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前言
《大学》是一部以“德治”为指导思想的政治哲学。它的书名含义,就是在大学(又称太学,古代全国的最高学府)里所讲授的博大而精深的圣王之学,也称为“大人之学”。
现存《礼记》中的《大学》原文,编次颇多错乱,经后儒修订,故有多种改本,而以朱子《大学章句》所定的分章层次最为分明而有系统,又最为大家所熟悉,所以本编的正文也采用了这一编次。
《大学》的作者为谁,史无明文记载,据朱子考定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后人多从其说。清代曾有学者提出《大学》为汉儒所作的观点,但因证据不足,未被人们所普遍接受。故本编仍沿用朱子旧说,定为曾子所作。
关于《大学》的宗旨,朱子认为《大学》是“为学纲目”,是“修身治人底规模”,好像盖房子,读《大学》等于搭好房子的“间架”,以便将来“却以他书填补进去”。这就是说,无论从做学问研究儒家诸多经典出发,还是从实践上从事修己治人的人生事业出发,《大学》都已为人们指明了全局的规模、前进的方向和具体的步骤。所以,《大学》既是学者“初学入德之门”,又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最高纲领。
《大学》虽然可以作为每个人立身处世、进德修业的指南,然而从《大学》的立言本旨而言,显然是把在位执政者作为对象的,尤其是对最高统治者——天子提出的严格要求。这是因为,天子是决定天下治乱的关键人物,天子的品德才智可以左右天下的兴衰和人民的祸福,所以,《大学》的全部内容基本上都是从天子及其最高统治集团的立场出发的,因而历代学者都把《大学》视为“帝王之学”。
《大学》依据孔子“仁”的思想,以“德治”作为指导,阐明了儒家“修己以安人”的圣王之道。所谓圣王之道,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属于“内圣”范围的“修己”工夫,一是属于“外王”范围的“安人”事业。对此,全书提出了三条基本原则和八个具体步骤。三条基本原则就是“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即谓之“三纲领”。《大学》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善良的“明德”,但入世以后,“明德”被利欲所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然后推己及人以革新民心,共同达到道德完善的境地。具体说来,就是要通过八个步骤进行努力,这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谓之“八条目”。在“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项是“修身”的前提,后三项是“修身”的目的。
《大学》认为,“修身”的先务是“格物”“致知”,就是首先要明白事物的道理,然后对于善恶、吉凶的因果关系才有所认识,并促使自己除去被利欲所染的习气以恢复固有的善性,从而趋向于“至善”之境;既已认识到以达到“至善”为自己奋斗的目标,然后通过“诚意”和“正心”的修养功夫,追求道德、才智上的自我完善,其中格物、致知属于知识修养范围,诚意、正心属于道德修养范围,知识和道德兼修并进,以期达到“修身”的目的。这就是三纲领中的“明明德”之事,亦即“内圣”范围内的“修己”之道。修养好德才兼备的自身,就为进一步从事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安民事业打下了基础。齐家、治国、平天下三者就是三纲领中的“亲(新)民”之事,亦即“外王”范围内的“安民”乃至“安百姓”的事业。“明明德”和“亲(新)民”两方面的最后成功,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那就是达到了“内圣”与“外王”高度统一的“至善”之境。若能长久保持这种“至善”之境而不失,则三纲领中的最后一项“止于至善”的最高目标也就达到了。因此,只有天子能首先严格要求自己而自明其明德,并能以身作则推及天下之民而与之更新,然后普天下才能臻乎至善之境。天子若能以忠恕之心,行仁义之政,是诚可谓“放诸四海而皆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的道理。这一理论体系,建立了整个儒学的框架,从而获得了儒家思想中的崇高地位。
当然,就《大学》的内容和教导的实际而言,是要求人人能正心、诚意,个个能修身、齐家。正心、诚意,是“大人”和常人修己的起点;齐家,更是人人的希望和职责;治国、平天下,也是一国之人乃至普天下之人的共同愿望;何况治国、平天下的共同基础,又是建立在每个人的正心和修身之上!这说明《大学》不仅是“大人”之学,更是人人所需要的常人之学。学好《大学》,用功久了,功夫纯熟了,自然就能成为知识渊博、道德理想高尚的“大人”,不因地位的高低、职业的尊卑而受影响。所以,这样的“大人”,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如果用现代意识来解构《大学》,我们不但可以将其视为政治上的领导哲学、企业上的管理哲学,而且可以将其视为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大纲。“三纲领”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总纲领,“八条目”是它的具体措施、步骤和主要内容,而其中的“修身”则是它的中心任务。更准确地说,《大学》是我国古代大学的教育路线和方针。这条教育路线是以品德教育为核心的德才并重的教育。这个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纲领、教育目标、教育任务、教育原则、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措施和途径等内容,旨在培养合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这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创建和谐社会来说,更有其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
经文
【题解】
经文是《大学》的总纲,也是《大学》的宗旨,具有统摄全书的重要作用,是其余各章的根据。所以朱子的《大学章句》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即认为本章是孔子的话,由他的学生曾子记录下来,所以被称为神圣的“经”,使之与以下十章区分开来;而以下十章则是对本章经文的阐发,故称为“传”。
