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

  下载全书

第一鼓 汧殹诗

〔铭文〕

〔释文〕

汧[1] 殹[2] 沔沔,烝[3] 烝皮[4] 淖[5] 渊。

鰋[6] 鲤处之,君子渔之。

澫[7] 又小鱼,其游 [8] 。

帛鱼 [9] ,其 [10] 氐[11] 鲜。

黄帛其鳊[12] ,又 [13] 又 [14] 。

其 [15] 孔庶,脔[16] 之 [17] , [18] [19] 。

其鱼隹[20] 可[21] ?隹鱮[22] 隹鲤。

可以 [23] 之?隹杨及柳。

〔意译〕

汧河啊流水潺湲,

河曲有众多清澄的深潭。

鲇鱼和鲤鱼在那里成群结伴,

下河去捕鱼的是随行的官员。

小鱼在齐胸深的水面上,

倾刻间四处游散。

帛布的鱼网里鱼鳞闪烁,

竹编的鱼罶里鲜鱼交错其间。

黄麻编的帛网里,

大鱼在挣扎小鱼已气息奄奄。

要做的鱼羹很多很多,

刳鱼时鱼儿活蹦乱跳还想逃窜,

人人大汗淋漓忙忙碌碌抢着干。

都有些什么鱼呢?

尽是些鲤鱼和白鲢。

拿什么来收拾呢?

唯有用杨柳枝条串连。

〔注〕 [1] 汧(qiān):水名,汧水出陕西陇县汧山。[2] 殹(yě):即“也”字。[3] 烝:众多。[4] 皮(bǐ):借为“彼”。[5] 淖:作河曲之水柔和解。[6] 鰋(nián):鲇鱼。[7] 澫(lì):即“濿”字。盖言水齐胸之处。[8] :“散”之繁文。此篆从四、从走、从散,会意,作四处走散解。[9] (lè):言鱼在网中活蹦乱跳。[10] (liǔ):即“罶”字,是一种鱼能游进去而出不来的竹制渔具,浙东水乡称鱼笱。[11]氐(dǐ):“底”之省文。[12]鳊:从鱼从编省,当作鱼网解。旧说谓鱼名。[13] (fù):从鱼从缚省,盖言鱼被网所缚。旧说谓鱼名。[14] (mián):从鱼从绵省,被网之鱼力绵不得动弹也。旧说谓同“鲌”,即白鱼。[15] (qì):即“湇”字。《广韵》:“去急切,羹汁也。”[16]脔:《仪礼·有司彻》注云:“ ,刳鱼时割其腹以为大脔也。”[17] (shì):罗君惕云:“脔之 者,意谓取鱼将脔,鱼则跃去也。”[18] (hàn):“汗”之繁文,会意字,汗流入土。[19] (tuán): ,犹言忙忙碌碌。[20]隹:通“惟”。[21]可:古文“何”。[22] 鱮:《广雅》:“鲢,鱮也。”[23] (nánɡ):同“囊”。

第二鼓 作原诗

〔铭文〕

〔释文〕

猷[1] ,乍[2] 原乍 。

,道遄[3] 我 [4] 。

除[5] ,帅皮阪 。

草,为[6] 三十[7] 里。

微, [8] [9] 罟[10] 。

栗,柞棫[11] 其 。

[12] [13] , 甾[14]甾鸣 。

,亚[15] 箬[16] 其华[17] 。

,为所游 [18] 。

盩[19] 道。

二日[20] 树 五日[21] 。

(按: 为重文)

〔意译〕

我们计划在先人的故地上开始新的征途,

汧渭之会的原野上首先得整治道路。

……

修路快行我把地理观察清楚。

为整治道路建造营房,

先头部队已在山坡跟前屯驻。

砍伐树木清除野草,

三十里方圆辟为营区。

每一根树起的木桩都相隔一定的距离,

营辕围栏井然有序。

移栽了梨栗果树,

柞木白桵可以用于栅栏和建筑。

𣓌木和棕榈四季长绿,

山谷的水道上小鸟儿似歌如诉。

箬竹新枝婀娜多姿随风起舞。

……

休闲时可以优游散步。

盘山的道路已畅通无阻,

记下日子二日种树,

记下日子五日修路。

〔注〕 [1] 猷:计划。《尚书·君陈》:“尔有嘉谋嘉猷。”[2] 乍:潘迪云:“籀文与‘作’通。”[3] 遄:速、疾。《诗·小雅·巧言》:“乱庶遄阻。”[4] :通“伺”,观察。《山海经·大荒西经》:“司日月之长短。”[5] 除:修整。贾思勰《齐民要术》:“虾蟆鸣燕降而通路除道矣。”[6] 为:作治理解。《商君书·农战》:“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7] 三十:原作“世”,三十的合写。潘迪云:“世,三十也。”罗君惕云:“案三十年为一世,其义本同,故古为一字。”今写作卅。[8] (zhì):罗振玉云:“ 犹言‘秩秩’,古音同者相通假。”[9] (yōu):同“攸”,所。[10] 罟(ɡǔ):网。此作连接解,“秩秩攸罟”,盖言很有秩序地营邑围栏。[11]棫(yù):《说文解字》:“棫,白桵也。”白桵是一种丛生有刺的树木。[12] 㯶:即“棕”,棕榈树。[13] (jiù):同“桕”,即乌桕树。[14] 甾(zī):似当解为两山间之水道。或谓雉的一种,《周礼·天官·染人》注:“《禹贡》曰‘羽畎夏狄’,是其总名,其类有六:曰翚,曰摇,曰 ,曰甾,曰希,曰蹲。”[15]亚:低垂。[16]箬(ruò):竹子的一种。[17]华:花。[18] (yōu):“忧”的古文,借为“优”。游优,即优游,从容不迫的样子。[19]盩(zhōu)道:罗君惕云:“谓山曲之道也。”《元和郡县志》:“山曲曰盩,水曲曰厔。”[20]二日:原作“ ”,“二”与“日”的合文。[21]五日:原作“ ”,“五”与“日”的合文。

