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苏东坡全集 - 曾枣庄、舒大刚编 >
- 论语说
论语说卷二
先进篇第十一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孔子之世,其诸侯卿大夫视先王之礼乐,犹方圆冰炭之不相入也。进而先之以礼乐,其不合必矣。是人也,以道言之,则圣人;以世言之,则野人也。若夫君子之急于有功者则不然,其未合也,先之以世俗之所好,而其既合也,则继以先王之礼乐。其心则然,然其进不正,未有能继以正者也。故孔子不从。(《东坡集》卷二一《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卿辑)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古者行礼,视其所有而已。遇其有,则脱骖于旧馆人;及其无,不舍车于颜渊。(《滹南集》卷六。卿辑)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曰:“过犹不及。”学者因是以谓“中者,过与不及之间之谓也”。陋哉,斯言也!聩者之言,不粗则微,何也?耳之官废,则粗微之制不在我也。聪者之言无粗微,岂复择粗微之间而后言乎?中则极,极则中,中、极一物也。学者知此,则几矣。(《东坡书传》卷十《洪范》。舒补)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颜渊篇第十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夫视听期于聪明而已,何与于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是礼也,何与于仁?曰:视听不以礼,则聪明之害物也甚于聋瞽。何以言之?明之过也,则无所不视,掩人之私,求人之所不及;聪之过也,则无所不听,浸润之谮,肤受之愬,或行焉。此其害,岂特聋瞽而已哉!故圣人一之于礼,君臣上下,各视其所当视,各听其所当听,而仁不可胜用也。(《苏轼文集》卷六《视远惟明听德惟聪》。舒补)
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出于礼,而仁不可胜用矣。舜、禹、皋陶之微言,其传于孔子者盖如此。(《东坡书传》卷三《大禹谟》。舒补)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谮、愬之言常行于偏暗而隘迫者,盖一有所闻,而忿心应之也。明且远者,虚以察之,则不旋踵而得其情矣。(《或问》卷一二。卿辑,马有)太甲之复辟也,伊尹戒之曰:“视远惟明,听德惟聪。”何谓远?何谓德?孔子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夫惟小之为知,又乌能及远哉?探夜光于东海者,不为鲵桓而回网罗;求合抱于邓林者,不以径寸而枉斧斤。苟志于远,必略近矣。故子张问明,孔子既告之以明,又告之以远。由此观之,视不及远者,不足为明也。(《苏轼文集》卷六《视远惟明听德惟聪》。舒补)
孔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巧言之入人,如水之渐渍,如病之自肌理入也,是之谓肤。今汝聒聒以险肤之言起信于人,将谁讼乎?(《东坡书传》卷八《盘庚上》。舒补)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孟子较礼、食之轻重,礼重而食轻则去食,食重而礼轻则去礼。惟色亦然。而孔子去食存信,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复较其重轻,何也?曰:“礼、信之于食、色,如五谷之不杀人。”今有问者曰:“吾恐五谷杀人,欲禁之如何?”必答曰:“吾宁食五谷而死,不禁也。”此孔子去食存信之论也。今答曰:“择其杀人者而禁之,其不杀人者勿禁也。”五谷安有杀人者哉?此孟子礼、食轻重之论也。礼,所以使人得妻也,废礼而得妻者皆是,缘礼而不得妻者,天下未尝有也。信,所以使人得食也,弃信而得食者皆是,缘信而不得食者,天下未尝有也。今立法不从天下之所同,而从其所未尝有,以开去取之门,使人以为礼有时而可去也,则将各以其私意权之,其轻重岂复有定物?由孟子之说,则礼废无日矣。或曰:“舜不告而娶,则以礼,则不得妻也。”曰:此孟子之所传,古无是说也。凡舜之事,涂廪、浚井、不告而娶,皆齐鲁间野人之语,考之于《书》,舜之事父母,盖烝烝焉,不至于奸,无是说也。使不幸而有之,则非人理之所期矣。自舜已来,如瞽叟者盖亦有之,为人父而不欲其子娶妻者,未之有也。故曰缘礼而不得妻者,天下无有也。或曰嫂叔不亲授,礼也。嫂溺而不援,曰礼不亲授,可乎?是礼有时而去取也。曰嫂叔不亲授,礼也。嫂溺援之以手,亦礼也。何去取之有?(《闻见后录》卷一一,又见《尊孟续辨》卷下。卿辑,马有)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乃知上不尽利,则民有以为生,苟有以为生,亦何苦而为盗?其间凶残之党,乐祸不悛,则须敕法以峻刑,诛一以警百。今中民以下,举皆阙食,冒法而为盗则死,畏法而不盗则饥,饥寒之与弃市,均是死亡,而赊死之与忍饥,祸有迟速,相率为盗,正理之常。虽日杀百人,势必不止。(《苏轼文集》卷二六《论河北京东盗贼状》。舒补)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虽尧、舜在上,不免于杀无道,然君子终不以杀劝其君。尧、舜之民,不幸而自蹈于死则有之,吾未尝杀也。孟子言:“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使后世暴君污吏皆曰:“吾以生道杀之。”故孔子不忍言之。(《闻见后录》卷一二,又见《尊孟续辨》卷下。卿辑,马有)
