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梦溪笔谈 - (北宋)沈括 >
- 补笔谈卷一
故事
故事,不御前殿(1),则宰相一员押常参官再拜而出(2)。神宗初即位,宰相奏事多至日晏(3)。韩忠献当国(4),遇奏事退晚,即依旧例一面放班(5),未有著令。王乐道为御史中丞(6),弹奏语过当(7),坐谪陈州(8),自此令宰臣奏事至辰时未退,即一面放班,遂为定制。
【注释】
(1)不御前殿:北宋前期,皇帝在垂拱殿召见执政大臣,其他官员则在文德殿行朝见礼。元丰改制后,朝见礼也移到垂拱殿。
(2)押:带领百官。
(3)日晏:指时间很晚。晏,晚。
(4)韩忠献:即韩琦,字稚圭,北宋宰相,封魏国公。参《艺文》卷十五注。
(5)放班:按照礼仪规定,宰相首先赴垂拱殿奏事,其他官员在文德殿站班等候,待宰相退出后,由宰相带领百官再虚拜行礼而散。若宰相奏事太久,则允许百官按次序自拜而退。
(6)王乐道:即王陶(1020—1080),字乐道,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调岳州军事判官,嘉祐中,任监察御史里行。神宗时,迁枢密院直学士,拜御史中丞。后出知蔡州、汝州、陈州等。谥文恪。《宋史》卷三二九有传。
(7)弹奏语过当:王陶为排挤韩琦,弹劾他身为宰相“不押常朝班”,韩琦因此被罢。王陶亦因此弹劾引起朝廷不满,被贬为陈州知州。
(8)陈州:治所在今河南淮阳。
【译文】
按照惯例,皇帝不在文德殿临朝时,就由一名宰相带领文武百官行朝拜礼,之后再退朝。神宗即位之初,宰相奏事经常说到很晚。韩琦当宰相时,遇到因奏事而晚退的情况,就按照旧例让其他官员自行朝拜后退朝,但没有成为正式法令。王陶担任御史中丞,以此为由弹劾韩琦,被朝廷认为太过分了,于是被贬到陈州,从此规定,宰臣奏事如果到辰时还没结束,就允许其他官员自行朝拜后退朝,自此被定为制度。
故事,升朝官有父致仕(1),遇大礼则推恩迁一官(2),不增俸。熙宁中,张丞相杲卿以太子太师致仕(3),用子荫当迁仆射(4)。廷议以为执政官非可以子荫迁授,罢之。前两府致仕(5),不以荫迁官,自此始。
【注释】
(1)升朝官:指可以朝见皇帝的中高级官员。致仕:指官员退休。
(2)大礼:指郊祀大典,一般三年举行一次。
(3)张丞相杲卿:即张昪(992—1077),字杲卿,韩城(今属陕西)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参知政事兼枢密使,以太子太师致仕。谥康节。
(4)仆射(yè):尚书省长官,与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之任。
(5)两府:指中书省、枢密院。
【译文】
按照惯例,升朝官中如有人的父亲退休,遇到郊祀大典时就可以受恩而晋升一级,但是不加俸禄。熙宁年间,丞相张杲卿以太子太师的官衔退休,他的儿子根据恩荫制度,应当升为仆射。朝廷讨论时认为执政官不能由恩荫升迁而授予,于是没有批准。中书、枢密两府不因长官退休而恩荫给亲属升官的制度,就从此开始。
故事,初授从官、给谏未衣紫者(1),告谢日面赐金紫。何圣从在陕西就任除待制(2),仍旧衣绯。后因朝阙,值大宴,殿上独圣从衣绯,仁宗问所以,中筵起,乃赐金紫,遂服以就坐。近岁许冲元除知制诰(3),犹著绿,告谢日面赐银绯(4),后数日别因对,方赐金紫。
【注释】
(1)衣紫:宋代规定,京朝官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另外,达到一定年限可以升迁一级,出任地方官亦可升迁一级。
(2)何圣从:即何郯(tán,1005—1073),字圣从,陵州(今四川仁寿)人。景祐元年(1034)进士,累官至龙图阁直学士,以尚书右丞致仕。《宋史》卷三二二有传。