第三鼓 田车诗

〔铭文〕

〔释文〕

田车孔安,鋚[1] 勒 [2] 。

四介[3] 既简,左骖旛旛,

右骖騝[4] 騝, [5] 以 [6] 于原。

戎止 [7] ,宫车其写[8] ,秀弓寺[9] 射。

麋豕孔庶,麀鹿雉兔。

其 [10] 又绅[11] ,其戎 [12] 夜,越出各[13] 亚。

未央星褊,执而勿射。

多庶 [14] ,君子 [15] 乐[16] 䟏。

〔意译〕

狩猎的马车很安全,

小马驹带上了铜鞍勒跑得更欢。

四匹马拉的车简洁又轻便,

左边三匹马拉的车旌旗招展,

右边拉车的三匹马快捷轻健。

我们已栖息在这原野之间。

士兵们就驻扎在平坦的山坡上,

卸下了马上的车驾,

手持纹饰华丽的弓箭。

驼鹿和野猪真不少,

公鹿母鹿山鸡野兔禽兽齐全。

重新装束好轻便马车,

士兵们疾走如飞夤夜再战,

不知不觉已越过了营区的栅栏。

兴犹未尽星河西偏,

手执弯弓停止射箭。

众多百姓一路上手舞足蹈欢声笑语,

文武官员回到住处奏起音乐舞姿翩跹。

〔注〕 [1] 鋚(yín):鋚勒者,马具也。[2] (xián):马叙伦云:“伦以为此篆从马。而 于马首下,盖施羁縻而已。马已一岁可供驭故施羁縻,因名一岁马。‘ ’读若弦,又若环声,皆元类。”[3] 四介:驷马披甲。四,借为“驷”;介,铠甲。《诗经·郑风·清人》:“清人在彭,驷介旁旁。”[4] 騝(jiàn):此篆从马从健省,盖言马之骏健也。[5] (wú):即“吾”。[6] (qī):同“栖”。[7] (yí):此篆从阜从矢会意,当为“夷”之古文。盖言山坡平坦之处。[8] 写:通“卸”。《说文解字》:“写,置物也。”[9] 寺(chí):通“持”。[10] (lǔ):案 、廬同为来纽鱼部字,音义亦同,《广雅》释室。先秦时宫和室同义,然则此篆为已卸之宫车。[11]绅:大带,此作束带解。《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绅之束之。”[12] (fù):即“赴”字。[13]各:古文“格”。各亚,栅栏也。[14] (lì):《说文解字》:“ ,郎击反,动也。”此篆从走从乐会意,即“投足而歌”。也即兴高采烈,手舞足蹈。[15] :所。[16]乐:音乐。

第四鼓 吴人诗

〔铭文〕

〔释文〕

吴[1] 人怜亟[2] ,朝夕敬惕[3] 。

[4] 西 北,勿奄[5] 勿代。

若而出奇,进献用特[6] 。

逮各执祖[7] ,告于大祝[8] 。

禘[9] 曾受其庸[10] ,致方 [11] 寓逢[12] 。

中囿孔庶,麀[13] 鹿 [14] 。

其疆理,屯屯[15] 緟緟[16] 。

大田禾搜,君子可求。

又谋又始,周员止丰[17] 是。

〔意译〕

虞官对一草一木都非常爱惜,

无论白天夜晚工作总是兢兢业业。

一会儿跑西一会儿跑北,

他的功绩无法掩盖职位没人代替。

说起来还有更稀奇,

这一次他要用大公牛去献祭。

回到营房他又想主持祭祀,

还向太祝说了自己的主意。

过去诸侯祭祀祖先也曾将他任用,

贡献园艺技术令那山林茂密。

园囿中物产因此十分富庶,

许多母鹿和公鹿在奔跑游戏。

我们对疆域进行了治理,

聚集粮草增加收益。

大田里丰收在望,

文武官员都盼着品尝美味的大米。

所有谋划将开始实施,

周王朝派来使臣参加了祭礼。

〔注〕 [1] 吴(yú):即“虞”字。负责管理山林和田园的官员。[2] 亟:通“极”。[3] 惕:《说文解字》:“惕,敬也。”[4] (zài):《说文解字》:“ ,设饪也。从丮,从食,才声,读若载。”[5] 奄:同“掩”。[6] 特:公牛。[7] 祖:出行祭路神。[8] 大祝:即太祝,掌祝辞祈祷的官员。[9] 禘(dì):祭祀名,此指殷祭,即天子诸侯宗庙的大祭。[10] 庸:任用。《商君书·农战》:“夫国庸民以言,则民不畜于农。”[11] (yì):同“艺”,指园艺。[12]逢:言园囿林木之盛。[13]麀(yōu):牝鹿。[14] (qì):小步轻轻地走。[15]屯:聚集。[16]緟(chónɡ):增益。[17]丰:借为“封”,筑台祭天。《史记·秦始皇本纪》:“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