夫杀无道以就有道,为政者之所不免,其言盖未为过也,而孔子恶之如此,恶其恃杀以为政也。(《东坡书传》卷一三《召诰》。舒补)
夫杀无道就有道,先王之所不免也,孔子讳之。然则杀者,君子之所难言也。(《苏轼文集》卷六《以佚道使民以生道杀民》。舒补)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路篇第十三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凡民之行,以身先之,则不令而行;凡民之事,以身劳之,则虽勤不怨。(《集注》卷七,又见《四书辨疑》卷七。卿辑,马有)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有司既立,则责有所归。然常赦其小过,则贤才可得而举也。惟庸人与奸人为无小过,张禹、胡广、李林甫、卢杞是也。若小过不赦,则贤者避罪不暇,而此等出矣。(《或问》卷一三。许拾)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儒者之患,患在于名实之不正。故亦有以文王为称王者,是以圣人为后世之僭君急于为王者也。天下虽乱,有王者在,而己自王,虽圣人不能以服天下。(《苏轼文集》卷三《周公论》。舒补)
昔者子路问孔子所以为政之先,子曰:“必也正名乎!”故《春秋》之法,尤谨于正名,至于一鼎之微而不敢忽焉,圣人之用意盖深如此。(《苏轼文集》卷三《论取郜大鼎于宋》。舒补)
孔子曰:“名之必可言,言之必可行。”是之谓名言。名之以仁,固仁矣。名之以义,固义矣。是谓名言兹在兹。及其念之至也,不待名言,而情实皆仁义也。(《东坡书传》卷三《大禹谟》。舒补)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愈大则身愈逸而责愈重,愈小则身愈劳而责愈轻。綦大而至天子,綦小而至农夫,各有其分,不可乱也。责重者不可以不逸,不逸则无以任天下之重。责轻者不可以不劳,不劳则无以逸夫责重者。二者譬如心之思虑于内,而手足之动作步趋于外也。是故不耕而食,不蚕而衣,君子不以为愧者,所职大也。自尧、舜以来,未之有改。后世学衰而道弛,诸子之智不足以见其大,而窃见其小者之一偏,以为有国者皆当恶衣粝食,与农夫并耕而治,一人之身而自为百工。盖孔子之时则有是说矣。夫樊迟亲受业于圣人,而犹惑于是说,是以区区焉欲学稼于孔子。孔子知是说之将蔓延于天下也,故极言其大而深折其词,以为:“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安用稼?”而解者以为:礼、义与信,足以成德。夫樊迟之所为汲汲于学稼者,何也?是非以谷食不足而民有苟且之心以慢其上为忧乎?是非以人君独享其安荣而使民劳苦独贤为忧乎?是非以人君不身亲之则空言不足劝课百性为忧乎?是三忧者,皆世俗之私忧过计也。君子以礼治天下之分,使尊者习为尊,卑者安为卑,则夫民之慢上者非所忧也。君子以义处天下之宜,使禄之一国者不自以为多,抱关击柝者不自以为寡,则夫民之劳苦独贤者又非所忧也。君子以信一天下之惑,使作于中者必形于外,循其名者必得其实,则夫空言不足以劝课者又非所忧也。此三者足以成德矣,故曰:三忧者,皆世俗之私忧过计也。(《苏轼文集》卷二《礼义信足以成德论》。卿辑)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按《世家》,当是时,鲁哀公之七年,卫出公之五年也。孔子知二君皆失志无常、弃国野死之君,故讥之云尔。卒之哀公孙邾,出公奔宋,皆死于越。(《或问》卷一三。卿辑,马有)
卫之政,父不父,子不子;鲁之政,君不君,臣不臣。(《四书朱子本义汇参·论语》卷一三。卿辑)
是岁鲁哀公七年,卫出公五年也。卫之政,父不父,子不子;鲁之政,君不君,臣不臣。卒之哀公孙于邾,而死于越;出公奔宋,而亦死于越。其不相远如此。(《四书通·论语》卷七。许拾)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孔子盖以为一言而丧邦者,此言也。民讫自若是,民尽顺我,而不我违,乐则乐矣,不几于游盘无度,以亡其国,如夏太康乎!(《东坡书传》卷二十《秦誓》。舒补)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君子之所以大过人者,非以其智能知之,强能行之也。以其功兴而民劳,与之同劳,功成而民乐,与之同乐,如是而已矣。富贵安逸者,天下之所同好也,然而君子独享焉。享之而安,天下以为当然者,何也?天下知其所以富贵安逸者,凡以庇覆我也。贫贱劳苦者,天下之所同恶也,而小人独居焉。居之而安,天下以为当然者,何也?天下知其所以贫贱劳苦者,凡以生全我也。夫然,故独享天下之大利而不忧,使天下为己劳苦而不怍,耳听天下之备声,目视天下之备色,而民犹以为未也,相与祷祠而祈祝曰:“使吾君长有吾国也。”又相与咏歌而称颂之,被于金石,溢于竹帛,使其万世而不忘也。呜呼,彼君子者,独何修而得此于民哉?岂非始之以至诚,中之以不欲速,而终之以不懈欤?视民如视其身,待其至愚者如其至贤者,是谓至诚。至诚无近效,要在于自信而不惑,是谓不欲速。不欲速则能久,久则功成,功成则易懈,君子济之以恭,是谓不懈。行此三者,所以得之于民也。三代之盛,不能加毫末于此矣。(《苏轼文集》卷二《既醉备五福论》。卿辑)
