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秀歌

  下载全书

箕子

麦秀渐渐兮,[1]

禾黍油油。[2]

彼狡童兮,[3]

不与我好兮。

麦子吐穗,竖起尖尖麦芒,

枝叶光润,庄稼茁壮生长。

哦,哪个浑小子啊,

不同我友好交往。

〔注〕 [1] 渐渐:形容麦芒的形状。[2] 油油:光润的样子。[3] 狡童:美少年,这里是贬称,后借指壮狡昏乱的国君。

这是一首与《诗经·王风·黍离》同样著名的诗篇,选自《史记·宋微子世家》,题目为后人所加。

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载,箕子朝周,路过殷商废墟,感慨宫室毁坏,遍地长满禾黍,心中哀伤,作了这首《麦秀歌》。无独有偶。《诗序》谓西周灭亡后,周大夫途经故宗庙宫室,见满地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因作《黍离》。两首诗,创作动机、创作过程乃至创作效果,何其相似,不可不谓是一种艺术巧合。

麦子吐穗,禾黍茁壮,本是一番喜人的丰收景象。然而,对于亡国之人,感念故国的覆灭,心头自别有一种滋味。这种可贵的故土情愫,曾引起历代无数仁人志士的深切共鸣。晋文学家向秀《思旧赋》谓:“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宋文学家王安石《金陵怀古》之一云:“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都将《黍离》《麦秀》并举,寄托深切的亡国之痛。

作者箕子是商纣叔父,封于箕,因而称为箕子。当时纣王暴虐无道,箕子苦谏不听,于是披发佯狂为奴,遭纣王囚禁。周武王灭商后,箕子被释放,他目睹殷商宫室化为一片废墟,悲从中来,写下这首千古绝唱。这诗是他故国情思的自然流溢。“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纣王的拒谏,致使殷商亡国,这悲恸永远成为他心头的创伤。他悲戚、愤懑、忧虑,可谓百感交集。

诗中叠字“渐渐”“油油”的运用,语气词“兮”的安置,形成一种音律美,臻于声情相生的完美境地,显出与《诗经》一脉相承的艺术特征。尤其是末两句“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声口、措辞乃至句式都使人想起《诗经·郑风·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食兮!”可见先秦诗歌在诗的意境和形式上有一种内在的渊源关系。

(吉明周)


采薇歌石鼓文

麦秀歌|先秦古歌|先秦诗鉴赏辞典 -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