孔子在这里以非常精练的语言,阐述了“大学之道”亦即儒家的政治哲学的基本纲领,提出了关于圣王“修己以安人”的三大原则和八项具体步骤,简称为“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中首先论述了“三纲领”的次序和由“明明德”达到“止于至善”的方式方法,以及三者之间的本末关系;其次论述了“八条目”的先后次序和其间的关系,以及由“格物”达到“平天下”的具体步骤;最后提出“修身”是“大学之道”的根本,以及正确掌握“本末”关系的重要性。这“三纲八目”基本上包含了古代儒家学说的全部精神,只要我们把握了这几条纲目,就能清楚理解儒家学说的深文奥义,也就是找到了登堂入室的钥匙和门径。
“三纲”和“八目”又是一个总体目标和具体步骤的关系。“三纲”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八目”是达到这一目标的舟楫阶梯。“三纲八目”本身又分为两大方面,即“修己”和“安人”。“修己”是向内“明明德”的功夫,其途径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五级,相当于“内圣”之学;“安人”是向外“新民”的事业,包括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级,相当于所谓“外王”之学;而其中“修身”又是两大方面的枢纽。其总体目标则在于达到道德和功业亦即“内圣”与“外王”高度统一的“至善”境界。
【原文】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4]。
知止而后有定[5],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6]。
物有本末[7],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8]。
【注释】
[1]大学:即“太学”,相对于小学而言。《大戴礼记·保傅》说:“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道:本义是道路。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道”有时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有时指原则、规律,有时指一定的世界观、政治观或思想体系,有时指方法、办法。这里可理解为大学里的教育方针。
[2]明明德:前一个明,动词,使显明;明德,天然赋予人的光明美善的德性。儒家认为,人生来具有善良的德性,即明德。后天因为受到物质利益的蒙蔽,个人褊狭气质的拘束,明德受到压抑,所以要经过教育,使明德显露出来。
[3]亲民:亲,小程子认为当作“新”;新,用作动词,革新的意思。新民,引导人们革除旧染的恶习,以彰明其天然固有之善。
[4]止于至善: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至,极,最。
[5]止:用作名词,指所止之地,即至善境界。定:确定(方向)。
[6]得:指有所收获,得到至善。
[7]本末:指树木的根部与树梢,引申为事物的根本与枝节之间的关系。
[8]道:指大学的原则。
【译文】
大学里所讲的圣王之道,在于发扬人心固有的光明的德性,在于革新人们的不良习俗,在于使人们达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
知道了应该到达的境界,然后才能确定志向;志向确定了,然后意念才能宁静而不妄动;意念宁静了,然后心情才能所处而安;心情安适了,然后考虑问题才能周详;考虑问题周详了,然后处理事情才能恰到好处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万物都有根本和枝末,万事都有开端有结局。知道了事物的先后次序,也就接近于学习和修养“大学之道”的方法了。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1],先治其国[2];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3];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4];致知在格物[5]。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6],壹是皆以修身为本[7]。其本乱而末治者[8],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释】
[1]天下:古代指中国的全部领土。
[2]国:周朝实行分封制,最高统治者天子将部分土地连同百姓分封给其兄弟、亲属及功臣,叫他们世为统治,被封者称为诸侯,诸侯的封地叫作国。
[3]齐其家:意为使家族齐心协力,和睦相处。齐,有整顿、治理和管理之意。家,家族。周朝的贵族阶层实行封建宗法制,组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家”或者“家庭”。
[4]致其知:达到明确的认识。致,求得,达到。知,认识。
[5]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明辨,领悟。物,儒家的哲学观念,指事物的“理”。
[6]庶(shù)人:泛指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
[7]壹:全,都。
[8]“其本乱”句:本乱,意为本性败坏。末治,意为国家治理成功。
【译文】
古代凡是想在天下发扬明德的人,必须首先治理好自己的邦国;想治理好自己的邦国的人,必须首先整顿好自己的家族;想整顿好自己家族的人,必须首先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想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必须首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想端正自己的心思的人,必须首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必须首先要有明确的认识;获得明确认识的方法,在于学习和研究事物的道理。
学习和研究事物的道理之后,认识才能明确;认识明确了,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了,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了,自身品德才能修养好;自身品德修养好了,家族才能整顿好;家族整顿好了,邦国才能治理好;邦国治理好了,天下才能太平。
从天子到平民,人人都要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一个人,他的根本已乱而枝末却能治理好,这是不可能的;正如他尊重的人却对他轻蔑,他轻蔑的人却对他尊重,这样的事是没有的。
传文
这是第一篇第一章 释“明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