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淮水
【题解】
古人称江、淮、河、济为四渎。但《河水》有五卷,《江水》有三卷(其实还应该加上《沔水》的最后一卷),《济水》也有两卷,唯独《淮水》仅一卷。其实,《水经》对淮水的记载尚称详细。《水经》记淮水有一百九十四字,记渭水仅一百三十字,而《渭水》分成三篇。《沔水》也分成三篇,其实《水经》记沔水到沔水入江,即卷二十七、二十八,也仅二百四十三字。只比淮水多四十九字。而且,卷二十一《汝水》,卷二十二《颍水、洧水、潩水、潧水、渠沙水》,卷二十三《阴沟水、汳水、获水》,卷二十四《睢水》,卷二十五《泗水、沂水、洙水》,卷二十六《沭水》,在古代都是淮水支流,所以在《水经注》中《淮水》的篇幅还是很大的。
《水经》与《水经注》中的淮水,就是现在的淮河,但干支流的情况,今天已有较大变化。支流的变化情况已见于以上各卷“题解”,而淮河干流,古今情况也很不相同。《水经》记载淮水:“又东至广陵淮浦县,入于海。”三国魏淮浦县即今江苏涟水县,淮水当时在此入海。《水经注》认可了《水经》的说法,无非再加上了入海处的一条北支游水。但现在的淮河已很不相同,淮河从发源地到河南、安徽两省间的洪河口为上游,从洪河口到洪泽湖为中游。洪泽湖以下,大部分水量通过洪泽湖南端的三河闸,经高邮、邵伯二湖,从江苏扬州南的三江营入长江,这一段是淮河的下游。另一部分水量经洪泽大堤北端的高良闸,循苏北灌溉总渠,从扁担港注入黄海。
读者如需进一步了解淮河的情况,可以参阅水利部治淮委员会编的《淮河水利史》(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年版)。
淮水
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簪山①,东北过桐柏山②,
《山海经》曰:淮出馀山。在朝阳东,义乡西③。《尚书》:导淮自桐柏。《地理志》曰:南阳平氏县,王莽之平善也。《风俗通》曰④:南阳平氏县桐柏,大復山在东南⑤,淮水所出也。淮,均也。《春秋说题辞》曰⑥:淮者,均其势也。《释名》曰:淮,韦也,韦绕扬州北界,东至于海也⑦。《尔雅》曰:淮为浒⑧。然淮水与醴水同源俱导⑨,西流为醴,东流为淮。潜流地下三十许里,东出桐柏之大復山南,谓之阳口,水南即復阳县也⑩。阚骃言⑪:復阳县,胡阳之乐乡也⑫。宣帝元康元年置⑬,在桐柏大復山之阳,故曰復阳也。《东观汉记》曰⑭:朱佑少孤⑮,归外家復阳刘氏。山南有淮源庙⑯,庙前有碑,是南阳郭苞立⑰。又二碑,并是汉延熹中守令所造⑱,文辞鄙拙,殆不可观。故《经》云:东北过桐柏也。
【注释】
①淮水:即今淮河。源出河南桐柏山,东流经河南、安徽,原在江苏北部独流入海。历史上淮河下游河道变化甚大。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黄河改道南徙,此后,淮河下游河道也成为黄河河道。清咸丰元年(1851)黄河在砀山决口,冲入洪泽湖,导致黄河挟带淮河经由长江入海,此后,淮河不再经由淮安入海,而主要由长江入海。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不再经淮河入黄海,而改为今河道注入渤海,淮河单独经由长江入海。今淮河从发源地到河南、安徽两省间的洪河口为上游,从洪河口到洪泽湖为中游。洪泽湖以下,大部分水量通过洪泽湖南端的三河闸,经高邮、邵伯二湖,从江苏扬州南的三江营入长江,这一段是淮河的下游。另一部分水量经洪泽大堤北端的高良闸,循苏北灌溉总渠,从扁担港注入黄海。南阳:即南阳郡。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平氏县:西汉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桐柏县西北平氏镇。胎簪山:即今河南桐柏县西北三十里太白顶。
②桐柏山:在今河南桐柏县西南。
③“淮出馀山”几句:语见《山海经•海内东经》。馀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禹贡椎指》:馀山乃桐柏之别名。”朝阳,即朝阳县。西汉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邓州东南刁河南岸。义乡,即义乡县。南朝梁置,属上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桐柏县东。
④《风俗通》:书名。一名《风俗通义》。东汉应劭撰。主要收录有关古代历史、风俗礼仪、山河泽薮、怪异传闻等内容。
⑤大復山:一说即桐柏山,一说在今河南桐柏县东。
⑥《春秋说题辞》:书名。又作《说题辞》。汉代谶纬类著作。撰者不详。
⑦“淮”几句:语见《释名•释水》。扬州,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
⑧淮为浒:淮,就是水滨。语见《尔雅·释水》。
⑨醴水:即澧水。源出今河南桐柏县西北太白顶,西流至唐河县南入唐河。
⑩復阳县:西汉元康元年(前65),封长沙顷王子延年为復阳侯,国于胡阳乐乡,因在土復山之阳得名。元延二年(前11)改为县。治所在今河南桐柏县西北。属南阳郡。
⑪阚骃(kàn yīn):字玄阴。敦煌(今甘肃敦煌)人。北凉至北魏学者。所撰《十三州志》为地理类著作。
⑫胡阳:即胡阳县,亦作湖阳县。春秋时楚置。后入秦,属南郡。治所在今河南唐河县西南六十六里湖阳镇。西汉属南阳郡。
⑬元康元年:前65年。元康,西汉宣帝刘询的年号(前65—前61)。
⑭《东观汉记》:书名。又名《东观记》。东汉班固、刘珍等人以纪传体撰写的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史书。记事起于光武帝,终于灵帝。
⑮朱佑:亦作朱祐,字仲先。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为人质直,尚儒学。从世祖(刘秀)征河北,常力战陷阵,后屡次升迁。
⑯淮源庙:又称淮渎庙、淮渎祠。初建于今河南桐柏县西北二十三里固庙村。东汉延熹六年(163)移建于今桐柏城关镇东关。
⑰郭苞:人名。具体不详。
⑱延熹:东汉桓帝刘志的年号(158—167)。
【译文】
淮水
淮水发源于南阳郡平氏县胎簪山,往东北流过桐柏山,
《山海经》说:淮水发源于馀山。在朝阳东、义乡西。《尚书》提到在桐柏山疏导淮水。《地理志》说:南阳平氏县,就是王莽的平善。《风俗通》说:南阳平氏县的桐柏山,大復山在它的东南,是淮水的发源地。淮,是均衡的意思。《春秋说题辞》说:淮,就是使水势保持均衡。《释名》说:淮,意思是围,就是说围绕扬州北界,往东直达大海。《尔雅》说:淮,就是水滨。但淮水和醴水都从同一个源头流出,往西流就是醴水,往东流就是淮水。水在地下潜流了三十余里,从桐柏山的大復山南麓东流而出,山口就叫阳口,水南就是復阳县。阚骃说:復阳县就是胡阳的乐乡。宣帝元康元年设县,因位于桐柏的大復山之南,所以称为復阳。《东观汉记》说:朱佑小时候是孤儿,被送回復阳刘氏外公家抚养。山南有淮源庙,庙前有石碑,是南阳郭苞所立。此处还有两块碑,都是汉延熹年间的太守和县令所造,文辞粗鄙拙劣,几乎令人不能卒读。因此《水经》说:往东北流过桐柏山。
淮水又东迳义阳县①。县南对固成山,山有水注流数丈,洪涛灌山,遂成巨井,谓之石泉水,北流注于淮②。
【注释】
①义阳县:三国魏文帝置,为义阳郡治。治所在今河南信阳西北。后废。西晋初复置,属义阳郡。
②“县南对固成山”几句:《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随州志》,固城山俗称田王寨,在州(今湖北随州)北一百七十里。山上悬泉无数,飞注岩间,下流东南入㵐,东北入淮,即《水经注》之石泉水也。”
【译文】
淮水又往东流经义阳县。县城南对固成山,山上有水,奔泻直下数丈,波涛滚滚,倾注于山坞间,形成一口巨井,称为石泉水,北流注入淮水。
淮水又迳义阳县故城南,义阳郡治也①。世谓之白茅城,其城圆而不方。阚骃言:晋太始中②,割南阳东鄙之安昌、平林、平氏、义阳四县③,置义阳郡于安昌城。又《太康记》《晋书地道记》并有义阳郡④,以南阳属县为名。汉武帝元狩四年⑤,封北地都尉卫山为侯国也⑥。有九渡水注之⑦。水出鸡翅山⑧,溪涧潆委⑨,沿溯九渡矣⑩。其犹零阳之九渡水⑪,故亦谓之为九渡焉。于溪之东山有一水发自山椒下⑫,数丈素湍,直注颓波⑬,委壑可数百丈⑭,望之若霏幅练矣。下注九渡水,九渡水又北流注于淮。
【注释】
①义阳郡:三国魏文帝时置,属荆州。治所在安昌县(今湖北枣阳南)。后废。东晋末改义阳国复置,移治义阳县(今河南信阳)。
②太始:即泰始。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265—274)。
③鄙:边邑。安昌:即安昌县。三国魏黄初二年(221)改章陵县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湖北枣阳南三十里。西晋属义阳郡。平林:即平林县。三国魏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湖北随县西南柳林镇南古城畈。一说在今随州东北八十八里。西晋属义阳郡。平氏:即平氏县。西汉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桐柏县西北平氏镇。西晋属义阳郡。
④《太康记》:书名。又称《太康地记》《晋太康地记》等。撰者不详。成书于晋太康三年(282)。记载晋初州、郡、县建制沿革、地名取义、山水、物产等。《晋书地道记》:书名。又称《晋地道志》《晋地道记》。东晋王隐撰。今存清人辑本。
⑤元狩四年:前119年。元狩,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22—前117)。
⑥卫山:西汉将领。从骠骑将军霍去病攻打匈奴,因功封为义阳侯。
⑦九渡水:亦名九渡河。在今河南信阳南。
⑧鸡翅山:即今河南信阳南鸡公山。
⑨潆(yíng)委:回绕曲折。
⑩沿:顺水下行。溯:逆水上行。
⑪零阳:即零阳县。战国秦置,属黔中郡。治所在今湖南慈利东三里白公城。在零水之北,故名。西汉属武陵郡。九渡水:在今湖南慈利西南。
⑫椒:山顶。
⑬颓波:倾颓的波浪。颓,倾颓,颓落。
⑭委壑:跌落沟壑。委,坠落,下坠。可:大约。
【译文】
淮水又流经义阳县老城南边,这是义阳郡的治所。世人称之为白茅城,城呈圆形而不方正。阚骃说:晋泰始年间,划出南阳郡东部边邑安昌、平林、平氏、义阳四县设置义阳郡,郡治在安昌城。又《太康记》《晋书地道记》也都有义阳郡,就以南阳属县义阳为郡名。汉武帝元狩四年,把这地方封给北地都尉卫山,立为侯国。有九渡水注入淮水。九渡水发源于鸡翅山,溪涧弯弯曲曲,沿溪有九个渡口。很像零阳的九渡水,所以也叫九渡。溪东山上有一条水,从山顶下流出,宽约数丈的急流,从几百丈的高崖一泻而下,注入深渊,远望像是飞动的白绢。涧水往下注入九渡水,九渡水又往北流,注入淮水。
东过江夏平春县北①,
淮水又东,油水注之②。水出县西南油溪,东北流迳平春县故城南。汉章帝建初四年③,封子全为王国④。油水又东曲,岸北有一土穴,径尺,泉流下注,沿波三丈,入于油水。乱流南屈,又东北注于淮。
【注释】
①江夏:即江夏郡。西汉高帝六年(前201)置。治所在西陵县(今湖北武汉新洲区西二里)。平春县:东汉置,属江夏郡。治所在今河南信阳西北。
②油水:即今河南信阳游河。
③建初四年:79年。建初,东汉章帝刘炟(dá)的年号(76—84)。
④全:即刘全。汉章帝之子。建初四年封平春王。
【译文】
淮水往东流过江夏郡平春县北边,
淮水继续往东流,有油水注入。油水发源于县境西南的油溪,往东北流经平春县老城南边。汉章帝建初四年,把这地方封给他的儿子刘全,立为王国。油水又转弯往东流,岸北有个土洞,口径约一尺,一道泉流滔滔地向下奔泻了三丈,流入油水。油水乱流折向南方,然后又往东北注入淮水。
淮水又东北迳城阳县故城南①。汉高帝十二年②,封定侯奚意为侯国③,王莽之新利也。魏城阳郡治④。
【注释】
①城阳县:南朝梁置,为城阳郡治。治所在今河南信阳东北。
②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
③奚意:原为魏郎,属魏王豹。后转属相国彭越,任太原尉,平定代有功,封成阳侯。
④城阳郡:南朝梁置,为楚州治。治所在城阳县(今河南信阳东北)。不久归北魏。
【译文】
淮水又往东北流,经过城阳县老城南边。汉高帝十二年,把城阳封给定侯奚意,立为侯国,这就是王莽的新利。也是魏城阳郡的治所。
淮水又东北与大木水合①。水西出大木山②,山即晋车骑将军祖逖自陈留将家避难所居也③。其水东迳城阳县北,而东入于淮。
【注释】
①大木水:亦称明港河。在今河南信阳北。
②大木山:在今河南信阳西北。
③车骑将军:官名。典京师兵卫、四夷屯警。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慷慨有节尚,有闻鸡起舞、中流击楫之举。陈留:即陈留县。秦置,属砀郡。治所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镇。
【译文】
淮水又往东北流,与大木水汇合。大木水发源于西北的大木山,晋车骑将军祖逖从陈留携带家眷来避难,就住在这里。大木水往东流,经过城阳县北边,往东注入淮水。
淮水又东北流,左会湖水。傍川西南出穷溪①,得其源也。
【注释】
①穷溪:到溪流的尽头。
【译文】
淮水又往东北流,在左边汇合了湖水。沿着水边溯流往西南走,到山溪尽处,就是它的源头了。
淮水又东迳安阳县故城南①。江国也②,嬴姓矣。今其地有江亭③。《春秋·文公四年》④,楚人灭江,秦伯降服出次⑤,曰:同盟灭,虽不能救,敢不矜乎⑥?汉乃县之。文帝八年⑦,封淮南厉王子刘勃为侯国⑧,王莽之均夏也。
【注释】
①安阳县:西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正阳南。西晋改名南安阳县。
②江国:殷商至西周时诸侯国。嬴姓。在今河南正阳东南。
③江亭:《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汉志》安阳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故江国,今江亭是。”
④文公四年:前623年。
⑤秦伯:即秦穆公。春秋秦德公第三子任好。既立,任用百里奚、蹇叔等谋臣,奋发图强,使国势强大。降服:即丧服。古代有丧事或遭遇大灾穿丧服。出次:谓避开正寝不居。
⑥矜:哀怜,怜悯。
⑦文帝八年:即汉文帝刘恒八年,前172年。
⑧刘勃: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汉孝文帝八年,封为安阳侯。文帝十六年,立为衡阳王。景帝三年(前154),吴楚七国乱,吴王刘濞遣使者与他联络,他坚守封国,拒不参加。七国之乱平,景帝嘉其功,徙济北王,就国一年卒,谥贞。
【译文】
淮水又往东流,经过安阳县老城南边。古时这里是江国,姓嬴。现在那地方还有个江亭。《春秋·文公四年》,楚人灭了江国,秦伯穿上白衣,搬出宫室住到郊外去,说道:盟国灭亡了,虽然不能相救,怎敢不起怜悯之心呢?到了汉时才设县。文帝八年,把那地方封给淮南厉王的儿子刘勃,立为侯国,就是王莽的均夏。
淮水又东得浉口。水源南出大溃山①,东北流,翼带三川②,乱流北注浉水③。又北迳贤首山西④。又北出东南,屈迳仁顺城南⑤,故义阳郡治,分南阳置也。晋太始初⑥,以封安平献王孚长子望⑦。本治在石城山上⑧,因梁希侵逼⑨,徙治此城。梁司州刺史马仙琕不守⑩,魏置郢州也⑪。昔常珍奇自悬瓠遣三千骑援义阳行事庞定光,屯于浉水者也⑫。浉水东南流历金山北⑬。山无树木,峻峭层峙。
【注释】
①大溃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据《隋志》应山、义阳并有大龟山。《寰宇记》:山在应山县(今湖北广水)北六十里。《荆州记》云:义阳郡(今河南信阳)南一百三十里有石,自然若龟形。龟、溃音近,盖即大溃山也。”
②翼带:像翅膀一样左右引纳。