(3)许冲元:即许将(1037—1111),字冲元,福州闽县(今福建闵清)人。嘉祐八年(1063)状元,历任明州通判、兵部侍郎、尚书右丞等职,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出知河南府。谥文定。《宋史》卷三四三有传。
(4)银绯(fēi):绯色官服上佩戴的银鱼符。绯,红色。
【译文】
按照惯例,首次被授中书、门下省属官、给事中、谏议大夫官职的人如果还没有穿上紫色官服,可以在告谢时被当面赐予金紫官服。何郯在陕西任上被授予待制职衔,却仍旧穿着红色官服。后来因为入京朝见时赶上大宴,大殿之上只有何郯穿着红色官服,仁宗问起原因,于是就在宴会上赐给他金紫官服,当场换了衣服就座。近年,许将被授予知制诰时,还穿着绿色官服,告谢的时候当面赐给他银绯官服,过了几天,另外因为奏对,才赐给他金紫官服。
自国初以来,未尝御正衙视朝。百官辞见(1),必先过正衙,正衙既不御,但望殿两拜而出,别日却赴内朝(2)。熙宁中,草视朝仪,独不立见辞谢班(3)。正御殿日,却谓之“无正衙”,须候次日依前望殿虚拜,谓之“过正衙”。盖阙文也。
【注释】
(1)辞见:京朝官出使地方,需要向皇帝辞行,称“辞”。返京时或新授官职时,需要接受皇帝召见,称“见”。
(2)内朝:指召见执政大臣的垂拱殿。
(3)辞谢班:百官在文德殿行常参礼时,辞见官单独列为一班。
【译文】
从本朝初年以来,皇帝没有到过文德殿视朝。但是百官辞见时,必须先到文德殿,皇帝既然不在文德殿,他们就对着正殿行两次跪拜礼后退出,另找时间到垂拱殿面圣。熙宁年间,重新起草了朝会的礼仪,唯独没有规定召见辞谢班的礼仪。百官在垂拱殿朝见皇帝的日子,却称为“无正衙”,要等到第二天再像以前那样对着文德殿的正殿虚拜,称为“过正衙”。这是礼仪上的缺陷。
熙宁三年(1),召对翰林学士承旨王禹玉于内东门小殿(2)。夜深,赐银台烛双引归院。
【注释】
(1)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
(2)王禹玉:即王珪(1019—1085),字禹玉,成都华阳(今四川双流)人。庆历二年(1042)榜眼,授扬州通判,召直集贤院,累迁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熙宁中,拜参知政事,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后又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封岐国公。卒赠太师,谥文恭。《宋史》卷三一二有传。
【译文】
熙宁三年,皇帝在内东门小殿召见翰林学士承旨王珪。夜深之后,派两个宦官拿着银烛台的蜡烛送他回学士院。
夏郑公为忠武军节度使(1),自河东中徙知蔡州(2),道经许昌。时李献臣为守(3),乃徙居他室,空使宅以待之,时以为知体。庆历中,张邓公还乡(4),过南阳(5),范文正公亦虚室以待之(6),盖以其国爵也。遂守为故事。
【注释】
(1)夏郑公:即夏竦,字子侨,北宋宰相。因被封为郑国公,故称。参《人事》卷九注。
(2)河东中:据《宋史·夏竦传》、宋敏求《春明退朝录》等文献记载,疑当作“河中府”。蔡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南。
(3)李献臣:即李淑,字献臣,北宋大臣。参《谬误》卷二十二注。
(4)张邓公:即张士逊,时以太傅致仕,封邓国公,故称。参《人事》卷九注。
(5)南阳:今属河南。
(6)范文正公:即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大臣,主持推行新政。
【译文】
夏竦担任忠武军节度使时,从河中府改知蔡州,路过许昌。当时李淑为许昌守,于是就移到其他房间居住,把官署空出来接待他,当时人们认为他懂得大体。庆历年间,张士逊退休还乡,路过南阳,范仲淹也把官署空出来招待他,大概因为他有国公的封爵。于是这种做法就成为惯例。
