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用

  下载全书

熙宁八年(1),章子厚与予同领军器监(2),被旨讨论兵车制度。本监以《周礼·考工记》及《小戎》诗考定:车轮崇六尺(3),轵崇三尺三寸(4)。毂末至地也(5),并轸为四尺(6)。牙围一尺一寸(7),厚一尺三分寸之二。车罔也(8)。毂长三尺二寸,径一尺三分寸之二,轮之薮三寸九分寸之五(9),毂上札辐凿眼是也(10)。大穿内径四寸五分寸之二,《记》谓之“贤”(11),毂之里穿也。小穿内径三寸十五分寸之四。《记》谓之“轵”,毂之外穿也。辐九寸半,辐外一尺九寸,并辐三寸半,共三尺二寸,乃毂之长。金厚一寸,大小穿,其金皆一寸。辐广三寸半。深亦如之。舆六尺六寸(12),车队四尺四寸(13)。队音遂,谓车之深。盖深四尺四寸,广六尺六寸也。式深一尺四寸三分寸之二(14),七寸三分寸之一在轸内。崇三尺三寸,半舆之广为之崇(15)。较崇二尺二寸(16),通高五尺五寸。较,两上出式者(17),并车高五尺五寸。轸围一尺一寸,车后横木。式围七寸三分寸之一(18),较围四寸九分寸之八,轵围三寸二十七分寸之七,此轵乃木之植者,衡者与毂末同名。围二寸八十一分寸之十四(19),此式之植者,衡者如较之植轵而名互异。任正围一尺四寸五分寸之二(20),此舆下三面材持车正者。辀深四尺七寸(21),此梁舡辀也(22)。轵崇三尺三寸。此辀如桥梁,矫上四尺七寸。并衡颈为八尺七寸。国马高八尺,除衡颈则如马之高。长一丈四尺四寸,前十尺(23),队四尺四寸。前一丈,筞长五尺(24),衡围一尺三寸五分寸之一,长六尺六,轴围一尺三寸五分寸之一,兔围一尺四寸五分寸之二(25),辀当伏兔者,与任正相应(26)。颈围九寸十五分寸之九,颈,辀前持衡者。踵围七寸七十五分寸之五(27)。踵,辀后承辕处。轨广八尺,两辙之间(28)。阴如轨之长,侧于轨前。二(29),前著骖辔(30),后属阴。在骖之外,所以止出。胁驱长一丈(31),皮为之,前系于衡,当骖马内,所以止入(32)。服马颈当衡轭(33),两服齐首。骖马齐衡,两骖雁行,谓小却也。辔六。服马二辔,骖马一辔。度皆以周尺,一尺当今七寸三分少强。以法付作坊制车,兼习五御法。是秋八月,大阅,上御延和殿亲按。藏于武库,以备仪物而已。

