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全球化与文化自觉:费孝通晚年文选 >
- 陆
九访兰州 一次讲话
今天我们召开一个座谈会,在这个座谈会上我们要研究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在西部大开发中,怎么样认识人文资源在其中的作用和意义,要如何去保护、开发和利用西部的人文资源。西部的人文资源,不仅包括过去我们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许多人文方面的遗产,也包括现在还活着的并还在继续发展的各种人文方面的活动,尤其是现存的各民族的文化艺术方面。
长期以来,我一直对西部很关注,关注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觉得在全国的发展中,西部落后了,为了全国经济发展的平衡它必须赶上去,我要为此出把力,帮一帮它。这是我经常到西部考察的出发点,仅仅甘肃,在这十几年间我就来了九次。这期间我所注重和关心的都是经济的发展,目的是“志在富民”,是想提高农民的收入。所以,到甘肃我挑的第一个地方就是农民生活最苦的定西县,那还是在80年代。那时我从研究东部的发展,开始转到了西部,当时我对西部的贫困印象很深,这种印象不是假的,是真实的。但片面性很强,这种片面性就在于,我只看到了西部贫困的一方面,却没有看到它富有的一方面,没有看到它具有那么多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那么多还存活的和还在发展的各民族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当然这种片面也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因为当时的经济实在是太落后,如果不解决经济问题,一切问题都免谈。但这种经济发展又不能全靠国家,必须自力更生,所以认为西部的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生产力解决经济问题,在这一方面我是对的。但在这一期间却忽视了西部的另一方面,那就是它富有的一方面。如果早一点认识这个问题,对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的工作就能早一点开展。
记得还是我在读中学的时候就听说有一个西北考察团在西北考察,其中还有一个瑞士人叫斯文·哈定,那时我只是觉得西北很神秘,有很多有趣的生物和民俗文化,但没有看到它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意义,也没有看到它在今后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我当时的富民思想也没错,但现在改革开放已经二十几年了,西部落后的局面还没有完全解决,国家又提出了西部大开发,这是对的。但是不能重复我的错误,忘记了西部的另一面,也就是它所具有的、丰富的人文资源这一方面。今天上午我们参观了甘肃博物馆,感到你们这里的人文资源太丰富了,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已经发现了的,其实还有很多是尚未发现的。博物馆中的许多藏品都是在近一百年或几十年中收集和发现的。在早些时候中国人是不重视这些人文资源的,但是外国人重视它,到这里来考察,还偷走和抢走了我们的许多珍贵文物。首先是我们不懂得自己的家产值钱,不知道自己有这么珍贵的财源,没有认识它嘛。我们这代人是很苦的人,因为我们中国的经济落后,在国际上没有地位。我出生在1910年,也就是辛亥革命的时候,这是一个中国悲惨局面的段落。我的一生所看到的都是中国人贫穷的一面,所以,让中国人富起来,是我这一辈子的最大愿望。认为首先要有经济基础,要有生产力的发展,没有经济基础,其他的方面的发展就谈不上。
就像甘肃的博物馆有那么多的宝贝,但却没有一个好的陈列,有很多的文物都没有展出来,因为没有那么大的地方,这就是我们的财力不够。有了宝贝不能表现出来,不能宣传出去。但在这20年当中,中国的经济有了发展了,农民的收入也有了提高,西部虽然还是比较落后,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江苏的农民收入是向万元进军,当然,比较起来西部就有距离了。
所以西部的重点还是在发展生产力,只是不要忘记了,我们还有一部分很大的财富,也就是在人文资源方面的财富,经济发展了,我们就要注意到这一部分财富,首先要保护好它,才能谈得上今后怎么去利用和开发它。在保护这些人文资源方面,甘肃还做得不错,起码在这20年来,没有什么大的破坏,在早期很多东西都被外国人偷走了或抢走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敦煌,解放以后就不会再有这样的情况了。虽然,在“文化大革命”时许多地方的传统文化和文物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但甘肃省好像还比较好。
我在甘肃下面跑,有一个印象,就是在群众里面、农民里边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很重视,到很多农民家里去看,门口都贴有对联。在下面我碰到一个青年,他把他父亲写的字给我看,是草书,写得好极了,问他父亲是干什么的,他告诉我说是个小学教员。这说明这里的传统文化深入到民间去了,这不简单。在我们江苏,农民的生活很富,但在乡村里对传统文化有兴趣或有研究的却不多。所以在甘肃不少农村还有传统文化的底子。我当年在定西,到洮河一带去考察,感觉到当地的农民对传统的文化有一种爱惜的心理,他们虽然文化不高,但对传统的民间艺术却很热爱,也很热心地举办和参与各种民间的艺术活动,很多的传统文化和文物都保存得比较好。我不知道我讲得对不对,总之,我有这样的印象。我们还要加强宣传,要让当地人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东西的重要性。也有很多人对于这些古文物和古文化遗产不懂,也不认识,主要是基础知识不够。
