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汝水
【题解】
汝水今称汝河,是发源于河南境内的淮河支流之一。淮河是一条支流极多的河流,发源于河南境内的淮河支流,流域面积在一百平方公里以上的超过二百六十条。现在的汝河在淮河各支流中,不过是一条小支流,从伏牛山东麓发源以后,东流到新蔡以东就注入淮河的另一支流洪河,流程不出河南省境。
但是在古代却不是这样,汝水是淮水的最大支流之一。《汉书·地理志》记载的汝水:“过郡四,行千三百四十里。”确实是条大河,所以《水经注》为它单独立卷。《水经》说:“又东至原鹿县,南入于淮。”《水经》是三国时期的著作,原鹿县属魏,在今安徽阜南之南、河南淮滨之东。《注》文说:“所谓汝口,侧水有汝口戍,淮、汝之会也。”在南北朝的齐时,北魏与南齐以淮水为界,汝水入淮在北魏辖境之内。到了梁时,北魏的南疆北缩,汝水入淮已在南梁境内。但不管怎样,郦道元所说的汝口,总在今洪河入淮之处。在今河南淮滨的谷堆附近。
汝水
汝水出河南梁县勉乡西天息山①,
《地理志》曰:出高陵山②,即猛山也。亦言出南阳鲁阳县之大盂山③,又言出弘农卢氏县还归山④。《博物志》曰⑤:汝出燕泉山。并异名也。余以永平中蒙除鲁阳太守⑥,会上台下列《山川图》⑦,以方志参差⑧,遂令寻其源流。此等既非学徒,难以取悉,既在迳见,不容不述。今汝水西出鲁阳县之大盂山蒙柏谷,岩障深高⑨,山岫邃密⑩,石径崎岖,人迹裁交⑪,西即卢氏界也。其水东北流迳太和城西⑫,又东流迳其城北,左右深松列植,筠柏交荫⑬,尹公度之所栖神处也⑭。又东届尧山西岭下⑮,水流两分。一水东迳尧山南,为滍水也⑯。即《经》所言滍水出尧山矣。一水东北出为汝水,历蒙柏谷,左右岫壑争深,山阜竞高,夹水层松茂柏,倾山荫渚⑰,故世人以名也。津流不已,北历长白沙口,狐白溪水注之⑱,夹岸沙涨若雪,因以取名。其水南出狐白川,北流注汝水,汝水又东北趣狼皋山者也⑲。
【注释】
①汝水:淮水支流。上游即今河南北汝河;自郾城以下,故道南流至西平东会
水(今洪河),又南经上蔡西至遂平东会瀙水(今沙河);此下即今南汝河及新蔡以下的洪河。河南:即河南郡。汉高祖二年(前205)改河南国置。治所在洛阳县(今河南洛阳东北汉魏故城)。梁县:战国时周置。后入秦,属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汝州西四十里汝水南岸石台村。西汉属河南郡。天息山:一名伏牛山。在今河南嵩县西南。山北为汝水之源,山南为白河之源。
②高陵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汝南定陵县(今河南舞阳北)。”
③南阳:即南阳郡。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鲁阳县:战国魏置。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入秦,属南阳郡。治所即今河南鲁山县。大盂山: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南。
④弘农:即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前113)置。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北故函谷关城)。卢氏县:战国时韩置。后入秦,属三川郡。治所即今河南卢氏。西汉属弘农郡。还归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经》称天息,《注》云高陵、猛山、大盂、还归、燕泉,并异名。”
⑤《博物志》:书名。西晋张华撰。多取材古籍,分类记载异物、奇境、琐闻等,多神仙方术故事,为笔记体志怪小说。
⑥永平: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年号(508—512)。鲁阳:即鲁阳郡。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置,属司州。治所在山北县(即今河南鲁山县)。
⑦会上台下列《山川图》:陈桥驿按,《山川图》不知是北魏一朝普遍为此,抑或是一地图籍,尚可研究。但《注》文明说是“上台下列”,郦氏为鲁阳郡之守,其郡属司州,则郦云“上台”,至少是指的司州,但郦氏经过查勘,写下了他“既在迳见,不容不述”的一段文字,与他在卷首《原序》中所说“访渎搜渠,缉而缀之”的话相合,足见他是一位重视今日所谓田野考察的学者。
⑧方志:有关地方风俗、物产、舆地等记载的书籍。陈桥驿按,此段出现“方志”一词,卷二十二《渠沙水》《经》文“又出南至扶沟北”的《注》文中又说“因其方志所叙就记缠络焉”,说明地方志在北魏已经是一种相当普及的文献,可惜已全部亡佚,没有流传。
⑨岩障:岩石形成的山嶂。
⑩山岫(xiù):山峦。邃密:深邃浓密。
⑪裁交:略有到达。裁,稍微,略微。
⑫太和城:北魏筑。在今河南嵩县南,汝水东南岸。
⑬筠(yún)柏:筠竹与松柏。
⑭尹公度:即尹轨,字公度。博学五经,尤明天文星气、河洛谶纬。晚年学道,常服黄精花,日三合许。年数百岁。后到太和山中,仙去。栖神处:《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嵩县(今河南嵩县)南。”栖神,死后安息。
⑮尧山:在今河南汝阳西南。
⑯滍(zhì)水:即今河南鲁山、叶县境内的沙河。
⑰倾山荫渚:遮盖着山野和水涯。倾,覆盖,遮盖。荫,荫蔽。
⑱狐白溪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有一水,出伊阳县(今河南汝阳)南普救关下,北流入汝,疑即狐白溪水。”
⑲狼皋山:一名鸣皋山。在今河南汝州西南六十里。
【译文】
汝水
汝水发源于河南郡梁县勉乡西面的天息山,
《地理志》说:汝水发源于高陵山,就是猛山。也有人说发源于南阳郡鲁阳县大盂山,又说是发源于弘农郡卢氏县的还归山。《博物志》说:汝水发源于燕泉山。这都是一山的异名。我在永平年间受命出任鲁阳太守,上任时正逢上级长官下来,要求展示各地《山川图》,因地方志说法各不相同,就命我们探寻诸水的源流。参加工作的如不是专家,就很难获得详尽正确的情况,本人既是亲眼所见,就不得不做具体的叙述了。汝水发源于西面鲁阳县大盂山的蒙柏谷,那一带重峦叠嶂,山高谷深,石径崎岖,人迹罕至,西边靠近卢氏县边界。汝水往东北流经太和城西,又往东流经城北,左右两岸青松成行,绿竹和翠柏枝叶相接,这是尹公度死后安息的地方。汝水又往东流到尧山西岭下,分为两条。一条往东流经尧山南,叫滍水。也就是《水经》所说的滍水发源于尧山。另一条往东北流,就是汝水,流经蒙柏谷,两边幽谷争深,山峰竞高,溪流两岸都是密层层的青松和绿沉沉的翠柏,浓荫覆盖着山野和水滨,因而人们称之为蒙柏谷。山上的泉流滔滔不绝,往北流经长白沙口时,狐白溪水注入,溪水两岸流沙冲积洁白如雪,因而得名。狐白溪水发源于南面的狐白川,北流注入汝水,汝水又往东北流向狼皋山。
东南过其县北,
汝水自狼皋山东出峡,谓之汝阸也①。东历麻解城北②,故鄤乡城也③,谓之蛮中④。《左传》所谓单浮馀围蛮氏⑤,蛮氏溃者也。杜预曰:城在河南新城县之东南⑥,伊洛之戎、陆浑蛮氏城也⑦。俗以为麻解城,盖蛮、麻读声近故也。
【注释】
①汝阸:《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名胜志》,伊阳县(今河南汝阳)东十里有紫罗口,昔禹所凿汝水东出者也,当即此。”
②麻解城:在今河南伊川西南。
③鄤乡城:在今河南伊川西南东、西蛮子营(今名东、西村)。
④蛮中:《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汉志》,新成(今河南伊川西南)蛮中,故戎蛮子国。《续汉志》,新城有鄤聚,古鄤氏今名蛮中。”
⑤单浮馀:楚国大夫。蛮氏:春秋部落。在今河南伊川西南东、西蛮子营。
⑥新城县:战国秦置。东汉属河南尹。治所在今河南伊川西南。
⑦伊洛之戎:杂居在伊水、洛水之间的少数民族戎族。在今河南洛阳东南。陆浑:即陆浑之戎。戎之一支,允姓,本居瓜州,秦晋诱而迁之伊川。
【译文】
汝水往东南流过县北,
汝水从狼皋山东流出峡,山口称为汝阸。又往东流经麻解城北面,这就是旧时的鄤乡城,叫蛮中。《左传》中所说的单浮馀围困蛮氏,蛮氏被击溃,就指的是这里。杜预说:城在河南新城县东南,就是伊洛之戎、陆浑蛮氏所居的城。俗称麻解城,是因为蛮、麻两字读音相近,以致音讹的缘故。
汝水又迳周平城南①。京相璠曰:霍阳山在周平城东南者也②。
【注释】
①周平城:在今河南汝州西南汝水南岸。
②霍阳山:一名霍山。在今河南汝州西南。
【译文】
汝水又流经周平城南。京相璠说:霍阳山在周平城东南。
汝水又东与三屯谷水合。水出南山,北流迳石碣东,柱侧刊云:河南界。又有一碣题言:洛阳南界①。碑柱相对②,既无年月,竟不知何代所表也③。其水又北流,注于汝水。
【注释】
①洛阳南界:《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寰宇记》,洛阳界碑在旧临汝县西八十里。或即此,当在今伊阳县(今河南汝阳)境。”
②碑柱:界碑与碣柱。
③表:竖木柱作标记。
【译文】
汝水又往东流,与三屯谷水汇合。三屯谷水发源于南山,往北流经石碣东边,石柱边上刻着:河南界。另有一块石碣题着:洛阳南界。碑柱相对而立,未署年月,也不知是哪个朝代所立。水又北流,注入汝水。
汝水又东与广成泽水合①。水出狼皋山北泽中②。安帝永初元年③,以广成游猎地假与贫民④。元初二年⑤,邓太后临朝⑥,邓骘兄弟辅政⑦,世士以为文德可兴⑧,武功宜废⑨,寝蒐狩之礼⑩,息战阵之法。于时,马融以文武之道⑪,圣贤不坠,五材之用⑫,无或可废,作《广成颂》云⑬:大汉之初基也,揆厥灵囿⑭,营于南郊,右矕三塗⑮,左枕嵩岳⑯,面据衡阴⑰,背箕王屋⑱,浸以波、溠⑲,演以荥、洛⑳,金山、石林(21),殷起乎其中(22),神泉侧出,丹水、涅池(23),怪石浮磬(24),耀焜于其陂(25)。桓帝延熹元年(26),校猎广成(27),遂幸函谷关(28)。其水自泽东南流,迳温泉南(29),与温泉水合。温水数源,扬波于川左泉上,华宇连荫,茨甍交拒(30),方塘石沼,错落其间,颐道者多归之(31)。其水东南流注广成泽水。泽水又东南入于汝水。
【注释】
①广成泽水:在今河南汝州西。
②狼皋山:一名鸣皋山。在今河南汝州西南六十里。
③永初元年:107年。永初,东汉安帝刘祜(hù)的年号(107—113)。
④广成:即广成苑。在今河南汝州西。假与:给予。假,给予。
⑤元初二年:115年。元初,东汉安帝刘祜的年号(114—120)。
⑥邓太后临朝:元兴元年,和帝崩,长子平原王有疾,而诸皇子夭没,后生者隐秘养于人间。殇帝生始百日,邓后迎立之。尊邓后为皇太后,开始临朝。邓太后,指邓绥。东汉和帝皇后。临朝,特指太后摄政称制。
⑦邓骘(zhì)兄弟:即邓训诸子,邓骘、邓京、邓悝、邓弘、邓阊等人。邓骘,字昭伯。邓禹之孙,邓训之子,邓太后之兄。殇帝崩,邓太后与骘等定策立安帝。建光元年(121)。邓太后卒,邓氏家族被人诬陷欲废安帝,骘徙封为罗侯,不久免官,他不甘其辱,绝食而死。
⑧世士:当世文士。文德:礼乐教化等文治方面。
⑨武功:武力,军事等方面。
⑩寝:停止,休止。蒐(sōu)狩:春蒐和冬狩。古代帝王春、冬时的射猎活动。蒐,特指春猎。
⑪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经学家、辞赋家。卢植、郑玄皆尝师事之。
⑫五材: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⑬《广成颂》:赋名。东汉马融作。马融赋以《广成颂》《长笛赋》为最著名。《后汉书·马融传》有收录。
⑭揆(kuí):揣度,思忖。厥:其,这。灵囿:本指周文王的园囿名。后泛指帝王圈养动物的园林。
⑮矕(mǎn):看视,观看。三塗:在今河南嵩县西南十里。
⑯枕:临近,毗邻。嵩岳:指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北。
⑰衡阴:衡山之北。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衡山,在今河南南召东。
⑱箕:通“基”。依据,依傍。王屋:即王屋山。在今河南济源西北九十里与山西阳城交界处。
⑲浸:浸灌,灌注。波:即波水。在今河南鲁山县西。溠(zhà):即溠水。一名伏恭河。在今湖北随州西。
⑳演:水流经某地。荥:即荥泽。在今河南郑州西北古荥镇北。洛:即洛水。今河南洛河。为黄河支流。
(21)金山:即金门山。在今河南洛宁南。石林:又名大石山、大石岭、万安山、黄华山。在今河南偃师西南。
(22)殷起:高峻突起。
(23)丹水:即今陕西、湖北、河南边境之丹江。源出今陕西商洛西北冢岭山,东南流经丹凤、商县南,又东入河南,经淅川县会淅川水,折西南至湖北丹江口市入汉水。涅池:即涅水。今河南镇平西、邓州东赵河。
(24)浮磬:如浮动的磬一般显露于水面的石头。
(25)焜(kūn):光亮,光辉。陂:池塘。
(26)延熹元年:158年。延熹,东汉桓帝刘志的年号(158—167)。
(27)校猎:用木为栏校,遮拦禽兽以猎取之。亦泛指打猎。
(28)函谷关:战国秦置。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三十里。
(29)温泉:《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温泉在汝州(今河南汝州)西六十里。”
(30)茨甍(cí méng):用茅草覆盖的屋脊。拒:依恃。
(31)颐道者:修身养性之人。颐,颐养,保养。
【译文】