【注释】

(1)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

(2)章子厚:即章惇,字子厚,北宋宰相,封魏国公。

(3)崇:高。

(4)轵(zhǐ):车轴端,轴头。

(5)毂(gǔ):车轮中心插轴的部分。

(6)轸(zhěn):车箱底部四周的横木。(bú):垫在车厢和车轴之间的木块,原作“”,据别本改。

(7)牙围:车轮外周的粗围。

(8)车罔:车轮周围的框子。

(9)薮(sǒu):指轮轴上辐条汇聚的地方。原作“数”,从王国维《观堂校识》改。

(10)辐(fú):连接车轮和车毂的直木条。

(11)贤:车毂内端用来穿车轴的大孔。

(12)舆(yú):车厢。

(13)队:通“隧”,这里指车厢的宽度。

(14)式:通“轼”,车前的横木扶手。

(15)广为:原作“深谓”,从王国维《观堂校识》改。

(16)较:车厢两旁超出车轼的部分。

(17)(yǐ):车厢两旁可以倚靠的木板。

(18)式:原作“贰”,从王国维《观堂校识》改。

(19)(duì):车轼下面横直交接的栏木。

(20)任正:车箱底部的横木,在前方、左方、右方的专名为“任正”。

(21)辀(zhōu):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

(22)舡(chuán):船。

(23)(fàn):车厢前面的挡板。

(24)筞(cè):同“策”,赶马用的棍子。

(25)兔:又名伏兔,勾连车厢底板和车轴的部件。

(26)辀当伏兔者,与任正相应:原作“與前当辕者,與任正相为四面”,从王国维《观堂校识》改。

(27)踵:指辀后承车厢横木的地方。《观堂校识》以为当作“踵围七寸七十五分寸之五十一”,未知孰是。

(28)辙:原指车轮经过的痕迹,这里指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

(29)(yǐn):引车前行的皮带,一端系在车轴上,一端系在骖马胸部的皮革上。

(30)骖(cān):古代一车四马,驾在车前两侧的马称骖马。辔(pèi):驾驭牲口的缰绳和嚼子。

(31)胁驱:一种驾马的用具。

(32)当骖马内,所以止入:原作“后属于轸内,胁所以止之”,从王国维《观堂校识》改。

(33)服马:古代一车四马,夹着车辕的两匹马称服马。颈:字原脱,从王国维《观堂校识》补。轭(è):驾车时搁在马颈上的横木。

【译文】

熙宁八年,章惇和我共同主持军器监的工作,皇帝下旨要讨论兵车规制。军器监根据《周礼·考工记》以及《小戎》诗而考定:车轮高六尺,轵高三尺三寸。从毂末端到地面,加上轸是四尺。牙围一尺一寸,厚一尺三分之二寸。即车罔。毂长三尺二寸,直径一尺三分之二寸,轮轴辐条汇聚处长三寸九分之五寸,就是毂上札辐凿眼的地方。大穿内径长四又五分之二寸,《考工记》称为“贤”,是毂的内穿。小穿内径长三又十五分之四寸。《考工记》称为“轵”,是毂的外穿。辐长九寸半,辐外一尺九寸,加上辐的三寸半,一共三尺二寸,就是车毂的长度。金属包片厚一寸,大穿、小穿,其金属包片都厚一寸。辐宽三寸半。厚度也像这样。车厢长六尺六寸,队长四尺四寸。队发音为遂,指车厢的长度。意思是长四尺四寸,宽六尺六寸。车轼长一尺四又三分之二寸,七又三分之一寸在轸内。高三尺三寸,以车厢一半的高度为高。较高二尺二寸,通高五尺五寸。较是车厢两边长出车轼的部分,加上车高是五尺五寸。轸围一尺一寸,即车后横木。轼围七又三分之一寸,较围四又九分之八寸,轵围三又二十七分之七寸,这个轵是木插入的地方,横着的轵与毂末同名。围二又八十一分之十四寸,这是车轼插入的地方,横着的就像是较上插的轵,而名称不同。任正围一尺四又五分之二寸,这是车厢下的三面的横木,用来保持车厢平衡。车辕长四尺七寸,这是梁舡辀。轵高三尺三寸。这种车辕就像桥梁,矫上四尺七寸。加上衡颈是八尺七寸。国马高八尺,除去衡颈就相当于马的高度。长一丈四尺四寸,前十尺,队四尺四寸。前一丈,筞长五尺,衡围一尺三又五分之一寸,长六尺六,轴围一尺三又五分之一寸,兔围一尺四又五分之二寸,辀当伏兔,与任正相应。颈围九又十五分之九寸,颈是辀前连接车衡的部位。踵围七又七十五分之五寸。踵是辀后面承辕的地方。轨宽八尺,这两轮之间的距离。阴如轨的长度,在轨侧前方。绳两根,前面系在骖马的缰绳上,后面连接阴。在骖马之外,用来防止它们跑出去。胁驱长一丈,皮制的,前面系在横木上,装在骖马内侧,用来防止它们挤进来。服马的颈部架在衡轭上,两匹服马的马头相齐。骖马和横木对齐,两匹骖马如雁行,指它们稍微靠后一点。缰绳六根。服马一匹两根,骖马一匹一根。长度都按周代的尺计算,一尺相当于现在的七寸三分多一点。用这种规格交付作坊制作战车,并学习五种驾驭马车的方法。这年秋天八月,举行了盛大的检阅典礼,皇帝到延和殿亲自检查。之后收藏在武库中,以备作用礼仪用品。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1)。煎和之法(2),常欲湆在下(3),体在上,则易熟而不偏烂(4)。及升鼎(5),则浊滓皆归足中。《鼎卦》初六:“鼎颠趾(6),利出否(7)。”谓浊恶下,须先泻而虚之,九二阳爻,方为鼎实。今京师大屠善熟彘者(8),钩悬而煮,不使著釜底(9),亦古人遗意也。又古铜香垆(10),多镂其底,先入火于垆中,乃以灰覆其上,火盛则难灭而持久。又防垆热灼席,则为盘荐水(11),以渐其趾(12),且以承灰灺之坠者(13)。其他古器,率有曲意,而形制文画,大概多同。盖有所传授,各守师法,后人莫敢辄改。今之众学人人皆出己意,奇邪浅陋,弃古自用,不止器械而已。