笫五鼓 水诗

〔铭文〕

〔释文〕

[1] 水既瀞[2] , 道既平,

行既止,嘉树则里[3] ,天子永宁。

日隹丙申[4] ,翌[5] 翌薪[6] 薪。

其旁道, 马既阵。

[7] 夏[8] 康康,驾奕[9] [10] 黄。

左骖騚[11] 騚,右骖騃[12] 騃。

[13] 戟以奕,毋不执[14] 德。

旛 [15] 霾[16] 霾,交游施[17] 施。

公[18] 谓大[19] 来,金及如兹邑,害[20] 不余友[21] 。

〔意译〕

我们营区内的流水很清,

我们的道路也修得很平。

我们营造城池不再游牧,

美好的树木已经扎根成林,

恭祝周天子永远安宁。

丙申是郊祭前占卜的吉日良辰,

柴火熊熊一片光明它壮我远征。

我们道路的两旁,

我们的骑兵整装待发排列成阵。

营房宽敞前面是康庄大道,

满载兵器的马车越过薪火走向征程。

左边的骏马轻捷驰骋,

右边的马匹却如此愚钝。

原来是母马拉的重武器步步艰辛,

莫不换下它积德多关心。

旌旗下白马奔驰扬起了阵阵灰尘,

跑遍四处把恩泽施予士兵和百姓。

秦公说如今国泰民安定多喜庆,

黄金不断地充实国库,

何不将多余的赏赐将士激励军心。

〔注〕 [1] (wú):即“吾”字。[2] 瀞(jìnɡ):罗君惕云:“案《说文》:‘瀞,无垢薉也。从水,静声,疾正切。'‘清,澂水之皃,从水,青声,七情切。’音分平仄而义无区别。”案此篆创制之原意,当为江河奔至河曲,回水无波则静,垢秽沉积则清,故当从罗说,读为静,释为清。[3] 里:借为“理”。[4] 丙申:郊祭前卜得之吉日。[5] 翌(yù):借为“昱”,光明。[6] 薪:燔柴祭天所用的木柴。[7] (bì):“弊”之异文,借为“蔽”。[8] 夏:同“厦”。[9] 奕:累重也。[10] (yú):通“逾”,越过。[11]騚(qián):马跑在前面。此犹阮元所云:“古人造字,字出乎音义,而义出乎音也。”[12]騃(ái):痴愚。[13] (pìn):同“牝”。案古文“牝”可从牛,亦可从马、从犬、从豕。[14]执:施,行。[15] (hàn):“翰”之繁文,白马。《礼记·檀弓》:“戎事乘翰。”注:“翰,白色马也。”[16]霾(mái):通“埋”。《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17]施:谓施予恩惠。[18]公:指秦文公。[19]大(tài):通“泰”。《荀子·富国》:“天下大而富。”[20]害(hé):即“盍”,何。[21]友:有。《荀子·大略》:“友者,所以相有也。”《白虎通义·三纲六纪》:“友者,有也。”

第六鼓 霝雨诗

〔铭文〕

〔释文〕

来自命,霝[1] 雨奔流,流迄涌涌。

盈渫[2] 济济。

君子既涉,涉马奔流。

汧殹洎[3] 洎, [4] 烝士。

舫舟悤[5] 逮,驾言[6] 自 [7] 。

徒驭汤[8] 汤,隹[9] 舟以行,或阴或阳。

极深以户[10] ,出于水一方。

烝徒勿止,其奔其 [11] ,其 其事。

〔意译〕

我们此行是天子的旨意,

大雨滂沱不止不息,

波涛汹涌水漫河堤。

大水中充满了冲刷出的污泥。

文武官员涉水过河,

大队人马顾不上水深流急。

汧河水啊不断地上涨,

众多士兵在江河中进退艰难风雨凄凄。

差役们匆忙去找渡船,

船只来自那鄜畸营地。

步兵和车马都成了落汤鸡,

只有船只可通行,

忽阴忽晴过河真不易。

木棍护着涉过急流,

总算爬出水面上了河堤。

士兵们继续泅渡不停,

有的逃上岸有的被水冲走,

回到住地记下这难忘的一笔。

〔注〕 [1] 霝(línɡ):《说文解字》:“霝,雨零也。”[2] 渫(xiè):此处意为扩大。晁错《论贵粟疏》:“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3] 洎(jì):此处意为浸润。《管子·水地》:“越之水,浊重而洎。”[4] (qī):与“凄”同义。[5] 悤(cōnɡ):同“匆”。[6] 言:语助词。[7] (fū):同“鄜”,地名,即鄜畤,在今陕西富县。[8] 汤(shānɡ)汤:大水貌。[9] 隹(wéi):通“惟”。[10] 户:此处意为“护”。《释名》:“户,所以谨护。”[11] (wú):同“吾”。失“辵”旁乃谓遭洪水之困不能逃脱。

第七鼓 天虹诗

〔铭文〕

〔释文〕

天, 虹 皮。

走, [1] 马荐[2] ,蓍[3] 蓍 [4] 。

[5] 雉[6] 血, 心其一。

……

…… 美之。

〔意译〕

雨过天晴现虹霓,

犹如彩桥架天际。

芳草满地走骏骑,

边吃荐草边扬蹄,

排列蓍草占卦吉。

草丛藏石似雉血,

皇天佑我心专一。

……

江山如画美无比。

〔注〕 [1] (jì):与“济”同义,此谓草之丰盛。[2] 荐:牲畜之食草。[3] 蓍(shī):占卦所用的草。[4] (bǔ):同“卜”,用蓍草卜筮。[5] (wēi):同“微”,此处意为隐藏。[6] 雉血:色泽像山鸡血一样的宝石,俗称鸡血石。

