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河水三
【题解】
《河水》的第三卷不同于以前的二卷,不涉及黄河水系以外的河流。也就是说,不受“黄河重源”说的干扰了。
这一卷记叙了黄河河套的一部分。按现代地理系说,《注》文写了河套平原的一部分。《注》文开头即记及今宁夏的富庶地区。文中的薄骨律镇城,即位于今宁夏吴忠西。无非是个河上的洲滩,居然建成一个镇城,而且还是当年赫连的果城,直到郦氏时代,还能见到“桑果余林,仍列洲上”。最后写到上郡高奴县,郡、县都是秦代所置。高奴县位于今延安以东,所以这一卷记载了黄河经今宁夏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和晋陕两省之间黄河的很大一段,黄河在自然地理上最有利用价值的部分。
河水三
又北过北地富平县西①,
河侧有两山相对,水出其间,即上河峡也②,世谓之青山峡。河水历峡北注,枝分东出。
【注释】
①北地:即北地郡。战国秦置。治所在义渠县(今甘肃庆阳西峰区东境)。西汉移治马领县(今甘肃庆阳)。东汉又移治富平县(今宁夏吴忠西南)。富平县:秦置,属北地郡。治所在今宁夏吴忠西南黄河东岸。东汉为北地郡治。
②上河峡:亦称青山峡。即今宁夏青铜峡市南青铜峡。
【译文】
河水三
河水又往北流过北地郡富平县西边,
河畔有两座山峰相对并峙,河水就从两山间流出—这就是上河峡,世人称之为青山峡。河水穿过山峡北流,往东分出一条支流。
河水又北迳富平县故城西,秦置北部都尉,治县城。王莽名郡为威戎,县曰持武。建武中①,曹凤字仲理②,为北地太守,政化尤异,黄龙应于九里谷高冈亭③,角长三尺,大十围,梢至十余丈④。天子嘉之,赐帛百匹,加秩中二千石⑤。
【注释】
①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25—56)。
②曹凤:字仲理。东汉官吏。
③黄龙:传说中的动物,古代谶纬家以为是吉祥的瑞应。应:因为感应而出现。
④梢:物体较细小的一头。
⑤中二千石:汉官秩禄等级。
【译文】
河水又往北流经富平县旧城西边,秦时设置北部都尉,治所就在这座县城。王莽时称郡为威戎,县名持武。建武年间,曹凤,字仲理,当了北地太守,他施政教化成绩特别出色,因此在九里谷高冈亭有黄龙出现。龙角长三尺,龙身粗十围,尾长十余丈。皇帝嘉奖他,赏赐丝绸百匹,把俸禄增加到中二千石。
河水又北,薄骨律镇城在河渚上①,赫连果城也②。桑果余林,仍列洲上。但语出戎方,不究城名。访诸耆旧③,咸言故老宿彦云④:赫连之世,有骏马死此,取马色以为邑号⑤,故目城为白口骝⑥,韵之谬⑦,遂仍今称,所未详也。
【注释】
①薄骨律镇:北魏太延二年(436)置。治所在今宁夏吴忠西。河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②赫连:本为匈奴姓氏之一。这里指十六国时期大夏主赫连勃勃。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果城:果园。
③耆(qí)旧:年高望重者。
④故老:年高而见识多的人。宿彦:德高望重之人。
⑤邑号:都邑的名称。
⑥目:称呼。白口骝:《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寰宇记》灵州下,白马骝城,《十六国春秋》云,赫连勃勃时,有骏马死,即取毛色为号,故名其城为白马骝。然则此《注》白口为白马之误。”译文用白马骝。
⑦韵之谬:指“白马骝”的读音错转成“薄骨律”。
【译文】
河水又北流,河中洲上有个薄骨律镇城,就是赫连勃勃的果城。直到今天,洲上还有桑树和果树林残留下来。但薄骨律一名来自戎族地区,城名语义无从查考。访问当地年高望重者,都说据前辈博闻广识的人士相传:赫连时候有一匹骏马死在这里,取骏马的毛色为城名,称为白马骝,音讹为薄骨律,相沿至今不改,不知是否如此。
河水又迳典农城东①,世谓之胡城。又北迳上河城东②,世谓之汉城。薛瓒曰③:上河在西河富平县④,即此也。冯参为上河典农都尉所治也⑤。河水又北迳典农城东,俗名之为吕城⑥,皆参所屯,以事农甿⑦。
【注释】
①典农城:又称胡城。西汉置。在今宁夏青铜峡市西北邵刚堡西。
②上河城:又称汉城。在今宁夏永宁东北黄河西岸。《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寰宇记》引隋《图经集》云,汉城居河外三里,乃旧薄骨律镇仓城,后魏立弘静镇,徙关东汉人以充屯田。《元和志》亦云,后魏立弘静镇,俗谓之汉城。”
③薛瓒:《汉书》颜师古注中收录有“臣瓒”注《汉书》。但臣瓒姓氏,历来学者考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郦注屡作薛瓒,未知何据。
④西河:《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余考《通典》,河经灵武郡西南,便北流千余里,汉人谓之西河。瓒因上河是河名,因以西河、富平实之,非谓西河郡也。师古注《参传》即用瓒说,其注《叙传》,又云上河,地名,偶有不照耳。”
⑤冯参:字叔平。东汉上党潞(今山西黎城)人。冯奉世子,中山孝王太后媛之弟。通《尚书》。典农都尉:官名。设置在边疆地区,管理屯田殖谷等农事。
⑥吕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方舆纪要》合上三城以为参所分屯,是也。盖典农城有三,河水初迳典农城,谓之胡城,又北迳上河城,谓之汉城,即参所治典农城也。又北迳典农城,谓之吕城。”
⑦农甿(méng):农民。
【译文】
河水又流经典农城东边,世人称之为胡城。又往北流经上河城东边,世人称之为汉城。薛瓒说:上河在西河富平县,就是此城。冯参任上河典农都尉时,治所就在这里。河水又往北流经典农城东边,俗称吕城,也是冯参的驻地,在这里管理农民。
河水又东北迳廉县故城东①,王莽之西河亭。《地理志》曰:卑移山在西北②。
【注释】
①廉县:西汉置,属北地郡。治所在今宁夏贺兰县西北。东汉末废。
②卑移山:贺兰山古称。在今宁夏贺兰县西北贺兰山北段与内蒙古阿拉善互界。
【译文】
河水又往东北流过廉县老城东边,就是王莽时的西河亭。《地理志》说:卑移山在西北。
河水又北与枝津合。水受大河,东北迳富平城,所在分裂,以溉田圃,北流入河,今无水。《尔雅》曰①:灉②,反入,言河决复入者也。河之有灉,若汉之有潜也③。
【注释】
①《尔雅》:书名。我国现存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全书按词条义类分篇,共有《释诂》《释言》《释训》《释鸟》《释兽》等十九篇。
②灉(yōng):从黄河主河道分出又流回主河道的水。
③潜:汉水支流。
【译文】
河水又北流,与支流相汇合。这条支流上游承接大河,往东北流经富平城,随处分水灌溉田园,北流注入河水,但今天已经无水了。《尔雅》说:灉,返回重新流入的意思,是说河水决口溢出后重又流入。河水有灉水,正像汉水有潜水一样。
河水又东北迳浑怀鄣西①,《地理志》浑怀都尉治塞外者也。太和初②,三齐平③,徙历下民居此④,遂有历城之名矣,南去北地三百里。
【注释】
①浑怀鄣:秦蒙恬筑。在今宁夏平罗陶乐镇西南,黄河东岸。
②太和:三国魏明帝曹叡(ruì)的年号(227—233)。
③三齐:古地区名。张守节《史记正义》:“《三齐记》云:右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中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区),左平陆(今山东汶上),谓之三齐。”
④历下:在今山东济南西。
【译文】
河水又往东北流经浑怀鄣西边,据《地理志》,这是浑怀都尉在塞外的治所。太和初年,平定了三齐,把历下的百姓迁到这里来居住,因而有了历城这地名,这里南距北地三百里。
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①,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
【注释】
①石崖山:即画石山。在今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东南省嵬村附近。
【译文】
河水又往东北流经石崖山西边,山离北地五百里。山间的岩石上,有天然形成的纹理,形状都像虎和马,轮廓分明,像是画成的,所以又叫画石山。
又北过朔方临戎县西①,
河水东北迳三封县故城东②,汉武帝元狩三年置③。《十三州志》曰④:在临戎县西百四十里。
【注释】
①朔方:即朔方郡。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置。治所在朔方县(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北什拉召一带)。临戎县:西汉置,属朔方郡。治所在今内蒙古磴口县北布隆淖西南五里河拐子村古城。东汉为朔方郡治。
②三封县:西汉置,属朔方郡。治所在今内蒙古磴口县西北哈腾套海附近麻弥图庙古城。东汉末废。后赵复置,仍属朔方郡。北魏废。
③元狩三年:前120年。元狩,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22—前117)。
④《十三州志》:书名。未知为应劭、黄义仲、阚骃何家所作。
【译文】
河水又往北流过朔方郡临戎县西边,
河水往东北流经三封县老城东边。三封县置于汉武帝元狩三年。《十三州志》说:三封县在临戎县西一百四十里。
河水又北迳临戎县故城西,元朔五年立①,旧朔方郡治,王莽之所谓推武也。
【注释】
①元朔五年:前124年。元朔,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28—前123)。
【译文】
河水又往北流经临戎县老城西边。临戎县置于元朔五年,原来是朔方郡的治所,王莽时称为推武。
河水又北,有枝渠东出,谓之铜口,东迳沃野县故城南①,汉武帝元狩三年立,王莽之绥武也。枝渠东注以溉田,所谓智通在我矣。
【注释】
①沃野县:西汉元狩三年(前120)置,属朔方郡。治所在今内蒙古磴口县东北补隆淖东北阿拉亥。东汉末废。后赵复置,仍属朔方郡。北魏初于此置沃野镇。
【译文】
河水又往北流,有一条支渠往东分出,东经沃野县老城南边,分水口叫铜口。沃野县建立于汉武帝元狩三年,就是王莽时的绥武。支渠东流灌溉田亩,所谓引水流通,全在我们自己的智慧,这话真不错。
河水又北,屈而为南河出焉①。河水又北迤西②,溢于窳浑县故城东③。汉武帝元朔二年,开朔方郡,县即西部都尉治。有道,自县西北出鸡鹿塞④。王莽更郡曰沟搜,县曰极武。其水积而为屠申泽⑤,泽东西百二十里。故《地理志》曰:屠申泽在县东。即是泽也。阚骃谓之窳浑泽矣。
【注释】
①南河:清以前黄河自今内蒙古磴口县以下,分为南、北两支,南支即今黄河正流,但当时为支流,对北支(相当于今乌加河)而言,称南河。
②迤:斜行。
③窳浑(yǔ hún)县:西汉置,属朔方郡,为西部都尉治。治所在今内蒙古磴口县西北沙金套海苏木土城子村。
④鸡鹿塞:西汉朔方郡边塞。在今内蒙古磴口县西北沙金套海苏木哈日嘎那阿木村北古城(今哈隆格乃山口)。
⑤屠申泽:亦称窳浑泽。在今内蒙古磴口县西北、杭爱后旗西。
【译文】
河水又折向北方,成为南河分出。河水又往西北斜流,在窳浑县老城东边分流溢出。汉武帝元朔二年开拓朔方郡,县城就是西部都尉治所。那里有一条路,从县城西北通出鸡鹿塞。王莽时把郡名改为沟搜,县名改为极武。河水溢出后积聚成屠申泽,这片沼泽东西广达一百二十里。《地理志》说:屠申泽在县东。指的就是此泽。阚骃则称为窳浑泽。
屈从县北东流,
河水又屈而东流,为北河。汉武帝元朔二年,大将军卫青绝梓岭①,梁北河是也②。
【注释】
①大将军:古代武官名。汉代为将军最高称号,多由贵戚担任,统兵征战并掌握政权,职位极高。卫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卫皇后弟。武帝时官至大将军,封长平侯。七次出击匈奴,战功显赫。
②梁:架设桥梁。北河:即黄河北河。今内蒙古巴彦淖尔临河区及杭锦后旗、五原北之乌加河。曾为黄河之正流。
【译文】
河水从县北转弯东流,
河水又转弯东流,这就是北河。汉武帝元朔二年,大将军卫青越过梓岭,在北河造桥。
东迳高阙南①。《史记》:赵武灵王既袭胡服②,自代并阴山下③,至高阙为塞。山下有长城④,长城之际,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两岸双阙⑤,善能云举⑥,望若阙焉,即状表目,故有高阙之名也。自阙北出荒中,阙口有城,跨山结局,谓之高阙戍。自古迄今,常置重捍,以防塞道。汉元朔四年,卫青将十万人,败右贤王于高阙⑦,即此处也。
【注释】
①高阙:战国赵长城西端障塞。即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西南狼山南麓之石兰计山口。
②赵武灵王:名雍。战国时赵国国君。
③代:春秋战国时国名。在今河北蔚县东北代王城。并(bàng):沿着,挨着。阴山:即今内蒙古河套西北之阴山山脉。
④长城:此指赵国兴建的长城。傍阴山山脉东段大青山南麓迤逦而西,再西北折至阴山西段的狼山内,至石兰计山口(即高阙)止。
⑤阙: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这里指像阙一样的山。
⑥善能:当为峨然。高耸的样子。