国朝仪制,亲王玉带不佩鱼(1)。元丰中(2),上特制玉鱼袋,赐扬王、荆王施于玉带之上(3)。
【注释】
(1)鱼:指鱼符。一种鱼形的金银饰品,最初作为进出宫门的凭证。根据官服的不同,服紫者佩金鱼符,服绯者佩银鱼符。
(2)元丰:宋神宗年号,公元1078—1085年。
(3)扬王:宋神宗之弟赵颢。荆王:宋神宗之弟赵。
【译文】
按本朝礼仪规定,亲王的玉带上不佩带鱼符。元丰年间,皇帝特制了玉鱼袋,赐给扬王、荆王佩戴在玉带上。
旧制,馆职自校勘以上,非特除者,皆先试,唯检讨不试。初置检讨官,只作差遣(1),未比馆职故也。后来检讨给职钱,并同带职在校勘之上,亦承例不试。
【注释】
(1)差遣:指官员的实际任职,宋代官员的“正官”是官阶,决定其品级、俸禄等,“差遣”则是实际职务。宋代的馆职一般只是作为“正官”的官衔,并不实际负责馆务,所以与作为“差遣”的检讨官不同。
【译文】
按照旧的规定,馆阁职员中从校勘官以上,除了特别任命的以外,都要先进行考试,只有检讨官不考。因为一开始设置检讨官,只是作为差遣职务,和其他馆职作为官衔不同。后来检讨官也给了俸禄,同时可以兼任,级别在校勘官之上,不过也延续惯例,不进行考试。
旧制,侍从官学士以上方腰金(1)。元丰初,授陈子雍以馆职(2),使高丽,还除集贤殿修撰,赐金带。馆职腰金出特恩,非故事也。
【注释】
(1)腰金:指佩戴金带。
(2)陈子雍:即陈睦,字和叔,一字子雍,莆田(今属福建)人。嘉祐六年(1061)状元,授知潭州,累迁集贤校理,出为两浙提点刑狱,拜监察御史。又召为史馆修撰,以宝文阁待制知广州,移知潭州。
【译文】
按照旧的规定,侍从官中位在学士以上的官员才可以使用金带。元丰初年,授予陈睦馆职,派他出使高丽,回来以后,授予他集贤殿修撰的官职,并赐予金带。馆职官员佩戴金带是出于特别的恩典,不是惯例。
今之门状称“牒件状如前,谨牒”(1),此唐人都堂见宰相之礼。唐人都堂见宰相,或参辞谢事先具事因,申取处分(2),有非一事,故称“件状如前”。宰相状后判“引”,方许见。后人渐施于执政私第,小说记施于私第自李德裕始(3)。近世谄敬者,无高下一例用之,谓之“大状”。予曾见白乐天诗稿,乃是新除寿州刺史李忘其名。门状(4),其前序住京因宜,及改易差遣数十言,其末乃言“谨祗候辞(5),某官”。至如稽首之礼(6),唯施于人君,大夫家臣不稽首,避人君也。今则虽交游皆稽首。此皆生于谄事上官者,始为流传,至今不可复革。
【注释】
(1)门状:登门拜访时递上的自我介绍性文书,类似于今天的名片。
(2)处分:安排。
(3)李德裕(787—850):字文饶,赵郡赞皇(今属河北)人,以门荫入仕,累官校书郎、监察御史、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中书侍郎、镇海节度使、淮南节度使等,封卫国公。卒赠左仆射。《新唐书》卷一八〇有传。
(4)寿州:今安徽寿县。
(5)祗(zhī)候:恭候。
(6)稽首:跪拜磕头。
【译文】
现在登门造访的门状称“牒件状如前,谨牒”,这是唐代人在都堂拜见宰相的礼仪。唐代人在都堂拜见宰相,如果有参拜、辞谢等事,要先写明事情的原由,申请后听取宰相的安排,有时不只一件事,所以称“件状如前”。宰相在门状后面批答“引”,才允许进见。后人逐渐将这种礼节施用于宰相的私宅之中,据小说家记载,施用于私宅的做法始自李德裕。近代那些谄媚的人,无论高下,一律使用这种格式,称为“大状”。我曾经见到一篇白居易的诗稿,背面是新任寿州刺史李某的门状,文章前面几十字叙述住在京城的原因以及改换的官职,最后写着“谨祗候辞,某官”。至于像稽首的礼节,以前只能在对君主时使用,士大夫的家臣不行稽首礼,这是避免使用对君主的礼节。现在却在朋友之间都行稽首礼。这些都源于谄媚高官的人,而从此开始流传起来,到现在已经无法再革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