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转型利器而非神器
大约从2014年开始,企业对互联网的态度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从冷漠、轻视到恐慌性的盲目崇拜。刚开始觉得互联网没有什么了不起,一种新的沟通工具而已,后来发现互联网有如此广泛的应用,这项新技术的冲击已到了传统企业难以应付的地步,于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跪倒网下,顶礼膜拜,放弃独立的思考和分析,慌忙接受所谓“互联网思维”。
自工业革命以来,新技术不断涌现,从蒸汽机开始,直到今天的互联网,未曾见哪一项新技术形成了什么“思维”。蒸汽技术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人类第一次掌握了非自然的动力,依靠蒸汽的力量,进入了机器生产的现代工业文明。可是我们听说过蒸汽机思维吗?蒸汽机之后的伟大技术创新是电力,我们也没有听说过电力思维。接下去是一连串令人目不暇接的新技术,内燃机、电子、生物、电脑、移动通信、数字技术……同样不见任何“思维”,就连最具思维能力的电脑,也没有衍生出“电脑思维”。为什么惟有互联网成了一种思维方式?
“互联网思维”是国内特有的说法,国外没有这个词组,试想一下“互联网思维”的英文应该怎么说呢?Internet Thinking?听起来怪怪的。国人的创新往往始于模仿,名词的制造却是独家原发。造名词的或者自己不知所云,或者故弄玄虚,听众如坠云雾之中。我们这里有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识别方法,如果碰到某个新名词,你找不到对应的英文,大可怀疑它的真实性和有用性。若干年前有个词非常流行——“虚拟经济”,虚拟经济的英文怎么讲?查不到,这是国人生造出来的。有些人喜欢造别人听不懂的词,你越是听不懂,越显得他高深,越容易在市场上获得广告效果。
互联网是帮助传统企业转型的利器,而不是神器。现在媒体上把互联网神化了,好像企业只要一挂上这个神器,就能顺风顺水再增长十年。哪有那么神啊?为了破除这个神话,我在网上搜了一下“互联网思维”的条目,一项一项进行分析,想看看到底有什么新鲜之处。结果令人失望,所谓互联网思维,要么是我们熟知的商业常识,并非互联网所特有,本身不错但被推至极端而成为误导性口号;要么观点本身就是错的,违反经济学原理。
“单品海量”和“多品微量”
互联网思维有一个提法叫作“单品海量”。这个说法本身并不错,其实就是经济学中讲的规模经济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由成本结构决定,固定成本的比重越大,随着产量的增加,分摊到单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越低,单个产品的成本也就越低。互联网有非常强的规模经济效应,设想一个网站建设需要投入2千万元,一旦建成就不用再花什么钱,平台上有10万个客户或100万个客户,网站的维护成本都差不多,但收益却大不相同。10万个客户如果每人每年带来200元的收入,维护费用忽略不计,网站一年就能收回投资。如果有100万客户的话,一年收入200×100万元=2亿元,扣掉前期投资2千万元,利润高达1.8亿元!所以互联网公司一定要做规模、做海量,原因就在于网站建设投资属于固定成本,建成后运营成本不随客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如果认为世界上只有单品海量这一种商业模式,其他行业应用互联网也以单品海量为前提,那就大错特错了,起码还有另外一种商业模式叫“多品微量”。举例来讲,内衣可以做大、中、小三个标准号,虽然不是单品,已足够简单,足以在每个号上形成大批量,而批量越大生产成本就越低。外面穿的西服、西裤就不能只搞三个标准号了,型号太少无法适应各种身材的需要。穿在里面的内衣大点小点好凑合,外衣尺寸差一点,看上去就很别扭,所以西服的规格分得比较细,最好是个性化定制,量体裁衣。服装业既有大批量生产的工厂,也有专做单件定制西服的裁缝店,裁缝店的生意也不错啊。
个性化需求和批量化生产永远是一对矛盾,量化生产虽然成本低、价格低,但品种少,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个性化定制的客户体验好,但制造成本和价格高。企业只能在两者之间寻求某种平衡,而不是极端化的单品海量。多品微量同样可以是成功的商业模式,只要客户满意,愿意支付高价格,手工的裁缝店不愁没有订单。有意思的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在流水线上生产非常个性化的产品,谁说互联网一定要单品海量?