汝水继续东流,与广成泽水汇合。广成泽水发源于狼皋山北面的沼泽中。安帝永初元年,把广成这块游猎地给予贫民。元初二年,邓太后临朝,邓骘兄弟辅政,天下士人认为文治将会兴起,武功应当废弃,皇家狩猎的礼仪、列阵作战的方法,都可束之高阁了。那时,马融却认为文武之道,圣贤从未偏废过,金、木、水、火、土五材各有所用,缺一不可,于是作了《广成颂》说:大汉建国初期,划定这个秀丽的园林,营建于南郊,园林右望三塗,左依嵩岳,前对衡山之阴,背负王屋之麓,有波水、溠水灌溉,有荥泽、洛水长流,金山、石林,在中央高高耸起,神泉在旁边涌出,形成丹水、涅池,浮磬般的怪石在陂塘中熠熠生辉。桓帝延熹元年,驾临广成围猎,后又巡游函谷关。水从泽中往东南流经温泉南面,与温泉水汇合。温泉水有好几个源头,在川流左岸扬波奔流,温泉上,华丽的屋宇连成一片,屋脊纵横交错,其间错落地散布着一些方整的石砌池塘,很多修道者都喜欢到这里来。温水往东南流,注入广成泽水。泽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汝水。
汝水又东得鲁公水口①。水上承阳人城东鲁公陂②。城,古梁之阳人聚也③,秦灭东周④,徙其君于此。陂水东南流⑤,合于涧水⑥。水出北山,南流注之,又乱流注于汝水。
【注释】
①鲁公水口:《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楚语》,惠王以梁与鲁阳文子,《淮南·览冥训》谓之鲁阳公,盖即此鲁公,而陂及水皆取以为名也。”
②阳人城:又称阳人聚。战国时楚邑。在今河南汝州西四十里。
③梁:即梁县。战国时周置。后入秦,属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汝州西四十里汝水南岸石台村。西汉属河南郡。
④东周:战国的前期,前770—前256年,自周平王(姬宜臼)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西)起,到被秦灭亡止。
⑤陂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汝州(今河南汝州)西。”
⑥涧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汝州西。”
【译文】
汝水又往东流,在鲁公水口接纳了一条水。这条水上源承接阳人城东面的鲁公陂。阳人城,是古代梁国的阳人聚,秦灭东周后,将周王迁到此城。陂水往东南流,与涧水汇合。涧水发源于北山,往南流,注入陂水,又乱流注入汝水。
汝水之右,有霍阳聚①,汝水迳其北,东合霍阳山水②。水出南山。杜预曰:河南梁县有霍山者也③。其水东北流迳霍阳聚东,世谓之华浮城④,非也。《春秋左传·哀公四年》⑤,楚侵梁及霍⑥。服虔曰:梁、霍,周南鄙也⑦。建武二年⑧,世祖遣征虏将军祭遵攻蛮中山贼张满⑨,时,厌新、柏华余贼合⑩,攻得霍阳聚。即此。霍阳山水又迳梁城西⑪。按《春秋》⑫,周小邑也,于战国为南梁矣。故《经》云汝水迳其县北。俗谓之治城,非也,以北有注城故也⑬,今置治城县⑭,治霍阳山。水又东北流,注于汝水。
【注释】
①霍阳聚:一名霍阳城、张侯城。在今河南汝州西南,汝水南岸。
②霍阳山水:在今河南汝州西南。
③霍山:又名霍阳山。在今河南汝州西南。
④华浮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方舆纪要》或曰:东汉初,蛮中山贼张满屯此,故有张侯城之名。此华(繁体为華)与章形似,当章之讹,盖张、章音同,侯、浮音近,传呼失实耳。”
⑤哀公四年:前491年。
⑥梁:春秋周邑,后属楚。在今河南汝州西南。霍:在今河南汝州西南汝水南岸。
⑦鄙:边境,边陲。
⑧建武二年:26年。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25—56)。
⑨世祖:东汉光武帝刘秀。征虏将军:官名。东汉杂号将军之一。始于光武帝刘秀拜祭遵为征虏将军。魏晋南北朝多沿置。祭(zhài)遵:字弟孙。颍川颍阳(河南许昌)人。东汉将领。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尽与士卒,家无余财。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蛮中:春秋时戎蛮居地。在今河南伊川县西南。张满:东汉时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人。为蛮中山贼,被祭遵擒斩。
⑩厌新、柏华:二地今不详。《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遵传》,厌新、柏华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旧灵宝西南)。”
⑪梁城:战国时周所设置的梁县的县治。在今河南汝州西四十里汝水南岸石台村。
⑫《春秋》:指鲁国史书《春秋》。
⑬注城:战国韩邑。在今河南汝州西十五里汝水北。
⑭治城县:北魏孝昌三年(527)置,属汝北郡。治所在今河南汝州西南。北齐废。
【译文】
汝水右岸有霍阳聚,汝水流经这个聚落的北面,往东流汇合了霍阳山水。霍阳山水发源于南山。杜预说:河南梁县有霍山。水往东北流经霍阳聚东面,人们把这个聚落称为华浮城,其实不对。《春秋左传·哀公四年》,楚国入侵梁和霍。服虔说:梁和霍是周的南部边境。建武二年,世祖派遣征虏将军祭遵进攻蛮中山寇张满,当时厌新、柏华等地余寇配合进攻,占领了霍阳聚。指的就是这地方。霍阳山水又流经梁城西面。查考《春秋》,梁城是周朝的一个小城,到战国时叫南梁。所以《水经》说汝水流经县北。民间称之为治城,其实不是,大概是因为北面有个注城的缘故,今天设置了治城县,治所在霍阳山。霍阳山水又往东北流,注入汝水。
汝水又左合三里水①。水北出梁县西北,而东南流迳其县故城西,故狐聚也②。《地理志》云:秦灭西周徙其君于此,因乃县之。杜预曰:河南县西南有梁城③,即是县也。水又东南迳注城南。司马彪曰:河南梁县有注城。《史记》:魏文侯三十二年④,败秦于注者也。又与一水合,水发注城东坂下,东南流注三里水,三里水又乱流入于汝。
【注释】
①三里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三里水在汝(水)之左。”杨守敬按:“今有一水,出汝州(今河南汝州)西北路寨东,东南流,迳州西入汝,当即三里水也。”
②狐聚:《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括地志》,汝州外古梁城,即狐聚也,本郦说。此故城在汝水之北。下云秦徙西周君于此,因乃县之,盖秦县城也。在今汝州西北。”
③河南县:战国秦置,属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西涧水东岸。
④魏文侯三十二年:前414年。魏文侯,名都。战国时魏国第一位国君。任用李悝为相,实行变法,使魏国成为强大的国家。
【译文】
汝水又在左边汇合了三里水。三里水发源于北方的梁县西北,往东南流经该县老城西面,就是旧时的狐聚。《地理志》说:秦灭西周后,将周王迁到这里,因而设立为县。杜预说:河南县西南有梁城,就是这个县。三里水又往东南流经注城南面。司马彪说:河南梁县有注城。《史记》:魏文侯三十二年,在注城打败了秦。三里水又汇合了一条水,这条水发源于注城东边的山坡下,往东南流,注入三里水,三里水又乱流注入汝水。
汝水又东迳成安县故城北①。按《地理志》,颍川郡有成安县②,侯国也③。《史记·建元以来功臣侯者年表》曰④:汉武帝元朔五年⑤,校尉韩千秋击南越⑥,死,封其子韩延年为成安侯⑦,即此邑矣。世谓之白泉城,非也,俗谬耳。
【注释】
①成安县:即成安侯国。西汉置,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汝州东南。
②颍川郡:秦始皇十七年(前230)置。治所在阳翟县(今河南禹州)。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徙治许昌县(今河南许昌东三十六里古城)。
③侯国:列侯的封地。
④《史记·建元以来功臣侯者年表》:今本《史记》作“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为《史记》“十表”中的内容。汉兴以后,各诸侯王将相的废立、传代事件,没有必要逐月记录,故作诸表。
⑤元朔五年:前124年。元朔,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28—前123)。《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汉书·武帝纪》击南越在元鼎五年(前112),《史表》是元鼎五年封延年,此元朔为元鼎之误。”译文从之。
⑥韩千秋:西汉颍川郏县(今河南郏县)人。曾任济北王相。南越相吕嘉作乱,他自请愿得勇士三百人往平。武帝任以校尉,率兵二千击南越,战死。南越:古国名。西汉高帝四年(前203),南海龙川令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十一年(前196)遣陆贾立佗为南越王,高后时自号为南越武帝,都番禺(今广东广州)。
⑦韩延年:韩千秋子。韩千秋击南越战死,武帝元鼎五年(前112)韩延年以父功封为成安侯。后以校尉随李陵击匈奴,被围,力战死。
【译文】
汝水又东经成安县老城北面。查考《地理志》,颍川郡有成安县,是个侯国。《史记·建元以来功臣侯者年表》说:汉武帝元鼎五年,校尉韩千秋打南越时战死,朝廷封他的儿子韩延年为成安侯,就是此城。人们称之为白泉城,其实不对,这是民间讹传的结果。
汝水又东为周公渡①,藉承休之徽号②,而有周公之嘉称也。
【注释】
①周公渡:《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渡在今汝州(今河南汝州)东。”
②承休:即下文的周承休县。西汉初元五年(前44)置,为侯国。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汝州东。徽号:美名。徽,美,善。
【译文】
汝水又东流,就到周公渡,因为这里过去是承休侯国,凭着这个嘉号,才有周公这个美名。
汝水又东,黄水注之①。水出梁山东南,迳周承休县故城东,为承休水②。县,故子南国也。汉武帝元鼎四年③,幸洛阳④,巡省豫州⑤,观于周室,邈而无祀,询问耆老⑥。乃得孽子嘉⑦,封为周子南君,以奉周祀。按汲冢古文⑧,谓卫将军文子为子南弥牟⑨,其后有子南劲⑩。《纪年》⑪:劲朝于魏,后惠成王如卫⑫,命子南为侯。秦并六国,卫最后灭,疑嘉是卫后,故氏子南而称君也。初元五年⑬,为周承休邑。《地理志》曰:侯国也,元帝置⑭。元始二年⑮,更曰郑公⑯,王莽之嘉美也。故汝渡有周公之名⑰,盖藉邑以纳称。世谓之黄城,水曰黄水,皆非也。其水又东南迳白茅台东⑱,又南迳梁瞿乡西⑲,世谓之期城,非也。按《后汉书》⑳,世祖自颍川往梁瞿乡(21),冯鲂先诣行(22),即是邑也。水积为陂(23),世谓之黄陂(24),东转迳其城南东流,右合汝水。
【注释】
①黄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水出汝州(今河南汝州)东北山。”
②承休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县多有取水为名者,水亦有取县为名者,此则水取县为名也。”
③元鼎四年:前113。元鼎,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16—前111)。
④洛阳:本名成周,战国时改名洛阳。因在洛水之北而得名。
⑤巡省:巡察视察。豫州: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
⑥耆老:老年人。
⑦孽子:庶子,非嫡妻所生之子。嘉:人名。
⑧汲冢古文:亦称汲冢书。晋武帝司马炎咸宁五年(279)在汲郡汲县(今河南汲县)战国魏襄王古冢中出土的古书,皆用蝌蚪文(即战国文字)写在简册上。
⑨卫将军文子为子南弥牟:《礼记·檀弓上》孔颖达疏:“案《世本》:‘(卫)灵公生昭子郢,郢生文子木及惠叔兰,兰生虎,为司寇氏。文子生简子瑕,瑕生卫将军文氏。’然则,弥牟是木之字。”
⑩子南劲:《水经注疏》:“《史记·卫世家》,怀君三十一年,朝魏。怀君即劲也。”据此,若“怀君即劲”,那么,子南劲即是卫之国君卫怀君,卫嗣君子。
⑪《纪年》:即《竹书记年》。书名。因原本写于西晋时汲郡出土的竹简之上,故名。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述夏商周及春秋晋国、战国魏国的史事,至魏襄王时止。今存辑本。
⑫惠成王:即魏惠王。姬姓,魏氏,名罃(yīng)。战国时魏国国君。因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故又称梁惠王。惠是谥号。
⑬初元五年:前44年。初元,西汉元帝刘奭的年号(前48—前44)。
⑭元帝:即刘奭。汉宣帝子,母共哀许皇后。汉元帝多才艺,善史书,通音律,柔仁好儒。在位期间,因宠信宦官,导致皇权式微,朝政混乱不堪,西汉由此走向衰落。
⑮元始二年:当作“元始四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王念孙曰:《平帝纪》元始四年,改周承休公曰郑公。荀悦《汉纪》同。《恩泽侯表》亦云。周承休侯绥和元年进爵为公,元始四年为郑公。”元始四年,4年。元始,西汉平帝刘衎(kàn)年号(1—5)。译文从之。
⑯郑公:当为“邟公”之讹。《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赖有《说文》尚存‘邟’字。稽撰其地,信而有征。可订颜本‘郑’字为误文也。后读段氏(玉裁)《(说文解字)注》,意亦如此。”译文从之。
