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全球化与文化自觉:费孝通晚年文选 >
- 陆
论西部开发中的文化产业
今天中外学者集聚一堂,进行有关文化艺术交流与文化产业问题的探讨与研究,能出席这样的一个国际性的会议,我很高兴。在当今时代,可以说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型的朝阳产业,为什么这样说呢?人们常讲的三大支柱产业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其中农业为第一产业,制造业为第二产业,服务业为第三产业,农业社会是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工业社会则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但当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以后,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增加。在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社会中,人们将重视知识的消费,将重视文化艺术和体育的消费。在这样的社会里文化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一起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所以,我认为有关文化艺术交流和文化产业的国际研讨会,能在中国的北京召开,也标志着中国的社会正在迅速地产生变化,正在从注重消费物质到同时注重消费知识的方向迈进。中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在这漫长的文明史中,积淀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尤其是我国的西部,可以说是一个传统文化艺术的宝库,因此,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展文化产业,是大有用武之地。我之所以谈到我国的西部,是因为目前我们国家正在进行举世瞩目的西部大开发,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是要注重高科技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开发,还要注意到其文化产业的开发。也就是说,在我国的西部不仅有着丰厚的自然资源,还有着丰厚的可以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文资源。
而且,西部的文化和艺术的确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和发掘的。中国许多的最早的灿烂的文化艺术都是在那里得到蓬勃发展和繁荣的,在这里我们几乎能找到所有中国美术、音乐、舞蹈,甚至戏曲、诗歌发展的源头。而且,西部的文化除了有汉族文化之外,还有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中国的少数民族大部分都集中在西部),从其发展的广大的空间和悠久的时间中我们能看到多元一体的、由多种民族的广大群众创造的文化的相互接触、相互融合和各自发展的演化经过。
我一直很关心西部的发展,但多年来所关心的多是如何发展经济的问题,因为我一生的目标就是“志在富民”。而西部有很多地区不久前还是我国最贫困的地区,我希望能够发展这些地方,帮助这些地方脱贫。但我以前只看到西部贫穷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它富有的一面,没有看到它有那么丰富的人文资源是可以开发和利用的。但我现在已经开始注意到了这一点,实际上这也是一个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它意味着人的思想感情已经开始产生变化了,也就是说,当世界的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地步以后,人们就要开始重视精神的生产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人们才发现我们面对的不仅有自然资源,还有宝贵的人文资源,这是在我们的感情产生了变化,物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能看到的。在经济落后时期,人们不大可能会认为人文活动留下的各种遗迹和文化艺术传统是一种资源。这就是说,是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人文资源的认识,反过来,对人文资源的认识也将促进人们对经济发展的更深一步的认识。人们将认识到经济的发展并不是我们的惟一目的,经济的发展只能解决我们生存的基本问题,但如何才能生存得更好,更有价值,使自我价值的发挥得到更宽阔的拓展,并从中发展出一种新的人文精神,是需要在原有的人文资源的基础上,用文化和艺术的再发展来解决的。在这里面不仅有一个物质的问题,还有一个精神的问题,这就是人文资源的价值所在。
开发和利用人文资源不仅能产生新的人文精神,同时也能创造新的经济价值,因为现在的人们不仅需要丰厚的物质享受,也需要高尚的精神享受。那是一种比吃饱穿暖更美好的生活,是一种需要了解各种文化历史知识,需要得到各种艺术享受的生活。这一切正蕴藏在丰富的人文资源中,要靠我们去提炼和表达。