③浉水:即浉河。在今河南信阳西南。
④贤首山:亦名贤隐山。在今河南信阳西南七里。
⑤仁顺城:在今河南信阳浉河区内。
⑥太始:即泰始。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265—274)。
⑦安平献王孚:即司马孚,字叔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司马懿弟。仕魏至太傅。后晋武帝封其为安平王。谥号献王,故称安平献王。长子望:即司马孚长子司马望,字子初。出继伯父司马朗。司马炎封其为义阳王。性俭吝而好聚敛,身亡之后,金帛盈溢,以此获讥。
⑧石城山:在今河南信阳东南。
⑨梁希:具体不详。
⑩司州:南朝宋泰始中置,寄治义阳郡平阳县(今河南信阳)。马仙琕(pín):字灵馥。扶风郿县(今陕西眉县)人。南朝时齐、梁将领。勇冠三军,屡立战功。与士卒同劳逸,士卒乐为之用。
⑪郢州:北魏正始元年(504)改司州置。治所在义阳郡平阳县(今河南信阳)。
⑫昔常珍奇自悬瓠遣三千骑援义阳行事庞定光,屯于浉水者也:事见《宋书·殷琰传》:“常珍奇又自悬瓠遣三千人援定光,屯军柳水。”柳水当为浉水之讹。常珍奇,汝南(今河南汝南)人。曾任司州刺史。以悬瓠并降北魏。悬瓠,一作悬壶城。即今河南汝南县治。行事,即行府州事的简称。南朝之制,多以皇子出镇一方,又因皇子年幼不能亲政,多以行府州事代之。庞定光,司州刺史庞孟虯子。泰始元年(465),随父拥江州刺史晋安王刘子勋为帝,受命代父行义阳郡事。二年(466),弋阳西山蛮田益之率众万余围攻义阳,难以抵御,遣使求救于刘子勋。
⑬金山:在今河南信阳南。
【译文】
淮水又往东流,到浉口汇合浉水。浉水发源于南方的大溃山,往东北流,两边汇合三条支流,乱流往北注入浉水。浉水又往北流,经过贤首山西边,又往北流,折向东南,流经仁顺城南边,此城旧时是义阳郡的治所,义阳郡是从南阳郡分出来的。晋泰始初年,把它封给安平献王司马孚的长子司马望。原治所在石城山上,因为梁希害怕外敌侵逼才迁到这里。梁司州刺史马仙琕没有守住,被魏夺取,置为郢州。从前常珍奇从悬瓠派了三千兵马来援救义阳行事庞定光,屯兵于浉水。浉水往东南流经金山北边。金山上树木不生,峰峦层沓峻峭。
浉水又东迳义阳故城北①,城在山上,因倚陵岭,周回三里,是郡昔所旧治城。城南十五步,对门有天井,周百余步,深一丈。东迳锺武县故城南②,本江夏之属县也,王莽之当利县矣。又东迳石城山北,山甚高峻。《史记》曰:魏攻冥厄③。《音义》曰:冥厄,或言在鄳县葙山也④。按《吕氏春秋》,九塞其一也⑤。浉水迳鄳县故城南。建武中⑥,世祖封邓邯为鄳侯⑦。按苏林曰⑧:音盲。浉水又东迳七井冈南⑨,又东北注于淮。
【注释】
①义阳故城:义阳县治。在今河南信阳西北。
②锺武县:西汉置,属江夏郡。治所在今河南信阳东南。东汉建武六年(30)废。南朝宋复置。
③魏攻冥厄:《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史记·)魏世家》,无忌谓魏王曰:秦不敢伐楚而攻冥厄之塞……此作魏攻冥厄,盖郦记忆之误。”冥厄,关隘名。即今河南信阳西南与湖北交界的平靖关。春秋时淮、汉之间的重要隘道。
④鄳(méng)县:西汉置,属江夏郡。治所在今河南罗山县西南浉河北岸。葙(xiāng)山:具体不详。
⑤九塞:古代的九个要塞。《吕氏春秋·有始览》:“何谓九塞?大汾、冥厄、荆阮、方城、殽、井陉、令疵、句注、居庸。”
⑥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25—56)。
⑦邓邯:字智伯。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以功封鄳侯,仕至勃海太守。
⑧苏林:字孝友。陈留外黄(今河南民权西北)人。汉、魏间学者。与邯郸淳等并为当时儒宗。
⑨七井冈:《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冈当在今信阳州(今河南信阳)东北。”
【译文】
浉水继续往东流,经过义阳老城北边,城在山上,凭倚山岭而建,周围三里,是该郡昔时的治所。城南十五步,城门对面有一泓天然井泉,周围百余步,深一丈。浉水往东流经锺武县老城南边,这里原是江夏郡的属县,就是王莽的当利县。又往东流经石城山北边,山极高峻。《史记》说:魏进攻冥厄。《音义》说:冥厄,有人说在鄳县葙山。查考《吕氏春秋》,冥厄是九塞之一。浉水流经鄳县老城南边。建武年间,世祖封邓邯为鄳侯。按苏林说:鄳,音盲。浉水又往东流经七井冈南边,又往东北注入淮水。
淮水又东至谷口。谷水南出鲜金山①,北流,瑟水注之②。水出西南具山③,东北迳光淹城东④,而北迳青山东、罗山西⑤,俗谓之仙居水,东北流注于谷水。谷水东北入于淮。
【注释】
①谷水:即今河南罗山县东之竹竿河。
②瑟水:一名小黄河。在今河南罗山县东。
③具山:即今河南罗山县西南灵山。
④光淹城:在今河南罗山县西南。
⑤青山:即今河南罗山县西南青山镇。罗山:又名龙山、小罗山。在今河南罗山县南。
【译文】
淮水又往东流,到了谷水口。谷水发源于南方的鲜金山,往北流,有瑟水注入。瑟水发源于西南方的具山,往北流经光淹城东边,然后往北流经青山以东、罗山以西,民间叫仙居水,又往东北流,注入谷水。谷水往东北流,注入淮水。
又东过新息县南①,
淮水东迳故息城南②。《春秋左传·隐公十一年》③,郑、息有违言,息侯伐郑,郑伯败之者也④。
【注释】
①新息县:西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息县。
②息:一作鄎。西周封国。在今河南息县西南。春秋时为楚所灭。
③隐公十一年:前712年。
④“郑、息有违言”几句:《左传·隐公十一年》:“郑、息有违言,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息师大败而还。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
【译文】
淮水又往东流过新息县南边,
淮水往东流,经过旧时的息城南边。《春秋左传·隐公十一年》,郑、息不睦,息侯伐郑,被郑伯打败。
淮水又东迳浮光山北①。亦曰扶光山,即弋阳山也,出名玉及黑石,堪为棋。其山俯映长淮,每有光辉。
【注释】
①浮光山:亦曰扶光山、弋阳山、光山。在今河南光山县西北八十里。
【译文】
淮水又往东流经浮光山北边。浮光山又名扶光山,就是弋阳山,出产名贵的宝玉及黑石,可以做棋子。山峰倒映于长淮,常有光辉。
淮水又东,迳新息县故城南。应劭曰:息后徙东,故加新也。王莽之新德也。光武十九年①,封马援为侯国②。外城北门内有新息长贾彪庙③,庙前有碑。面南又有魏汝南太守程晓碑④。魏太和中⑤,蛮田益宗效诚⑥,立东豫州⑦,以益宗为刺史。
【注释】
①光武十九年:即东汉光武帝刘秀十九年,43年。
②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名将。其先赵奢为赵将,号马服君,子孙遂以为氏。
③贾彪:字伟节。颍川定陵(今河南舞阳)人。少游京师,志节慷慨,与同郡荀爽齐名。初仕州郡,举孝廉,补新息长。彪兄弟三人,并有高名,而彪最优,故天下称“贾氏三虎,伟节最怒”。
④汝南:即汝南郡。西汉高帝四年(前203)置。治所在上蔡县(今河南上蔡西南)。东汉徙治平舆县(今河南平舆)。程晓:字季明。东郡东阿(今山东东阿)人。三国魏程昱之孙。有通识。嘉平中为黄门侍郎。后迁汝南太守。年四十余薨。
⑤太和: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年号(477—499)。
⑥田益宗:北魏将领。光城(今河南光山县)蛮帅。有将略,受制于萧赜。太和十七年(493),遣使张超奉表归附。后于新蔡立东豫州,以益宗为刺史。寻改封安昌县伯。进号征虏将军。
⑦东豫州:北魏太和十九年(495)置。治所在汝南郡新息县(即广陵城,今河南息县)。
【译文】
淮水又往东流,经过新息县老城南边。应劭说:息后来向东方迁徙,所以加新字叫新息。就是王莽的新德。光武帝十九年把这地方封给马援,立为侯国。外城北门内,有新息长贾彪庙,庙前有石碑。朝南还有魏汝南太守程晓碑。魏太和年间,蛮人田益宗归顺效忠,于是就设置东豫州,任命田益宗为刺史。
淮水又东合慎水①。水出慎阳县西②,而东迳慎阳县故城南,县取名焉。汉高帝十一年③,封栾说为侯国④。颍阴刘陶为县长⑤,政化大行,道不拾遗。以病去官,童谣歌曰:悒然不乐,思我刘君。何时复来?安此下民!见思如此。应劭曰:慎水所出,东北入淮。
【注释】
①慎水:在今河南正阳北。东南至息县附近入淮河。一说为清水河。
②慎阳县:西汉高帝十一年(前196)置,为侯国,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正阳北江口集。
③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
④栾说:淮阴侯韩信舍人,以告韩信谋反之功劳,于汉高祖十一年十二月,受封为慎阳侯。
⑤刘陶:一名伟,字子奇。东汉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少受业洛阳太学。桓帝初,屡上书切陈时弊,抨击大将军梁冀专权。黄巾起义前后,又指陈天下大乱罪在宦官,遂为宦官诬害,被捕下狱死。
【译文】
淮水继续往东流,汇合了慎水。慎水发源于慎阳县西边,往东流经慎阳县老城南边,慎阳县就是因水而得名的。汉高帝十一年,将慎阳封给栾说,立为侯国。颍阴刘陶当县长时,大力推行政事和教化,因而道不拾遗。后来刘陶因病辞官,童谣唱道:心里郁郁不乐,怀念我们的刘君。他什么时候再来呵?使我们百姓安宁!他是如此受到人民的怀念。应劭说:慎水发源于此,往东北注入淮水。
慎水又东流,积为燋陂;陂水又东南流为上慎陂;又东为中慎陂;又东南为下慎陂:皆与鸿郤陂水散流①。其陂首受淮川②,左结鸿陂。汉成帝时③,翟方进奏毁之④。建武中⑤,汝南太守邓晨欲修复之⑥,知许伟君晓知水脉⑦,召与议之。伟君言:成帝用方进言毁之,寻而梦上天,天帝怒曰:何敢败我濯龙渊⑧!是后民失其利。时有童谣曰:败我陂,翟子威。反乎覆,陂当复。明府兴,复废业。童谣之言,将有征矣⑨。遂署都水掾⑩,起塘四百余里,百姓得其利。陂水散流,下合慎水,而东南迳息城北,又东南入淮,谓之慎口。
【注释】
①鸿郤陂水:亦称鸿隙陂。在今河南正阳、息县境,汝、淮两水之间。
②首受:源头接纳。
③汉成帝:即汉元帝刘奭之子刘骜(ào),字太孙。
④翟方进:字子威。汝南上蔡(今河南上蔡西)人。家世微贱。受《春秋》积十余年,明习经学,徒众日广,诸儒称之,以射策甲科为郎。后位致宰相。
⑤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25—56)。
⑥汝南:即汝南郡。邓晨:字伟卿。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东汉官吏。初娶光武帝刘秀姊刘元。更始立,以晨为偏将军。与光武略地颍川,夜出昆阳城,击破王寻、王邑。建武十九年(43)封西华侯。曾派都水掾许杨主管修复鸿郤陂,灌田达数千顷,汝南由此殷富。
⑦许伟君:即许杨,字伟君。汝南平舆(今河南汝南)人。东汉初水利专家。他负责修复鸿郤陂,灌溉农田达数千顷。
⑧濯龙渊:洗濯神龙的深渊。
⑨有征:有应验。陈桥驿按,梦当然是假的。这是为了表彰邓晨与许伟君。对于兴修水利者,郦氏总是千方百计地加以表彰,利用童谣甚至一个梦,来表达对兴修水利者的褒赞。
⑩都水掾(yuàn):官名。两汉时郡国有水利设施及鱼利者,则设都水官以掌其事。西汉由大司农直接领属,东汉则归郡国所管。
【译文】
淮水又往东流,汇聚成燋陂;陂水又往东南流,就是上慎陂;又往东流是中慎陂;又往东南流是下慎陂:都同鸿郤陂的水一起散流。这片陂塘上口引入淮水,左边连接鸿陂。汉成帝时,翟方进上奏朝廷毁去此陂。建武年间,汝南太守邓晨立意修复,知道许伟君熟悉水脉,就请他来商议。许伟君说:成帝采纳翟方进的建议毁堤后,不久就梦见自己上了天,天帝发怒道:你怎敢毁坏我洗龙的深潭!从此老百姓就得不到水利的好处了。当时童谣说:有个翟子威,毁坏我塘堤。一反又一覆,塘堤该修复。贤明的知府兴工,修复废弃的陂塘。童谣里的话就要应验了。于是指派了都水掾,筑塘四百余里,百姓都受到水利之益。塘水散流,往下与慎水汇合,然后往东南流经息城北边,又往东南注入淮水,汇流处叫慎口。
淮水又东与申陂水合。水上承申陂于新息县北①,东南流,分为二水:一水迳深丘西②,又屈迳其南;南派为莲湖水③,南流注于淮。
【注释】
①申陂:《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陂在今息县(今河南息县)北。”
②深丘:《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息县东北。”
③莲湖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谓合莲湖水注淮也。水在今息县东。”
【译文】
淮水继续往东流,与申陂水汇合。此水上口在新息县承接申陂,往东南流,分成两条:一条流经深丘西边,然后转弯流经丘南;南支即莲湖水,往南流注入淮水。
淮水又左迤①,流结两湖,谓之东、西莲湖矣②。
【注释】
①左迤(yǐ):向左曲折流动。
②东、西莲湖:《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湖俱在今息县(今河南息县)东。”
【译文】
淮水又向左岸分支流出,把两口湖连接起来,称为东莲湖和西莲湖。
淮水又东,右合壑水①。水出白沙山②,东北迳柴亭西③,俗谓之柴水。又东北流与潭溪水合④。水发潭谷,东北流,右会柴水。柴水又东迳黄城西⑤,故弋阳县也⑥。城内有二城,西即黄城也。柴水又东北入于淮,谓之柴口也。
【注释】
①壑水:一名柴水,即今寨河。淮河支流。源出今河南新县西,东北流经光山县,至潢川西北入淮河。
②白沙山:在今河南新县西南。
③柴亭:《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亭当在今光山县(今河南光山县)西南。”
④潭溪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水在今光山县西北。”
⑤黄城:春秋黄国都城。在今河南潢川西北十二里隆古乡。
⑥故弋阳县:西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潢川西北十二里隆古乡。三国魏为弋阳郡治。
【译文】
淮水又往东流,在右边汇合了壑水。壑水发源于白沙山,往东北流过柴亭西边,俗称柴水。又往东北流,与潭溪水汇合。潭溪水发源于潭谷,往东北流,在右边与柴水汇合。柴水又往东流经黄城西边,就是旧时的弋阳县。城内又有两城,西边就是黄城。柴水又往东北流,注入淮水,汇流处叫柴口。
淮水又东北,申陂枝水注之。水首受陂水于深丘北,东迳钓台南①,台在水曲之中,台北有琴台。又东迳阳亭南②,东南合淮。
【注释】
①钓台:《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台在今息县(今河南息县)东北。”
②阳亭:《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亭亦在今息县东北。”
【译文】
淮水又往东北流,有申陂的支流注入。这条支流上口在深丘以北引入陂水,往东流经钓台南边,钓台就在水湾中间,北面有琴台。又往东流经阳亭南边,往东南与淮水汇合。
淮水又东迳淮阴亭北①。又东迳白城南②,楚白公胜之邑也③。东北去白亭十里④。
【注释】
①淮阴亭:《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亭当在今光州(今河南潢川)西北。”
②白城:一名白公城。即春秋楚白邑。在今河南息县东长陵乡西。
③楚白公胜:名胜。楚平王嫡孙,太子建之子。楚使胜守卫白邑(在今河南息县东),故称白公。
④白亭:在今河南息县东长陵乡东北。
【译文】
淮水又往东流过淮阴亭北边。又往东流经白城南边,这里原是楚国白公胜的食邑,东北离白亭十里。
淮水又东迳长陵戍南①,又东,青陂水注之。分青陂东渎,东南迳白亭西,又南于长陵戍东,东南入于淮。