⑰汝渡:亦称周公渡。《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渡在今汝州东。”
⑱白茅台:《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台在今汝州东南。”
⑲梁瞿乡:《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汝州东南。”
⑳《后汉书》:书名。即南朝宋范晔所撰的《后汉书》。
(21)颍川:即颍川郡。战国秦王政十七年(前230)置。治所在阳翟县(今河南禹州)。西汉高帝五年(前202)改为韩国。六年(前201)复为颍川郡。
(22)冯鲂(fáng):字孝孙。东汉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县南)人。新莽末,聚宾客豪杰筑垒自保。后归刘秀。初拜虞令,为政敢杀伐,以威信称。冯鲂性矜严公正,在位数进忠言,多被纳用。行所:亦称王所、行在所,古代帝王的行宫。
(23)陂:池塘,水池。
(24)黄陂:《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陂在今汝州东。”
【译文】
汝水又往东流,黄水注入。黄水发源于梁山东南,流经周承休县老城东面,叫承休水。周承休县是旧时的子南国。汉武帝于元鼎四年,临幸洛阳,巡察豫州,他看到周朝王族因年代久远,无人祭祀祖先,询问老者。结果查得周后裔庶子嘉,于是封其为周子南君,让他掌管对周室宗庙的祭祀。查考汲冢古文,说卫国将军文子,叫子南弥牟,他的后代有子南劲。《竹书纪年》里提道:子南劲向魏朝觐,后来惠成王到卫,封子南为侯。秦并六国时,卫最后被灭,嘉可能是卫的后代,因此以子南为姓氏,并且称君的。初元五年,这里是周承休邑。《地理志》说:这是元帝设置的侯国。元始四年,改名为邟公,就是王莽时的嘉美。因此,汝水的渡口叫周公渡,大概就是因城而得名的。世人称城为黄城,水为黄水,都是不对的。承休水又往东南流经白茅台东面,又往南流经梁瞿乡西面,人们称之为期城,也是不对的。查考《后汉书》,世祖从颍川前往梁瞿乡,冯鲂先到行宫,就是此城。水流积聚为陂塘,人们称之为黄陂,水往东转,经过城南往东流,在右边汇合汝水。
又东南过颍川郏县南①,
汝水又东与张磨泉合②。水发北阜,春夏水盛,则南注汝水。
【注释】
①颍川:即颍川郡。战国秦王政十七年(前230)置。治所在阳翟县(今河南禹州)。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徙治许昌县(今河南许昌东三十六里古城)。郏县:秦置,属颍川郡。治所即今河南郏县。
②张磨泉:《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有戴液溪,自汝州(今河南汝州)流入郏县(今河南郏县)西北,又南入汝,疑即张磨泉也。”
【译文】
汝水又往东南流过颍川郡郏县南面,
汝水继续东流,与张磨泉汇合。此水发源于北面的山陵,春夏水涨时,就南流注入汝水。
汝水又东分为西长湖①,湖水南北五十余步,东西三百步。
【注释】
①西长湖:《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地形志》,汝北郡东汝南有隔陂,盖指此西长湖及下东长湖,以二湖相隔,故又有隔陂之名。今宝丰县(今河南宝丰)东北有阳家湖,阔二十里,或谓即东西长湖,盖二湖已合为一矣。”
【译文】
汝水又东流,分为西长湖,湖水南北五十余步,东西三百步。
汝水又东,扈涧水北出大刘山①,南迳木蓼堆东郏城西②,南流入于汝。
【注释】
①扈涧水:在今河南郏县西十里。为汝水支流。大刘山:《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地形志》,南阳郡南阳(今河南南阳)有大刘山祠。《隋志》,郏城(今河南郏县)有大留山。留、刘音同。”
②木蓼(liǎo)堆:《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木蓼堆在今郏县西。”
【译文】
汝水又东流,扈涧水发源于北方的大刘山,往南流经木蓼堆以东、郏城以西,往南注入汝水。
汝水又右迤为湖①,湖水南北八九十步,东西四五百步,俗谓之东长湖。湖水下入汝,古养水也②。水出鲁阳县北将孤山北长冈下③,数泉俱发,东历永仁三堆南④,又东迳沙川,世谓之沙水⑤。历山符垒北⑥,又东迳沙亭南⑦,故养阴里也。司马彪《郡国志》曰⑧:襄城有养阴里⑨。京相璠曰:在襄城郏县西南,养,水名也。俗以是水为沙水,故亦名之为沙城,非也。又城处水之阳,而以阴为称⑩,更用惑焉。但流杂间居⑪,裂溉互移⑫,致令川渠异容,津途改状⑬,故物望疑焉⑭。又右会堇沟水⑮。水出沛公垒西六十许步⑯。盖汉祖入关,往征是由,故地擅斯目矣。其水东北注养水。养水又东北入东长湖,乱流注汝水也。
【注释】
①迤(yǐ):水曲折流动。
②养水:即今河南宝丰北石河。
③鲁阳县:战国魏置。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入秦,属南阳郡。治所即今河南鲁山县。将孤山:《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一统志》,谷积山(今河南宝丰西)在鲁山县西北九十里,养、滶二水出焉,或谓即将孤山。”
④三堆:指三堆山。在今河南宝丰西三十里。
⑤沙水:亦称沙川。在今河南宝丰西北。
⑥符垒:即符垒县。北魏太和中置,属襄城郡。治所在今河南宝丰西北三十四里大营镇。《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地形志》,汝南郡符垒县有沙水,沿世俗之称。县,太和中置。当即《注》所指,疑山为县之误,又错入符字上也。”译文从之。
⑦沙亭:即故养阴里。在今河南宝丰北。
⑧《郡国志》:晋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之一。记述东汉时期全国行政区划、人口以及《春秋》和“前三史”所载征伐、会盟所在的地名。
⑨襄城:即襄城郡。西晋泰始二年(266)置,属豫州。治所在襄城县(今河南襄城)。
⑩以阴为称:这里指“养阴里”以“阴”为名。
⑪流杂:指由外地流入某地的移民。
⑫裂溉:引水灌溉。
⑬津途:水流路线。
⑭物望:众望,人望。
⑮堇(qín)沟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详堇沟水出(沛公)垒西,注养。在今河南宝丰(今河南宝丰)东北。”
⑯沛公垒:在今河南汝州东北。
【译文】
汝水又向右岸旁出成为湖泊,湖水南北八九十步,东西四五百步,俗称东长湖。湖水往下流,注入汝水,就是古时的养水。此水发源于鲁阳县北将孤山北面的长冈下,几条山泉一起流出,往东流经永仁三堆南面,又往东流经沙川,世人称之为沙水。流经符垒县北面,又往东流经沙亭南面,这就是旧时的养阴里。司马彪《郡国志》说:襄城有养阴里。京相璠说:养阴里在襄城郏县西南,养是水名。民间把这条水称为沙水,因而也把养阴里称为沙城,这是不对的。此外,此城坐落在水北,却以阴为地名,这更令人困惑不解了。然而,当时许多流民杂户杂居在这里,耕种时开沟引水,位置常有移动,使得这一带沟渠面貌、河道形状发生改变,因此后世学者也弄不清楚了。养水又在右边汇合了堇沟水。堇沟水发源于沛公垒以西约六十步。汉高祖入关时,出征是从这里经过的,因此取名为沛公垒。堇沟水往东北流,注入养水。养水又往东北流,注入东长湖,然后乱流注入汝水。
汝水又迳郏县故城南。《春秋·昭公十九年》①,楚令尹子瑕之所城也②。滶水注之③。水出鲁阳县之将孤山,东南流。许慎云:水出南阳鲁阳④,入父城⑤,从水,敖声。吕忱《字林》亦言在鲁阳⑥。滶水东入父城县与桓水会⑦。水出鲁阳北山,水有二源奇导⑧,于贾復城合为一渎⑨,迳贾復城北,復南击郾所筑也⑩,俗语讹谬,谓之寡妇城,水曰寡妇水⑪。此渎水有穷通,故有枯渠之称焉。其水东北流至父城县北,右注滶水,乱流又东北至郏入汝。
【注释】
①昭公十九年:前523年。
②令尹:官名。春秋战国时楚国所置。执掌军政大权,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大都以亲族公子或嗣君担任。
③滶(áo)水:即今河南宝丰北净旸(yáng)河。
④南阳:即南阳郡。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
⑤父城:西汉置,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宝丰东三十六里古城村。
⑥吕忱:字伯雍。任城(今山东济宁东南)人。晋文字学家,官义阳王典祠令。撰《字林》七卷。
⑦桓水:从“水出鲁阳北山”看,应该在今河南鲁山县一带。
⑧奇导:从不同地方发源。
⑨贾復城:即今河南宝丰。
⑩復南击郾:復,即贾復,字君文。南阳冠军(今河南邓州西北)人。为人刚毅方直,多大节。深受光武帝器重与恩遇。郾,即郾县。西汉置,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区西南五里古城。
⑪寡妇水:即上文的桓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桓水当自今宝丰县西,东北流,至县东,入滶水。”
【译文】
汝水又流经郏县老城南面。《春秋·昭公十九年》,楚国令尹子瑕所筑。滶水在这里注入。滶水发源于鲁阳县的将孤山,往东南流。许慎说:滶水发源于南阳郡鲁阳县,流入父城,滶字偏旁从水,音敖。吕忱《字林》也说滶水在鲁阳。滶水往东流进父城县后,与桓水汇合。桓水发源于鲁阳北山,有两个源头,在贾復城汇合成一条,流经贾復城北面,此城是贾復南下攻郾时所筑,民间音讹,称之为寡妇城,水称寡妇水。这条水有时会干涸,因此有枯渠之称。水往东北流到父城县北面,向右边注入滶水,乱流往东北到郏县注入汝水。
汝水又东南,左合蓝水①。水出阳翟县重岭山②,东南流迳纪氏城西③,有层台,谓之纪氏台④。《续汉书》曰:世祖车驾西征⑤,盗贼群起,郏令冯鲂为贼延裒所攻⑥,力屈。上诣纪氏,群贼自降,即是处,在郏城东北十余里。其水又东南流迳黄阜东⑦,而南入汝水。
【注释】
①蓝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禹州(今河南禹州)西六十里有神后山,蓝水出焉。”
②阳翟县:战国韩置。始皇十七年(前230)属秦,为颍川郡治。治所即今河南禹州。
③纪氏城:在今河南郏县东北十余里。
④纪氏台:在今河南郏县东北十余里。
⑤世祖:东汉光武帝刘秀。
⑥延裒(bāo):在今标点本《后汉书·冯鲂传》中作“褒”。“裒”同“褒”。
⑦黄阜:《水经注疏》熊会贞按:“阜在今郏县(今河南郏县)境。”
【译文】
汝水又往东南流,在左边汇合了蓝水。蓝水发源于阳翟县重岭山,往东南流经纪氏城西面,有层台,称为纪氏台。《续汉书》说:世祖亲自西征,当时盗贼群起,郏县县令冯鲂被盗贼延裒攻击,力竭。这时光武帝驾临纪氏,群贼自动投降,就是这地方,在郏城东北十余里。蓝水又往东南流经黄阜东面,然后南流注入汝水。
汝水又东南流,与白沟水合①。水出夏亭城西②,又南迳龙城西③。城西北,即摩陂也④,纵广可十五里⑤。魏青龙元年⑥,有龙见于郏之摩陂,明帝幸陂观龙,于是改摩陂曰龙陂,其城曰龙城。其水又南入于汝水。
【注释】
①白沟水:当在今河南郏县境内。
②夏亭城:在今河南郏县东。
③龙城:在今河南郏县东南。
④摩陂:在今河南郏县东南。
⑤纵广:本指长度和宽度。这里指面积,方圆。可:大约。
⑥青龙元年:233年。青龙,三国魏明帝曹叡(ruì)的年号(233—237)。
【译文】
汝水又往东南流,与白沟水汇合。白沟水发源于夏亭城西面,又往南流经龙城西面。龙城西北,就是摩陂,方圆约十五里。魏青龙元年,郏县的摩陂有龙出现,明帝去陂湖观龙,于是把摩陂改名为龙陂,把城称为龙城。白沟水又往南注入汝水。
汝水又东南与龙山水会①。水出龙山龙溪②,北流际父城县故城东③。昔楚平王大城城父④,以居太子建。故杜预曰:即襄城之父城县也⑤。冯异据之以降世祖⑥,用报巾车之恩也⑦。其水又东北流与二水合⑧,俱出龙山,北流注之,又东北入于汝水。
【注释】
①龙山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宝丰县(今河南宝丰)东南四十里,俗谓之香山,封家溪出焉,即龙山水也。”
②龙山:在今河南宝丰东南三十五里。
③父城县:西汉置,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宝丰东三十六里古城村。
④楚平王:春秋时楚国国君。芈姓,名弃疾。即位后改名熊居。楚共王子。大城:大肆修建城池。城父:春秋楚邑。在今河南宝丰东。
⑤襄城:即襄城郡。西晋泰始二年(266)置,属豫州。治所在襄城县(今河南襄城)。
⑥冯异:字公孙。东汉初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新莽时任郡掾,后归刘秀。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他常退避树下,军中号“大树将军”。后封为阳夏侯。
⑦用报巾车之恩:光武帝刘秀获冯异于巾车(今河南平顶山市西留村)而赦之。
⑧二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二水在今宝丰东南。”
【译文】
汝水往东南流,与龙山水汇合。龙山水发源于龙山的龙溪,傍着父城县老城东面往北流。从前楚平王大兴土木修筑城父城,打算让太子建居住。所以杜预说:城父就是襄城的父城县。冯异据有此城,投降世祖,以报答他在巾车开释之恩。龙山水又往东北流,汇合了两条水,这两条水都发源于龙山,北流注入龙山水,龙山水又往东北流,注入汝水。
