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对话:理解变化中的经济世界 - 张军
张军◎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顶级对话:理解变化中的经济世界/张军著.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ISBN 978-7-208-14457-6
Ⅰ. ①顶… Ⅱ.①张… Ⅲ.①经济学—研究 IV.①F0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085666号
书名:顶级对话:理解变化中的经济世界
作者:张军
排版:山东源齐数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SBN:978-7-208-14457-6
本书版权,为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所有,非经书面授权,不得在任何地区以任何方式进行编辑、翻印、仿制或节录。
豆瓣小站:世纪文景 新浪微博:@世纪文景
微信号:shijiwenjing2002
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订阅文景每月书情
和国际经济学界的顶级学者对话中国和世界问题,若要出彩,难处在于提问者既要熟知对话者的思想脉络和学术贡献,又要把握中国和世界经济热点、重点、难点问题之所在。这本对话集彰显了张军教授的学术功底、风趣幽默的风格和“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书生情怀,11篇对话读下来会有胜读十年书的享受。
——林毅夫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高级副行长、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
张军通过他的新书为我们带来了享受与世界顶级的经济学家对话的愉悦,读来娓娓,思去翩翩,很是享受。他的问题专业、尖锐又不失平和,这恰如他的性格。35年前我曾有幸教过他,今天,捧读全书,我是真的在向他学习了。谨以为荐。
——朱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副总裁、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经济的新格局下,越来越多的世界经济学家来访中国。张军教授的这本对话集汇集了他在上海和北京与11位欧美著名经济学家的对话,包括诺奖获得者、美联储主席、最畅销经济学学术著作作者、中国经济问题专家等。这些对话既有对经济学理论的解读,又有对当前经济问题的探讨,既有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又有对未来经济的展望,内容广泛且深入,谈话平实且有趣,为我们理解变化中的经济世界提供了丰富的“思考食粮”(food for thought)。
——钱颖一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过去近40年,经济学在中国一直是辉煌显学。因为“对话”与公共言说,经济学才摆脱了沉闷。作为经济学家,张军教授与西方经济界权威的对话,是具有独特价值的经济学研究档案,映照21世纪之交的中西经济之辨与思想交融。
——张力奋
FT中文网前总编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特聘教授
经济学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变、自省和争议。通过与一些最具天赋和独树一帜的经济学家的对话,张军以一种最理想的方式,捕捉了这个激动人心和百家争鸣的时代。本书值得高度推荐。
——巴里·诺顿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苏君乐讲座教授
献给乔者和乔玮
2017年“上海论坛”期间,与皮萨里德斯对话
与伯南克共同出席丰实资本对复旦大学的捐赠签约仪式
2015年“上海论坛”前一天,与斯科尔斯对话
与皮凯蒂合影
皮凯蒂签名留念
皮凯蒂手迹
与里夫金对话
与席勒在复旦大学北欧中心会客室合影
与席勒谈笑风生
斯泰尔(张军 摄)
与格里纳韦、姚树洁(从右至左)合影
与蒙代尔(中)在首尔
与蒙代尔于行驶的车内对话
与诺顿(右三)合影
与诺思合影
前言
出版这样一本对话集于我还是第一次,这要归因于世纪文景的创意。从最初有这个选题意向的袁晓琳编辑自己动手收集整理我已经发表的各类对话文字,到章颖莹编辑接手后续工作,筛选出11篇有代表性的对话稿,并以出版人的名义将书名拟定为《顶级对话——理解变化中的经济世界》(我对这一书名至今仍有些诚惶诚恐),前后大概已过去了两年的时间。现在世纪文景决定于2017年夏出版这本对话集,我倍感欣慰。
本书收录的这11篇对话,除了与诺思教授的对话是2002年进行的之外,其余的都是最近几年在上海和北京展开的——其中有七篇对话是最近两三年进行的。而这当中,我与席勒、皮凯蒂、伯南克、斯科尔斯和里夫金的对话不仅篇幅比较长,而且对话稿完全是根据现场录音翻译成中文的,几乎保留了对话双方的每一句话,具有很好的现场感。感谢已经停刊的《东方早报 · 上海书评》在过去几年为我提供了全文照刊这几篇对话的机会,并且每一次都作为特稿,配上封面的画像发表出来。这几篇在《东方早报 · 上海书评》上发表的对话,弥足珍贵,自然成了我的收藏品。