【注释】
①长陵戍:在今河南息县东长陵乡。
【译文】
淮水又往东流经长陵戍南边,又往东流,有青陂水注入。陂水分出青陂东渎,往东南流经白亭西边,又往南流,在长陵戍东边往东南注入淮水。
淮水又东北合黄水①。水出黄武山②,东北流,木陵关水注之③。水导源木陵山④,西北流注于黄水。黄水又东迳晋西阳城南⑤,又东迳光城南,光城左郡治⑥。又东北迳高城南⑦,故弦国也⑧。又东北迳弋阳郡东⑨,有虞丘郭,南有子胥庙。黄水又东北入于淮,谓之黄口。
【注释】
①黄水:今曰潢河。源出今河南新县南,北流经光山、潢川二县,东北入于淮。
②黄武山:在今河南新县南。为小潢河发源处。
③木陵关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水曰泼陂河(今河南光山县南泼陂河镇),出光山县南山,穆陵关北,西北流入潢河。”
④木陵山:即穆陵山。在今河南新县南与湖北交界处。
⑤西阳城:西阳县治(今河南光山县西南)。
⑥光城左郡治:一作南光城郡治。《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据《隋志》新息县下云,梁置北光城郡,由此知魏之北光城在新息,其南光城治光城(今河南光山县城),即此《注》所云也。”
⑦高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城在今光州(今河南潢川)西南。”
⑧弦国:周代一个较弱小的诸侯国。在今河南光山县西北。国君为嬴姓(一说隗姓),前655年亡于楚国。
⑨弋阳郡:三国魏文帝分汝南郡置,属豫州。治所在弋阳县(今河南潢川西北十二里隆古乡)。
【译文】
淮水又往东北流,汇合了黄水。黄水发源于黄武山,往东北流,有木陵关水注入。木陵关水发源于木陵山,往西北流,注入黄水。黄水又往东流经晋西阳城南边,又往东流经光城南边,这是光城左郡的治所。又往东北流经高城南边,这里是昔时的弦国。又往东北流经弋阳郡东边,这里有虞丘,城南有子胥庙。黄水又往东北注入淮水,汇流处叫黄口。
淮水又东北迳褒信县故城南①,而东流注也。
【注释】
①褒信县:东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息县东北七十里包信镇。
【译文】
淮水又往东北流,经过褒信县旧城南边,往东方流去。
又东过期思县北①,
县,故蒋国②,周公之后也。《春秋·文公十年》③,楚王田于孟诸④,期思公复遂为右司马⑤。楚灭之以为县。汉高帝十二年⑥,以封贲赫为侯国⑦。城之西北隅有楚相孙叔敖庙⑧,庙前有碑。
【注释】
①期思县:春秋楚国灭蒋国后置。治所在今河南淮滨东南二十六里期思镇。秦属衡山郡。西汉属汝南郡。三国魏属弋阳郡。
②蒋国:西周封国。姬姓。在今河南淮滨东南。春秋时为楚国所灭,置期思县。
③文公十年:前617年。
④田:田猎。孟诸:即孟诸泽,亦称孟猪、望诸。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虞城西北。
⑤期思公复遂:期思之县尹,名复遂。楚县尹称公。右司马:春秋战国时楚国设置。为大司马之佐,协掌军务。
⑥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
⑦贲赫:淮南王英布中大夫。英布谋反,他赴长安告发。乱平后,封期思侯。
⑧楚相孙叔敖庙:《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固始县(今河南固始)北期思镇。”孙叔敖,即(wěi)敖,氏,名敖,字孙叔。春秋时楚国期思(今河南淮滨)人。官令尹,自奉极俭。佐楚庄王,大胜晋军。于期思、雩娄间,兴水利,有政绩。曾三为令尹而不喜,三罢之而不忧。
【译文】
淮水又往东流过期思县北边,
期思县就是旧时的蒋国,是周公后裔的居地。《春秋·文公十年》,楚王在孟诸打猎,期思公复遂当右司马。楚国并吞了蒋国,设置为县。汉高帝十二年,把这地方封给贲赫,立为侯国。城内西北角有楚国宰相孙叔敖庙,庙前有碑。
淮水又东北,淠水注之①。水出弋阳县南垂山②,西北流历阴山关③,迳二城间。旧有贼难,军所顿防。西北出山,又东北流迳新城戍东④。又东北得诏虞水口⑤,西北去弋阳虞丘郭二十五里。水出南山,东北流迳诏虞亭东⑥,而北入淠水。又东北注淮,俗曰白鹭水。
【注释】
①淠水:一作渒水,俗名白鹭水,即今白露河。源出今河南新县东南小界岭,北流经光山县、潢川,至淮滨东南入淮河。
②弋阳县:西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潢川西北十二里隆古乡。三国魏为弋阳郡治。
③阴山关:亦名阴山戍。在今湖北麻城东北六十里。
④新城戍:在今河南潢川东南。
⑤诏虞水:一作春河。即今河南潢川东春河。
⑥诏虞亭:《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亭当在今光州(今河南潢川)东南。”
【译文】
淮水又往东北流,有淠水注入。淠水发源于弋阳县南垂山,往西北流经阴山关,流过两城中间。从前因盗匪为患,有军队在这里驻防。溪涧往西北流出山间,然后转向东北,流经新城戍东边。又往东北流,有诏虞水口,水口西北距弋阳虞丘郭二十五里。诏虞水发源于南山,往东北流经诏虞亭东边,往北注入淠水。又往东北流,注入淮水,俗称白鹭水。
又东过原鹿县南①,汝水从西北来注之②。
县,即《春秋》之鹿上也③。《左传·僖公二十一年》④,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建武十五年⑤,世祖更封侍中执金吾阴乡侯阴识为侯国者也⑥。
【注释】
①原鹿县:三国魏改原鹿侯国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安徽阜南县西南公桥集东五里。
②汝水:淮河支流。上游即今河南北汝河;自郾城以下,故道南流至西平东会水(今洪河),又南经上蔡西至遂平东会瀙水(今沙河);此下即今南汝河及新蔡以下的洪河。
③鹿上:春秋宋地。在今安徽阜阳南。
④僖公二十一年:前639年。
⑤建武十五年:39年。
⑥世祖:指东汉光武帝刘秀。阴识:字次伯。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刘伯升起义后,阴识率子弟、宗族、宾客归附,为校尉。更始元年(23),迁偏将军,从攻宛,以功封阴德侯,行大将军事。刘秀即位,封其为阴乡侯。后以征伐之功,定封原鹿侯。
【译文】
淮水又往东流过原鹿县南边,汝水从西北流来注入。
原鹿县就是《春秋》所说的鹿上。《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宋人召集鹿上之盟,要求楚国同意诸侯参加。建武十五年,世祖将该县改封给侍中执金吾阴乡侯阴识,立为候国。
又东过庐江安丰县东北①,决水从北来注之②。
庐江,故淮南也③。汉文帝十六年④,别以为国。应劭曰:故庐子国也。决水自舒蓼北注⑤,不于北来也。安丰东北注淮者,穷水矣⑥,又非决水,皆误耳。
【注释】
①庐江:即庐江郡。三国魏置,属扬州。治所在六安县(今安徽六安北十里城北乡)。安丰县:《水经注疏》熊会贞认为,当作安风县。安风县,西汉置,属六安国。东汉改为安丰侯国。三国魏复为安风县,为安丰郡治。治所在今安徽霍邱西南二十里。译文从之。
②决水:源出安徽金寨西南牛山,名牛山河。东北流经河南固始东南,名史河。又东至安徽霍邱界入淮。
③淮南:即淮南国。西汉高祖五年(前202)以九江、衡山、庐江、豫章四郡置。治所在六县(今安徽六安北十里城北乡)。
④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汉文帝,西汉皇帝刘恒。刘邦中子。
⑤舒蓼(liǎo):春秋时小国。群舒之一。偃姓。在今安徽舒城至庐江东古龙舒城之间。
⑥穷水:亦称安风水、丰水。即今安徽霍邱西南的沣河。
【译文】
又往东流过庐江郡安风县东北,决水从北方流来注入。
庐江,就是旧时的淮南。汉文帝十六年,分立为国。应劭说:就是旧时的庐子国。决水是从舒蓼往北流注,而不是从北方流来的。在安风县往东北注入淮水的是穷水,也不是决水,《水经》都弄错了。
淮水又东,谷水入焉①。水上承富水②,东南流,世谓之谷水也。东迳原鹿县故城北,城侧水南。谷水又东迳富陂县故城北③,俗谓之成闾亭,非也。《地理志》,汝南郡有富陂县。建武二年④,世祖改封平乡侯王霸为富陂侯⑤。《十三州志》曰⑥:汉和帝永元九年⑦,分汝阴置⑧。多陂塘以溉稻,故曰富陂县也。谷水又东于汝阴城东南注淮。
【注释】
①谷水:即今安徽淮水支流谷河。自今河南新蔡流入安徽临泉南境,经阜南县西,至颍上西之南照镇入淮。
②富水:谷水的上游。具体不详。
③富陂县:一作富波县。西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安徽阜南县东南王化镇附近。
④建武二年:26年。
⑤王霸:字元伯。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人。少为狱吏。西学于长安。从刘秀,后封王乡侯。建武二年,更封富波侯。
⑥《十三州志》:书名。北凉至北魏阚骃撰。地理类著作。以汉设司隶、豫、冀、兖、徐、青、荆、扬、益、凉、并、幽、交十三州为纲,系统介绍了各地的郡县沿革、河道发源及流向、社会风俗等地理现象。
⑦永元九年:97年。永元,东汉和帝刘肇的年号(89—105)。
⑧汝阴:即汝阴郡。三国魏景初二年(238)置,属豫州。治所在汝阴县(今安徽阜阳)。
【译文】
淮水又往东流,谷水注入。谷水上游承接富水,往东南流,世人称之为谷水。往东流经原鹿县老城北边,城在南岸水滨。谷水又往东流,经过富陂县老城北边,俗称成闾亭,是搞错了的。查考《地理志》,汝南郡有富陂县,建武二年,世祖改封平乡侯王霸为富陂侯。《十三州志》说:汉和帝永元九年,分汝阴而置。因为陂塘很多,可以灌溉水稻,所以称为富陂县。谷水又往东流,在汝阴城东南注入淮水。
淮水又东北,左会润水①。水首受富陂,东南流为高塘陂②,又东,积而为陂水,东注焦陵陂③。陂水北出为鲖陂④。陂水潭涨⑤,引渎北注汝阴。四周隍堑⑥,下注颍水⑦。焦湖东注⑧,谓之润水,迳汝阴县东⑨,迳荆亭北而东入淮⑩。
【注释】
①润水:又名闰水。汝水支流。自今安徽临泉西南,流经阜南县东北境,折向东南至颍上县润河镇入淮。
②高塘陂:《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陂在今阜阳县(今安徽阜阳)西南。”
③焦陵陂:又名椒陂。在今安徽阜南县东北焦坡集一带。
④鲖(tóng)陂:在今安徽阜阳南,北流入颍河。
⑤潭涨:渊深而盛大。涨,大水貌。
⑥隍堑:壕沟。
⑦颍水:今称颍河。淮河支流。源出河南登封嵩山西南,东南流到周口,纳沙河、贾鲁河,至安徽颍上县东南沫口入淮河。
⑧焦湖:一作漅湖。即今安徽中部之巢湖。
⑨汝阴县:秦置,属陈郡。治所在今安徽阜阳。西汉改为女阴县,属汝南郡。
⑩荆亭:又名荆亭城。在今安徽颍上县西南六十里。
【译文】
淮水又往东北流,在左边汇合了润水。润水上口引入富陂的水,往东南流就是高塘陂,又往东流,积聚成陂塘,水流往东注入焦陵陂。陂水北出就是鲖陂。陂水上涨时,循水渠往北流向汝阴。流经四周的护城河,然后注入颍水。焦湖往东流,称为润水,流经汝阴县东边,流过荆亭北边,往东注入淮水。
淮水又东北,穷水入焉①。水出六安国安风县穷谷②。《春秋左传》:楚救灊③,司马沈尹戌与吴师遇于穷者也④。川流泄注于决水之右,北灌安风之左,世谓之安风水,亦曰穷水。音戎,并声相近,字随读转。流结为陂,谓之穷陂⑤。塘堰虽沦,犹用不辍。陂水四分,农事用康⑥。北流注于淮。京相璠曰⑦:今安风有穷水,北入淮。
【注释】
①穷水:亦称安风水、丰水。即今安徽霍邱西南的沣河。
②六安国: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分九江郡置。治所在六县(今安徽六安北十里北城乡)。穷谷:春秋楚地。在今安徽霍邱南沣河侧。
③灊(qián):春秋时楚邑。在今安徽霍山县东北三十里。
④司马:官名。始于西周。掌管祭祀、赏罚等军政。沈尹戌:芈姓,沈尹氏,名戌。春秋后期楚国大夫。楚庄王之曾孙,叶公诸梁之父。官左司马、沈县尹。
⑤穷陂:即今安徽霍邱西南城西湖的前身。
⑥农事用康:农业因此水而丰收。用,以,因为。
⑦京相璠:西晋地理学者裴秀的门客。撰有《春秋土地名》三卷。
【译文】
淮水又往东北流,有穷水注入。穷水发源于六安国安风县的穷谷。《春秋左传》:楚国援救灊,司马沈尹戌与吴军在穷相遇。川流泄注于决水的右岸,往北灌溉安风县左边,世人称之为安风水,又叫穷水。穷,音戎,读音相近,于是字也随读音而转了。水流积聚成陂塘,称为穷陂。堤塘虽然湮没了,但水仍在发挥作用。陂水四方分用,耕作农田带来丰收。塘水往北流,注入淮水。京相璠说:现在安风县有穷水,往北流入淮水。
淮水又东为安风津①。水南有城,故安风都尉治②,后立霍丘戍③。淮中有洲,俗号关洲④,盖津关所在⑤,故斯洲纳称焉。《魏书国志》有曰⑥:司马景王征毌丘俭⑦,使镇东将军、豫州刺史诸葛诞从安风津先至寿春⑧。俭败,与小弟秀藏水草中。安风津都尉部民张属斩之⑨,传首京都,即斯津也。
【注释】
①安风津:渡口名。在今安徽霍邱北淮河上。
②都尉:官名。汉景帝时改秦之郡尉为都尉,辅佐郡守并掌全郡的军事。
③霍丘戍:南朝梁置。在今安徽霍邱。
④关洲:在今安徽颍上县西南四十五里淮河中。
⑤津关:水陆要冲处所设的关口。
⑥《魏书国志》:即《三国志·魏书》。
⑦司马景王:即西晋景帝司马师,字子元。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司马懿子。继其父为魏大将军,属国政。后其侄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其为景帝。毌丘俭:字仲恭。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毌丘兴封高阳乡侯,毌丘俭袭父爵,为平原侯文学。明帝即位,为尚书郎,迁羽林监。以东宫之旧,甚见亲待。后讨公孙渊有功,进封安邑侯。穿山灌溉,民赖其利。
⑧镇东将军:官名。东汉末期曾设有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将军各一。诸葛诞:字公休。三国魏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魏将领。初因功封高平侯,转征东大将军。后反叛,大将军司马胡奋部兵逆击,斩诞,传首,夷三族。寿春:即寿春县。秦置,属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寿县。
⑨张属:三国魏人。正元二年(255),毌丘俭战败,藏水边草中,张属杀之,传首京师,封为侯。余事不详。
【译文】
淮水又往东流,就是安风津。水南有城,是旧时安风都尉的治所,后来建立了霍丘戍。淮水中央有个沙洲,俗称关洲,因为设有水路关口,洲也因而得名。《三国志·魏书》有一段话说:司马景王征讨毌丘俭,派遣镇东将军、豫州刺史诸葛诞从安风津先到寿春。毌丘俭战败,和小弟秀躲藏在水草里。安风津都尉的部下张属杀了他,把首级传送到京城,这件事就发生在这个渡口。
又东北至九江寿春县西①,沘水、泄水合北注之②。又东,颍水从西北来流注之。
【注释】
①九江:即九江郡。秦置。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西汉高帝四年(前203)改为淮南国。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复为九江郡。寿春县:秦置,为九江郡治。治所在今安徽寿县。
②沘(bǐ)水:即淠水。今安徽中部之淠河。发源于安徽霍山县,北流经霍邱入淮河。泄水:相当于今安徽霍邱东之东汲河。
【译文】
又往东北到九江郡寿春县西边,沘水、泄水汇合后往北注入。又往东流,颍水从西北方流来注入。
淮水又东,左合沘口。又东迳中阳亭①,为中阳渡②,水流浅碛③,可以厉也④。
【注释】
①中阳亭:《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亭在今寿州(今安徽寿县)西南。”
