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二十八宿度唯斗有餘分 賈逵論日月行度 沈括論黄道 蔡淵言以赤道爲度之因
月令正義引前漢律曆志二十八宿之度,不載四分度之一。愚謂天度列爲二十八宿,唯斗有餘分。續漢志全云:「司馬彪作。」斗二十六,【原注】四分退二。〇案:後漢書作「四分退一」。晉志斗二十六,【原注】分四百五十五。皆有餘分。唐一行大衍曆議謂太初曆,「今赤道星度,其遺法也」。續漢志黄道度與前志不同。賈逵論云:「五紀論『日月循黄道,南至牽牛,北至東井,率日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七』。今史官一以赤道爲度,不與日月行同。」見後漢書律曆志。而沈存中全云:「長興沈括。」〇夢溪筆談八謂:「二十八宿度數,皆以赤道爲法,唯黄道度有不全度者。蓋黄道有斜有直,故度數與赤道不同〔一〕。」「同」,閻本作「等」,誤。蔡伯静名淵,西山先生長子,朱子門人。亦謂:「曆家欲求日月交會,故以赤道爲起算之法。」月令正義引赤道度,其以是歟?【原注】淮南子天文訓:「箕十一四分一。」與漢、晉志不同。
【元圻案】前漢律曆志:「二十八宿之度:角十二,亢九,氐十五,房五,心五,尾十八,箕十一,東七十五度。斗二十六,牛八,女十二,虚十,危十七,營室十六,壁九,北九十八度。奎十六,婁十二,胃十四,昴十一,畢十六,觜二,參九,西八十度。井三十三,鬼四,柳十五,星七,張十八,翼十八,軫十七,南百一十二度。」本不載四分度之一,故正義亦不載。〇後漢律曆志:「斗二十四,牛七,女十一,虚十,危十六,室十八,壁十,北方九十六度四分一。奎十七,婁十二,胃十五,昴十二,畢十六,觜三,參八,西方八十三度。井三十,鬼四,柳十四,星七,張十七,翼十九,軫十八,南方百九度。角十三,亢十,氐十六,房五,心五,尾十八,箕十,東方七十七度。右黄道度三百六十五四分一。」與前志不同。晉書律曆志從後志。〇沈括夢溪筆談七:「曆法步歲之法,以冬至斗建所指,至明年冬至所得辰刻衰秒,謂之斗分。故『歲』文從步從戌。戌者,斗魁所抵也。」〇宋章俊卿山堂考索曰:「古人所以注意於斗分之疏密者,日月初躔、星辰之紀也。日月合朔於斗,以紀一歲之星辰。一陽生於此,萬物萌於此,律曆起於此也。」〇唐書曆志:「僧一行日度議曰:『四分法雖疎,而先賢謹於天事,其遷革之意,俱有效於當時。故太史公等觀二十八宿疎密,立晷儀,下刻漏,以稽晦朔、分至、躔離、弦望,其赤道遺法,後世無以非之。故雜候清臺,太初最密。』」〇劉向總六曆,别是非,作五紀論。〇後漢律曆志:「賈逵論云:『其斗、牽牛、輿鬼,赤道得十五,而黄道得十三度半;行東壁、奎、婁、軫、角、亢,赤道十度,黄道八度;或月行多而日月相去反少,謂之日卻。案黄道值牽牛,出赤道南二十四度〔二〕,其直東井、輿鬼,出赤道北二十四度〔三〕。赤道者爲中天,去極俱九十度,非日月同道,而以遥準度日月〔四〕,失其實行故也。』」〇周髀算經:「月度疾,日度遲,日月相逐於二十九日、三十日間。日行天七十二周,月行天千一十六周,及合乎建星。」〇山堂考索曰:「赤道,天度也。黄道,日度也。東漢以前,黄道、赤道之度混而爲一,班志之所紀者是也。東漢以後,始分爲二,故赤道之度差多,黄道之度差少。范志、一行之所紀者是也。」〇書録解題正史類:「後漢志三十卷,晉祕書監河内司馬彪紹統撰,梁剡令平原劉昭宣卿補注。蔚宗本書,未嘗有志,劉昭所注,乃司馬彪續漢書之八志爾。序文固云『范志今闕,乃借舊志注以補之』,其與范氏紀傳,自别爲一書。其後紀傳孤行,而志不顯。乾興初,孫奭始建議校勘,但云補亡補闕,而不著其爲彪書也。」
〔一〕「同」,元刊本作「等」。
〔二〕「二十四」,原作「二十五」,據中華本後漢書志第二律曆中改。
〔三〕「二十四」,原作「五」,據中華本後漢書志第二律曆中改。
〔四〕「遥」,原作「摇」,據中華本後漢書志第二律曆中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