第八鼓 车工诗

〔铭文〕

〔释文〕

车既工[1] , 马既同[2] 。

车既好, 马既 [3] 。

君子员[4] 邋[5] ,员邋员斿[6] 。

麀鹿速[7] 速,君子之求。

[8] 角弓,弓兹以寺。

驱其特,其来趩[9] 趩。

[10] [11] ,即 [12] 即时。

麇鹿 [13] ,其来夹[14] 次[15] 。

驱其朴[16] ,其来 [17] ,射其 [18] 蜀[19] 。

〔意译〕

我们的马车工艺精,

我们的马儿很齐整。

我们的马车多漂亮,

我们的马儿强又盛。

文武官员同狩猎,

边猎边游抒豪兴。

母鹿公鹿受了惊,

连蹦带跳乱逃奔。

官员们为求 角饰弯弓,

手持弓箭都想获得这奇珍。

我们以为驱赶的是大公牛,

它行动怪异是牛是鹿都分不清。

奔跑时扬起了漫天灰尘,

那时候我们瞠目结舌都大吃一惊。

麋鹿成群逃逸似流星,

野兽入围乱纷纷。

我们驱赶那些老实的动物,

被围后行动迟缓比较拙笨,

射三岁小野猪因为它们孤独离群。

〔注〕 [1] 工:《说文解字》:“工,巧饰也。”[2] 同:齐整。[3] (fǒu):即“ ”,马盛也。[4] 员:即“云”字,语助词。[5] 邋(liè):同“猎”。罗振玉云:“是古‘獵(猎)'、‘躐’同字,古文从辵从足亦无别。獵、躐、邋一字耳。”[6] 斿(yóu):“游”的省文。[7] 速速:疾行也。[8] (zǐ): 牛,秦文公所获异兽,即《史记》中所说的梓牛。[9] 趩(yì):谓异兽行貌之奇。[10] (xiàn):《说文解字》:“ ,走意,宪声。”[11] (tái):同“炱”,烟尘。[12] (wú):同“吾”。这是“ ”的又一异体,因异兽冲来吓得目瞪口呆,异兽奔跑扬起的尘土又使人张不开口,故造字时将“口”字去掉了。[13] (qì):小步轻轻地走。[14]夹(xiá):通“狭”,狭窄,此谓狭地。[15]次:停留。[16]朴:质朴,引申为驯顺。[17] (dú):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按字从走,当训 也。走前顿貌。”[18] (jiān):三岁的小野猪。罗君惕云:“《玉篇》‘豣’或作‘ ',是‘豣’‘ ’本一字也。《诗·豳风》‘豣’字传谓三岁豕,《齐风》‘肩’字传谓三岁兽,其义稍异。余以为‘幵’古贤切,‘肩’亦古贤切,字本同音,故可通用。是‘ ’即‘豣’之异文,亦即‘肩’之繁文耳。”[19]蜀(dú):《尔雅·释山》:“独者蜀。”是蜀可训独。此言离群之兽。

第九鼓 銮车诗

〔铭文〕

〔释文〕

帅皮銮车[1] , [2] [3] 真如。

秀弓孔硕,彤矢[4] 笶[5] 笶。

四马其写,六辔骜若[6] 。

徒驭孔庶, 骑宣[7] 抟[8] 。

眚[9] 车 [10] 行,如徒如章[11] ,原湿阴阳。

趍[12] 趍 [13] 马,射之 [14] 。

[15] [16] 如虎,兽[17] 鹿如兕[18] 。

台[19] 尔多贤,迧[20] 禽奉雉, 获允[21] 异。

〔意译〕

我率领马车驰骋銮铃响叮当,

雕饰漆绘车子富丽堂皇。

精美的彤弓强劲硕大,

天子所赐彤箭有锐利的锋芒。

卸下四匹马拉的銮驾,

两边的六匹马多么骏健雄壮。

步兵和骑兵浩浩荡荡,

鄜畤来的坐骑都集结在这个地方,

大道上充满了轻装简戎的车辆。

人马行动缓慢车辙脚印犹如花纹一样,

原野上忽阴忽晴天气变化无常。

催马扬鞭控住缰绳,

万箭离弦密如雨降。

伏地的大 如同猛虎,

猎鹿如兕有角长在额头上。

贤能的官员们喜气洋洋,

摆开猎物送上野鸡之后,

惊叹我们猎获的异兽真是怪模样。

〔注〕 [1] 銮车:古代君主乘坐的马车。[2] (bì):郭沫若云:“ ,贲饰也。金文言车饰者多见此字。”[3] (cì):即“ ”字。《集韵》:“ ,七四切,以漆饰车也。”[4] 彤矢:彤弓之矢。彤弓,红色的弓,古代帝王以赐有功诸侯。[5] 笶(cù)笶:箭矢锋利之貌。[6] 骜(ào)若:良马雄健强壮的样子。[7] 宣:畅达。[8] 抟(tuán):聚集。[9] 眚(shěnɡ):即“省”字。“省车”者,銮车已卸,改作畋车也。[10] (zài):借作“载”,充满也。《诗经·大雅·生民》:“厥声载路。”[11]章:纹章,花纹。此指道路泥泞,车辙如章。[12]趍(chí):义同“趋”,作催促解。《汉书·食货志》:“使者驰督趋。”[13] (wò):《说文解字》:“ ,两手盛也。”此处当解为两手控勒马辔。[14] (zú):即“族”字,借为“镞”,此处作众多解。[15] (qù):通“ ”。罗君惕云:“《玉篇》:‘ 、 ,伏地走也。’此盖言有物伏地如虎耳。”[16] (chū):兽名。《尔雅·释兽》:“ ,似狸。”注:“今 虎也,大如狗,文如狸。”“按 似狸,其甚大者曰 獌,……虎属也。一曰如虎而五爪。”[17]兽:通“狩”,狩猎也。[18]兕(sì):野牛,或谓犀牛。[19]台(yí):“怡”之省文,愉快。[20]迧(chén):即“陈”字,此作陈列解。[21]允:诚然。

