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李肇言漢至唐日星差度 各家日星歲差不同 各家言冬至日在星度數
「日右轉,星左轉,約八十年差一度。漢文帝三年甲子冬至,日在斗二十二度;唐興元德宗五年改元興元。元年甲子冬至,日在斗九度。九百六十一年差十三度。」見李肇國史補案:今本國史補三卷中無此條。裴胄問董生云。「正觀貞觀作正觀,避宋諱。三年己丑冬至,日在斗十二度。每六十年餘差一度。」此李淳風之説也。「漢太初武帝三十七年改元太初。元年丁丑冬至,日在斗二十度。至慶曆甲申,崇天曆冬至,日在斗五度八十四分。每八十五年退一度。」【原注】每年不及者一分差。見武經總要。歲差之説不同。賈逵云:「古曆冬至日在建星,即今斗星。見後漢律曆志。太初曆冬至日在牽牛初。」何承天上新曆法表云:「堯冬至日在須女十度。太初曆冬至日在牽牛初四分,景初曆在斗二十一。」祖沖之請改元嘉曆疏云:「漢初用秦曆,冬至日在牛六度。太初曆日在牛初,四分法日在斗二十二。」「晉姜岌以月蝕案:宋書志、南齊書祖沖之傳「月蝕」下,俱有「檢日」二字,當補入。知冬至在斗十七。今參以中星,課以蝕望,冬至日在斗十一。通而計之,未盈百載,所差二度。」以上見宋書曆志下。沈存中云:「顓帝曆冬至日宿斗初,今宿斗六度。堯典日短星昴,今日短星東壁。」
【元圻案】前漢律曆志注:晉灼曰:「賈逵論太初曆冬至日在牽牛初者,牽牛中星也。古曆皆在建星。建星即斗星也。太初曆四分法在斗二十六度。史官舊法,冬夏至常不及太初曆五度。四分法在斗二十一度,與行事候法天度相應。」〇夢溪筆談七:「正月寅,二月卯,謂之建,其説謂斗杓所建,不必用此説。但春爲寅、卯、辰,夏爲巳、午、未,理自當然,不須因斗建也。緣斗建有歲差,蓋古人未有歲差之法。顓帝曆:『冬至日宿斗初。』今宿斗六度。古者正月斗建寅,今則正月建丑矣。又歲與歲合,今亦差一辰。堯典曰:『日短星昴。』今乃日短星東壁。此皆隨歲差移也。」〇山堂考索曰:「歲差之説,有以四十五年差一度者,宋之大明曆是也。有以百八十六年差一度者,梁虞曆是也。有以百八十二年差一度者,梁祖沖之大同曆是也。有以八十四年差一度者,唐開元之大衍曆是也。虞喜謂五十年差一度,何承天謂百年差一度,皆未得其實。宋朝紀元曆以七十八年差一度,最爲密率。」〇朱子語類曰:「天行至健,一日一夜一週天,必差過一度。日稍遲一度,月又遲十三度有奇。天只管差過,故曆法亦只管差。堯時昏旦星中于午,月令差于未,漢、晉以來又差,今比堯時似差及四分之一。古時冬至日在牽牛,今卻在斗。」〇明王可大象緯新篇曰:「漢自鄧平改曆之後,洛下閎謂八十年後當差一度,當時史官考諸上古中星,知太初曆已差五度,而閎未究。至晉虞喜始覺其差,乃以天爲天,歲爲歲,立差法以追其變而算之,約以五十年日退一度,然失之太過。宋何承天倍增其數,以百年退一度而又不及。至劉焯取二家中數,以七十五年爲近之,然亦不甚密。至唐僧一行,乃以大衍曆推之,得八十三年而差一度。自唐以來,曆家皆宗其法,然猶未也。至元朝郭守敬算之,約六十六年而差,算已往減一算,算將來加一算,而歲差始爲精密。」〇四庫全書總目小説類:「唐國史補三卷,唐李肇撰。其官尚書左司郎中時所作也。歐陽修作歸田録,自稱以是書爲式。」〇晁氏讀書後志兵類:「武經總要四十卷,曾公亮、丁度撰。康定中,朝廷恐群帥昧古今之學,命公亮采古兵法及本朝計謀方略,凡五年奏御。制度五卷,邊防五卷,故事十五卷,占候五卷。」〇宋書何承天傳:「承天官廷尉,攷定元嘉曆。」〇南齊書祖沖之傳:「字文遠,范陽薊人也。宋元嘉中用何承天所制曆,比古十一家爲密,沖之以爲尚疎,乃更造新法。永明中遷長水校尉。」
7 二十八宿度唯斗有餘分 賈逵論日月行度 沈括論黄道 蔡淵言以赤道爲度之因9 渾天覆觀以靈憲爲文 蓋天仰觀以周髀爲法 各家言蓋天渾儀所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