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
【题解】
大体是整体和根本的意思,即法家治理国家的根本观点。作者认为能治理好国家的关键和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因道全法”。所谓“道”,是指宇宙万物,包括天地、江海、山谷、日月运行的客观法则;所谓“全法”,是指社会治理中的一切都要全面依法而行,不要受自己的私心、私利、爱恶的拖累。作者认为,这样就能出现“至安之世”,“君子乐而大奸止”。而治理得最好的社会,应该是“上下交朴”,协调一致的。这也反映了作者对君臣关系的理想。
【原文】
古之全大体者①:望天地,观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②;不逆天理③,不伤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④;不引绳之外⑤,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守成理,因自然;祸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爱恶;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纯朴不散,心无结怨,口无烦言。故车马不疲弊于远路,旌旗不乱于大泽,万民不失命于寇戎,雄骏不创寿于旗幢⑥;豪杰不著名于图书,不录功于盘盂⑦,记年之牒空虚⑧。故曰: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使匠石以千岁之寿操钩⑨,视规矩⑩,举绳墨,而正太山⑪;使贲、育带干将而齐万民⑫,虽尽力于巧,极盛于寿,太山不正,民不能齐。故曰:古之牧天下者,不使匠石极巧以败太山之体,不使贲、育尽威以伤万民之性。因道全法,君子乐而大奸止。澹然闲静,因天命⑬,持大体。故使人无离法之罪⑭,鱼无失水之祸。如此,故天下少不可。
【注释】
①大体:指事物的整体和根本。
②权衡:秤锤和秤杆,这里指法制。
③天理:指自然的法则。
④难知:指难以察知的隐微的东西。
⑤绳:即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比喻准绳、法。
⑥骏:通“俊”。幢(chuánɡ):指羽盖葆幢,古代的一种旗帜,竿头上有五彩鸟羽做成的羽葆,垂下其形如盖。
⑦盘盂:青铜用具,先秦时常在上面铸文字,记录功名。
⑧牒:古代的书板,这里代指史书。
⑨匠石:人名,古代的著名工匠。钩:古代石匠用的一种工具。
⑩规:指圆规,画圆的工具。矩:画方形的工具。这里都借指法。
⑪太山:即泰山。下文“太山”同。
⑫贲、育:孟贲和夏育,卫国人,战国时期的著名勇士。干将:古代的宝剑名。
⑬天命:指自然的定数或法则。
⑭离:通“罹”,遭受、触犯。
【译文】
古代能顾全大体的人:瞭望天地,观察江海,顺应山谷的起伏、日月照耀、四时变化、云层分布、风向变化的自然法则;不以智巧烦扰心境,不以私利拖累自身;把国家治理的效果寄托在法术上,把事物的是非寄托在赏罚上,把物体的轻重寄托在权衡上;不违背自然的法则,不伤害人的本性;不吹毛求疵,不洗垢索瘢;不偏向到法的外面,也不偏向到法的里面;在法禁以外的事不可严苛,在法禁以内的事不可宽缓;坚守不变的道理,顺应客观自然;祸和福完全由宇宙的普通法则和国家的法制决定,而不出于个人的主观好恶;荣和辱的责任在于自己,而不在于他人。所以最安定的社会,法像早晨的露水一样,清纯而不浊乱,人们对它心中没有积怨,口中没有愤愤不平的言论。因此没有远路奔跑的劳累,旌旗不会战败后丢弃在水泽,民众不会在敌人的侵犯中丧命,勇士不会夭折于将军的旗帜之下;图书里不留下豪杰的名字,盘盂上不铸刻立下的战功,国家编年的史册中一片空白。所以说:没有比政令简约的利更大,没有比天下太平的福更久。让匠石用千岁的寿命拿着钩子,看着规矩,举着墨线而校正泰山;让孟贲、夏育身带利剑治理百姓,虽然极尽技巧,寿比天地,泰山仍无法被校正,而民众也不能被治理好。所以说:古代统治天下的人,不让匠石用尽技巧去破坏泰山的形体,不让孟贲、夏育发挥他们的威力去伤害百姓的本性。依照普遍的自然法则全面把握法度,君子安乐而大的犯罪被制止。安适闲静,顺应自然法则,把握事物的整体和根本。所以使人们没有受法制惩治的罪过,鱼儿没有离开水的祸害。像这样,天下就很少有不能治理好的。
【原文】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①。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②,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③,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④。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注释】
①必:通“毕”。
②小助:指为江海增加水量的细流。
③大人:这里指君主。
④历心于山海:指像太山那样不立好恶、像江海那样不择小助。
【译文】
如果上面不能像天那样辽阔那么下面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如果心不能像地那样浑厚就不能托载起所有的事物。泰山不存有好恶之情,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海不挑剔奔向它的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博富。因此君主像天地那样生活于世间而使万物齐备,心胸像山海那样阔大而使国家富强。君主没有因忿怒而对臣民的残害,臣民没有因积怨而成君主的祸患,君臣都很纯朴,以道为归宿。所以积累下长远的利益,建立起巨大的功业,在生前树立名望,德泽流传后世,这就是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