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强化

  下载全书

概言之,“保护伞”的运作,其实有足够的“制度基础”。

一个掌握实权的领导,在一个地方经营时间足够长,就一定可以构筑自己的“关系网”。这个“关系网”,既包括地方治理体系形成的“官官相护”,也包括地方相对封闭和发达的熟人社会网络。

客观上,我国的干部制度是“下管两级”,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基层官员其实一辈子就待在一个地方,流动性小,必定形成熟人关系;并且,我国的治理体系具有鲜明的“分口管理”的特征,一个主要领导分管一个领域,这个领域往往业务相近,也是相互配合的关系。

于是乎,分管领导也是实权领导——他可以增强部门协同,提高行政效率,但这也意味着,只要他有意运作,就可以在自己的分管领域建立一个小圈子。

问题是,基层治理其实是存在大量灰色地带的,靠制度解决不了,得依靠官员的主观能动性。

如此一来,基层官场和地方市场之间,就存在一个广阔的“议价空间”。当一个没有私心的官员去议价时,他可能是一个敢于担当的好官员;但当一个有私心的官员去议价时,哪怕是有公共利益的保护,他也很容易在有意无意间成为“保护伞”。

因此,“保护伞”的级别和规模,同黑恶势力的组织程度,往往相辅相成。

通常情况下,黑恶势力垄断的领域越多,组织能力越强,“保护伞”就越大,“保护伞”内部的组织能力也越强。

一旦一个地方的政治社会生态灰化,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某种意义上,这种地方其实已经很难自我清理。因此,多数涉及面广的“保护伞”,都是在中央督导组的督导之下遭受打击的。

例如,2019年4月,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的云南昆明“孙小果案”,就是中央扫黑除恶第20督导组下沉至昆明督导期间打掉的。该案时间跨度长、案情离奇,这让我们不得不猜想,其背后的“关系网”和“保护伞”会不会也是集团性的?


二 基础能人与村霸

三 强化|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是如何运作的?|二 基层腐败,怎么治|治大国若烹小鲜:基层治理与世道人心 - 吕德文|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