第十鼓 而师诗

〔铭文〕

〔释文〕

徒 啴[1] 啴,然而师旅,真然会同[2] 。

弓矢孔庶?绎[3] 以左骖右骖,滔滔是 [4] 。

蓍其不[5] ?具[6] 蒦[7] 信复[8] , 具肝[9] 来。

射夫其写,小大[10] 具 来。

燕乐天子,来嗣王始。

振振复古,我来 [11] 止。

〔意译〕

气喘喘徒步迎宾疆域外,

兴冲冲各路诸侯来相会。

车驾上装着许多弓和箭,

两旁的骏马上披红又挂彩,

威武雄壮的将士们

源源不断似潮水。

客问我卜卦之事可凭信?

我回说宝石似肝是神来。

诸侯们卸下车和马,

小孩大人全都来到了营房内。

礼乐声中筵宴开欢呼天子万岁,

宾朋们祝贺太子新立继往开来,

群情激昂为兴周室齐努力,

招徕群雄在我大营相聚会。

〔注〕 [1] 啴(tān):喘息。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啴,从口单声。一曰喜也,按喜而甚亦喘息。”[2] 会同:古代诸侯朝会天子。此指诸侯之会。[3] 绎(yì):络绎不绝。《诗经·小雅·车攻》:“会同有绎。”[4] (zhí):音义与“戠”同,当是“职”之古文,职役也。此指士兵。[5] 不(fǒu):同“否”。[6] 具:陈述。[7] 蒦(huò):《说文解字》:“蒦,规蒦,商也。从又持萑。”徐锴系传:“商,商度也。蒦,善度人祸福也。”案“从又持萑”,亦即古时用手排列蓍草占吉凶也。[8] 复:答复。[9] 肝:指所获的雉血宝石色泽又似肝。[10] 小大:原作“尖”,为“小”、“大”两字的合体。[11] (nǎi):同“乃”。

北京故宫博物院石刻馆陈列着十枚鼓形刻石,上面以大篆书体刻着十首四言古诗,世称《石鼓文》。由于“石鼓文”字体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制作的小篆之母体,也即现行楷书的嫡祖,故在中国文字学史、书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康有为曾说:“石鼓即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所宗。”(《艺舟双楫》)不但如此,石鼓文的诗句古雅优美,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亦有较高史料价值,因而它在中国文学史、社会发展史上的地位也应当受到充分的重视。自唐代初年在陕西宝鸡附近的陈仓发现石鼓以来,历代学者文人对石鼓文的注释、音训、考证、题咏之作多达三百余种,但遗留的疑问仍很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石鼓文几成千古之谜。

笔者从古文字的创制入手,对石鼓文的文字一一进行剖析考订,发现十首古诗译成今语后,与司马迁《史记·秦本纪》的一些记载互相吻合。历史文献所录的史实,为破释十首石鼓诗提供了极为宝贵的佐证。石鼓文所述,并非前人所说的某公、某事和某一特定的年代,它所记载的,是春秋时秦文公四年(前760)由西垂宫初至汧渭之会,到文公四十八年周桓王初立,适逢文公太子卒,新立长孙为太子,遂邀集诸侯宴乐天子这一段史事。这是时间跨度长达44年的一组分章连咏的叙事史诗,是中国叙事史诗的重要源头之一。这里向读者介绍的,是笔者据明代安国原藏宋拓先锋、中权、后劲三本考辨后复原的铭文,加方框者则由《石鼓文东坡本》补入,铭文后为释文、意译、注解。十鼓标名,仿《诗经》之例,撷取鼓文中二字为名,其次序据笔者所考十鼓所记情事,按《史记·秦本纪》所记之有关年代先后排列。

《石鼓文》的第一篇诗是《汧殹诗》。《史记·秦本纪》载:“文公以兵七百人东猎。四年,至汧渭之会。”本诗所述即为这段史事。从诗的文字看,与《诗经·小雅》某些篇目的风格相近,所写的鱼游情景与捕鱼场面,令人想起《小雅·南有嘉鱼》中“南有嘉鱼,烝然罩罩(汕汕)”、《小雅·采绿》“其钓维何?维鲂及鱮。维鲂及鱮,薄言观者”等句。起句“汧也沔沔,烝彼淖渊”(按:赏析中引原诗通假字、异体字均改为通用字)虽为赋法,但同《小雅·沔水》“沔彼流水,其流汤汤”的起兴一样文字优美,可谓异曲之同工。大家一起高高兴兴地捕鱼,汗水涔涔,十分忙碌,捕鱼的用具有网(“帛”)、罶(“ ”),捕到的鱼儿有鲇鱼(“ ”)、鲤鱼、鲢鱼(“鱮”),打到的鱼先用柳条穿起来,再刳剔加工制成鱼羹。这一幕情景在诗人笔下写来,多么生动流畅,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宛如一幅风情画,令人赏心悦目。从事情发生的顺序上看,“何以囊之?惟杨及柳”当在“其湇孔庶,脔之 ”之前,而在诗的文本中,顺序正好相反,这不能解释为偶然的情况,当是诗人的刻意安排,如此,则诗之语句就不是简单的流水账而更富有韵味。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此篇叠字词十分丰富,“沔沔”“烝烝”等共有七组,《石鼓文》各诗都有叠字词,但除了《车工诗》的九组叠字词外,就数此篇最多。叠字词在《诗经》中也广泛应用,这种修辞方法当与上古诗歌与音乐密不可分有关。

