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干

  下载全书

【作者小传】

(? —约888)字雄飞,门人私谥玄英先生。新定(今浙江建德)人。举进士不第,隐居会稽镜湖。感通至中和间,以诗著名江南。多应酬之作,也有些诗篇抒写羁旅之思及闲适出世思想。有《玄英先生集》。(《唐诗纪事》卷六三、《唐才子传》卷七)

题报恩寺上方[1]

方干

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

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

〔注〕[1]上方:住持僧居住的内室,这里借指佛寺。

为寺院题诗,却不从寺院本身着笔,只是尽情描写山林美景和奇趣,抒发对眼前风光的留恋和赞叹,自然把读者引入一个“清峭”深邃的意境。

诗人一开始就坦露自己惊喜的心情和宽广的胸怀。“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他站在山顶寺院,好像在召唤后来的游人:来啊,来啊,请先到顶峰的佛堂来吧!这里你尽可以扩展视野,放眼看这世界是多么宽阔广大!字里行间表现出诗人兴致勃勃,意气飞扬。“来来”、“先上”,语言通俗,带有鲜明强烈的感情色彩。

接着,诗人撷取了四个最具美感的镜头——悬岩飞瀑,林萝绿荫,迢递群峰,盘旋山道,艺术地再现了报恩寺的无限风光。

先写岩上瀑布的动态:“岩溜喷空晴似雨”。岩上的飞泉悬瀑,凌空迸射,水珠四溅,化为一片迷濛的云烟,袅袅而下,宛如在朗朗晴日,挂起一幅白色的雨帘。“喷空”,状水势之大,飞泻之急,遣词有力,把岩溜写活了。“晴似雨”,使景色空濛缥缈,分外清幽蒨丽,给人们多少神思异想。

接着写林萝的静态:“林萝碍日夏多寒”。林间的藤萝,缠树绕枝,遮空蔽日,形成了浓密的树荫。置身其间,一阵阵爽人的凉意,沁肌侵骨。哪里还有什么盛夏的炎威,溽暑的烦恼!

再写群山的远姿:“众山迢递皆相叠”。步出林荫,纵目瞭望,遥远的群山,重峦叠嶂,点点峰尖,如碧海浪涌。这是一幅立体感很强的画图,令人游目骋怀,开拓心胸。只有居高临下,放眼天边,才能把群山写得这样形神俱活,气势磅礴。

然后写山道的由近而远:“一路高低不记盘”。登临高处,回顾来时走过的山间盘旋小路,绵延起伏,曲折回环。“却顾所来径”(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又引起多少的遐想。刚才上山时,只觉得左绕右转,上下攀缘,奇趣无穷,再也记不清经过了多少次的盘旋,才登临到这个群山的绝顶。这一句回首总括了山路的艰险,景色的苍茫渺远。

最后,诗人深情地写道:“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这上方的美景久久地萦绕着诗人的心,可惜眼下就要归去了,真有些留恋难舍。“清峭”一词,总括前二联的景物:“清”,指“岩溜”、“林萝”;“峭”,指“众山”、“一路”,用词贴切不移。今日一别,何时还能重游呢?将来在梦中重游此地恐怕也要难舍难分呀!全诗在无限的依恋中结束,读者却久久沉浸在一种流连忘返、情难自已的况味之中。

这首诗情景交融,妙合无垠。那情是触景而生,情中有景;那景是缘情而生,景中含情。题寺诗却以情景取胜,又很少有所谓佛家禅味,足见诗人宽广的胸次、深细的体察和灵活多变的笔致。

(徐竹心)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攲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这首诗,是诗人旅居洋州时写的。洋州,治所在今陕西洋县,在汉水北岸。

首句以“非我有”扣诗题“旅次”,说明举目所及都是异地之景,托出自己落泊失意、他乡作客的境遇,透露出一种悲凉的情调。次句写诗人触景而起对家乡的怀念。身处异地而情怀故乡,不难想见其失意之状和内心的苦涩。“举目”、“思量”是诗人由表及里的自我写照,抬首低眉之间,蕴含着深沉的感伤。

第二联写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未止,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诗人写景寄情,即以鹤、蝉自况,前者脱俗,后者清高。这是说自己空有才学,不能凌云展翅,占枝高鸣,却落得个异地依人、他乡为客的境地,犹如这鹤投孤屿、蝉过别枝一般。一个“投”字,一个“过”字,一个“孤”字,一个“别”字,寄寓着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慨,自怨自艾,自悲自叹,却又无可奈何。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这两句前人十分称道,被认为是“齐梁以来未有此句”(五代何光远《鉴诫录》)。从写景角度而言,诗人眼耳并用,绘形绘声,传神逼真,对蝉声的描写更有独到之处。骆宾王诗“西陆蝉声唱”(《咏蝉》),许浑诗“蝉鸣黄叶汉宫秋”(《咸阳城西楼晚眺》),都写蝉在通常情况下的鸣叫;而方干此诗,则是蝉在飞行过程中的叫声,不仅蝉有动势,而且声有特色:诗人捕捉的是将止而未止的蝉声,这种鸣叫有独特的声响和音色,能诱发读者的想象。一“曳”字用得新颖别致,摹状精切传神,前所罕见。

