言女歧与浇淫佚,为之缝裳,于是共舍而宿止也。
³⁴逢,遇也。殆,危也。言少康夜袭得女歧头,以为浇,因断之,故言易首,遇危殆也。一本“顚”下有“陨”字。“殆”上有“天”字。
³⁵汤,殷王也。旅,众也。言殷汤欲变易夏众,使之从己,独何以厚待之乎?【补曰】《书》云:“攸徂之民,室家相庆,曰:‘傒予后,后来其苏。’”汤之厚其众,以德而已。
³⁶覆,反也。舟,船也。斟寻,国名也。言少康灭斟寻氏,奄若覆舟,独以何道取之乎?【补曰】斟,职深切。《左传》云:“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寻,灭夏后相。”注云:“二斟,夏同姓诸侯,相失国,依于二斟,为浇所灭。”然则取斟寻者,乃有过浇,非少康也。《天对》云:“康复旧物,寻焉保之?覆舟喻易,尚或艰之。”承逸之误也。取,此苟切。
³⁷桀,夏亡王也。蒙山,国名也。言夏桀征伐蒙山之国,而得妹嬉也。【补曰】《国语》云:“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未嬉女焉。”注云:“有施,嬉姓之国;未嬉,其女也。”
³⁸言桀得妹嬉,肆其情意,故汤放之南巢也。妹,一作“末”。殛,一作“殛,一作“”。【补曰】妺音末。嬉音喜。《说文》云:“殛,(诛)〔殊〕也。”引《书》“殛鲧于羽山”。或作“”,音义同。
【原文】
舜闵在家,父何以鱞¹?尧不姚告,二女何亲²?厥萌在初,何所亿焉³!璜台十成,谁所极焉⁴?登立为帝,孰道尚之⁵?女娲有体,孰制匠之⁶?舜服厥弟,终然为害⁷。何肆犬体,而厥身不危败⁸?吴获迄古,南岳是止⁹。孰期去斯,得两男子¹⁰?缘鹄饰玉,后帝是飨¹¹。何承谋夏桀,终以灭丧¹²?帝乃降观,下逢伊挚¹³。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¹⁴?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喜¹⁵?该秉季德,厥父是臧¹⁶。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¹⁷?干协时舞,何以怀之¹⁸?平胁曼肤,何以肥之¹⁹?有扈牧竖,云何而逢²⁰?击床先出,其命何从²¹?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²²?何往营班禄,不但还来²³?昏微遵迹,有狄不宁²⁴。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²⁵?眩弟并淫,危害厥兄²⁶。何变化以作诈,后嗣而逢长²⁷?成汤东巡,有莘爰极²⁸。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²⁹?水滨之木,得彼小子。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³⁰?汤出重泉,夫何辠尤³¹?不胜心伐帝,夫谁使挑之³²?
【注释】
¹舜,帝舜也。闵,忧也。无妻曰鱞。言舜为布衣,忧闵其家。其父顽母嚚,不为娶妇,乃至于鱞也。【补曰】鱞,古顽切,经传多作“鳏”。《书》曰:“有鳏在下,曰虞舜。”此言舜孝如此,父何以不为娶乎?
²姚,舜姓也。言尧不告舜父母而妻之,如令告之,则不听尧,女当何所亲附乎?一云“女何所亲”。【补曰】《书》云:“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二女,娥皇、女英也。《孟子》曰:“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又《万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则吾既得闻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曰: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伊川程颐曰:“舜不告而娶,固不可。尧命瞽使舜娶,舜虽不告,尧固告之尔。尧之告也,以君治之而已。”
³言贤者预见施行萌牙之端,而知其存亡善恶所终,非虚亿也。亿,一作“意”。【补曰】亿,度也。《论语》曰:“亿则屡中。”“意”与“亿”音义同。
⁴璜,石次玉者也。言纣作象箸,而箕子叹,预知象箸必有玉杯,玉杯必盛熊蹯豹胎,如此,必崇广宫室。纣果作玉台十重,糟丘酒池,以至于亡也。【补曰】《左传》曰:“夏后氏之璜。”璜,美玉也。郭璞注《尔雅》云:“成,犹重也。”《淮南》云:“桀、纣为璇室、瑶台、象廊、玉床。”
⁵言伏羲始画八卦,修行道德,万民登以为帝,谁开导而尊尚之也?【补曰】登立为帝,谓匹夫而有天下者,舜、禹是也。《史记》:“夏、商之君皆称帝。”《天对》云:“惟德登帝,帅以首之。”逸以为伏羲,未知何据。
⁶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体如此,谁所制匠而图之乎?【补曰】娲,古华切。古天子,风姓也。《山海经》云:“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注云:“女娲,古神女帝,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肠化为此神。”《列子》曰:“女娲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注云:“人形貌自有偶与禽兽相似者,亦如相书龟背、鹄步、鸢肩、鹰喙耳。”《淮南》云:“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
