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城市活力:密度、创新与消费

  下载全书

2019年我带着一个MBA游学团访问了英国著名学府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授课的教授提到了著名老牌歌手比利乔(Billy Joel),说他2016年的收入是2 300万英镑,其中的2 200万是从现场表演中挣的。这位在我还是小孩子时就已经红了的艺人,从磁带时代唱到了CD时代,又唱到了网络时代。

又是网络,很多人相信网络可以取代线下的见面了,但老歌手的收入绝大多数还是来自线下,人们还是喜欢看现场。甚至可以这么说,当歌手的歌越来越容易在网上听到,而且可以通过无线网络随时听,歌手的收入反而更多来自现场了。

似曾相识的一次争论是,当年在电视被发明出来时,人们也曾预测,没人会再去电影院,结果,电影没有消亡,反而越拍越好了。

如果说,看电影这种活动还必须是消费者自己到现场去才行,那么,对于球赛、演唱会而言,消费者纯粹是个观众,即使在没有网络的年代,也可以通过电视看转播或回放。但是,人们还是要去现场看,觉得那才有氛围。甚至电子竞技赛事,也是现场异常火爆。

到目前为止,城市发展的基本逻辑还没有变化,那就是方便人们见面。

而且,是和不同类型的人见面。城市的活力和创新来自人们差异性的碰撞,尤其是信息和文化的差异性。

同时,由于人的天性是“喜新厌旧”,大多数人总是希望生活在一个多样化的世界。

人们往往想要的只是多样性的生活,但并不喜欢和太过差异化的人群生活在一起。问题是,城市的多样性,恰恰来自人群的差异性,这是属于现代化城市的一对矛盾。

3.1 创新之城

3.2 消费型城市

3.3 在试衣间里发朋友圈

3.4 受抑制的服务业

3.5 改善“人口的素质结构”?


活力3.1 创新之城

第三章 城市活力:密度、创新与消费|活力|向心城市:迈向未来的活力、宜居与和谐 - 陆铭|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