【注释】

(1)鬲(lì):古代煮饭用的炊具,类似于鼎,足部中空。

(2)煎和:烹调。

(3)湆(qì):肉汤。

(4)偏烂:夹生。

(5)升鼎:指肉煮好后取出。

(6)趾:指鼎足。

(7)否(pǐ):污垢。

(8)彘(zhì):猪,这里指肉。

(9)釜(fǔ)底:锅底。

(10)香垆:指古代室内燃烧香饼的一种熏香炉。垆,通“炉”。

(11)荐:承放,容纳。

(12)渐:浸泡。

(13)灺(xiè):焚香的香灰。

【译文】

古代有一种三足皆空、中间可以装东西的鼎,称为“鬲”。烹调的方法,常常是肉汤在下面,肉块在上面,这样就容易煮熟而不容易夹生。烧完以后,那些肉渣滓就沉到鼎足之中。《鼎卦》初六爻说:“把鼎颠倒过来,有利于清除污垢。”意思是污垢在下面,需要先把那些东西倒出来,把鼎清空,到九二阳爻,才是鼎里有东西。现在京城那些擅长烧肉的大厨师,都把肉钩起来悬着煮,不使肉和锅底接触,这也是古人流传下来的方法。又如古代的铜香炉,大多把底部镂空,先把火种放到炉子里,然后盖上灰,这样可以使火力旺盛而持久,难以熄灭。又比如为了防止炉子过热烧到席子,就准备一个盘子装上水,用来浸泡炉足,并且也可以用来盛放掉下来的香灰。其他的古器,也都有特殊用意,而形状、图案则大致相同。大概是有所传授,各自遵守师法,后人不敢随便更改。现在的各种学问,人人都想自出己意,离奇而浅陋,放弃古意而自以为是,不只是在器械制作上而已。

“大夫七十而有阁。”(1)“天子之阁,左达五,右达五。”(2)阁者,板格,以庋膳羞者(3),正是今之立(4)。今吴人谓“立”为“厨”者,原起于此,以其贮食物也,故谓之“厨”。

【注释】

(1)大夫七十而有阁:出自《礼记·内则》。阁,指贮藏食物的柜子。

(2)“天子之阁”三句:出自《礼记·内则》。达,夹室,指储藏食物的地方。

(3)庋(guǐ):放置,收藏。膳:羞,美食。

(4)立(guì):通“柜”,柜子。

【译文】

《礼记》上说:“大夫七十而有阁。”“天子之阁,左达五,右达五。”其中的阁就是指板格,是用来存放美食的,就是现在的立柜。现在江浙一带的人称立柜为“厨”,起源就在这里,因为是用来贮藏食物的,所以称为“厨”。


艺文补笔谈卷三

器用|补笔谈卷二|梦溪笔谈 - (北宋)沈括|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