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鹄

  下载全书

【作者小传】

大历、贞元间人。初隐居汉阳(今湖北武汉)山中,后为诸府从事。与张籍交善。诗多描写隐居情趣,也有反映现实生活之作,风格疏远放逸。《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唐诗纪事》卷二九、《唐才子传》卷四)

江南曲

于鹄

偶向江边采白蘋, 还随女伴赛江神[1] 。

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2] 卜远人。

〔注〕[1]赛江神:旧俗用仪仗、鼓乐、杂戏迎神出会,周游街巷。届时村民游观,商贩云集,引为喜庆,谓之“迎神赛会”。“赛江神”即为其中之一。 [2]掷金钱:民间迷信的一种,以钱币占卜,其法不一。大抵于祷祝之后,以抛掷金钱的向背排列次序推断吉凶。

《江南曲》为乐府清商曲《江南弄》七曲之一。于鹄这首诗是其中较有生活情趣的一篇。

从来写闺情的诗歌,多从思妇的梳妆打扮起始,然后以陌头杨柳、高楼颙望、长夜无眠等写其抑郁的离情。这首诗却借质朴的民歌体裁,从另一方面给人以别具一格的风采。

江南曲 于鹄——明刊本《唐诗画谱》

“偶向江边采白蘋”,“偶向”二字在于说明人物“江边采白蘋”的举动只是心不在焉地出于一时的偶然。“还随女伴赛江神”,显然是无可无不可地跟着别人转悠。“还随”二字,反映出她那做事貌合神离的恍惚神情。“采白蘋”也好,“赛江神”也好,全都不是这位少妇此时此际本意欲行之事,不过反映她那一心惦记“远人”、行无所适的烦乱而已。

可是尽管如此,有时一个小的举动,也会泄露心中的秘密,她终于“暗掷金钱卜远人”,以寄托自己深思的感情。她表面上似乎也和大家一样,向“江神”做祷告,祈求幸福,实际上她“暗掷金钱”,乃是为了占卜远方“伊人”何时归来。而这一切她做得很小心,怕人发觉而遭人取笑,占卜时不敢“分明语”,“掷金钱”装模作样,采取“暗掷”的方式来掩人耳目。就这样,诗人着力描摹少妇欲言又不敢语,欲卜又不敢掷,欲罢又不甘休,只能“暗掷”的那种神情,既逼真,又细腻,委婉曲折地表现了这位少妇的深情与羞态。

这首诗连用“偶向”、“还随”、“不敢”等虚词,作为点睛的笔触,惟妙惟肖地再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同时抓着一个动人的细节来刻画人物心理,这都是初唐诗中少见的。

(陶慕渊)

巴女谣

于鹄

巴女骑牛唱《竹枝》[1] ,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注〕[1]《竹枝》:巴渝一带的民歌。

诗人以平易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恬静闲雅的巴女放牛图。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写的是夏天的傍晚,夕阳西下,烟霭四起,江上菱叶铺展,随波轻漾;一个天真伶俐的巴江女孩,骑在牛背上面,亢声唱着山歌,沿着江边弯弯曲曲的小路慢慢悠悠地回转家去。如此山乡风味,何其清新动人!

下两句“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纯然是小孩儿家天真幼稚的说话口气,像是骑在牛背上的小女孩对于旁人的一段答话。这时天色渐渐晚了,可是这个顽皮的小家伙还是一个劲地歪在牛背上面唱歌,听任牛儿不紧不忙地踱步。路旁好心的人催促她快些回家,要不,待会儿天黑下来,要找不到家门了!不料这个俏皮的女孩居然不以为然地说道:“我才不害怕呢!只要看见伸出木槿篱笆外面的大大的芭蕉叶子,那就是我的家了!”木槿入夏开花,花有红、白、紫等色,本是川江一带农家住房四周通常的景物,根本不能以之当作辨认的标志。小女孩这番自作聪明的回话,正像幼小的孩子一本正经地告诉人们“我家爷爷是长胡子的”一样地引人发笑。诗中这一逗人启颜的结句,对于描绘人物的言语神情,起了画龙点睛的妙用。

这是于鹄采用民谣体裁写的一篇诗作,词句平易通俗,富有生活气息,反映了川江农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恬静生活的一个侧面,读来饶有隽永动人的天然情趣。

(陶慕渊)


李益孟郊

于鹄|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