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诸
【作者小传】
汝州(今河南临汝)人。开元初登进士第,九年(721)中拔萃科。后官至许昌尉。有诗名,其《登鹳雀楼》诗传诵人口。《全唐诗》存其诗一首。《全唐诗外编》补诗一首。(《元和姓纂》卷九、《唐诗纪事》卷二七、《登科记考》卷七)
登鹳雀楼[1]
畅诸
城楼多峻极[2] ,列酌恣登攀[3] 。
迥临飞鸟上,高谢世尘间[4] 。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今年菊花事[5] ,并是送君还。
〔注〕[1]题一作《登观鹊楼》,此从《全唐诗》。 [2]峻极:极高。晋葛洪《抱朴子·知止》:“嵩岱不托地,则不能竦峻极,概云霄。” [3]列酌:指宴集饮酒。酌,酒杯。《楚辞·招魂》:“华酌既陈,有琼浆些。” [4]“迥临”两句:一作“迥林飞鸟上,高榭代人间。” [5]菊花事:古时重阳日有赏菊、饮菊花酒等风俗。梁宗懔《荆楚岁月记》:“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诗:“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里泛指重阳节登高、饮酒、赏菊诸事。
此诗《文苑英华》卷七一〇所收李翰《河中鹳雀楼集序》中已提及,宋司马光《续诗话》、沈括《梦溪笔谈》仅录中间二联,主名俱作畅诸;至明洪楩《唐诗纪事》始误为畅当;《全唐诗》沿袭之,遂长期误传。
鹳雀楼早已不存。故址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西面,黄河中的一个小岛上。楼高三层,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水,为唐代登览胜地。许多诗人都曾登临赋诗。畅诸这首诗抒写诗人重阳日登鹳雀楼送别友人的情怀,在宋代就曾获得很高评价,与王之涣同题名作并举。
诗的起笔两句写登高饮酒以见豪情。诗人极口赞美城楼的高峻,正显示出登攀的豪气。重阳宴集,列酒畅饮,此情此景,何其欢畅!随后,乘着酒兴,诗人偕友人恣情攀登这极高的鹳雀楼。其意气之风发,逸兴之遄飞,淋漓酣畅地衬托出诗人气冲云天的壮志豪情。
三、四两句写楼高以寄胸怀。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从艺术表现看,这里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物体似低小的感觉来反衬近处物体的高大,饶有意趣。从思想境界看,则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而飘飘欲仙,大有高蹈出世之想。
五、六两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中条山脉西接华山。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远大,志向无羁。这两句与前两句一气相贯,既以显出楼高望远,更以见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
结末两句写重阳“菊花事”以明别意。重阳日,古代有登高、饮酒、赏菊、佩茱萸诸俗。诗人以“菊花事”概括此番重阳佳节的情事,简括而富诗意。其间寓含以菊的高洁自励自况的意味,见出诗人迥异世俗的情志。诗人特举“今年”二字,实为突出其有别于往年的特别意蕴。又郑重强调“并是”,点明此番登临意全在于送别友人归去,殷殷惜别之情,尽在不言之中。
宋人沈括称赞这诗的中间四句和王之涣诗都“能状其景”(《梦溪笔谈》)。但景以情见,物由志显,能状壮阔山河,正因诗人胸怀高尚。这诗和王诗都是情景交融的好诗。畅诸与王之涣都是盛唐诗人,但由于遭遇、处境的不同,因而两诗的意境也有所不同。畅诸在唐玄宗开元初进士擢第,九年(721)中拔萃科,后官至许昌尉,长期仕途淹滞,有志不骋。但他志不苟俗,有一股冲决樊篱的激情,因而在送别之时登临赋诗,抒怀励志,瞩目高远,激情迸发。从当时历史条件看,应当说,这诗的思想内容是进步的。而这种励进的精神,在今天也是可取的。
(倪其心 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