记得还是在我在读中学的时候听说有一个西北考察团在西北考察,其中还有一个瑞典人叫斯文·哈定,那时我只是觉得西北很神秘,有很多有趣的生物和民俗文化,但没有看到它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意义,也没有看到它在今后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对西部的文化艺术我们注意得不够,但外国人却注意到了,克林顿访华的第一站就是西安,还有一个日本首相到敦煌去了。西安也好,敦煌也好,引起了外国人的注意,那是因为它代表了一个文化的中心呀!我们都说我们是炎黄的子孙,那个时候我们中国文化的中心,就在西北。前面我已经讲了,还在我小的时候,瑞典人斯文·哈定,就到西北作了大量的考察,并在世界上发表了许多的文章,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但我们中国人自己却忽视了西北,那是因为最早的交通是陆路,从西汉开始到唐代,通过丝绸之路,打通了中外及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所以那里非常的繁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中心。但后来文化发展到了沿海,那是因为水上交通比陆路交通更方便。可是现在又改变了,有火车和汽车了,有飞机了,陆路交通也变得很重要了。所以,西部又有了一个新的发展机会。在过去的一段历史里,看不起西部的观念比较深,现在我们要把这个观念纠正过来。尤其是在人文资源上,西部保存得比内地好。一是因为它的气候干燥,文物容易保存;二是因为过去它交通不便,地方偏僻,受现代文明冲击很少,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得相对完整。但在这西部大开发中弄得不好,就会把这些重要的人文资源破坏掉。所以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大声疾呼,要注意对古代文物和传统文化的保护,要只是为了一点小的眼前的经济利益,而牺牲了我们几千年文化遗存下来的一些宝贵财富,那就得不偿失了。
国家现在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这是对的。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不要只看到西部贫穷落后的一面,而忘记了西部的另一面,也就是它所具有的丰富的人文资源这一方面。在早些时候中国人是不重视这些人文资源的,但是外国人重视它,他们到这里来考察,还偷走和抢走了我们的许多珍贵文物。首先是我们不懂得自己的家产值钱,不知道自己有这么珍贵的财源,没有认识它嘛。我们这代人是很苦的人,因为在旧中国我们的经济落后,在国际上没有地位。我出生在1910年,也就是辛亥革命的前一年。我的一生主要看到的是中国人贫穷的一面,所以,让中国人富起来,是我这一辈子的最大愿望。同时我也认识到,首先要把生产力发展起来,没有经济基础,其他的东西就谈不到。比如,西部有许多珍贵的文物,但却没有几个像样的博物馆,有许多宝贝无法好好地陈列出来,向世界展示。这就是因为我们的财力不够。有了宝贝不能表现出来,不能宣传出去。但在这20年当中,中国的经济有了发展了,农民的收入也有了提高,西部虽然还是比较落后,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西部许多宝贵的传统文化艺术,是几千年中华文明替我们留传下来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资源,切实地说,在西部地区的这一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产生过很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优秀人物,他们共同创造了这个文化的、人文的资源就在这里边。之所以称之为资源,就是因为它不仅是可以保护的,而且,还是可以开发和利用的,是可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发展、有所作为的。因此,在开发西部的热潮中,我们一方面要发展它的经济,繁荣它的市场,使西部的发展和内地平衡,甚至超过内地。与此同时,还要保护和发扬其传统的文化艺术,尤其是民间的文化艺术。
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不一样,自然资源是天然的,而人文资源却是人工制造的,是人类从最早的文明中一点一点地积累、延续和建造起来的,它是人类的文化、人类的历史、人类的艺术,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一样,有很多是属于不可再生的,一旦被破坏掉,就永远无可挽回。
另外,我们今后还要多普及历史和考古方面的基础教育,不仅是在书本上学,还要带学生多到博物馆看看,让他们通过这些认识我们国家的历史,知道哪些是我们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西部现在发现的文物古迹已经很多,但还有没有尚未发现的文物古迹呢?这都很难说,就像当年的敦煌也是偶然被发现一样,当年看守敦煌的王道士就是因为不懂得那些文物的价值,所以把许多珍贵的国宝都很便宜地卖给或送给外国人了。因此,我们先要提高我们的认识,提高人们的素质,提高大家在文化历史方面的修养,只有这样人们才会自觉地去保护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我认为传统的文化在我们国家是有基础的,这种基础存在于广大的民众之中,我们要把它保持下去,并进一步培养起来,这是第一点。
我想讲的第二点是,我们对于人文资源的态度,首先要宣传,要让老百姓知道,这些是宝贝,是有文化价值的,甚至还是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的。在干部里面也要加强教育,干部很重要,有些群众碰到了珍贵的文物却不认识,干部要有这方面的知识,不要让群众随意丢掉或破坏掉。尤其在西部大开发期间,在进行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时,很可能会无意中发掘出一些古文物或要破坏掉一些古文物,包括一些古建筑,我们尤其要注意。比如我在甘肃曾看到一块当年中原皇帝给西藏王的令牌,就是在收破烂的废品堆里无意中发现的。这一类的东西一定还很多,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有时候因为我们不懂所以也就在我们的眼皮下溜过去了。就像20世纪初的斯坦因等一些外国探险家,到中国西北考察拿走了我们的不少文物,虽然是一种强盗行径,但他们却帮助我们发现了这些东西,知道了这些东西的价值,所以,在历史上他们还是有功的。中国传统的文人,大多是坐在书斋里看书的,不会深入到下面去考察,不会到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中去体验,去了解事物真正的本来面目,所以对书斋以外的许多事情都不太了解。今后我们改变一下我们传统的做学问的方式,要提倡真正地深入到生活中去,到广大的农村中去,在这些地方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好东西。我们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呢?我认为决不会仅仅来自书本,而是在实践中,在实际的生活中产生我们的知识。对中国的历史也不要光看书本,要到博物馆去看一些真正留下来的实际的东西,我们对它的认识才会更深刻,更全面。
