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九 沔水三
潜水 湍水 均水 粉水 白水 比水
【题解】
潜水一名,《禹贡》荆州条提及:“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但《禹贡》梁州条也提及:“岷、嶓既艺,沱、潜既道。”则在荆州和梁州,各有一条沱水和潜水。荆州潜水不见于古地志,《禹贡锥指》以为即今湖北潜江芦洑河。梁州潜水见《汉书·地理志》巴郡宕渠:“潜水西南入江。不曹水出东北徐谷,南入潜。”指今四川渠江及重庆合川区以下一段嘉陵江。又郑玄以为即今嘉陵江。《水经注》《禹贡锥指》皆采其说。不过《水经》说:“潜水出巴郡宕渠县。”宕渠县在今渠县东北,则此潜水当是古代的宕渠水,是嘉陵江的支流,今称南江。《水经注》则说:“刘澄之称白水入潜。然白水与羌水合入汉,是犹汉水也。”《注》文所说的汉水,即西汉水。白水是西汉水的支流,在今四川广元以西注入西汉水。所以《注》文的潜水,是今嘉陵江的干流。郦学家郑德坤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已经注意了这个问题,所以他在《郑德坤重编水经注图》中,绘上两条潜水,一条作经潜水,另一条作注潜水。
湍水今称湍河。源出今河南内乡北界与嵩县及西峡县交界处,南流经内乡东、邓州北,至新野北汇入白河。
均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汉志》析县下无钧水,而丹水下有水东至析入钧之文,知本有钧水也。然诊其川流,除卢氏之育水外,别无可以当钧水者,故《水经》于淅县变称均(钧、均古通)水以通之,而郦氏因于下文显揭之。”杨守敬在此所说的郦氏“于下文显揭之”,指《经》文“又南当涉都邑北,南入于沔”之下的《注》文说:“均水又南流注于沔水,谓之均口者也。故《地理志》谓之淯水,言熊耳之山,淯水出焉。”说明郦道元和杨守敬都同意《汉书·地理志》之说,认为均水就是淯(育)水。
但《汉书·地理志》、郦道元、杨守敬等的看法,或许也值得商榷。按行政区划的设置来看,唐朝才在今陕西白河和湖北均县之间的汉江两岸地区设置均州(包括今郧西、十堰等地)。《水经》既已有均水,说明唐代的均州之名是因均水而来。从地理位置来看,淯水是今唐白河水系的河流,距均州甚远,而且《水经注》另有《淯水》篇,所以均水绝不可能是淯水。据《水经》“均水出析县北山”,《注》文说:“县即析县之北乡,故言出析县北山也。”按南朝齐的析阳郡,治所在今河南西峡县,正是淅川沿岸之地。所以均水应为现在的淅川。
粉水今称粉青河,它发源于神农架,下游今称南河。《水经注》说:“粉水至筑阳县西,而下注于沔水,谓之粉口。”从现在的水道来看,《注》文完全不错。从三国到南北朝,筑阳县的位置不变,即今湖北的谷城,今南河也从此注入汉江。
白水,《水经》说“白水出朝阳县西,东流过其县南”,又说“又东至新野县南,东入于淯”。所以按《水经》,白水也是淯水的支流之一。三国魏朝阳县,在今河南邓州东南,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已经说不清这条河流,只是说:“邑郭沦移,川渠状改,故名旧传,遗称在今也。”从今天的地图上看,在新野附近注入淯水的支流不少,例如刁河即是其中之一,但无法肯定哪一条是古代白水。
比水即今唐河,按今天的地图核对,《水经》和《水经注》的记载都无不符之处。但《经》文中有一句“泄水从南来注之”的话,郦道元在《注》文中指出并无此水,是《经》文误引了寿春的沘泄。郦道元曾于延昌四年(515)出任过北魏的东荆州刺史,在这个地区做过实地考察,所以不致有误。
沔水三
沔水与江合流,又东过彭蠡泽①,
《尚书·禹贡》:汇泽也。郑玄曰②:汇,回也。汉与江斗③,转东成其泽矣。
【注释】
①彭蠡泽:古泽薮名。即今江西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②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东汉著名的经学家。遍注群经。
③汉与江斗:陈桥驿按,《经》文说“沔水与江合流”,《注》文说“汉与江斗”,其实都是汉水入江之意。所以此下应属《江水》篇。
【译文】
沔水三
沔水与江水合流,又往东流过彭蠡泽,
彭蠡泽就是《尚书·禹贡》里的汇泽。郑玄说:汇就是回的意思。汉水与江水相遇,转向东边形成沼泽。
又东北出居巢县南①,
古巢国也②,汤伐桀③,桀奔南巢④,即巢泽也。《尚书》,周有巢伯来朝⑤。《春秋·文公十二年》⑥:夏,楚人围巢。巢,群舒国也。舒叛,故围之⑦。永平元年⑧,汉明帝更封菑丘侯刘般为侯国也⑨。江水自濡须口又东⑩,左会栅口⑪。水导巢湖⑫,东迳乌上城北⑬,又东迳南谯侨郡城南⑭,又东绝塘,迳附农山北⑮,又东,左会清溪水⑯。水出东北马子砚之清溪也⑰,东迳清溪城南⑱,屈而西南,历山西南流注栅水⑲,谓之清溪口。栅水又东,左会白石山水。水发白石山⑳,西迳李鹊城南(21),西南注栅水。栅水又东南积而为窦湖(22),中有洲,湖东有韩综山(23),山上有城。山北湖水东出,为后塘北湖,湖南即塘也。塘上有颍川侨郡故城也(24)。窦湖水东出(25),谓之窦湖口,东迳刺史山北,历韩综山南,迳流二山之间,出王武子城北(26)。城在刺史山上。湖水又东迳右塘穴北为中塘,塘在四水中。水出格虎山北(27),山上有虎山城(28),有郭僧坎城,水北有赵祖悦城(29),并故东关城也。昔诸葛恪帅师作东兴堤以遏巢湖(30),傍山筑城,使将军全端、留略等(31),各以千人守之。魏遣司马昭督镇东诸葛诞(32),率众攻东关三城,将毁堤遏(33),诸军作浮梁,陈于堤上,分兵攻城。恪遣冠军丁奉等登塘鼓噪奋击(34),朱异等以水军攻浮梁(35)。魏征东胡遵军士争渡(36),梁坏,投水而死者数千。塘即东兴堤,城亦关城也。栅水又东南迳高江产城南(37),胡景略城北(38),又东南迳张祖禧城南(39),东南流屈而北,迳郑卫尉城西。魏事已久,难用取悉,推旧访新,略究如此(40)。又北委折,蒲浦出焉(41)。栅水又东南流注于大江,谓之栅口。
【注释】