②中阳渡:《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渡在今寿州西南及颍上县(今安徽颍上县)今东南界。”
③浅碛(qì):沙石积成的浅滩。
④厉:涉水。
【译文】
淮水继续往东流,左岸在沘口汇合了沘水。又往东流经中阳亭北边,就是中阳渡,石滩水浅,可以涉水过河。
淮水又东流与颍口会①,东南迳苍陵城北②。又东北流迳寿春县故城西。县,即楚考烈王自陈徙此③。秦始皇立九江郡,治此,兼得庐江、豫章之地④,故以九江名郡。汉高帝四年⑤,为淮南国⑥。孝武元狩六年⑦,复为九江焉。文颖曰⑧:《史记·货殖列传》曰⑨:淮以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⑩;彭城以东⑪,东海、吴、广陵为东楚⑫;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⑬。是为三楚者也。
【注释】
①颍口:在今安徽颍上县东南颍河入淮之口,即古西正阳镇。
②苍陵城:在今安徽寿县西南淮河南岸。
③楚考烈王:芈姓,熊氏,名元。战国楚国国君。楚襄王之子。陈:在今河南周口淮阳区。
④豫章:即豫章郡。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分九江郡置。治所在南昌县(今江西南昌东)。
⑤汉高帝四年:前203年。
⑥淮南国:西汉高祖五年(前202)以九江、衡山、庐江、豫章四郡置。治所在六县(今安徽六安北十里城北乡)。
⑦元狩六年:前117年。元狩,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22—前117)。
⑧文颖:字叔良。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后汉末荆州从事,魏建安中为甘陵府丞。曾注《汉书》。
⑨《史记·货殖列传》:《史记》的一篇。记叙从事“货殖”活动的杰出人物。货殖,谓经商营利。
⑩沛:即沛郡。西汉高帝以泗水郡南部置。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陈:即陈郡。秦置。治所在陈县(今河南周口淮阳区)。西汉为淮阳国。汝南:即汝南郡。西汉高帝四年(前203)置。治所在上蔡县(今河南上蔡西南)。南郡:战国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置。治所在郢(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西北纪南城)。后徙治江陵县(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西楚:地区名。《史记·货殖列传》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等地为西楚。秦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
⑪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⑫东海:即东海郡。秦置。治所在郯县(今山东郯城北门外)。吴:即吴郡。西汉初以会稽郡治所在吴县,故亦称吴郡。一说楚汉之际分会稽郡置,汉武帝后废。广陵:即广陵国。西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置。治所在广陵县(今江苏扬州西北蜀冈上)。东楚:古地区名。相当于今江苏大部、安徽东南部和浙江西北部地区。
⑬衡山:即衡山郡。秦置,治所在邾(今湖北黄冈西北)。长沙:即长沙郡。战国秦置。治所在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南楚:地区名。相当于今安徽中部、江西全境及湖南、湖北东部地区。
【译文】
淮水又往东流,汇合于颍口,往东南流经苍陵城北边。又往东北流经寿春县老城西边。楚考烈王就是从陈迁到寿春县这里的。秦始皇设置九江郡,治所就在寿春县,因为还有庐江、豫章等地划入该郡,因而以九江为郡名。汉高帝四年,这里是淮南国。汉武帝元狩六年,又恢复为九江郡。文颖说:《史记·货殖列传》说:淮水以北,沛、陈、汝南、南郡是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是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这就是三楚。
淮水又北,左合椒水①。水上承淮水,东北流迳蛇城南②,又历其城东,亦谓之清水,东北流,注于淮水。谓之清水口者,是此水焉。
【注释】
①椒水:又名鲁家沟。即今安徽凤台西南焦冈湖。
②蛇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城在今凤台县(今安徽凤台)西北四十余里焦冈湖西北之虎头冈西畔,遗址犹存。”
【译文】
淮水又往北流,在左边汇合了椒水。椒水上游承接淮水,往东北流经蛇城南边,又流过城东,也叫清水,然后往东北流去,注入淮水。清水口一名,就是因此而来的。
又东过寿春县北,肥水从县东北流注之①。
淮水于寿阳县西北②,肥水从城西而北入于淮,谓之肥口③。
【注释】
①肥水:即今安徽寿县之东淝河。源出合肥西北将军岭,北流至寿县东北两河口(今名起台子)入淮河。
②寿阳县:东晋孝武帝改寿春县置,为淮南郡治。治所在今安徽寿县。
③肥口:即肥水入淮之口。在今安徽寿县东北。
【译文】
又往东流过寿春县北边,肥水从该县东北流来注入。
淮水流到寿阳县西北,肥水从城西而来,往北注入淮水,汇流处叫肥口。
淮水又北,夏肥水注之①。水上承沙水②,于城父县右出③,东南流迳城父县故城南。王莽之思善也。县,故焦夷之地④。《春秋左传·昭公九年》⑤,楚公子弃疾迁许于夷⑥,寔城父矣⑦。取州来、淮北之田以益之⑧,伍举授许男田⑨。杜预曰:此时改城父为夷,故《传》寔之者也。然丹迁城父人于陈⑩,以夷濮西田益之⑪,言夷田在濮水西者也。然则濮水即沙水之兼称,得夏肥之通目矣⑫。汉桓帝永寿元年⑬,封大将军梁冀孙桃为侯国也⑭。夏肥水自县又东迳思善县之故城南⑮,汉章帝章和三年⑯,分城父立。夏肥水又东为高陂⑰,又东为大漴陂⑱。水出分为二流:南为夏肥水,北为鸡陂⑲。夏肥水东流,左合鸡水⑳。水出鸡陂,东流为黄陂(21),又东南流积为茅陂(22),又东为鸡水。《吕氏春秋》曰:宋人有取道者,其马不进,投之鸡水是也(23)。鸡水右会夏肥水,而乱流东注,俱入于淮。
【注释】
①夏肥水:古沙水支津,淮水支流。故道自今河南郸城东南分沙水东南流,经今安徽亳州南、涡阳、利辛二县之西,至凤台西南入淮水。
②沙水:故道自今河南周口淮阳区境内分古狼汤渠东出,又东至鹿邑南,又东略循今安徽茨河,经涡阳、蒙城西,至怀远南入淮水。
③城父县:西汉置,属沛郡。治所在今安徽亳州东南城父镇。
④焦:即古焦国。西周初封国,姜姓。在今安徽亳州。春秋为陈邑。秦置谯县。夷:即夷邑。春秋陈地。在今安徽亳州南七十里城父故城。
⑤昭公九年:前533年。
⑥楚公子弃疾:即春秋时楚国国君楚平王。芈姓,熊氏,名弃疾,即位后改名居。楚共王子。许:西周初封国。姜姓。都城在今河南许昌东三十六里古城。春秋时附于楚,屡次迁都。
⑦寔城父:实际为城父。此时改城父为夷。
⑧州来:春秋国名。在今安徽凤台。淮北:淮水北岸地。在今安徽凤台至亳州东南一带。
⑨伍举:春秋楚大夫。伍子胥祖父。因封于椒邑(今安徽阜南县焦陂镇),以邑为姓,故又称椒举。许男:许为西周及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男爵爵位。国君为姜姓。这里指许悼公。
⑩然丹:即子革,又称郑丹。郑穆公孙,因事奔楚,官至右尹。迁城父人于陈:城父本为陈地,今迁其民以实陈县。
⑪以夷濮西田益之:以夷田在濮水西岸者以添补城父。濮水在安徽亳州西境,今已湮。
⑫通目:即通称、统称。
⑬永寿元年:155年。永寿,东汉桓帝刘志的年号(155—158)。
⑭梁冀:字伯卓。东汉时权臣。大将军梁商之子。穷极满盛,威行内外,百僚侧目。桃:即梁桃。梁冀之孙。封城父侯。
⑮思善县之故城:在今安徽亳州南八十里古城镇。
⑯章和三年:实为章和二年,即88年。章和,东汉章帝刘炟(dá)的年号(87—88)。该年汉和帝即位,继续沿用章和的年号。
⑰高陂:《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亳州(今安徽亳州)东南。”
⑱大漴(chóng)陂:又名大漴、大崇陂。在今安徽利辛西。
⑲鸡陂:在今安徽凤台西北。
⑳鸡水:在今安徽凤台西北,东南流经县西北入西淝河。
(21)黄陂:在今安徽凤台西北。
(22)茅陂:在今安徽凤台西北八十里,跨湿泥河两岸。
(23)“宋人有取道者”几句:语见《吕氏春秋·用民》。
【译文】
淮水又往北流,夏肥水注入。夏肥水上游从城父县承接沙水,向城 父县右边流出,往东南流经城父县老城南边。这就是王莽的思善。城父县从前是焦夷的地区。《春秋左传·昭公九年》,楚公子弃疾把许人迁徙到夷,以充实城父的人口。他划过州来、淮北的田来添补城父,伍举把田分给许悼公。杜预说:那时把城父改名为夷,所以《左传》要交代一下。然丹把城父人迁到陈,划过夷濮西的田来添补它,这里说的是夷在濮水以西的田亩。照此看来,濮水也就是沙水的别名,而夏肥则是通称了。汉桓帝永寿元年,将城父封给大将军梁冀的孙子梁桃,立为侯国。夏肥水又从城父县往东流,经过思善县老城南边,思善县是汉章帝章和二年从城父分出设县的。夏肥水又往东流是高陂,又往东流是大漴陂。出陂后水流分为两条:南流是夏肥水,北流是鸡陂。夏肥水往东流,在左边汇合了鸡水。鸡水出自鸡陂,往东流就是黄陂,又往东南流,积聚成为茅陂,又往东流就是鸡水。《吕氏春秋》说:宋人有个过路的,所乘的马不肯前进,就把它投入鸡水。鸡水在右边与夏肥水汇合,乱流往东奔泻,都注入淮水。
淮水又北迳山硖中①,谓之硖石②。对岸山上结二城以防津要。西岸山上有马迹,世传淮南王乘马升仙所在也③。今山之东南,石上有大小马迹十余所,仍今存焉。
【注释】
①山硖(xiá):即山峡,两山之间。
②硖石:在今安徽凤台西南淮河两岸。
③淮南王:即齐悼惠王刘肥之子刘安。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封淮南王。与门客合撰《淮南鸿烈》一书,流传至今。
【译文】
淮水继续往北流,穿过山峡,称为硖石。两边对岸山上,筑了两座城来防守这航道上的要地。西岸山上有马脚印,民间传说这是淮南王乘马升仙的地方。如今山岭东南岩上,有大大小小的十多处马脚印仍然存在。
淮水又北迳下蔡县故城东①,本州来之城也。吴季札始封延陵②,后邑州来,故曰延州来矣。《春秋·哀公二年》③,蔡昭侯自新蔡迁于州来④,谓之下蔡也。淮之东岸又有一城,即下蔡新城也⑤。二城对据⑥,翼带淮⑦。
【注释】
①下蔡县:战国楚置,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入秦,属泗水郡。治所在今安徽凤台。
②季札:姬姓,名札。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贤,寿梦欲立之,季札辞让不已,于是乃立长子诸樊。季札后封于延陵,号曰延陵季子。历聘上国,遍交当世贤士大夫。延陵:春秋吴邑。在今江苏常州武进区(湖塘镇)西南二十五里。
③哀公二年:前493年。
④蔡昭侯:名申。春秋时蔡国国君。蔡悼侯之弟。新蔡:春秋蔡邑。后为国都。在今河南新蔡。州来:本楚邑,此时属吴,蔡迁于此,改称下蔡。在今安徽凤台。
⑤下蔡新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凤台县志》,下蔡新城在县(今安徽凤台)西北三十八里,淮河东岸,地名月河滩。”
⑥二城:指下蔡县城与下蔡新城。对据:相向盘踞。
⑦翼带:左右引纳。淮(fén):淮水支流。,大水漫衍的小水。这里指支流。
【译文】
淮水又往北流,经过下蔡县老城东边,这本是州来的城。吴季札初封于延陵,以后又封于州来,所以叫延州来。《春秋·哀公二年》,蔡昭侯自新蔡迁到州来,于是又叫下蔡。淮水东岸还有一座城,就是下蔡新城。这两座城互相对峙,各据于淮水的两岸。
淮水东迳八公山北①,山上有老子庙。
【注释】
①八公山:一名肥陵山。在今安徽寿县北五里,南滨东淝河,西、北面临淮河。陈桥驿按,八公山事,郦氏记于卷三十二《肥水》,但只说“坚望山上草木,咸为人状”,不及“风声鹤唳”之事。
【译文】
淮水往东流经八公山北边,山上有老子庙。
淮水历潘城南①,置潘溪戍②。戍东侧潘溪,吐川纳淮,更相引注③。又东迳梁城④,临侧淮川,川左有湄城⑤。淮水左迤为湄湖⑥。
【注释】
①潘城:在今安徽淮南市西北潘集站附近。
②潘溪戍:又名潘溪。在今安徽淮南市西北潘集站附近。
③吐川纳淮,更相引注:《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潘溪即今凤台县(今安徽凤台)东北境,滨淮北岸卢家湖地,有两溪南流,汇为湖。湖东南出注淮,淮涨则倒灌,所谓‘吐川纳淮,更相引注’者也。”
④梁城:在今安徽淮南市田家庵附近。
⑤湄城:亦作郿城。在今安徽淮南市东永平岗。
⑥湄湖:又名湄陂、眉陂。俗名汤鱼湖。在今安徽怀远西南,与淮南市交界。
【译文】
淮水流经潘城南边,设有潘城戍。这个边防城堡东濒潘溪,潘溪下注淮水,淮水升涨则倒灌潘溪,顺逆往来交互相通。又往东流经梁城,城在淮水旁,水左有湄城。淮水向左分支流出就是湄湖。
淮水又右纳洛川于西曲阳县北①。水分阎溪,北绝横塘②,又北迳萧亭东③。又北,鹊甫溪水入焉④。水出东鹊甫谷,西北流迳鹊甫亭南⑤,西北流注于洛水⑥。北迳西曲阳县故城东。王莽之延平亭也。应劭曰:县在淮曲之阳,下邳有曲阳⑦,故是加西也。洛涧北历秦墟,下注淮,谓之洛口⑧。《经》所谓淮水迳寿春县北,肥水从县东北注者也,盖《经》之谬矣。考川定土⑨,即实为非。是曰洛涧,非肥水也。
【注释】
①西曲阳县:西汉置曲阳县,属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淮南市东南。东汉改为西曲阳县。
②绝:横穿,直渡。横塘:在今安徽寿县东。
③萧亭:《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亭在今寿州(今安徽寿县)东南。”
④鹊甫溪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名清洛涧,在定远县(今安徽定远)西南。”
⑤鹊甫亭:《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此亭即废定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大桥乡),其距定远里数,《寰宇记》《纪胜》不同。”
⑥洛水:又名洛涧。即今安徽淮南市东北之窑河。
⑦下邳:即下邳郡。东汉建安十一年(206)改下邳国置,属徐州。治所在下邳县(今江苏睢宁西北古邳镇东)。曲阳:即曲阳县。西汉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江苏沭阳东南。东汉为侯国,属下邳国。东汉属下邳郡。
⑧洛口:即今安徽淮南市东十里,淮河南岸洛河镇。古为洛河入淮之口。
⑨考川:考察川流。定土:确定地域。
【译文】
淮水到西曲阳县北,又在右边接纳了洛川。川流分出一条叫阎溪,北流穿过横塘,又往北流经萧亭东面。又往北流,有鹊甫溪水注入。鹊甫溪水发源于东鹊甫谷,往西北流经鹊甫亭南边,往西北流,注入洛水。洛水往北流经西曲阳县老城东边。就是王莽的延平亭。应劭说:西曲阳县是在淮曲之阳,因为下邳也有曲阳,所以这里称为西曲阳。洛涧往北流经秦墟,往下注入淮水,汇流处叫洛口。《水经》说淮水流经寿春县北边,肥水从县城东北注入,却弄错了。核查河流及其所经的地域,与实地相对照并非如此。这是洛涧,不是肥水。
淮水又北迳莫邪山西①,山南有阴陵县故城②。汉高祖五年③,项羽自垓下从数百骑④,夜驰渡淮至阴陵迷失道,左陷大泽。汉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及之于斯县者也⑤。按《地理志》,王莽之阴陆也。后汉九江郡治。时多虎灾,百姓苦之,南阳宗均为守⑥,退贪残,进忠良,虎悉东渡江。
