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測景在浚儀岳臺 岳臺由來
唐天文志一:「測景在浚儀岳臺。」按宋次道全云:「敏求。」東京記:「宣德門前天街西第一岳臺坊,今祥符縣西九里有岳臺。」圖經云:「昔魏主遥事霍山神,築此臺,禱於其上,因以爲名。」
【元圻案】唐書天文志一:「一行作大衍曆,詔太史測天下之晷,求其土中〔一〕,以爲定數。其議曰:周禮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鄭氏以爲〔二〕:『日景于地,千里而差一寸。尺有五寸者,南戴日下萬五千里,地與星辰四游升降于三萬里内,是以半之,得地中,今潁川陽城是也〔三〕。』太史監南宫説擇河南平地〔四〕,設水準繩墨植表而以引度之,自滑臺始白馬,夏至之晷,尺五寸七分。又南得浚儀岳臺,晷尺五寸三分。」〇五代時王朴奏進欽天曆表云:「古之植圭於陽城者,以其近洛故也,蓋尚慊其中,乃在洛之東偏。開元十二年,遣使天下候影,南距林邑國,北距横野軍,中得浚儀之岳臺,應南北弦,居地之中。皇家建國,定都于梁。今樹圭置箭,測岳臺晷漏,以爲中數。晷漏正,則日之所至,氣之所應得之矣。」〇玉海百六十二:「浚儀,祥符二年改祥符。」〇爾雅釋山:「霍山爲南嶽。」郭注:「即天柱山。」〇漢書地理志:「廬江郡灊縣,天柱山在南。」〇書録解題地理類:「東京記三卷,龍圖閣直學士宋敏求次道撰。」
〔一〕「土」,原作「地」;「爲」,原作「謂」;「川」,原作「州」;「平」,原作「中」,皆據中華本新唐書卷三一天文志一改。
〔二〕「土」,原作「地」;「爲」,原作「謂」;「川」,原作「州」;「平」,原作「中」,皆據中華本新唐書卷三一天文志一改。
〔三〕「土」,原作「地」;「爲」,原作「謂」;「川」,原作「州」;「平」,原作「中」,皆據中華本新唐書卷三一天文志一改。
〔四〕「土」,原作「地」;「爲」,原作「謂」;「川」,原作「州」;「平」,原作「中」,皆據中華本新唐書卷三一天文志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