①居巢县:战国秦置,属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六安东北。西汉属庐江郡。东汉改为居巢侯国,后复为县。
②古巢国:商周至春秋时吴、楚间小国。偃姓。在今安徽巢湖东北。
③汤:名履。初为商部族首领。夏桀虐政淫荒,汤乃兴师率诸侯伐桀,建立商王朝。桀:夏朝国君。不务德而武伤百姓,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汤率军讨伐,桀逃于鸣条,遂流放而死。
④南巢:夏、商部族名。在今安徽桐城南。一说在今巢湖一带。
⑤巢伯:巢国国君。
⑥文公十二年:前615年。
⑦“夏”几句:事见《左传·文公十二年》:“群舒叛楚。夏,子孔执舒子平及宗子,遂围巢。”群舒国,周代散布在今安徽庐江、舒城、巢湖一带的偃姓诸小国,有舒庸、舒蓼、舒鸠、舒龙(或作龙舒)、舒鲍、舒龚等国。皆同宗异国,合称群舒。后多为楚所并。
⑧永平元年:58年。永平,东汉明帝刘庄的年号(58—75)。
⑨汉明帝:刘庄。刘般:字伯兴。宣帝之玄孙。建武九年(33),光武帝封般为菑丘侯。后徙封杼秋侯。永平元年,徙封居巢侯。
⑩濡须口:在今安徽含山县西南濡须山与无为西北七宝山之间,两山夹峙,濡须水从中流过,古称濡须水口。
⑪栅口:亦称栅江口。古栅水入江口。在今安徽芜湖市东北裕溪口街道。
⑫巢湖:在今安徽中部。
⑬乌上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城当在今巢县(今安徽巢湖市)西南。”
⑭南谯侨郡:即南谯郡,东晋太元中侨置。治所在山桑县(今安徽巢湖南秀芙村)。南朝梁移治蕲县(今巢湖市)。北齐废。侨郡,六朝时期,南北战乱频仍,诸朝遇到有州郡沦陷于敌国,则往往暂借别地重新设置,仍用其旧名,称为侨置。
⑮附农山:《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名胜志》:附农山一名浮农,即芙蓉山也。在巢县东南二十里。”
⑯清溪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清溪河出含山县西清溪镇,迤逦至巢县东南,入濡须水。”
⑰马子砚:当在今安徽含山县。《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与大岘山(在今安徽含山县东北)相接。”
⑱清溪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城当在今含山县西。”
⑲栅水:即今安徽由巢湖出口,东至芜湖市东北裕溪口入江的裕溪河。
⑳白石山:亦名祷应山。在今安徽含山县西南六十里。
(21)李鹊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方舆纪要》,城在含山县境。”
(22)窦湖:在今安徽巢湖市东南、含山县西南。
(23)韩综山:当在今安徽巢湖市境。韩综,三国吴石城侯韩当之子。韩当病卒,韩综袭侯领兵。
(24)颍川侨郡:东晋侨置,属豫州。治所在邵陵县(今安徽巢湖市东南)。南朝宋属南豫州。南齐复属豫州。后废。
(25)窦湖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此窦湖水东出为正流,即栅水也。”
(26)王武子:即王济,字武子。
(27)格虎山:当在今安徽含山县东关镇西北。
(28)虎山城:疑即遏虎城。在今安徽含山县东关镇西北。
(29)赵祖悦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通鉴》天监三年,征虏将军赵祖悦与魏江州刺史陈伯之战于东关,败绩。城盖是时筑。”赵祖悦,南朝梁萧衍部将。
(30)诸葛恪:字元逊。诸葛瑾长子。三国吴将领。东兴堤:三国吴筑。在今安徽含山县西南,与巢湖市相接。遏:遏制,阻遏。
(31)全端:吴郡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三国吴将领。留略:会稽长山(今浙江金华)人。三国吴将领。
(32)司马昭:字子上。三国魏司马懿之次子,司马师之弟。进位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政。其子司马炎即位,追尊为文帝。诸葛诞:字公休。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魏将领。
(33)堤遏:堤坝。
(34)冠军:即冠军将军。杂号将军之一。丁奉:字承渊。三国吴将领。
(35)朱异:字季文。三国吴将领。
(36)征东:即征东将军。胡遵: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南)人。三国时魏国大将,曾任征东将军。
(37)高江产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城盖江产尝御魏筑也,当在今无为州(今安徽无为)东北。”高江产,南朝梁武帝时官吏。
(38)胡景略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城盖景略攻合肥时筑,当在今无为州东北。”胡景略,南朝齐东昏侯时官吏。
(39)张祖禧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城当在今无为州境,下郑卫尉城同。”
(40)略究:探究,探求。
(41)蒲浦:《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浦当在今无为州境。”
【译文】
沔水又往东北从居巢县南边流出,