⑦“汉元朔四年”几句:事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元朔之五年春,汉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出高阙……匈奴右贤王当卫青等兵,以为汉兵不能至此,饮醉。汉兵夜至,围右贤王,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壮骑数百驰,溃围北去。”译文用元朔五年。右贤王,匈奴贵族封号。
【译文】
北河往东流经高阙南边。《史记》载:赵武灵王采用胡人服装以后,从代沿着阴山脚下直到高阙,都建了要塞。山下有长城,长城旁边,连绵的山脉高插云天,中间有个断口,在两岸巍然耸立,多有云雾缭绕,望去就像宫阙似的,以形状取名,所以叫高阙。从高阙往北出荒中,阙口有一座城,跨山构筑,称为高阙戍。从古代直到今天,常在城内驻扎重兵,以守卫边塞的要道。汉朝元朔五年,卫青率领十万大军,在高阙打败了右贤王,就是这地方。
河水又东迳临河县故城北①。汉武帝元朔三年,封代恭王子刘贤为侯国②。王莽之监河也。
【注释】
①临河县:秦置,属九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巴彦淖尔临河区东北古城村(高油房)古城。西汉属朔方郡。东汉废。
②代恭王:亦作代共王,代孝王刘参之子刘登。刘贤:代恭王刘登之子,封临河侯,后更为高俞侯。
【译文】
河水又往东流经临河县旧城北边。汉武帝元朔三年,把这里封给代恭王的儿子刘贤,立为侯国。这里也是王莽时的监河。
至河目县西①,
河水自临河县东迳阳山南②。《汉书》注曰:阳山在河北③。指此山也。
【注释】
①河目县:西汉置,属五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北乌梁素海东额尔登布拉格苏木境。
②阳山:即今内蒙古河套西北狼山。
③《汉书》注曰:阳山在河北:《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徐广《史记音义》文,非《汉书》注也。”译文用《史记音义》。
【译文】
河水流到河目县西边,
河水从临河县往东流经阳山南麓。《史记音义》说:阳山在河北。指的就是这座山。
东流迳石迹阜西①。是阜破石之文,悉有鹿马之迹,故纳斯称焉。
【注释】
①石迹阜:《水经注疏》:“董祐诚曰:当在今乌喇特旗(今内蒙古包头西北)西境,大河之东。”阜,土山。
【译文】
河水往东流过石迹阜西边。这座小山上的岩石,碎裂后露出的纹理都有马、鹿的蹄痕,因而得名。
南屈迳河目县,在北假中①,地名也。自高阙以东,夹山带河,阳山以往,皆北假也。《史记》曰:秦使蒙恬将十万人②,北击胡③,度河取高阙,据阳山北假中,是也。
【注释】
①北假:指今内蒙古河套以北、阴山以南夹山带河地区。
②蒙恬:蒙武之子。事秦始皇为内史。秦兼并天下后,使蒙恬带领三十万人北逐匈奴。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万里。秦二世即位,为赵高所陷害,被逼吞药自杀。
③胡:古代泛指北方和西方的民族。
【译文】
河水转弯南流,经过河目县,县城在北假一带。北假是个地名。从高阙以东,沿河在两岸连山之间,直到阳山以往一带地方,都叫北假。《史记》说:秦派蒙恬率领十万人马,北上攻打胡人,渡河夺取了高阙,把守住阳山的北假。就是这地方。
北河又南合南河。南河上承西河①,东迳临戎县故城北,又东迳临河县南。又东迳广牧县故城北②,东部都尉治,王莽之盐官也。迳流二百许里,东会于河。
【注释】
①西河:指今西北地区南北流向的黄河。
②广牧县:西汉置,属朔方郡,为东部都尉治。治所当即今内蒙古五原西南西土城子古城。
【译文】
北河又南流,与南河汇合。南河上游承接西河,往东流经临戎县老城北边,又往东流经临河县南边。又往东流过广牧县老城北边,老城是东部都尉治所,王莽时的盐官。南河流了二百里左右路程,往东与河水相汇合。
河水又南迳马阴山西①。《汉书音义》曰:阳山在河北,阴山在河南②。谓是山也。而即实不在河南。《史记音义》曰③:五原安阳县北有马阴山④。今山在县北,言阴山在河南,又传疑之非也。余按南河、北河及安阳县以南,悉沙阜耳,无佗异山⑤。故《广志》曰⑥:朔方郡北移沙七所,而无山以拟之,是《义》《志》之僻也。阴山在河东南则可矣。
【注释】
①马阴山: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西。
②“《汉书音义》曰”几句:《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郦氏下引西安阳句作《史记音义》是,而上引阳山句作《汉书》注,此引阳山、阴山二句作《汉书音义》,误也。”译文用《史记音义》。
③《史记音义》:书名。晋、宋之间徐广所撰。裴骃《史记集解》采入,今存。该书对《史记》随文释义,兼述训解,多有发明。
④五原:即五原郡。西汉元朔二年(前127)置。治所在今九原县(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先锋镇东三顶帐房村古城)。安阳县:即西安阳县。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
⑤无佗:没有其他的。佗,同“他”。
⑥《广志》:书名。晋郭义恭撰。博物志类著作。内容博杂,涉及农业物产、动植物、地理气候、民俗等。
【译文】
河水又往南流过马阴山西边。《史记音义》说:阳山在河北,阴山在河南。说的就是这座山。但据实地核查,阴山却不在河南。《史记音义》说:五原安阳县北有马阴山。现在山在县北,却说是在河南,这又是存疑造成的错误。我考察南河、北河以及安阳县以南,都是沙丘,没有其他特别的山。所以《广志》说:朔方郡北部有流沙七处,却没有与此相当的山,这是《音义》《广志》记错了。说阴山在河水东南,倒还差不多。
河水又东南迳朔方县故城东北。《诗》所谓城彼朔方也①。汉元朔二年,大将军卫青取河南地为朔方郡②,使校尉苏建筑朔方城③,即此城也。王莽以为武符者也。按《地理志》云:金连盐泽、青盐泽并在县南矣④。又按《魏土地记》曰⑤:县有大盐池,其盐大而青白,名曰青盐⑥,又名戎盐,入药分。汉置典盐官⑦。池去平城宫千二百里⑧,在新秦之中⑨。服虔曰⑩:新秦,地名,在北,方千里。如淳曰⑪:长安以北,朔方以南也。薛瓒曰:秦逐匈奴,收河南地,徙民以实之,谓之新秦也。
【注释】
①城彼朔方:语见《诗经·小雅·出车》:“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
②卫青取河南地为朔方郡:事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汉令将军李息击之,出代;令车骑将军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遂略河南地……遂以河南地为朔方郡。”
③校尉:官名。秦置。汉始为常职,其地位略次于将军,各随其职务冠以各种名称,如司隶校尉、城门校尉等。苏建:杜陵(今陕西西安长安区东)人。以校尉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封平陵侯。后为游击将军、右将军、代郡太守。筑朔方城:事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青校尉苏建有功,以千一百户封建为平陵侯。使建筑朔方城。”
④金连盐泽、青盐泽: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西北哈日芒乃淖尔。
⑤《魏土地记》:书名。具体不详。古代典籍多有引用。
⑥青盐:盐的一种。多产于西南、西北各地的盐井、盐池之中。大而青白,故称。也称戎盐。
⑦典盐官:主管盐务的官署。始于汉代。
⑧平城宫:宫名。北魏太和(477—499)年间修筑,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前的皇宫。故址在今山西大同。
⑨新秦:古地区名。即今内蒙古河套以南、宁夏清水河流域、甘肃环县、陕西吴起以北地。秦逐匈奴,取河南地,徙民实之,故名。
⑩服虔:字子慎。初名重,又名祇。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人。东汉经学家。善《左传》,作《春秋左氏传解谊》等。又撰《汉书音义》,收录于颜师古《汉书注》中。
⑪如淳:三国时魏官吏。注释过《汉书》。
【译文】
河水又往东南流经朔方县旧城东北。《诗经》说在那朔方筑城,说的就是这地方。汉元朔二年,大将军卫青攻取河南那片地方,置为朔方郡,派校尉苏建去筑朔方城,就是此城。王莽时则称为武符。据《地理志》说:金连盐泽、青盐泽都在县南。又据《魏土地记》说:县里有个大盐池,池里的盐颗粒粗大而色泽青白,名叫青盐,又叫戎盐,可入药。汉时设置典盐官。大盐池离平城宫一千二百里,在新秦一带。服虔说:新秦是地名,在北面,方圆千里。如淳说:在长安以北,朔方以南。薛瓒说:秦驱逐了匈奴,把河南一带纳入版图,并迁了一些百姓过去,以充实人口,称为新秦。
屈南过五原西安阳县南,
河水自朔方东转,迳渠搜县故城北①。《地理志》,朔方有渠搜县,中部都尉治,王莽之沟搜亭也。《礼·三朝记》曰②:北发渠搜,南抚交趾③。此举北对南。《禹贡》之所云析支、渠搜矣④。
【注释】
①渠搜县:西汉置,属朔方郡,为中部都尉治。治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北黄河之南。东汉废。北魏太和二年(478)复置,属代名郡,治所当即汉县故址。
②《礼·三朝记》:《三国志·蜀书·秦宓传》注引《七略》:“孔子三见哀公,作《三朝记》七篇。今在《大戴礼》。”
③交趾:泛指今五岭以南地区。
④《禹贡》:即《尚书·禹贡》。详细记载了古代九州的划分、山川的方位、物产分布以及土壤性质等。析支:一作赐支。古西戎族名之一。在今青海一带。
【译文】
河水折向南方,流过五原郡西安阳县南边,
河水从朔方向东转弯,从渠搜县老城北边流过。据《地理志》,朔方有渠搜县,是中部都尉治所,就是王莽时的沟搜亭。《礼·三朝记》说:北方开发渠搜,南方安抚交趾。这里把北方与南方相对并举。这也就是《禹贡》里所说的析支、渠搜。
河水又东,迳西安阳县故城南,王莽更之曰漳安矣。
【译文】
河水又往东流经西安阳县老城南边,王莽时改名为漳安。
河水又东,迳田辟城南①。《地理志》曰:故西部都尉治也。
【注释】
①田辟城:西汉置,属五原郡成宜县,为西部都尉治。故址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一说即今烂否圪卜古城。
【译文】
河水又往东流经田辟城南边。《地理志》说:这是旧时的西部都尉治所。
屈东过九原县南①,
河水又东迳成宜县故城南②,王莽更曰艾虏也。
【注释】
①九原县:秦置,为九原郡治。治所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一说在今包头西)。
②成宜县:西汉置,属五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白彦花镇(哈拉汗补隆)西。东汉末废。
【译文】
河水折向东流,经过九原县南边,
河水又往东流经成宜县老城南边,王莽时改名为艾虏。
河水又东迳原亭城南①。阚骃《十三州志》曰:中部都尉治。
【注释】
①原亭城:亦作原高。西汉置,属五原郡成宜县,为中部都尉治。故址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一说即今堡子湾古城。
【译文】
河水又往东流经原亭城南边。阚骃《十三州志》说:这是中部都尉治所。
河水又东迳宜梁县之故城南①。阚骃曰:五原西南六十里,今世谓之石崖城。
①宜梁县:西汉置,属五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
【译文】
河水又往东流经宜梁县旧城南边。阚骃说:在五原西南六十里,现在人们称之为石崖城。
河水又东迳稒阳城南①,东部都尉治。又迳河阴县故城北②,又东迳九原县故城南,秦始皇置九原郡③,治此。汉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也。王莽之获降郡成平县矣。西北接对一城,盖五原县之故城也,王莽之填河亭也。《竹书纪年》④,魏襄王十七年⑤,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⑥,又命将军大夫適子、戍吏⑦,皆貉服⑧。其城南面长河,北背连山⑨。秦始皇逐匈奴,并河以东,属之阴山⑩,筑亭障为河上塞⑪。徐广《史记音义》曰:阴山在五原北。即此山也。始皇三十三年⑫,起自临洮⑬,东暨辽海⑭,西并阴山,筑长城及开南越地⑮,昼警夜作,民劳怨苦,故杨泉《物理论》曰⑯:秦始皇使蒙恬筑长城,死者相属。民歌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⑰。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⑱。其冤痛如此矣!蒙恬临死曰:夫起临洮,属辽东⑲,城堑万余里⑳,不能不绝地脉,此固当死也。
【注释】
①稒(gù)阳城:西汉置稒阳县,属五原郡。治所在稒阳城(今内蒙古包头附近)。东汉废。
②河阴县:西汉置,属五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达拉特旗西北黄河南岸。东汉末废。