⁷服,事也。言舜弟象,施行无道,舜犹服而事之,然象终欲害舜也。【补曰】此言舜德足以服象,而象终为害也。《书》云:“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史记》云:“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
⁸言象无道,肆其犬豕之心,烧廪窴井,欲以杀舜,然终不能危败舜身也。一云“何得肆其犬豕”。一云“何肆犬豕”。【补曰】《列女传》云:“瞽叟与象谋杀舜,使涂廪,舜告二女。二女曰:‘时唯其戕汝,时唯其焚汝,鹊如汝裳衣,鸟工往。’舜既治廪,戕旋阶,瞽叟焚廪,舜往飞。复使浚井,舜告二女。二女曰:‘时亦唯其戕汝,时其掩汝。汝去裳衣,龙工往。’舜往浚井,格其入出,从掩,舜潜出。”
⁹获,得也。迄,至也。古,谓古公亶父也。言吴国得贤君,至古公亶父之时,而遇太伯,阴让避王季,辞之南岳之下,采药于是,遂止而不还也。【补曰】迄,许讫切。《史记》:“古公亶父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少子季历。古公曰:‘我世当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太伯之犇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太伯卒,弟仲雍立。”仲雍,即虞仲也。
¹⁰期,会也。昔古公有少子,曰王季,而生圣子文王,古公欲立王季,令天命及文王。长子太伯及弟仲雍去而之吴,吴立以为君。谁与期会,而得两男子,两男子,谓太伯、仲雍也。去,一作“夫”。
¹¹后帝,谓殷汤也。言伊尹始仕,因缘烹鹄鸟之羹,修玉鼎,以事于汤。汤贤之,遂以为相也。【补曰】《史记》:“阿衡欲干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淮南》云:“伊尹忧天下之不治,调和五味,负鼎俎而行。”注云:“负鼎俎,调五味,欲其调阴阳,行其道。”《孟子》云:“吾闻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割烹也。伊尹负鼎干汤,犹太公屠钓之类,于传有之。”孟子不以为然者,虑后世贪鄙之徒,托此以自进耳。若谓初无负鼎之说,则古书皆不可信乎?
¹²言汤遂承用伊尹之谋,而伐夏桀,终以灭亡也。一无“夏”字。丧,一作“”。【补曰】此言伊尹承事汤以谋夏桀也。丧,去声。
¹³帝,谓汤也。挚,伊尹名也。言汤出观风俗,乃忧下民,博选于众,而逢伊尹,举以为相也。乃,一作“力”,注同。
¹⁴条,鸣条也。黎,众也。说,喜也。言汤行天之罚,以诛于桀,放之鸣条之野,天下众民大喜悦也。服,一作“伏”。【补曰】《书》云:“伊尹相汤伐桀,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又曰:“造攻自鸣条,朕载自亳。”注云:“鸣条在安邑之西。”《史记》:“桀败于有娀之虚,犇于鸣条。”此言条放者,自鸣条放之也。致罚者,《汤诰》所谓“致天之罚”也。黎,谓群黎百姓也。汤以臣放君,而黎民说服者,代虐以宽故也。《天对》云:“条伐巢放,民用(渎)〔溃〕厥疣,以夷于肤,夫曷不谣?”
¹⁵简狄,帝喾之妃也。玄鸟,燕也。贻,遗也。言简狄侍帝喾于台上,有飞燕堕遗其卵,喜而吞之,因生契也。一云“帝喾何宜”。贻,一作“诒”。喜,一作“嘉”。【补曰】《诗》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鳦也。汤之先祖,有娀氏女简狄,配高辛氏。天使鳦下而生商者,谓鳦遗卵,简狄吞之而生契,为尧司徒而有功,封之于商也。喾,苦笃切。《天对》云:“喾狄祷禖,契形于胞,胡乙鷇之食,而怪焉以嘉。”以《诗》考之,非史氏之妄也。
¹⁶该,苞也。秉,持也。父,谓契也。季,末也。臧,善也。言汤能包持先人之末德,修其祖父之善业,故天佑之以为民主也。【补曰】《天对》云:“该德胤考,蓐收于西,爪虎手钺,尸刑以司慝。”《左氏传》:“少皥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使该为蓐收,世不失职,遂济穷桑。”宗元所云谓此也。按此当与下文相属,下云“弊于有扈”,则秉季德者,谓夏启也。该,兼也。言能兼秉大禹之末德,犹曰“恒秉季德”耳,“恒”岂亦人名乎?厥父是臧,言为父所善,以有天下也。
¹⁷有扈,浇国名也。浇灭夏后相,相之遗腹子,曰少康,后为有仍牧正,典主牛羊,遂攻杀浇,灭有扈,复禹旧迹,祀夏配天也。【补曰】《书序》云:“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淮南》曰:“有扈氏为义而亡。”注云:“有扈,夏启之庶兄,以尧、舜与贤,启独与子,故伐启,启亡之。”《左传》:“少康灭浇于过。”非有扈也。逸说非是。《地理志》云:“扶风鄠县是扈国。”此言禹得天下以揖让,而启用兵以灭有扈氏,有扈遂为牧竖也。《天对》云:“牧正矜矜,浇扈爰踣。”承逸之误也。
¹⁸干,求也。舞,务也。协,和也。怀,来也。言夏后相既失天下,少康幼小,复能求得时务,调和百姓,使之归己,何以怀来之也?【补曰】《书》云:“三旬,苗民逆命,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协,合也。言舜以时合舞于两阶,而有苗格也。《庄子》曰:“执干而舞。”干,盾也。《天对》云:“阶干以娱,苗革而格。不迫以死,夫胡狃厥贼?”
