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宋元明讲唱文学 - 叶德钧 >
- 下篇 相关研究补编
弹词女作家小记
一、邱心如的生平
《笔生花》作者邱心如的生平,据原书每卷开头的自叙及咸丰七年陈同勋、同治十一年云腴女士两序所载是:邱氏山阳(今淮安)人,嫁给清河(今淮阴)张姓,丈夫虽是儒生,却很潦倒,家境极窘。后来邱家也日趋贫困,难于支持。最后舅姑死去,又和她的老母同居,以授徒自给。我们所能知道她的生平,也止于此。十多年前,冯沅君撰《读<笔生花>杂记》(刊《北大国学门月刊》),也无新的
发现。
我曾查过光绪《淮安府志》、同治《山阳县志》、民国《续纂山阳县志》、王锡祺《山阳诗征续编》等书,也是毫无所得。又检邱崧年氏《家集》(光绪丙申刊本,一册,附《文献私记》),也无片纸只字的记载。又曾想到邱氏是淮安大族,祠堂中或许有神位之类,也说不定,但城西大高皮巷邱氏宗祠却早拆光。最后找到民国壬戌(1922年)冬石印《邱氏族谱存略》,其中也无一字涉及邱心如。《存略》十五世有“心”字辈五人;心传、心源、心鉴、心澄、心坦,和心如是同辈,大约她也是这一支派的人。其中心澄名下注,“入海州籍”;又“心”字辈同是十三世殿华、殿芳二人之孙,《存略》注:“殿华公、殿芳公两支,今居海州。”大约心如的近族全移家海州,所以现在淮安没有她的这支,也就虽怪多年探询无从得到她的史料。
书本上的资料既不可得,只有寻找口头上材料一法。为了这事,去年曾到邱氏族中现存年龄最大的邱老太太家去访问。她是邱于蕃(稍有文名,喜搜集金石碑版)的太太,住东门水巷口,现年80多岁,卧病在床,已全身不遂了。据她说,她也未能亲见心如,只是间接知道一些。心如所嫁的张姓,淮阴籍,居淮安东门打线巷,家有两重大门,俗称“双扇门张家”(疑即前眼科医生张伯生家),家极清寒。(现在张姓多居淮阴,淮安无人。)心如晚年颇困难,授徒的结果也并不好。临死时身外几无长物。她的晚年,服侍她的一个女仆最清楚,但这女仆已死了好久。其次女仆的儿子从他母亲那里也得到一些心如的史实,可惜他又在上海做理发匠。—今后搜集邱心如的史料,将要成为海底捞针了。又据另一邱家传说,心如有一姊妹,和她同时也著有一部弹词,惜书名不详。
二、陈端生的世系
《再生缘》弹词作者陈端生,据陈文述《西泠闺咏》(卷十五)所载略谓:“适范氏,婿诸生,以科场事,为人牵累谪戍。因屏谢膏沐,撰《再生缘》南词……以寄别凤离鸾之感。曰:“婿不归,此书无完全之日也。”婿遇赦归,未至家而端生死。”此外,《再生缘》六十六回也曾历记她的生平。《西泠闺咏》又说端生著有《绘影阁集》,今亦不易见到。我前作《再生缘续作者许宗彦、梁德绳夫妇年谱》中说:“陈兆卷有《紫竹山房集》今存,然其中殊少可供查考端生生平之处。”《紫竹山房集》中确无涉及端生的记载,但有不少关于她的家世的,前作《年谱》以许、梁为主,限于体例,不能把这些资料引进去,这里不妨详细一说。
端生的祖父陈兆卷,字勾山,钱塘人,乾隆间举博学鸿词科,官到通政使。兆卷有二子:玉万、玉敦(见《紫竹山房诗文集》首顾光撰《墓志铭》)。但谁是端生的父亲,《诗文集》中却无可考,《再生缘》三十三回(原书卷九,今本卷七)说:“家父近将司马任,束装迢递下登州。蝉鸣丛树关河岸,月挂轻帆旅客舟。……行船人杂仍无续,起岸匆匆出德州。陆道艰难身转乏,官程跋涉笔何搜。连朝耽搁山东省,到任之时已仲秋。”按《紫竹山房集》首陈玉绳《年谱》记乾隆十九年甲戌云:“六月,次子玉敦考取内阁中书……十一月擢顺天府尹。”又三十四年已丑记云:“八月,先生次子玉敦以中书改官山东登州府同知。”由此推知端生是玉敦的女儿随父由北京起程,经德州,赴登州同知之任。因而也可断定这回是作于乾隆三十四年,早于六十六至六十八回(乾隆四十九年)十五年之久。