《石鼓文》的第二篇诗是《作原诗》。因为该鼓在北宋时被农家盗去,皇祐年间向传师搜得时顶部已缺,成了一个碓臼,原来的每纵行七字残存下四字,所幸余下的铭文字迹十分清晰,尚可据之推断诗的大致内容。此石叙秦文公四年夏秋之际,文公至非子(秦之先祖,长于畜牧,为周孝王养马于汧渭之间,得孝王褒奖,封之于秦,为周之附庸)故地,治道植树营邑建栏之事。《史记·秦本纪》云:“昔周邑我秦嬴于此,后卒获为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所记与此诗相合。由于文字残缺,我们无法对此诗的修辞手法、语体风格有直接的全面认识,但石鼓文既以赋法为主,此篇当然也不例外。赋法的一个很显著的特征是铺陈事物,这在后来的两汉大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本诗中栗、柞、棫、 、 等树木品种的罗列,便鲜明地反映出这一点。这与前一篇鱼名的罗列毫无二致,充分表明石鼓文中运用赋法的成熟。诗的末两句,据上下文气,当是“二日种树,五日修路”之意,由此可见文公四年初至汧渭之会营邑定居时秦国便有史记事,这比《史记·秦本纪》所谓“文公十三年初有史以记事”,至少要提前十年。

《石鼓文》的第三篇诗是《田车诗》,所叙为秦文公营邑就绪后的一次狩猎情景,全诗从白天写到夜间,从驻扎的营区写到边界的栅栏,虽然没有正面铺叙狩猎过程,然而从归途中百姓们手舞足蹈和文武官员回到住所还要奏起音乐,翩翩起舞的情景中,我们仍能分享到先人获得丰富猎物后的喜悦。“田车孔安,鋚勒 。四介既简,左骖旛旛,右骖騝騝, 以 于原。 戎止 ,宫车其写,秀弓寺射。”这一段描写,仿佛是《诗经·秦风·小戎》的再现。不妨让我们引两段《小戎》的文字以作比较:“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駠是中, 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俴驷孔群,厹矛鋈 。蒙伐有苑,虎韔镂膺。交韔二弓,竹闭绲縢。”看!两者气体格调是多么相似,从这个意义上说,《石鼓文》之诗正是《秦风》的姐妹篇。此篇诗意脉流贯,一气呵成,然而流畅之中又具转折跌宕,“未央星褊,执而勿射”,笔势之顿宕是那样自然,语言又是何等精练,绝不亚于《诗经》中的名篇。

《石鼓文》的第四首诗是《吴人诗》,所叙即《史记》所记秦文公十年,“初为鄜畴”,设饪祭祖之事。该石残泐较多,内二十九字今据《石鼓文东坡本》补入。另一个“ ”字据文义拟补。此诗的中心人物自然是那位“吴人”,也即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田猎的官员。虽然他不是负责祭祀的官员,但他却很热心地想参加主持祭祀,在他负责管理的地方,林囿深美,野鹿成群。“吴人怜极,朝夕敬惕。 西 北,勿奄勿代。若而出奇,进献用特。逮各执祖,告于大祝。”诗人的笔触是那么细致又是那么经济,一个对山林田园怀着深爱,一会跑东一会跑西,忙忙碌碌、兢兢业业,有时又异想天开,企图做些越俎代庖的事的虞官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十分生动可爱。诗虽写祭祀事,却并不直接叙写祭祀实况,只是在诗的中间部分点出“禘曾受其庸,致方艺寓逢”,在诗的最后两句结出“又谋又始,周员止封是”,从侧面反映出祭祀的内容。这种以虚写实的艺术手法,看来并非是误打误撞的妙手偶得,而是诗人对创作规律充分把握的结果。

《石鼓文》的第五首诗是《 水诗》。《史记·秦本纪》云:“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 水”石“天子永宁”句是说伐戎为了救周,师出有名也;“日惟丙申,昱昱薪薪”是说文公按《周礼》戎事先郊,郊祭先卜,“丙申”者,占之吉也,吉方可郊,郊方可伐,于是烈烈焚薪,以壮行色;“ 其旁道, 马既阵”,盖言陈兵待敌也。诗的起首“ 水既瀞, 道既平, 行既止”云云,句式与《诗经·小雅·车攻》的起首“我车既攻,我马既同”相近,而中间“ 马既阵”一句,尤与“《车攻》我马既调”一句词、意俱同。观此可见《诗经》与《石鼓文》之亲缘关系。而“左骖騚騚,右骖騃騃”及“旛翰霾霾,交游施施”等,描写生动传神,运用叠字修辞十分出色,不让《诗经》中“萧萧马鸣,悠悠旆旌”等名句。从整篇叙事的完整性来看,全诗脉络分明,结构匀称,反映了当时诗歌艺术的最高水平。

《石鼓文》的第六首诗是《霝雨诗》。笔者认为《霝雨诗》的内容应是记秦文公伐戎之事。既然《石鼓文》诸诗描述的有聚粮备战、狩猎练兵、占卜郊祭、陈兵待敌诸情事,文公一生中十分重要的伐戎之事应该也有所涉及。按董仲舒《春秋繁露》云:“春秋之书战伐,……凡春秋之记灾异也”,又春秋之常辞,凡取人之邑,“为中国讳,讳伐丧也”。据《史记》所记,文公伐戎,戎败走,文公乃“收周余民有之,地之岐,岐以东献之周”。因此文公没有将伐戎大事入诗,而以洪水作隐喻是完全可以解释得通的。这《石鼓文》中谜中之谜,说穿了并不难理解。