¹⁹言纣为无道,诸侯背畔,天下乖离,当怀忧癯瘦,而反形体曼泽,独何以能平胁肥盛乎?一本“平”上有“受”字。【补曰】受,即纣也。曼音万。李善云:“曼,轻细也。”《天对》云:“辛后騃狂,无忧以肥。肆荡厥体,而充膏于肌。”
²⁰言有扈氏本牧竖之人耳,因何逢遇而得为诸侯乎?一曰“其爰何逢”。一曰“其云何逢”。【补曰】此言启灭有扈之国,其后子孙遂为民庶,牧夫牛羊,其初以何道而得为诸侯也。竖,童仆之未冠者,巨庾切。
²¹言启攻有扈之时,亲于其床上,击而杀之。其先人失国之原,何所从出乎?一云“其何所从”。
²²恒,常也。季,末也。朴,大也。言汤常能秉持契之末德,修而弘之,天嘉其志,出田猎,得大牛之瑞也。【补曰】《说文》云:“特牛,牛父也,言其朴特。”朴,匹角切。一云平豆切,无樸音。
²³营,得也。班,遍也。言汤往田猎,不但驱驰往来也,还辄以所获得禽兽,遍施禄惠于百姓也。【补曰】《诗》云:“经之营之。”营,度也。《记》曰:“请班诸兄弟之贫者。”班,分也。言汤田猎禽兽,往营所以施禄惠于百姓者,不但还来而已,必有所分也。
²⁴昏,闇也,遵,循也。迹,道也。言人有循闇微之道,为淫妷夷狄之行者,不可以安其身也。谓晋大夫解居父也。遵,一作“循”。有,一作“佚”。
²⁵言解居父聘吴,过陈之墓门,见妇人负其子,欲与之淫泆,肆其情欲。妇人则引《诗》刺之曰:“墓门有棘,有鸮萃止。”故曰“繁鸟萃棘”也。言墓门有棘,虽无人,棘上犹有鸮,汝独不愧也?【补曰】《列女传》:“陈辩女者,陈国采桑之女也。晋大夫解居甫使于宋,道过陈,遇采桑之女,止而戏之曰:‘女为我歌,吾将舍女。’乃为歌曰:‘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不已,谁昔然矣。’又曰:‘为我歌其二。’女曰:‘墓门有楳,有鸮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止。讯予不顾,颠倒思予。’大夫曰:‘其棘则是,其鸮安在?’女曰:‘陈小国也,摄乎大国之间,因之以饥馑,加之以师旅,其人且亡,而况鸮乎?’大夫乃服而释之。”
²⁶眩,惑也。厥,其也。言象为舜弟,眩惑其父母,并为淫泆之恶,欲共危害舜也。害,一作“虞”。【补曰】眩弟,犹惑妇也,言舜有惑乱之弟也。
²⁷言象欲杀舜,变化其态,内作奸诈,使舜治廪,从下焚之;又命穿井,从上窴之,终不能害舜。舜为天子,封象于有庳,而后嗣子孙,长为诸侯也。一云“而后嗣逢长”。《天对》云:“象不兄龚,而奋以谋盖。圣孰凶怒,嗣用绍厥爱。”【补曰】《孟子》云:“仁人之于弟,不藏怒,不宿怨。封之有庳,富贵之也。”
²⁸有莘,国名。爰,于也。极,至也。言汤东巡狩,至有莘国,以为婚姻也。【补曰】莘,所申切。
²⁹小臣,谓伊尹也。言汤东巡狩,从有莘氏乞匄伊尹,因得吉善之妃,以为内辅也。【补曰】《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汤三使往聘之。”《史记》曰:“阿衡欲干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列女传》云:“汤妃,有莘氏之女,明而有序。”《左传》以后稷之妃为吉人,与此“吉妃”同意。
³⁰小子,谓伊尹。媵,送也。言伊尹母妊身,梦神女告之曰:“臼灶生蛙,亟去无顾。”居无几何,臼灶中生蛙,母去,东走,顾视其邑,尽为大水,母因溺死,化为空桑之木。水干之后,有小儿啼水涯,人取养之。既长大,有殊才。有莘恶伊尹从木中出,因以送女也。一无“彼”字。【补曰】滨,水际也。送女从嫁曰媵。《列子》曰:“伊尹生乎空桑。”注云:“伊尹母居伊水之上,既孕,梦有神告之曰:‘臼水出而东走,无顾。’明日,视臼水出,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视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有莘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故命之曰伊尹,而献其君,令庖人养之。长而贤,为殷汤相。”与注说小异,故并录之。
³¹重泉,地名也。言桀拘汤于重泉,而复出之,夫何用罪法之不审也?【补曰】辠,古“罪”字。尤,过也。《前汉志》左冯翊有重泉。《史记》曰:“夏桀不务德,百姓弗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
³²帝,谓桀也。言汤不胜众人之心,而以伐桀,谁使桀先挑之也?挑,一作“祧”。【补曰】帝谓帝履癸,即桀也。挑,徒了切。《仓颉篇》云:“挑,招呼也。”《书》曰:“造攻自鸣条,朕载自亳。”《天对》云:“汤行不类,重泉是囚。违虐立辟,实罪德之由。师冯怒以割,癸祧而雠。”
【原文】
