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下一代

  下载全书

·没有笑容,没有激动

中年人的梦里多的是失去了的青春。青春不再,迟暮之感自会引起我们对过去的怀念,对当前的淡漠和惋惜,对将来的惆怅、恐惧和逃避。生命中充满着打击、丧乱,自信心逐渐销蚀的人,更容易触景伤情,发生这类的意境。到达这阔别十年的英伦之初,我在圣保罗大教堂前徘徊俯仰之际,看四周残垣断墙,一片疮痍,想当年巨厦华屋,石像雕栏,现已烟消云散,似乎象征着这百年帝国的残体。我料想华贵世家式微时节的子弟们,大概不会缺乏《桃花扇》余韵里的空虚情调。当我在一位牛津的旧友叙迎我的信上,读到这样一句话“这里的朋友们都盼望你来讲庄子”时,我似乎觉得我的料想大概有了着落。大英帝国至少已经进入中年了。

周末稍暇,我偕友到“高门”去重游我初到伦敦时的寄寓。房屋依然,但是人物已非。我退回车站,在一家以前常到的小茶社里去稍坐。人很少。我坐定了,向着掌柜的姑娘说:“这是我十年前常来的地方。”我预想这一句多少带着怆感的话,必然会引起对方的惆怅。事实却不然。她很淡然地不经意地接口说:“十年前我就在这里。”并没有笑容,但也没有半丝激动。好像这是件多么平常的事,好像这十年里没有任何可以值得提起的,可以挂得上久别的朋友们絮絮话个不停的遭遇。平常得很。我很有一点拘束,显然的,我所期望于英国朋友们的心境在他们的平民中并不存在。他们并不像我这样多感。我茫然了。

从英国的处境说,哪一点不类于式微的世家、久经磨折的中年人?丘吉尔在这次巴力门闭会那天辩论缅甸的独立案时,开头就说:“当我们祖父的时代,人们都想早些起身,怕赶不上帝国领土扩大的官报,现在,相反的,迟起了会在梦里溜走帝国失地的消息了。”看看日常生活吧。住:炸坏的房屋每条街上都可以见到。据说十年之内要修葺这些房屋还赶不及,新房子更谈不到。吃:胜利后快要两年,限购制度非但没有取消,反而连面包都限制了。圣诞节前因为美国罢工,粮食部长本来打算连夜去美乞援,生怕每人每顿两片面包的供给都担负不起。饭堂里挂着“面包战争”的口号。衣:从鞋子起到领带,全得用“课榜”,每人每年有定数的课榜,用完了就不能再买。大体说来,一个人一年至多全身换一次。帽子没有限制,但是普通人却多是光头,头发留长一点来御寒。我不必一项一项地描写英国物质上的拘紧,总之,十年之隔已经在每一件生活的小节上感觉到了区别。

在这匮乏的事实前,为什么除了牛津的少数少爷们愿意听庄子之外,普通人并不抱怨,也不那样多愁善感,怀念过去的乐园呢?我在初到的时候,实在不知怎样解释。

·街上没有了孩子的吵闹

一天中午,我坐在窗前闲看街景。伦敦的平民区我是相当熟悉的。十年前,我在家读了半天书,不用看表,只要听见窗外一片儿童的嘈杂声,就知道是12点了。因为附近有个小学,而我的窗对面正是一家熟鱼铺。孩子们从学校出来,就挤到这店里去买三个铜子鱼,带了面饽在油里炸出来的那么一块,和两个铜子洋芋。我也有时去买来吃,味儿当然说不上,营养也不比一块面包为强。孩子们在街上一面闹,一面吃,乱哄哄地使我没法再工作。因之,这种街景对我印象很深。这次到伦敦,熟鱼铺面前在中午时没有孩子们来闹了。我在窗前闲望时,看到了这一点差别。

房东太太刚有事来和我谈话,我就问她,“你那位孙少爷中午不回家吃饭的么?”她很得意地摇了一摇头:“这归学校管了,他们吃得很不坏,我哪里有精神来照顾他?学校若是不备伙食,还不是只能让他在街上买些东西喂饱小肚子就算了。现在他们花样多了,我也弄不清楚。什么维他命,什么钙质,――你知道,那一套。孩子们回来说得头头是道。老师们每天还要按着什么科学方法喂他们哩。”

“要不要给钱的呢?”