【注释】
①莫邪山:在今安徽定远西北。
②阴陵县故城:在今安徽定远西北靠山乡古城集。
③汉高祖五年:前202年。
④项羽: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战国末楚将项燕之后,秦末与刘邦争霸天下,失败自杀。垓下:又名垓下聚。在今安徽灵璧东南,沱河北岸。一说在今安徽固镇县东南四十八里。
⑤骑将:官名。即郎中骑将。主骑,西汉光禄勋属官。灌婴:睢阳(今河南商丘)人。西汉初大臣。从刘邦攻秦军,因功封颍阴侯。协助陈平、周勃同除吕氏,迎立文帝,任太尉、丞相。以:率领,带领。
⑥宗均:应为“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今河南镇平东南)人。东汉官吏,历任内政行大化,有治绩。
【译文】
淮水又往北流经莫邪山西边,山南有阴陵县老城。汉高祖五年,项羽从垓下带了几百人马连夜奔驰渡淮,到阴陵迷了路,往左行陷入大泽。汉将灌婴带了五千人马直追到该县方才追上。查考《地理志》,这就是王莽的阴陆。也是东汉九江郡的治所。当时多虎灾,百姓深以为苦,南阳宋均当太守,赶走贪官暴吏,任用忠良之士,于是老虎全都渡江东去。
又东过当塗县北①,濄水从西北来注之②。
淮水自莫邪山东北迳马头城北③,魏马头郡治也④,故当塗县之故城也⑤。《吕氏春秋》曰:禹娶塗山氏女⑥,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⑦,复往治水。故江、淮之俗,以辛、壬、癸、甲为嫁娶日也。禹墟在山西南⑧,县即其地也。《地理志》曰:当塗,侯国也。魏不害以圉守尉⑨,捕淮阳反者公孙勇等⑩,汉以封之。王莽更名山聚也。
【注释】
①当塗县:东汉改当塗侯国置,属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怀远南马城镇。
②濄水:即涡(guō)水。古狼汤渠支流。即今淮河支流涡河。
③莫邪山:位于安徽定远。马头城:即今安徽怀远南马城镇。
④马头郡:北魏置,属谯州。治所在龙亢戍(今安徽怀远西北七十五里龙亢镇)。
⑤当塗县之故城:在今安徽怀远南马城镇。
⑥塗山氏:部落名。具体地址说法不一。一说在今安徽怀远东南淮河南岸的当涂山。一说在今浙江绍兴西北。
⑦自辛至甲:即辛、壬、癸、甲,为天干之名,古人用来纪时。
⑧禹墟:在今安徽怀远涂山南五里,传为大禹会诸侯计议治水之地,故又名禹会村、禹村冈。
⑨魏不害:武帝时以圉守尉捕淮阳反者公孙勇等,封为当塗侯。其他不详。圉(yǔ):即圉县。西汉置,属淮阳国。治所在今河南杞县西南五十里圉镇。
⑩公孙勇:淮阳(今河南周口淮阳区)人。曾任城父令。征和二年(前91),与客胡倩等谋反,被魏不害拘捕后杀死。
【译文】
又往东流过当塗县北边,濄水从西北流来注入。
淮水从莫邪山往东北流经马头城北,这是魏马头郡的治所,也是旧时当塗县的老城。《吕氏春秋》说:禹娶塗山氏的女儿,不以私事妨碍公事,自辛至甲,一连四天为治水而往来奔走。所以江、淮一带的风俗,以辛、壬、癸、甲这四天作为嫁女娶亲的日子。禹墟在山的西南面,当塗县就在那地方。《地理志》说:当塗是侯国。魏不害在圉当守尉,追捕淮阳谋反的公孙勇等人,汉就把这地方封给他。王莽改名为山聚。
淮水又东北,濠水注之①。水出莫邪山东北溪,溪水西北引渎迳禹墟北,又西流注于淮。
【注释】
①濠水:即今安徽怀远西南之天河。源出凤阳南利山,西北流经怀远南涂山之麓,北入淮。
【译文】
淮水又往东北流,有濠水注入。濠水发源于莫邪山东北的溪涧,溪水往西北引入沟水,流经禹墟北面,又往西流,注入淮水。
淮水又北,沙水注之①,《经》所谓蒗渠也②。淮之西有平阿县故城③,王莽之平宁也。建武十三年④,世祖更封耿阜为侯国⑤。《郡国志》曰⑥:平阿县有塗山⑦,淮出于荆山之左、当塗之右⑧,奔流二山之间,而扬涛北注也。《春秋左传·哀公十年》⑨,大夫对孟孙曰⑩:禹会诸侯于塗山,执玉帛者万国⑪。杜预曰:塗山在寿春东北。非也。余按《国语》曰⑫:吴伐楚,堕会稽⑬,获骨焉,节专车⑭。吴子使来聘⑮,且问之,客执骨而问曰:敢问骨何为大?仲尼曰⑯: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⑰,禹杀之,其骨专车,此为大也⑱。盖丘明亲承圣旨⑲,录为实证矣。又按刘向《说苑·辨物》⑳,王肃之叙孔子廿二世孙孔猛所出先人书《家语》(21),并出此事。故涂山有会稽之名。考校群书及方土之目(22),疑非此矣。盖周穆之所会矣(23)。
【注释】
①沙水:故道自今河南周口淮阳区境内分古狼汤渠东出,又东至鹿邑南,又东略循今安徽茨河,经涡阳、蒙城西,至怀远南入淮水。
②蒗渠:一作狼汤渠,又作蒗荡渠、莨荡渠。即战国至秦、汉间之鸿沟。故道自今河南荥阳北广武镇北引黄河水东流,经中牟北,至开封东南。折而南流经通许东、太康西,至周口淮阳区东南流,于沈丘北入颍水。魏、晋以后,开封以上河段称汴水,以下河段称蔡水。
③平阿县故城:在今安徽怀远西南六十里平阿山下。
④建武十三年:37年。
⑤耿阜:具体不详。《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耿阜,范《书》不载,当在谢承、华峤等书中。”
⑥《郡国志》:晋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之一。记述东汉时期全国行政区划、人口以及《春秋》和“前三史”所载征伐、会盟所在的地名。
⑦塗山:即今安徽怀远东南八里、淮河东岸当涂山。
⑧荆山:即今安徽怀远西南淮河北岸荆山。
⑨哀公十年:当为“哀公七年”,即前488年。
⑩孟孙:即仲孙何忌。
⑪玉帛:朝见时所执礼品。万国:形容国家众多。
⑫《国语》:这里指《国语·鲁语下》。
⑬堕:坏。会稽: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南。会稽山上,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包围,派大夫文种膝行顿首,称臣求和。
⑭节专车:骨头可以装满一车。专,擅。这里指装满。
⑮吴子:吴国的国君为子爵,故称吴子。聘:聘问。专指天子与诸侯或诸侯与诸侯间的遣使通问。
⑯仲尼:即孔子,名丘。
⑰防风氏:传说春秋时的长狄族,其人身体长大。《说文·邑部》:“北方长狄国也。在夏为防风氏,在殷为汪芒氏。”
⑱其骨专车,此为大也:陈桥驿按,防风氏事当属虚构,但大骨事不假,乃是恐龙化石,这一带至今仍有发现。
⑲丘明:即春秋鲁太史左丘明。大约与孔子同时代。相传作《左氏春秋传》《国语》。
⑳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辞赋家、目录学家。曾校阅群书,撰成《别录》,为我国目录学鼻祖,又整理编订了《战国策》等古籍。另著有《列女传》《说苑》《新序》等。《说苑·辨物》:《说苑》中的一篇。辨物,意思是辨析识别事物,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21)王肃:字子雍。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三国魏经学家。善贾逵、马融之学而反郑玄。《家语》:书名。即《孔子家语》。王肃称孔子所作,实际上是他为辩难郑玄而作。
(22)考校:考查研究。方土之目:各地之地名。
(23)周穆:即周昭王之子姬满。曾两征犬戎,俘五王,迁戎于太原,开辟通往西域的通道。传说曾周游天下,西至昆仑,见过西王母。
【译文】
淮水继续往北流,有沙水注入,就是《水经》所说的蒗渠。淮水西有平阿县老城,就是王莽的平宁。建武十三年,世祖把这地方改封给耿阜,立为侯国。《郡国志》说:平阿县有塗山,淮水从荆山左边、当塗右边流出,在两山之间奔流,激起滚滚波涛往北流去。《春秋左传·哀公七年》,大夫对孟孙说:禹在塗山大会诸侯,使者手执玉帛的与会国家非常多。杜预说:塗山在寿春东北。他弄错了。我查考《国语》说:吴攻楚,掘毁会稽,获得大骨,骨节可以装一辆车子。吴子的使者前来修好和问候,客人握着骨头问道:请问哪种骨头最大?仲尼说:我听说古时禹在会稽山召集群神,防风氏迟到,禹把他杀了,他的骨头可以装满一辆车子,这骨头算是很大了。左丘明亲耳听到圣人的话,他的记载是确凿的证据。又查考刘向《说苑·辨物》,王肃叙述孔子二十二世孙孔猛出示祖先的《家语》,也提到这件事。所以涂山也有会稽这名字。但考证各种典籍及地方上的土名,又怀疑并非此地。这可能是周穆王会战的地方。
淮水于荆山北,濄水东南注之。又东北迳沛郡义城县东①。司马彪曰②:后隶九江也。
【注释】
①沛郡:西汉高帝以泗水郡南部置。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东汉改为沛国。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义城县:北魏置,属临淮郡。治所在今安徽怀远东北十五里。北齐废。未知何时属沛郡。疑郦注有误。
②司马彪:字绍统。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魏晋时期史学家。著作仅存《续汉书》八志,为后人补入范晔《后汉书》流传至今。
【译文】
淮水流到荆山北面,濄水往东南注入淮水。又往东北流,经过沛郡义城县东边。司马彪说:义城县后来隶属九江郡。
又东过锺离县北①,
《世本》曰②:锺离③,嬴姓也。应劭曰:县,故锺离子国也④,楚灭之以为县。《春秋左传》所谓吴公子光伐楚⑤,拔锺离者也。王莽之蚕富也。豪水出阴陵县之阳亭北⑥,小屈有石穴,不测所穷,言穴出钟乳⑦,所未详也。豪水东北流迳其县西,又屈而南转,东迳其城南,又北历其城东,迳小城而北流注于淮⑧。
【注释】
①锺离县:本春秋楚邑。吴置为县。后入秦,属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凤阳东北临淮关东。东汉改为锺离侯国。
②《世本》:书名。撰者不详,成书时代亦不可考。该书记录自黄帝以来至春秋帝王公卿大夫的氏姓、世系、都邑、器物的制作和发明等。
③锺离:春秋时国。嬴姓。在今安徽凤阳东北临淮关东。后置为县。
④锺离子国:即锺离国。
⑤吴公子光:即阖闾,亦名阖庐。春秋末吴国君主。吴王夫差之父。杀吴王僚而自立。重用伍子胥及孙武。东征卑庐,西伐巴蜀,威振中原。前496年,趁越国大丧之际,攻伐越国,为越王勾践所败,受伤而死。
⑥豪水:即东濠水。在今安徽凤阳东北二十里。有三源合流,北流至临淮关入淮。阴陵县:秦置,属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定远西北靠山乡古城集。阳亭:《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阳亭当在今定远县(今安徽定远)西北。”
⑦钟乳:即钟乳石,也叫石钟乳。溶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与石笋上下相对,由碳酸钙逐渐从水溶液中析出积聚而成。
⑧小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凤阳县(今安徽凤阳)东北。”
【译文】
淮水又往东流过锺离县北边,
《世本》说:锺离,姓嬴。应劭说:锺离县是旧时的锺离子国,楚把它灭了,设置为县。《春秋左传》就说到吴公子光伐楚,攻下锺离。锺离也就是王莽的蚕富。豪水发源于阴陵县的阳亭北边,小弯处有个石洞,深不可测,听说洞中有钟乳,详情不清楚。豪水往东北流经锺离县西边,又转向南方,往东流经城南,又往北流经城东,经过小城,北流注入淮水。
淮水又东迳夏丘县南①。又东,涣水入焉②,水首受蒗渠于开封县③。《史记》韩釐王二十一年④,使暴䳒救魏⑤,为秦所败,䳒走开封者也。东南流迳陈留北⑥,又东南,西入九里注之⑦。涣水又东南流迳雍丘县故城南⑧,又东迳承匡城⑨,又东迳襄邑县故城南⑩。故宋之承匡、襄牛之地⑪,宋襄公之所葬⑫,故号襄陵矣。《竹书纪年》⑬:梁惠成王十七年⑭,宋景敾、卫公孙仓会齐师⑮,围我襄陵。十八年,惠成王以韩师败诸侯师于襄陵,齐侯使楚景舍来求成⑯,即于此也。西有承匡城,《春秋》会于承匡者也⑰。秦始皇以承匡卑湿,徙县于襄陵,更为襄邑。王莽以为襄平也。汉桓帝建和元年⑱,封梁冀子胡狗为侯国⑲。《陈留风俗传》曰⑳:县南有涣水。故《传》曰:睢、涣之间出文章(21),天子郊庙御服出焉(22)。《尚书》所谓厥篚织文者也(23)。
【注释】
①夏丘县:西汉置,属沛郡。治所在今安徽泗县东。东汉属下邳国。三国魏属下邳郡。
②涣水:又名浍水。自今河南开封东分狼汤渠水东南流经杞县、睢县、柘城,南入安徽境,经亳州东北、河南永城南、安徽宿州、固镇县,至五河县南入淮水。今上游已湮。下游在安徽境内者即今之浍河。
③开封县:秦置,属砀郡。治所在今河南开封西南四十六里古城村。西汉属河南郡。
④韩釐王二十一年:前275年。韩釐王,名咎。韩襄王子。
⑤暴䳒(yuān):战国时韩国将领。史称暴子。前275年,秦攻魏,他奉韩釐王之命率兵救魏,被秦军击败,退走开封,韩军被俘斩四万余。
⑥陈留:即陈留县。秦置,属砀郡。治所在今河南开封东南二十六里陈留镇。
⑦西入九里注之:似有脱文。
⑧雍丘县:秦置,属砀郡。治所在今河南杞县。
⑨承匡城:在今河南睢县西三十里匡城乡。
⑩襄邑县:战国秦置,属砀郡。治所在今河南睢县。
⑪襄牛:又名襄陵。春秋宋邑。在今河南睢县。
⑫宋襄公:子姓,名兹甫,亦作兹父。春秋时宋国国君。曾追随齐桓公,参与葵丘(今河南兰考东)之盟。
⑬《竹书纪年》:书名。因原本写于西晋时汲郡出土的竹简之上,故名。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述夏商周及春秋晋国、战国魏国的史事,至魏襄王时止。今存辑本。
⑭梁惠成王十七年:前353年。梁惠成王,即魏惠王。姓魏名罃,因魏都大梁,故又称梁惠王。惠是谥号。
⑮景敾:宋人。具体不详。公孙仓:卫人。具体不详。
⑯景舍:名舍,字子发。原为上蔡令,后为楚国司马。善战。
⑰《春秋》会于承匡:《左传·襄公三十年》:“鲁叔仲惠伯会郤成子于承匡之岁也。”
⑱建和元年:147年。建和,东汉桓帝刘志的年号(147—149)。
⑲梁冀:字伯卓。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永和初拜河南尹。顺帝时拜大将军。先后立冲、质、桓三帝,权倾朝野。胡狗:即梁冀子梁胤。容貌甚陋,不胜冠带,道路见者,莫有不嗤笑者。建和元年封襄邑侯。
⑳《陈留风俗传》:书名。东汉圈称撰。叙述陈留(今河南开封)一带风俗民情。今存清王仁俊辑本一卷。
(21)睢:即睢水。汴水支流。战国鸿沟(汉代称狼汤渠)支流之一。文章:错杂的色彩或花纹。这里指彩色丝织品。
(22)郊庙:指帝王祭祀天地和祖先。于南北郊祭祀天地为郊,祭祀先祖为庙。
(23)厥篚(fěi)织文:语见《尚书·禹贡》。意思是说:锦绮之类的丝织品,用筐篚等工具盛着,上贡于朝廷。篚,一种盛物的竹器。织文,锦绮之类的丝织品。
【译文】
淮水继续往东流,经过夏丘县南边。又往东流,有涣水注入,涣水上游在开封县承接蒗渠。《史记》:韩釐王二十一年,派遣暴䳒去援魏,被秦打败,暴䳒逃向开封。涣水往东南流经陈留北边,又往东南流,又有一条支流……注入。涣水又往东南流,经过雍丘县老城南边,又往东流经承匡城,又往东流经襄邑县老城南边。从前这是宋承匡、襄牛一带地方,宋襄公就葬在这里,所以叫襄陵。《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宋景敾、卫公孙仓联合齐军包围我国襄陵。十八年,惠成王因韩军在襄陵打败诸侯军,齐侯派遣楚景舍来求和,就是在这地方。西边有承匡城,就是《春秋》所说的在承匡会合。秦始皇因承匡地势低洼潮湿,把县治迁到襄陵,改名为襄邑。王莽时称为襄平。汉桓帝建和元年,把襄陵封给梁冀的儿子胡狗,立为侯国。《陈留风俗传》说:县南有涣水。所以该书又说:睢水、涣水之间是出产彩色丝织品的地方,皇帝祭祀天地、祖先所穿戴的御服都是在这里制作出来的。就是《尚书》里所说的:竹篮里装的绫绵编织成花纹入贡。
