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朝鲜战争:一个志愿军战俘的自述 - 张泽石

简介 朝鲜战争的滚滚浓烟早已散去,但它留在国人心中的硝烟却总是挥之不尽……本书作者以他在朝鲜战争中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出战争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值此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50周年之际,谨以此书献给当年在战俘集中营中捍卫国家尊严、进行不屈斗争的志愿军战土!

前 言

朝鲜战争爆发整整半个世纪过去了。战场上的滚滚浓烟早已散尽,但它留在国人心上的硝烟却总是挥之不尽!

远不只是我们这一代亲身经历者无法忘却那场战争,年轻一代也常有人问我:那场战争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志愿军被俘?为什么大部分去了台湾?为什么??

五年前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30万字的《战俘手记》,希望通过写作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找出答案。《战俘手记》虽经多次重印,并被很快售光,但其中还有很多地方我不满意。近年来,常因朋友指出其中的文字错误而感到内疚。

今年,因为纪念抗美援朝五十周年,我先后接待了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北京电视台《当祖国召唤的时候》剧组、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半个世纪的回响》剧组的采访,还应邀重访了韩国的巨济岛、济州岛等当年关押我们的战俘营场,并向当年在集中营爱国斗争中牺牲的烈士们的墓地献了花圈!

这些活动促使我在半个世纪后重新回顾、重新认识那场战争,也促使我在《战俘手记》的基础上,修订、改写出了本书,其中包括新增的《访问台湾》及《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两章。

我把本书看成是在抗美援朝五十周年献给我的那些在战俘营为国献身的战士们的祭品。

自《战俘手记》问世五年多来,我收到过许多读者来信,对我们在那场战争中和战争后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深切同情和慰问,对我们在战俘营为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与捍卫国家的尊严的斗争给予了高度评价。我常为自己未能向来信的读者一一作答而内疚。谨在此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和歉意!

我还感谢时事出版社的王俊彦、祝勇、董伟康等同志为出版本书所付出的辛劳!

张泽石

2000年 9月于北京

一部震憾心灵的书

(代序)

顾 骧

我非常投入地读完张泽石著的《战俘手记》这部书。它给我心灵极大的震撼:过去曾片断地读过,这次完整地通读了,我几次不忍卒读,是因为难以忍受情感的折磨,但它的吸引力,又使我非读终卷不可。

这部书的价值不仅在文学方面,而更是在它的重大思想、认识价值方面。它是现代革命史上一出巨大悲剧,罕见的悲剧,不只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是民族的一个悲剧。

它不是虚构的小说,是真真实实的历史,但它具有比之许多优秀悲剧文学毫不逊色的悲剧美学特征,具有一种感人肺腑,摧人泪下,震撼心灵的崇高悲剧力量,因为它真实,更感人。

它还具有令人深思的丰厚的历史文化内蕴。

这部书的悲剧力量,令人无限感伤的,令人深思的在于“下卷”主人公们的命运、美的毁灭;本来是英雄,却成为“罪人”!包括主人公本人在内都有负罪感,这多么令人惊心!说实话,我本人,在战俘问题上科学的现代观念,也是最近这些年才获有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也是表现得多么沉重!

自有人类就有战争。采集、狩猎者之间的争夺,是原始的战争,有战争就有战俘。对待战俘及其观念,是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而变化的。在西方,不仅有日内瓦战俘公约;而且在观念上把战俘当作战争中不可避免的、可以理解的、平常的、合理的现象,我想,这与“文艺复兴”以来的人道主义思潮的浸淫密切相关,在我们国家,不仅在革命队伍中有“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的壮举,在国民党军队中,不是也有“不成功,便成仁”的训示么?原来,这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杀身以成仁”了。我不敢非议在革命战争中弹尽粮绝,舍生尽节的烈士们,他们无疑是要千古垂范,万世师表的,但在朝鲜战争中被俘的战俘,与敌方作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胜利归来,无疑也是应该受人尊敬,是大功巨,是大英雄,然而这需要从我们历史文化的观念方面思考悲剧的成因,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些人。

还要思考的是:“战俘”们归国后的命运,显然与我们建国后长期存在的“左”的思潮联系在一起,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直到80年代末,近一个世纪的“左”倾恩潮,给我们带来多少灾难!“战俘”问题是其中之一吧,这不也值得深思么?

我与泽石同志是同辈人,也许是命运,我在1949年渡江战役之后不久,便转到地方从事新闻工作,我若还在部队,也开到朝鲜会怎样呢?我的思考和感触当然会更多!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

这么一个大的历史冤案,不是从上而下平反的,是以泽石同志为代表的受难者,自己抗争,坚韧不拔的努力促成的。《战俘手记》是这一冤案平反的产物,是这一悲剧的文化结晶。

这是一本世界文化人士都会关心的书。

这是一本人类文化学要研究的书。

这是一本有巨大悲剧力量的爱国主义好教材。

上卷 炼狱之火

下卷 坎坷历程


这是第一篇上卷 炼狱之火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