汝水又东南迳襄城县故城南。王隐《晋书地道记》曰①:楚灵王筑②。刘向《说苑》曰:襄城君始封之日③,服翠衣,带玉佩,徙倚于流水之上④。即是水也。楚大夫庄辛所说处⑤,后乃县之。吕后元年⑥,立孝惠后宫子义为侯国⑦。王莽更名相成也。黄帝尝遇牧童于其野,故嵇叔夜赞曰⑧:奇矣难测,襄城小童,倦游六合⑨,来憩兹邦也。其城南对汜城⑩,周襄王出郑居汜,即是此城也。《春秋·襄公二十六年》⑪,楚伐郑⑫,涉汜而归。杜预曰:涉汝水于汜城下也。晋襄城郡治⑬。京相璠曰:周襄王居之,故曰襄城也。今置关于其下⑭。
【注释】
①王隐:字处叔。陈郡陈(今河南周口淮阳区)人。东晋史学家。《晋书地道记》:书名。又称《晋地道志》《晋地道记》《地道记》。东晋王隐撰。今存清人辑本。
②楚灵王:芈姓,熊氏,初名围,即王位后改名虔。春秋时楚国国君。楚共王次子,杀侄儿郏敖自立。
③襄城君:掌管襄城的诸侯王。
④徙倚:犹徘徊。
⑤庄辛:战国时楚大夫。事楚襄王。襄王淫逸侈靡,宠幸佞臣而国危,庄辛苦谏而襄王不听,庄辛遂离楚前往赵地。后秦果拔鄢、郢之地,楚襄王亦流掩于城阳。襄王于是召辛问计,辛以“亡羊补牢”作喻,勉励襄王远小人、勤国政。后收复失地,王乃执圭而授之职,封阳陵君。
⑥吕后元年:前187年。
⑦孝惠:即汉惠帝刘盈。刘邦之子,母为吕皇后。义:即刘义。封襄城侯。《汉书》作“弘”,颜师古注引晋灼曰:“《史记》惠帝元年,子不疑为常山王,子山为襄城侯。二年,常山王薨,即不疑也。以弟襄城侯山为常山王,更名义。丙辰,立常山王义为帝。义更名弘。《汉书》一之,书‘弘’以为正也。”
⑧嵇叔夜:即嵇康,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濉溪西南)人。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为竹林七贤之一。赞:文体名。以颂扬人物为主旨。
⑨六合:天下,人世间。
⑩汜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括地志》《元和志》,在襄城县(今河南襄城)南一里。”
⑪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
⑫楚:周诸侯国名。原来在今湖北和湖南北部,后来扩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四川。郑:周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新郑一带。
⑬襄城郡:西晋泰始二年(266)置,属豫州。治所在襄城县(今河南襄城)。
⑭今置关于其下:《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周书·崔猷传》:‘襄城控带京洛,实当今之要地,如有动静,易相应接。’此魏置关之由。”
【译文】
汝水又往东南流经襄城县老城南面。王隐《晋书地道记》说:此城是楚灵王所筑。刘向《说苑》说:襄城君刚受封的那天,穿着翠绿色的衣服,戴着玉佩,徘徊在流水上。就指的是此水。楚国大夫庄辛曾在此劝说过襄城君,后来就在这里设县。吕后元年,把孝惠帝后宫所生的儿子义封在这里,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相成。黄帝曾在襄城郊野遇见一个牧童,所以嵇叔夜的赞里说:黄帝倦游四方,奇事往往难测,迷路时遇襄城小童,才到这里来歇息。襄城南对汜城,周襄王离郑,居于汜,就是此城。《春秋·襄公二十六年》,楚军伐郑,在汜涉水而归。杜预说:楚军是在汜城下涉过汝水。晋时襄城郡的治所就在这里。京相璠说:周襄王留居于此城,因此称为襄城。现今在城下设关。
汝水又东南流迳西不羹城南①。《春秋左传·昭公十二年》②,楚灵王曰: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我大城陈、蔡、不羹③,赋皆千乘④,诸侯其畏我乎?《东观汉记》曰⑤:车骑马防以前参药⑥,勤劳省闼⑦,增封侯国襄城羹亭千二百五十户⑧。即此亭也。
【注释】
①西不羹城:在今河南襄城东南二十里。
②昭公十二年:前530年。
③陈:在今河南周口淮阳区一带。蔡: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后来迁到新蔡一带。不羹:春秋楚邑。有东西二不羹。东不羹在今河南舞阳西北沙河入汝水处,西不羹在襄城东南二十里汝水北岸。
④赋:兵,军队。乘:古以一车四马为一乘。
⑤《东观汉记》:书名。又名《东观记》。东汉班固、刘珍等人以纪传体撰写的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史书。记事起于光武帝,终于灵帝。
⑥车骑:官名。即车骑将军。马防:字江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官吏。明德马皇后之兄。章帝建初二年(77),以行车骑将军事率军平定西羌。还拜车骑将军,封颍阳侯。一时贵宠最盛。后以“奢侈逾僭”,被奏免官,遣归封地。参:旧时下级按一定的礼节觐见上级。
⑦省闼(tà):宫中,禁中。又称禁闼。古代中央政府诸省设于禁中,后因作中央政府的代称。
⑧羹亭:当在今河南襄城一带。
【译文】
汝水又往东南流经西不羹城南面。《春秋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灵王说:昔日诸侯因我地区偏僻遥远而畏惧晋国,今天我大兴土木,在陈、蔡、不羹等地大举修城,这里都各有兵车千乘,现在,诸侯难道不畏惧我吗?《东观汉记》说:车骑马防因为进奉药物,进宫探病很勤,以襄城羹亭一千二百五十户增封给他的侯国。说的就是此亭。
汝水又东南迳繁丘城南①,而东南出也。
【注释】
①繁丘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襄城县(今河南襄城)东南。”
【译文】
汝水往东南流经繁丘城南面,然后往东南流去。
又东南过定陵县北①,
湛水出犨县北鱼齿山西北②,东南流,历鱼齿山下为湛浦③,方五十余步。《春秋·襄公十六年》④:晋伐楚,报杨梁之役⑤。楚公子格及晋师,战于湛阪⑥,楚师败绩,遂侵方城之外⑦。今水北悉枕翼山阜⑧,于父城东南、湛水之北⑨,山有长阪⑩,盖即湛水以名阪,故有湛阪之名也。湛水又东南迳蒲城北⑪。京相璠曰:昆阳县北有蒲城⑫,蒲城北有湛水者是也。湛水又东,于汝水九曲北东入汝。杜预亦以是水为湛水矣。《周礼》⑬:荆州,其浸颍、湛⑭。郑玄云未闻⑮。盖偶有不照也。今考地则不乖其土⑯,言水则有符《经》文矣。
【注释】
①定陵县:西汉置,属颍川郡。治所即今河南舞阳北五十里后古城。
②湛(zhàn)水:源出今河南宝丰东南,经平顶山、叶县,至襄城界入汝河。犨(chōu)县:秦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鲁阳东南五十五里。鱼齿山:在今河南平顶山市西南。
③湛浦:湛水形成的水泊。
④襄公十六年:前557年。
⑤杨梁之役:此役中,楚人入侵宋国的杨梁。《左传·襄公十二年》:“冬,楚子囊、秦庶长无地伐宋,师于杨梁,以报晋之取郑也。”《左传·襄公十六年》:“晋荀偃、栾黡帅师伐楚,以报宋杨梁之役。”杨梁,春秋宋邑。在今河南商丘东南三十里。
⑥湛阪:湛水之北有长阪,名湛阪。在今河南平顶山市北。
⑦方城之外:据赵生群《春秋左传新注》,方城本在楚国北境,此时疆土扩大,方城之外亦有属楚者,故晋至方城之外。方城:在今河南叶县南、方城县北。
⑧枕翼:两侧临近。枕,靠近,接近。翼,左右两侧。
⑨父城:即父城县。西汉置,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宝丰东三十六里古城村。
⑩长阪:长长的山坡。
⑪蒲城:在今河南叶县北二十里。
⑫昆阳县:秦置,属颍川郡。治所即今河南叶县。
⑬《周礼》:书名。儒家经典之一。是书作者及成书年代,历来见解不一。杂汇周王室官制及战国年间各国制度,附会儒家政治理想,增损排比而成,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等六篇。
⑭荆州:古九州之一。浸:泛指可资灌溉的川泽。颍:即颍水。为淮河支流。源出河南登封的嵩山西南,东南流到周口,纳沙河、贾鲁河,至安徽寿县正阳关入淮河,长五百五十七公里。
⑮郑玄云未闻:许慎《说文解字》颍字:“颍水。豫州浸。”湛字:“一曰湛水。豫州浸。”可见,颍、湛本属豫州,而《周礼·夏官·职方氏》作“荆州”,故郑玄云未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颍字:“《职方氏》曰:荆州其浸颍、湛。豫州其浸波、溠。许颍下、湛下皆曰豫州浸,而溠下曰荆州浸。此非笔误,盖案地形互易之也。”
⑯考地:考察实际地域。不乖其土:与当地情况不相违背。乖,乖剌,违背。
【译文】
汝水又往东南流过定陵县北面,
湛水发源于犨县北面的鱼齿山西北,往东南流经鱼齿山下,就是湛浦,湛浦方圆五十余步。《春秋·襄公十六年》:晋国伐楚,以报复杨梁之役。楚国公子格的军队与晋军遭遇,在湛阪交战,楚军战败,晋军于是就侵入到方城之外。今天看来,湛水以北,全是一片山丘,在父城东南、湛水以北的山地间,有一条漫长的山坡,就是以湛水来命名的,因此有湛阪之称。湛水又往东南流经蒲城北面。京相璠说:昆阳县北面有蒲城,蒲城北面有湛水。湛水又东流,在汝水九曲北面往东注入汝水。杜预也认为此水是湛水。《周礼》说:荆州,大川有颍水、湛水。郑玄却说没有听到过。大概偶然也有疏失的地方。今天作实地考察,许多记载与当地情况并无不合之处,所记的川流也是与《水经》相一致的。
汝水又东南迳定陵县故城北。汉成帝元延三年①,封侍中、卫尉淳于长为侯国②。王莽更之曰定城矣。《东观汉记》曰:光武击王莽二公③,还到汝水上,于涯以手饮水④,澡颊尘垢⑤,谓傅俊曰⑥:今日疲倦,诸君宁惫也?即是水也。水右则滍水左入焉⑦,左则百尺沟出矣⑧。沟水夹岸层崇,亦谓之为百尺堤也。自定陵城北通颍水于襄城县⑨,颍盛则南播,汝泆则北注⑩。沟之东有澄潭,号曰龙渊⑪,在汝北四里许,南北百步,东西二百步,水至清深,常不耗竭,佳饶鱼笋。湖溢则东注漷水矣。
【注释】
①元延三年:前10年。元延,西汉成帝刘骜(ào)的年号(前12—前9)。
②淳于长:字子儒。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西汉外戚、诸侯。少以太后姊子为黄门郎。大将军王凤病,因晨夜扶丞左右,汉成帝嘉其仁义,拜为列校尉诸曹,迁水衡都尉侍中,至卫尉九卿。后封为定陵侯。淳于长外交诸侯牧守,内多畜妻妾,不奉法度。后罪至大逆,死狱中。
③二公:指王莽手下的两个大臣大司空王邑和大司马王寻。
④涯:水边。
⑤澡:洗。
⑥傅俊:字子卫。颍川襄城(今河南襄城)人。东汉初将领。初为亭长,迎刘秀,拜为校尉。从破王寻等,以为偏将军。刘秀即位,以为侍中。建武二年(26),封昆阳侯。三年,拜积弩将军。七年卒,谥曰威侯。
⑦滍(zhì)水:即今河南鲁山、叶县境内的沙河。为汝水支流。源出今河南鲁山县西,东流经叶县北,至舞阳西北入汝河。
⑧百尺沟:在今河南舞阳北。
⑨襄城县:战国楚置。楚怀王二十九年(前300)归秦,属颍川郡。治所即今河南襄城。汉仍属颍川郡。西晋为襄城郡治。
⑩泆(yì):泛滥。
⑪龙渊:在今河南舞阳钢东、西平西。
【译文】
汝水又往东南流经定陵县老城北面。汉成帝元延三年,将定陵封给侍中、卫尉淳于长,立为侯国。王莽时改名为定城。《东观汉记》说:光武帝攻打王莽的两个大臣,返回时走到汝水,在岸边用手捧水痛饮,洗去脸上的尘灰污垢,他对傅俊说:今天确是有点疲倦了,诸位难道不疲惫吗?他就是在这条水上说这话的。汝水右边,有滍水向左注入,左边有百尺沟流出。沟水两岸有高高的河堤,也叫百尺堤。沟水从定陵城以北在襄城县与颍水相通,颍水上涨时就向南流,汝水泛滥时就向北流。沟水东面有个清澈的水潭,叫龙渊,在汝水北岸约四里,水潭南北百步,东西二百步,水极清澈幽深,常年不涸,这一带盛产鱼类和竹笋。潭水满溢时就往东注入漷水。
汝水又东南,昆水注之①。水出鲁阳县唐山②,东南流迳昆阳县故城西③。更始元年④,王莽征天下能为兵法者,选练武卫,招募猛士,旌旗辎重,千里不绝。又驱诸犷兽⑤,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世祖以数千兵徼之阳关⑥,诸将见寻、邑兵盛⑦,反走入昆阳。世祖乃使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留守⑧,夜与十三骑出城南门,收兵于郾。寻、邑围城数十重,云车十余丈⑨,瞰临城中,积弩乱发⑩,矢下如雨,城中人负户而汲⑪。王凤请降,不许。世祖帅营部俱进,频破之,乘胜以敢死三千人,径冲寻、邑兵,败其中坚于是水之上,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会大雷风,屋瓦皆飞,莽兵大溃。昆水又屈迳其城南。世祖建武中⑫,封侍中傅俊为侯国⑬。故《后汉郡国志》有昆阳县⑭,盖藉水以氏县也⑮。昆水又东迳定陵城南,又东注汝水。
【注释】
①昆水:即今灰河。一名辉河。为汝水支流。源出今河南鲁山县东南,东流经叶县南,至舞阳北舞渡,北入汝水。
②鲁阳县:战国魏置。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入秦,属南阳郡。治所即今河南鲁山县。西晋属南阳国。十六国后赵属南阳郡。唐山:亦称青山。在今河南叶县西。
③昆阳县:秦置,属颍川郡。治所即今河南叶县。西晋改属襄城郡。
④更始元年:23年。更始,东汉皇帝刘玄的年号(23—25)。
⑤犷(guǎng)兽:粗野的野兽。犷,粗野,凶猛。
⑥世祖:刘秀。以:率领,带领。徼(yāo):通“邀”。拦截,阻拦。阳关:即阳关聚。在今河南禹州西北。