另外入选的几篇对话稿,除了与皮萨里德斯教授的对话是最近完成的之外,其他都是《文汇报》方面的记者在我们结束对话之后根据录音编辑整理出来的。由于报纸版面有限,再加上记者们更关注对话中的观点,因而在专业记者整理出来的对话稿中,反而丧失了我与对话嘉宾的聊天细节和那些很有现场感的语言。对于今天要编辑出版一本对话集而言,这多少是一个遗憾。为了对这个遗憾稍有弥补,我特别在经记者整理过的这几篇对话文稿中增补了按语,回忆了一些与对话有关的“故事”,也谈到了我与对话嘉宾的个人关系以及对他们的印象等感性的东西。对于读者来说,不仅本书所收录的对话谈到了一些当下人们高度关注的问题,阅读这些按语的文字也应该是愉悦的。
所有这些对话嘉宾都是“洋人”,我们的对话用英语进行,之后再根据录音翻译成中文。从语言上来说,只有皮凯蒂是法国人,他讲的英文带有浓重的法国口音,给受邀的专业翻译带来很大的问题。我曾记得,因为专业译者无法听懂他的一些英语表达,在翻译稿子上留下了很多有待确认的盲点。为了确保翻译准确无误,我不得不把录音找来重听,个别地方甚至我也听了数遍才准确识别出他到底说了什么词儿。但我不得不说,与皮凯蒂的对话非常享受,他在对话中对自己研究工作的细节把握得很好,翻译出来的对话稿相当精彩。
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著名的宏观经济学家,长期在普林斯顿大学教书。与其他人不同,我与他的对话不是私下进行的,而是在台上,作为“上海论坛”的前奏活动并面向数百名听众。因为在台上,我不太方便与他聊比较个人的话题,话题只能集中在国人感兴趣的金融危机和货币政策等方面。事实上,在筹备我与伯南克的对话过程中,我曾收到伯南克的经纪人发来的对话建议,其中列出了希望讨论的十多个问题的清单,并且特别关照不要请伯南克去评价他的前任和继任。当然,在我们的对话中,我实际上并没有被这个事先给出的问题清单束缚住,我只是从我感兴趣的话题开始,对话的内容完全是“内生出来的”。并且我忍不住还是请伯南克去评价了“格老”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和珍妮特·耶伦(Janet L.Yellen)女士,现场效果果然不错。
席勒、斯科尔斯和皮萨里德斯都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学富五车。但我们之间的对话无须是学术型的,能聊聊研究领域之外的话题会更有趣。对话是在酒店安静的房间中私下进行的,没有公开,尽管现场有一些媒体记者围观,但对话过程依然非常轻松,我们可以海阔天空,笑声不断。读者从对话稿中应该可以感觉到这些轻松的细节。只有与里夫金在北京的对话经历了“险情”,但最终“化险为夷”。里夫金与我坐在一个临时搭建的摄影棚里聊了一个多小时,内容相当精彩。回想这一经历,颇有戏剧性。为此,我在对话稿发表时,以按语的形式特意记录下了这个“险情”的来龙去脉。与和皮凯蒂的那一次对话一样,我与里夫金的对话也是被录了像的,只是由于后来的变故,这些录像没有被剪辑出来作为视频传播。
与诺思、蒙代尔、斯泰尔和格里纳韦的对话都是《文汇报》负责安排进行的,对话稿也是他们的记者负责翻译整理的。我与这几位对谈者都比较熟悉,有几位还是我多年的朋友。其中,诺思和蒙代尔也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伟大的经济学家。在我的印象中,只有与诺思的对话是在轻松的环境里进行的,与蒙代尔的对话是在行驶的轿车上,而与斯泰尔和格里纳韦的对话是在出席公开活动的现场临时安排的,受到的干扰比较大,时间也比较仓促。但不管怎么样,他们都非常耐心和配合,都非常认真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绝无搪塞草率之虞,着实令人敬佩。
与诺顿的对话稍有不同。虽然是一个事先安排的公开对谈活动,但诺顿教授事先准备了PPT,并根据PPT做了45分钟的演讲,而我是没有准备稿子的,在他演讲之后,我就同一个话题即兴做了我的发言,并就他的演讲内容做了评论。所以,这个对话虽然内容相当好,但缺少了你来我往的互动内容。或者反过来说,我们的发言更像是整合起来的对话,而对话无非是拆分开来的发言。
能够享有与这么多国际经济学界的同行和朋友对话的机会,是和复旦大学的“上海论坛”、中信出版社、《文汇报》的支持分不开的。伯南克、蒙代尔、席勒、斯科尔斯都是作为“上海论坛”的演讲嘉宾被邀请到上海的,而皮凯蒂、里夫金、皮萨里德斯是作为中信出版社的作者应邀为其著作的中文版首发式而来的。《文汇报》则安排了我与诺思、蒙代尔、斯泰尔、格里纳韦等经济学家的对话并提供了发表的版面。
我要感谢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上海论坛”办公室、中信出版社和《文汇报》多年来对我个人的支持和对编辑本对话集的支持。感谢《文汇报》的时任评论部主任季桂保先生和现任主任范兵先生的厚爱,也要感谢原《东方早报 · 上海书评》的张明扬先生,以及曾在中信出版集团“中信书院”任职的仇勇先生在安排我与皮凯蒂和里夫金对话上给予的支持。明扬多年来是我与《东方早报 · 上海书评》的联系人,他不仅多次专访过我,还为我提供了在《东方早报 · 上海书评》发表书评和长篇对话的机会。《东方早报》如今已经停刊,让人为之惋惜。感谢《文汇报》和《东方早报 · 上海书评》授权我将他们发表的我的那些对话收入本书。感谢文景的姚映然女士对出版本书的支持、章颖莹对编辑本书的巨大付出,也要感谢那些在把我们的对话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付出劳动的朋友们,他们的工作很重要,很多是默默贡献的人,有些我并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最后要谢谢我的家人,他们给予了我幸福及坚持的力量。
2017年2月17日于加州
2017年6月27日补记于上海
张军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