涣水又东南迳己吾县故城南①,又东迳鄫城北②。《春秋·襄公元年》③,经书晋韩厥帅师伐郑④,鲁仲孙蔑会齐、曹、邾、杞⑤,次于鄫。杜预曰:陈留襄邑县东南有鄫城。涣水又东南迳鄢城北、新城南⑥,又东南,左合明沟—沟水自蓬洪陂东南流⑦,谓之明沟—下入涣水。又迳亳城北⑧。《帝王世纪》曰⑨:穀熟为南亳⑩,即汤都也。《十三州志》曰⑪:汉武帝分穀熟置。《春秋•庄公十二年》⑫,宋公子御说奔亳者也⑬。
【注释】
①己吾县:东汉永元十一年(99)置,属陈留郡。治所在今河南宁陵西南三十九里己吾城。
②鄫(céng)城:春秋郑邑。在今河南睢县东南四十里。
③襄公元年:前572年。
④韩厥:谥献,称韩献子。春秋时晋国人。韩万玄孙,韩简孙。由赵盾推荐,晋灵公以为司马,掌军法。
⑤仲孙蔑:即孟献子。姬姓,名蔑,世称仲孙蔑,谥号献。春秋时鲁国执政者。孟氏家族振兴的重要人物。齐、曹、邾杞:俱为周时诸侯国。
⑥鄢城:在今河南鄢陵西北十八里古城村。新城:春秋宋邑。在今河南商丘西南。
⑦蓬洪陂:《水经注疏》杨守敬按:“睢水于睢阳城(今河南商丘)南,积为蓬洪陂。”
⑧亳城:即南亳。在今河南商丘东南。相传汤曾居此。
⑨《帝王世纪》:书名。晋皇甫谧撰。起自三皇,迄于汉魏,专记帝王事迹。今存宋翔凤辑本。
⑩穀熟:东汉建武二年(26)置侯国,寻改为县,属梁国。治所在今河南虞城西南三十二里谷熟镇。
⑪《十三州志》:书名。未知为应劭、黄义仲、阚骃何家所作。
⑫庄公十二年:前682年。
⑬宋公子御说(yuè):即宋桓公,子姓,宋氏,名御说。春秋时宋国国君。宋庄公之子,宋闵公之弟。
【译文】
涣水又往东南流,经过己吾县老城南边,又往东流过鄫城北边。《春秋·襄公元年》,经文里记载,晋国韩厥率兵征讨郑国,鲁国仲孙篾与齐、曹、邾、杞诸侯军相会合,就在鄫歇宿。杜预说:陈留襄邑县东南有鄫城。涣水又往东南流过鄢城北边、新城南边,又往东南流,在左边汇合明沟—沟水从蓬洪陂往东南流,称为明沟—往下注入涣水。又流经亳城北边。《帝王世纪》说:穀熟即南亳,是商汤的国都。南亳,《十三州志》说:汉武帝分穀熟而设置。《春秋·庄公十二年》,宋公子御说逃奔到亳。
涣水东迳穀熟城南①。汉光武建武二年②,封更始子歆为侯国③。又东迳杨亭北④。《春秋左氏传·襄公十二年》⑤,楚子囊、秦庶长无地⑥,伐宋师于杨梁⑦,以报晋之取郑也⑧。京相璠曰⑨:宋地矣。今睢阳东南三十里有故杨梁城⑩,今曰阳亭也⑪。俗名之曰缘城,非矣。西北去梁国八十里⑫。涣水又东迳沛郡之建平县故城南⑬。汉武帝元凤元年⑭,封杜延年为侯国⑮。王莽之田平也。又东迳酂县故城南⑯。《春秋·襄公十年》⑰,公会诸侯及齐世子光于䣜⑱。今其地䣜聚是也。王莽之酂治矣。
【注释】
①穀熟城:在今河南虞城西南三十二里谷熟镇。
②建武二年:26年。
③更始:即西汉更始帝刘玄,字圣公。光武帝刘秀族兄。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人。新莽末参加绿林起义军。大破王莽军队后,被推为更始将军。随即被立为天子。后被赤眉将领谢禄杀害。歆(xín):即刘歆。刘更始子,封穀熟侯。
④杨亭:《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商丘县(今河南商丘)东南三十里。”
⑤襄公十二年:前561年。
⑥子囊:名贞,字子囊。楚庄王之子,楚共王之弟。春秋时楚国大夫。庶长:官爵名。秦商鞅变法创建二十等爵,以奖军功。第十级为左庶长,十一级为右庶长。无地:具体不详。
⑦杨梁:又名阳梁。春秋宋地。在今河南商丘东南三十里。
⑧晋之取郑:晋率诸侯伐郑,郑人求和。事见《左传·襄公十一年》。
⑨京相璠(fán):西晋地理学者裴秀的门客。撰有《春秋土地名》三卷。
⑩睢阳:即睢阳县。战国秦置,属砀郡。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南一里。西汉初属梁国,文帝时为梁国国都。北魏为梁郡治。
⑪阳亭:俗名之曰缘城。即杨梁。在今河南商丘东南三十里。
⑫梁国:西汉高帝五年(前202)改砀郡为梁国。都定陶(今山东菏泽定陶区西北)。汉文帝时移都睢阳县(今河南商丘南)。
⑬建平县:西汉置,属沛郡。治所在今河南夏邑西南五十九里马头镇。
⑭元凤元年:前80年。元凤,西汉昭帝刘弗陵的年号(前80—前75)。
⑮杜延年:字幼公。南阳杜衍(今河南南阳西南)人。杜周之子。昭帝初立,补军司空,迁谏大夫。以发觉左将军上官桀等谋乱罪立功,封为建平侯。
⑯酂(cuó)县:战国秦置,属沛郡。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四十八里酂城镇。
⑰襄公十年:前563年。
⑱世子:太子,帝王和诸侯的嫡长子。䣜(cuó):通“酂”。
【译文】
涣水往东流经穀熟城南。汉光武帝建武二年,把穀熟封给更始帝之子刘歆,立为侯国。又往东流过杨亭北边。《春秋左氏传·襄公十二年》,楚子囊、秦庶长无地伐宋,进军杨梁,以报复晋国攻郑国。京相璠说:这是宋的地方。现在睢阳东南三十里还有杨梁旧城,今名阳亭。俗称缘城是不对的。此城西北距梁国八十里。涣水又往东流,经过沛郡建平县老城南边。汉昭帝元凤元年,把建平封给杜延年,立为侯国。就是王莽的田平。又往东流过酂县老城南边。《春秋·襄公十年》,襄公在䣜会见诸侯和齐世子光,那地方就是今天的䣜聚。也就是王莽的酂治。
涣水又东南迳费亭南①。汉建和元年②,封中常侍沛国曹腾为侯国③。腾字季兴,谯人也④。永初中⑤,定桓帝策⑥,封亭侯⑦,此城即其所食之邑也。涣水又东迳铚县故城南⑧。昔吴广之起兵也⑨,使葛婴下之⑩。涣水又东,苞水注之⑪。水出谯城北白汀陂⑫,陂水东流迳酂县南⑬,又东迳郸县故城南⑭。汉景帝中元年⑮,封周应为侯国⑯。王莽更之曰单城也。音多。又东迳嵇山北⑰,嵇氏故居。嵇康本姓奚⑱,会稽人也⑲。先人自会稽迁于谯之铚县,改为嵇氏,取稽字之上以为姓,盖志本也⑳。《嵇氏谱》曰(21):谯有嵇山,家于其侧,遂以为氏。县,魏黄初中(22),文帝以酂、城父、山桑、铚置谯郡(23),故隶谯焉。苞水东流入涣。
【注释】
①费亭:在今河南永城西南。
②建和元年:147年。建和,东汉桓帝刘志的年号(147—149)。
③曹腾:《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司马彪《续汉书》曰:“腾字季兴,少除黄门从官……顺帝即位,为小黄门,迁至中常侍大长秋。在省闼三十余年,历事四帝,未尝有过。好进达贤能,终无所毁伤……桓帝即位,以腾先帝旧臣,忠孝彰著,封费亭侯,加位特进。太和三年(229),追尊腾曰高皇帝。”
④谯:即谯县。秦改焦邑置,属泗水郡。治所在今安徽亳州。
⑤永初:东汉安帝刘祜(hù)的年号(107—113)。
⑥桓帝:东汉皇帝刘志。蠡吾侯刘翼之子。
⑦封亭侯:指曹腾被封为费亭侯。亭侯,爵位名。东汉始分侯为县侯、乡侯、亭侯三级。食邑为亭者称为亭侯。
⑧铚(zhì)县:秦置,属泗水郡。治所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南临涣镇。
⑨吴广: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前209年,与陈胜一起在大泽乡共议起义抗秦,任都尉。张楚政权建立后,称假王,奉陈胜之命进攻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久战不下,因拒不听部下建议,被副将田臧假陈胜之命杀害。
⑩葛婴:苻离(今安徽宿州)人。陈胜部将。大泽乡起义后,曾占领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背陈胜立襄为楚王。后杀襄彊以示效忠陈王胜。终被陈胜杀害。
⑪苞水:即今安徽西北部浍水支流包河。
⑫谯城:在今安徽亳州。白汀陂:当为“汋陂”之形讹。《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参观之,汀与汋(zhuó)形近,盖汋之误。此陂即《左传》之汋陂也……汋陂在谯城北,宋人由汋陂北退至宁陵境,败于汋陂,与当日情事适合。”译文从之。
⑬酂(cuó)县:秦置,属沛郡。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南。
⑭郸(shàn)县:西汉置,属沛郡。治所在今安徽涡阳东北。
⑮汉景帝中元年:即西汉景帝刘启中元元年,前149年。
⑯周应:周緤之子。孝景中元年,为褒周緤之功,封周应为郸侯。
⑰嵇山:在今安徽濉溪县南。
⑱嵇康:字叔夜。三国魏谯国铚(今安徽宿州)人。竹林七贤之一。
⑲会稽:即今浙江绍兴。
⑳志本:纪念其根本。
(21)《嵇氏谱》:书名。《隋书·经籍志》不录。应为嵇氏之族谱。
(22)黄初:三国魏文帝曹丕的年号(220—226)。
(23)文帝:即魏文帝曹丕。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二子。城父:即城父县。西汉置,属沛郡。治所在今安徽亳州东南城父镇。山桑:即山桑县。西汉置,属沛郡。治所在今安徽蒙城北三十六里坛城集。谯郡:东汉建安末,魏武析沛国置。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三国魏黄初二年(220)改为谯国。
【译文】
涣水又往东南流经费亭南。汉建和元年,把这地方封给中常侍沛国曹腾,立为侯国。曹腾字季兴,谯县人。永初年间,他参与确定桓帝的政策,封亭侯,此城就是他的食邑。涣水又往东流经铚县老城南边。从前吴广起兵,派遣葛婴攻下此城。涣水又往东流,有苞水注入。苞水发源于谯城北面的汋陂,陂水往东流经酂县南边,又往东流经郸县老城南边。汉景帝中元元年,将这地方封给周应,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单城—单,读作多。又往东流经嵇山北边,这是嵇氏的故居。嵇康本姓奚,会稽人。嵇氏祖先从会稽迁徙到谯国的铚县,改姓为嵇,以稽字上部作为姓氏,以表示纪念其原籍。《嵇氏谱》说:谯有嵇山,在山边定居下来,就以山为姓氏。魏黄初年间,文帝以酂、城父、山桑、铚设置谯郡,所以铚县隶属于谯。苞水往东流注入涣水。
涣水又东南迳蕲县故城南①。《地理志》曰:故甀乡也②。汉高帝破黥布于此③。县,旧都尉治④。王莽之蕲城也。水上有故石梁处,遗基尚存。涣水又东迳穀阳县⑤,左会八丈故渎⑥,渎上承洨水⑦,南流注于涣。涣水又东迳穀阳戍南⑧,又东南迳穀阳故城东北⑨,右与解水会⑩。水上承县西南解塘,东北流迳穀阳城南,即穀水也。应劭曰:城在穀水之阳。又东北流注于涣。涣水又东南迳白石戍南⑪,又迳虹城南⑫,洨水注之。水首受蕲水于蕲县⑬,东南流迳穀阳县,八丈故渎出焉。又东合长直故沟⑭。沟上承蕲水,南会于洨。洨水又东南流迳洨县故城北⑮,县有垓下聚⑯,汉高祖破项羽所在也⑰。王莽更名其县曰肴城。应劭曰:洨水所出。音绞,《经》之绞也。洨水又东南与涣水乱流而入于淮。故应劭曰:洨水南入淮。
【注释】
①蕲县:秦置,属泗水郡。治所在今安徽宿州南四十里蕲县镇。
②甀(zhuì)乡:古乡名。故地在今安徽宿州南。
③黥(qíng)布:亦名英布。六(今安徽六安)人。曾坐法黥面,故亦称黥布。初从项羽,以功封九江王。后背楚归汉,封淮南王。汉高祖十一年(前196),韩信、彭越先后被杀,黥布心惧。后被疑而发兵反叛,次年战败被杀。
④都尉:官名。汉景帝时改秦之郡尉为都尉,辅佐郡守并掌全郡的军事。
⑤穀阳县:西汉置,属沛郡。治所在今安徽固镇县。在穀水之阳,故名。
⑥八丈故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渎在今灵壁县(今安徽灵璧)西南。”
⑦洨水:即今安徽固镇县北之沱水。
⑧穀阳戍:《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灵壁县西南。”
⑨穀阳故城:在今安徽固镇县。
⑩解水:又名蟹河。即今安徽固镇县南澥河。源出安徽濉溪县南,东流至固镇县东南入浍河。
⑪白石戍:在今安徽灵璧西南。
⑫虹城:即东汉虹县县城。在今安徽五河县西五十二里刘集镇附近。
⑬蕲(qí)水:睢水支流。故道自今河南商丘东南分睢水,东南流,经夏邑、永城,安徽濉溪县、宿州、灵璧、泗县,江苏泗洪等县,至盱眙北入淮河。
⑭长直故沟:《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沟当在今灵壁县东。”
⑮洨(xiáo)县:东汉改洨侯国置,属沛郡。治所在今安徽固镇县东濠城镇。东汉经学家和文字学家许慎曾任此县长,故世称许慎为许洨长。
⑯垓下聚:又名垓下。在今安徽灵璧东南,沱河北岸。
⑰汉高祖破项羽所在: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击败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
【译文】
涣水继续往东南流,经过蕲县老城的南边。蕲县,《地理志》说:就是旧时的甀乡。汉高帝在这里打败了黥布。蕲县从前是都尉治所。就是王莽的蕲城。古时水上有石桥,遗址还在。涣水又往东流经穀阳县,在左边汇合了八丈故渎,此渠上承洨水,往南注入涣水。涣水又往东流经穀阳戍南,又往东南流经穀阳老城东北,在右边与解水汇合。解水上游承接穀阳县西南的解塘,往东北流经穀阳城南边,就是穀水。应劭说:城在穀水之阳。又往东北流,注入涣水。涣水又往东南流经白石戍南边,又流经虹城南边,汇合了洨水。洨水上游在蕲县承接蕲水,往东南流经穀阳县,八丈故渎就从这里分支流出。又往东流,汇合了长直故沟。故沟上承蕲水,南流与洨水汇合。洨水又往东南流过洨县老城北边。县内有垓下聚,就是汉高祖大败项羽的地方。王莽改县名为肴城。应劭说:这是洨水的发源地。洨,音绞,把经纱绞合起来的绞。洨水再往东南流,与涣水一同乱流注入淮水。所以应劭说:洨水南流注入淮水。
淮水又东至巉石山①,潼水注之②。水首受潼县西南潼陂③。县,故临淮郡之属县④,王莽改曰成信矣。南迳沛国夏丘县绝蕲水⑤。又南迳夏丘县故城西,王莽改曰归思也。又东南流迳临潼戍西⑥,又东南至巉石西,南入淮。
【注释】
①巉(chán)石山:在今江苏泗洪西南。南对浮山。
②潼水:在今安徽泗县西南。俗曰南潼河。源出羊城湖,环县西门东南流,至五河县东北入淮。
③潼县:即僮县。南朝宋侨置。在今江苏沭阳南六里。潼陂:又名羊城湖。在今安徽泗县东北骆庙村附近的潼城村西南。
④临淮郡:西汉元狩六年(前117)置。治所在徐县(今江苏泗洪南大徐台)。
⑤沛国:东汉建武二十年(44)改沛郡置。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夏丘县:西汉置,属沛郡。治所在今安徽泗县东。东汉属下邳国。三国魏属下邳郡。绝:直渡,横过。
⑥临潼戍:《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戍在今泗州(今安徽泗县)南。”
【译文】
淮水又往东流到巉石山,有潼水注入。潼水上口承接潼县西南的潼陂。潼县旧时是临淮郡的属县,王莽改名为成信。南流经沛国的夏丘县,横穿过蕲水。又南流经夏丘县老城西边,王莽将夏丘改名为归思。又往东南流经临潼戍西边,又往东南流到巉石西边,然后南流注入淮水。
淮水又东迳浮山①。山北对巉石山。梁氏天监中②,立堰于二山之间③,逆天地之心,乖民神之望,自然水溃坏矣。
【注释】
①浮山:一名临淮山。在今安徽明光北八十里浮山集西。北临淮水。
②天监:南朝梁武帝萧衍的年号(502—519)。
③立堰:建造堰坝。陈桥驿按,天监立堰,对郦氏颇关重要,因为这是《水经注》记及的最晚年代。
【译文】
淮水又往东流过浮山。浮山北对巉石山。梁氏天监年间,在两山之间筑堰,违逆了天地的心意,背离了人神的愿望,当然要被洪水冲垮了。
淮水又东迳徐县南①,历涧水注之。导徐城西北徐陂②,陂水南流绝蕲水,迳历涧戍西③,东南流注于淮。
【注释】
①徐县:战国秦置,属泗水郡。治所即今江苏泗洪南大徐台。西汉为临淮郡治。东汉属下邳国。三国魏属下邳郡。
②徐城:在今江苏泗洪县南大徐台。徐陂:《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徐陂当在今泗州(今安徽泗县)东北。”