居巢县是古代的巢国,商汤讨伐夏桀,桀逃奔南巢,就是巢泽。《尚书》记载,周朝有巢伯来朝拜。《春秋左传·文公十二年》记载,夏天,楚人围困了巢国。巢是群舒的国家。因为舒人反叛,所以包围了它。永平元年,汉明帝把巢封给菑丘侯刘般,立为侯国。江水从濡须口又往东流,在左面栅口与栅水汇合。栅水从巢湖流出,往东流经乌上城北,又往东流经南谯侨郡城南边,接着往东穿过一个水塘,流经附农山北面,又往东流,在左面汇合了清溪水。清溪水发源于东北面马子砚的清溪,往东流经清溪城南,然后拐弯转向西南,通过山间往西南流,注入栅水,汇流处称为清溪口。栅水又往东流,在左面汇合了白石山水。这条水发源于白石山,往西流经李鹊城南,往西南注入栅水。栅水又往东南流,积聚成为窦湖,湖中有个小洲,湖东有韩综山,山上有城。山北的湖水向东流出,形成后塘北湖,湖的南面就是塘。塘上有颍川侨郡旧城。窦湖水向东流出,水口称为窦湖口,向东流经刺史山北、韩综山南,流过两山之间,从王武子城北流出。这座城就建在刺史山上。湖水又往东流过右塘穴北,形成中塘,塘的四面都有水。此水发源于格虎山北,山上有虎山城和郭僧坎城,水北有赵祖悦城,这几座城都是旧时的东关城。从前诸葛恪率领军队修筑了东兴堤,以防巢湖的水,又依山筑城,派将军全端、留略等,各率军千人把守。魏派遣司马昭督战,由镇东将军诸葛诞率众军攻东关三城,将要毁堤时,各军制造浮桥,排列在堤上,分兵攻城。诸葛恪派遣冠军将军丁奉等登上堤岸,呐喊奋力进攻;朱异等率水军进攻浮桥。魏征东将军胡遵的士兵争先恐后地过桥,浮桥毁坏,落水而死的有数千人。这条堤岸就是东兴堤,被攻的城就是关城。栅水又往东南流经高江产城南、胡景略城北;又往东南流经张祖禧城南;往东南流,转而向北,流经郑卫尉城西。魏时的史迹,已很久远,现在很难弄得清楚了,但查考前朝历史资料,研究当今近事,情况大致如此。栅水又曲折地往北流,蒲浦从这里分支流出。栅水又往东南流,注入大江,汇流处称为栅口。
又东过牛渚县南①,又东至石城县②,
《经》所谓石城县者,即宣城郡之石城县也③。牛渚在姑熟、乌江两县界中④,于石城东北减五百许里⑤,安得迳牛渚而方届石城也。盖《经》之谬误也。
【注释】
①牛渚县:在今安徽马鞍山西南长江边牛渚矶。
②石城县:西汉置,属丹阳郡。治所在今安徽池州西南灌口乡石城村。西晋属宣城郡。南朝梁属南陵郡。
③宣城郡:西晋太康二年(281)分丹阳郡置,属扬州。治所在宛陵县(今安徽宣城宣州区)。
④姑熟:一作姑孰。即今安徽当涂的古称。乌江县:西晋太康六年(285)置,属淮南郡。在今安徽和县北乌江镇附近。
⑤减:不足,大约。
【译文】
沔水又往东流过牛渚县南面,又往东流到石城县,
《水经》所说的石城县,就是宣城郡的石城县。牛渚在姑熟、乌江两县边界上,距石城东北不到五百里,怎么会流经牛渚然后才流到石城呢?《水经》是搞错了。
分为二:其一东北流;其一又过毗陵县北①,为北江。
《地理志》,毗陵县,会稽之属县也②。丹徒县北二百步有故城③,本毗陵郡治也④。旧去江三里,岸稍毁,遂至城下。城北有扬州刺史刘繇墓⑤,沦于江,江即北江也。《经》书为北江则可,又言东至馀姚则非⑥。考其迳流,知《经》之误矣。
【注释】
①毗陵县:西汉置,属会稽郡。治所即今江苏常州。东汉属吴郡。
②会稽:即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东汉徙治山阴县(今浙江绍兴)。
③丹徒县:秦置,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江苏镇江丹徒区东南丹徒镇。
④毗陵郡:西晋太康二年(281)改毗陵典农校尉置,属扬州。治所在丹徒县(今江苏镇江丹徒区东南丹徒镇),后徙治毗陵县(今江苏常州)。
⑤扬州: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时治所在历阳县(今安徽和县),末年移治寿春县(今安徽寿县)、合肥县(今安徽合肥西北)。刘繇:字正礼。东汉末大臣。
⑥馀姚:即馀姚县。秦置,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余姚姚江北岸。
【译文】
沔水分为两条:其中一条往东北流;另一条又流过毗陵县北面,就是北江。
查考《地理志》,毗陵县是会稽郡的属县。丹徒县城北二百步有一座旧城,本来是毗陵郡的治所。过去距江岸约三里,江岸逐渐崩塌,江流就移到城下了。城北有扬州刺史刘繇墓,现在已沉陷在江中,这条江就是北江。《水经》说北江是可以的,又说江水东流到馀姚,这却不对了。考察江流所经的地方,就可知《水经》的错误了。
《地理志》曰:江水自石城东出迳吴国南为南江。江水自石城东入为贵口①,东迳石城县北。晋太康元年立,隶宣城郡。东合大溪。溪水首受江,北迳其县故城东,又北入南江。南江又东与贵长池水合②。水出县南郎山③,北流为贵长池,池水又北注于南江。南江又东迳宣城之临城县南④,又东合泾水。南江又东与桐水合⑤,又东迳安吴县⑥,号曰安吴溪。又东,旋溪水注之⑦。水出陵阳山下⑧,迳陵阳县西为旋溪水⑨。昔县人阳子明钓得白龙处⑩。后三年,龙迎子明上陵阳山,山去地千余丈。后百余年,呼山下人,令上山半,与语溪中。子安问子明钓车所在。后二十年,子安死,山下有黄鹤栖其冢树,鸣常呼子安,故县取名焉。晋咸康四年⑪,改曰广阳县⑫。溪水又北合东溪水。水出南里山,北迳其县东。桑钦曰:淮水出县之东南,北入大江。其水又北历蜀由山,又北,左合旋溪,北迳安吴县东。晋太康元年,分宛陵立⑬。县南有落星山⑭,山有悬水五十余丈,下为深潭。潭水东北流,左入旋溪,而同注南江。南江之北,即宛陵县界也。南江又东迳宁国县南⑮,晋太康元年分宛陵置。南江又东迳故鄣县南⑯,安吉县北⑰。光和之末⑱,天下大乱,此乡保险守节,汉朝嘉之。中平二年⑲,分故鄣之南乡以为安吉县。县南有钓头泉,悬涌一仞,乃流于川,川水下合南江。
【注释】
①贵口:又名贵池口、池口。即今安徽池州秋浦河入江口。《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乃贵池水入江之口,非自江出之口。如郦说,江自贵口入,东合大溪,方与贵长池水合,是分贵池水作二截,以水委逆流为南江,又以贵池水为南江所纳之水矣。郦氏曲附班《志》,故此下所叙,多与今水道不合。”
②贵长池水:一作贵池水。即今安徽池州秋浦河下游。
③郎山:一名和龙山。即今安徽池州西南殷家汇琅山岩。下有玉镜潭。
④临城县:三国吴赤乌中分陵阳县置,属丹阳郡。治所在今安徽青阳南青通河东岸。西晋属宣城郡。南朝梁属南陵郡。
⑤桐水:一称桐汭水。在今安徽广德西。
⑥安吴县:东汉建安初,吴分泾县置,属丹阳郡。治所在今安徽泾县西南黄村镇西安吴村。西晋属宣城郡。
⑦旋溪水:即今安徽黄山市黄山区西北青弋江上游舒溪。