⑦寻:即王寻。王莽宗族。汉平帝时,封丕进侯。王莽称帝,迁大司徒,封章新公。新莽末,绿林、赤眉起义爆发,率领十万军队屯洛阳。地皇四年(23)六月,与大司空王邑率军镇压绿林军,大战于昆阳,兵败被杀。邑:即王邑。王莽从弟。成都侯王商之子。以辅佐王莽代汉有功,拜大司空。后封隆新公。与王寻统兵四十二万,在昆阳镇压绿林军,被刘秀所败。
⑧王凤:新市(今河北正定)人。与王匡、马武及其支党朱鲔、张卬等人北入南阳,号新市兵,皆自称将军。更始即帝位,拜置诸将,以王匡为定国上公,王凤为成国上公。王常:字颜卿。颍川舞阳(今河南舞阳西北)人。新莽时绿林军将领。与王凤、王匡等起兵云杜绿林中,聚众数万人,以常为偏将,攻旁县。更始立,以常为廷尉、大将军,封知命侯。与光武共击破王寻、王邑。更始西都长安,以常行南阳太守事,封为邓王,赐姓刘氏。后归光武,特加赏赐,拜为左曹,封山桑侯。后拜为横野大将军。
⑨云车:古代作战时用以窥察敌情的楼车。
⑩积弩:连射之弩。
⑪负户而汲:背负门板去打水。户,单扇的门。汲,打水。
⑫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25—56)。
⑬傅俊:字子卫。颍川襄城(今河南襄城)人。东汉初将领。建武二年(26),封昆阳侯。
⑭《后汉郡国志》:晋司马彪《续汉书》之《郡国志》。记述东汉时期全国行政区划、人口以及《春秋》和“前三史”所载征伐、会盟所在的地名。《续汉书》唯存八志,南朝宋时为后人补入范晔《后汉书》中而流传至今。
⑮氏县:给县邑命名。
【译文】
汝水又往东南流,昆水注入。昆水发源于鲁阳县的唐山,往东南流经昆阳县老城西面。更始元年,王莽征召天下擅长兵法的军事人才,选拔训练武卫部队,招募猛士,旌旗辎重,千里不绝。作战时又驱使各种猛兽,如虎、豹、犀、象之类,以助军威。从秦、汉以来,出兵时的这种盛况是前所未有的。世祖派数千兵马在阳关拦截敌军,诸将见王寻、王邑兵多势盛,就退回昆阳。于是世祖就派遣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留守昆阳,连夜带领十三名轻骑从南门出城,到郾县去调集军队。王寻、王邑把昆阳城围了数十重,靠近城边布置了高达十余丈的云车,居高临下地窥视着城中,并用弓弩向城中乱射,箭如雨下,城中人只得背负着门板去汲水。王凤请求投降,但王寻等不许。世祖率各部军队一同进攻,屡次打败敌军,继而又乘胜组织了敢死队三千人,直冲王寻、王邑军队,在昆水上大败敌军主力,杀了王寻。此时城中守军也击鼓呐喊,冲出城外,内外夹击,喊杀声震天动地。当时正逢大雷雨,狂风大作,刮得屋上瓦片乱飞,王莽军大败。昆水又转弯流经昆阳城南面。世祖建武年间,把昆阳封给侍中傅俊,立为侯国。所以《后汉书·郡国志》有昆阳县,是因水而取县名的。昆水又往东流经定陵城南,往东流注入汝水。
汝水又东南迳奇頟城西北①,今南颍川郡治也②。水出焉③,世亦谓之大㶏水④。《尔雅》曰:河有雍⑤,汝有⑥。然则者,汝别也⑦,故其下夹水之邑,犹流汝阳之名⑧。是或、㶏之声相近矣,亦或下合㶏、颍⑨,兼统厥称耳。
【注释】
①奇頟(é)城:在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区东南。北魏置颍川郡(又称南颍川郡)于此。
②南颍川郡:即《魏书·地形志》豫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区西阴阳赵乡。
③(fén)水:汝水支流。即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区至安徽阜阳间的汾泉河。
④大㶏(yīn)水:颍水东至临颍西别出为大㶏水、小㶏水。大㶏水东南至漯河市郾城区合汝水,又自汝别出东至商水县入颍水。合汝以上久湮,别汝东出一段即今沙河。
⑤河有雍:《尔雅·释水》:“水自河出为灉。”河,指黄河。
⑥汝有:《尔雅·释水》:“颍为沙。汝为。”郭璞注:“《诗》曰:‘遵彼汝坟。’皆大水溢出别为小水之名。”
⑦者,汝别也:,是汝水的分流。别,分流。
⑧汝阳:即汝阳县。战国韩置。后入秦,属陈郡。治所在今河南商水县西北。西汉属汝南郡。东晋为汝阳郡治。
⑨颍:即颍水。淮河支流。源出河南登封嵩山西南,东南流到周口,纳沙河、贾鲁河,至安徽寿县正阳关入淮河,长五百五十七公里。
【译文】
汝水又往东南流经奇頟城西北,现在这是南颍川郡的治所。水就从这里流出,人们也称之为大㶏水。《尔雅》说:河水有雍水,汝水有水。那么水其实就是汝水的分支了,因而下游两水之间的城邑,今天还留下汝阳的地名。或许是因为、㶏两字读音相近,或许也是因为汝水下游与㶏水、颍水汇合,于是也就笼统兼用这个名称吧。
又东南过郾县北①,
汝水迳奇頟城西东南流,其城衿带两水②,侧背双流。
【注释】
①郾县:西汉置,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区西南五里古城。
②衿带:像衣领一样交汇环绕。
【译文】
汝水又往东南流过郾县北面,
汝水经奇頟城西往东南流,城在两水之间,侧面和背后都濒临两水。
汝水又东南流迳郾县故城北,故魏下邑也①。《史记》楚昭阳伐魏取郾②,是也。
【注释】
①魏:周诸侯国名。辖境相当于今河南北部及山西西南部。下邑:即下邑县。战国秦置,属砀郡。治所在今安徽砀山县。西汉属梁国。北魏孝昌元年(525)移治栗县故城(今河南夏邑),为临涣郡治。
②昭阳:为楚之上柱国,令尹。曾带兵攻魏,破之于襄陵。又移兵攻齐。恰逢陈轸为秦使使齐,以画蛇添足之譬喻,告诉昭阳其中的道理。昭阳觉之善,引兵而去。
【译文】
汝水又往东南流经郾县老城北面,这是旧时魏的下邑。《史记》说到楚国昭阳伐魏取郾,就指此城。
汝水又东得醴水口①。水出南阳雉县②,亦云导源雉衡山③,即《山海经》云衡山也④。郭景纯以为南岳⑤,非也。马融《广成颂》曰面据衡阴⑥,指谓是山。在雉县界,故世谓之雉衡山。依《山海经》,不言有水。然醴水东流历唐山下⑦,即高凤所隐之山也⑧。醴水又东南与皋水合⑨。水发皋山⑩,郭景纯言或作章山,东流注于醴水。醴水又东南迳唐城北⑪,南入城而西流出城,城盖因山以即称矣⑫。
【注释】
①醴水:醴亦作澧。醴水亦作澧河、澧水。俗名拐河。源出今河南方城西北郦山,东流经叶县、舞阳,至漯河西入沙河。
②南阳:即南阳郡。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西晋改为南阳国,南朝宋复为南阳郡。雉县:西汉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召东南。西晋属南阳国。南朝宋废。
③雉衡山:原名衡山。在今河南南召东。
④《山海经》云衡山:《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中次十一经》之衡山。”
⑤南岳:《水经注疏》熊会贞按:“郭《注》,今衡山在衡阳湘南县(今湖南湘潭西南)南岳也。”
⑥衡阴:衡山之北。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⑦唐山:又名西唐山、青山。在今河南叶县西南六十里澧河畔。
⑧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今河南叶县南二十八里旧县乡)人。东汉隐士。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后为名儒,教授于西唐山中,名声远著。太守连召请,凤乃诈与寡嫂讼田,遂不仕。章帝建初中,举直言,到公车,托疾逃归。隐身渔钓,终于家。
⑨皋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水在今叶县(今河南叶县)西南。”
⑩皋山:当在今河南叶县一带。
⑪唐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城在今叶县西南。”
⑫即称:获得名称。
【译文】
汝水又往东流,到了醴水口。醴水发源于南阳雉县,也有人说导源于雉衡山,就是《山海经》里说的衡山。郭景纯以为这就是南岳,其实不是。马融《广成颂》说面对着衡山之北,指的就是此山。山在雉县边界,所以人们叫它雉衡山。查考《山海经》,没有提到衡山有水。但醴水往东流经唐山下,就是高凤隐居过的山。醴水又往东南流,与皋水汇合。皋水发源于皋山,郭景纯说,皋山,有人称之为章山,东流注入醴水。醴水又往东南流经唐城北面,南流入城,然后西流出城,城就是因山而得名的。
醴水又屈而东南流,迳叶县故城北①。《春秋·昭公十五年》②,许迁于叶者也③。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华夏,故号此城为万城,或作方字。唐勒《奏土论》曰④:我是楚也⑤,世霸南土,自越以至叶垂⑥,弘境万里,故号曰万城也。余按《春秋》,屈完之在召陵⑦,对齐侯曰⑧:楚国方城以为城⑨。杜预曰:方城,山名也,在叶南。未详孰是。楚惠王以封诸梁子高⑩,号曰叶公城。即子高之故邑也。叶公好龙,神龙下之。
【注释】
①叶县:战国楚置。后入秦,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叶县南二十 八里旧县。
②昭公十五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是成公十五年。今订。”成公十五年,前576年。译文从之。
③许:周诸侯国名。都城在今河南许昌东三十六里古城。
④唐勒《奏土论》:唐勒,战国楚大夫。好辞而以赋见称。与宋玉、景差皆祖屈原之辞令。《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唐勒见《史记·屈原传》,所谓屈原既没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是也。《奏土论》仅引见此。”
⑤我是楚也:武英殿本《水经注》:“案此语有讹误。”
⑥越:周诸侯国名。辖境相当今浙江中部、北部地区,后扩展到江苏全省、山东南部。叶垂:叶地的边境。
⑦屈完:春秋时楚大夫。曾作为楚国使者,去与齐桓公所率领的军队谈判,不辱使命,与诸侯订立盟约,使齐桓公所率领的军队放弃侵略楚国。召陵:春秋楚邑。在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东召陵镇。
⑧齐侯:齐国公子小白。春秋五霸之一。
⑨方城:在今河南叶县南、方城县北。
⑩楚惠王:楚昭王之子,名章。诸梁子高: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春秋末期楚国臣子。封地在叶(今河南叶县南二十八里旧县乡),自称叶公。曾救楚惠王之命。在叶地治水开田,颇具政绩。
【译文】
醴水又折向东南流,经过叶县老城北面。《春秋·成公十五年》,把许迁到叶,就指叶县。当时楚国强盛,周室衰弱,楚国称霸于南方,还想在中国争强,因此在北方修筑了许多城邑,来进逼华夏,因称此城为万城,万字也有写作方字的。唐勒《奏土论》说:我们楚国世代称霸南方,从越到叶的边境,国境辽阔万里,因此号称万城。我查考《春秋》,屈完在召陵,对齐侯说:楚国以方城为城。杜预说:方城是山名,在叶县南面。不知谁的说法正确。楚惠王把此城封给诸梁沈子高,号为叶公城。叶县老城就是子高的封邑。叶公好龙,神龙于是下凡。
河东王乔之为叶令也①,每月望②,常自诣台朝帝③,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显宗密令太史伺望之④。言其临至,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⑤。于是候凫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舄⑥。乃诏尚方诊视⑦,则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每当朝时,叶门下鼓不击自鸣,闻于京师。后天下玉棺于堂前,吏民推排,终不摇动。乔曰:天帝独欲召我耶?乃沐浴服饰寝其中⑧,盖便立覆。宿昔葬于城东⑨,土自成坟⑩。其夕,县中牛皆流汗喘乏,而人无知者。百姓为立庙,号叶君祠⑪,牧守每班录⑫,皆先谒拜之,吏民祈祷,无不如应,若有违犯,亦立能为祟⑬。帝乃迎取其鼓,置都亭下⑭,略无复声焉。或云,即古仙人王乔也⑮,是以干氏书之于神化⑯。
【注释】
①王乔: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人。汉明帝刘庄时,为叶令。有神术,每月朔望,常从叶县到都城朝见,明帝很奇怪他来得频繁且不见车骑。密令太史窥探,后来发现,每次等王乔到来时,都有双凫从东南飞来。每当朝时,叶县城门下鼓不击自鸣,闻于京师。
②望:月相名。农历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或十七日),地球运行到月球和太阳之间,当月亮和太阳的黄经相差一百八十度,太阳从西方落下,月亮正好从东方升起之时,地球上看见的月亮最圆满,这种月相叫望。
③台:古代中央政府的官署。常指御史台。后指朝廷。
④显宗:东汉明帝刘庄。光武帝刘秀第四子。在位期间,遵奉光武帝所立各项制度,法令分明,尊儒学,又注重经济发展,天下安平。太史:官名。汉时属太常,掌天时星历。
⑤凫:野鸭。
⑥舄(xì):鞋。
⑦尚方:古代制造帝王所用器物的官署。秦朝设置。为少府属官。诊视:察看。
⑧服饰:穿好衣服。
⑨宿昔:夜晚,夜里。
⑩土自成坟:地面上自然形成了一座高坟。坟,隆起的高土堆。
⑪叶君祠:《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一统志》称王乔祠在叶县(今河南叶县)南旧县北门外,与叶公庙所在处同,是有叶公庙,又有王乔祠,岂后人傅会为之乎?”