我这是第九次到兰州来,才第一次讲到了人文资源的问题,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这意味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已经开始产生变化了,也就是说当物质发展到一定地步以后,人们就要开始重视精神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人们才发现我们面对的不仅有自然资源,还有宝贵的人文资源,这是在我们的感情产生了变化,物质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看到的。在经济落后时期,人们不大可能会认为人文活动留下的遗迹和传统是一种资源,是因为经济的发展才促进了人们对人文资源的认识。
所谓的人文资源就是人工的制品,包括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它和自然资源一样,只是自然资源是天然的,而人文资源却是人工制造的,是人类从最早的文明一点一点地积累、延续和建造起来的,它是人类的文化、人类的历史、人类的艺术,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一样,有很多是属于不可再生的,一旦被破坏掉,就永远无可挽回。
我昨天在甘肃博物馆看到了许多原始的彩陶,真是美极了,那时候人类的生产力还很低,还是属于新石器时代,但在陶器上所反映出来的精神世界却是很丰富的,那么多抽象的和具象的纹样,表达出了我们祖先最早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还有那些为了不同用途而做成的不同造型,也反映了最初人类的生活方式。因此,它们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种陶器,而且还是一种文化,一种早期的中国人的文化。尽管我以前知道,早期的人类社会有石器、有陶器,但那都是空的,是书本上的。这次到博物馆,实际看到了,才被感动,才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所以,我们今后要多普及历史和考古方面的基础教育,不仅是在书本上学,还要带学生多到博物馆看看,让他们通过这些认识我们国家的历史,知道哪些是我们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甘肃现在发现的文物古迹已经很多,但还有没有尚未发现的文物古迹呢?这都很难说,就像当年的敦煌也是偶然被发现一样,当年看守敦煌的王道士就是因为不懂得那些文物的价值,所以把许多珍贵的国宝都很便宜地卖给或送给了外国人。因此,我们先要提高我们的认识,提高人们的素质,提高大家在文化历史方面的修养,只有这样人们才会自觉地去保护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刚才我已经说了传统的文化在我们甘肃是有基础的,这种基础存在于群众之中,农民之中,这要把它保持下去,并进一步培养起来。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想讲的是,我们对于人文资源的态度,首先要宣传,要让老百姓知道,这些是宝贝,是有文化价值的,甚至还是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的。在干部里面也要加强教育,干部很重要,有些群众碰到了珍贵的文物却不认识,干部要有这方面的知识,不要让群众随意丢掉或破坏掉。尤其在西部大开发期间,在进行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时,很可能会无意中发掘出一些古文物或要破坏掉一些古文物,包括一些古建筑,我们尤其要注意。比如你们今天给我看的一块当年中原皇帝给西藏王的令牌,就是在收破烂的废品堆里无意中发现的。这一类的东西一定还很多,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有时候因为我们不懂,所以也就在我们的眼皮下溜过去了。就像20年代的一些外国探险家,到中国西北考察拿走了我们的不少文物,虽然是一种强盗行径,但他们却帮助我们发现了这些东西,知道了这些东西的价值,所以,在历史上他们还是有功的。中国传统的文人,大多是坐在书斋里看书的,不会深入到下面去考察,不会到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中去体验,去了解事物真正的本来面目,所以对书斋以外的许多事情都不太了解。今后我们要改变一下我们传统的做学问的方式,要提倡真正地深入到生活中去,到广大的农村中去,在这些地方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好东西。我们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呢?我认为决不会仅仅来自书本,而是在实践中,在实际的生活中产生我们的知识。对中国的历史也不要光看书本,要到博物馆去看一些真正留下来的实际的东西,我们对它的认识才会更深刻,更全面。