孔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颜渊曰:“无伐善,无施劳。”其语不同,此所谓立言者也。譬之药石米粟,天下后世,其皆以藉口。今傅说之言,皆散而不一,一言一药皆足以治天下之公患,岂独以训武丁哉?人至于今诵之也。(《东坡书传》卷八《说命中》。舒补)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立然诺以为信,犯患难以为果,此固孔子之所小也。孟子因之,故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此则非孔子之所谓大人也。大人者,不立然诺,而言未尝不信;不犯患难,而行未尝不果。今也以“不必信”为大,是开废信之渐,非孔子去兵、去食之意。(《闻见后录》卷一二,又见《尊孟续辨》卷下。卿辑,马有)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此有谓而言,不知其谓谁。子贡之问必有所指,不然,从政之人非一,而举以为斗筲,可乎?(《滹南集》卷六。卿辑)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古之所谓中庸者,尽万物之理而不过,故亦曰皇极。夫极,尽也。后之所谓中庸者,循循焉为众人之所能为,斯以为中庸矣,此孔子、孟子之所谓乡原也。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同乎流俗,合乎污世,曰:古之人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谓其近于中庸而非,故曰“德之贼也”。孔子、孟子恶乡原之贼夫德也,欲得狂者而见之,狂者又不可得见,欲得狷者而见之,曰:“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今日之患,惟不取于狂者、狷者,皆取于乡原,是以若此靡靡不立也。孔子,子思之所从受中庸者也;孟子,子思之所授以中庸者也。然皆欲得狂者、狷者而与之,然则淬励天下而作其怠惰,莫如狂者、狷者之贤也。(《苏轼文集》卷八《策略四》。舒补)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此未足以为君子也,为问者言也,以为贤于问者而已。君子之居乡也,善者以劝,不善者以耻。夫何恶之有?(《滹南集》卷六。卿辑)
乡人皆好之,何如?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足以为君子乎?”曰:“未也。”孔子为问者言也,以为贤于所问者而已。君子之居乡也,善者以劝,不善者以耻,夫何恶之有。君子不恶人,亦不恶于人。子夏之于人也,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欤,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欤,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苏轼文集》卷一〇《文与可字说》。舒补)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又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所好夫刚者,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所恶夫佞者,非恶其佞也,恶其不仁也。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挤我于险者,皆异时可喜人也。吾是以知刚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苏轼文集》卷一〇《刚说》。卿辑)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宪问篇第十四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好胜之谓克,治民而求胜民者必亡,治病而求胜病者必杀人。(《东坡书传》卷十《洪范》。舒补)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苏氏引管仲之言曰:“畏威如疾,民之上也。从怀如流,民之下也。”
(《或问》卷一四。卿辑)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非有言也,德之发于口者也。又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非能战也,德之见于怒者也。(《苏轼文集》卷一〇《范文正公文集叙》。舒补)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爱而勿劳,禽犊之爱也;忠而勿诲,妇寺之忠也。爱而知劳之,则其为爱也深矣;忠而知诲之,则其为忠也大矣。(《集注》卷七。卿辑,马有)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子产为郑作封洫,立谤政,铸刑书;其死也,教太叔以猛。其用法深,其为政严,有及人之近利,而无经国之远猷。故浑罕、叔向皆讥之,而孔子以为“惠人”,不以为仁,盖小之也。孟子曰:子产以乘舆济人于溱洧,“惠而不知为政”。盖因孔子之言而失之也。子产之于政,整齐其民赋,完治其城郭、道路,而以时修其桥梁,则有余矣。岂以乘舆济人者哉?《礼》曰:“子产,人之母也,能食之而不能教。”此又因孔子之言而失之也(1)。(《闻见后录》卷一二,又见《尊孟续辨》卷下。卿辑,马有)