⑫牧守: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班录:授予禄位。班,颁布,授予。录,通“禄”。禄位。
⑬祟:神灵降下灾祸。
⑭都亭:都邑中的传舍。秦法,十里一亭。郡县治所则设置都亭。
⑮王乔:亦作王子乔、王子晋。相传为春秋周灵王太子,名晋。以直谏被废。相传好吹笙作凤凰鸣。有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预言于七月七日见于缑氏山巅。至期,其果乘白鹤至山头,举手以谢时人,数日而去。
⑯干氏:指干宝。字令升。东晋新蔡(今河南新蔡)人。所撰《搜神记》是我国志怪小说的代表作。神化:即干宝《搜神记·神化篇》。
【译文】
河东王乔当叶县县令,每月十五常亲自赴京朝见皇帝,皇帝见他常常来,却没有看到过车马,感到十分奇怪,就暗里叫太史监视他。太史报告说,他每次将到时,就有一对野鸭从东南方飞来。于是他们等候野鸭飞到时,就张开罗网去捉,但被网住的却是一只鞋子。于是皇帝叫尚方令仔细查验,发现这是近四年来赐给尚书属吏的鞋子。每当朝见皇帝时,叶县衙门下大鼓不击自鸣,京城都能听到。后来,上天在县堂前降下一口玉棺,无论人们怎样用力推都推不动。王乔说:天帝单单想召我去吧?于是就沐浴更衣,穿戴齐整躺入棺中,棺盖就马上自动盖上了。他夜里被安葬在城东,地面上自然形成了一座高坟。当天晚上,县里的牛都大汗淋漓,喘息力乏,人们都不知什么缘故。后来,百姓为他立庙,称之为叶君祠,州郡长官每当封爵授官时,都要先来庙里谒拜,官吏和民众前来祈祷,有求必应,如有违犯,也立即会有灾祸降临。后来,皇帝来迎取那面鼓,把它放在都亭下,但鼓从此再也不响了。有人说这就是古代仙人王乔,所以后来干宝把这件事写入《搜神记·神化篇》。
醴水又迳其城东与烧车水合①。水西出苦菜山②,东流侧叶城南,而下注醴水。醴水又东迳叶公庙北③,庙前有沈子高诸梁碑④。旧秦汉之世,庙道有双阙几筵⑤,黄巾之乱⑥,残毁颓阙,魏太和、景初中⑦,令长修饰旧宇,后长汝南陈晞⑧,以正始元年立碑⑨,碑字破落,遗文殆存,事见其碑。
【注释】
①烧车水:在今河南叶县南。
②苦菜山:一名黄城山。在今河南叶县西南。
③叶公庙:《水经注疏》熊会贞按:“《风俗通》二,叶公退老于叶,及其终也,叶人追思而立祠。……又《寰宇记》,叶公庙在叶县(今河南叶县)东北三里,唐仙州刺史张景洪建。盖屡重修矣。在今县南旧北门外。”
④沈子高诸梁碑:一作叶公子高诸梁碑。叶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曾在叶地治水开田,颇具政绩。
⑤双阙:两道高阙。阙,神庙、陵墓前竖立的石雕。几筵:几具和祭祀的筵席。
⑥黄巾之乱:东汉末年张角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缠黄巾而得名。184年,黄巾军在七州二十八郡同时起义。张角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黄巾军给东汉朝廷以极其沉重的打击,最终还是被统治者镇压而失败。
⑦太和、景初:均为三国魏明帝曹叡(ruì)的年号,分别为227—233年和237—239年。
⑧陈晞:三国魏汝南人。具体不详。
⑨正始元年:240年。正始,三国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
【译文】
醴水又流经城东与烧车水汇合。烧车水发源于西方的苦菜山,往东沿叶城南边流去,注入醴水。醴水又往东流经叶公庙北面,庙前有沈子高诸梁碑。从前秦汉时候,庙道上有两座门阙和祭席等物,黄巾之乱后,庙宇遭受破坏损毁了,魏太和、景初年间,县令重新修葺了旧庙,后任县官汝南陈晞于正始元年立碑,现在碑上的字迹已有几处破损,但遗文基本上还在,所记事迹可从碑上看到。
醴水又东与叶西陂水会。县南有方城山,屈完所谓楚国方城以为城者也。山有涌泉北流,畜之以为陂①,陂塘方二里。陂水散流,又东迳叶城南而东北注醴水。醴水又东注叶陂②,陂东西十里,南北七里,二陂并诸梁之所堨也③。陂水又东迳阳县故城北④,又东迳定陵城南⑤,东与芹沟水合⑥。其水导源叶县,东迳阳城北,又东迳定陵县南,又东南流注醴。其水迳流昆、醴之间⑦,缠络四县之中⑧,疑即吕忱所谓岘水也⑨。今于定陵更无别水,惟是水可当之。醴水东迳郾县故城南,左入汝。《山海经》曰:醴水东流注于涀水也。
【注释】
①陂:陂塘,湖泊。
②叶陂:《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方舆纪要》,东陂在叶县(今河南叶县)东,引《志》云,东西十里,南北七里,亦本此为说。在今县东南。”
③诸梁:即叶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堨(è):谓筑堨截水。
④(wǔ)阳县:亦作舞阳县。秦置,属颍川郡。在今河南舞阳西北。因在舞水之阳,故名。三国魏属襄城郡。
⑤定陵:即定陵县。西汉置,属颍川郡。治所即今河南舞阳北五十里后古城。西晋属襄城郡。北魏皇兴元年(467)改置北舞阳县。
⑥芹沟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水自今叶县南,东至郾城县(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区)东北,入澧河。”
⑦昆:即昆水。今灰河,一名辉河。为汝水支流。源出今河南鲁山县东南,东流经叶县南,至舞阳北舞渡,北入汝水。
⑧缠络:缠绕,萦绕。
⑨吕忱:字伯雍。任城(今山东济宁东南)人。晋文字学家,官义阳王典祠令。撰《字林》七卷。岘(xiàn)水:具体未详。《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大典》本作‘涀’。”杨守敬按:“而道元之涀水为无著矣。《汉志》《说文》并云,澧水入汝,此云注涀者,盖合涀以入汝也。”
【译文】
醴水又往东流,与叶县的西陂水汇合。县南有座方城山,就是屈完所说楚国以方城为城的那座山。山上有泉水涌出,往北流,积聚成陂塘,陂塘方圆二里。陂水散流,又往东流经叶城南面,然后往东北注入醴水。醴水又往东流注入叶陂,这个陂塘东西十里,南北七里,两个陂塘都是叶公诸梁所筑。陂水又往东流经阳县老城北面,又往东流经定陵城南面,东流与芹沟水汇合。芹沟水导源于叶县,往东流经阳城北面,又往东流经定陵县南面,然后往东南流,注入醴水。这支水流经昆水、醴水之间,弯弯曲曲地流过四县,可能就是吕忱所说的岘水。今天看来,在定陵再没有别的河流了,只有此水才可视为与岘水相当。醴水往东流经郾县老城南面,向左流注入汝水。《山海经》说:醴水往东流,注入涀水。
汝水又东南流迳邓城西①。《春秋左传·桓公二年》②,蔡侯、郑伯会于邓者也③。
【注释】
①邓城:春秋蔡邑。即今河南漯河市东南召陵区邓店。
②桓公二年:前710年。
③郑伯:即郑庄公寤生。郑武公掘突之子。其国国君为伯爵,故又称为郑伯。
【译文】
汝水又往东南流经邓城西面。《春秋左传·桓公二年》,蔡侯、郑伯在邓相会,就是这个邓城。
汝水又东南流,水注之①。
【注释】
①水:即舞水。古汝水支流。故道在今河南舞钢和西平境内。
【译文】
汝水又往东南流,水注入。
又东南过汝南上蔡县西①,
汝南郡,楚之别也②,汉高祖四年置③,王莽改郡曰汝汾。县,故蔡国④,周武王克殷,封其弟叔度于蔡。《世本》曰⑤:上蔡也。九江有下蔡⑥,故称上。《竹书纪年》曰:魏章率师及郑师伐楚⑦,取上蔡者也。永初元年⑧,安帝封邓骘为侯国⑨。
【注释】
①汝南:即汝南郡。西汉高帝四年(前203)置。治所在上蔡县(今河南上蔡西南)。东汉徙治平舆县(今河南平舆北)。三国魏徙治新息县(即今河南息县)。上蔡县:战国楚置。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5)入秦,属陈郡。治所在今河南上蔡城关一带。西汉属汝南郡。
②楚之别:《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语未详。”
③汉高祖四年:前203年。
④蔡国:周诸侯国名。在今河南上蔡城关一带。
⑤《世本》:书名。撰者不详,成书时代亦不可考。该书记录自黄帝以来至春秋帝王公卿大夫的氏姓、世系、都邑、器物的制作和发明等。
⑥九江:指九江郡。战国秦置。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下蔡:即下蔡县。战国楚置。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入秦,属泗水郡。治所在今安徽凤台。西汉属沛郡。东汉属九江郡。
⑦魏章:本为魏将,后投奔秦国,侍奉秦惠文王。后得樗里疾之助,大败楚军于丹阳(今河南淅川东南丹水之阳),夺取了汉中之地。秦武王立,他与张仪一同被逐出秦国,返魏,后卒于魏。
⑧永初元年:107年。永初,东汉安帝刘祜(hù)的年号(107—113)。
⑨安帝:东汉皇帝刘祜。清河孝王刘庆之子。年十岁,好学史书。殇帝崩,奉太后诏,至洛阳即皇帝位,由邓太后执政,外戚邓骘为大将军。邓骘(zhì):字昭伯。邓禹之孙,邓训之子,邓太后之兄。殇帝崩,邓太后与骘等定策立安帝。建光元年(121),邓太后卒,邓氏家族被人诬陷欲废安帝,骘徙封为罗侯,不久免官,他不甘其辱,绝食而死。
【译文】
汝水又往东南流过汝南郡上蔡县西面,
汝南郡原属楚国的领域,汉高祖四年设置该郡,王莽时改郡名为汝汾。上蔡县就是旧时的蔡国,周武王征服殷后,把蔡封给他的弟弟叔度。《世本》说:这是上蔡。因为九江有个下蔡,所以这里称上蔡。《竹书纪年》说:魏章率军并联合郑军攻楚,夺取上蔡。永初元年,安帝将上蔡封给邓骘,立为侯国。
汝水又东迳悬瓠城北①。王智深云②:汝南太守周矜起义于悬瓠者是矣。今豫州刺史汝南郡治③。城之西北,汝水枝别左出,西北流,又屈西东转,又西南会汝,形若垂瓠④。耆彦云⑤:城北名马湾,中有地数顷,上有栗园,栗小,殊不并固安之实也⑥,然岁贡三百石,以充天府⑦。水渚即栗州也,树木高茂,望若屯云积气矣。林中有栗堂、射埻甚闲敞⑧,牧宰及英彦多所游薄⑨。其城上西北隅,高祖以太和中幸悬瓠⑩,平南王肃起高台于小城⑪,建层楼于隅阿⑫,下际水湄⑬,降眺栗渚,左右列榭,四周参差竞跱⑭,奇为佳观也。
【注释】
①悬瓠城:一作悬壶城。在今河南汝南县。
②王智深:字云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朝齐史学家。齐武帝时,命智深撰《宋纪》,书成三十卷。
③豫州刺史汝南郡治:《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地形志》,刘义隆置司州,治悬瓠城。皇兴中改豫州。汝南郡与州同治。”
④垂瓠:垂下的瓠瓜。
⑤耆彦:德高望重的老者。
⑥固安之实:固安的板栗。固安,即固安县。北魏改故安县置。故安县,西汉置,属涿郡。治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东贯城。三国魏属范阳郡。西晋属范阳国。北魏移治今易县东南西贯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通鉴》梁普通七年,魏都督于荣等击杜洛周将曹纥真于栗园。胡(三省)《注》,栗园当在固安县界,固安之栗,天下称之。此郦氏所以言栗独推固安也。”
⑦充:备办,供给。天府:原为周官名。掌祖庙之守藏,后泛指朝廷藏物之府库或图籍档案库。
⑧射埻(zhǔn):土筑的箭靶。
⑨牧宰:泛指州县长官。州官称牧,县官称宰。英彦:才俊之人。游薄:游玩停泊。薄,通“泊”。停泊。
⑩高祖:此指北魏孝文帝元宏。在位期间实行改革,经济上推行均田制,政治上实行俸禄制,习俗上以汉化为中心。太和: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年号(477—499)。
⑪平南:即平南将军。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名相王导之后。少而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初仕南齐,后奔魏,深得孝文帝器重。
⑫隅阿(yú ē):弯曲处。
⑬际:连接,靠近。水湄:水边。
⑭跱(zhì):同“歭”。独立,特立。
【译文】
汝水又往东流经悬瓠城北面。王智深说:汝南太守周矜在悬瓠起义,就是这地方。今天,悬瓠是豫州刺史和汝南郡的治所。城的西北面,汝水的一条支流从左边分出,往西北流,又西折东转,又往西南流,与汝水汇合,河道弯曲状如垂下的瓠瓜。老年人说:城北名叫马湾,湾中有土地数顷,还有个栗园,栗子很小,与固安的栗子相比差得远了,但每年上贡三百石,以充实朝廷的府库。这个水渚就是栗州,渚上树木参天,树荫茂密,望去好像屯集了一片云气。树林中有个栗堂、靶场,十分幽静宽敞,当地州县长官和才俊之人常来这里游乐。高祖在太和年间,曾巡幸悬瓠城,平南将军王肃在小城的拐角处修筑高台,建造层楼,下临水滨,俯眺栗渚,左右两边是水榭,四周景物参差竞峙,堪称胜景了。
又东南过平舆县南①,
溱水出浮石岭北青衣山②,亦谓之青衣水也,东南迳朗陵县故城西③。应劭曰:西南有朗陵山④,县以氏焉。世祖建武中⑤,封城门校尉臧宫为侯国也⑥。溱水又南屈迳其县南,又东北迳北宜春县故城北⑦,王莽更名之为宜孱也。豫章有宜春⑧,故加北矣。元初三年⑨,安帝封后父侍中阎畅为侯国⑩。溱水又东北迳马香城北⑪,又东北入汝。
【注释】
①平舆县:战国楚置。后入秦,属秦郡。治所在今河南平舆北四十里。西汉为汝南郡治。三国魏属汝南郡。
②溱(zhēn)水:即今河南确山县西南溱头河。浮石岭:亦名确山。在今河南确山县东南二里。
③朗陵县:西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确山县西南三十五里任店。
④朗陵山:在今河南确山县南。
⑤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25—56)。
⑥城门校尉:官名。汉代京师城防官。西汉始置,东汉因之。掌京师城门屯兵及启闭,下属有司马、十二城门侯。臧宫:字君翁。颍川郏(今河南郏县)人。从光武帝刘秀征战,诸将多称其勇。建武十五年(39),定封朗陵侯。