就拿我自己来说,虽然我有条件接触过不少的历史文化方面的东西,但由于学习和关注得不够,所以在这方面的认识还不够,现在我还要开始补课。前面我们讲到了人文资源,它的涵盖面可以包括得很广很广,人文资源也就是文化的产品,我们现在不光要发展经济,也要重新认识人文资源,要回头看到这种资源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另外,还要利用这些原有的资源给我们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来服务于我们新的生活,这里面有很深的学问。西方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只是强调了人同物的关系,但却把人同人的关系,人同自然的关系给丢掉了。现在西方人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正在局部局部地把它恢复起来。人和自然的关系,包括了人同自然生态的关系,人同自然资源的关系;而人同人的关系则包括,人同人文历史的关系,人同人文资源的关系。
人文资源虽然包括很广,但概括起来可以这么说:人类通过文化的创造,留下来的、可以供人类继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叫人文资源。我们要好好地利用这些人文资源,让它变成我们丰富的生活资源。大的我们不讲了,就讲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这些艺术活动,就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感情需要,通过我们的大脑、眼睛、嘴巴来表达、传送和接受人类的各种的感情。也就是通过我们的器官来欣赏和接受各种不同的微妙的心理感受。人通过艺术吸收外界的东西,刺激我们的感觉,帮助我们从各个方面去认识世界,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中的或人类情感中的许多美好的东西。而这种感受的辨别,这种审美观念的形成,很多都是从小培养和从传统的文化中潜移默化中形成和习得的。所谓美和不美,实际上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但作为人的存在,总是向往美的,向往精神享受的。所以,将来人类的物质发展了,吃饱了,穿暖了,就要讲究吃好,讲究穿漂亮。这个吃好就不仅要讲究营养,还要讲究味道、讲究气氛、讲究形式、讲究食具等等,就连吃也可以成为一种文化和一种艺术了。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人类首先要讲究生存,要活下去,才能讲究生活。我们以前要解决的都是生存问题,现在我们要逐步地解决生活问题。生活和生存是不同的,生活里面必须要解决的是衣、食、住、行,我现在还加了一个“学”。现在已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了,不能光满足于吃饱,穿暖,还得不断提高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这就是学,活到老要学到老。这就是信息时代的特点,时代发展得很快,如果不学习就会发现自己跟不上时代,好多事情都弄不清,不认识了。
信息时代就是知识竞争的时代,我叫它高知识时代。这时候的人们不光是面临有钱没有钱的问题了,还要面临有知识没有知识的问题,所以,以前大家羡慕的是资本家,现在人们羡慕的是“知本家”了。这是一个斗智的时代,是一个比知识的时代,这不是一个有钱没钱的问题,而是有知识没知识的问题,先进不先进的问题。这个问题讲起来就太长了,今天就不讲它了,其实这里面也涉及到一部分审美的问题,懂不懂得美的意义,懂不懂得对更高一层精神生活的追求,让自己的生活更具一定的质量感,这也需要修养和知识。这一部分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将来一定还有一个大的发展,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将面临的更高要求。
人类的天性就是这样,吃饱了就要求要吃得香,还要有环境美,要享受音乐,要观看舞蹈,要欣赏绘画。这比解决吃饱穿暖来说高了一个层次,我是属于一个人们还在苦苦追求吃饱穿暖时代里产生的人物,所以我这高一层的文化艺术的追求方面,发展不大,但我也接触一下,就算是一个边缘人物吧。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讲话的时候说,我在艺术领域里也有一些朋友,也有过一些接触。主要是解放初时,我做过一些民族工作,当时党中央让我参加民族工作访问团,这个访问团怎样和少数民族接触呢?周总理教我们要通过艺术来接触,所以又组织了一个民族文工团,向他们学习,和他们一起跳舞,一起唱歌,少数民族很高兴,觉得我们和他们是一家人了。这就是美人之美,他们觉得美的,我们也觉得美,这样就有了沟通的基础。这是很重要的,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一个人生下来,一个民族的发展都是各美其美,都觉得自己好看,这还不够,还要能美人之美,能理解别人的美,人与人之间和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界限才能打破,才能沟通相互之间的感情,成为自己人。这是周总理的创造,让我们通过艺术来打破民族之间的隔阂。这种方法到现在也还有用,现在世界的各个民族各个国家要相互理解,相互团结,就是要能够美人之美。