③九原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取匈奴河南地后置。治所在九原县(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一说在包头西)。
④《竹书纪年》:书名。因原本写于西晋时汲郡出土的竹简之上,故名。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述夏商周及春秋晋国、战国魏国的史事,至魏襄王时止。今存辑本。
⑤魏襄王十七年:前302年。魏襄王,战国时魏国国君。秦屡败魏军,王予秦以河西地。
⑥邯郸:战国赵都城。在今河北邯郸。这里指定都于邯郸的赵国。
⑦適子:亦称嫡子。正妻所生之子,多指嫡长子。
⑧貉服:少数民族的服饰。
⑨连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即阴山(今内蒙古河套西北之阴山山脉)。”
⑩属(zhǔ):连缀,连接。
⑪亭障:古代边塞要地设置的堡垒。
⑫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
⑬临洮:即临洮县。秦置,属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洮水得名。
⑭辽海:泛指辽河流域以东至海地区。
⑮南越:西汉高帝四年(前203),南海龙川令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十一年(前196)遣陆贾立佗为南越王,高后时自号为南越武帝,都番禺(今广东广州)。
⑯杨泉:字德渊。晋梁国(国都在今河南商丘)人。《物理论》:系杂采秦汉诸子之说而成。
⑰(bū):通“脯”。干肉。
⑱支拄:支撑。
⑲辽东:地区名。泛指今辽宁辽河以东地区。
⑳城堑(qiàn):修城墙挖壕沟。
【译文】
河水又往东流经稒阳城南边,这就是东部都尉治所。又从河阴县旧城北边流过,又往东流经九原县旧城南边,秦始皇设置九原郡,治所就在这里。汉武帝元朔二年,改名为五原。也就是王莽时的获降郡成平县。老城西北与一城相对,大概是五原县老城,也就是王莽时的填河亭。《竹书纪年》记载:魏襄王十七年,邯郸朝廷命令吏大夫的奴仆迁居到九原,又命令将军大夫的嫡子和驻防边境的官吏,都穿上胡人的服装。老城南对长河,北依连山。秦始皇驱逐了匈奴,傍着河水东岸修筑堡垒,与阴山连成一线,成为河上的要塞。徐广《史记音义》说:阴山在五原以北。指的就是此山。秦始皇三十三年,起自临洮,东到辽海,西傍阴山,兴工修筑长城,又去南方开拓南越,民夫白天戒备,夜间开工,劳瘁不堪,怨声载道,所以杨泉《物理论》说:秦始皇派蒙恬修筑长城,到处躺满了死尸。民歌说:生儿你别去抚养,生女你喂她成长。你没看见长城下,遍地是尸骨纵横。百姓的怨恨痛苦,已经到了这地步!蒙恬临死时说:从临洮开始直到辽东,筑城挖壕万余里,不可能不掘断地脉,这本来就该判死罪了。
又东过临沃县南①,
王莽之振武也。河水又东,枝津出焉。
【注释】
①临沃县:西汉置,属五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九原区西麻池镇古城。东汉末废。
【译文】
河水又往东流过临沃县南边,
临沃就是王莽时的振武。河水又东流,分出一条支流。
河水又东流,石门水南注之①。水出石门山②。《地理志》曰:北出石门鄣。即此山也。西北趣光禄城③。甘露三年④,呼韩邪单于还⑤,诏遣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等⑥,将万六千骑,送单于居幕南保光禄⑦。徐自为所筑城也⑧,故城得其名矣。城东北,即怀朔镇城也⑨。其水自障东南流,迳临沃城东,东南注于河。
【注释】
①石门水:即今内蒙古包头西昆都仑河。
②石门山: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北。
③光禄城:亦称光禄塞。西汉太初三年(前102)光禄勋徐自为建,因名。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北明安乡小召门梁古城。
④甘露三年:前51年。甘露,西汉宣帝刘询的年号(前53—前50)。
⑤呼韩邪单于:西汉时期匈奴虚闾权渠单于之子。左伊秩訾王劝令归汉,从之。汉元帝以后宫王嫱赐为阏氏。单于,汉时匈奴君主的称号。
⑥长乐:即长乐宫。西汉刘邦时,就秦兴乐宫改建而成,为西汉主要宫殿之一。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郊汉长安故城东南角。卫尉:官名。始于战国,汉时九卿之一。掌宫门警卫。董忠:西汉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有材力,能骑射。车骑都尉:官名。汉文帝时置。掌领中尉和郡国车士。
⑦幕:通“漠”。沙漠。保:依凭,依恃。光禄:即光禄塞。
⑧徐自为筑城:事见《史记·匈奴列传》:“呴犁湖单于立,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
⑨怀朔镇城:北魏六镇之一。在今内蒙古固阳东北白灵淖南圐圙古城。
【译文】
河水又东流,石门水往南注入。石门水发源于石门山。《地理志》说:发源于北方的石门鄣。说的就是这座山。从石门鄣往西北走,就到光禄城。甘露三年,呼韩邪单于回国,诏令派遣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等,率领骑兵一万六千名,护送单于去幕南镇守光禄城。光禄城是光禄大夫徐自为所筑,因而得了光禄之名。光禄城东北,就是怀朔镇城。水从石门鄣往东南流,从临沃城东边流过,往东南注入河水。
河水又东迳稒阳县故城南,王莽之固阴也。《地理志》曰:自县北出石门鄣。河水决其西南隅,又东南,枝津注焉。水上承大河于临沃县,东流七十里,北溉田,南北二十里,注于河。
【译文】
河水又往东流经稒阳县老城南边,就是王莽时的固阴。《地理志》说:从县北发源于石门鄣。河水冲塌了它的西南角,又往东南流,有支流注入。这条支流上口在临沃县承接大河,往东奔流了七十里,灌溉着北岸南北二十里间的田亩,注入河水。
河水又东迳塞泉城南而东注①。
【注释】
①塞泉城:《水经注疏》:“董祐诚曰:城当在今萨拉齐厅(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西境。”
【译文】
河水又往东流经塞泉城南边,往东流去。
又东过云中桢陵县南①,又东过沙南县北②,从县东屈南,过沙陵县西③。
大河东迳咸阳县故城南④,王莽之贲武也。
【注释】
①云中:即云中郡。战国赵武灵王置。秦时治所在云中县(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古城)。东汉末废。桢陵县:西汉置,属云中郡,为西部都尉治。治所在今内蒙古清水河县西北喇嘛湾镇拐子上古城。东汉改名箕陵县。东汉末废。
②沙南县:西汉置,属云中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黄河西岸。东汉末废。
③沙陵县:西汉置,属云中郡。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北五申镇哈拉板申村古城。东汉末废。
④咸阳县:西汉置,属云中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土默特右翼东苏波盖乡老藏(丈)营子古城。东汉末废。
【译文】
河水又往东流过云中郡桢陵县南边,又往东流过沙南县北边,从县东折向南流,经过沙陵县西边。
大河往东流经咸阳县旧城南边,就是王莽时的贲武。
河水屈而流,白渠水注之①。水出塞外,西迳定襄武进县故城北②,西部都尉治,王莽更曰伐蛮。世祖建武中,封赵虑为侯国也③。白渠水西北迳成乐城北④。《郡国志》曰⑤:成乐,故属定襄也。《魏土地记》曰:云中城东八十里有成乐城,今云中郡治,一名石卢城也。白渠水又西迳魏云中宫南⑥。《魏土地记》曰:云中宫在云中县故城东四十里⑦。白渠水又西南迳云中故城南,故赵地。《虞氏记》云⑧:赵武侯自五原河曲筑长城⑨,东至阴山。又于河西造大城,一箱崩不就,乃改卜阴山河曲而祷焉。昼见群鹄游于云中⑩,徘徊经日,见大光在其下。武侯曰:此为我乎?乃即于其处筑城,今云中城是也。秦始皇十三年⑪,立云中郡,王莽更郡曰受降,县曰远服矣。白渠水又西北迳沙陵县故城南,王莽之希恩县也。其水西注沙陵湖⑫。
【注释】
①白渠水:即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之宝贝河。
②定襄:即定襄郡。西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分云中郡所置。治所在成乐县(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盛乐镇古城)。东汉移治善无县(今山西右玉南)。东汉末废。武进县:西汉置,属定襄郡,为西部都尉治。治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东北。东汉属云中郡。东汉末废。
③赵虑:当为随宪之讹。《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后汉书·卢芳传》,建武十二年,封随宪武进侯,此以形近致误。”随宪,东汉五原(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人。初为割据者卢芳部属,建武十二年,归附光武帝,封武进侯。译文用随宪。
④成乐城:西汉定襄郡治。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盛乐镇古城。
⑤《郡国志》:晋司马彪《续汉书》篇名。记述东汉时期全国行政区划、人口以及《春秋》和“前三史”所载征伐、会盟所在的地名。《续汉书》唯存八志,南朝宋时为后人补入范晔《后汉书》中而流传至今。
⑥魏:此指北魏,亦称后魏。鲜卑人拓跋珪所建,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云中宫:宫名。北魏旧都盛乐故宫。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盛乐镇。
⑦云中县:战国赵置。后入秦,为云中郡治。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古城。东汉移治今山西平原西南,属新兴郡。
⑧《虞氏记》:书名。郑德坤《水经注引书考》:“《隋志》,《虞氏家记》五卷,虞览撰。”叙其家族历史。
⑨赵武侯:即赵武灵王。
⑩鹄(hú):天鹅。
⑪秦始皇十三年:前234年。
⑫沙陵湖:在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北哈拉板申村之西,为大黑河下游之湖泊。
【译文】
河水曲折地奔流,白渠水注入。白渠水发源于塞外,往西流过定襄武进县旧城北边。武进县是西部都尉治所,王莽时改名为伐蛮。世祖建武年间,封给随宪,立为侯国。白渠水往西北流经成乐城北边。《郡国志》说:成乐,原属定襄。《魏土地记》说:云中城东八十里有成乐城,现在是云中郡治所,又名石卢城。白渠水又往西流经魏云中宫南。《魏土地记》说:云中宫在云中县老城东四十里。白渠水又往西南流经云中老城南边,这是旧时赵国地方。《虞氏记》说:赵武侯从五原河曲开始筑长城,东端直到阴山。又在河西建造大城,因为一边崩塌,没有筑成,于是在阴山河曲,另卜新址向神祈祷。白天见有一群天鹅在云中翱翔,整天盘旋不去,下面现出大片亮光。武侯说:天鹅莫非是为我而来的吗?于是就在那里筑城,这就是今天的云中城。秦始皇十三年,设置云中郡,王莽时改郡名为受降,县名叫远服。白渠水又往西北流经沙陵县老城南边,这就是王莽时的希恩县。渠水往西注入沙陵湖。
又有芒干水出塞外①,南迳锺山②,山即阴山。故郎中侯应言于汉曰③:阴山东西千余里,单于之苑囿也④。自孝武出师⑤,攘之于漠北⑥,匈奴失阴山,过之未尝不哭。谓此山也。其水西南迳武皋县⑦,王莽之永武也。又南迳原阳县故城西⑧,又西南与武泉水合⑨。其水东出武泉县之故城西南⑩,县,即王莽之所谓顺泉者也。水南流又西屈,迳北舆县故城南⑪。按《地理志》,五原有南舆县⑫,王莽之南利也,故此加北,旧中部都尉治。《十三州志》曰:广陵有舆⑬,故此加北。疑太疏远也。其水又西南入芒干水。
【注释】
①芒干水: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之大黑河。
②锺山:即今内蒙古河套北之阴山。
③郎中:官名。始于战国,秦、汉沿置。掌管车骑门户,并内充侍卫,外从作战。侯应:汉元帝刘奭(shì)时人。其余不详。
④单于(chán yú):匈奴君主的称号。苑囿:供帝王玩乐狩猎的园林。
⑤孝武:即汉武帝刘彻。西汉景帝之子。谥孝武。
⑥攘:驱逐。漠北:亦作幕北。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自汉代以后常称之为漠北。
⑦武皋县:西汉置,属定襄郡,为中部都尉治。治所在今内蒙古卓资西北旗下营镇南斗金山村遗址。东汉废。
⑧原阳县:西汉置,属云中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南金河镇古城。东汉末废。