⑧陵阳山:即今安徽青阳西南九华山。陵阳建县后,山因县名。
⑨陵阳县:西汉置,初属鄣郡。元封二年(前109)属丹阳郡。治所在今安徽青阳南陵阳镇。三国吴移治今安徽黄山市黄山区西北广阳镇(故址现已没入太平湖)。西晋属宣城郡。东晋咸康四年(338)改名广阳县。
⑩县人阳子明:一作铚县人陵阳子明。
⑪咸康四年:338年。咸康,东晋成帝司马衍的年号(335—342)。
⑫广阳县:东晋咸康四年(338)改陵阳县置,属宣城郡。治所在今安徽黄山市黄山区西北广阳镇(故址现已没入太平湖)。
⑬宛陵:县名。西汉置,属鄣郡。元封二年(前109)为丹阳郡治。治所在今安徽宣城。西晋为宣城郡治。
⑭落星山:当在今安徽泾县南。
⑮宁国县: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孙吴分宛陵南乡置,属丹阳郡。治所在今安徽宁国南独山。西晋属宣城郡。
⑯故鄣县:西汉元狩二年(前121)改鄣县置,属丹阳郡。治所在今浙江安吉北安城镇古城。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属吴兴郡。
⑰安吉县:东汉中平二年(185)分故鄣县置,属丹阳郡。治所在天目乡(今浙江安吉西南孝丰镇)。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分属吴兴郡。南朝梁属广梁郡。
⑱光和:东汉灵帝刘宏的年号(178—184)。
⑲中平二年:185年。中平,东汉灵帝刘宏的年号(184—189)。
【译文】
《地理志》说:江水从石城东流而出,经吴国南,称为南江。江水从石城东流而入,入口处叫贵口,往东流经石城县北。石城县在晋太康元年设立,属宣城郡。江水往东流与大溪汇合。溪水上口引入江水,往北流经石城县旧城东面,又往北流注入南江。南江又往东流,与贵长池水汇合。此水发源于县南的郎山,往北流形成贵长池,池水又往北注入南江。南江又往东流经宣城郡临城县南,又往东流与泾水汇合。南江又往东流与桐水汇合,又往东流经安吴县,称为安吴溪。又往东流,旋溪水注入。旋溪水发源于陵阳山下,流经陵阳县西称为旋溪水。从前县人阳子明钓得一条白龙,就是这地方。三年后,白龙迎接子明上了陵阳山,山离地面千余丈。过了一百多年,子明叫山下人上半山来,在溪水中与他说话。子安问子明当年的钓车在什么地方。又过了二十年,子安死了,葬在山下,他坟头的树上栖着一只黄鹤,鸣叫时常呼子安的名字,该县因此得名。晋朝咸康四年,改称广阳县。溪水又往北流,与东溪水汇合。东溪水发源于南里山,往北流经该县东面。桑钦说:淮水发源于该县东南,往北流注入大江。溪水又往北流经蜀由山,又往北流,在左面与旋溪水汇合,往北流经安吴县东面。该县是晋太康元年,从宛陵分出来设立的。县南有落星山,山上有一条五十余丈的瀑布,下面形成一个深潭。潭水往东北流,从左面流入旋溪,一同注入南江。南江的北面,就是宛陵县边界。南江又往东流经宁国县南,这是晋太康元年从宛陵分出来的。南江又往东流经故鄣县南边、安吉县北边。光和末年,天下大乱,这个乡凭险固守,保持气节,受到汉朝的表彰。中平二年,划分故鄣的南乡立为安吉县。县南有一条钓头泉,泉水凌空涌出一仞,然后流到溪里,溪水向下流与南江汇合。
南江又东北为长渎,历湖口。南江东注于具区①,谓之五湖口。五湖:谓长荡湖、太湖、射湖、贵湖、滆湖也。郭景纯《江赋》曰②:注五湖以漫漭③。盖言江水经纬五湖④,而苞注太湖也⑤。是以左丘明述《国语》曰⑥:越伐吴,战于五湖是也。又云:范蠡灭吴,返至五湖而辞越。斯乃太湖之兼摄通称也。虞翻曰⑦:是湖有五道,故曰五湖。韦昭曰⑧:五湖,今太湖也。《尚书》谓之震泽。《尔雅》以为具区。方圆五百里,湖有苞山⑨,《春秋》谓之夫椒山⑩,有洞室,入地潜行,北通琅邪东武县⑪,俗谓之洞庭⑫。旁有青山⑬,一名夏架山,山有洞穴,潜通洞庭。山上有石鼓,长丈余,鸣则有兵。故《吴记》曰⑭:太湖有苞山,在国西百余里,居者数百家,出弓弩材。旁有小山,山有石穴,南通洞庭,深远莫知所极。三苗之国⑮,左洞庭,右彭蠡,今宫亭湖也。以太湖之洞庭对彭蠡,则左右可知也。余按二湖俱以洞庭为目者,亦分为左右也,但以趣瞩为方耳⑯。既据三苗,宜以湘江为正。是以郭景纯之《江赋》云:爰有包山⑰,洞庭,巴陵地道⑱,潜达旁通,幽岫窈窕⑲。《山海经》曰:浮玉之山⑳,北望具区,苕水出于其阴(21),北流注于具区。谢康乐云(22):《山海经》浮玉之山在句馀东五百里(23),便是句馀县之东山(24),乃应入海。句馀今在馀姚鸟道山西北,何由北望具区也。以为郭于地理甚昧矣(25)。言洞庭南口有罗浮山(26),高三千六百丈,浮山东石楼下有两石鼓,叩之清越,所谓神钲者也(27)。事备《罗浮山记》(28)。
【注释】
①具区:古泽薮名。又名震泽。即今江苏太湖。
②郭景纯:即郭璞,字景纯。
③漫漭(mǎng):水势浩淼,广阔无边。
④经纬:这里指贯通连接。太湖:即今江苏太湖。
⑤苞:聚集,汇聚。
⑥左丘明:春秋时鲁国人。相传为《左传》《国语》的作者。《国语》:书名。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全书共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
⑦虞翻:字仲翔。会稽馀姚(今浙江余姚)人。三国吴学者。为《老子》《论语》《国语》作注,皆传于世。
⑧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人。三国吴训诂学家。后因避司马昭之讳,改为韦曜。曾依刘向所作,校定群书。
⑨苞山:一作包山。今江苏苏州西南洞庭西山。
⑩《春秋》谓之夫椒山:《左传·哀公元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
⑪琅邪:即琅邪郡。秦置。治所在琅邪县(今山东青岛黄岛区西南琅琊镇)。西汉移治东武县(今山东诸城)。东汉建初五年(80)改琅邪国,移治开阳(今山东临沂北)。东晋以后复为郡。北魏移治即丘县(今山东临沂西二十里)。
⑫洞庭:即洞庭山,又名夫椒山。
⑬青山:在今浙江长兴。
⑭《吴记》:书名。《隋书·经籍志》:“《吴纪》九卷,晋太学博士环济撰。晋有张勃《吴录》三十卷,亡。”