会鼂争盟,何践吾期¹?苍鸟群飞,孰使萃之²?到击纣躬,叔旦不嘉³。何亲揆发足,周之命以咨嗟⁴?授殷天下,其位安施⁵?反成乃亡,其罪伊何⁶?争遣伐器,何以行之⁷?并驱击翼,何以将之⁸?昭后成游,南土爰厎⁹。厥利惟何,逢彼白雉¹⁰?穆王巧梅,夫何为周流¹¹?环理天下,夫何索求¹²?妖夫曳衒,何号于市¹³?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¹⁴?天命反侧,何罚何佑¹⁵?齐桓九会,卒然身杀¹⁶。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¹⁷?何恶辅弼,谗谄是服¹⁸?比干何逆,而抑沉之¹⁹?雷开阿顺,而赐封之²⁰?何圣人之一德,卒其异方²¹?梅伯受醢,箕子详狂²²。稷维元子,帝何竺之²³?投之于冰上,鸟何燠之²⁴?何冯弓挟矢,殊能将之²⁵?既惊帝切激,何逢长之²⁶?伯昌号衰,秉鞭作牧²⁷。何令彻彼岐社,命有殷国²⁸?迁藏就岐何能依²⁹?殷有惑妇何所讥³⁰?受赐兹醢,西伯上告³¹。何亲就上帝罚,殷之命以不救³²?师望在肆昌何识³³?鼓刀扬声后何喜³⁴?武发杀殷何所悒³⁵?载尸集战何所急³⁶?伯林雉经,维其何故³⁷?何感天抑墬,夫谁畏惧³⁸?皇天集命,惟何戒之³⁹?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⁴⁰?初汤臣挚,后兹承辅⁴¹。何卒官汤,尊食宗绪⁴²?勋阖梦生,少离散亡⁴³。何壮武厉,能流厥严⁴⁴?彭铿斟雉帝何飨⁴⁵?受寿永多,夫何久长⁴⁶?中央共牧后何怒⁴⁷?蛾微命力何固⁴⁸?惊女釆薇鹿何祐⁴⁹?北至回水萃何喜⁵⁰?兄有噬犬弟何欲⁵¹?易之以百两卒无禄⁵²。
【注释】
¹言武王将伐纣,纣使胶鬲视武王师。胶鬲问曰:“欲以何日至殷?”武王曰:“以甲子日。”胶鬲还报纣。会天大雨,道难行,武王昼夜行。或谏曰:“雨甚,军士苦之,请且休息。”武王曰:“吾许胶鬲以甲子日至殷,今报纣矣。吾甲子日不到,纣必杀之。吾故不敢休息,欲救贤者之死也。”遂以甲子日朝诛纣,不失期也。一作“会晁请盟”。【补曰】鼂、晁,并“朝夕”之“朝”。《诗》云:“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注云:“会,甲也。”笺云:“会,合也。天期已至,兵甲之强,师率之武,故今伐殷,合兵以清明。”《书·牧誓》曰:“时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²苍鸟,鹰也。萃,集也。言武王伐纣,将帅勇猛如鹰鸟群飞,谁使武王集聚之者乎?《诗》曰“惟师尚父,时惟鹰扬”也。苍,一作“仓”。【补曰】《诗》注:“鹰,鸷鸟也,如鹰之飞扬。”按《诗》“鹰扬”指尚父,此云群飞者,士以类从也。
³旦,周公名也。嘉,善也。言武王始至孟津,八百诸侯不期而到,皆曰纣可伐也。白鱼入于王舟,群臣咸曰:“休哉。”周公曰:“虽休勿休。”故曰“叔旦不嘉”也。到,一作“列”。【补曰】《六韬》云:“武王东伐,至于河上,雨甚雷疾。周公旦进曰:‘天不佑周矣!意者,吾君德行未备,百姓疾怨邪?故天降吾灾,请还师。’太公曰:‘不可。’武王与周公旦望纣之阵,引军止之。太公曰:‘君何不驰也?’周公曰:‘天时不顺,龟燋不兆,占筮不吉,妖而不祥,星变又凶,固旦待之,何可驱也?’”《天对》云:“颈纣黄钺,旦孰喜之?”余谓武王之事,太公佐之,伯夷谏之。佐之者,以救天下之溺;谏之者,以惩万世之乱。武未尽善,叔旦不嘉,其意一也。《尔雅疏》曰:“到者,自远而至也。”周公,武王弟,故曰叔旦。
⁴揆,度也。言周公于孟津揆度天命,发足还师而归,当此之时,周之命令已行天下,百姓咨嗟,叹而美之也。一无“何”字,一云“周命咨嗟”。
⁵言天始授殷家以天下,其王位安所施用乎?善施若汤也。位,一作“德”。《天对》曰:“位庸芘民,仁克莅之。”
⁶言殷王位已成,反覆亡之,其罪惟何乎?罪若纣也。乃,一作“及”。
⁷伐器,攻伐之器也。言武王伐纣,发遣干戈攻伐之器,争先在前,独何以行之乎?【补曰】争遣伐器,谓群后以师毕会也。
⁸言武王三军,人人乐战,并载驱载驰,赴敌争先,前歌后舞,凫藻讙呼,奋击其翼,独何以将率之也?凫藻讙呼,一云“如鸟喿呼”。【补曰】《六韬》云:“翼其两旁,疾击其后。”击翼,盖兵法也。
⁹爰,于也。厎,至也。言昭王背成王之制而出游,南至于楚,楚人沉之,而遂不还也。【补曰】《左传》:“齐侯伐楚,曰:‘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注云:“昭王,成王孙,南巡狩,涉汉,船坏而溺。”《史记》:“昭王之时,王道微缺,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成游,谓成南征之游,犹所谓斯游遂成也。厎音旨。
¹⁰厥,其也。逢,迎也。言昭王南游,何以利于楚乎?以为越裳氏献白雉,昭王德不能致,欲亲往逢迎之。【补曰】《后汉书》曰:“交阯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越裳重译而献白雉。”
¹¹梅,贪也。言穆王巧于辞令,贪好攻伐,远征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自是后夷狄不至,诸侯不朝。穆王乃更巧词,周流而往说之,欲以怀来也。一云“夫何周流”。梅,一作“”。【补曰】《方言》云:“挴,贪也,亡改切。”其字从手。贾生云“品庶每生”是也,《集韵》云:“(梅)〔挴〕,母罪切,惭也。”“,母亥切,贪也。”诸本作“梅”。《释文》每磊切,其字从木,传写误耳。珻,玉名,音媒,亦非也。《左传》云:“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必有车辙马迹焉。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没于祗宫。”《史记》云:“周穆王得骥、温骊、骅駵、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穆王御,长驱归周以救乱。”巧挴,言巧于贪求也。