⑨武泉水: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小黑河。
⑩武泉县:西汉置,属云中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北塔布陀罗亥古城。东汉末废。
⑪北舆县:西汉置,属云中郡,为中部都尉治。治所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旧城。东汉末废。
⑫南舆县:西汉置,属五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东汉初废。
⑬广陵:即广陵郡。西汉元狩二年(前121)置。治所在广陵县(今江苏扬州西北)。六年分置广陵国、临淮郡。东汉建武十八年(42)改广陵国置郡。东汉末移治射阳县(今江苏宝应东北射阳镇)。舆:即舆县。西汉置,属临淮郡。治所在今江苏仪征北。
【译文】
还有一条芒干水,发源于塞外,往南流经锺山,就是阴山。从前郎中侯应对汉朝皇帝说:阴山东西千余里,可说是单于的园林。自从孝武帝出兵,在漠北驱逐匈奴,匈奴失去了阴山,经过那里没有不痛哭的。他说的就是这条山脉。芒干水往西南流经武皋县,就是王莽时的永武县。又往南流过原阳县老城西边,又往西南与武泉水汇合。武泉水发源于东方的武泉县老城西南,武泉县就是王莽时的顺泉县。武泉水往南流,又折向西,流经北舆县老城南边。据《地理志》,五原有个南舆县,就是王莽时的南利,所以这里加北字叫北舆,旧时原是中部都尉治所。《十三州志》说:广陵有舆县,所以这里加北字叫北舆。但两地相距太远,恐怕是不会以南北方位来区别地名的。武泉水又往西南注入芒干水。
芒干水又西南迳白道南谷口①,有城在右,萦带长城,背山面泽,谓之白道城②。自城北出有高阪③,谓之白道岭④。沿路惟土穴,出泉,挹之不穷⑤。余每读《琴操》⑥,见《琴慎相和雅歌录》云⑦:饮马长城窟⑧。及其跋陟斯途,远怀古事,始知信矣,非虚言也。顾瞻左右,山椒之上⑨,有垣若颓基焉,沿溪亘岭,东西无极,疑赵武灵王之所筑也。
【注释】
①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通武川县大道。自古为河套东北地区通往阴山以北的交通要道。
②白道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坝口子村古城。
③阪:山坡。
④白道岭: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
⑤挹(yì):舀取,汲取。
⑥《琴操》:书名。东汉蔡邕撰。
⑦《琴慎相和雅歌录》:书名。郑德坤《水经注引书考》:“又按《琴操序》有《河间雅歌》二十一章,今本残缺。故此注所引《琴慎相和雅歌录》当在《河间雅歌》中,应据以补今本之阙。”
⑧饮马长城窟:古诗句。意为长城沿途有很多泉水,可以在这些泉穴中饮马。
⑨椒:山顶。
【译文】
芒干水又往西南流,从白道南谷口流过,右边有一座城,傍着长城,背靠山岭,前临沼泽,叫白道城。从城北出去,有一道高坡,叫白道岭。沿路有土洞,洞中有泉水涌出,永远汲不完。我常读《琴操》,看到《琴慎相和雅歌录》有“饮马长城窟”的诗句。等到走了这条路,追想起古时的事,才知道写得非常确切,并非虚言。回头眺望左右两边,山顶上有一道像是塌毁的城墙废址,沿着溪流和山岭蜿蜒伸展,东西都看不到尽头,想来可能就是赵武灵王所筑。
芒干水又西南迳云中城北,白道中溪水注之①。水发源武川北塞中②,其水南流,迳武川镇城,城以景明中筑③,以御北狄矣④。其水西南流,历谷,迳魏帝行宫东⑤,世谓之阿计头殿⑥。宫城在白道岭北阜上,其城圆角而不方。四门列观⑦,城内惟台殿而已⑧。其水又西南历中溪,出山西南流,于云中城北,南注芒干水。
【注释】
①白道中溪水:即今内蒙古武川县西南、土默特左旗东北之抢盘河。
②武川:即武川镇。北魏之北境六镇之一。在今内蒙古武川县西南乌兰不浪土城梁古城。
③景明:北魏宣武帝元恪(kè)的年号(500—503)。
④北狄:古代泛称北方少数民族。
⑤行宫:古代京城外供帝王出行居住的宫殿。
⑥阿计头殿:北魏皇帝行宫名。在白道岭上。阿计头,北魏鲜卑语的音译。具体不详。
⑦列观(guàn):列置观阙。
⑧台殿:高台宫室。殿,宫室。
【译文】
芒干水又往西南流过云中城北边,有白道中溪水注入。溪水发源于武川以北的边塞,往南流经武川镇城,这座城是景明年间为防御北狄而筑的。溪水往西南流,穿过峡谷,流过魏帝行宫东边,世人称之为阿计头殿。宫城在白道岭北边的山上,城角建成圆形,不是方方正正的。四座城门上列置观阙,城内只有高台殿宇而已。水又往西南流过中溪,出山后往西南流,在云中城以北,往南注入芒干水。
芒干水又西。塞水出怀朔镇东北芒中①,南流迳广德殿西山下②。余以太和十八年③,从高祖北巡④,届于阴山之讲武台。台之东有高祖讲武碑⑤,碑文是中书郎高聪之辞也⑥。自台西出南上山,山无树木,惟童阜耳⑦,即广德殿所在也。其殿四注两夏⑧,堂宇绮井⑨,图画奇禽异兽之象。殿之西北便得焜煌堂⑩,雕楹镂桷⑪,取状古之温室也。其时帝幸龙荒⑫,游鸾朔北⑬。南秦王仇池杨难当舍蕃委诚⑭,重译拜阙⑮,陛见之所也,故殿以广德为名。魏太平真君三年⑯,刻石树碑,勒宣时事⑰。碑颂云⑱:肃清帝道,振慑四荒。有蛮有戎⑲,自彼氐羌⑳,无思不服(21),重译稽颡(22)。恂恂南秦(23),敛敛推亡(24)。峨峨广德(25),奕奕焜煌(26)!侍中、司徒东郡公崔浩之辞也(27)。碑阴题宣城公李孝伯、尚书卢遐等从臣姓名(28),若新镂焉。其水历谷南出山,西南入芒干水。
【注释】
①塞水: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西之万家沟。怀朔镇:北魏六镇之一。在今内蒙古固阳东北白灵淖南圐圙古城。芒中:芒干水所流的区域。
②广德殿:北魏行宫。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北阴山后。《魏书·世祖纪》:“先是,起殿于阴山之北,殿始成而难当至,因名曰广德焉。”
③太和十八年:494年。太和,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年号(477—499)。
④高祖:此指北魏孝文帝元宏。是历史上有魄力有作为的皇帝。孝文帝实行改革,经济上推行均田制,政治上实行俸禄制,习俗上以汉化为中心。
⑤讲武碑:纪念北魏孝文帝讲习武事而刻的碑石。事见《魏书·高祖纪》:“(十有八年八月)甲辰,行幸阴山,观云川。丁未,幸阅武台,临观讲武。”
⑥高聪:字僧智。北魏孝文帝时人。涉猎经史,颇有文才。
⑦童阜:不长草木的山。
⑧四注:指屋宇四边有屋檐。夏:大屋,大殿。
⑨堂宇:宫殿厅堂。绮井:藻井。装饰有彩色花纹图案的天花板。因形状似井口围栏,故称。
⑩焜煌(kūn huáng)堂:宫殿名。焜煌,火光明赫闪耀的样子。
⑪雕楹镂桷(jué):雕琢镂刻柱子和椽子。楹,堂屋前部的柱子。桷,方形的椽子。
⑫其时帝幸龙荒:事见《魏书·世祖纪》:“(太平真君三年)行幸阴山之北。……六月丙戌,难当朝于行宫。”帝,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龙荒,此处泛指荒漠之地。
⑬游鸾:本指飞翔的鸾鸟。这里指皇帝乘鸾车巡游。朔北:泛指我国长城以北地区。
⑭南秦王:北魏王朝诏封氐族首领杨难当为南秦王。事见《魏书·世祖纪》:“(延和二年秋八月)戊午,诏兼大鸿胪崔赜持节拜征虏将军杨难当为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封南秦王。”仇池:在今甘肃西和南,东汉建安中,西北氐族始徙于此。杨难当:略阳(今甘肃天水)人。南北朝时氐族首领。曾称藩于南朝宋。后自立为大秦王,一时称盛。被宋所破后投奔北魏。
⑮重译:多次翻译。拜阙:前来向皇帝居住的宫阙叩拜。
⑯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太平真君,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年号(440—451)。
⑰勒宣:刻石彰显。勒,刻。
⑱碑颂:碑上的颂文。颂,古代一种以颂扬为宗旨的韵文。
⑲蛮:我国古代对南方民族的称呼。戎:我国古代对西方民族的称呼。
⑳氐(dī):我国古代民族。居住在今西北一带,东晋时建立过前秦、后凉。羌:我国古代民族。分布在今青海、甘肃、四川一带,东晋时建立后秦政权。
(21)无思不服: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22)稽颡(qǐ sǎng):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
(23)恂恂(xún):温顺恭谨貌。南秦:即南秦王杨难当。
(24)敛敛:谨慎貌。推亡:推翻行亡道之国。
(25)广德:即广德殿。
(26)奕奕:盛大堂皇貌。焜煌:即指焜煌堂。
(27)侍中:官名。秦始置。两汉沿袭,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司徒:官名。西周始置,春秋沿置。职掌治理民事、掌握户口、收纳财赋等。秦罢司徒置丞相,汉因之。崔浩:字伯渊。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北魏名臣。
(28)李孝伯:赵郡平棘(今河北赵县)人。以功进爵宣城公。明达政事,朝野共推重之。尚书:秦为少府属官,汉因之。主收受奏章,出宣诏命。卢遐:北魏名臣崔浩的女婿。官至尚书。其余不详。
【译文】
芒干水又西流。塞水发源于怀朔镇东北的芒干水流域,往南流经广德殿西山下。我在太和十八年随从高祖到北方巡察,到了阴山的讲武台。台的东边有高祖讲武碑,碑文是中书郎高聪的手笔。从台西出去,往南登山,山上没有树木,只是一座光山而已,广德殿就在那里。殿宇四面披檐,两边有廊屋,厅堂内和藻井上都描绘着奇禽异兽。宫殿西北是焜煌堂,楹柱方椽都精雕细琢,模仿古时温室殿的样子。当时世祖鸾驾临幸朔北的荒漠边区,南秦王仇池杨难当撤去藩国称号前来投诚归顺,通过翻译前来朝拜世祖,这就是他觐见的地方,所以取名广德殿。魏太平真君三年,刻石立碑,颂扬这件事。碑文的颂词说:清除国内的祸害,威慑四方的边疆。从蛮戎各族,直到那氐羌,无人不心悦诚服,携带翻译前来拜望。南秦恭顺地俯首听命,敬畏地纳土请降。巍峨的广德殿,壮丽的焜煌堂!这是侍中、司徒东郡公崔浩的手笔。碑的背面题着宣城公李孝伯、尚书卢遐等随从大臣的姓名,仿佛新刻的一样。塞水经过山谷南端出山,往西南注入芒干水。
芒干水又西南注沙陵湖,湖水西南入于河。
【译文】
芒干水又往西南流,注入沙陵湖,湖水往西南注入大河。
河水南入桢陵县西北缘胡山①,历沙南县东北,两山、二县之间而出。余以太和中为尚书郎,从高祖北巡,亲所迳涉。县在山南,王莽之槙陆也,北去云中城一百二十里。县南六十许里,有东、西大山,山西枕河②,河水南流。脉水寻《经》③,殊乖川去之次④,似非关究也。
【注释】
①缘胡山:在今内蒙古清水河县西北喇嘛湾。
②枕:靠近,毗邻。
③脉(mò):通“眽”。审察,考察。《经》:即《水经》。
④川去之次:水流的次序走向。
【译文】
河水往南流进桢陵县西北缘胡山,流经沙南县东北,从二县的两山之间流出。我在太和年间当尚书郎,随从高祖到北方巡察,亲自去过那一带。县城在山南,就是王莽时的槙陆,北距云中城一百二十里。县南六十里左右,有两座大山东西对峙,山的西边临河,河水往南流。按照水脉来核对《经》文,其中记述川流经过之地,次序却颇不相符,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又南过赤城东①,又南过定襄桐过县西②,
定襄郡,汉高帝六年置③,王莽之得降也。桐过县,王莽更名椅桐者也。河水于二县之间,济有君子之名。皇魏桓帝十一年④,西幸榆中⑤,东行代地⑥。洛阳大贾赍金货随帝后行⑦,夜迷失道,往投津长⑧,曰子封,送之渡河,贾人卒死⑨,津长埋之。其子寻求父丧⑩,发冢举尸,资囊一无所损。其子悉以金与之,津长不受。事闻于帝,帝曰:君子也。即名其津为君子济⑪。济在云中城西南二百余里⑫。
【注释】
①赤城:《水经注疏》:“董祐诚曰:城当在今鄂尔多斯左翼前旗(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中。”
②桐过县:西汉置,属定襄郡。治所在今内蒙古清水河县西黄河东岸。东汉末废。
③汉高帝六年:前201年。
④皇魏桓帝十一年:《水经注疏》:“朱(谋㙔)讹作昔汉桓帝十三年。赵(一清)云:《卮林》曰,《后汉书》,桓帝再幸函谷,一临云梦,乘舆卤簿,不届榆中。且京洛宅中,代畎不为东地。元号屡易,纪年不得十三。其嘉君子之名,必非蠡吾之主。案魏收《书》,以猗㐌为桓帝,幽、并之间,水草是逐,度沙漠而饮马,据参合以张氈,故以榆林为西,桑乾为左矣。寻厥昆嗣,屡游斯津,则桓即猗㐌,差无乖爽。但猗㐌统部止十一年,此言十三年,又非佳证。且桑氏已著济名,则事在汉桓之先矣。一清按:十三、十一,字画讹误,君子济名,《经》《注》混淆,方叔之言,义犹未尽,敢附窥虎之末,以成析郦之功。戴改昔汉作皇魏,十三作十一。”
⑤榆中:古地区名。郦道元以为在金城(今甘肃榆中)。苏林以为在上郡(指今陕西东南部)。
⑥代地:在今河北蔚县东北。
⑦大贾(gǔ):大商人。赍(jī):携带,持有。
⑧津长:古代管理渡口、桥梁的官吏。
⑨卒死:突然死去。卒,同“猝”。突然。
⑩其子:此指商贾的儿子。丧:尸体。