有及人之近利,无经世之远图。(《朱子语类》卷五七。舒补)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
或谓楚子西,非也。昭王之失国,微子西,楚不国矣。(《滹南集》卷六。卿辑)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管仲勋烈之在人者多矣,而独言此者,夺邑而人不怨。功之至者也。吾尝以为北伐山戎、南服强楚易,而服伯氏之心难。管仲之于伯氏,诸葛孔明之于李平、廖立,盖古今二人而已。(《四书朱子本义汇参·论语》卷一四。卿辑)
管仲北伐山戎、南服强楚易,而服伯氏之心难,古今惟管仲之于伯氏,孔明之于李平、廖立,此非德之至者,何以能服人心至此?故夫子深有味乎其为人而言之。(《论语商》卷下。舒补)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凡事之因物而中理者,人不知其有是也。饮食未尝无五味也,而人不知者,以其适宜而中度也。饮食而知其有五味,必其过者也。此文子所以得“不言、不笑、不取”之名也。(《或问》卷一四。卿辑,马有)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权以济事曰谲,邹阳曰:“齐桓公杀哀姜于夷,孔子曰‘正而不谲’。”阳之时,师传盖云尔。以此推之,晋文公谲而不正,盖纳辰嬴之过也。哀姜亲也,齐虽不诛,君子不以罪桓公。故曰“正而不谲”,以为桓公可以谲而犹正,盖甚之也。秦穆公,贤君也,文公虽辞辰嬴,不害其反国;纵使害其反国,君子亦不以是乱男女之别,故曰“谲而不正”,以为文公可以正而犹谲,盖罪之也。(《历代名贤确论》卷二三。谷补)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以管仲为仁,则召忽为不仁乎?曰:量力而行之,度德而处之。管仲不死,仁也。召忽死之,亦仁也。伍尚归死于父,孝也。伍员逃之,亦孝也。时有大小耳。(《滹南集》卷六。卿辑)
大哉,管仲之相桓公也。辞子华之请,而不违曹沫之盟,皆盛德之事也。齐可以王矣。恨其不学道,不自诚意正身以刑其国,使家有三归之病,而国有六嬖之祸,故桓公不王,而孔子小之。然其予之也亦至矣,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孟子盖过矣。(《苏轼文集》卷五《论管仲》。舒补)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孔子以哀公十六年卒。十四年,陈常弑其君。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请讨之。吾是以知孔子之欲治列国之君臣如《春秋》之法者,至于老且死而不忘也。或曰:“孔子知哀公与二三子之必不从,而以礼告也欤?”曰:否!孔子实欲伐齐。孔子既告公,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伐之,将若之何?”对曰:“陈常弑其君,民之不予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此岂礼告而已哉!哀公患三家之逼,尝欲以越伐鲁而去之矣。夫以蛮夷伐国,民不予也。皋如、出公之事断可见矣。岂若从孔子而伐齐乎?如从孔子而伐齐,则凡所以胜齐之道,孔子任之有余矣。既克田氏,则鲁之公室自张,三家不治而自服也。此孔子之志也。(《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三《孔子论》。卿辑)
哀公患三桓之逼,常欲以越伐鲁而去之。以越伐鲁,岂若从孔子而伐齐?既克田氏,则鲁公室自张,三桓将不治而自服,此孔子之志也。(《栾城三集》卷七《拾遗》。卿辑,马有)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才难强而德易勉。(《或问》卷一四。许拾)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圣人责人,未有若是之怒者。(《或问》卷一四。卿辑)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卫灵公篇第十五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昔者仲尼自卫反鲁,网罗三代之旧闻,盖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终年不能究其说。夫子谓子贡曰:“赐,尔以吾为多学而识之者与?非也,予一以贯之。”天下苦其难而莫之能用也,不知夫子之有以贯之也。是故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法度、礼乐、刑政,与当世之贤人君子百氏之书,百工之技艺,九州之内,四海之外,九夷八蛮之事,荒忽诞谩而不可考者,杂然皆列于胸中,而有卓然不可乱者,此固有以一之也。是以博学而不惑,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盖尝求之于六经。至于《诗》与《春秋》之际,而后知圣人之道始终本末各有条理。(《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六《孟轲论》。卿辑)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郑声之害与佞人等。而孟子曰“今乐犹古乐”,何也?使孟子为政,岂能存郑声而不去也哉?其曰“今乐犹古乐”,特因王之所悦而入其言耳。非独此也,好色、好货、好勇,是诸侯之三疾也,而孟子皆曰无害。从吾之说,百姓惟恐王之不好也。譬之于医,以药之不可口也,而以其所嗜为药,可乎?使声色与货而可以王,则利亦可以进仁义,何独拯梁王之深乎(2)?此岂非失其本心也哉?(《闻见后录》卷一二,又见《尊孟续辨》卷下。卿辑,马有)