“钱现在还是要的,六个铜子一天,六个铜子在家能吃些什么呢?孩子们中有些穷苦的,不给钱也可以。听说新的教育法案通过了,大家可以不必给钱了。一星期也要三先令,一个月不是半镑钱么?其实学校不止供给六个铜子的东西,每天每个孩子可以喝一瓶牛奶,不要钱。”

我本来打算在英国住几个月,养养身体,像我前年在美国一样,每顿喝一杯牛奶,两个月,我增加了五磅重。谁知道这次到英国一看,牛奶已受了限制,每天每个成人只有这么一点刚够加在红茶里。我当时想,大概德国的飞弹把英国的乳牛炸死了许多,那种笨重的牲口当然不会进防空洞。因之英国的牛奶出产减少了,不能不在消费上加以限制。听了老太太的话,引起了我的疑问。

“每个孩子在学校里有不要钱的牛奶喝,哪里有这么多牛奶呢?”

老太太并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她是不很管闲事的。她唯一的希望是买座房子,在战前她虽有这希望,但是没有这可能。可是战后却成了事实。为了鼓励人民修葺房屋,政府借钱给人去收买炸坏的房屋。房屋的修理费由政府担负。房主不过只是经营一下和添置一些室内设备就得。我们这位老太太就整日地工作,修好一间,出租一间,收了租钱,再布置另一间。一年来,全屋已经都修好,布置好。她很得意地觉得多年的梦想是完成了。政府是好的,她信赖它,投票时投工党,因为这政府给了她成为房主的机会。其他的事,她一样信任,也不很过问。她知道我对于教育有兴趣,所以说,“我有一位朋友,康利小姐,她在小学里教书。你要知道这些问题,我请她来喝茶,和你谈谈”。

·和康利小姐的对话

过了几天,康利小姐来了。我们一同喝茶,以下是我们的谈话:

我:“我听说4月1号你们的新教育法案要实施了。这是你们这次战事的收获。恭喜!”

康:“是的,其实这新法案没有什么新的地方。很多改革方案早就立了法,也早就该实行。但是你知道我们英国人是因循的。非打一次仗,受了一次苦,才明白这些事应该赶快做了。教育改革法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已通过了一次,是1917年。可是实际成就很少,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身。我是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虽则损失很大,但是没有多少人觉得当时的社会制度出了严重的毛病。可是这一次不同了。我们大多数人明白,英国若还是走旧路是会灭亡的了。”

我:“你说严重的毛病是什么呢?”

康:“我是小学教员,不很知道其他的问题,我所说的是关于孩子的事。以前我们说改革教育只是关于课堂里的事。我们觉得孩子们应该多知道些事情,品性上应该好好发展,但是我们并没有像现在一般感觉到孩子应当成为英国社会上最重要的人物。我不知道你能不能看得到,我们现在的确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这些孩子们身上了。我们这一代的责任不过是过渡的,是保育下一代。英国的新社会要现在这些孩子们长大了去创造。”

我:“你不是说,把国家大事交给下一代,你们自己没有把握去创造了么?”

康:“也许你说得不错,像我这样年纪的人,已经完全觉悟英国旧有的一套是靠不住的了。至于理想,我们有。但是我们,又是英国人的性格在作祟了,并不相信把旧的推翻,新的自然会出现。新的得慢慢养成,像孩子一般。昨天我听广播,关于煤矿国营的事。那位燃料部长不是也说,我们现在着手,还得一代之后才能见效么?机器要逐渐改装,资本要累积,人才要培养。有效的工业基础,现在还是理想,要一步步向前走,才能实现。”

我:“但是你不是也说,你们不能再耽误了么?现在就得动手?”

康:“当然,在教育里也是如此。我们有理想,就是每一个英国孩子,不管他父母的经济情形怎样,都得依他的能力得到他服务于社会最好的机会。我们先得把这个原则实现了,其他社会事业才有基础。我刚才不是说这是战争的结果么?我们在战争里才认识人才的重要。说起来,真是我们的耻辱。我们入伍的年轻人的体格远没有德国的好。我们以前的社会把保育孩子的责任交给父母,同时又在各种方面降低父母的收入,结果孩子得不到应有的营养,身体羸弱。等到国家要他们去保护时,他们的弱点暴露了,差一点,我们几乎支持不了。所以战时政府在1944年就决定把孩子的教育问题好好地整理一下,才有现在的新法案。”

我:“新法案的基本精神是在由社会来担负孩子们身心发展的责任么?”