¹²环,旋也。言王者当修道德以来四方,何为乃周旋天下,而求索之也?《天对》曰:“穆懵祈招,猖洋以游,轮行九野,惟怪之谋。”【补曰】穆王事见《竹书》、《穆天子传》。后世如秦皇、汉武,托巡狩以求神仙,皆穆王启之也。志足气满,贪求无厌,适以召乱。
¹³妖,怪也。号,呼也。昔周幽王前世有童谣曰:“檿弧箕服,实亡周国。”后有夫妇卖是器,以为妖怪,执而曳戮之于市也。【补曰】曳,牵也,引也。衒,荧绢切,行且卖也。曳衒,言夫妇相引,行卖于市也。褒姒事见《国语》。
¹⁴褒姒,周幽王后也。昔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龙止于夏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也。”夏后布币糈而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藏之。夏亡传殷,殷亡传周,比三代莫敢发也。至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化为玄鼋,入王后宫。后宫处妾遇之而孕,无夫而生子,惧而弃之。时被戮夫妇夜亡,道闻后宫处妾所弃女啼声,哀而收之,遂奔褒。褒人后有罪,幽王欲诛之,褒人乃入此女以赎罪,是为褒姒,立以为后,惑而爱之,遂为犬戎所杀也。【补曰】藏,一作“弆”。“弆”即“藏”也。
¹⁵言天道神明,降与人之命,反侧无常,善者佑之,恶者罚之。
¹⁶言齐桓公任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任竖刁、易牙,子孙相杀,虫流出户。一人之身,一善一恶,天命无常,罚佑之不恒也。会,一作“合”。【补曰】卒,终也。《论语》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国语》曰:“兵车之属六,乘车之会三。”孙明复《尊王发微》曰:“桓公之会十有五:十三年会北杏,十四、十五年会鄄,十六、二十七年会幽,僖元年会柽,二年会贯,三年会阳谷,五年会首止,七年会宁母,八年会洮,九年会葵丘,十三年会咸,十五年会牡丘,十六年会淮是也。孔子止言其九者,盖十三年会北杏,桓始图伯,其功未见。十四年会鄄,又是伐宋诸侯。僖八年会洮,十三年会咸,十五年会牡丘,十六年会淮,皆有兵车,故止言其会之盛者九焉。”《史记》曰:“管仲病,桓公问曰:‘易牙何如?’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开方何如?’曰:‘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竖刁何如?’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管仲死,桓公卒近用三子,三子专权。桓公卒,易牙与竖刁杀群吏而立公子无诡为君。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宫中莫敢棺。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无诡立,乃棺赴。”按小白之死,诸子相攻,身不得敛,与见杀无异,故曰卒然身杀,甚之也。
¹⁷惑妲己也。
¹⁸服,事也。言纣憎辅弼,不用忠直之言,而事用谄谗之人也。谄,一作“讇”。【补曰】服,行也,用也。武王数纣曰:“贼虐谏辅,崇信奸回。”《庄子》曰:“好言人之恶谓之谗,希意导言谓之谄。”
¹⁹比干,圣人,纣诸父也。谏纣,纣怒,乃杀之,剖其心也。【补曰】抑沉,犹《九章》云“情沉抑而不达”也。
²⁰雷开,佞人也,阿顺于纣,乃赐之金玉而封之也。一云“雷开何顺,而赐封金”。
²¹圣人,谓文王也。卒,终也。言文王仁圣,能纯一其德,则天下异方,终皆归之也。【补曰】文王顺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曰异方。或曰,下文云“梅伯受醢,箕子佯狂”,此异方也。
²²梅伯,纣诸侯也。言梅伯忠直,而数谏纣,纣怒,乃杀之,葅醢其身。箕子见之,则被发详狂也。详,一作“佯”。【补曰】梅音浼,纣诸侯号。《淮南子》曰:“醢鬼侯之女,葅梅伯之骸。”《史记》曰:“箕子,纣亲戚也。纣为淫佚,箕子谏不听。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详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详,诈也,与“佯”同。
²³元,大也。帝,谓天帝也。竺,厚也。言后稷之母姜嫄,出见大人之迹,怪而履之,遂有娠而生后稷。后稷生而仁贤,天帝独何以厚之乎?竺,一作“笃”。一云“帝何竺”、“鸟何燠”,并无“之”字。【补曰】《尔雅》云:“竺,厚也。”与“笃”同。《诗》曰:“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注云:“姜嫄之生后稷,乃禋祀上帝于郊媒,而得其福。”《史记》曰:“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左氏》曰:“微子启,帝乙之元子。”说者曰,元子,首子也。姜嫄为帝喾元妃,生后稷。简狄为次妃,生契。故曰“稷维元子”也。