她的家世,顾光《墓志铭》中记云:“……子四人,其二早殁,长玉万,庚午举人,山东济阳县知县,后公八年卒;次子玉敦,嗣公弟中书眉山君,庚午(乾隆十五年)举人,江南江宁府督粮水利同知。孙男五人:春生、桂生、嘉生、资生、桐生。”据《墓志铭》及陈玉绳《年谱》,郭麐《神道碑》,列端生简单世系如下:
124
陈兆
生生生生生生生
端生有姊名长生,字秋榖,适吴兴叶琴柯(绍楏),见《西泠闺咏》卷十五。长生有《绘声阁集》,未见;又《织云楼合集》、《南蘋遗草》中都有她的诗,亦未得见,不知其中有无涉及端生生平否。至《随园女弟子诗选》卷四所录十五首,《香咳集》所录三十一首,却和端生无关。
三、郑澹若与周颍芳
最近读到金陵王瑶芬(云蓝)《写韵楼诗钞》(同治辛未京江榷署重刊本,首道光已亥陆以湉序),其中涉及《梦影缘》弹词作者郑澹若、《精忠传》弹词作者周颍芳母女的史料。按王瑶芳是严比玉之妇,其子严谨,即周颍芳之夫。她与郑澹若是儿女亲家。《诗钞》首有郑题词《庆春泽》一首,署“女史郑贞华澹若”,得知她的名字。郑氏湖州人,适周某,著有《绿饮楼集》。
125 下篇 相关研究补编
《诗钞》大体上是编年,其中涉及郑贞华的有十首:(一)《题郑澹若女史绿饮楼集》七绝四首,(二)《咏梅和澹若女史》七律二首(上二诗约作于道光十三年至十五年间),(三)《题郑梦白中丞西园写照图》(为留别澹若女公子作)七绝八首,(四)《澹若夫人枉赠佳章辱蒙过奖勉答四首》七绝,(五)《蜡梅和澹若夫人》七律一首(上三首年代不详),(六)《郑澹若夫人将归浙江赋此赠行》七绝四首(约作于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七年顷),(七)《澹若夫人途次有诗见怀依韵奉答七绝》二首(年代不详),(八)《寄怀澹若夫人七律一首》,(九)《祝澹若夫人四十寿并贺哲嗣采芹之喜》七律一首,(十)《澹若夫人舟过黔阳芙蓉楼下有诗见怀依韵奉答》五律一首(上三诗作于道光三十年)。其中第九首最重要,诗前有庚戌(道光三十年)仲秋、重阳二诗,后有除夕及次年辛亥春日诗,这首当作于三十年秋天。这年郑贞华年40,她的生年是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咸丰十年庚申(1860)饮卤自杀于杭州(见《梦影缘》),年50。
周颍芳为郑贞华之女,适王氏三子谨,《诗钞》中关于她也有两处,(一)《蒲门郡斋桂花》五律一首(年代不详),(二)《郡园红梅大放》五绝二首(道光三十年作),都和她的生平无关。《诗钞》末附同治辛未(十年)女永华识语涉及严谨云:“……叔兄谨先后官黔。……叔兄守石阡,有惠政。同治乙丑(四年),教匪数千人突至,叔兄战死。……永华负母逾垣,投池,嫂及妹侄皆从之,池水浅,不得死。……母絜兄柩,率细弱,跋涉数千里。”这和《精忠传》李枢序参看,可得她生平的涯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