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如何解决
字 下载全书
人民群众因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而出现利益分化,将会是相当一段时期的客观事实。基层“闹缠”不断的问题,不能坐等利益分化消失。务实地说,解决这一问题不容易,但又必须解决。怎么办呢?
笔者觉得,首先还是要从基层政府自身做起。长期以来,“老好人”现象和“不出事逻辑”主导了基层治理。基层政府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往往无原则,以息事宁人为导向,最终培育了一大批特殊利益人群。
这两年,相当一批人占据当地的公益性岗位,成了“领空饷”的特殊利益人群;一些闹访、缠访者,成了谋利型上访者,只要是关键时间节点,就要“敲诈”基层政府一笔钱。出现这种状况,当然和自上而下的维稳考核体系有关,但也不可否认,一些基层政府在其中不愿意深入做群众工作,尤其不愿意做教育群众的工作。很多基层领导,也是秉持着“只要我任内不出事”的理念,不愿意揭盖子,而是使用各种策略捂着、盖着。
在转型社会中,地方性规范本来就在迅速解体。这个时候,基层政府不应是“老好人”,而应是社会公序良俗的坚定维护者。撇开基层治理的有效性不谈,仅仅是从社会的良性运行来说,一个负责任的基层政府,守规矩、立规矩,或许比什么都重要。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国家需提供一套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治理规则。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是简单的口号,亦不是简单的顶层设计,归根到底是要回应基层需求。当前的基层治理,急需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引。
总而言之,“闹缠”现象与文明社会相去甚远。从一般规律看,社会的文明进程需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时期,但政府的法治化建设却可以有时间表。在这个意义上,政府确立规则总是比普通民众规则意识的形成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