“极致品质”,极致成本
互联网思维的另一个说法是“产品做到极致”“客户体验做到极致”,在消费者是上帝的市场经济中,这话听起来不会错,但它确实是错的,产品品质做到极致无异于自杀行为。品质应该做到成本和效益的平衡点上,因为品质越高,改进越困难,做到99%了,想做完剩下的1%,成本有可能比前面的99%还高。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成本曲线是U-型的,越到后面上升越快。“极致论”的错误在于忽略了改善品质的成本,极致品质意味着极致成本,极致成本要求极致的价格,价格最终要由消费者承担,相信他们喜欢高性价比,但未必欢迎极致的品质或极致的体验。
除了成本和收益的平衡,另一条判断标准是品质比竞争对手高半格。品质比竞争对手高,你就可以吸引客户,只高半格则为客户控制了成本。
极致品质、极致体验可以是诱人的营销广告,消费者对假冒伪劣、粗制滥造的产品深恶痛绝,但他们同时也是理性的,当他们意识到品质和价格的关系,“极致”的宣传能有多少效果就很难讲了,搞不好适得其反。
“羊毛出在猪身上”早已有之
互联网思维拥趸者津津乐道的另一条叫“羊毛出在猪身上”,意思是在网上卖产品比如手机、电源插板等等可以不赚钱,采取低价、低毛利策略吸引客流,再从满足客户的其他需求例如金融来赚钱。这样的商业模式早已有之,并不是互联网时代的新特点,也不是互联网所特有的。
零售业的沃尔玛早就懂得这个道理,它声称自己的价格是最低的,消费者如果在其他店里看到更低的价格,沃尔玛愿意立即降价。在消费者身上沃尔玛赚不到钱,它的羊毛从哪里来呢?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商店和客户,沃尔玛的采购订单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供应商要想进入沃尔玛的采购目录,必须提供最优惠的价格。供应商对沃尔玛又爱又恨,爱的是订单量,没有任何一个零售商能采购这么大的批量;恨的是沃尔玛霸道,给我最低价格,否则免谈。沃尔玛赚的是供应商的钱,羊毛出在猪身上。
从“羊毛出在猪身上”继续延伸,就得到“平台战略”或者“生态圈”。在网上搞个平台,免费登录,甚至补贴用户,只要聚集的人足够多,网络公司就可以在平台上放款、卖理财等金融产品,P2P应运而生(详见本书《互联网金融:提高效率而非改变规律》)。如果卖盒饭、奶粉、保姆服务,这就是O2O(“电商”一词已不够时髦)。网络公司可以既不做盒饭也不管送饭,邀请餐馆在它的平台上卖货,由第三方快递公司配送,平台从餐馆收一笔费用,而不是直接赚消费者的钱。
平台不是钱能烧出来的
平台不就是百货公司吗?百货公司自己不生产商品,博采众家,拿到一个楼里卖,形成了生态圈。生态圈越大,销售业绩越好,这与互联网生态圈没有本质的区别。百货公司虽然经常打折促销,主要是为了处理存货,减少资金占用和财务成本,而不是单纯靠低价维护生态圈。商店的准确定位、店面的布置和陈列、符合潮流的商品选取、业务人员的介绍与导购,都是一家成功商店必须关注的因素。以为创业就是烧钱补贴,忽悠到尽可能多的客户,用户数达到一定规模,生态圈就算建成,剩下的事就是数钱了,市场告诉这些天真(或者假装天真)的创业者,世界上没有那么简单的事。
苹果公司的确有令人艳羡的生态圈,但那不是钱烧出来的。在一马平川的地上丢一堆草,可以吸引一大群羊,草吃完了,羊群立即散去。必须修起栅栏,才能保住生态圈。苹果的生态圈一靠最好的硬件,iMac、iPod、iPhone、iPad;二靠IOS操作系统。为了留住客户,苹果必须不断地推出新产品,更新升级IOS,如果哪一天它的手机被三星、华为超越,或者IOS被谷歌的安卓超越,客户就要流失。消费时代的客户没有忠诚度,他们只忠诚于性价比。
平台和生态圈都不是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与其说平台是吸引和保留客户的法宝,不如说是服务客户的必备;与其说生态圈是公司最宝贵的资产,不如说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自然结果。
“互联网+”还是“+互联网”?