⑦北宜春县:东汉改宜春侯国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汝南县西南六十里。
⑧豫章:即豫章郡。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分九江郡置。治所在南昌县(今江西南昌东)。宜春:即宜春县。西汉高帝六年(前201)置,属豫章郡。治所即今江西宜春。
⑨元初三年:116年。元初,东汉安帝刘祜(hù)的年号(114—120)。
⑩后:此指安思阎皇后。阎畅: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西)人。东汉官吏。封北宜春侯。
⑪马香城:一作马乡城。即今河南汝南南五十里梁祝镇。
【译文】
汝水又往东南流过平舆县南面,
溱水发源于浮石岭北面的青衣山,又称为青衣水,往东南流经朗陵县老城西面。应劭说:西南有朗陵山,朗陵就是因山而得名的。世祖建武年间,将该县封给城门校尉臧宫,立为侯国。溱水又向南转弯流往县南,又往东北流经北宜春县老城北面,王莽时改名为宜孱。豫章也有个宜春,因此这里加上北字。元初三年,安帝将这地方封给皇后之父侍中阎畅,立为侯国。溱水又往东北流经马香城北面,又往东北注入汝水。
汝水又东南迳平舆县南,安成县故城北①。王莽更名至成也。汉武帝元光六年②,封长沙定王子刘苍为侯国矣③。
【注释】
①安成县:三国魏改安城侯国为安城县。西晋改安成县,属汝南国。治所在今河南汝南县东南七十里北胡。
②元光六年:前129年。元光,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34—前129)。
③刘苍: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封安成侯。
【译文】
汝水又往东南流经平舆县南面,安成县老城北面。安成,王莽时改名为至成。汉武帝元光六年,将安成封给长沙定王的儿子刘苍,立为侯国。
汝水又东南,陂水注之①。水首受慎水于慎阳县故城南陂②,陂水两分。一水自陂北绕慎阳城四周城堑③。颍川荀淑遇县人黄叔度于逆旅④,与语移日⑤,曰:子,吾师表也。范奕论曰⑥:黄宪言论风旨,无所传闻。然士君子见之者,靡不服深远,去疵吝⑦,将以道周性全⑧,无得而称乎⑨。堑水又自渎东北流注北陂。一水自陂东北流积为鲖陂,陂水又东北又结而为陂,世谓之窖陂。陂水上承慎阳县北陂,东北流积而为土陂。陂水又东为窖陂,陂水又东南流注壁陂,陂水又东北为太陂,陂水又东入汝。
【注释】
①陂水:当作汶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明抄本、黄本并作汶水注之。《隋志》,慎阳有汶水。《明一统志》,汶水在汝宁府城(今河南汝南)南七十里。水自青龙陂入汝,今称汶口,即此水也。”译文从之。
②首受:源头接纳。慎水:在今河南正阳北。东南至息县附近入淮河。一说为清水河。慎阳县:西汉高帝十一年(前196)置,为侯国,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正阳北江口集。南朝宋初改为真阳县。后复为慎阳县。
③城堑:护城河。
④荀淑:字季和。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官吏。荀卿十一世孙。少有高行,博学而不好章句。当世名贤李固、李膺等皆师宗之。梁太后临朝,讥刺贵倖,为大将军梁冀所忌,出补朗陵侯相。莅事明理,称为神君。后弃官归,闲居养志。年六十七卒。黄叔度:即黄宪,字叔度。汝南慎阳(今河南正阳北)人。东汉名士。世贫贱,父为牛医。当时名流陈蕃、周举、郭泰皆倾心佩服。宪初举孝廉,又辟公府,友人劝其仕,宪亦不拒之,暂到京师而还,竟无所就,年四十八终,天下号曰“征君”。逆旅:客舍,旅馆。
⑤移日:太阳发生了移动。指时间很长。
⑥范奕:当为“范晔”。《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大典》本仍作‘晔’。”译文从之。
⑦疵(cī)吝:缺点,过失。
⑧道周性全:道德全备,性格纯一。
⑨无得而称:《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原书‘得’作‘德’。”李贤《后汉书注》:“无德而称,言其德大无能名焉。”意为:品德广大,不能用言语表达出来。
【译文】
汝水又往东南流,汶水注入。汶水上口在慎阳县老城旁的南陂引入慎水,陂水分为两条。一条从陂北流出,环绕慎阳城四周的城濠。颍川荀淑曾在客舍里遇到本县同乡黄叔度,与他交谈了很久,对他说:您可以做我的表率啊。范晔评论说:黄宪言论中的意旨,没有流传下来。但凡见过他的有才德之士,无不佩服他思想的深远,并借以克服自身的缺点和错误,从而使道德全备、性格纯一,品德广大,不能用言语表达出来。城壕水又从渠中流向东北,注入北陂。另一条水从陂塘东北流出,积聚成鲖陂,陂水又往东北流,又积聚成一个陂塘,人们称之为窖陂。陂水上游承接慎阳县的北陂,往东北流,积聚成土陂。陂水又往东流,就是窖陂;陂水又往东南流,注入壁陂;陂水又往东北流,是太陂;陂水又往东流,注入汝水。
汝水又东南迳平陵亭北①,又东南迳阳遂乡北②。
【注释】
①平陵亭:《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亭当在今新蔡县(今河南新蔡)西南。”
②阳遂乡:《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乡亦当在今新蔡县西南。”
【译文】
汝水又往东南流经平陵亭北面,又往东南流经阳遂乡北面。
汝水又东迳栎亭北①。《春秋》之棘栎也②。杜预曰:汝阴新蔡县东北有栎亭③。今城在新蔡故城西北,城北半沦水。
【注释】
①栎亭:即春秋楚栎邑。在今河南新蔡西北。
②棘:春秋楚邑。在今河南永城西北。栎:春秋楚东鄙。在今河南新蔡西北。《左传·昭公四年》:“冬,吴伐楚,入棘、栎、麻,以报朱方之役。”
③汝阴:即汝阴郡。三国魏景初二年(238)置,属豫州。治所在汝阴县(今安徽阜阳)。新蔡县:战国秦置,属陈郡。治所即今河南新蔡县。西汉属汝南郡。西晋属汝阴郡。
【译文】
汝水又往东流经栎亭北面。栎亭,《春秋》之棘栎的栎。杜预说:汝阴郡新蔡县东北有栎亭。今天此城在新蔡县老城西北,城北一半已沉入水中。
汝水又东南迳新蔡县故城南。昔管、蔡间王室①,放蔡叔而迁之。其子胡,能率德易行②,周公举之为卿士③,以见于王,王命之以蔡,申吕地也④,以奉叔度祀,是为蔡仲矣⑤。宋忠曰⑥:故名其地为新蔡,王莽所谓新迁者也。世祖建武二十八年⑦,封吴国为侯国⑧。《汝南先贤传》曰⑨:新蔡郑敬⑩,字次都,为郡功曹⑪。都尉高懿厅事前有槐树⑫,白露类甘露者。懿问掾属⑬,皆言是甘露,敬独曰:明府政未能致甘露⑭,但树汁耳。懿不悦,托疾而去。
【注释】
①管:即管叔,一作关叔。周初三监之一。名鲜,周武王弟。武王灭商后,封于管(都今河南郑州)。武王去世,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他和蔡叔等不满,散布流言,诬蔑周公谋杀成王,窃夺王位。之后勾结武庚叛乱,被周公旦平定,杀死。一说自杀。蔡:即蔡叔,名度。文王第五子,武王弟。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与管叔、武庚联合东夷作乱,周公讨平之,被放逐。
②率:遵循。德:这里指祖上的德行。行:这里指其父蔡叔之品行。
③周公:指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之弟。辅佐武王灭商纣王。成王即位,周公摄政。平定武庚、管叔、蔡叔之叛乱。营雒邑为东都,天下大治。卿士:周王朝的执政者。辅助天子治理全国政务。
④申吕地:《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因新蔡是吕地,而连言申,与上《春秋》之棘、栎也一例。”申,西周封国。姜姓。在今河南南阳北二十里。吕,西周封国。姜姓。在今河南南阳西三十里。
⑤蔡仲:蔡是国名,仲是字,名胡,姬姓。周文王之孙,蔡叔度之子,周武王之侄。西周时期诸侯国蔡国第二任国君,亦称蔡仲胡。
⑥宋忠:字仲子。南阳章陵(今湖北枣阳)人。东汉末年大儒。建安中,荆州牧刘表立学官,以忠等撰《五经章句》。有《周易注》十卷,亡佚。王肃、尹默、李撰等先后从之受学。
⑦建武二十八年:52年。建武,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25—56)。
⑧吴国:东汉初将领吴汉之子。封新蔡侯。
⑨《汝南先贤传》:书名。三国魏晋时汝南人周斐撰。是我国古代地记、郡书的代表之作,为范晔撰写《后汉书》的重要取材来源之一,郦道元《水经注》亦多引。
⑩郑敬:字次都。新蔡(今河南新蔡)人。清志高世,光武连征不到。素与郅恽厚,郅恽邀其与之从政,郑敬谢绝。
⑪郡功曹:官名。汉代郡守属吏有功曹,为郡守自选之属吏中地位较高者,主选署功劳,议论赏罚,为郡守的左右手。
⑫都尉:官名。汉以后地方武官。西汉景帝时改地方郡尉曰都尉,掌统郡兵,佐太守主一郡武事,防备盗贼,有治所、属官,以时巡行属县,主持立秋时的都试,有兵事则将兵以行,平时位任甚尊,太守缺时,代行太守之职。高懿:具体不详。厅事:官署视事问案的厅堂。
⑬掾(yuàn)属:佐治的官吏。汉代自三公至郡县,都有掾属。人员由主官自选,不由朝廷任命。魏晋以后,改由吏部任免。
⑭明府:汉魏以来对郡守牧尹的尊称。又称明府君。
【译文】
汝水又往东南流经新蔡县老城南面。从前管叔、蔡叔两人离间周王室,蔡叔被放逐,迁到这里。他的儿子胡,遵循祖德,改变父行,周公推荐胡做卿士,带他朝见成王,成王以原属申吕的蔡封他,让他掌管对叔度的祭祀,这就是蔡仲。宋忠说:因为这缘故,所以把这地方称作新蔡,也就是王莽时的新迁。世祖建武二十八年,将新蔡封给吴国,立为侯国。《汝南先贤传》说:新蔡郑敬,字次都,为郡功曹。都尉高懿官署厅前有槐树,树上的白露看来有点像甘露。高懿同下属,都说是甘露,只有郑敬一人却说:您的政绩还不能使天降甘露,这只不过是树汁罢了。高懿很不高兴,借口身体不适离开了。
汝水又东南,左会澺水①。水上承汝水别流于奇頟城东②,东南流为练沟。迳召陵县西③,东南流注,至上蔡西冈北为黄陵陂④。陂水东流,于上蔡冈东为蔡塘⑤,又东迳平舆县故城南⑥,为澺水。县,旧沈国也⑦,有沈亭。《春秋·定公四年》⑧,蔡灭沈,以沈子嘉归,后楚以为县。《史记》曰:秦将李信攻平舆⑨,败之者也。建武三十年⑩,世祖封铫统为侯国⑪。本汝南郡治。昔费长房为市吏⑫,见王壶公悬壶郡市⑬,长房从之,因而自远同入此壶⑭,隐沦仙路,骨谢怀灵⑮,无会而返,虽能役使鬼神,而终同物化⑯。城南里余有神庙,世谓之张明府祠⑰,水旱之不节则祷之⑱。庙前有圭碑⑲,文字紊碎,不可复寻,碑侧有小石函。按《桂阳先贤画赞》⑳,临武张熹(21),字季智,为平舆令。时天大旱,熹躬祷雩(22),未获嘉应,乃积薪自焚,主簿侯崇、小吏张化从熹焚焉(23)。火既燎,天灵感应,即澍雨(24),此熹自焚处也。
【注释】
①澺(yì)水:即今河南西平、上蔡以下的洪河。源出河南方城之牛心山,至新蔡与汝河会。
②奇頟(é)城:在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区东南。北魏置颍川郡(又称南颍川郡)于此。
③召陵县:西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东召陵镇。西晋改为邵陵县。
④上蔡西冈:《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元和志》,蔡冈,在上蔡县(今河南上蔡)东十里,周回五十里,疑上蔡西冈北当作上蔡冈西北,与下上蔡冈东对文。冈在今上蔡县东,陂当在县北。”
⑤蔡塘:《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塘在今上蔡县东。”
⑥平舆县:战国楚置。后入秦,属秦郡。治所在今河南平舆北四十里。西汉为汝南郡治。三国魏属汝南郡。
⑦沈国:春秋属蔡,战国时为楚邑。汉置县,为汝南郡治。
⑧定公四年:前506年。
⑨李信:战国秦将。年少壮勇。始皇时为将,尝以数千兵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后与王翦争勇,击楚,先胜后败。
⑩建武三十年:54年。
⑪世祖封铫(yáo)统为侯国:郦道元记载铫统封平舆侯,但《后汉书·铫期传》载,铫统封建平侯。铫统,东汉初将领铫期之子。
⑫费长房:汝南(治今河南上蔡东南)人。曾为市掾。后随一卖药老翁入深山学道。道成,能医治众病,鞭笞百鬼,驱使社公。后为众鬼所杀。
⑬王壶公:即《后汉书·方术传·费长房》中所记载的“卖药老翁”,为得道的仙人。悬壶:本指悬挂一壶。后谓行医卖药。《后汉书·方术传·费长房》:“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
⑭自远:《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朱之臣云:自远字,自是仙凡之隔。”
⑮骨谢:脱胎换骨。谢,这里指改换。怀灵:身怀灵异之术。
⑯终同物化:最终如常人一样死亡。物化,死亡。指费长房为众鬼所杀。
⑰张明府祠:《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寰宇记》,平舆县张熹庙,后人感德而庙存。今张明府庙在汝阳县(今河南汝南)东关外二里许。”
⑱不节:不守节令。这里指水旱失常。
⑲圭(guī)碑:圭形的墓碑。圭,古代帝王诸侯举行礼仪时所用的玉器,上尖下方。
⑳《桂阳先贤画赞》:《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书钞》三十五引作《桂阳先贤传》。《隋志》,《桂阳先贤画赞》一卷,吴左中郎张胜撰。两《唐志》作五卷。”桂阳,即桂阳郡。汉高帝置。治所在郴县(今湖南郴州)。先贤,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画赞,文体名。以赞颂画像中的人物为主旨。