⑪君子济: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黄河上。
⑫云中城: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古城。
【译文】
河水又往南流过赤城东边,又往南流过定襄郡桐过县西边,
定襄郡,是在汉高帝六年设置的,就是王莽时的得降。桐过县,王莽时改名为椅桐。河水在二县中间的一段,有个渡口叫君子济。皇魏桓帝十一年,皇帝西行到榆中视察,往东去代郡各地巡行。洛阳有个大商人带了钱币、货物跟在皇帝后面,夜间迷了路,去投宿于渡口津长处,津长名叫子封,送他过河,不料商人突然死去,津长就把他埋葬了。商人的儿子来寻父亲的遗体,掘开坟墓,抬出尸体,所带的行李财货丝毫没有损失。商人的儿子把所有的金银都赠送给津长,津长却不接受。这件事传到皇帝那边,皇帝说:真是一位君子。于是就把渡口取名为君子济。渡口在云中城西南二百余里。
河水又东南,左合一水。水出契吴东山①,西迳故里南,北俗谓之契吴亭②。其水又西流注于河。
【注释】
①契吴东山:在今内蒙古乌审旗西南。
②契吴亭:即契吴城。在今内蒙古乌审旗西南。
【译文】
河水又往东南流,在左边汇合了一条水。这条水发源于契吴东山,往西流经旧时乡里的南边,北方俗称契吴亭。这条水又往西流,注入河水。
河水又南,树颓水注之①。水出东山,西南流,右合中陵川水②。水出中陵县西南山下③,北俗谓之大浴真山,水亦取名焉。东北流,迳中陵县故城东,北俗谓之北右突城,王莽之遮害也。《十三州志》曰:善无县南七十五里有中陵县④,世祖建武二十五年置⑤。其水又西北,右合一水。水出东山,北俗谓之贷敢山⑥,水又受名焉。其水西北流,注于中陵水。中陵水又西北流,迳善无县故城西,王莽之阴馆也。《十三州志》曰:旧定襄郡治。《地理志》,雁门郡治⑦。其水又西北流,右会一水。水出东山下,北俗谓之吐文水⑧,山又取名焉。北流迳锄亭南⑨,又西流迳土壁亭南⑩,西出峡,左入中陵水。
【注释】
①树颓水:即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境之清水河,汇合浑河注入黄河。
②中陵川水:即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南、清水河县西北之浑河。
③中陵县:西汉置,属雁门郡。治所在今山西右玉西南威远镇西。东汉属定襄郡,建安末废。
④善无县:战国赵置。后入秦,为雁门郡治。治所在今山西右玉西北。东汉为定襄郡治。建安末废。
⑤建武二十五年:49年。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25—56)。
⑥贷敢山:在今山西右玉一带。
⑦雁门郡:战国赵武灵王置,秦、西汉治所在善无县(今山西右玉南)。东汉移治阴馆县(今山西朔州东南夏关城)。
⑧吐文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有水出右玉县(今山西右玉)东山,盖即此水也。”
⑨锄亭:《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亭当在今右玉县东北。”
⑩土壁亭:《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亭亦当在今右玉县东北。”
【译文】
河水又南流,有树颓水注入。树颓水发源于东山,往西南流,右边汇合中陵川水。中陵川水发源于中陵县西南山下,北方俗称大浴真山,水也叫大浴真水。中陵川水往东北流经中陵县老城东边,北方俗称北右突城,就是王莽时的遮害。《十三州志》说:善无县南七十五里有中陵县,世祖建武二十五年置。中陵川水又往西北流,右边汇合了一条水。这条水发源于东山,北方俗称贷敢山,水也叫贷敢水。贷敢水往西北流,注入中陵水。中陵水又往西北流经善无县老城西边,就是王莽时的阴馆。《十三州志》说:这是旧时定襄郡的治所。据《地理志》,是雁门郡的治所。中陵水又往西北流,右边汇合了一条水。这条水发源于东山脚下,北方俗称吐文水,山也叫吐文山。吐文水往北流经锄亭南边,又往西流经土壁亭南边,西流出峡,在左边注入中陵水。
中陵水又北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谓之沃水①。又东迳沃阳县故城南②,北俗谓之可不埿城,王莽之敬阳也。又东北迳沃阳城东,又东合可不埿水③。水出东南六十里山下,西北流注沃水。沃水又东,迳参合县南④,魏因参合陉以即名也⑤,北俗谓仓鹤陉,道出其中,亦谓之参合口。陉在县之西北,即《燕书》所谓太子宝自河西还师参合⑥,三军奔溃,即是处也。魏立县以隶凉城郡⑦,西去沃阳县故城二十里。县北十里,有都尉城⑧。《地理志》曰:沃阳县,西部都尉治者也。北俗谓之阿养城。其水又东合一水。水出县东南六十里山下,北俗谓之灾豆浑水⑨。西北流,注于沃水。沃水又东北流,注盐池⑩。《地理志》曰盐泽在东北者也。今盐池西南去沃阳县故城六十五里,池水澄渟⑪,渊而不流,东西三十里,南北二十里。池北七里,即凉城郡治。池西有旧城,俗谓之凉城也,郡取名焉。《地理志》曰:泽有长、丞⑫。此城即长、丞所治也。城西三里有小阜,阜下有泉,东南流注池。北俗谓之大谷北堆⑬,水亦受目焉。中陵川水自枝津西北流,右合一水于连岭北⑭。水出沃阳县东北山下,北俗谓之乌伏真山,水曰诰升袁河⑮。西南流迳沃阳县,左合中陵川,乱流西南与一水合,北俗谓之树颓水。水出东山下,西南流,右合诰升袁水,乱流西南注,分谓二水。左水枝分南出,北俗谓之太罗河⑯;右水西迳故城南,北俗谓之昆新城⑰,其水自城西南流,注于河。
【注释】
①沃水:即今内蒙古凉城南弓坝河。
②沃阳县:西汉置,属雁门郡,为西部都尉治。治所在今内蒙古凉城西南双古城。东汉废。北魏复置,属善无郡。
③可不埿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水当在今右玉县(今山西右玉)东。”
④参合县:北魏置,属凉城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凉城西南双古城乡东北。
⑤参合陉(xíng):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东北西沟门。即名:起名。
⑥《燕书》:书名。十六国时期前燕尚书范亨撰。二十卷,纪传体。记前燕慕容儁事。太子宝:即后燕国太子慕容宝。后燕国君慕容垂之子。慕容宝败兵参合,事见《晋书·载记·慕容垂》:“遣其太子宝及农与慕容麟等率众八万伐魏。……魏闻宝将至,徙往河西。宝进师临河,惧不敢济。还次参合,忽有大风黑气,状若堤防,或高或下,临覆军上……俄而黄雾四塞,日月晦冥,是夜魏师大至,三军奔溃。宝与德等数千骑奔免。士众还者十一二。绍死之。”
⑦凉城郡:亦作梁城郡。北魏置,属恒州。治所在今内蒙古凉城东北岱海北。
⑧都尉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当在今宁远厅(今内蒙古凉城西南永兴)西。”
⑨灾豆浑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当在今宁远厅南。”
⑩盐池:今内蒙古凉城东北岱海。
⑪澄渟:清澈平静。渟,水积聚而不流动。
⑫长:这里指掌管盐泽的主官。丞:这里指掌管盐泽的属官。
⑬大谷北堆:在今内蒙古凉城一带。
⑭连岭:《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连岭盖即今右玉县北之长城。”
⑮诰升袁河:《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当在今杀虎口(今山西右玉北六十里)北之水。……赵(一清)云:按《晋书》,匈奴右贤王去卑之子曰诰升爰。《魏书》,铁弗刘虎,南单于苗裔,左贤王去卑之孙。虎父诰升爰,一名训兜诰,则此河以人得名。爰、袁音同通目。”
⑯太罗河:《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水当在今清水河厅(今内蒙古清水河县)西南长城北。”
⑰昆新城:在今内蒙古清水河县西北浑河北。
【译文】
中陵水又北流,分成两条,一条往东北流,叫沃水。又往东流经沃阳县老城南边,北方俗称可不埿城,就是王莽时的敬阳。又往东北流经沃阳城东边,又往东与可不埿水汇合。这条水发源于东南六十里的山下,往西北流,注入沃水。沃水又往东流经参合县南边,参合县是北魏依参合陉而命名的,北方俗称仓鹤陉,有路从中间通过,那地方也叫参合口。参合陉在县城西北,《燕书》中所谓太子宝从河西领兵回到参合,三军溃散奔逃,说的就是这地方。北魏立为县,隶属于凉城郡,西距沃阳县老城二十里。县城北面十里,有个都尉城。《地理志》说:沃阳县是西部都尉治所。北方俗称阿养城。沃水又东流,汇合了一条水。这条水发源于县城东南六十里的山下,北方俗称灾豆浑水。灾豆浑水往西北流,注入沃水。沃水又往东北流,注入盐池。《地理志》说盐泽在东北,指的就是盐池。现在盐池西南距沃阳县老城六十五里,池水澄清宁静,渊深不流,东西长三十里,南北长二十里。池北七里就是凉城郡治。池西有一座旧城,俗称凉城,郡也按此城取名。《地理志》说:盐泽有长、丞等官。凉城就是他们的治所。城西三里有小山,山下有泉水,往东南流注入池中。这座小山北方俗称大谷北堆,水也因山而取名。中陵川水从支流分出处往西北流,右边在连岭北边汇合了一条水。这条水发源于沃阳县东北山下,北方俗称乌伏真山,水叫诰升袁河。往西南流经沃阳县,在左边与中陵川汇合,乱流往西南奔去,汇合了一条水,北方俗称树颓水。树颓水发源于东山下,往西南流,在右边与诰升袁水汇合,乱流向西南奔去,分为两条。左边那条分支往南流,北方俗称太罗河;右边那条往西流经老城南面,北方俗称昆新城,水从昆新城往西南流,注入大河。
河水又南,太罗水注之。水源上承树颓河,南流西转,迳武州县故城南①。《十三州志》曰:武州县在善无城西南百五十里,北俗谓之太罗城,水亦藉称焉。其水西南流,一水注之。水导故城西北五十里,南流迳城西北,俗名之曰故槃回城。又南流注太罗河。太罗河又西南流,注于河。
【注释】
①武州县:西汉置,属雁门郡。治所在今山西左云南。东汉移治今山西偏关东北。按:此武州县方位与上下文方位不合。《水经注疏》本作武县。即西汉之骆县。在今内蒙古清水河县西南窑沟乡下城湾古城。
【译文】
河水又南流,有太罗水注入。太罗水上源承接树颓河,往南流,向西转弯,流过武州县老城南边。《十三州志》说:武州县在善无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北方俗称太罗城,水也依城命名。太罗水往西南流,有一条水注入。这条水从老城西北五十里流来,往南流经老城西,俗称故槃回城。又南流注入太罗河。太罗河又往西南流,注入大河。
河水又左得湳水口①。水出西河郡美稷县②,东南流。《东观记》曰③:郭伋④,字细侯,为并州牧⑤。前在州,素有恩德,老小相携道路。行部到西河美稷⑥,数百小儿各骑竹马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⑦?曰:闻使君到⑧,喜,故迎。伋谢而发去,诸儿复送郭外⑨。问:使君何日还?伋计日告之。及还,先期一日,念小儿,即止野亭,须期至乃往。其水又东南流,羌人因水以氏之⑩。汉冲帝时⑪,羌湳狐奴归化⑫,盖其渠帅也。其水,俗亦谓之为遄波水,东南流入长城东。咸水出长城西咸谷⑬,东入湳水。湳水又东南,浑波水出西北穷谷⑭,东南流注于湳水。湳水又东迳西河富昌县故城南⑮,王莽之富成也。湳水又东流入于河。
【注释】
①湳水:即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境内之纳林川、黄甫川。
②西河郡:西汉元朔四年(前125)置。治所在平定县(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东南境)。美稷县:西汉置,属西河郡,为属国都尉治。治所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纳林镇古城。
③《东观记》:书名。即《东观汉记》。是班固、刘珍等人以纪传体撰写的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著作。
④郭伋(jí):字细侯。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官吏。为官行政有德,讲信用,受民爱戴。
⑤并(bīng)州: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时治所在太原郡(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为加强中央集权,除京师附近三辅、三河及弘农七郡外,将全国一百零几个郡国分为豫州、兖州、青州、徐州、冀州、幽州、并州、凉州、益州、荆州、扬州与交趾、朔方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也称十三州。牧:指州郡长官。
⑥行部:刺史(州牧)巡行所属郡县,省察政治教化,考核官员升降,审断冤案等。
⑦儿曹:儿辈们。曹,辈。
⑧使君:汉时称刺史为使君,后泛尊称州郡长官。
⑨郭: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
⑩氏:取姓氏。
⑪汉冲帝:东汉皇帝刘炳。
⑫羌湳狐奴:《后汉书·西羌传》作离湳狐奴,“永嘉元年……左冯翊梁并稍以恩信招诱之,于是离湳狐奴等五万余户诣并降,陇右复平”。湳狐奴,羌人首领名。