经政府的提倡和媒体的宣传,“互联网+”已成为当下的一个流行口号。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不可否认,但如何利用这个新技术,却没有一定之规。互联网公司可以走到线下来,这是“互联网+”,传统企业也可以上线,这是“+互联网”。到底怎么去做,取决于哪一种方式效率更高。
亚马逊做电商,在线下搞仓储中心、配送车队;沃尔玛做“+互联网”,由传统零售业上线做电商。两条路都可以走通,亚马逊不一定能打败沃尔玛,虽然增长速度快,亚马逊的电商长期不盈利,最近它对电商的投入不像以前那么多了,业务重心似乎转向了云计算。贸然猜测,亚马逊也许发现在传统零售业打不过沃尔玛,干脆切换到更有优势的领域,云计算的利润率也比零售高得多。沃尔玛一直在积极研究和推动电商,多年经营形成的庞大供应链、遍布线下的商店作为体验点和提货点,这些是沃尔玛战胜纯电商的有利条件。当然,传统零售商也有它的挑战,如何将电商整合进现有系统,如何协调电商和店商的文化冲突,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常言说“猫有猫道,鼠有鼠道”,两道都能生存和发展,没有某道通吃的逻辑。怕就怕猫行鼠道或者鼠行猫道,不能根据自己的特点专守一道,做猫不会捕鼠,做鼠不会打洞,那可就麻烦了。零售业最可能的格局是电商与店商并存,相对简单、标准化、客户体验要求低的商品网上卖;商品维度较多、品质难以判断、客户体验要求较高的,仍然以传统的线下渠道为主。
金融业同样的道理,有人说将来会出现互联网银行,而且网上银行的资产超过现有银行资产总量。我觉得这是一个梦,不知道什么样的梦,讲这个话的人没有深入研究过金融业,或者没有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问题,跟着一阵风吹了一个大牛。互联网可以加金融,例如阿里巴巴的蚂蚁金服;金融业可以“+互联网”,例如平安保险的陆金所,例如商业银行早就都上网了。“互联网+”还是“+互联网”,现在看可能“+互联网”的优势更大一些。所以永远不要跟风,坚持独立思考,利用新技术创新,而不是创新名词。
创新就是要创造价值
企业不是要赚钱的吗?创造价值和赚钱有什么关系?简单讲创造价值必然赚钱,而没有价值创造的赚钱不能持久。
创造价值有两条标准。第一,你向市场提供了新的产品和服务,比如说智能手机,前所未有的新产品,被市场广泛接受,你就创造了价值。微信是以前没有的社交通信方式,你创造出来就是价值。第二,以更低的成本提供已有的产品和服务,这也是创造价值。
举例而言,为什么大部分的P2P会失败?因为它们没有创造价值,虽然短期内可以赚钱。P2P的平台虽然把借方和贷方连接起来,不能说完全没价值,但价值不大。金融中介的作用是收集和分析信息,帮助贷方准确评估借方的信用,降低风险也就是违约率,保证资金的安全和收益。P2P没做这项最重要的金融工作,没有创造价值,它们凭什么赚钱呢?
“启蒙就是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性”
不要被“互联网+”的浪潮冲走,运用自己的理性分析问题,找到自己企业的转型创新之道。康德关于启蒙讲过一句著名的话,“启蒙就是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性”。每一个人都有理性分析的能力,但经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失去了运用理性的勇气,因此需要启蒙。
当然,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的行为动机既有理性也有感性,创新往往凭着一股激情而非清醒的计算。我必须承认,学者的理性思维习惯使他们难以成为创新者。另一方面,学者的职责就是倡导理性分析,总结归纳前人的经验,避免盲从,避免明显的错误和不必要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