解开了《霝雨诗》之谜后,我们不能不佩服先人的艺术匠心:构思是那样奇妙,意境是那样含蓄。而单就诗中直写的洪水景象来说,也是极为精彩的。“流迄涌涌,盈渫济济”“徒驭汤汤,隹舟以行”,看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然而细细品味,便觉其工致精雅,细腻入微。另外,很有必要一提的是,此诗首句“ 来自命”开章明义,奇就奇在“命”字本由“天”“之”“口”三字组成,显然表示此命辞出自天子之口。这又是一个隐藏的字谜,似乎文公是在表明伐戎并非本愿,故用这暗藏机巧的一个“命”字,告诉后人战伐伤民(诗中“其奔其 ”即谓伤亡惨重)的责任不在自己。

《石鼓文》的第七首诗是《天虹诗》,此诗铭文残泐最甚,只存十七字,《石鼓文东坡本》存二十七字,由于是非莫辨,故未予补入。此石存字虽少,但保留了十分重要的句读,为揭开《石鼓文》之谜提供了最好的依据。按《史记·秦本纪》云:“(文公)十九年,得陈宝。”以此鼓残余文字相证,《天虹诗》所叙当为秦文公在陈仓北阪获雉血宝石之事。“蓍蓍 , 雉血”,盖言排列蓍草进行占卜,结果发现了藏在草丛中像山鸡血一样颜色鲜红的宝石。因为此石得自陈仓,故太史公称之为“陈宝”。以其色似鸡血,觉其当有灵异,文公乃在陈仓城中建造宝鸡神祠,宝鸡之地名也由此而产生。全诗以天上彩虹灿灿、地上芳草济济的景色起兴,以获得宝物之后感到喜悦美好的心情作结,前后照应,十分妥帖。虽字数残损过多,中间部分内容难以确定,然神龙见其一鳞一爪,亦可推知全体之神采,此诗亦可作如是观。

《石鼓文》的第八首诗是《车工诗》。《史记·秦本纪》载:“(文公)二十七年,伐南山大梓,丰大特。”《车工诗》所叙即文公狩猎南山,初遇大 牛之事。按《录异传》云:“武都郡之怒特祠,是大梓牛神也。”此大梓牛之“梓”字,当即《车工诗》中之“ ”字。全诗发端是兵强马壮的四句排比“ 车既工, 马既同, 车既好, 马既 ”,气势酣畅,风骨健举,与《诗经·小雅·车攻》一诗起首仅用“我车既攻,我马既同”两句排比相比,似当胜出一筹。而“ 车既工, 马既同”,与“我车既攻(攻,通工),我马既同”语句全无差别,也见出《石鼓文》与《诗经》有着很深的渊源。这几句诗说明文公自伐戎以后,地盘扩大,人丁增加,车马精良,已今非昔比矣。接下去的内容,是交代文武官员此次狩猎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珍贵的可以装饰弓箭的 牛角。尔后,他们果真遇到了大 牛,却把他们吓得目瞪口呆,好像嘴巴都掉下来了,这似乎就是铭文中“ ”字失口变成“ ”字的由来,“即 即时”一句,便有很大的会意成分。最后,心怀余悸的文公随从们只好去猎杀离群独逸的小野猪,庶几不使自己一无所获。全诗就是这样妙趣横生。

《石鼓文》的第九首诗是《銮车诗》,所叙即秦文公获异兽大 牛之情景。这是文公继获雉血宝石在陈仓建宝鸡神祠之后,又一极为得意之事。全诗以“ 获允异”一句作结,很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他所获得的异兽,当为兕,也即《车工诗》中的大 牛。《尔雅·释兽》:“兕似牛,犀似豕。”郭璞注云:“兕一角,色青,重千斤。犀似水牛,三角,一在顶上,一在额上,一在鼻上。”从今天动物分类学的角度看,兕即野牛,脾性暴烈,气力很大。《史记》中记文公获 牛之事,“ ”作“ ”,显然是通假字。由此演绎出不少故事,《史记集解》徐广云:“今武都故道有怒特祠,图大牛,上生树本,有牛从木中出,后见于丰水之中。”《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大梓树在岐州陈仓县南十里仓山中。《录异传》云:‘秦文公时,雍南山有大梓树,文公伐之,辄有大风雨,树生合不断。时有一人病,夜往山中,闻有鬼语树神曰:‘秦若使人被发,以朱丝绕树伐汝,汝得不困耶?’树神无言。明日,病人语闻,公如其言伐树,断,中有一青牛出,走入丰水中。其后牛出丰水中,使骑击之,不胜。有骑堕地后上,发解,牛畏之,入不出,故置髦头。汉、魏、晋因之。武都郡立怒特祠,是大梓牛神也。’按今俗画青牛障是。”窃以为这些历史传说的由来,全在石鼓文年代久远,后人发现时铭文已有残损,是故将“ ”辨作“梓”,附会之事辗转流传,真相反失,对之可发一叹。全诗描写车马,与前之《田车诗》《车工诗》诸篇一样,生动有力:“帅皮銮车, 真如”“四马其写,六辔骜若”。读来诸侯装饰豪华、御马强壮之銮车,历历如在目前。不但如此,此诗写弓箭也很出色,不亚于《诗经》中的篇章。“秀弓孔硕,彤矢笶笶”,大弓利箭,气势何其强盛!而“眚车 行,如徒如章,原湿阴阳”,谓狩车行于阴晴不定之原野,缓如徒步,深深压出的辙印又似花纹,动态刻画尤其出色。