孔子曰:“行夏之时。”自舜以前必有以建子、建丑为正者。有扈氏不用夏之服色、正朔,是叛也。(《东坡书传》卷六《甘誓》。舒补)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之所履者,容足之外,皆为无用之地,而不可废也。故虑不在千里之外,则患在几席之下矣。(《集注》卷八,又见《四书辨疑》卷七。卿辑,马有)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如之何如之何者,熟思而审处之辞也。不如是而妄行,虽圣人亦无如之何矣。(《集注》卷八。舒补)
按,《或问》卷一五:“范、侯、尹氏用旧说,谢氏为一说,《集注》又有两说,而其一近苏氏。苏氏曰云云。”说明朱熹此说从苏氏而来。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周公曰:“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孔子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矣乎?”夫以忠恕为心,而以平易为政,则上易知而下易达,虽有卖国之奸,无所投其隙,仓卒之变,无自发焉。(《苏轼文集》卷五《论始皇汉宣李斯》。舒补)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史之不阙文与马之不借人也,岂有损益于世也哉?然且识之,以为世之君子长者日以远矣,后生不复见其流风遗俗,是以日趋于智巧便佞而莫之止。是二者虽不足以损益,而君子长者之泽在焉,则孔子识之,而况其足以损益于世者乎?(《苏轼文集》卷一〇《凫绎先生诗集叙》。卿辑)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此容忍之“忍”也。(《东坡书传》卷一六《君陈》。舒补)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由是观之,废学而徒思者,孔子之所禁,而今世之所尚也。(《东坡全集》卷三五《大悲阁记》。舒补)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辞,达而已矣。”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文集》卷四九《与谢民师推官书》。卿辑)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季氏篇第十六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上富而下贫,则不均矣;君臣相忌,则不和矣;民不信其上,则不安矣。有无相通谓之均,君臣相悦谓之和,上下相保谓之安。又曰:旧说以萧墙之忧为阳虎之难。以吾考之,定公五年,阳虎始专季氏、囚桓子,至九年,欲杀桓子,不克而出奔齐。前此者,季氏之所为,惟虎之听,非二子之罪也。定公五年,孔子年四十有七,冉有少孔子二十有九岁,盖年十八而已,未能相季氏也。定公十二年,子路为季氏宰,哀公十一年,冉求为季氏宰。皆见于《春秋》。则伐颛臾,非阳虎出奔之前,其在季康子之世欤?哀公七年,季康子伐邾以召吴寇,故曰“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十五年,公孙宿以成叛,故曰“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公患三桓之侈也,而欲以越去之,故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或问》卷一六。马辑)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古者士传言,庶人谤,有大事谋及庶人,而曰“庶人不议”,非此之谓也。天下无道,政在大夫,至其极也,则在陪臣。阳虎起于陪臣,而执国命。当是时,盖有奸民处士袭虎之余风,设为谗言殄行,以动揺人主,倾覆世臣者,故曰“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为是类发也。《史记》孔子相鲁,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少正卯若大夫也,必书于《春秋》,其不书,盖微者也,微而闻政,阳虎之类也欤?(《历代名贤确论》卷一六。谷补)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鲁自平王东迁,隐公始专征伐;至昭公十世,而大夫逐诸侯;自宣公失政,季氏始专鲁;至定公五世,而家臣囚大夫。定公之初,平子之时,季氏用事盖四世矣。阳虎事平子,至桓子而亡,历昭公、定公盖二世,而曰三世者,孔子于其未亡也言之与?以为不过是也。是时齐、晋皆失政,髙、国、鲍、晏、范、中行之徒,皆相继破灭。盖礼乐征伐自诸侯、大夫出者,其丧败世数大约不远是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宜诸侯之强也;而齐、晋及鲁皆以失政。政逮于大夫,宜大夫之强也,而三桓以微,何也?强生于安,安生于上下之分定。今诸侯、大夫皆凌其上,而无以令其下矣,故诸侯专不过十世,而大夫取之;大夫专不过五世,而家臣取之。在《易·履》之六三:“说而应乎乾,则履虎尾不咥人,亨。”去乾而自用,则履虎尾咥人凶,其是之谓乎?或曰:田常、三晋何以不失?曰:孔子之所言,无其德而用其事者也。