⑮三苗:亦称有苗。古国名。张守节《史记正义》:“今江州、鄂州、岳州,三苗之地也。”三苗西迁之前,当生活在长江中游南部地区。
⑯以趣瞩为方:以趋向、观看的方向为方向。趣瞩,趋向观瞻。
⑰包山:即苞山。
⑱巴陵地道:李善《文选注》:“郭璞《山海经》注曰:洞庭地穴,在长沙巴陵。吴县南太湖中有苞山,山下有洞庭穴道,潜行水底,云无所不通,号为地脉。”巴陵,即巴陵县。西晋太康元年(280)置,属长沙郡。治所在今湖南岳阳。
⑲幽岫(xiù):幽深的岩穴。岫,岩穴。窈窕:深远幽邃貌。
⑳浮玉之山:即天目山。在今浙江杭州临安区西北。
(21)苕水:即苕溪。在今浙江北部。
(22)谢康乐:即谢灵运。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移籍会稽(今浙江绍兴)。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东晋末及南朝宋初官吏、文学家。博览洽闻,精通佛老,尤以山水名胜诗为佳,开山水诗一派。锺嵘《诗品》列其诗为上品。
(23)句(gōu)馀:即句余山。在今浙江四明山一带。
(24)句馀县:《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会稽郡有句章县,无句馀县。此‘馀’字盖涉上文而误。郭《注》称:句馀山在句章县(今浙江余姚东南城山村)北可证。”译文用句章县。
(25)地理:这里指山川等位置。
(26)罗浮山:在今湖南攸县东北一百四十里。
(27)钲(zhēng):古代行军时用的打击乐器,有柄,形状像钟,但比钟狭而长,多用铜制成。
(28)备:详细记载。《罗浮山记》:书名。具体不详。
【译文】
南江又往东北流,称为长渎,流经湖口。南江又往东注入具区,水口称为五湖口。五湖是指长荡湖、太湖、射湖、贵湖、滆湖。郭景纯《江赋》说:注入五湖,一片茫茫。说的是江水连接五湖,聚集于太湖。因此左丘明撰述《国语》时说:越国进攻吴国,在五湖交战。又说:范蠡灭掉吴国后,返回五湖,离开了越国。这表明太湖兼有五湖的通称。虞翻说:这个湖有五个水湾,所以称五湖。韦昭说:五湖就是今天的太湖。《尚书》称为震泽。《尔雅》叫具区。方圆五百里,湖里有苞山,《春秋左传》称为夫椒山。有个洞穴,入洞经地下行走,北面通琅邪东武县,民间称之为洞庭山。旁边有青山,又名夏架山,山上有洞穴,暗通洞庭山。山上有石鼓,长一丈多,鼓响就有战事。所以《吴记》说:太湖有苞山,在国西面百余里,居民有几百家,那里出产制造弓弩的材料。旁边有座小山,山上有个石洞,南通洞庭,极深,不知尽头在哪里。三苗之国,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就是今天的宫亭湖。如果把太湖的洞庭与彭蠡对照起来看,那么它们位置的左右就可知道了。我按二湖都以洞庭为名,也可分出左方右方,这完全由你面朝哪个方向看而定。既然以三苗作为基点,那就应该以湘江为准了。因此郭景纯的《江赋》说:有包山,洞庭,巴陵的地道,暗经地下旁通,洞穴幽远深杳。《山海经》说:浮玉之山北望具区,苕水发源于山北,北流注入具区。谢康乐说:《山海经》浮玉之山在句馀东面五百里,就是句章县的东山,这么远就该在大海里了。句馀今天在馀姚鸟道山西北,怎么可能北望具区呢?他认为郭景纯对于地理情况是很无知的。据说洞庭湖南口有罗浮山,高三千六百丈,浮山东面的石楼下有两个石鼓,敲击时,声音清脆激越,这就是所说的神钲。这件事在《罗浮山记》里有详细记载。
会稽山宜直湖南①,又有山阴溪水入焉。山阴西四十里有二溪,东溪广一丈九尺,冬暖夏冷;西溪广三丈五尺,冬冷夏暖。二溪北出行三里,至徐村合成一溪,广五丈余而温凉又杂②,盖《山海经》所谓苕水也。北迳罗浮山而下注于太湖,故言出其阴,入于具区也。湖中有大雷、小雷三山③,亦谓之三山湖,又谓之洞庭湖。杨泉《五湖赋》曰④:头首无锡⑤,足蹄松江⑥,负乌程于背上⑦,怀太吴以当胸⑧,岞岭崔嵬⑨,穹隆纡曲⑩,大雷、小雷,湍波相逐。用言湖之苞极也。太湖之东,吴国西十八里有岞岭山⑪,俗说此山本在太湖中,禹治水移进近吴。又东及西南有两小山,皆有石如卷笮⑫,俗云禹所用牵山也。
【注释】
①会稽山:亦称茅山、防山、栋山。在今浙江绍兴南。
②又杂:一作不杂,是。
③湖中有大雷、小雷三山:此处当脱石公二字。大雷山,在今浙江湖州东北太湖中。小雷山,即今浙江长兴东太湖中之小雷山。石公山,当在今江苏苏州西百余里。
④杨泉:字德渊。梁国(治所在今河南商丘)人。西晋初学者。杂采秦汉诸子之说为《物理论》。
⑤头首:以……为头部。无锡:即无锡县。西汉置,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江苏无锡。
⑥足蹄:以……为足蹄。松江:古称笠泽。又名松陵江。即今江苏太湖尾闾吴淞江。
⑦乌程:即乌程县。秦置,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湖州南下菰城。东晋义熙元年(405)移治今湖州城区。
⑧太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太吴字有误,吴当指吴县(今江苏苏州),即今县治。”
⑨岞岭:一作岞。《水经注疏》熊会贞按:“《舆地纪胜》,山在吴县西南十五里。”
⑩穹(qióng)隆:指穹隆山。在今江苏苏州吴中区西南。
⑪吴国:先秦国名。亦名句吴。由江南梅里(今江苏无锡东南三十里)迁都吴(今江苏苏州)。
⑫卷笮(zuó):成卷的竹索。笮,竹篾拧成的绳索。
【译文】
会稽山应在太湖正南,又有山阴溪水流入太湖。山阴西四十里有两条溪,东溪宽一丈九尺,溪水冬暖夏冷;西溪宽三丈五尺,溪水冬冷夏暖。两条溪向北流出三里,到徐村汇合成一条溪,宽五丈多,溪水冷暖不相混和,这条水就是《山海经》里所说的苕水。往北流经罗浮山而后往下注入太湖,所以说引苕水流过山阴,注入具区。湖中有大雷、小雷等三座山,也称为三山湖,又叫洞庭湖。杨泉《五湖赋》说:头对无锡,脚踏松江,把吴县抱在怀里,把乌程驮在背上,岞岭巍峨耸立,穹隆山迂回曲折,大雷、小雷汹涌流急。这里说的是太湖范围的辽阔。太湖东面、吴国西面十八里,有一座岞岭山。民间传说,这座山本来在太湖中,大禹治水时把它移进来靠近吴国。太湖东面和西南面,有两座小山,山上都有像绞成竹索似的岩石,民间传说,这是大禹用来牵山的大缆。
