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道

【题解】

守道,即守国之道,也就是确保国家政权的原则。文章的开头“圣王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必完法”,是全文的论点,然后分别依次论证这一论点。文章首先论述“圣人立法”应做到“赏足以劝善”,只有做到“功多者位尊,力极者赏厚,情尽者名立”,才能使上下相得,人们乐于为君竭忠尽力,而君主也可以高枕无忧。接着,文章又从使“贲、育之所不能犯,盗跖不能取”的角度,论述“立法”应重罚的主张。最后,说明君主应严格执法,只有法令严明,才能“使人尽力于权衡,死节于官职”,而庸主也可不失天下。

文章用简短的篇幅,重申了韩非的立法和执法原则,观点鲜明,层次分明。

【原文】

圣王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必完法。治世之臣①,功多者位尊,力极者赏厚,情尽者名立。善之生如春,恶之死如秋,故民劝极力而乐尽情,此之谓上下相得。上下相得,故能使用力者自极于权衡②,而务至于任鄙③;战士出死,而愿为贲、育④;守道者皆怀金石之心⑤,以死子胥之节⑥。用力者为任鄙,战如贲、育,中为金石,则君人者高枕而守己完矣。

【注释】

①治世:治理得好的社会。

②权衡:秤锤为权,秤杆为衡,这里比喻法度。

③任鄙:人名,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

④贲、育:孟贲、夏育,两人都是战国时期的卫国人,著名的大力士。

⑤金石之心:比喻像金石一样坚贞不变的心。

⑥子胥:指伍子胥,名员,春秋末期楚国人,后为吴王夫差的大夫,因屡次进谏,触怒夫差,被逼自杀,被人视为忠臣的典范。

【译文】

圣明的君主确立法治,他的赏赐足以鼓励人们做好事,他的威刑足以制服暴乱,他的措施足以保证法制完善。治理得好的社会的臣民,功劳多的地位尊贵,竭尽能力的人得到优厚的赏赐,尽心尽忠的人名声得以树立。好的东西就像春天的草木一样蓬勃生长,坏的东西就像秋天的草木一样枯萎死亡,所以民众互相劝勉乐于竭力尽忠,这就叫做君主和臣民相得相宜。君臣上下相得相宜,所以能使出力的人在法度的范围内尽力,努力做到发挥出任鄙那样的力量;战斗之士拼死向前,而希望成为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维护法治的人都心如金石一样坚贞,愿像伍子胥那样尽忠守节。出力的都愿成为任鄙那样的力士,战士都愿成为孟贲、夏育,心中坚如金石,做君主的就可以高枕无忧而确保国家政权的原则也就完备了。

【原文】

古之善守者,以其所重禁其所轻,以其所难止其所易,故君子与小人俱正,盗跖与曾、史俱廉①。何以知之?夫贪盗不赴溪而掇金,赴溪而掇金则身不全。贲、育不量敌,则无勇名;盗跖不计可,则利不成。明主之守禁也,贲、育见侵于其所不能胜,盗跖见害于其所不能取,故能禁贲、育之所不能犯,守盗跖之所不能取,则暴者守愿②,邪者反正。大勇愿,巨盗贞,则天下公平,而齐民之情正矣。

【注释】

①盗跖:春秋末期著名的强盗,贪而不廉的典型。曾:指曾参,孔子的学生,以孝闻名。史:指史,一名史鱼,春秋时卫国的大夫,以廉正闻名。

②愿:谨慎。

【译文】

古代善于守道的人,用重刑禁止轻罪,用人们所难以违犯的法令制止人们容易犯的罪行,所以君子、小人都安分守法,而盗跖贪鄙者与曾参、史这样的廉正之士都同样廉洁。怎么知道是这样呢?因为贪心的盗贼不到深涧里去捡金子,如果到深涧里捡金子身体就难以保全。孟贲、夏育不估量敌人的力量,就不会有勇力的名声;盗跖不估量成功的可能性,就不可能成功。圣明的君主紧握法禁,这就是要使孟贲、夏育为了在所不能取胜的地方取胜结果却受到制裁,使盗跖在不能取得东西的地方窃取东西而受到惩罚,所以能够禁止孟贲、夏育在不能取胜的地方取胜,防守住盗跖在不能盗取东西的地方行窃,强暴的人就谨慎了,为非作歹的人也会回到正道上来。凶猛的人谨慎了,大盗贼也廉正了,那么社会就公正太平,而平民百姓的思想也就端正了。

