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学纪闻- (宋)王应麟
困学纪闻
[宋]王应麟 撰
栾保群 田松青 校点
上海古籍出版社
校点说明
《困学纪闻》二十卷,南宋王应麟著。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祖籍河南开封。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进士,宝祐四年(1256)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因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除本书之外,计有《小学绀珠》、《通鉴地理考及通释》、《玉海》、《诗地理考》、《通鉴答问》、《汉书艺文志考证》、《深宁集》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
全书按经史子集分,计经部八卷,包括《易》、《书》、《诗》、诸《礼》、乐、《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孟子》、小学、经说等;史部和子部八卷,包括天道、历数、地理、诸子、考史;集部三卷,包括评文、评诗三卷;最末为杂识一卷。书前有作者题识云:“幼承义方,晚遇囏屯。炳烛之明,用志不分。困而学之,庶自别于下民。开卷有得,述为《纪闻》。” 作者一生博洽多闻,有宋一代诸儒罕与其伦比,《四库全书总目》称赞曰:“盖学问既深,意气自平。能知汉唐诸儒本本原原。具有根柢。未可妄诋以空言。又能知洛,闽诸儒亦非全无心得,未可概视为鄙陋。故能兼收并取,绝无党同伐异之私。所考率切实可据,良有由也。”书中尤重史学,正如全祖望所云:“先生之学,私淑东莱(吕祖谦)而兼综建安、江右、永嘉之传。”此中自有鼎革之后的家国之痛及深切反思,故视为对两宋学术的某种总结亦无不可。全书博涉四部,展示了作者精湛的考据学功力,确立了该书在我国古文献学史上的卓越地位,与沈括《梦溪笔谈》、洪迈《容斋随笔》并称宋代三大笔记,并居宋代三大笔记之首。此外,本书影响有清一代学术甚巨,三百年间儒林中人,无不深得其学术沾溉,顾炎武之《日知录》、阎若璩之《潜丘札记》、钱大昕之《十驾斋养新录》、赵翼之《陔馀丛考》、陈澧之《东塾读书记》等等,每多引为矩矱,颇见遗风。
《困学纪闻》成书于元初,而付梓则在王氏逝世三十年后的元泰定二年(1325)。此本世称“庆元路儒学刻本”。民国时,此本收入《四部丛刊》,影印面世。然《困学纪闻》一书文字简奥,向称难读,故自清初多有笺注。清初著名学者阎若璩(1638—1704)据元刊本重校并加笺,为当时最善之本。此后不久,著名学者何焯(1661—1722)在阎本的基础上加以校笺,世称“二笺本”。至乾隆时,著名学者全祖望(1705—1755)又对“二笺本”补充注评,世称“三笺本”。乾嘉间,余姚人翁元圻(1751—1825)综辑诸家笺注,并博搜群籍,穷其事原,以数十年之功,成《困学纪闻注》,是为《困学纪闻》注本的集大成者。此次整理,以元庆元路儒学刻本为底本,参校“三笺本”和翁元圻《困学纪闻注》本。本书校点,以尽量保存原貌为原则。原书中的引文和史实,已尽量与原书核对。底本中避讳字、俗体字、异体字及明显讹误的字,径改不出校。错字的改文,以原字加( )列于前,校改文字加〔 〕列于后,补文加〔 〕、衍文加( )示别。
自叙
王应麟
幼承义方,晚遇囏屯。
炳烛之明,用志不分。
困而学之,庶自别于下民。
开卷有得,述为《纪闻》。
深宁叟识。 [1]
———————————————————— [1] 上图系王应麟《自叙》手迹,元刊本及翁注本皆影刻之。翁注本下有阎咏按语:“右三十八字乃尚书亲笔,常熟毛黼季扆以视徵君,且曰:‘盍摹勒诸卷首?’徵君欣然如其请。盖徵君曾两遣人至鄞县访其裔孙,求行状、墓铭、神道碑,以补《宋史》列传之略,不可得。又欲绘其遗像,亦不可得。今存其手迹,犹前志也。阎咏临并记。”
序
全祖望
深宁先生文集百二十卷,今世不可得见。其存者,《玉海》部帙最巨,尚有附刻于《玉海》之后者十余种,而碎金所萃,则为《困学纪闻》。顾其援引书籍奥博,难以猝得其来历,太原阎徵君潜丘尝为之笺,已而长洲何学士义门又补之。斯二笺者,世宗宪皇帝居潜藩,皆尝充乙夜之览。近年祁门马氏以阎本开雕,而间采何说以附之,桐乡汪氏又以何本开雕,诚后学之津梁也。潜丘详于考索,其于是书最所致意。然笔舌冗漫,不能抉其精要,时挟偏乖之见,如力攻《古文尚书》,乃其平日得意之作,顾何必哓哓搀入此笺之内,无乃不知所以裁之耶?义门则简核,而欲高自标置,晚年妄思论学,遂谓是书尚不免词科人习气,不知己之批尾家当,尚有流露此笺,未经洗涤者。岁在辛酉,予客江都,寓寮无事,取二本合订之,冗者删简,而未尽者则申其说,其未及考索者补之,而驳正其纰缪者,又得三百余条。江西万丈孺庐见之嗟赏,以为在二家之上。予学殖荒落,岂敢与先辈争入室操戈之胜,况莫为之前,予亦未能成此笺也。胡身之谓小颜释班史,弹射数十家无完肤,而三刘所以正小颜者正复不少。是书虽经三笺,然阙如者尚多有之,又安知海内博物君子不有如三刘者乎?予日望之矣。
乾隆壬戌二月既望后学全祖望撰。
这是第一篇卷一 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