第三联:“凉月照窗攲(qī)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前一句写月夜独处。一个“凉”字,一个“倦”字,极写诗人的冷寂凄清,孤独无聊。后一句变换场景,写饮宴泛觞的场面。泛觞是一种游戏,古时候,园林中常引水流入石砌的曲沟中,宴会时,把酒杯放置水面,任其漂浮,飘到谁的面前,就该谁饮酒。饮宴游戏,高朋满座。诗人置身于这热烈气氛之中,却神游于此情此景之外,他对着那在水池中慢慢流动的酒杯呆呆地出神,显出一副寡言少欢的神态。“泛觞迟”的“迟”字,既写景,又出情。

这一联,以月明之夜和宴乐之时为背景,用反衬的手法,表现诗人的自我形象。上下两句场景虽然不同,人物形象如一,显示出难以消解的情怀,却又藏而不露。

直到第四联,作者才将内心的隐痛和盘托出:“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遗憾啊,仕途多阻,未能平步青云;虽然做梦都梦到江南故乡,而此身却在异地作客。末句以“身旅羁”和首句的“非我有”相照应,又回扣诗题的“旅次”二字,结构严谨。

从全诗的艺术风格来看,这一联显得过分率直而欠含蓄。不过,由于有了前面一系列的铺垫和渲染,倒也使人觉得情真意切。大概方干对自己功名不就,耿耿于怀,如鲠在喉,但求一吐为快吧。

(周锡炎)

题君山[1]

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注〕[1]此诗一作程贺《咏君山》,“自古”作“此本”,“元”作“云”。

洞庭湖中有一座奇秀的青山,传说它是湘君曾游之地,故名君山,又名湘山、洞庭山。由于美丽的湖光山色与动人的神话传说,它激发过许多诗人的想象,写下许多美丽篇章。其中多有为人传诵的名句,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雍陶《题君山》)等等,巧比妙喻,尽态极妍,异曲同工。

而方干这首《题君山》写法上全属别一路数,他采用了“游仙”的格局。

“曾于方外见麻姑”,就像诉说一个神话。诗人告诉我们,他曾神游八极之表,奇遇仙女麻姑。这个突兀的开头似乎有些离题,令人不知它与君山有什么关系。其实它已包含有一种匠心。方外神仙正多,单单遇上麻姑,就有意思了。据《神仙外传》,麻姑虽看上去“年可十八九”,却是三见沧海变作桑田,所以她知道的新鲜事儿一定不少。

“闻说君山自古无”,这就是麻姑对诗人提到的新鲜事一件。次句与首句的起承间,有一个跳跃。读者不难用想象去填补,那就是诗人向麻姑打听君山的来历。人世之谜甚多,单问这个,也值得玩味。你想,那烟波浩渺的八百里琼田之中,兀立着这样一座玲珑的君山。泛舟湖面,“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许棠《过君山》),这个发现,会使人惊喜不置;同时又感到这奇特的君山,必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来历,从而困惑不已。诗人也许就是带着这问题去方外求教的呢。

诗中虽然无一字正面实写君山的形色,纯从虚处落墨,闲中着色,却传达出了君山给人的奇异感受。

“君山自古无”,这说法既出人意表,很新鲜,又坐实了人们的揣想。写“自古无”,是为引出“何以有”。不一下子说出山的来历,似乎是故弄玄虚,其效果与“且听下回分解”略同。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这真是不说则已,一鸣惊人。原来君山是昆仑顶上的一块灵石,被巨大的海风吹落洞庭的。昆仑山,在古代传说中是神仙遨游之所,上有瑶池阆苑,且多美玉。古人常用“昆冈片玉”来形容世上罕有的珍奇。诗中把“君山”设想为“昆仑山顶石”,用意正在于此。“海风吹落”云云,想象奇瑰。作者《题宝林寺禅者壁》云:“台殿渐多山更重,却令飞去即应难。”题下自注:“山名飞来峰。”可见此诗的想象显然受到“飞来峰”一类传说的影响。

全诗运用奇特想象,从题外落笔,神化君山来历,间接表现出君山的奇美。这就是所谓“超以象外,得其圜中”。

“游仙”一体,起自晋人,后世多仿作,但大都借“仙境”以寄托作者思想感情。而运用这种方式来歌咏山水,间接表现自然美,不能不说是方干的一个创造。由盛唐诗的兴发情至,转入更多的意匠经营,这是中晚唐诗的一个趋向。其不及盛唐之处在此,而其胜于盛唐之处亦在此。

(周啸天)


崔橹曹邺

方干|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