²⁴投,弃也。燠,温也。言姜嫄以后稷无父而生,弃之于冰上,有鸟以翼覆荐温之,以为神,乃取而养之。《诗》曰:“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燠,一作“懊”。【补曰】燠音郁,热也,其字从火。懊,贪也,无热义。《诗》曰:“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注云:“大鸟来,一翼覆之,一翼藉之。”《史记》曰:“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及为成人,遂好耕农,帝尧闻之,举为农师。”逸云“后稷无父而生”,按稷以帝喾为父,特姜嫄感巨迹而生,有神灵之征耳。“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亦犹是也。
²⁵冯,大也。挟,持也。言后稷长大,持大强弓,挟箭矢,桀然有殊异将相之才。冯,一作“凭”。【补曰】此与下文相属,冯如冯珧之冯。武王多才多艺,言冯弓挟矢,而将之以殊能者,武王也。《天对》曰:“既歧既嶷,宜庸将焉。”用逸说也。
²⁶帝,谓纣也。言武王能奉承后稷之业,致天罚,加诛于纣,切激而数其过,何逢后世继嗣之长也。惊,一作“敬”。切,一作“功”。【补曰】此言武王伐纣,震惊而切责之,不顾君臣之义。惟纣无道,故武王能逢天命,以永其祚也。
²⁷伯昌,谓文王也。秉,执也。鞭以喻政。言纣号令既衰,文王执鞭持政,为雍州之牧也。【补曰】“号”与“號”同。《孔丛子》:“羊客问于子思曰:‘古之帝王,中分天下而二,公治之,谓之二伯。周自后稷封为王者之后,子孙据国,至太王、王季,皆为诸侯矣,焉得为西伯乎?’子思曰:‘吾闻殷王帝乙之时,王季以九命作伯,受圭瓒秬鬯之赐,故文王因之,得专征伐。此以诸侯为伯,犹周、召之君为伯也。’”《西伯戡黎》注云:“文王为雍州之伯。”《史记》:“纣以西伯为三公,赐弓矢斧钺,使得专征伐。”《周官》曰:“牧以地得民。”
²⁸彻,坏也。社,土地之主也。言武王既诛纣,令坏邠岐之社,言己受天命而有殷国,因徙以为天下之太社也。一云“命有殷之国”。【补曰】此言文王秉鞭作牧以事纣,而武王伐殷以有天下也。《论语》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谓文王也。《诗》曰:“乃立冢土,戎丑攸行。”“冢土,大社,美太王之社,遂为大社也。”《记》曰:“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岐在右扶风美阳中水乡,因岐山以名,太王自豳徙焉。
²⁹言太王始与百姓徙其宝藏,来就岐下,何能使其民依倚而随之也?太王,一作“文王”。【补曰】按《诗》云:“度其鲜原,居岐之阳。”注云:“文王谋居善原广平之地,亦在岐山之南。”《说文》云:“岐,周文王所封也。”然太王居邠,狄人侵之,始邑于岐山之下,则迁藏就岐,盖指太王也。《天对》曰:“逾梁橐囊,膻仁蚁萃。”
³⁰惑妇,谓妲己也。讥,谏也。言妲己惑误于纣,不可复讥谏也。【补曰】《国语》曰:“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
³¹兹,此也。西伯,文王也。言纣醢梅伯,以赐诸侯,文王受之以祭,告语于上天也。【补曰】《史记》:“纣醢九侯,脯卾侯,西伯闻之窃叹,纣囚西伯羑里。”
³²上帝,谓天也。言天帝亲致纣之罪罚,故殷之命不可复救也。一云“上帝之罚”。【补曰】此言纣为无道,自致天讨,故不可救也。《天对》云:“孰盈癸恶,兵躬殄祀。”
³³师望,谓太公也。昌,文王名也。言太公在市肆而屠,文王何以识知之乎?识,一作“志”。【补曰】“识”与“志”同。
³⁴后,谓文王也。言吕望鼓刀在列肆,文王亲往问之,吕望对曰:“下屠屠牛,上屠屠国。”文王喜,载与俱归也。《天对》云:“奋力屠国,以髀髋厥商。”
³⁵言武王发欲诛殷纣,何所悁悒而不能久忍也?【补曰】悒音邑,忧也,不安也。《天对》云:“发杀曷逞,寒民于烹。”
³⁶尸,主也。集,会也。言武王伐纣,载文王木主,称太子发,急欲奉行天诛,为民除害也。【补曰】《史记》:“武王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补曰】《记》云:“祭祀之有尸也,宗庙之有主也,示民有事也。”主有虞主、练主。尸,神象也,以人为之。然《书序》云“康王既尸天子”,则尸亦主也。
³⁷伯,长也。林,君也。谓晋太子申生为后母骊姬所谮,遂雉经而自杀。一无“何”字。【补曰】《左传》:“晋献公伐骊戎,骊戎男女以骊姬。归,生奚齐。骊姬嬖,欲立其子。”“使太子居曲沃,姬谓太子曰:‘君梦齐姜,必速祭之。’太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姬毒而献之,泣曰:‘贼由太子。’太子奔新城。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国语》云:“雉经于新城之庙。”注云:“雉经,头枪而悬死也。”
³⁸言骊姬谗杀申生,其冤感天,又谗逐群公子,当复谁畏惧也?墬,一作“”,一作“”。【补曰】“墬”即“地”字。《左传》云:“狐突适下国,遇太子曰:‘夷吾无礼,余得请于帝矣。’又曰:‘帝许我罚有罪矣,敝于韩。’”此言申生之冤感天抑地,而谁畏惧之乎?