太湖中有浅地,长老云:是笮岭山跖①,自此以东差深②,言是牵山之沟。此山去太湖三十余里,东则松江出焉。上承太湖,更迳笠泽③,在吴南松江左右也。《国语》曰:越伐吴,吴御之笠泽,越军江南,吴军江北者也。虞氏曰④:松江北去吴国五十里,江侧有丞、胥二山⑤,山各有庙。鲁哀公十三年⑥,越使二大夫畴无馀、讴阳等伐吴⑦,吴人败之,获二大夫,大夫死,故立庙于山上,号丞、胥二王也。胥山上今有坛石,长老云:胥神所治也。下有九折路,南出太湖,阖闾造以游姑胥之台⑧,以望太湖也。松江自湖东北流迳七十里,江水歧分,谓之三江口⑨。《吴越春秋》称范蠡去越⑩,乘舟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者也。此亦别为三江、五湖,虽名称相乱,不与《职方》同⑪。庾仲初《扬都赋注》曰⑫:今太湖东注为松江,下七十里有水口,分流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与松江而三也⑬。
【注释】
①笮岭:一作笮。跖:足跟,脚掌。这里指山脚。
②差深:逐渐深邃。差,逐渐,渐渐。
③笠泽:即松江。又名松陵江。即今江苏太湖尾闾吴淞江。
④虞氏:即虞翻。
⑤丞山:具体不详。胥山:又名庙诸山、仆射山。在今江苏苏州西南四十里,太湖东岸胥口之南。
⑥鲁哀公十三年:前482年。
⑦畴无馀、讴阳:越国大夫。
⑧阖闾:一作阖庐。名光。春秋末吴君主。吴王夫差之父。杀吴王僚而自立。重用伍子胥及孙武,威振中原。前496年,趁越国大丧之际,攻伐越国,受伤而死。姑胥之台:即姑苏台。在今江苏苏州西南姑苏山上。
⑨三江口:在今江苏苏州吴中区东南三十里。为古东江、松江、娄江分流处。
⑩《吴越春秋》:书名。东汉赵晔撰。十二卷。是一部以记述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史事为主的史学著作。
⑪《职方》:即《周礼·夏官·大司马》中的一篇。记由职方氏所掌的职务,叙述九州的区域和境内重要的山镇、泽薮、物产、畜种、谷类等。
⑫庾仲初:即庾阐,字仲初。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东晋官吏、文学家。有《吊贾谊辞》《扬都赋》存世,并为《扬都赋》作注。《扬都赋》:称颂扬都(今江苏扬州)地势,慨叹其繁荣壮伟。
⑬娄江:原太湖尾闾之一,又名下江。
【译文】
太湖中有一片低洼地,老人们说:从笮岭山脚开始,这片低地向东逐渐加深,据说是牵山时留下的地沟。这座山离太湖三十余里,松江就在东面流去。松江上口承接太湖水,往东流经笠泽,泽在吴南松江水左右两边。《国语》说:越国进攻吴国,吴国在笠泽抵御,越军驻扎在江南,吴军驻扎在江北。虞氏说:松江北距吴国五十里,江边有丞山和胥山,山上各有一座庙。鲁哀公十三年,越国派遣畴无馀、讴阳两位大夫去攻打吴国,吴军打败了他们,俘虏了两位大夫,两位大夫死后,人们在山上给他们立庙,称为丞、胥二王。胥山上今有一块坛石,老人说:这是胥神管理的。下面有一条九曲路,南通太湖,是阖闾所开,以便游览姑胥台,眺望太湖。松江从太湖往东北流了七十里后,江水分流,称为三江口。《吴越春秋》说,范蠡离开越国,乘船从三江口出去,进入五湖中。这里又另外提出三江、五湖,虽然名称混淆,但与《职方》的三江则不同。庾仲初《扬都赋注》说:现在太湖向东流出称松江,下游七十里处有水口,水分流,流向东北入海的称娄江,向东南入海的称东江,加上松江就有三条。
《吴记》曰:一江东南行七十里,入小湖,为次溪,自湖东南出,谓之谷水。谷水出吴小湖,迳由卷县故城下①。《神异传》曰②:由卷县,秦时长水县也③。始皇时,县有童谣曰:城门当有血,城陷没为湖。有老妪闻之忧惧,旦往窥城门,门侍欲缚之,妪言其故。妪去后,门侍杀犬以血涂门,妪又往,见血,走去不敢顾,忽有大水长欲没县④。主簿令幹入白令⑤,令见幹曰:何忽作鱼?幹又曰:明府亦作鱼⑥。遂乃沦陷为谷矣。因目长水城水曰谷水也。《吴记》曰:谷中有城,故由卷县治也。即吴之柴辟亭⑦,故就李乡檇李之地⑧。秦始皇恶其势王⑨,令囚徒十余万人污其土表,以污恶名,改曰囚卷,亦曰由卷也。吴黄龙三年⑩,有嘉禾生卷县⑪,改曰禾兴。后太子讳和⑫,改为嘉兴。《春秋》之檇李城也。谷水又东南迳嘉兴县城西,谷水又东南迳盐官县故城南⑬,旧吴海昌都尉治⑭,晋太康中,分嘉兴立。《太康地道记》⑮:吴有盐官县。乐资《九州志》曰⑯:县有秦延山⑰。秦始皇迳此,美人死,葬于山上,山下有美人庙。谷水之右有马皋城⑱,故司盐都尉城⑲,吴王濞煮海为盐于此县也⑳。是以《汉书·地理志》曰:县有盐官。东出五十里有武原乡(21),故越地也。秦于其地置海盐县。《地理志》曰:县,故武原乡也。后县沦为柘湖(22),又徙治武原乡,改曰武原县(23),王莽名之展武。汉安帝时(24),武原之地又沦为湖,今之当湖也(25),后乃移此。县南有秦望山(26),秦始皇所登以望东海,故山得其名焉。谷水于县出为澉浦(27),以通巨海。光熙元年(28),有毛民三人集于县,盖泛于风也。
【注释】
①由卷县:即由拳县。秦改长水县置,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桐乡东北二十里。后徙治今浙江嘉兴南。
②《神异传》:书名。志怪小说集。撰者不详。
③长水县: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置,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桐乡东北二十里。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改名由拳县。
④长:上涨。
⑤主簿:官名。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多置,主管文书等事务。
⑥明府:汉魏以来对郡太守的尊称。汉也有以“明府”称县令,唐以后多用以专称县令。
⑦柴辟亭:在今浙江桐乡西南崇福镇东南。
⑧檇(zuì)李:亦作醉李、就李。春秋吴、越地。在今浙江嘉兴南。