苟有其德,虽汤、武以诸侯用天子之事犹可。若田常、三晋虽不足言,然其所以有国者,岂徒然哉?非季氏之比也。(《历代名贤确论》卷一六。谷补)
虽有君子不入之言,亦有不磷不缁之说,是或一道也。子路知其一,不知其二,然而二者举非也,孔子之意则有在矣。(《历代名贤确论》卷二五。谷补)
或谓田常、三晋何以不失,曰:孔子之言无其德而用其事者也。苟有其德,虽汤、武以诸侯用天子之事犹可;若田常、三晋虽不足言,然其所以有国者,岂徒然哉!非季氏之比也。(《或问》卷一六。卿辑,马有)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不学《诗》而言,则其言皆直情,无礼义之文也。(《或问》卷一六。卿辑,马有)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阳货篇第十七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拒之则今日罹其害,从之则他日与其祸。故夫子莫之拒也,而示不从之意焉。(《四书通·论语》卷九。许拾)
舒按:东坡原注已佚,据朱熹说是“皆以利害言之”,是“尚权谋”之论。《朱熹集》卷三〇《答汪尚书》:“至若苏氏之言,高者出入有无而曲成义理,如《易》说性命阴阳,《书》之人心道心,《古史》之中一性善,《老子》之道器中和。下者指陈利害而切近人情,苏氏此等议论不可殚举。且据《论语》,则东坡之论见阳货,子由之论彼子西,皆以利害言之也。其智识才辨,谋为气概,又足以震耀而张皇之,使听者欣然而不知倦,非王氏之比也。然语道学则迷大本,如前注中性命诸说,多出私意,杂佛老而言之。性命之说尤可笑……论事实则尚权谋,如阳货、子西事,乃以此论圣人,可见其底蕴矣。炫浮华,忘本实,贵通达,贱名检,此其害天理、乱人心、妨道术、败风教,亦岂尽出王氏之下也哉?”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惟上知与下愚不移。”
性可乱也,而不可灭,可灭非性也。人之叛其性,至于桀、纣、盗跖至矣。然其恶必自其所喜怒,其所不喜怒,未尝为恶也。故木之性上,水之性下。木抑之,可使轮囷下属(3),抑者穷,未尝不上也。水激之,可使瀵涌上达,激者衰,未尝不下也。此孟子之所见也。孟子有见于性而离于善。《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成道者性,而善继之耳,非性也。性如阴阳,善如万物。万物无非阴阳者,而以万物为阴阳则不可,故阴阳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而非无也。今以其非无即有而命之,则凡有者皆物矣,非阴阳也。故天一为水,而水非天一也;地二为火,而火非地二也。人性为善(4),而善非性也。使性而可以谓之善,则孔子言之矣。苟可以谓之善,亦可以谓之恶。故荀卿之所谓性恶者,盖生于孟子;而扬雄之所谓善恶混者,盖生于二子也。性其不可以善恶命之,故孔子之言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而已。夫苟相近,则上智与下愚曷为不可移也?曰:有可移之理,无可移之资也。若夫吾弟子由之论也,曰:“雨于天者,水也;流于江河,蓄于坎井,亦水也;积而为泥涂者,亦水也。指泥涂而告人曰:‘是有水之性。’可也。曰:‘吾将使其清而饮之(5)。’则不可。”是之谓上智与下愚不移也。苏东坡云:“予为《论语说》,与孟子辩者八。”(6)(《闻见后录》卷一二,又见《尊孟续辨》卷下。卿辑,马有)
昔之为性论者多矣,而不能定于一。始孟子以为善,而荀子以为恶,扬子以为善恶混。而韩愈者又取夫三子之说,而折之以孔子之论,离性以为三品,曰:“中人可以上下,而上智与下愚不移。”以为三子者,皆出乎其中,而遗其上下。而天下之所是者,于愈之说为多焉。嗟夫,是未知乎所谓性者,而以夫才者言之。夫性与才相近而不同,其别不啻若白黑之异也。圣人之所与小人共之,而皆不能逃焉,是真所谓性也。而其才固将有所不同。今夫木,得土而后生,雨露风气之所养,畅然而遂茂者,是木之所同也,性也。而至于坚者为毂,柔者为轮,大者为楹,小者为桷。桷之不可以为楹,轮之不可以为毂,是岂其性之罪邪?天下之言性者,皆杂乎才而言之,是以纷纷而不能一也。孔子所谓中人可以上下,而上智与下愚不移者,是论其才也。而至于言性,则未尝断其善恶,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而已。(《苏轼文集》卷四《扬雄论》。舒补)