³⁹言皇天集禄命而与王者,王者何不常畏慎而戒惧也?【补曰】《诗》云:“天鉴在下,有命既集。”此言何所戒慎而致天命之集也。
⁴⁰言王者既已修行礼义,受天命而有天下矣,又何为至使异姓代之乎?一无“又”字。代,一作“伐”。【补曰】受礼天下,言受王者之礼于天下也。有德则兴,无德则亡,三代之王,是不一姓,可不慎乎?
⁴¹言汤初举伊尹,以为凡臣耳。后知其贤,乃以备辅翼承疑,用其谋也。承,一作“丞”。【补曰】《孟子》曰:“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于此异者,此言伊尹初为媵臣,后乃以为相耳。孟子言汤尊德乐道,不以臣礼待之也。
⁴²卒,终也。绪,业也。言伊尹佐汤命,终为天子,尊其先祖,以王者礼乐祭祀,绪业流于子孙。《天对》云:“汤挚之合,祚以久食。”【补曰】官汤,犹言相汤也。尊食,庙食也。
⁴³勋,功也。阖,吴王阖庐也。梦,阖庐祖父寿梦也。寿梦卒,太子诸樊立。诸樊卒,传弟馀祭。馀祭卒,传弟夷未。夷未卒,太子王僚立。阖庐,诸樊之长子也。次不得为王,少离散亡,放在外,乃使专设诸刺王僚,代为吴王。子孙世盛,以伍子胥为将,大有功勋也。【补曰】《史记》:“吴寿梦卒,有子四人:长诸樊,次馀祭,次馀昧,次季札。公子光者,诸樊之子也。以为吾父兄弟四人,当传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国,光父先立,即不传季子,光当立。遂弑王僚,代立为王,是谓吴王阖庐。”《天对》云:“光征梦祖,憾离以厉。傍偟激覆,而勇益德迈。”
⁴⁴壮,大也。言阖庐少小散亡,何能壮大厉其勇武,流其威严也。【补曰】阖庐用伍子胥、孙武,破楚入郢。
⁴⁵彭铿,彭祖也。好和滋味,善斟雉羹,能事帝尧,尧美而飨食之。【补曰】斟,勺也,诸深切。铿,可衡切。飨有香音。《神仙传》云:“彭祖姓籛名铿,帝颛顼之玄孙,善养性,能调鼎,进雉羮于尧,尧封于彭城。历夏经殷至周,年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籛音翦。
⁴⁶言彭祖进雉羹于尧,尧飨食之以寿考。彭祖至八百岁,犹自悔不寿,恨枕高而唾远也。【补曰】《庄子》曰:“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又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天对》云:“铿羮于帝,圣孰嗜味。夫死自暮,而谁飨以俾寿。”
⁴⁷牧,草名也,有实。后,君也。言中央之州,有歧首之蛇,争共食牧草之实,自相啄啮。以喻夷狄相与忿争,君上何故当怒之乎?牧,唐本作“牧”,注同,一作“”。【补曰】《尔雅》曰:“中有枳首蛇焉。”枳首,歧头蛇也。《韩非子》曰:“虫有螝者,一身两口,争食相龁,遂相杀也。”《古今字诂》云:“螝,古虺字。”《天对》云:“螝啮已毒,不以外肆。”
⁴⁸言蛾有毒之虫,受天命,负力坚固。屈原以喻蛮夷自相毒,固其常也。独当忧秦吴耳。一作“蠭蚁”。【补曰】音峰。《传》曰:“有毒,而况国乎?”蛾,古“蚁”字。《记》曰“蛾子时术之”是也。音若,痛也。《天对》云:“细腰群螫,夫何足病。”
⁴⁹祐,福也。言昔者有女子采薇菜,有所惊而走,因获得鹿,其家遂昌炽,乃天祐之。祐,一作“佑”。
⁵⁰萃,止也。言女子惊而北走,至于回水之上,止而得鹿,遂有禧喜也。
⁵¹兄,谓秦伯也。噬犬,啮犬也。弟,秦伯弟针也。言秦伯有啮犬,弟针欲请之。【补曰】噬音筮。
⁵²言秦伯不肯与弟鍼犬,鍼以百两金易之,又不听,因逐鍼而夺其爵禄也。【补曰】《春秋》昭元年“夏,秦伯之弟鍼出奔晋”《传》曰:“罪秦伯也。”《晋语》曰:“秦后子来仕,其车千乘。”后子,即鍼也。《天对》注云:“百两,盖谓车也。逸以为百两金,误矣。”两音亮,车数也。
【原文】
薄暮雷电归何忧¹?厥严不奉帝何求²?伏匿穴处爰何云³?荆勋作师夫何长⁴?悟过改更,我又何言⁵?吴光争国,久余是胜⁶。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⁷?吾告堵敖以不长⁸。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⁹?