⑬咸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据内府图,黄甫川有二源,其南源自西入长城,合《注》,当即咸水也。”
⑭浑波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水亦当在今府谷县(今陕西府谷)北,不言入长城,盖发源长城内也。”
⑮富昌县:战国秦置,属上郡。治所在今陕西府谷北之古城乡。
【译文】
河水又在左边湳水口与湳水汇合。湳水发源于西河郡美稷县,往东南流。《东观记》说:郭伋,字细侯,任并州牧。先前在州任职时,平时对百姓有恩德,因此老老小小相携在路上迎接他。他到西河美稷巡察时,有几百个小孩跨着竹马来迎接拜见他。郭伋问道:你们为什么老远来到这里?孩子们说:听说您来了,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迎接您。郭伋向他们道谢后,就打发他们回去,孩子们又送他到城外。孩子们问道:您哪一天回来呀?郭伋估算了一下,就把日期告诉了他们。但回来时却早了一天,想到了孩子们,他就在野亭里留宿,待到约定的日子才去。其水又往东南流,羌人都以水为姓氏。汉冲帝时,羌人湳狐奴归化于汉,他就是羌人的头目。这条水也俗称遄波水,往东南流进长城东边。咸水发源于长城西边的咸谷,东流注入湳水。湳水又往东南流,浑波水发源于西北方的穷谷,往东南流注入湳水。湳水又往东流经西河富昌县老城南边,就是王莽时的富成。湳水又东流,注入大河。
河水左合一水,出善无县故城西南八十里。其水西流,历于吕梁之山①,而为吕梁洪②。其山岩层岫衍③,涧曲崖深,巨石崇竦,壁立千仞④,河流激荡,涛涌波襄⑤,雷渀电泄⑥,震天动地。昔吕梁未辟,河出孟门之上⑦,盖大禹所辟,以通河也。司马彪曰⑧:吕梁在离石县西⑨。今于县西历山寻河,并无过峘⑩,至是乃为河之巨险,即吕梁矣,在离石北以东可二百有余里也。
【注释】
①吕梁之山:即吕梁山。在今山西西部,黄河与汾河间,北接恒山,南至禹门口。
②吕梁洪:即经过吕梁山的水流,称为吕梁洪。
③岩层:山石层叠。岫(xiù)衍:山峦庞大。岫,山峦。衍,大。
④仞:古代长度单位。
⑤襄:漫溢。
⑥雷渀(bēn):像雷一样奔腾。形容水声宏大。
⑦河:此指黄河。孟门:即孟门山。在今山西吉县西、陕西宜川县东北,龙门之北,黄河两岸。
⑧司马彪:字绍统。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魏晋时期史学家。著作仅存《续汉书》八志,为后人补入范晔《后汉书》流传至今。
⑨离石县:战国秦置,属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吕梁离石区。
⑩过峘(huán):当为遏岨。阻拦,障碍。
【译文】
河水在左边汇合了一条水。这条水发源于善无县老城西南八十里。水往西流,经吕梁之山,称为吕梁洪。吕梁山岩石层沓而庞大,山涧弯弯曲曲,崖岸又高又深;高耸的巨岩陡峭千仞,河流冲激,波涛汹涌,势如雷电,轰隆之声震天动地。从前吕梁没有开凿时,河水从孟门流出来,大禹凿通这里来疏导河水。司马彪说:吕梁在离石县以西。今天在县西爬山越岭探寻河水,都看不到有什么阻障,到了这里才成为河上重大的险地,这就是吕梁,在离石北方偏东二百余里。
又南过西河圁阳县东①,
西河郡,汉武帝元朔四年置②,王莽改曰归新。圁水出上郡白土县圁谷③,东迳其县南。《地理志》曰:圁水出西,东入河。王莽更曰黄土也。东至长城,与神衔水合④。水出县南神衔山⑤,出峡,东至长城,入于圁。圁水又东迳鸿门县⑥,县,故鸿门亭。《地理风俗记》曰⑦:圁阴县西五十里有鸿门亭、天封苑、火井庙⑧,火从地中出。圁水又东,梁水注之⑨。水出西北梁谷,东南流,注圁水。圁水又东迳圁阴县北,汉惠帝五年立⑩,王莽改曰方阴矣。又东,桑谷水注之⑪。水出西北桑溪,东北流,入于圁。圁水又东迳圁阳县南,东流注于河。
【注释】
①圁(yín)阳县:即圜阳县。西汉置,属西河郡。治所在今陕西神木东南秃尾河北岸。
②元朔四年:前125年。元朔,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28—前123)。
③圁水:亦称圜水。今陕西北部秃尾河,为黄河支流。上郡:战国魏文侯置,秦代治所在肤施县(今陕西榆林东南七十五里鱼河堡附近)。白土县:西汉置,属上郡。治所在今陕西神木西北秃尾河上游。圁谷:在今陕西神木一带。
④神衔水:在今陕西神木一带。
⑤神衔山:当在今陕西神木一带。
⑥鸿门县:西汉置,属上郡。治所在今陕西榆林东北。
⑦《地理风俗记》:书名。东汉应劭撰。今仅存辑本。
⑧圁阴县:即圜阴县。西汉置,属西河郡。治所在今陕西佳县西北秃尾河南岸。
⑨梁水:在今山西长子。
⑩汉惠帝五年:前190年。
⑪桑谷水:即今秃尾河。
【译文】
河水又往南流过西河郡圁阳县东边,
西河郡设置于汉武帝元朔四年,王莽时改名为归新郡。圁水发源于上郡白土县的圁谷,往东流过县南。《地理志》说:圁水发源于西方,东流入河。白土县,王莽时改名为黄土县。圁水往东流到长城,与神衔水汇合。神衔水发源于县南的神衔山,出峡后往东流到长城,注入圁水。圁水又往东流经鸿门县,鸿门县就是旧时的鸿门亭。《地理风俗记》说:圁阴县西五十里有鸿门亭、天封苑、火井庙,那里有火从地下冒出。圁水又东流,梁水注入。梁水发源于西北方的梁谷,往东南流,注入圁水。圁水又往东流经圁阴县北边,圁阴县是汉惠帝五年所立,王莽时改名为方阴县。又东流,桑谷水注入。桑谷水发源于西北方的桑溪,往东北流,注入圁水。圁水又往东流经圁阳县南边,东流注入河水。
河水又东,端水入焉①。水西出号山②。《山海经》曰:其木多漆棕③,其草多芎䓖④,是多汵石⑤,端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注释】
①端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葭州志》有宁河(在今陕西佳县一带),出州北八十里王元沟,东南流入河,疑即端水也。”
②号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当在今葭州(今陕西佳县)西北。”
③漆:木名。树汁可用作涂料。棕:即棕榈树。供观赏,木材可以制器具。
④芎䓖(xiōng qióng):又名川芎。植物名。
⑤汵(gàn)石:矿石名。
【译文】
河水又东流,有端水注入。端水发源于西方的号山。《山海经》说:山上的树大多是漆树和棕树,草大多是芎,又多汵石,端水就发源于这里,东流注入河水。
河水又南,诸次之水入焉①。水出上郡诸次山②。《山海经》曰:诸次之山,诸次之水出焉。是山多木无草,鸟兽莫居,是多象蛇。其水东迳榆林塞③,世又谓之榆林山,即《汉书》所谓榆溪旧塞者也。自溪西去,悉榆柳之薮矣④。缘历沙陵,届龟兹县西北⑤,故谓广长榆也。王恢云⑥:树榆为塞。谓此矣。苏林以为榆中在上郡⑦,非也。按《始皇本纪》,西北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⑧,属之阴山。然榆中在金城东五十许里⑨,阴山在朔方东,以此推之,不得在上郡。《汉书音义》苏林为失⑩,是也。其水东入长城,小榆水合焉⑪。历涧西北,穷谷其源也。又东合首积水⑫。水西出首积溪,东注诸次水,又东入于河。《山海经》曰:诸次之水,东流注于河。即此水也。
【注释】
①诸次之水:当今陕西佳县北之佳芦水。
②诸次山:《水经注疏》:“孙星衍曰:山当在榆林府(今陕西榆林)北套外。”
③榆林塞:亦名榆溪塞。在今内蒙古河套外,秦始皇时蒙恬北取今河套地,树榆为塞,故名。
④薮:泽地。
⑤龟兹(qiū cí)县:西汉置,为上郡属国都尉治。治所在今陕西榆林北。
⑥王恢:汉武帝时燕人。多次任边疆官吏,熟悉少数民族之事。
⑦苏林:字孝友。陈留外黄(今河南民权西北)人。汉、魏间学者。与邯郸淳等并为当时儒宗。撰《孝经注》《陈留耆旧传》,今亡佚。注《汉书》,亦亡佚,颜师古《汉书注》中多引。
⑧并(bàng):沿着,挨着。
⑨金城:即金城县。西汉置,属金城郡。治所在今甘肃兰州。
⑩《汉书音义》:书名。苏林撰。《汉书》颜师古注中多引。
⑪小榆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葭州西北有一水,东南入沙河,盖即小榆水也。”
⑫首积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葭州西有一水,东入沙河,盖即首积水也。”
【译文】
河水又南流,有诸次水注入。诸次水发源于上郡的诸次山。《山海经》说:诸次山是诸次水的发源地。山上多树无草,没有鸟兽栖息,但大象和蛇却很多。诸次水往东流经榆林塞,世人又称为榆林山,就是《汉书》所说的榆溪旧塞。从这条溪流往西走,都是长满榆树和柳树的泽地。沿着沙陵县一直延展到龟兹县西北,所以叫广长榆。王恢说:种植榆树作为屏障。就是指这地方。苏林认为榆中在上郡,其实不是。按照《始皇本纪》,在西北驱逐了匈奴,从榆中沿着河水以东,与阴山相连。但榆中在金城县以东五十里左右,阴山则在朔方郡以东,照此推断,榆中是不可能在上郡的了。《汉书音义》里苏林是弄错了。诸次水往东流进长城,与小榆水汇合。沿着溪涧往西北走,到了山谷尽头就是它的源头了。又往东流与首积水汇合。首积水发源于首积溪,往东注入诸次水,又往东流,注入河水。《山海经》说:诸次水东流注入河水。说的就是这条水。
河水又南,汤水注之①。《山海经》曰:水出上申之山②,上无草木,而多硌石③,下多榛楛④。汤水出焉,东流注于河也。
【注释】
①汤水:《水经注疏》:“孙星衍曰:今有水出米脂县(今陕西米脂)桃花茆,东流迳葭州南入河,即汤水也。”
②上申之山:《水经注疏》:“孙星衍曰:米脂县北诸山,当即上申山,今俗有白云山、冯家山之名也。”
③硌(luò):大石。
④楛(hù):古书上指荆一类的植物,茎可制箭杆。
【译文】
河水又南流,汤水注入。《山海经》说:汤水发源于上申之山,山上没有草木,却多大石,下面榛树和楛树却很多。汤水就发源于这里,东流注入河水。
又南离石县西①,
奢延水注之②。水西出奢延县西南赤沙阜③,东北流。《山海经》所谓生水出孟山者也。郭景纯曰④:孟或作明。汉破羌将军段颎破羌于奢延泽⑤,虏走洛川⑥。洛川在南,俗因县土谓之奢延水⑦,又谓之朔方水矣。东北流,迳其县故城南,王莽之奢节也。赫连龙昇七年⑧,于是水之北、黑水之南⑨,遣将作大匠梁公叱干阿利改筑大城⑩,名曰统万城⑪。蒸土加功⑫,雉堞虽久⑬,崇墉若新⑭。并造五兵⑮,器锐精利,乃咸百炼。为龙雀大镮⑯,号曰大夏龙雀。铭其背曰:古之利器,吴、楚湛卢⑰。大夏龙雀,名冠神都。可以怀远⑱,可以柔逋⑲。如风靡草⑳,威服九区(21)。世甚珍之。又铸铜为大鼓,及飞廉、翁仲、铜驼、龙虎(22),皆以黄金饰之,列于宫殿之前。则今夏州治也。奢延水又东北与温泉合。源西北出沙溪,而东南流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黑水入焉。水出奢延县黑涧(23),东南历沙陵,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合交兰水(24)。水出龟兹县交兰谷(25),东南流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北流,与镜波水合(26)。水源出南邪山南谷,东北流,注于奢延水。
【注释】
①又南:武英殿本《水经注》注:“又南下脱过字。”
②奢延水:即今陕西北部黄河支流无定河。
③奢延县:西汉置,属上郡。治所在今内蒙古乌审旗西南无定河南岸。赤沙阜:《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古奢延水)出河套(今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黄河南北地区)右翼前旗贺通图山。则此山即赤沙阜矣。”
④郭景纯:即郭璞,字景纯。东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曾注《尔雅》《方言》《山海经》《穆天子传》等。
⑤破羌将军:属杂号将军。职司领兵征伐。段颎(jiǒng):字纪明。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东汉桓帝时为护羌校尉,破羌有功。奢延泽:在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东南城川乡一带。
⑥虏: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走:逃跑。洛川:一名北洛水。即今陕西洛河。源出定边东南白于山,东南流经吴起、志丹、甘泉县,又南流经富县、洛川县等,至大荔南合渭水,东入黄河。
⑦县土:县里的土俗。
⑧赫连:即十六国时期大夏主赫连勃勃,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龙昇七年:413年。龙昇,赫连勃勃的年号(407—413)。
⑨黑水:即今内蒙古乌审旗南无定河上游北支流纳林河。
⑩将作大匠:秦置。始称将作少府,西汉景帝时改称将作大匠,掌管宫室等土木营建。梁公叱干阿利改筑大城:事见《晋书·载记·赫连勃勃》:“改元为凤翔。以叱干阿利领将作大匠,发岭北夷夏十万人,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营起都城。”