【原文】

人主离法失人,则危于伯夷不妄取①,而不免于田成、盗跖之祸②。何也?今天下无一伯夷,而奸人不绝世,故立法度量。度量信,则伯夷不失是,而盗跖不得非。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③,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托天下于尧之法④,则贞士不失分,奸人不侥幸。寄千金于羿之矢⑤,则伯夷不得亡,而盗跖不敢取。尧明于不失奸,故天下无邪;羿巧于不失发,故千金不亡。邪人不寿而盗跖止。如此,故图不载宰予⑥,不举六卿⑦;书不著子胥,不明夫差⑧。孙、吴之略废⑨,盗跖之心伏。人主甘服于玉堂之中⑩,而无瞋目切齿倾取之患⑪;人臣垂拱于金城之内⑫,而无扼腕聚唇嗟唶之祸⑬。服虎而不以柙⑭,禁奸而不以法,塞伪而不以符⑮,此贲、育之所患,尧、舜之所难也。故设柙,非所以备鼠也,所以使怯弱能服虎也;立法,非所以备曾、史也,所以使庸主能止盗跖也;为符,非所以豫尾生也⑯,所以使众人不相谩也。不独恃比干之死节⑰,不幸乱臣之无诈也;恃怯之所能服,握庸主之所易守。当今之世,为人主忠计,为天下结德者,利莫长于此。故君人者无亡国之图,而忠臣无失身之画。明于尊位必赏,故能使人尽力于权衡,死节于官职。通贲、育之情,不以死易生;惑于盗跖之贪,不以财易身;则守国之道毕备矣。

【注释】

①伯夷: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长子,因推辞君位而外逃。后又反对周武王伐商,周灭商后,不食周粟而饿死。

②田成:指田成子,即田常。春秋末年齐国的大臣,后杀齐简公控制了齐国政权。

③贤:德才好的人。不肖:与“贤”相对,德才不好的人。

④尧: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首领,传说中的圣君。

⑤羿:指后羿,夏代东夷族有穷氏的部落首领,以善射著称。

⑥宰予:即宰我。孔子的学生,在齐国做临淄大夫,反对田常夺权,失败后被杀。

⑦六卿:指晋国掌权的六大贵族,即范氏、中行(hánɡ)氏、智氏、赵氏、魏氏、韩氏。

⑧夫差(chāi):春秋末期吴国的君主,因不听伍子胥的劝谏,被越王勾践战败,后自杀。

⑨孙、吴:指孙武、吴起,两人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

⑩玉堂:指王宫。

⑪瞋目:怒目,瞪眼。

⑫金城:金石一样坚固的城,指都城。

⑬扼腕聚唇:左手扼住右腕,噘起嘴唇,愤怒怨恨的样子。嗟唶(jiè):哀怨叹息。

⑭柙(xiá):关猛兽的木笼子。

⑮符: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兵时的凭证,用金、玉、铜、竹、木等制成,分成两半,各执其一,有事时合之以验真假。

⑯豫:通“预”。尾生:人名,传说中最守信用的人。

⑰比干:商纣王的叔父,因屡次劝谏商纣王,被剖心而死。

【译文】

君主背离法治而失去人心,那么就算遇到伯夷那样清廉的人也会出现危险,而不能避免田成弑主夺权、盗跖为非作歹这样的祸害。为什么?现在社会上没有一个伯夷,而奸诈的人在社会上不断出现,所以设立法令制度。法制执行坚决,那么伯夷不会失去他的好行为,盗跖也不能为非作歹。法令明确清晰,那么有德才的也不能侵犯才德不好的人,强大的不能侵夺弱小的,人数多的不能欺凌人数少的。把天下寄托于尧的法令,那么清白的人不会失去本分,奸邪的人不会有侥幸的心理。把金钱寄托在后羿弓箭的保护之下,那么伯夷那样推让的人也不会丢钱,而专门偷盗的盗跖也不敢窃取。尧的法令严明到不放过一个坏人,所以全社会都没有奸邪;后羿的技巧达到了百发百中的地步,所以他守护的金钱不会被偷窃。在这样的情形下奸邪的人活不长而盗窃销声匿迹了。像这样,图书里就不会记载宰我,不会列举六卿;典籍里不会著录伍子胥,不会提到夫差。孙武、吴起的谋略废弃不用,盗跖也不会起盗窃之心。君主在宫殿里锦衣玉食,而没有怒目切齿痛恨奸臣颠覆国家的忧患;臣下垂衣拱手从容地在都城中办事,而没有怨愤哀叹的祸害。制服老虎不用关兽的笼子,禁止奸邪不用刑法,杜绝作伪不用符节,这是孟贲、夏育所担心的,尧、舜也感到为难的事情。所以设立了木笼子,不是用来防备老鼠的,是用来使怯弱的人也能制服老虎的;建立法令,不是用来防备曾参、史的,是为了使普通人不能互相欺诈的。不光依靠比干那样的誓死效忠的节义,不侥幸乱臣们不行欺诈;而是依靠怯弱的人也能制服老虎的“柙”,把握住平庸的君主所容易守住的“法”。在当今社会,如为君主们忠心考虑,为天下人积德造福,没有比实行法治更长远的了。所以做君主的人不会有亡国的图画,而忠臣也不会有杀身的描绘。明白了尊重君位的人一定会受赏赐,所以能使人们在法制内竭尽其力,誓死效忠于自己的官职。即使有孟贲、夏育的勇力,也不会轻易去死;即使被盗跖那样的贪心迷惑,也不会为了谋财而送命;这样,确保国家政权的原则就具备了。


安危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