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敌
得敌。
或鼓,
或罢,[1]
或泣,
或歌。
抓到了战俘。
有的人击鼓,
有的人疲惫,
有的人哭泣,
有的人唱歌。
〔注〕 [1] 罢(pí):通“疲”。
本篇也选自《周易》,是《中孚》卦六三爻的爻辞。写一次胜仗后的情况。题目为笔者所加。
战争在原始社会晚期是极平常的现象。古希腊“英雄”时代,中国的“三皇五帝”时代,部落间的战争都很频繁。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战争,战争使人类走向更文明的社会。这首小诗摄入的不是“怒触不周山”或“刑天舞干戚”等正面争斗的场景,而是战后获胜一方士兵们反应不一的各种情态。
“得敌”,抓获了许多俘虏,说明是打了胜仗。这是展现以下场景的一个大背景。从叙事来说,这是采用横截手法,迅速切入正题,行文简洁、干净。为了赢得这场胜利,战士们付出了多少辛苦、多少代价啊!这一切都在胜利后各自的表现中自然地反映出来了。“或鼓——或罢——或泣——或歌”,可谓千姿百态,应有尽有。四个“或”字都是“有的(人)”的意思。“鼓”“罢”“泣”“歌”都是动词。“鼓”,打鼓;“罢”,疲乏;“泣”,哭泣;“歌”,唱歌。有的余勇可贾,精神亢奋,擂响了鼙鼓;有的太疲乏了,躺在一旁安静地休息;有的受了伤或失去了亲人,正在嘤嘤啜泣;有的兴高采烈,唱起了欢乐的歌。这是一组群像,精神体态各不相同,富于立体感。虽没有工笔细描,却不妨凭个人的想象补上轮廓分明的线条。这是一首“交响曲”:有“罢”者的安静无声;有安静无声衬出的啜泣声;有高八度的嘹亮歌声;还有震耳欲聋的鼓声。寥寥十个字,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实在不容易。要知道,当时还只是文学的萌芽时期啊。
从表现手法上来说,“或鼓”等四个短句,都是主谓结构,每一个短句展现一个场面,表现出一个完整的意思。四句都以“或”字引出,成为一组整齐的排比句,一气直下,严谨而又顺畅。稍后《诗经·小雅》中的《北山》篇“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第四章)。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第五章)。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第六章)。”一连串“或”字句,乃至唐韩愈《南山》诗连用五十一个“或”字句,都与此段爻辞不无渊源。而四个谓语动词的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以及感情色彩各不相同,令人想起后世踵事增华的汉大赋铺张扬厉的气势。
(陈志明 叶志衡)
【作者简介】
伯夷、叔齐
伯夷,商末孤竹君长子。墨胎氏,名允,字公信。叔齐,商末孤竹君子,伯夷之弟。初孤竹君遗命立其弟叔齐为君,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他不受,两人一起投奔周文王。路遇武王伐纣,伯夷、叔齐拦马劝谏。武王灭商后,兄弟俩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