⑪统万城:在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413年,十六国时期大夏国君赫连勃勃在此建为都城。为胡语地名。陈桥驿按,统万城建于413年,距郦氏不足百年,但郦氏对此城的地名来源不着一字。郦氏对地名非常谨慎,凡他无把握的,都不做说明,或用“北俗谓之”交代。从上述薄骨律镇城对照,说明郦氏不谙赫连语言(或文字)。但唐初编修的《晋书·载记·赫连勃勃》,对统万城提出“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之说。此后,从《元和郡县志》《资治通鉴》直到新编《辞海》都按《晋书》沿袭。但缪钺《读史存稿》(三联书店1963年出版)引赵万里所集北魏元彬墓志、元湛墓志、元举墓志,均称“统万突镇都大将”。而元保洛墓志又作“吐万突镇都大将”。所以缪氏认为:“吐、统一声之转,是本译胡语,故或统或吐(《古今姓氏书辨正》亦言统万亦作吐万),或者去突字,赫连氏当时自无《元和志》所言之义。”
⑫蒸土:蒸煮泥土以求坚固。为古代建筑的一种方法。加功:施工。
⑬雉堞(zhì dié):古代在城墙上面修筑的矮而短的墙。守城的人可借以掩护自己。
⑭崇墉(yōng):非常高的城墙。墉,城墙,高墙。
⑮五兵:本指五种兵器,指称不一:或指戈、殳、戟、酋矛、夷矛,或指矛、戟、钺、楯、弓矢,或指矛、戟、弓、剑,戈。这里泛指所有的兵器。
⑯龙雀大镮(huán):赫连勃勃宝刀名。雕刻有龙、雀的大环。镮,环。
⑰湛卢:古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欧冶子所铸。
⑱怀远:使远方的国家归附。怀,使……归附。
⑲柔逋(bū):使逃亡的人得到安抚。柔,使……得到安抚。逋,逃亡。
⑳如风靡草:像风吹伏野草一样。靡,下垂,倒伏。
(21)威服:以威力使慑服。九区:泛指天下。
(22)飞廉: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名。翁仲:传说秦始皇初兼天下,有长人见于临洮,长五丈,足迹六尺,铸金人十二以象之,称为翁仲。后泛指铜像或石像。铜驼:铜制的骆驼。
(23)黑涧:《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元和志》,乌水出朔方县黑涧,本名黑水,避周太祖讳改。……今曰哈柳图河(今内蒙古乌审旗南海流兔河),出鄂尔多斯右翼前旗(今内蒙古乌审镇)东。”
(24)交兰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有他克拉布河,出右翼前旗之东南,流入无定河,疑即交兰水也。”
(25)交兰谷:在今陕西榆林北一带。
(26)镜波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水当在今怀远县(今陕西榆林横山区)东北。”
【译文】
河水又往南流过离石县西边,
奢延水在这里注入河水。奢延水发源于奢延县西南的赤沙阜,往东北流。《山海经》说生水发源于孟山,就指的是这条水。郭景纯说:孟字也有写作明字的。汉时破羌将军段颎在奢延泽击溃羌人,羌人都逃往洛川。洛川在南,民间因此水流经县境,就叫它奢延水,又叫朔方水。水往东北流经旧县城南边,这就是王莽时的奢节县。赫连勃勃龙昇七年,派遣将作大匠梁公叱干阿利在此水以北、黑水以南改筑了一座大城,名叫统万城。城以蒸过的泥土精工修筑,非常坚固,虽然年代已久,但高城雉堞仍像新的一样。又制造了各种兵器,千锤百炼,都很锋利精良。又制了一把宝刀,装上雕着龙雀的大环,号称大夏龙雀。刀背上刻的铭文说:古代最锋利的兵器,吴、楚宝剑号称湛卢。今日又有大夏龙雀,威名传遍京都。可使远方诸国归顺,可将逃亡者安抚。就像风吹草伏,雄威震慑天下。世人十分珍视这把宝刀。又用铜铸成大鼓、飞廉神兽、铜人、铜驼、龙虎之类,都用黄金装饰,排列在宫殿前面。这座统万城就是现在夏州的治所。奢延水又往东北流,与温泉水汇合。水发源于西北的沙溪,往东南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流,有黑水注入。黑水源自奢延县的黑涧,往东南流过沙陵,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流,汇合了交兰水。交兰水发源于龟兹县交兰谷,往东南流,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往东北流,与镜波水汇合。镜波水发源于南邪山的南谷,往东北流,注入奢延水。
奢延水又东迳肤施县①。帝原水西北出龟兹县②,东南流。县因处龟兹降胡著称。又东南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迳肤施县南,秦昭王三年置③,上郡治④。汉高祖并三秦⑤,复以为郡。王莽以汉马员为增山连率⑥,归,世祖以为上郡太守。司马彪曰:增山者,上郡之别名也。东入五龙山⑦。《地理志》曰:县有五龙山、帝原水。自下亦为通称也。历长城东,出于白翟之中⑧。又有平水⑨,出西北平溪,东南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走马水注之⑩。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桥山⑪,昔二世赐蒙恬死于此⑫。王莽更名上陵畤,山上有黄帝冢故也。帝崩,惟弓剑存焉,故世称黄帝仙矣⑬。其水东流,昔段颎追羌出桥门至走马水,闻羌在奢延泽,即此处也。门,即桥山之长城门也。始皇令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⑭,起自临洮,至于碣石⑮,即是城也。其水东北流入长城,又东北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与白羊水合⑯。其水出于西南白羊溪,循溪东北,注于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入于河。《山海经》曰:生水东流注于河。
【注释】
①肤施县:战国秦置,为上郡治。治所在今陕西榆林东南鱼河堡附近。
②帝原水:即今陕西榆林西榆溪河。源出榆林北刀兔海子,东南流至榆林东南入无定河。
③秦昭王三年:前304年。
④上郡:战国魏文侯置,秦代治所在肤施县(今陕西榆林东南鱼河堡附近)。
⑤汉高祖并三秦:《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史记·项羽本纪》,三分关中,王秦降将。立章邯为雍王,都废丘;立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都高奴。后又称汉还定三秦,即所谓并三秦也。”三秦,《史记·秦始皇本纪》:“灭秦之后,各分其地为三,名曰雍王、塞王、翟王,号曰三秦。”
⑥连率:王莽时官职名。相当于太守。
⑦五龙山:在今陕西榆林横山区东。
⑧白翟(dí):即白狄。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
⑨平水:即今陕西北部无定河支流大理河。
⑩走马水:即今陕西北部无定河支流淮宁河。
⑪阳周县:秦置,属上郡。治所在今陕西子长西北石湾乡一带。桥山:在今陕西黄陵北。
⑫二世:指秦朝第二代皇帝胡亥。秦始皇之子。继位后继续修建阿房宫等,不久爆发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后在赵高逼迫下自杀。蒙恬:秦朝将领。事秦始皇为内史。秦兼并天下后,使蒙恬带领三十万人北逐匈奴。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万里。秦二世即位,蒙恬为赵高所陷害,被逼吞药自杀。
⑬黄帝仙:黄帝飞升成为神仙。
⑭扶苏:秦始皇长子。秦始皇坑杀儒生,扶苏力谏,惹怒秦始皇,被派往上郡监蒙恬军。始皇卒,赵高与李斯矫诏逼其自杀。
⑮碣石:即今朝鲜平壤西南浦北之龙岗。
⑯白羊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有白家河,出清涧县(今陕西清涧县)东二十里吐谷岭,东北流入无定河,疑即白羊水也。”
【译文】
奢延水又往东流经肤施县。有帝原水发源于西北方的龟兹县,往东南流。这地方因收留过龟兹国投降的胡人居住,所以得名。水又往东南流,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流,从肤施县南边流过。肤施县设于秦昭王三年,是上郡的治所。汉高祖平定了三秦,又立为郡。王莽任命马员为增山连率,马员归降世祖,世祖任命他为上郡太守。司马彪说:增山是上郡的别名。奢廷水往东流进五龙山。《地理志》说:县里有五龙山、帝原水。从这里起,下游也通称为帝原水。水流过长城东边,在白翟地区流出。又有平水发源于西北方的平溪,东南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流,走马水注入。走马水发源于西南方长城以北的阳周县老城南边的桥山,从前秦二世就是在这里赐死蒙恬的。王莽时将其改名为上陵畤,这是因为山上有黄帝墓的缘故。黄帝死后,只留下弓和剑,所以世人都说黄帝升仙了。水往东流,从前段颎追击羌人出了桥门,追到走马水,听说羌人在奢延泽,就是这地方。所谓门,就是桥山的长城门。秦始皇命令太子扶苏和蒙恬一起筑长城,从临洮开始,直到碣石,就是这道长城。水往东北流进长城,又往东北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流,与白羊水汇合。白羊水发源于西南的白羊溪,顺溪往东北流,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流,注入河水。《山海经》说:生水东流注入河水。
河水又南,陵水注之①。水出陵川北溪,南迳其川,西转入河。
【注释】
①陵水:即今山西临县湫水河。
【译文】
河水又南流,陵水注入。陵水发源于陵川的北溪,往南流过平原,折向西边注入河水。
河水又南得离石水口①。水出离石北山②,南流迳离石县故城西。《史记》云:秦昭王伐赵取离石者也③。汉武帝元朔三年④,封代共王子刘绾为侯国⑤。后汉西河郡治也。其水又南出西转迳隰城县故城南⑥。汉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刘忠为侯国,王莽之慈平亭也。胡俗语讹,尚有千城之称。其水西流,注于河也。
【注释】
①离石水:即今山西方山县、吕梁离石区境内之北川河。
②离石北山:在今山西方山县东北七十里与岚县交界处。
③秦昭王:即战国秦昭襄王嬴则,一名稷。取离石者:当为秦惠文王时事。《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赵世家》肃侯二十二年事,在秦惠文王十年,非昭王也。”译文用秦惠文王。
④元朔三年:前126年。
⑤代共王:即刘登。
⑥隰(xí)城县:西晋改兹氏县为隰城县,属西河国。治所在今山西汾阳。
【译文】
河水又往南流到离石水口与离石水汇合。离石水发源于离石北山,往南流经离石县老城西边。《史记》说:秦惠文王攻赵,夺取离石。汉武帝元朔三年,把这里封给代共王的儿子刘绾,立为侯国。后汉时是西河郡的治所。水又往南流出,折向西边,流过隰城县老城南边。汉武帝元朔三年把这里封给代共王的儿子刘忠,立为侯国,就是王莽时的慈平亭。胡人因民间语讹,至今还叫它千城。水往西流,注入河水。
又南过中阳县西①,
中阳县故城在东,东翼汾水②,隔越重山,不滨于河也。
【注释】
①中阳县:战国秦置,属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中阳。三国魏移治今山西孝义,西晋永嘉后废。
②翼:临近缠绕。汾水:黄河支流。在今山西中部。源出宁武管涔山,经太原南流到新绛折向西,在河津西入黄河。
【译文】
河水又往南流过中阳县西边,
中阳县旧城在东边,汾水流过城东,与河水隔了好几重山,并不濒临河水。
又南过土军县西①,
吐京郡治②。故城,即土军县之故城也。胡、汉译言,音为讹变矣。其城圆长而不方。汉高帝十一年③,以封武侯宣义为侯国④。县有龙泉⑤。出城东南,道左山下牧马川上多产名驹骏⑥,同滇池天马⑦。其水西北流,至其城东南。土军水出道左高山,西南注之。龙泉水又北屈迳其城东,西北入于河。
【注释】
①土军县:西汉置,属西河郡。治所在今山西石楼县。东汉废。
②吐京郡: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置,属汾州。治所在岭西县(后改吐京县,今山西石楼县)。
③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
④宣义:高祖六年(前201)为中地守。十年为廷尉。十一年以击败陈豨有功封为土军侯。谥武。
⑤龙泉:《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元和志》,龙泉水出石楼县(今山西石楼县)东南,去县十里。今曰屈产水,出县东南石楼山。”
⑥牧马川:在今山西石楼县。
⑦滇池:又称滇池泽。即今云南中部之滇池。天马:骏马,宝马。
【译文】
河水又往南流过土军县西边,
土军县是吐京郡的治所。老城也就是土军县的老县城。由于胡语与汉语对译,音变而致讹。城形椭圆而不方正。汉高祖十一年把它封给武侯宣义,立为侯国。县里有一条龙泉。出城往东南方走去,道路左边山下的牧马川出产名马,十分雄骏,就像滇池天马一样。水往西北流到老城东南。土军水发源于道路左边的高山上,往西南注入龙泉。龙泉水又北转流经城东,往西北注入河水。