⑨恶其势王:讨厌这里的地势有帝王气。
⑩黄龙三年:231年。黄龙,三国吴大帝孙权的年号(229—231)。
⑪嘉禾:生长异常的禾稻,古人以之为吉祥的征兆。
⑫太子讳和:即孙和,字子孝。孙权之子。赤乌五年,立为太子。后被废。
⑬盐官县:三国吴黄武四年(225)改海昌屯田都尉置,属吴郡。治所在今浙江海宁盐官镇南杭州湾海中。
⑭海昌都尉:即海昌屯田都尉。三国吴置。治所在今浙江海宁西南盐官镇南。
⑮《太康地道记》:书名。撰者不详。
⑯乐资:约三国两晋时人。曾任著作郎。《九州志》:书名。具体不详。
⑰秦延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山在今海盐县(今浙江海盐)南十八里,滨海,周二十里。”
⑱马皋城:《越绝书》为马嗥城。在今浙江海盐东南。
⑲司盐都尉:汉代掌管盐务的官,曹魏沿置。三国吴亦置。
⑳吴王濞:即刘濞。汉高帝刘邦兄刘仲之子。初封为沛侯。后为吴王。汉文帝时,吴王日益骄横。汉景帝即位,接受御史大夫晁错削藩的建议。诸侯既新削罚,震恐,多怨晁错。及削吴会稽、豫章郡书至,吴王刘濞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名义,联合胶西、胶东、淄川、济南、楚、赵等诸侯国公开反叛,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遣太尉条侯周亚夫率军平乱,刘濞兵败被杀。
(21)武原乡:在今浙江平湖市东。
(22)柘湖:在今上海金山区(山阳镇)西北张堰镇南。
(23)武原县:《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汉志》海盐(今浙江海盐)下但云故武原乡,不云尝改武原县。”
(24)汉安帝:东汉皇帝刘祜(hù)。清河孝王刘庆之子。延平元年(106)殇帝死,奉邓太后诏,至济阳即皇帝位。
(25)当湖:一名鹦鹉湖、东湖。在今浙江平湖市城区东。
(26)秦望山:在今上海金山区西北。
(27)澉浦:一名澉水。即今浙江海盐南澉浦镇。当古谷水入杭州湾口。
(28)光熙元年:306年。光熙,西晋惠帝司马衷的年号,凡1年。
【译文】
《吴记》说:一条江向东南流七十里,注入小湖,称为次溪,从湖东南流出的称为谷水。谷水从吴小湖流出后,流经由卷县旧城下。《神异传》说:由卷县就是秦时的长水县。秦始皇时,县里有童谣唱道:城门当有血,城陷没为湖。有一个老太婆听了很害怕,大清早就偷偷去观看城门,城门卫兵要把她绑起来,老太婆说明了缘由。老太婆去后,城门卫兵杀了一只狗,把狗血涂在城门上,老太婆又来了,一见有血就头也不回地逃走了,忽然大水上涨,眼看要淹没县城了。主簿命令一个叫幹的人进府去禀告县令,县令看见幹说:你为什么忽然变成鱼了?幹说:您也变成鱼了。于是城就陷落变为深谷了。因此就把长水城的水称为谷水了。《吴记》说:谷中有一座城,是旧由卷县的县城。就是吴的柴辟亭,从前属于就李乡檇李地方。秦始皇憎恶这里有王气,命令十多万囚徒来此掘土,并给这地方取了个丑名,改称为囚卷,也叫由卷。吴黄龙三年,由卷县长出嘉禾,因此,改县名为禾兴。后因太子名和,为避讳,又改为嘉兴。就是《春秋》的檇李城。谷水又往东南流经嘉兴县城西面,又往东南流经盐官县旧城南面,过去这是吴国的海昌都尉治,盐官县是晋朝太康年间从嘉兴划分出来设立的。据《太康地道记》,吴国有盐官县。乐资《九州志》说:县里有秦延山。秦始皇经过这里,美人死了,安葬在山上,山下有一座美人庙。谷水右边有马皋城,过去是司盐都尉城,吴王濞在该县煮海水制盐。因此《汉书·地理志》说:县里有盐官。往东出城五十里有武原乡,是从前越国的地方。秦在这里设置了海盐县。《地理志》说:海盐县是从前的武原乡。后来县城沉陷为柘湖,又把县治迁到武原乡,改名为武原县,王莽时改名为展武。汉安帝时,武原的地面又沉陷为湖了,这就是今天的当湖,后来就把县治移到这里。县南有秦望山,秦始皇在这里登山观望东海,山就因此得名。谷水流出该县后称为澉浦,通到大海。光熙元年,有三个满身生毛的所谓毛民一起来到该县,他们是乘船从海上被风吹来的。
又东至会稽馀姚县,东入于海①。
谢灵运云:具区在馀暨②。然则馀暨是馀姚之别名也。今馀暨之南,馀姚西北,浙江与浦阳江同会归海③,但水名已殊,非班固所谓南江也④。郭景纯曰:三江者,岷江、松江、浙江也。然浙江出南蛮中⑤,不与岷江同,作者述志⑥,多言江水至山阴为浙江⑦。今江南枝分⑧,历乌程县,南通馀杭县⑨,则与浙江合。故阚骃《十三州志》曰:江水至会稽与浙江合。浙江自临平湖南通浦阳江⑩,又于馀暨东合浦阳江,自秦望分派⑪,东至馀姚县,又为江也。
【注释】
①东入于海:陈桥驿按,由于《水经》和《水经注》作者都没有到过江南,所以这以下的经文和注文均有很大错误。详见题解相关文字。
②馀暨:即馀暨县。西汉置,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三国吴太平二年(257)改为永兴县。
③浙江:亦名渐江水、渐江、之江。即今钱塘江。位于今浙江西北部。源出安徽休宁西南六股尖,向东北流到浙江海盐澉浦镇至余姚西三闸连线处入杭州湾。浦阳江:在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东。源出浦江县西井亢岭,东北流经浦江县南、诸暨东,故道自今萧山区南临浦镇东折,经钱清镇而至三江口入海。同会:会同,汇合。
④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继父业编纂《汉书》,未成而死,所余“八表”由班昭完成,《天文志》由班昭和同郡马续共同完成。
⑤南蛮:古代对江淮流域以南少数民族的泛称。
⑥志:通“”。记事的著作。特指史书中述食货、职官、礼乐、地理、兵刑等的篇章。
⑦山阴:即山阴县。秦置,属会稽郡。治所即今浙江绍兴。以在会稽山之北而得名。
⑧枝分:分流。
⑨馀杭县: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置,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杭州余杭区西南余杭镇。东汉改属吴郡。
⑩临平湖:在今浙江杭州余杭区东南。