(21)临武:即临武县。西汉置,属桂阳郡。治所在今湖南临武东十五里古城渡。
(22)祷雩(yú):祈雨。雩,古代求雨的祭礼。
(23)主簿(bù):官名。汉代御史台及郡县官署多置。主管文书、薄籍及印鉴。至魏晋时渐为将帅重臣的主要僚属,参与机要,总领府事。侯崇:具体不详。小吏:一作小史。古小官名。掌邦国之志、贵族世系以及礼仪等事。汉以后为尚书令史或地方官一般属吏之称。张化:具体不详。
(24)澍(shù)雨:大雨,暴雨。
【译文】
汝水又往东南流,在左边汇合了澺水。澺水上游在奇頟城东承接汝水分支,往东南流,叫练沟。经过召陵县西面,往东南流,到上蔡西冈北面就是黄陵陂。陂水往东流,在上蔡冈东积成蔡塘,又往东流经平舆县老城南面,才叫澺水。平舆县是昔日的沈国,有沈亭。《春秋·定公四年》,蔡灭沈,把沈子嘉掳去,后来楚国把这一地方设立为县。《史记》说:秦将李信攻平舆,击败守军。建武三十年,世祖把这地方封给铫统,立为侯国。这里本来是汝南郡的治所。从前,费长房当市吏,看见王壶公把壶挂在郡里的市场上,费长房就跟着他,因而自离尘世和他一同进入壶中,从此他就隐遁修仙,脱胎换骨,身怀灵气,但没学成就返回人间,虽然能遣使鬼神,但最后还是死了。城南一里余有神庙,世人称之为张明府祠,每逢水旱失常,人们就在那里祈祷。庙前有一块上尖下方的石碑,碑上文字剥落破损,已看不清楚了,碑旁有一个小石匣。查考《桂阳先贤画赞》,临武张熹,字季智,当平舆县令。当时天正大旱,张熹亲自设祭祈求降雨,但并无灵验,于是他就堆了柴垛自焚,主簿侯崇、小吏张化也跟他一起自焚。大火熊熊烧起来时,上天的神灵受了感动,立即降了一场大雨,这里就是张熹自焚的地方。
澺水又东南,左迤为葛陂①,陂方数十里,水物含灵,多所苞育②。昔费长房投杖于陂,而龙变所在也③。又劾东海君于是陂矣④。陂水东出为鲖水⑤,俗谓之三丈陂,亦曰三严水,水迳鲖阳县故城南⑥。应劭曰:县在鲖水之阳⑦。汉明帝永平中⑧,封卫尉阴兴子庆为侯国也⑨。县有葛陵城⑩。建武十五年⑪,更封安成侯铫丹为侯国⑫。城之东北有楚武王冢⑬,民谓之楚王琴⑭。城北祝社里下⑮,土中得铜鼎,铭云:楚武王。是知武王隧也⑯。鲖陂东注为富水⑰,水积之处,谓之陂塘⑱,津渠交络⑲,枝布川隰矣⑳。澺水自葛陂东南迳新蔡县故城东(21),而东南流注于汝。
【注释】
①葛陂:在今河南新蔡西北七十里。上承澺水(今洪河),东出为铜水、富水(今堙)等注入淮河。周围三十里。今堙。
②苞育:孕育,养育。
③龙变所在:《后汉书·方术传·费长房》:“长房辞归,翁与一竹杖,曰:‘骑此任所之,则自至矣。既至,可以杖投葛陂中也。’……即以杖投陂,顾视则龙也。”
④又劾东海君于是陂:《后汉书·方术传·费长房》:“后东海君来见葛陂君,因淫其夫人,于是长房劾系之三年,而东海大旱。长房至海上,见其人请雨,乃谓之曰:‘东海君有罪,吾前系于葛陂,今方出之使作雨也。’于是雨立注。”东海君,掌管东海之海神。
⑤鲖(tóng)水:俗谓之三丈陂,亦曰三严水。在今安徽临泉西鲖城镇南。
⑥鲖阳县:西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即今安徽临泉西五十里鲖城镇。
⑦鲖水之阳:鲖水北边。阳,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⑧永平:东汉明帝刘庄的年号(58—75)。
⑨阴兴:字君陵。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东汉外戚。交友有方,唯知荐贤不计仇隙,迁侍中,赐爵关内侯。后帝欲封之,固辞不受。姊问其故,答谓外戚之患在于不知谦退。庆:即阴兴之子阴庆。封为鲖阳侯。阴庆推田宅财物悉与弟。明帝以庆义让,擢为黄门侍郎。
⑩葛陵城:即葛陂城。在今河南新蔡西北五十里。
⑪建武十五年:39年。
⑫封安成侯铫(yáo)丹为侯国:《后汉书·铫期传》:“子丹嗣。……后徙封丹葛陵侯。”《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后汉书·铫期传》,建武十年卒,子丹嗣封安成侯,后徙封葛陵侯,不言十五年,此本他家《后汉书》。”
⑬楚武王:芈姓,名熊通。春秋时楚国国君。若敖孙,蚡冒弟。弑蚡冒子而代立。后伐随国。随人至周,代楚武王向周王室求尊号,周王不许,熊通怒而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结盟而去。后复攻随,死于军中。
⑭琴:《水经注》卷三十二:“楚人谓冢为琴。”
⑮祝社里:里弄名。具体不详。
⑯武王隧:武王的墓道。隧,墓道。
⑰富水:当在今安徽阜阳一带。
⑱陂塘:《水经注疏》熊会贞按:“陂在今阜阳县(今安徽阜阳)西。”
⑲津渠:水流沟渠。交络:纵横交错。
⑳川隰(xí):平野与低湿之地。
(21)新蔡县:战国秦置,属陈郡。治所即今河南新蔡。西汉属汝南郡。西晋属汝阴郡,惠帝时为新蔡郡治。
【译文】
澺水又往东南流,左边分支流出,就是葛陂,这个陂湖方圆数十里,水生的动物都含有灵气,湖里所藏所生的东西很多。这里就是费长房把手杖投到湖里,手杖变成龙的地方。他又在这里弹劾扣留东海君。湖水往东流出叫鲖水,俗称三丈陂,也叫三严水,此水流经鲖阳县老城南面。应劭说:鲖阳县在鲖水北边。汉明帝永平年间,把鲖阳封给卫尉阴兴的儿子阴庆,立为侯国。鲖阳县有葛陵城。建武十五年,把这地方改封给安成侯铫丹,立为侯国。城的东北有楚武王墓,民间称之为楚王琴。在城北祝社里下的土中,挖出了一只铜鼎,上有铭文题着:楚武王。由此可知这是武王墓的隧道。鲖陂水往东流叫富水,流水积聚之处叫陂塘,这里沟渠交错,遍布这一片低洼地。澺水从葛陂往东南流经新蔡县老城东面,往东南流,注入汝水。
汝水又东南迳下桑里①,左迤为横塘陂②,又东北为青陂者也③。
【注释】
①下桑里:在今河南新蔡东。《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左传·成六年》,楚御晋桑隧。杜《注》,朗陵县(今河南确山县)东有桑里,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此《注》叙汝水东南迳新蔡(今河南新蔡),又东南迳下桑里,则在新蔡东,盖对桑里言,故称下。”
②迤:曲折流淌。横塘陂:《水经注疏》熊会贞按:“陂在今新蔡县东。”
③青陂:当在今河南新蔡一带。《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下青陂在汝水南,此青陂在汝水北,对下青陂作北青陂,似不误。”
【译文】
汝水又往东南流经下桑里,向左分支流出是横塘陂,又往东北流是青陂。
汝水又东南迳壶丘城北①,故陈地②。《春秋左传·文公九年》③,楚侵陈,克壶丘,以其服于晋是也。
【注释】
①壶丘城:古邑名。故址在今河南新蔡东南。
②陈:周诸侯国名。妫姓。都宛丘(今河南周口淮阳区东南)。
③文公九年:前618年。
【译文】
汝水又往东南流经壶丘城北面,这里旧时是陈的地方。《春秋左传·文公九年》,楚国入侵陈,攻下壶丘,这是因为陈臣服于晋。
汝水又东与青陂合。水上承慎水于慎阳县之上慎陂①。右沟,北注马城陂②,陂西有黄丘亭③。陂水又东迳新息亭北④,又东为绸陂。陂水又东迳新息县⑤,结为墙陂。陂水又东迳遂乡东南而为壁陂。又东为青陂,陂东对大吕亭⑥。《春秋外传》曰⑦:当成周时⑧,南有荆蛮、申、吕⑨,姜姓矣⑩,蔡平侯始封也⑪。西南有小吕亭⑫,故此称大也。侧陂南有青陂庙,庙前有陂。汉灵帝建宁三年⑬,新蔡长河南缑氏李言⑭,上请修复青陂,司徒臣训、尚书臣袭奏可洛阳宫⑮,于青陂东塘南树碑,碑称青陂在县坤地⑯,源起桐柏淮川⑰,别流入于潺湲⑱,迳新息墙陂,衍入褒信界⑲,灌溉五百余顷。陂水又东分为二水,一水南入淮,一水东南迳白亭北,又东迳吴城南⑳。《史记》:楚惠王二年(21),子西召太子建之子胜于吴(22),胜入居之,故曰吴城也。又东北屈迳壶丘东而北流,注于汝水,世谓之薄溪水(23)。汝水又东迳褒信县故城北而东注矣。
【注释】
①慎水:在今河南正阳北。慎阳县:西汉高帝十一年(前196)置。为侯国,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正阳北江口集。南朝宋初改为真阳县。后复为慎阳县。上慎陂:在今河南正阳东。
②马城陂:当在今河南正阳一带。
③黄丘亭:《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亭当在今正阳县(今河南正阳)东北。”
④新息亭:《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亭当在今新息县(今河南息县)西北。”
⑤新息县:西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即今河南息县。魏晋为汝南郡治。
⑥大吕亭:《水经注疏》熊会贞按:“《续汉志》,新蔡有大吕亭……新蔡,古吕国。亭在今新蔡县(今河南新蔡)东。”
⑦《春秋外传》:书名。即《国语》。相传春秋左丘明撰,实成于战国时期。二十一卷。国别史。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语。全书以着重记述人物言论为特征,对当时政治、外交、军事亦有所述。
⑧成周:指周公辅佐成王的兴盛时期。
⑨荆蛮:古代中原人对楚、越或南人的称呼。申:西周封国。姜姓。在今河南南阳北二十里。吕:西周封国。姜姓。在今河南南阳西三十里。
⑩姜姓:炎帝生于姜水,因生以为姓。《国语集解》:“荆蛮,芈姓之蛮,鬻熊之后。申、吕,姜姓也。”
⑪蔡平侯:姬姓,名庐,景侯少子,灵侯之弟。春秋时蔡国国君。周景王十六年(前529),由楚平王所立。
⑫小吕亭:《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淯水篇》,新蔡(今河南新蔡)有小吕亭。当在县西南。”
⑬建宁三年:170年。建宁,东汉灵帝刘宏的年号(168—172)。
⑭缑(gōu)氏:春秋时为周缑氏邑。在今河南偃师东南。战国时改置缑氏县。后属韩。秦昭襄王四十六年(前261)入于秦,属三川郡。李言:具体不详。
⑮司徒:官名。东汉时掌教化。臣训:即许训。字季师。平舆(今河南平舆)人。尚书:官名。秦为少府属官,汉因之,主收受奏章,出宣诏命。汉成帝置尚书五人,开始分曹办事,地位逐渐提高。臣袭:即闻人袭。字定卿。沛国(治今安徽濉溪西北)人。
⑯坤地:此指新息县(今河南息县)西南。《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坤,西南。此云在县坤地,是以卦名命四维也。”
⑰桐柏:即桐柏山。在今河南桐柏县西南。淮川:即淮河。古四渎之一,源出河南桐柏山。
⑱潺湲(chán yuán):此指一条绵延不绝的水流。
⑲衍:散布,散流。褒信:即褒信县。东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即今河南息县东北七十里包信。三国魏属汝阴郡。
⑳吴城:故城在今河南新蔡。
(21)楚惠王二年:前487年。楚惠王,芈姓,名熊章。春秋时楚国国君。楚昭王之子。楚惠王二年,子西召故平王太子建之子胜于吴,以为巢大夫,号曰白公。后白公劫惠王,置之高府,欲弑之。白公自立为王。逢叶公诸梁子高来救楚,楚惠王之徒与共攻白公,杀之。惠王乃复位。灭陈、蔡、杞三国,广地至泗上。
(22)子西:春秋末年楚国令尹。楚平王之庶弟,死于白公之难。太子建:楚平王子。胜:楚平王孙,太子建子,号为白公。
(23)薄溪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水自今正阳县(今河南正阳)东,迳新息县(今河南息县),又东北至新蔡县(今河南新蔡)东南,入南汝。”
【译文】
汝水又往东流,与青陂汇合。青陂水上游在慎阳县的上慎陂承接慎水。右沟往北流,注入马城陂,马城陂西有个黄丘亭。陂水又往东流经新息亭北面,又往东流是绸陂。陂水又往东流经新息县,积成墙陂。陂水又往东流经遂乡东南,形成壁陂。又往东流积成青陂,青陂东对大吕亭。《春秋外传》说:成周的时候,南面有荆蛮、申、吕,都姓姜,最初受封在这里的是蔡平侯。因西南有小吕亭,所以这里称为大吕亭。陂塘旁边,南有青陂庙,庙前有池塘。汉灵帝建宁三年,河南缑氏李言任新蔡县官,向朝廷请求修复青陂,司徒许训、尚书闻人袭在洛阳宫向皇帝上奏获准,在青陂东塘南面立碑,碑文说青陂坐落在该县西南,发源于桐柏山的淮川,一条分支汇入潺湲水,流经新息县的墙陂,延伸流入褒信边界,灌溉田地五百余顷。陂水又往东流,分成两条,一条往南流注入淮水,另一条往东南流经白亭北面,又往东流经吴城南面。《史记》说:楚惠王二年,子西把太子建的儿子胜召到吴国,胜来后就住在这里,所以称为吴城。水又向东北转弯,经过壶丘东面往北流,注入汝水,世人称之为薄溪水。汝水又往东流经褒信县老城北面,然后又向东流去。
又东至原鹿县①,
汝水又东南迳县故城西。杜预《释地》曰②:汝阴有原鹿县也③。
【注释】
①原鹿县:三国魏改原鹿侯国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安徽阜南西南公桥集东五里。西晋属汝阴郡。南朝宋废。
②杜预《释地》:即杜预《春秋释地》。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西晋经学家。《隋书·经籍志》只记载其有《春秋释例》十五卷。
③汝阴:即汝阴郡。三国魏景初二年(238)置,属豫州。治所在汝阴县(今安徽阜阳)。
【译文】
汝水又往东流到原鹿县,
汝水又往东南流经原鹿县老城西面。杜预《释地》说:汝阴郡有原鹿县。
南入于淮。
所谓汝口①,侧水有汝口戍,淮、汝之交会也②。
【注释】
①汝口:汝水入淮河的入水口。
②淮:即淮河。古四渎之一。源出河南桐柏山,流经安徽,入江苏洪泽湖。汝:即汝水。淮水支流。上游即今河南北汝河;自郾城以下,故道南流至西平东会
水(今洪河),又南经上蔡西至遂平东会瀙水(今沙河);此下即今南汝河及新蔡以下的洪河。
【译文】
汝水往南注入淮水。
入淮处就是所谓汝口,水边有汝口戍,位于淮水和汝水的汇流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