③历涧戍:《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戍当在今泗州东南。”
【译文】
淮水又往东流经徐县南边,有历涧水注入。历涧水自徐城西北的徐陂引出,南流横穿过蕲水,经历涧戍西,往东南注入淮水。
淮水又东,池水注之①。水出东城县东北②,流迳东城县故城南。汉以数千骑追羽,羽帅二十八骑引东城,因四山③,斩将而去,即此处也。《史记》:孝文帝八年④,封淮南厉王子刘良为侯国⑤。《地理志》,王莽更名之曰武城也。池水又东北流历二山间,东北入于淮,谓之池河口也⑥。
【注释】
①池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水曰池河,有南北二源:北源出定远县(今安徽定远)西北山,南源出合肥县(今安徽合肥)东北山,皆古东城县地。”
②东城县:秦置,属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定远东南大桥乡三官集。东汉属下邳郡。西晋属淮南郡。
③四山:在今江苏南京浦口区西南,与安徽和县接界处。
④孝文帝八年:前172年。孝文帝,即汉文帝刘恒。
⑤刘良:淮南厉王刘长之子。封东城侯。在位七年卒,无后,国除。
⑥池河口:《水经注疏》:“全(祖望)云:淮陵城临池河,池河过淮陵城(今安徽明光)西北入淮,谓之池河口。”
【译文】
淮水又往东流,有池水注入。池水发源于东城县,往东北流经东城县老城南边。汉军以骑兵数千追击项羽,项羽率领二十八名骑兵去东城,利用四山地势杀了几名汉将突围而去,就是这地方。《史记》:孝文帝八年,将它封给淮南厉王的儿子刘良,立为侯国。据《地理志》,王莽将它改名为武城。池水往东北流经两山之间,往东北注入淮水,汇流处叫池河口。
淮水又东,蕲水注之①。水首受睢水于穀熟城东北②,东迳建城县故城北③。汉武帝元朔四年④,封长沙定王子刘拾为侯国⑤。王莽之多聚也。蕲水又东南迳蕲县⑥,县有大泽乡⑦,陈涉起兵于此⑧,篝火为狐鸣处也⑨。南则洨水出焉⑩。蕲水又东南,北八丈故渎出焉⑪;又东流,长直故沟出焉⑫;又东入夏丘县⑬,东绝潼水⑭,迳夏丘县故城北,又东南迳潼县南⑮,又东流入徐县,东绝历涧,又东迳大徐县故城南⑯,又东注于淮。
【注释】
①蕲水:睢水支流。故道自今河南商丘东南分睢水,东南流,经夏邑、永城,安徽濉溪县、宿州、灵璧、泗县,江苏泗洪等县,至盱眙北入淮河。久湮。
②睢水:汴水支流。战国鸿沟(汉时称狼渠)支流之一。自今河南开封东分古鸿沟东流,经今杞县、睢县、宁陵、商丘、夏邑、永城,安徽濉溪、宿州、灵璧及江苏睢宁,至宿迁南注入古泗水。穀熟城:在今河南虞城西南三十二里谷熟镇。
③建城县:秦置,属砀郡。治所在今河南永城东南。
④元朔四年:前125年。元朔,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28—前123)。
⑤刘拾: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封建成侯。元鼎二年(前115)使人奉璧至朝廷贺元旦迟到,免侯,国除。
⑥蕲县:秦置,属泗水郡。治所在今安徽宿州南四十里蕲县镇。西汉属沛郡,为都尉治。
⑦大泽乡:秦属蕲县。即今安徽宿州东南四十里大泽乡。
⑧陈涉:即陈胜,字涉。阳城(今安徽界首,一说今河南商水县)人。率领了著名的秦末大泽乡农民起义。后入陈地,称王,号张楚。
⑨篝火为狐鸣处:事见《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⑩洨水:即今安徽固镇县北之沱水。
⑪八丈故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渎在今灵壁县(今安徽灵璧)西南。”
⑫长直故沟:《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沟当在今灵壁县东。”
⑬夏丘县:西汉置,属沛郡。治所在今安徽泗县东。东汉属下邳国。三国魏属下邳郡。西晋属下邳国。东晋废。
⑭潼水:俗曰南潼河。在今安徽泗县西南。源出羊城湖,环县西门东南流,至五河县东北入淮。
⑮潼县:即僮县。南朝宋侨置。在今江苏沭阳南六里。
⑯大徐县故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县’字当衍……《寰宇记》,大徐城周十二里,徐偃王权造,故名薄薄城,今呼为故故城。俱称大徐城。不言大徐县城,在今泗州(今安徽泗县)东。”
【译文】
淮水继续往东流,有蕲水注入。蕲水在穀熟城东北上承睢水,往东流经建城县老城北边。汉武帝元朔四年,将这地方封给长沙定王的儿子刘拾,立为侯国。就是王莽的多聚。蕲水又往东南流经蕲县,县内有大泽乡,陈涉在这里起兵,就是篝火发出狐鸣的地方。南面是洨水所出处。蕲水又往东南流,北八丈故渎从这里流出;又往东流,长直故沟从这里流出;又往东流入夏丘县,往东穿过潼水,流过夏丘老城北边,又转向东南流经潼县南边,又往东流进入徐县,东穿历涧,然后往东流经大徐城南边,往东注入淮水。
淮水又东历客山①,迳盱眙县故城南②。《地理志》曰:都尉治。汉武帝元朔元年③,封江都易王子刘蒙之为侯国④。王莽更命之曰匡武。
【注释】
①客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盱眙(今江苏盱眙)县东北。”
②盱眙(xū yí)县:西汉改盱台县置,属临淮郡,为都尉治。治所在今江苏盱眙东北二十五里盱眙山麓。
③元朔元年:前128年。元朔,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28—前123)。
④刘蒙之:江都易王刘非之子。封盱台侯。元鼎五年(前112)因酎(zhòu)金事免侯,国除。
【译文】
淮水又往东流经客山,流过盱眙县老城南边。《地理志》说:盱眙是都尉治所。汉武帝元朔元年,封给江都易王的儿子刘蒙之,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匡武。
淮水又东迳广陵淮阳城南①。城北临泗水,阻于二水之间。《述征记》②,淮阳太守治③。自后置戍,县亦有时废兴也。
【注释】
①广陵:即广陵郡。东汉建武十八年(42)改广陵国置。治所在广陵县(今江苏扬州西北蜀冈上)。淮阳城:在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西南废黄河南岸。
②《述征记》:书名。晋末宋初人郭缘生撰。记述了他跟随刘裕北伐慕容燕、西征姚秦的沿途所见。
③淮阳郡:东晋义熙中置,属徐州。治所在角城县(北齐改文城县,北周改临清县,在今江苏淮安淮阴区西南古淮水与泗水交会处)。
【译文】
淮水又往东流,经过广陵郡淮阳城南边。此城北濒泗水,被阻隔于两水之间。《述征记》说:这是淮阳太守治所,以后设置边防城堡,县也时立时废。
又东北至下邳淮阴县西①,泗水从西北来流注之。
淮、泗之会,即角城也②。左右两川,翼夹二水。决入之所,所谓泗口也③。
【注释】
①下邳:即下邳郡。东汉建安十一年(206)改下邳国置,属徐州。治所在下邳县(今江苏睢宁西北古邳镇东)。淮阴县:秦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江苏淮安淮阴区西南码头镇。东汉属下邳国。后属下邳郡。
②角城:在今江苏淮安淮阴区西南古淮水与泗水交会处。
③泗口:亦曰清口。即古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淮安淮阴区西南。
【译文】
淮水又往东北流,到下邳郡淮阴县西边,泗水从西北流来注入。
淮水与泗水汇合的地方有城,就是角城。川流在角城左右两侧流过,城被夹在两水中间。泗水入淮的地方,就是所谓泗口。
又东过淮阴县北,中渎水出白马湖①,东北注之。
淮水右岸即淮阴也。城西二里有公路浦②。昔袁术向九江③,将东奔袁谭④,路出斯浦,因以为名焉。又东迳淮阴县故城北⑤,北临淮水。汉高帝六年⑥,封韩信为侯国⑦。王莽之嘉信也。昔韩信去下乡而钓于此处也。城东有两冢,西者即漂母冢也⑧。周回数百步,高十余丈。昔漂母食信于淮阴⑨,信王下邳⑩,盖投金增陵以报母矣⑪。东一陵即信母冢也⑫。
【注释】
①中渎水:即邗(hán)沟。故道自今江苏扬州南引江水北流,西北至淮安北入淮。白马湖:在今江苏宝应西北十五里。
②公路浦:在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西南。久堙。
③袁术: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县西北)人。出身世家,为袁绍堂弟。初为虎贲中郎将,董卓专权,逃奔南阳(今河南南阳),据其地。建安二年(197)称帝于寿春(今安徽寿州)。后为曹操所灭。九江:即九江郡。秦置。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
④袁谭:字显思。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县西北)人。袁绍长子。袁绍信后妻言,偏爱少子袁尚,令袁谭出为青州刺史。袁绍卒后,袁谭攻袁尚,败还南皮。袁尚复攻袁谭,袁谭请救于曹操。后袁谭背曹操,军败被杀。
⑤淮阴县故城:在今江苏淮安淮阴区西南码头镇。
⑥汉高帝六年:前201年。
⑦韩信:秦末淮阴(今江苏淮安淮阴区)人。初从项羽,后归刘邦,拜为大将军,帮助刘邦打败项羽,统一中国,与萧何、张良合称汉兴三杰。汉四年(前203)立为齐王,次年徙为楚王,汉六年(前201)降为淮阴侯,高祖十一年(前196)被吕后杀害。
⑧漂母冢:《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清河县(今江苏淮安淮阴区),去马头镇二里许。”
⑨漂母:漂洗衣物的老妇人。韩信落魄时,在水边遇见漂母,漂母见韩信饥饿,就给韩信食物吃。食:将食物给……吃。
⑩信王下邳:刘邦徙齐王韩信为楚王,都下邳。
⑪投金:韩信赐所从食漂母千金。增陵:增修陵墓。
⑫信母冢:《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淮安府志》,韩信母墓与漂母墓相对,俗呼东西冢。在今清河县东。”
【译文】
淮水又往东流过淮阴县北边,中渎水出自白马湖,往东北注入淮水。
淮阴坐落在淮水右岸。城西二里有公路浦。从前袁术去九江,即将往东投奔袁谭,途经此浦,因而得名。又往东流经淮阴县老城北边,此城北濒淮水。汉高帝六年,将淮阴封给韩信,立为侯国。就是王莽的嘉信。从前韩信去下乡,曾在这里钓鱼。城东有两座坟,西面就是漂母坟,周围几百步,高十余丈。从前漂母在淮阴送饭给韩信吃,韩信封王于下邳时,赠金给漂母,后来又扩建她的坟墓,以报答她的一饭之恩。东边是韩信母亲墓。
县有中渎水,首受江于广陵郡之江都县①,县城临江。应劭《地理风俗记》曰②:县为一都之会,故曰江都也。县有江水祠③,俗谓之伍相庙也④,子胥但配食耳⑤。岁三祭,与五岳同。旧江水道也。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⑥,城下掘深沟,谓之韩江⑦,亦曰邗溟沟,自江东北通射阳湖⑧。《地理志》所谓渠水也。西北至末口入淮⑨。自永和中⑩,江都水断。其水上承欧阳埭⑪,引江入埭,六十里至广陵城。楚、汉之间为东阳郡⑫,高祖六年为荆国⑬,十一年为吴城⑭,即吴王濞所筑也⑮。景帝四年更名江都⑯,武帝元狩三年⑰,更曰广陵,王莽更名,郡曰江平,县曰定安。城东水上有梁,谓之洛桥。
【注释】
①江都县:西汉景帝四年(前153)置,属江都国。治所在今江苏扬州西南四十六里夹江北小沙洲上(今江苏丹徒)。东汉属广陵郡。
②应劭《地理风俗记》:应劭,字仲远,一作仲瑗。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东汉末学者。其《地理风俗记》今仅存辑本。
③江水祠:西汉置。在今江苏扬州邗江区南瓜洲镇。
④伍相:即伍子胥,名员。春秋时楚国人。父伍奢、兄伍尚为楚平王所杀。伍子胥奔吴,佐吴伐楚。攻入郢都时,楚平王已卒,乃掘其墓,鞭尸三百。后吴败越,越王勾践请和,劝王灭越,杀勾践,并阻王伐齐,吴王均不纳,终被赐死。
⑤配食:附在主祭的祠庙中,一起享受祭祀。
⑥广陵城:在今江苏扬州西北蜀冈上。邗(hán)城:前486年吴王夫差建。在今江苏扬州西北蜀冈上。
⑦韩江:即邗江。又称邗溟沟、渠水、中渎水。春秋时吴王夫差开凿。是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人工运河。故道自今江苏扬州南引江水北过高邮西,折东北入射阳湖,又西北至淮安北入淮。
⑧射阳湖:古名射陂。在今江苏淮安、宝应、建湖三地之间。
⑨末口:在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北五里北神堰,古邗沟入淮处。
⑩永和:东晋穆帝司马聃的年号(345—356)。
⑪欧阳埭(dài):在今江苏仪征东北古运河上。埭,土坝。
⑫东阳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分会稽郡置,属扬州。治所在长山县(今浙江金华)。
⑬高祖六年:前201年。荆国:汉初同姓诸侯王国。汉高帝六年(前201),废楚王韩信为淮阴侯,分其地为荆、楚两国。立刘贾为荆王,王淮东东阳、鄣郡、会稽三郡五十三县,都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
⑭十一年:即高祖十一年,前106年。
⑮吴王濞:汉高帝刘邦兄刘仲之子刘濞。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刘邦侄。封吴王。他在封国内招纳亡命,大量铸钱、煮盐,减轻赋役,以扩张势力。后来景帝采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王国封地,吴王濞以诛晁错为名,联合楚赵等国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旋被太尉周亚夫击败,逃往东越,为东越人所杀。
⑯景帝四年:前153年。景帝,汉文帝中子刘启,其母为窦太后。主政期间,减徭役,省刑罚,国家曾出现繁荣局面。旧史家把他和文帝统治时并举,称为“文景之治”。
⑰元狩三年:前120年。元狩,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22—前116)。
【译文】
县内有中渎水,上口在广陵郡江都县承接江水,县城濒江。应劭《地理风俗记》说:江都县是一都中人文荟萃之地,所以叫江都。县内有江水祠,俗称伍相庙,不过伍子胥在庙中只是处于附带享祭的地位。祭祀每年三次,与五岳相同。这是大江的旧水道。从前吴将伐齐,在北方称霸中国,就从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在城下掘深沟,称为韩江,又叫邗溟沟,从大江往东北通射阳湖。就是《地理志》所说的渠水。此沟往西北流向末口,注入淮水。永和以后,江都水断流了。此水上游承接欧阳埭,把江水引入堰中,由此去广陵城六十里。广陵在楚、汉对峙时是东阳郡,高祖六年是荆国,十一年是吴城,城是吴王濞所筑。景帝四年改名江都,武帝元狩三年又改为广陵,王莽再次改名,郡称江平,县名定安。城东水上有桥,叫洛桥。
中渎水自广陵北出武广湖东、陆阳湖西①,二湖东西相直五里。水出其间,下注樊梁湖②。旧道东北出,至博芝、射阳二湖③,西北出夹邪④,乃至山阳矣⑤。至永和中,患湖道多风,陈敏因穿樊梁湖北口⑥,下注津湖径渡⑦,渡十二里方达北口,直至夹邪。兴宁中⑧,复以津湖多风,又自湖之南口,沿东岸二十里,穿渠入北口,自后行者不复由湖。故蒋济《三州论》曰⑨:淮湖纡远,水陆异路,山阳不通,陈敏穿沟⑩,更凿马濑⑪,百里渡湖者也。自广陵出山阳白马湖,迳山阳城西⑫,即射阳县之故城也⑬。应劭曰:在射水之阳⑭。汉高祖六年⑮,封楚左令尹项缠为侯国也⑯。王莽更之曰监淮亭。世祖建武十五年⑰,封子荆为山阳公⑱,治此,十七年为王国。城,本北中郎将庾希所镇⑲。中渎水又东,谓之山阳浦,又东入淮,谓之山阳口者也。
【注释】
①武广湖:即今江苏高邮西南武安湖。陆阳湖:即今江苏高邮南渌洋湖。