孔子曰:“惟上智与下愚不移。”而《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此二言者,古今所不能一,而学者之所深疑也。请试论之。滥觞可以稽天,东海可以桑田,理有或然者,此狂圣念否之说也。江湖不可以徒涉,尺水不可以舟行,事有必然者,此愚智必然之辨也。夫言各有当也,达者不以失一害一,此之谓也。(《苏轼文集》卷六《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舒补)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孔子之不助畔人,天下之所知也。畔而召孔子,其志必不在于恶矣。故孔子因其有善心而收之,使不自绝而已。弗扰之不能为东周亦明矣,然而用孔子则有可以为东周之道。故子欲往者,以其有是道也;卒不往者,知其必不能也。(《或问》卷一七。卿辑,马有)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以其似中庸而非也,故曰“德之贼”。孟子曰:“一乡皆称原人,无往而不为原人。”与中庸相近,必与狂狷相远。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乡原者,未尝进取,而无所不为者也。狂狷与中庸相远,而孔子取其志之强,可以引而进于道也。乡原与中庸相近,而夫子恶之,恶其安于陋而不可与有为也。(《或问》卷一七。卿辑,马有)
古之所谓中庸者,尽万物之理而不过,故亦曰“皇极”。夫极,尽也。后之所谓中庸者,循循焉为众人之所能为,斯以为中庸矣,此孔子、孟子之所谓乡原也。“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同乎流俗,合乎污世。”曰:“古之人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谓其近于中庸而非,故曰“德之贼也”。(《苏轼文集》卷八《策略四》。卿辑)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7);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患得之”当云“患不得之”,阙文也。鄙夫止于营私,其害至于亡国。李斯之立胡亥,张禹之右王氏,其谋皆始于患失,故孔子深畏之。曰“无所不至”者,言其必至于亡国也。(《或问》卷一七注。卿辑,马有)
“患得之”当作“患不得之”,予观退之《王承福传》云:“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以济其生之欲者。”则古本必如是。(吴昌宗《四书经注集证·论语》卷九,又见《滹南集》卷七。卿辑)
孔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欤?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8);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臣始读此书,疑其太过,以为鄙夫之患失,不过备位而苟容。及观李斯忧蒙恬之夺其权,则立二世以亡秦;卢杞忧李怀光之数其恶,则误德宗以再乱。其心本生于患失,而其祸乃至于丧邦。孔子之言,良不为过。(《苏轼文集》卷二五《上神宗皇帝书》。舒补)
李斯之立胡亥,张禹之右王氏,其谋皆始于患失。(《四书集义精要》卷二四。舒补)
李斯忧蒙恬之夺其权,则立二世以亡秦;卢杞惧李怀光之数其恶,则误德宗以再乱。其心本生于患失,其祸乃至于丧邦,乃知圣人之言良不为过,亦名辞也。(《四书集编·论语集编》卷九。舒补)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天子法天恭己,正南面,守法度,信赏罚而天下治,三代令王,莫不由此。若天下大事,安危所系,心之精微,法令有不能尽,则天子乃言,在三代为训诰誓命,自汉以下为制诏,皆所以鼓舞天下,不轻用也。若每行事立法之外,必以王言随而丁宁之,则是朝廷自轻其法,以为不丁宁则未必行也。言既屡出,虽复丁宁,人亦不信。(《苏轼文集》卷二七《论每事降诏约束状》。舒补)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曰:“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孔子曰:“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使与闻外事且不可,曰“牝鸡之晨,惟家之索”,而况可使摄位而临天下乎?女子为政而国安,惟齐之君王后,吾宋之曹、高、向也,盖亦千一矣。自东汉马、邓,不能无讥;而汉吕后、魏胡武灵、唐武氏之流,盖不胜其乱。王莽、杨坚遂因以易姓。(《苏轼文集》卷五《论鲁隐公》。舒补)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此亦有为而言,不知其为谁也。(《集注》卷九。卿辑)
微子篇第十八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箕子常欲立微子,帝乙不从而立纣。故箕子告微子曰:“我旧云刻子,王子不出,我乃颠跻。”是以二子或去或囚。盖居可疑之地,虽谏不见听,故不复谏。比干则无所嫌,故谏而死。(《延平答问·论语》。卿辑,马有)