河水又南合契水①。傍溪东入,穷谷其源也。又南至禄谷水口,水源东穷此溪也。
【注释】
①契水:《水经注疏》:“孙星衍曰:二水(即契水与禄谷水)当在石楼县(今山西石楼县)南。会贞按:当在县西。”
【译文】
河水又南流,与契水汇合。沿溪边往东进入山谷,到尽头就是水源了。又往南流到禄谷水口与禄谷水汇合,水源在东边溪流的尽处。
河水又南得大蛇水①。发源溪首,西流入河。
【注释】
①大蛇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水当在今永和县(今山西永和)西北。”
【译文】
河水又南流,接纳了大蛇水。大蛇水发源于溪头,西流注入河水。
河水又南,右纳辱水①。《山海经》曰:辱水出鸟山②,其上多桑,其下多楮③,阴多铁④,阳多玉⑤。其水东流,注于河。俗谓之秀延水。东流得浣水口⑥。傍溪西转,穷溪便即浣水之源也。辱水又东会根水⑦。西南溪下,根水所发,而东北注辱水。辱水又东南,露跳水出西露溪⑧,东流,又东北入辱水,乱流注于河。
【注释】
①辱水:即今陕西延川县北的秀延水。
②鸟山:《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一统志》,泰重岭在安定县(今甘肃定西)西三十里,高插天半。毕沅曰,鸟山疑即泰重岭。”
③楮(chǔ):木名。也称构树、榖树。树皮可用来制造桑皮纸和宣纸。
④阴:山北水南为阴。
⑤阳:山南水北为阳。
⑥浣(huàn)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安定县(今甘肃定西)西北有黑牛河,东北流入秀延河,疑即浣水。”
⑦根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安定县西南有马儿河,东北流入秀延河,疑即根水也。”
⑧露跳水:今陕西延川西南站川水。
【译文】
河水又南流,在右边接纳了辱水。《山海经》说:辱水发源于鸟山,山上多桑树,山下多楮树,山北多产铁,山南多产玉。水往东流注入河水。俗称秀延水。辱水往东流到浣水口与浣水汇合。沿溪往西转弯,溪流尽头就是浣水的源头。辱水又东流,与根水汇合。西南溪下就是根水的发源地,往东北注入辱水。辱水又往东南流,有露跳水从西露溪流来,先往东流,又往东北流入辱水,乱流注入河水。
河水又南,左合信支水①。水发源东露溪,西流入于河。
【注释】
①信支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水当在今永和县(今山西永和)西。”
【译文】
河水又南流,在左边汇合信支水。信支水发源于东露溪,西流汇入河水。
河水又南,左会石羊水①。循溪东入,导源穷谷,西流注于河。
【注释】
①石羊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水当在今永和县西南。”
【译文】
河水又南流,在左边汇合石羊水。循着溪流往东进山,水源出自山谷尽头,西流注入河水。
又南过上郡高奴县东①,
域谷水东启荒原②,西历长溪,西南入于河。
【注释】
①高奴县:战国秦置,属上郡。治所在今陕西延安城东延河东岸。
②域谷水:即今山西永和西仙芝河。启:发源,导源。
【译文】
河水又往南流过上郡高奴县东边,
域谷水发源于东方的荒原,往西流经长溪,往西南注入河水。
河水又南合孔溪口①。水出孔山南②,历溪西流,注于河。孔山之上有穴,如车轮三所,东西相当,相去各二丈许,南北直通,故谓之孔山也。山在蒲城西南三十余里③。
【注释】
①孔溪口:在今山西大宁西北一带。
②孔山:在今山西大宁西北三十里。
③蒲城:在今山西隰县西北。
【译文】
河水又南流,在孔溪口与孔溪汇合。这条水发源于孔山南麓,循溪西流,注入河水。孔山上有三个洞穴,大小如车轮,东西相对,两边相距都差不多,约二丈左右,南北穿山直通,所以叫孔山。孔山在蒲城西南三十余里。
河水又右会区水①。《山海经·西次四经》之首曰:阴山②,西北百七十里曰申山③,其上多榖、柞④,其下多杻、橿⑤,其阳多金、玉,区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世谓之清水,东流入上郡长城。迳老人山下⑥,又东北流,至老人谷。傍水北出,极溪便得水源。清水又东得龙尾水口⑦。水出北地神泉鄣北山龙尾溪⑧,东北流注清水。清水又东会三湖水⑨。水出南山三湖谷⑩,东北流入清水。
【注释】
①区水:即今陕西延河。
②阴山:《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毕沅曰:山在今甘泉县南二十里,《汉志》谓之雕阴山(在今陕西甘泉南)。”
③申山:《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毕沅曰:申山疑即安塞县北芦关岭(在今陕西志丹北,接靖边界)。”
④榖(gǔ):又称楮。木名。皮可制桑皮纸。柞(zuò):木名。木质坚硬,耐腐蚀。叶子可用来饲养柞蚕,木材可用来造船和做枕木等。也叫柞栎。
⑤杻(niǔ):古书上记载的一种树,即檍树。橿(jiāng):木名。质地坚韧,古时用作车材。
⑥老人山:《水经注疏》熊会贞按:“老人山、老人谷并在延水(今陕西北部秀延河、清涧河)北。”
⑦龙尾水:即今陕西北部杏子河。源出靖边南白于山,东南流经志丹东北,至延安安塞区南合延水。
⑧北地:即北地郡。战国秦置。治所在义渠县(今甘肃庆阳西峰区东境)。西汉移治马领县(今甘肃庆城西北)。东汉又移治富平县(今宁夏吴忠西南)。神泉鄣:《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汉志》,北地郡治富平,北部都尉治神泉。”龙尾溪:当在今宁夏吴忠西南一带。
⑨三湖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有杏子河,出保安县东山,东流入延水,疑即三湖水也。”
⑩三湖谷:当在今陕西靖边一带。
【译文】
河水又在右边汇合区水。《山海经·西次四经》开头第一列山就是阴山,西北一百七十里是申山,山上多长榖树和柞树,山下多杻树和橿树,山南多产金、玉,区水就发源于这里,东流注入河水。世人把它叫清水,往东流入上郡长城。流经老人山下,又往东北流到老人谷。沿着水边往北走,到了溪流尽头就是水源了。清水又往东流到龙尾水口与龙尾水汇合。龙尾水发源于北地神泉鄣北山的龙尾溪,往东北流,注入清水。清水又东流,汇合了三湖水。三湖水发源于南山的三湖谷,往东北流,注入清水。
清水又东迳高奴县,合丰林水①。《地理志》谓之洧水也。故言高奴县有洧水,肥可燃②,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③。《博物志》称酒泉延寿县南山出泉水④,大如筥⑤,注地为沟。水有肥如肉汁,取着器中,始黄后黑,如凝膏⑥,然极明⑦,与膏无异。膏车及水碓缸甚佳⑧,彼方人谓之石漆⑨。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县洧水也。项羽以封董翳为翟王⑩,居之三秦,此其一也。汉高祖破以县之⑪,王莽之利平矣。民俗语讹,谓之高楼城也。丰林川长津泻注,北流会清水。清水又南,奚谷水注之⑫。水西出奚川,东南流入清水。清水又东注于河。
【注释】
①丰林水:在今陕西延安。
②肥:油脂。
③接(chā)取:收取,挹取。接,通“扱”。舀取,挹取。
④《博物志》:书名。西晋张华撰。多取材古籍,分类记载异物、奇境、琐闻等,多神仙方术故事,为笔记体志怪小说。酒泉:即酒泉郡。西汉元狩二年(前121)置。治所在禄福县(西晋改曰福禄,今甘肃酒泉)。延寿县:东汉置,属酒泉郡。治所在今甘肃玉门东南石油沟附近。
⑤筥(jǔ):圆形的竹筐。
⑥凝膏:即凝脂,凝固的油脂。
⑦然:同“燃”。燃烧。
⑧膏(gào):涂抹油脂。水碓(duì):东汉时期发明的一种农具,是用水力带动木轮舂米的器械。缸:当为。轮子的车毂内外口的铁圈,用以穿轴。
⑨石漆:又称石油。
⑩项羽以封董翳(yì)为翟王:事见《史记·项羽本纪》:“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项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都尉董翳者,本劝章邯降楚。……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
⑪县:县邑。此指设置县邑。
⑫奚谷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曰清化水(今陕西延安潘龙川),出肤施县东北。”
【译文】
清水又往东流经高奴县,汇合了丰林水。《地理志》称为洧水。所以说高奴县有洧水,水上有油,能燃烧,可以采集起来使用。《博物志》说:酒泉延寿县南山有泉水流出,大小有如竹筐,在地上冲出一条水沟。水上有油,稠腻得像肉汁一样,舀来放到器皿中,开始时呈黄色,以后就变成黑色,好像凝冻的油脂一样,点着后很明亮,和油脂没有分别。用这种油来漆车和水碓上的铁圈极好,当地人称为石漆。水上浮油也到处都有,不止高奴县洧水一处。项羽把这地方封给董翳立他为翟王,所谓三秦,这就是其中之一。汉高祖攻下这地方,设立为县,就是王莽时的利平县。民间语讹,把它称为高楼城。丰林川长流泻注,北流与清水汇合。清水又南流,奚谷水注入。奚谷水发源于西方的奚川,往东南流入清水。清水又东流,注入河水。
河水又南。蒲川水出石楼山①,南迳蒲城东,即重耳所奔之处也②。又南历蒲子县故城西③,今大魏之汾州治④。徐广《晋纪》称⑤,刘渊自离石南移蒲子者也⑥。阚骃曰:蒲城在西北,汉武帝置。其水南出,得黄卢水口⑦。水东出蒲子城南,东北入谷,极溪便水之源也。蒲水又南,合紫川水⑧。水东北出紫川谷⑨,西南合江水⑩。江水出江谷,西北入紫川水。紫川水又西北入蒲水。蒲水又西南入于河水。
【注释】
①蒲川水:一名蒲水、隰川河。即今山西隰县西昕水河。石楼山:在今山西石楼县东南。
②重耳所奔:重耳奔蒲事见《史记·晋世家》:“此时重耳、夷吾来朝。人或告骊姬曰:‘二公子怨骊姬谮杀太子。’骊姬恐,因谮二公子:‘申生之药胙,二公子知之。’二子闻之,恐,重耳走蒲,夷吾走屈,保其城,自备守。”重耳,晋献公之子。流亡在外十九年,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登上君位,是为晋文公。
③蒲子县:战国魏置。后入秦,属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隰县。三国魏属平阳郡。
④大魏:郦道元对本朝北魏的称呼。亦称后魏。鲜卑人拓跋珪所建,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汾州:北魏太和十二年(488)置。治所在蒲子城(今山西隰县)。孝昌时移治西河县(今山西汾阳)。
⑤徐广:字野民。东莞姑幕(今山东诸城北)人。晋、宋间史学家、辞赋家。著作有《史记音义》《晋纪》等。
⑥刘渊:字元海。匈奴族。十六国时期汉国建立者。离石:即离石县。战国秦置,属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吕梁离石区。
⑦黄卢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元和志》亦承《初学记》,称黄栌水出隰川县(今山西隰县)东北黄栌谷矣。”
⑧紫川水:即今山西隰县东南之紫峪河及东川河。源于隰县东北,西南流至今午城镇东入昕水河。
⑨紫川谷:当在今山西隰县东北。
⑩江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有南川河,出蒲县(今山西蒲县)东南,西北流入第一河,当即江水也。”
【译文】
河水又南流。蒲川水发源于石楼山,南流经过蒲城东边,这就是重耳逃奔的地方。又往南流经蒲子县老城西边,这是当今大魏汾州的治所。徐广《晋纪》说:刘渊从离石南迁到蒲子。阚骃说:蒲城在西北,汉武帝所置。蒲川水往南流,在黄卢水口与黄卢水汇合。黄卢水发源于东方的蒲子城南边,往东北流入谷,溪流尽头就是水源了。蒲水又南流,与紫川水汇合。紫川水发源于东北的紫川谷,往西南流,汇合了江水。江水发源于江谷,往西北注入紫川水。紫川水又往西北流,注入蒲水。蒲水又往西南流,注入河水。
河水又南合黑水①。水出定阳县西山②,二源奇发,同泻一壑,东南流迳其县北,又东南流,右合定水③,俗谓之白水也。水西出其县南山定水谷,东迳定阳县故城南。应劭曰④:县在定水之阳也。定水又东注于黑水,乱流东南入于河。
【注释】
①黑水:又名麻洞川。即今陕西宜川县北云岩河。源出陕西甘泉县东,东南流经宜川县北入黄河。
②定阳县:战国秦置,属上郡。治所在今陕西延安东南固县镇。
③定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定水在宜川县西北。当出麻洞川源之南。”
④应劭:字仲远,一作仲瑗。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东汉末学者。撰有《风俗通义》《汉官仪》《地理风俗记》等。
【译文】
河水又南流,汇合了黑水。黑水发源于定阳县的西山,有两个源头,一同泻入一个深渊,往东南流经县北,又往东南流,在右边汇合定水,俗称白水。定水发源于该县南山的定水谷,往东流经定阳县老城南边。应劭说:县城在定水北边。定水又东流,注入黑水,乱流往东南注入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