⑪秦望:即秦望山。分派:分流,支派。
【译文】
沔水又往东流到会稽郡馀姚县,东流入海。
谢灵运说:具区在馀暨。那么馀暨就是馀姚的别名了。今天馀暨的南面,馀姚的西北,浙江与浦阳江汇合同归大海,但水名已不同,不是班固所说的南江了。郭景纯说:三江就是岷江、松江、浙江。然而浙江发源于南蛮中,不同于岷江,作者著述的方志,都说江水流到山阴称为浙江。今天江水南面的分支,流经乌程县,南面通馀杭县,就与浙江相合了。所以阚骃《十三州志》说:江水流到会稽与浙江汇合。浙江从临平湖南通浦阳江,又在馀暨东与浦阳江汇合,从秦望山分流后,东流到馀姚县,又是一条江了。
东与车箱水合①。水出车箱山,乘高瀑布,四十余丈。虽有水旱而澍无增减②。
【注释】
①车箱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车箱山、车箱水,当在今馀姚县西北,无可考。盖已沦于海,或湮塞。”
②澍(zhù):通“注”。灌注。
【译文】
江水东流与车箱水汇合。车箱水发源于车箱山,从高外流下形成瀑布,有四十余丈。虽然有雨季或旱季,流量却不会增减。
江水又东迳黄桥下①,临江有汉蜀郡太守黄昌宅②,桥本昌创建也。昌为州书佐③,妻遇贼相失,后会于蜀,复修旧好。
【注释】
①黄桥:《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一统志》黄山桥在馀姚县治东,旁有大、小黄山,据此《注》所叙,则当在今馀姚县西。”
②蜀郡太守黄昌宅:《水经注疏》熊会贞按:“黄昌宅在今馀姚县西南一里。”蜀郡,周赧王元年(前314)秦惠王置。治所在成都县(今四川成都)。黄昌,字圣真。会稽馀姚(今浙江余姚)人。东汉大臣,曾任蜀郡太守。
③州书佐:官名。汉制,州属吏有功曹书佐、簿曹书佐、都官书佐等,总称州书佐。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黄桥下,临江有汉朝蜀郡太守黄昌的住宅,黄桥本是黄昌创建的。黄昌当州书佐,妻子遇盗贼与他失散,后来在蜀相逢,又重修旧好。
江水又东迳赭山南①,虞翻尝登此山四望,诫子孙可居江北,世有禄位,居江南则不昌也。然住江北者,相继代兴;时在江南者,辄多沦替②。仲翔之言为有征矣③。
【注释】
①赭山:在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东北赭山镇。
②沦替:沉沦衰落。替,衰落,衰败。
③有征:有证验。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赭山南,虞翻曾登上此山观望四方,告诫子孙要住在江北,那么世世代代都会享有俸禄爵位;如果住在江南,家族就不会昌盛。于是住江北的,一代接一代兴旺发达;当时住在江南的,就大多没落衰败。仲翔的预言确是应验了。
江水又经官仓①,仓即日南太守虞国旧宅②,号曰西虞,以其兄光居县东故也③。是地即其双雁送故处④。
【注释】
①官仓:在今浙江余姚一带。
②日南:即日南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平南越置。治所在西卷县(今越南广治西北广治河与甘露河合流处)。《水经注·温水》:“区粟建八尺表,日影度南八寸。自此影以南在日之南,故以名郡。”东汉属交州。
③其兄光:虞国的兄长虞光。会稽馀姚(今浙江余姚)人。虞翻之高祖父。曾为零陵太守,少治孟氏《易》,以传其子虞成。后世缵述其业,至虞翻而五世,家学渊源,总其大成。
④双雁送故处:朱谋㙔《水经注笺》:“孔晔《会稽记》:虞国为日南太守,有惠政,出则双雁随轩。及还会稽,雁亦随焉。其卒也,犹栖于墓不去。”送故,送别逝者。
【译文】
江水又流经官仓,官仓靠近日南太守虞国的旧宅,称为西虞,是因为他的哥哥虞光居住在县东的缘故。这地方就是他的两只雁为他送葬的地方。
江水又东迳馀姚县故城南,县城是吴将朱然所筑①,南临江津,北背巨海,夫子所谓沧海浩浩,万里之渊也。县西去会稽百四十里,因句馀山以名县。山在馀姚之南,句章之北也②。
【注释】
①朱然:字义封。三国吴将领。
②句(gōu)章:即句章县。秦置,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余姚东南城山村。东晋迁治今浙江宁波鄞州区西南鄞州镇。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馀姚县旧城南,县城是吴将朱然修筑的,南临江水,北背大海,就是孔夫子所说的:沧海浩浩茫茫,是辽阔万里的深渊。县西距会稽一百四十里,以句馀山名为县名。山在馀姚南面,句章北面。
江水又东迳穴湖塘①。湖水沃其一县,并为良畴矣。
【注释】
①穴湖塘:《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塘在今馀姚县东。”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穴湖塘。湖水灌溉全县,都成为一片良田。
江水又东注于海。是所谓三江者也。故子胥曰①:吴、越之国,三江环之,民无所移矣。但东南地卑,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②,枝津交渠③,世家分伙,故川旧渎,难以取悉,虽粗依县地,缉综所缠④,亦未必一得其实也。
【注释】
①子胥:即伍子胥,名员。春秋时楚国人。父伍奢、兄伍尚为楚平王所杀。伍子胥奔吴,佐吴伐楚。入郢都时,平王已卒,乃掘其墓,鞭尸三百。后吴败越,越王勾践请和,吴王夫差应许之,而子胥谏不听。后遭太宰嚭谗,吴王赐剑命其自杀。
②触地:到处,处处。
③枝津交渠:河流纵横交错。交渠,水渠交错。
④缉综:整理综括。
【译文】
江水又往东注入大海。这就是所谓的三江。所以伍子胥说:吴国、越国有三江环绕,百姓没有地方迁移了。但东南方地势较低,千万条河流都汇集到这里,江湖泛滥决口,流到哪里都会变成河流,支流渠道纵横交错,豪门大族伙同分割,因此原来的旧河道很难完全搞清楚了。虽然大致上按照县的范围来理清河网,也未必能反映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