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酉阳杂俎 - (唐)段成式;张仲裁译注 >
- 前集卷 >
- 四
喜兆
【题解】
喜兆,吉庆的兆头。本篇三则,均为唐人时事。
【原文】
集贤张希复学士尝言¹,李揆相公将拜相前一月²,日将夕,有虾蟆大如床,见于寝堂中,俄失所在。
又言,初授新州,将拜相,井忽涨水,深尺余。
【注释】
¹集贤学士:职官名。《旧唐书·职官志二》:“集贤学士之职,掌刊缉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滞,则承旨而征求焉。其有筹策之可施于时,著述之可行于代者,较其才艺而考其学术,而申表之。”张希复:字善继,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人。登进士第,历官集贤校理、集贤学士。按,张希复在本书中屡次出现,和本书作者段成式曾为集贤院同僚。本条所载,见于唐张读《宣室志》卷一:“李揆于乾元中为礼部侍郎,尝一日昼坐于堂之前轩,忽闻堂中有声极震,若墙圮。揆惊,入视之,见一虾蟆俯于地,高数尺,魁然殊状。揆且惊且异,莫穷其来,即命家童以一缶盖之。客曰:‘夫虾蟆者,月中之物,亦天使也。今天使来公堂,岂非上帝以荣命付公乎?’黎明启视之,已亡见矣。后数日,果拜中书侍郎平章事。”
²李揆(711—784):字端卿,郑州(今属河南)人。开元间进士及第。乾元二年(759)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修国史,封姑臧县伯。相公:对宰相的尊称,后来也用于尊称级别较高的官员。
【译文】
集贤学士张希复曾经说,李揆相公将要拜相的前一个月,一天傍晚时分,有只像床那么大的虾蟆,出现在卧室里,一会儿又不见了。
又说,李相国刚到新州任职,将要拜相,水井忽然涨水了,涨深了一尺多。
【原文】
郑相公宅¹,在昭国坊南门²,忽有物投瓦砾,五六夜不绝。乃移于安仁西门宅避之,瓦砾又随而至。经久,复归昭国。郑公归心释门,禅室方丈³。及归,将入丈室,蟢子满室⁴,悬丝去地二尺,不知其数。其夕,瓦砾亦绝。翌日,拜相。
【注释】
¹郑(752—829):字文明,郑州荥阳(今属河南)人。唐宪宗即位,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²昭国坊:和下文的“安仁(坊)”,均为唐代长安城坊。
³方丈:一丈见方。后以方丈称佛寺住持。
⁴蟢(xǐ)子:或作“喜子”,亦名“蟏蛸”,一种长脚小蜘蛛。古人认为这种蜘蛛着于人衣,则有亲客至。
【译文】
郑相公的宅第,在昭国坊南门,忽然有什么东西向他家扔瓦砾,接连五六个晚上也不停歇。郑就搬到安仁坊西门的房子里去躲避,没想到这种怪事又跟过来了。过了很长时间,只好又搬回昭国坊。郑相公信仰佛教,家里有一丈见方的禅室。等回到昭国坊,准备进入禅室,发现满屋不计其数的蟢子,到处都悬着蛛丝网,离地有两尺。当晚,扔瓦砾的声音消失了。第二天,就拜相了。
【原文】
成式见大理丞郑复说¹:淮西用兵时²,刘沔为小将³,军头颇易之,每捉生踏伏⁴,沔必在数,前后重创,将死数四。后因月黑风甚,又令沔捉生。沔愤激深入,意必死。行十余里,因坐将睡,忽有人觉之,授以双烛,曰:“君方大贵,但心存此烛在,即无忧也。”沔后拜将,常见烛影在双旌上⁵。及不复见烛,乃诈疾归京。
【注释】
¹大理丞:大理寺为掌管刑狱的机构,大理丞是大理寺属官,职掌分判大理寺事。《旧唐书·职官志三》:“(大理寺)卿一员,少卿二员。……正二人,丞六人,主簿二人,录事二人,府二十八人,史五十六人。”郑复:荥阳(今属河南)人。唐文宗大和年间,历官京兆尹、剑南东川节度使、大理少卿、楚州刺史。
²淮西用兵:唐元和十年(815),彰义节度使吴元济发兵侵邻境,屠舞阳,焚叶县。朝廷发各道兵征讨,无功。十二年,任裴度为淮西处置使,李愬雪夜袭蔡州,擒吴元济送长安,斩于独柳树下。淮西,也称“淮右”,在今安徽北部、河南东部的淮河北岸一带。
³刘沔(miǎn,784—848):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少事李光颜,为帐中亲将,光颜讨吴元济,以刘沔为前锋。后官至节度使,以太子太保致仕。小将:即子将,唐代武职名。唐制,每军大将一人,副二人,总管四人,子将八人;子将掌布列行阵、金鼓及部署卒伍。
⁴捉生:捉俘虏。踏伏:潜伏。
⁵旌:军旗。
【译文】
我听大理丞郑复说:平定淮西之乱时,刘沔还只是名小将,长官很轻视他,每次执行捉俘虏和潜伏等任务,刘沔必定是其中一员,多次身受重伤,有几次还差点丢了命。后来,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长官又命令刘沔去捉俘虏。刘沔心怀愤怒,深入敌后,心想这回死定了。走了十多里,坐着昏昏欲睡,忽然有人弄醒他,给了他一对蜡烛,说:“你会显贵的,只要心里想着这对蜡烛,就可以平安无事。”刘沔后来升为将军,经常看见军旗上有这对蜡烛的影子。等到军旗上看不见烛影的时候,他就假装生病,回到了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