第三点,要开发西部,一定要注意民族问题,要发扬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要看不起少数民族,他们的文化也有很多好的、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我们要帮助他们发掘出来,帮助他们发展。汉族看不起少数民族,西方看不起东方,这都是不对的。应该用平等态度对待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我们认为西部曾有一度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是中国文化先进的代表,但后来其经济落后了,其文化地位也跌落下去了。但其实不是它的文化从此落后了,而是我们对它后来的文化认识不够了,主要是我们认为它不是主流的文化,就不再去认识它。我们现在搞的人文资源的开发,就是要重新去认识它、理解它、发掘它。对于西部文化艺术的考察,前人已经做过了不少的工作,其中包括考古学界、人类学界、民族学界、艺术学界等。这些考察是非常重要的,为今天的考察和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以前的考察和研究大多还是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实的记录、观察和描述上,在从文化的角度上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总结和深入研究方面还是做得不够的。今后,我们要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补上这一课。
前两年,我去了大同,那里有一个云冈石窟,现在煤的市场不太好,大同就想开辟旅游来代替煤的生产。这想法是很好的,可是要人家来看,首先自己要将自己的历史搞清楚,讲出个道理来,要不然别人怎么来看。对云冈石窟日本人倒研究了不少,出了一本书我看了,就是说,我们的财产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别人却知道了。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一样,要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李四光就是一个例子,还是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就听说中国没有石油,我也相信这一点,后来李四光提出了中国有石油,并且,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下一步就是要到西部去了解我们的家底,发掘蕴藏在西部的人文资源,为西部的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做贡献。
人类社会发展到了21世纪,我们不要光看到物质经济的发展,也要重新认识人文资源,要回头看到这种资源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另外还要利用这些原有的资源给我们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来服务于我们新的生活,这里面有很深的学问。西方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只是强调了人同物的关系,但却把人同人的关系、人同自然的关系给丢掉了。现在西方人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正在局部局部地把它恢复起来。人和自然的关系,包括了人同自然生态的关系,人同自然资源的关系;而人同人的关系,则包括了人同人文历史的关系,人同人文资源的关系。
人文资源虽然包括很广,但概括起来可以这么说:人类通过文化的创造,留下来的、可以供人类继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叫人文资源。我们要好好地利用这些人文资源,让它变成我们丰富的生活资源。大的我们不讲了,就讲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这些艺术活动,就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感情需要,通过我们的大脑、眼睛、嘴巴来表达、传送和接受人类的各种的感情,也就是通过我们的器官来欣赏和接受各种不同的微妙的心理感受。人通过艺术吸收外界的东西,刺激和丰富我们的感觉,帮助我们从各个方面去认识世界,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中的或人类情感中的许多美好的东西。而这种感受的辨别,这种审美观念的形成,很多都是从小培养和从传统的文化中潜移默化中形成和习得的。所谓美和不美,实际上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但作为人的存在,总是向往美的,向往精神享受的。所以,将来人类的物质发展了,吃饱了,穿暖了,就要讲究吃好,讲究穿漂亮。这个吃好就不仅要讲究营养,还要讲究味道、讲究气氛、讲究形式、讲究食具等等,就连吃也可以成为一种文化和一种艺术了。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人类首先要讲究生存,要活下去,才能讲究生活。我们以前要解决的都是生存问题,现在我们要逐步地解决生活问题。生活和生存是不同的。
我们的艺术家同志们要有一个荣幸感,就是今后的世界不是一个完全靠科学技术的世界,而是要用科学技术来促进我们的艺术发展,让人类的社会朝一个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都得到共同发展的方向前进。我们可以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站在传统的根基上,发展我们新的艺术,让我们民族艺术的根成长起来,同时,把中国丰富的人文资源发展出来、开辟出来。贡献给全世界,这是我的一个梦想,我希望这个梦想有一天能实现。
2000年6月
(本文是作者应邀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讲座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