夫道一而已,君子之出处语默,所以不同者,其居异也。今三子之于纣,非父则兄,其位则太师、少师也。其居不相远,其责宜若同。然或去之,或囚焉,或谏而死,孔子皆曰仁,何也?微子,纣之庶兄也,箕子欲立之,帝乙不从,而立纣,故《书》曰:“我旧云刻子,王子不出,我乃颠。”刻,害也。我旧之所云者害子,子若不去,并我得祸也。魏文帝之于陈王植,晋武帝之于齐王攸,自中主以下,皆所不能容,而况于纣乎?故微子之所以出奔,箕子之所以佯狂为奴者,皆以居可疑之地,而犯必死之怨也。二者虽有言,纣岂复信之?故不谏而去,或囚者,其势然也。至于比干,亲则诸父,位则少师也,而无所嫌,谏而不听,犹冀万一焉,虽继之以死可也。使二子无刻子之嫌者,吾知其与比干俱死矣。(《历代名贤确论》卷五。谷补)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卫灵公未受命者,故可;季桓子已受命者,故不可。(《栾城三集》卷七《拾遗》。卿辑)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絜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
子张篇第十九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君子不恶人,亦不恶于人。……子张之意,岂不曰与其可者,而其不可者自远乎?使不可者而果远也,则其为拒也甚矣。而子张何恶于拒也?曰:恶其有意于拒也。夫苟有意于拒,则天下相率而去之,吾谁与居?然则孔子之于孺悲也,非拒欤?曰:孔子以不屑教诲为教诲者也,非拒也。夫苟无意于拒,则可者与之,虽孔子、子张皆然。(《苏轼文集》卷一〇《文与可字说》。卿辑)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道体无大小,方术技艺总是一理,神而明之皆足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者,但其用则有分矣。大者,自一身而达之天下、国家,无远弗届。小者,内不足以成己,外不足以成物。仅仅取给于一事一物之济而已,何致远之能?是以君子不为也。君子学务其大,谓即大以该小,而未尝以小病大也。(《论语学案》卷一〇。舒补)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古之学者,其所亡与其所能,皆可以一二数而日月见也。如今世之学,其所亡者果何物?而所能者果何事欤?(《四书朱子本义汇参·论语》卷一九。卿辑)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博学而志不笃,则大而无成。泛问远思,则劳而无功。(《集注》卷一〇。卿辑)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道可致而不可求。孔子曰:“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四书朱子本义汇参·论语》卷一九。卿辑)
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苏轼文集》卷六四《日喻》。卿辑)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曰:“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
中有以受之。……子夏所谓“焉可诬”者,专自教者而言。……教者既欺其徒,则受教者以欺应之。(《或问》卷一九。卿辑)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闻孟献子之孝,不闻庄子也。(《滹南集》卷七。卿辑)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言此者,盖不许武王伐纣之事。(《滹南集》卷七。卿辑)
予乃今知之,祖伊之谏尽言不讳,汉唐中主所不能容者。纣虽不改而终不怒,祖伊得全,则后世人主有不如纣者多矣。(《东坡书传》卷八《西伯戡黎》。舒补)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圣贤举动,明白正直,不当如是耶?所用之人,有邪有正;所作之事,有是有非。是非邪正,两言而足:正则用之,邪则去之;是则行之,非则破之。此理甚明,犹饥之必食,渴之必饮,岂有别生义理,曲加粉饰,而能欺天下哉!(《苏轼文集》卷二五《再上皇帝书》。舒补)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尧曰篇第二十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此章杂取《大禹谟》《汤诰》《太誓》《武成》之文,而颠倒失次,不可复考。由此推之,《论语》盖孔子之遗书,简编绝乱,有不可知者。如周八士,周公语鲁公,邦君夫人之称,非独载孔子与弟子之言行也。(《或问》卷二〇,又见《滹南集》卷七、《四书集义精要》卷二五。卿辑,马有)
(1) 孔:《尊孟续辨》卷下作“孟”。
(2) 何独拯梁王之深乎:《尊孟续辨》卷下作“何拒梁惠之深乎”。
(3) 下属:《闻见后录》原无,据《尊孟续辨》卷下补。
(4) 人性:《闻见后录》原无,据《尊孟续辨》卷下补。
(5) 使:《尊孟续辨》作“俟”。
(6) “苏东坡”三句:《尊孟续辨》卷下作“吾为《论语说》,与孟子辩者八。吾非好辩也,以孟子为近于孔子也。世衰道微,老、庄、杨、墨之徒,皆同出于孔子,而乖离之极,至于胡越。今与老、庄、杨、墨辩,虽胜之,去孔子尚远也。故必与孟子辩。辩而胜,则达于孔子矣”。按,“辩”与“辨”古通用。
(7) 患不得之:宋以来传本《论语》皆无“不”字。苏轼谓当作“患不得之”,“阙文也”,历代学者讲说不一,今从苏轼说。详参下文所述。
(8) 患不得之:原本作“患得之”。按宋以来传本《论语》无“不”字。东坡则认为当有“不”字。《文集》所载无“不”字,似与其意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