《石鼓文》的第十首诗是《而师诗》。《史记·秦本纪》云:“四十八年,文公太子卒,赐谥为竫公。竫公之长子为太子,是文公孙也。”《十二诸侯年表》:“周桓王元年,即秦文公四十七年。”《而师诗》所叙正是文公晚年,考虑到太子新丧,其孙年幼,自己又不久人世,为保持祖宗基业,采取了一种联络感情、睦邻友好的策略,于新立太子之际,邀集诸侯,宴乐天子。史学界不少考辨石鼓年代的学者,往往从石鼓文中“天子”“嗣王”“公”并存去寻找其内在联系,导致了不少错误结论。笔者以为天子既然是嗣王继位后的称谓,二者不应解为一人。《石鼓文》的产生年代既被破解,回过头来看“嗣王”,显然指的是文公孙,即秦国新立的太子。然则秦文公亦非王,太子为何可以称嗣王呢?这是因为天子和诸侯的继承人都称为太子,诸侯之继承人既然可以与天子之继承人同称太子,自然也可称嗣王。道理就是如此简单。此结解开,王国维《观堂集林》中的“古诸侯称王说”便有了确凿的依据。(按王氏云:“世疑文王受命称王,不知古诸侯于境内称王与称君称公无异,……诸侯在其国,自有称王之俗,即徐楚吴越之称王者,亦沿周初旧习,不得尽以僭窃目之。”此真真知灼见也。)《而师诗》以“徒 啴啴”发端,以“我来 止”作结,前者说明时间,后者说明地点,把这次诸侯之会交代得十分清楚。“徒 啴啴”四字由《石鼓文东坡本》补入,徒步迎宾,喜而喘息,写文公晚年的身体状况十分鲜明,故“ ”字亦不从口而作“ ”。不少辨者以为《石鼓文东坡本》乃明人杨慎作伪,窃以为如此章句,天衣无缝,恐非杨慎所能窜乱也。此诗虽然描写的是诸侯会同,然而其核心是通过与客人的问答,再一次交代了那块“似肝”的“雉血”宝石。全诗语言朴素,韵味弥长。最重要的是,《天虹诗》和《而师诗》可互为印证的“陈宝”,司马迁的《史记》对之提供了无可辩驳的依据。

至此十枚石鼓上铭刻的史诗内容全部破释,确定了诗作于何年、记载何公之事,然则刻石之年又在何时呢?

铭刻在《汧殹诗》第五行下面的一个赘文实在太重要了。文虽残泐,乃值万金。郭沫若云:“疑是‘首’字之异,示石之居首位也。”这显然是错的。因为“首”字不论汗简、古籀、金文、秦斤、秦量、秦权乃至《绎山碑》,均为眉眼象形会意字,与此篆不类。张光远以为赘文摹全当为“卣”,即由字。并以此推断“籀”可能是“由”的同音通假字,“史由即史籀”,“石鼓十首的作者,他是秦襄公的太史‘由’”(《秦国文化与史籀作石鼓诗考》,1979年台湾《故宫季刊》第十四卷第二期)。这无疑也是错的。其一,张氏以半字作解;其二,石鼓文为文公所作,而文公的史官有文字可查的是史敦,不是史由或史籀。余以为石鼓文的结体,多为上下左右对称,在对称中求变化。据此特征,复原后的铭文当为“奠”字。比字形更重要的是十首叙事史诗表明,秦文公是一位艰苦创业、治国有方、明智进取、政绩卓著的文武全才。因此,文公死后,其孙宁公和文武百官出于对他的爱戴和怀念,将记其事迹的史诗刻石永志纪念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十首史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带有墓志铭的性质。考石鼓之地望,为梁代刘昭所说的石鼓山,山上有石鼓堡,石鼓寺又在山东南侧的茵香河畔。这块风水宝地很可能还是文公获雉血宝石的地方。1965年,在石鼓寺遗址出土了清嘉庆十三年(1806)《重修石鼓寺记》的石碑,上有“周宣王之搜狩,太史籀之记载,作石鼓以志中兴之盛者,其地乃在是哉”。并明确指出“昔之石鼓实出于此”。石碑上的记述,应该是正确的,石鼓山是石鼓的故乡,而石鼓寺当年应建在鄜畴之内,正如郭沫若所言,“其意犹今人于神祠佛阁建立碑碣”,用来祭奠先人。因此,把赘文断为“奠”字是合乎情理的。《史记·秦本纪》:“五十年,文公卒,葬西山。”然则石鼓制作和安置的年代应为文公五十年,即公元前716年。

细品十首《石鼓文》叙事史诗,其文字之典雅,修辞之精妙,意境之优美,内容之宏富,都可与《诗经》三百篇媲美。《石鼓文》的出现,正是泰国逐鹿中原、一统天下之先声。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无比深厚之底蕴,因此历朝历代许多文人学者以之为题咏对象,写下了一大批诗文辞赋,最知名的有唐代韩愈的七言古诗《石鼓歌》、宋代苏轼的七言古诗《石鼓歌》。韩愈对着《石鼓文》自惭道:“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想象“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河”的动人场面,慨叹“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的历史遗憾。苏轼看到《石鼓文》,惊喜地赞叹它“文字郁律蛟蛇走”,“独立千载谁与友?”虽然“强寻偏旁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却仍然以“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稂莠”这样的清词丽句来刻意形容。一代文豪韩愈、苏轼对《石鼓文》是如此倾倒,其原因正是在于它是古代优秀文化的象征,这与石鼓文究竟是产生于周宣王时(韩、苏皆认同此说)还是产生于秦文公时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李铁华)


麦秀歌越人歌

石鼓文|先秦古歌|先秦诗鉴赏辞典 -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