【注释】
¹言屈原书壁所问略讫,日暮欲去,时天大雨雷电,思念复至。自解曰:归何忧乎?【补曰】薄暮,日欲晚,喻年将老也。雷电,喻君暴怒也。归何忧者,自宽之词。
²言楚王惑信谗佞,其威严当日堕,不可复奉成,虽从天帝求福,神无如之何。
³爰,于也。吾将退于江滨,伏匿穴处耳,当复何言乎?《天对》云:“合行违匿(同)〔固〕若所。咿嚘忿毒(竟)〔意〕谁与?”
⁴荆,楚也。师,众也。勋,功也。初,楚边邑之处女,与吴边邑处女争采桑于境上,相伤,二家怒而相攻,于是楚为此兴师,攻灭吴之边邑,而怒始有功。时屈原又谏言,我先为不直,恐不可久长也。一云“夫何长先”。【补曰】《史记》:“吴王僚九年,公子光伐楚,拔居巢、钟离。初,楚边邑卑梁氏之处女,与吴边邑之女争桑,二女家怒相灭,两国边邑长闻之,怒而相攻,灭吴之边邑。吴王怒,故遂伐楚,取两都而去。”“荆勋作师夫何长”,言楚虽有功,吴复伐楚,非长久之策也。此楚平王时事,屈原征往事以讽耳。
⁵欲使楚王觉悟,引过自与,以谢于吴,不从其言,遂相攻伐。言祸起于细微也。悟,一作“寤”。【补曰】更音庚。太史公曰:“屈平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⁶光,阖庐名也。言吴与楚相伐,至于阖庐之时,吴兵入郢都,昭王出奔。故曰“吴光争国,久余是胜”,言大胜我也。【补曰】楚昭王十年,吴王阖庐伐楚,楚大败,吴兵遂入郢。怀王与秦战,为秦所败,亡其六郡,入秦不返。故屈原征荆勋作师,吴光争国之事讽之。
⁷子文,楚令尹也。子文之母,郧公之女,旋穿闾社,通于丘陵以淫,而生子文,弃之梦中,有虎乳之,以为神异,乃取收养焉。楚人谓乳为,谓虎为于菟,故名鬬于菟,字子文,长而有贤仁之才也。一云“何环闾穿社,以及丘陵,是淫是荡,爰出子文”。【补曰】《左传》:“初,若敖娶于,生鬬伯比。若敖卒,从其母畜于,淫于子之女,生子文焉。以其女妻伯比,实为令尹子文。”《天对》注曰:“爰出子文。哀今无此人,但任子兰也。”
⁸堵敖,楚贤人也。屈原放时,语堵敖曰:“楚国将衰,不复能久长也。”一本“以”下有“楚”字。【补曰】《左传》:“楚子灭息,以息姬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楚子,文王也。庄公十九年,杜敖生。二十三年,成王立。杜敖,即堵敖也。《天对》注云:“楚人谓未成君而死曰堵敖。堵敖,楚文王兄也。今哀怀王将如堵敖,不长而死,以此告之。逸注以堵敖为楚贤人,大谬。”然宗元以堵敖为成王兄,亦误矣。
⁹屈原言我何敢尝试君上,自干忠直之名,以显彰后世乎?诚以同姓之故,中心恳恻,义不能已也。试,一作“(诚)〔诫〕”。予,一作“与”。彰,一作“章”。《天对》云:“诚若名不尚,曷极而辞?”【补曰】予音与。
【原文】
叙曰:昔屈原所作,凡二十五篇,世相教传,而莫能说《天问》,以其文义不次,又多奇怪之事。自太史公口论道之,多所不逮。至于刘向、扬雄,援引传记¹以解说之,亦不能详悉。所阙者众,日无闻焉。既有解词²,乃复多连蹇其文³,蒙澒其说⁴,故厥义不昭,微指不晢,自游览者,靡不苦之,而不能照也。今则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以相发明,为之符验,章决句断,事事可晓,俾后学者永无疑焉。
【注释】
¹一作“经传”。
²一作“说”。
³一云“乃复支连其文”。
⁴上莫孔、下乎孔切。蒙澒,大水也。澒,一作“鸿”,音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