外国人以前看不起我们中国人,觉得中国人不美,身材不漂亮,不高大,不健壮,但现在看看奥林匹克比赛,我们的成绩还不错。人其实也是艺术品,那些运动员表演的技术,运动的技能,人的精神状态,都是一种艺术的表现,这种表现的结果,改变了外国人对我们的看法。当时周总理就是通过打乒乓球使得中美关系得到了缓和,并最终走向了和解。这里面是有学问的,艺术是解决人类冲突和隔阂的一个工具,一个手段。现在全球一体化了,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必须同处一个地球,同在一个地球上生活,但即使如此,要大家的文化都一样是不可能的。美与不美的看法还是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形成的,这是由一个民族的历史所决定的。就像中国从仰韶文化开始,就不断地形成了自己民族的审美观,我们的文化基础养成了我们对美的看法。但这并不限制我们欣赏人家文化的美,其他民族的美我们也可以喜欢,比如我们也喜欢西方的音乐、西方的绘画、西方的舞蹈,甚至包括他们的服饰和生活方式,这也是一种文化借鉴嘛。但我们不要光是借鉴别人的东西,也要把自己好的东西拿出去,得到别人的欣赏。在这一方面要好好地发展,现在我们有条件了,我们的经济已经发展起来了,下一步我们要宣传我们的文化,要让人家认识到我们的美,我们文化历史的可贵,要用这些东西去打破中西文化之间的隔阂。这就要我们能发展出中国好的文化传统和艺术,把老祖宗给我们的传家宝继承和发扬出来。甘肃就是蕴藏着这些传家宝的重要地方之一,我们要好好利用和开发它们,为我们国家服务,为我们的中华民族服务,为取得世界人民的认同做努力。
我是一个研究文化的学者,对艺术虽然没有很深的研究,但通过当年做民族工作,组织民族文工团,认识到艺术在沟通各民族和各国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我是有体会的。同时,对艺术在今后人类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也是有认识的,只是我不是专门搞这一方面研究的专家,所以在这方面不能做很深入的研究,但我可以敲敲边鼓,出点力量,通过您们的研究来达到我的希望。把全世界文化的隔阂消除一点,让中西文化能互相见面,互相理解,互相欣赏。
开发和利用人文资源,要有历史文化和艺术方面的基础,在这一方面西北地区的基础要比东南地区好,这不仅仅是要有些古代的文化遗产,还要有群众的基础,文化艺术是生长在群众之中的。西北各地的民间的歌舞、民间的美术、民间的各种艺术活动比东南各地丰富得多,比香港更是高多了。但现在我们的很多西北女孩子还在学香港,赶时髦,但时髦并不是艺术,真正的艺术是要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为什么克林顿到中国来第一步要到西安,他看中的是西安的古文化,是中国早期历史上许多代皇帝的古都,有世界著名的许多重要文化遗址,在那附近有黄帝陵、半坡遗址、兵马俑、武则天墓等等。他觉得这些东西了不得,那里有秦汉的文化、唐朝的文化等。首先是他有这种认识,所以,他要先到西安。还有以前日本的一个首相,到中国来第一个地方到的是敦煌,说明了他对中国的文化历史还是有认识,也认同,觉得那是中国人创造的了不起的文化。但对于这些文化和艺术,我们要把它们整理出来,发扬出来,就像是敦煌的丝路花雨的舞蹈一样,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创新,让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重新发扬光大。这就要培养人了,我们做政府工作的人就是要想办法为这些人创造条件,奖励他们,让他们发挥出他们的艺术才能。
今天来的都是专家,等一下我要听听你们的意见。我们怎么样来组织一支队伍,我主要是想办法来帮助大家,在这一方面不是我的本行,但我愿意以我的力量来帮助一批人,帮助一批艺术家、艺术理论家和考古学家组织起来,看到他们的任务,看到他们将要对国家所做的贡献和以后将要发展的道路。创造一个全球化下面的、21世纪的、能代表中国新的精神面貌的文化艺术出来,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当我们考察和研究了西部的人文资源以后,我们就会知道我们究竟有多少家底了,这些都是我们发展未来文化的基础。现在你们要了解这些家产,找到一条发展的路子,不要只限于敦煌,敦煌只是甘肃省的一个地方,也不要只靠祖宗吃饭。外国人帮我们发现了敦煌,我们就只限于敦煌了,我们要把眼光放开阔一点,在丝绸之路上面,还有不少丰富的人文资源未被发现出来。我的意思是说:第一,还有很多的宝贵财富我们可能还没有发现;第二,这些宝贵的人文资源还要靠我们去保护、开发和利用;第三,要提高群众的认识,知道这些东西是珍贵的文物,不能乱破坏。我们的责任就是把这些重要性讲出来,宣传出来。
在西北地区20年内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这是不成问题的,我们要想到的就是在这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的地位。甘肃有那么多珍贵的文物,却没有一个好的像样的博物馆,因为建一个博物馆要很多的钱,等我们的经济发展了,建一个好的博物馆就不成问题了。所以,经济的发展也是为了提高文化,复兴文化。甘肃应该有一个这样特殊的责任,因为你们住的地方就是一个人文资源极其丰富的地方,要好好地利用这块土地。甘肃的地方和气候也适合古文物的保存,因为天气干燥,东西不容易腐坏。总之,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要丢掉了对人文资源这一领域的保护、研究和整理,这是我们这些从事文化艺术研究工作人的责任。
2001年
(作者到甘肃考察时在“人文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课题研究座谈会上的发言,原载于《文艺研究》杂志,方李莉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