②樊梁湖:又作繁梁湖。在今江苏高邮西北五十里。
③博芝:亦称博支湖。在今江苏宝应东南。
④夹邪:《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其地无考。当在今宝应(今江苏宝应)之北,山阳(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之南。”
⑤山阳:即山阳县。东晋义熙九年(413)置,为山阳郡治。治所在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
⑥陈敏:字令通。西晋庐江(治今安徽舒城)人。少有干能。赵王伦篡逆,三王起义兵而仓廪空虚,陈敏建议漕运南方米谷以济中州。朝廷从之,以陈敏为合肥度支,迁广陵度支。后有割据江东之志。请求东归,收兵据历阳。逐渐据有吴越之地,在境内自相署置。终为义兵所杀。
⑦津湖:在今江苏宝应南。
⑧兴宁:东晋哀帝司马丕的年号(363—365)。
⑨蒋济《三州论》: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今安徽怀远)人。曹操拜为丹阳太守。曹丕即位,转为相国长史。曹丕幸广陵,蒋济表水道南通,上《三州论》以讽曹丕。
⑩陈敏:当为陈登。《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刘文淇曰:陈敏,晋惠帝太安时人。在蒋济后八十年,《三州论》不当引之,当作陈登。以《三国志·登传》曾为广陵太守也。其说良是。”译文从之。
⑪马濑(lài):即白马湖。在今江苏宝应西北十五里。
⑫山阳城:在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
⑬射阳县之故城:射阳县(西汉置,属临淮郡)治所。在今江苏宝应东北射阳镇。
⑭射水之阳:射水的北边。
⑮汉高祖六年:前206年。
⑯项缠:即项伯,名缠,字伯。楚将项燕子,项羽季父。在鸿门宴上为刘邦解围立功,封汉射阳侯。
⑰建武十五年:39年。
⑱子荆: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子刘荆。封山阳公。
⑲庾希:字始颜。东晋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庾冰子。太和中为北中郎将,领徐、兖两州刺史。咸和二年(372),因家族遭桓温打击,弟倩等被害,潜入京口城(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温。兵败被擒杀。
【译文】
中渎水从广陵北面的武广湖东边、陆阳湖西边流过,两湖东西相距五里。水就从两湖中间流出,下注樊梁湖。旧水道向东北伸展,到博芝、射阳二湖,往西北从夹邪直通到山阳。到了永和年间,苦于湖中水路多风,因此陈敏凿穿樊梁湖北口,往下注入津湖过渡,渡湖十二里,才到津湖北口,由此可直达夹邪。兴宁年间又因津湖多风,又从湖的南口沿东岸二十里凿渠通北口,自此以后,行旅就不再从湖里走了。所以蒋济《三州论》说:淮水离津湖曲折而遥远,水行陆行道路不同,不能到达山阳,陈登因而开凿运河,又凿马濑,百里渡湖。从广陵取道山阳白马湖,经过山阳城西边,就是射阳县老城。应劭说:城在射水北边。汉高祖六年,将该县封给楚左令尹项缠,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监淮亭。世祖建武十五年,封他的儿子刘荆为山阳公,治所就在这里,建武十七年升格为王国。此城原由北中郎将庾希镇守。中渎水又往东流,经过一处地方叫山阳浦,又往东注入淮水,汇流处叫山阳口。
又东,两小水流注之。
淮水左迳泗水国南①,故东海郡也②。徐广《史记音义》曰③:泗水,国名,汉武帝元鼎四年初置④,都凌⑤,封常山宪王子思王商为国⑥。《地理志》曰:王莽更泗水郡为水顺⑦,凌县为生凌⑧。凌水注之⑨。水出凌县,东流迳其县故城东,而东南流注于淮,寔曰凌口也。应劭曰:凌水出县西南入淮,即《经》之所谓小水者也。
【注释】
①泗水国: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分东海郡地置。治所在凌县(今江苏泗阳西北)。
②东海郡:秦置。治所在郯县(今山东郯城北门外)。
③徐广《史记音义》:徐广,字野民。东莞姑幕(今山东诸城北)人。晋、宋间史学家。其《史记音义》,随文释义,兼述训解,多有发明。
④元鼎四年:前113年。元鼎,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16—前111)。
⑤都凌:在凌这个地方建都城。
⑥思王商:常山宪王刘舜少子刘商。封泗水王。
⑦泗水郡:一作泗川郡。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置。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秦末曾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
⑧凌县:秦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江苏泗阳西北。西汉属泗水国。东汉属广陵郡。
⑨凌水:在今江苏泗阳西北。
【译文】
淮水又往东流,有两条小水流来注入。
淮水左边流经泗水国南,就是旧时的东海郡。徐广《史记音义》说:泗水是国名,汉武帝元鼎四年开始设置,定都于凌,封给常山宪王的儿子思王商,立为王国。《地理志》说:王莽把泗水郡改名为水顺,把凌县改名为生凌。凌水在这里注入。凌水发源于凌县,往东流经老城东边,然后往东南注入淮水,汇流处叫凌口。应劭说:凌水发源于凌县西南部,流注入淮水,就是《水经》里说的小水。
又东至广陵淮浦县①,入于海。
应劭曰:淮崖也。盖临侧淮渎,故受此名。淮水迳县故城东,王莽更名之曰淮敬。淮水于县枝分,北为游水②,历朐县与沭合③,又迳朐山西④,山侧有朐县故城。秦始皇三十五年⑤,于朐县立石海上,以为秦之东门。崔琰《述初赋》曰⑥:倚高舻以周眄兮⑦,观秦门之将将者也⑧。东北海中有大洲,谓之郁洲⑨。《山海经》所谓郁山在海中者也⑩。言是山自苍梧徙此云⑪。山上犹有南方草木⑫。今郁州治。故崔季珪之叙《述初赋》,言郁洲者,故苍梧之山也。心悦而怪之,闻其上有仙士石室也,乃往观焉。见一道人独处,休休然不谈不对⑬,顾非已及也。即其赋所云:吾夕济于郁洲者也。游水又北迳东海利成县故城东⑭,故利乡也。汉武帝元朔四年⑮,封城阳共王子婴为侯国⑯。王莽更之曰流泉。
【注释】
①淮浦县:西汉置,属临淮郡。治所在今江苏涟水县西。东汉改属下邳国。
②游水:即今江苏涟水县北之涟水。
③朐县:秦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江苏连云港西南锦屏山侧。沭:即沭水。今山东东南部、江苏北部之沭河。
④朐山:即今江苏连云港西南锦屏山。
⑤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
⑥崔琰《述初赋》: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东汉末年名士,曹操帐下谋士。闻北海有郑徵君,遂前往造访,作《述初赋》。后被曹操赐死。
⑦舻(lú):船。周眄(miǎn):环顾四周。
⑧将将:通“锵锵”。高貌。
⑨郁洲:《水经注疏》:“赵(一清)云:按《寰宇记》东海县下引《水经注》曰,朐县东北海中有大州,谓之郁州。有道者学徒十人,游于苍梧、郁州之上数百年,皆得至道。其山自苍梧徙至东海上,今犹有南方草木生焉。故崔琰《述初赋》曰,郁州者,故苍梧之山也。”
⑩郁山在海中:语见《山海经·海内东经》。
⑪苍梧:即苍梧山,亦曰九嶷山。即今湖南宁远南九嶷山。
⑫山上犹有南方草木:陈桥驿按,此因当时对气候学尚未深究之故,郁洲在海上,它比同纬度的内陆要温暖。
⑬休休然:气度安闲、安乐貌。不谈不对:不主动交谈,也不回答问话。
⑭东海:即东海郡。秦置。治所在郯县(今山东郯城北门外)。利成县:西汉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江苏连云港赣榆区西四十里古城村。
⑮元朔四年:前125年。
⑯婴:即城阳共王刘喜之子刘婴。封利乡侯。
【译文】
淮水又往东流到广陵郡淮浦县,注入大海。
应劭说:淮浦就是淮水岸边。因为濒临淮水,所以叫淮浦。淮水流经淮浦县老城东边,王莽改名为淮敬。淮水在县内分出支流,北流的是游水,流过朐县与沭水汇合,又流经朐山西边,山旁有朐县老城。秦始皇三十五年,在朐县海上立石,作为秦的东门。崔琰《述初赋》说:凭倚着高高的船头环顾四方,眺望着巍峨雄伟的秦门。东北方海中有个大岛,称为郁洲。《山海经》说郁山坐落在大海之中,说此山是从苍梧移到这里来的。山上还有南方的草木。现在是郁州的治所,所以崔季珪在《述初赋》的序中,说郁洲从前是苍梧的山峰。心里喜欢它又感到好奇,闻听山上有修仙者的石室,于是就前往参观。看到有个道人悠然独处,不开口也不答话,看来是无法接近他的。这就是赋中所说的:晚间我渡海到郁洲。游水又往北流,经过东海郡利成县老城东边,就是旧时的利乡。汉武帝元朔四年,将该县封给城阳共王的儿子刘婴,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流泉。
游水又北历羽山西①。《地理志》曰:羽山在祝其县东南②。《尚书》曰:尧畴咨四岳得舜③,进十六族④,殛鲧于羽山⑤,是为梼杌⑥,与兜、三苗、共工同其罪⑦,故世谓之四凶。鲧既死,其神化为黄熊,入于羽渊⑧,是为夏郊⑨,三代祀之。故《连山易》曰⑩:有崇伯鲧,伏于羽山之野者是也。游水又北迳祝其县故城西,《春秋经》书,夏,公会齐侯于夹谷⑪。《左传·定公十年》⑫,公及齐平⑬,会于祝其,寔夹谷也⑭。服虔曰⑮:地二名。王莽更之曰犹亭。县之东有夹口浦。游水左迳琅邪计斤县故城之西⑯。《地理志》曰:莒子始起于此⑰。后徙莒,有盐官⑱,故世谓之南莒也。
【注释】
①羽山:在今江苏东海县西北,与山东临沐交界处。
②祝其县:西汉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江苏连云港赣榆区西北夹谷山附近。
③畴咨:访问,询问。四岳:相传为炎帝之裔,伯夷之后,因掌四岳有功,故称。一说,尧臣羲和的四子,为分掌四岳的诸侯,故称。
④十六族:指古代传说中高阳氏的后代八恺和高辛氏的后代八元,为舜向尧推荐的十六个贤臣。因其各有大功,皆赐氏族,故称。也称十六相。
⑤殛(jí):流放,放逐。鲧(gǔn):传说为颛顼(zhuān xū)之子,大禹之父。封于崇,亦称崇伯鲧。尧时,被四岳推举,治理洪水。他筑堤堙塞,多年防治无功,被杀于羽山。
⑥梼杌(táo wù):传说为远古四凶之一,就是禹的父亲鲧。
⑦(huān)兜:传说为远古四凶之一。三苗:亦称有苗。相传舜时被迁到三危一带,即今甘肃敦煌周围。共工:古史传说人物。为尧臣,与兜、三苗、鲧并称为“四凶”,被流放于幽州。
⑧羽渊:亦名羽泽。在今江苏东海县东北。
⑨夏郊:夏至在北郊祭祀。古帝王祭祀天地,冬至祭天于南郊,夏至瘗地于北郊。
⑩《连山易》:书名。亦称《连山》。与黄帝的《归藏》、周代的《周易》,并称为三易。
⑪公会齐侯于夹谷:事见《春秋·定公十年》。夹谷,齐地。在今山东淄博淄川区西南。齐侯,指齐景公。名杵臼。春秋时齐国国君。庄公异母弟。先以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朝政昏乱。后任晏婴为正卿。在位时田氏日趋强大。
⑫定公十年:前500年。
⑬平:讲和,和解。
⑭寔夹谷:谓祝其实际上就是夹谷。夹谷山旧名祝其山。
⑮服虔:字子慎,初名重,又名祇。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人。东汉经学家。
⑯琅邪(láng yá):即琅邪郡。秦置。治所在琅邪县(今山东青岛黄岛区西南琅琊镇)。西汉移治东武县(今山东诸城)。计斤县:西汉置,属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胶州西南(紧邻胶州)。
⑰莒子:莒的国君,子爵,故称莒子。莒,西周封国名。春秋初迁于莒(今山东莒县)。前431年为楚所灭。
⑱盐官:掌管盐务的官署。《汉书·地理志》“琅邪郡”:“计斤,莒子始起此,后徙莒。有盐官。”
【译文】
游水又往北流经羽山西。《地理志》说:羽山在祝其县东南。《尚书》说:从前尧征询四岳,才得到舜,他起用十六族,在羽山杀了鲧—就是梼杌。鲧与兜、三苗、共工罪状相同,所以世人称之为四凶。鲧死后灵魂化作黄熊,投入羽渊,是夏天郊祭的地方,夏、商、周三代都祭祀他。所以《连山易》说:有崇伯鲧潜伏在羽山的荒野。游水又往北流经祝其县老城西边。《春秋经》载:夏天,定公在夹谷会见齐侯。《左传·定公十年》,定公与齐议和,在祝其相会晤—祝其就是夹谷。服虔说:这个地方有两个地名。王莽改名为犹亭。县东有夹口浦。游水左岸流经琅玡郡计斤县老城西边。《地理志》说:莒子开始时是在这里兴起的。后来迁到莒,那里驻有盐官,所以世人称之为南莒。
游水又东北迳赣榆县北①,东侧巨海。有秦始皇碑在山上②,去海百五十步。潮水至,加其上三丈③,去则三尺,所见东北倾石,长一丈八尺,广五尺,厚三尺八寸,一行十二字。游水又东北迳纪鄣故城南④。《春秋·昭公十九年》⑤,齐伐莒,莒子奔纪鄣。莒之妇人怒莒子之害其夫,老而托纺焉⑥,取其纑而夜缒⑦,缒绝鼓噪⑧,城上人亦噪。莒共公惧⑨,启西门而出,齐遂入纪。故纪子帛之国⑩。《穀梁传》曰⑪:吾伯姬归于纪者也⑫。杜预曰:纪鄣,地二名。东海赣榆县东北有故纪城,即此城也。游水东北入海。旧吴之燕岱⑬,常泛巨海,惮其涛险,更沿溯是渎⑭,由是出。《地理志》曰:游水自淮浦北入海。《尔雅》曰:淮别为浒⑮。游水亦枝称者也。
【注释】
①赣榆县:西汉置,属琅邪郡。治所在今江苏连云港赣榆区(青口镇)东北三十二里盐仓城。东汉属东海郡。三国魏废。西晋太康元年(280)复置,移治艾不城(今江苏连云港东云台山一带)。
②秦始皇碑:《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碑欧(阳修)、赵(明诚)皆不著录,盖已佚。今有秦山在赣榆县(今江苏连云港赣榆区)东四十里海中。”
③加其上三丈:指潮水超过碑石以上三丈高。
④纪鄣故城:在今江苏连云港赣榆区北。
⑤昭公十九年:前523年。
⑥托:寄,寄寓。纺:这里指纺麻为绳。
⑦纑(lú):麻缕,麻绳。缒:以绳拴人或物而或下或上。
⑧鼓噪:击鼓呼叫以助阵威。
⑨莒共公:即莒国国君。惧:恐惧,害怕。
⑩纪子帛之国:即纪国。西周封国名。姜姓。春秋时为齐所灭。纪子帛:纪国国君,名帛。子爵。
⑪《穀梁传》:书名。又称《春秋榖梁传》。撰人不详,或为穀梁喜、穀梁淑、穀梁赤,众说纷纭。其学说大抵出于鲁儒,更注重传扬经义,谨守《春秋》书法,阐明义理。与《左氏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
⑫伯姬:春秋时鲁国国君的长女嫁于各国诸侯者。伯,表排行。姬,为姓。
⑬燕岱:具体不详。
⑭沿溯(sù):顺水下行和逆水上行。
⑮淮别为浒:水自淮水出为浒水。语见《尔雅·释水》。
【译文】
游水又往东北流过赣榆县北边,县城东濒大海。山上有秦始皇碑,离海一百五十步。潮水来时,涨到石碑上方三丈,潮退时降为三尺。看得见一块向东倾斜的石碑,长一丈八尺,宽五尺,厚三尺八寸,碑上刻有十二字,排成一行。游水又往东北流经纪鄣老城南边。《春秋·昭公十九年》,齐伐莒,莒子逃奔到纪鄣。莒地有个女人愤恨莒子害了她的丈夫,到了老年,她寄身纪鄣纺织,拿了麻绳,乘夜从城头放下,绳子断了,就呐喊起来,城上的人也跟着呐喊。莒共公吓得打开西门逃走,于是齐军就进入纪鄣城内。纪鄣就是旧时纪子帛的封国。《春秋穀梁传》说:我们的伯姬出嫁于纪。杜预说:纪鄣,这地方有两个地名。东海赣榆县东北有个老纪城,就是这座城。游水往东北流,注入大海。从前吴国的燕岱常在大海划船,害怕波涛险恶,转而沿河来往,就是从这里出发的。《地理志》说:游水从淮浦北边入海。《尔雅》说:淮水分支流出是浒水。游水也是支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