康:“一点不错。譬如说:我们在战时已经实行了学校供给牛奶的办法。要发展孩子的知识,第一步是使他们身体得到常态的发育。我不知道你已看见过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报告没有,我自己就遇到过这类事情。以前在我班上有个孩子,不肯用心,捣乱,不交朋友,成绩很坏。我罚他,愈罚愈不成。可是自从供给了牛奶之后,这孩子面色红润了,脾气也变了。现在是我班上最好的学生之一。这真使我不能不相信孩子营养的重要了。我不是专家,但是我的经验是这样。”

我:“我是很同意你的,但是哪里来这么多牛奶呢?大人们都吃不够,孩子们怎么能够呢?”

康:“这是我们英国在这次战争中最重要的胜利了,我们已经征服了自己的弱点。孩子的牛奶是我们大人们节省下来的。英国牛奶的产量其实并没有减少。但是以前是给有钱人喝完了,穷孩子们吃不到。现在政府限购了,先让孩子们吃够了,然后再分配给其他的人。我们固然希望大家有牛奶喝,但是在不能供给全体的时候,应该先给最需要的人去喝。”

我:“一个重要的原则!我们中国有所谓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古训。这是说物资的分配不根据财富,而根据需要。”

康:“这就是我们所谓社会主义。关于供给牛奶这事,不但是工党极力支持,保守党都赞同,因为效果太清楚了。现在你到学校里去看,孩子们的面色多可爱!去年体格检查已经证明,孩子们的健康比了战前已经大有进步。我们英国也许别的都退步了,但是孩子们的健康却进步了。我觉得那就成了。我们有希望了。我们的希望在下一代!”

·嫩芽在黄叶底下

康利小姐有很多话和我说,好像从1947年起义务教育将要延长一年,一个孩子可以免费从五岁起读书读到十五岁。我一面听,一面想,我的感想可走远了:什么维持了战后英国的士气?人不能老是在伤感中过生活。伤感一路通颓废,消沉;一路通悲愤,发泄。这两条路固然好像南辕北辙,但是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每个人生活永远不得着落。我虽没有到过欧洲大陆,从去过那里的朋友们口边听来,似乎就有这种情势。美国在战争里的损失固然浩大,人民的生活普遍地降落了。但是英国的特权阶级脑子里不单有个人的特权,还有一个国家的共同幸福。他们还宝贵英国文化里特有的作风,他们能及时退让。他们能把牛奶在自己口头省下来,交给全国的孩子去喝。他们增加所得税,收入愈多的付税愈多,这笔国家收入却用来改良煤矿,健全工业的基础;规定最低工资,保证工人阶级的物质生活;发展保险事业,减少生老病死灾祸的打击。最重要的一项,在教育法案的序言中明白说明,就是不使国家任何的灾难降到孩子们的身上。在战时,运输孩子们疏散的优先权可以超过军火。郊外所有阔人们的别墅全部征用给孩子们住。工党政府努力地这样做,不是迷信任何主义,而是维持人民的士气,让每个人觉得眼前吃一些苦是有意义的。生活一有意义,就甘心情愿地发奋工作了。人本来是个奇怪的动物。为了来世上天,却可以把现世的幸福舍弃。人是有将来的,因为他们愿意为将来而受苦。

我耳边似乎只有“为了下一代”五个字。也许是我那天累了,整天没有出街,显得又兴奋,又疲乏。康利小姐看我靠着沙发,不发一言地望着她,感觉到有一些不自在。她看了看手表,起身要告辞了。我也清醒了一些,跟着站起来。

“康小姐,我很想出去走一下,活动活动。”

“我就住在小学附近,从公园那边抄出去很近。”

我陪着康利小姐走到了小学校的门口。门口正停着一辆教育局的运货车。工人们忙着去卸货,有蔬菜、黄萝卜、鲜红柿、牛肉。康利小姐指着这车说:“每天这时候,孩子们下一天的食物就送来了。厨房在学校里。听说曼彻斯特比伦敦组织得更好,全市有一个集中的大厨房,请了营养专家监督,每天要预备好几万孩子们的午餐。”

我笑了:“我可不愿吃这种大规模生产的伙食,根本没有味儿。”

康小姐:“你们自己不煮饭,有太太来侍候的人,自然可以讲究味儿,反正不劳你们的手,对不对?但是多少女子就为丈夫和孩子们的口味,关在厨房里了。我们现在正需要小学教师,不能不请你们这类丈夫们吃吃没有味道的伙食了。”

“我并不打算讨论我最不懂的妇女问题,但是为了下一代……”

“对了,你记住这一句话,就懂得我们了。”

运货汽车卸下了东西,又匆忙地开走了。这是英国复兴的保证。公园里满地是黄叶,黄叶覆盖着明年的嫩芽。

1947年1月4日于伦敦芦叶寨


煤荒悼爱玲·魏金生

为了下一代|重访英伦 - 费孝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