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卷 要略

【题解】

许慎解题中说:“凡鸿烈之书二十篇,略数其要,明其所指,序其微妙,论其大体。”这是一篇作者的自序,也是全书的纲要。

作者的写作目的是“纪纲道德,经纬人事”,“统天下,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为汉代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

本书写作原则是“道”、“事”结合。“道”指的是自然规律,“事”指的是社会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以及人们的活动。因此作者对二十篇的主要内容及其辩证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最后作者对先秦儒家、墨家、纵横家、刑名家以及管晏学说的产生背景、历史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是救时弊而生。

这部书的创作要求是“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也就是要自成一家之言,走学术创新之路,而立于诸子之林。看来,这个目的是达到了。

陶方琦《淮南许注异同诂》:(此)“许注本也。”

【原文】

夫作为书论者¹,所以纪纲道德²,经纬人事³,上考之天,下揆之地⁴,中通诸理。虽未能抽引玄妙之中才⁵,繁然足以观终始矣⁶。总要举凡⁷,而语不剖判纯朴⁸,靡散大宗⁹,则为人之惽惽然弗能知也¹⁰,故多为之辞,博为之说。又恐人之离本就末也,故言道而不言事,则无以与世浮沉¹¹;言事而不言道,则无以与化游息¹²。故著二十篇,有《原道》,有《俶真》,有《天文》,有《地形》,有《时则》,有《冥览》¹³,有《精神》,有《本经》,有《主术》,有《缪称》,有《齐俗》,有《道应》,有《氾论》,有《诠言》,有《兵略》,有《说山》,有《说林》,有《人间》,有《脩务》,有《泰族》也。

【注释】

¹书论:指论说的文章。

²纪纲:治理。

³经纬:规划、治理。

⁴揆(kuí):度量,考察。按,“夫作为”至“诸理”六句,与《吕览·序意》相似。

⁵抽引:抽绎(yì)、提出。玄妙:深奥,玄秘。才:通“哉”,古作“才”。

⁶繁然:繁盛的样子。

⁷总要:总其要领。举凡:举其大要。凡,要。

⁸剖判:辨析,分析。纯朴:许慎注:太素也。按,指未经雕琢的材料。

⁹靡散:散碎,消散。大宗:许慎注:事本也。按,即事物的本源。

¹⁰则:刘绩《补注》本改作“惧”。惽惽(hūn)然:糊涂的样子。

¹¹ 浮沉:盛衰,得失。

¹²化:造化。游息:流动,停息。

¹³冥览:刘绩《补注》本改作“览冥”。

【译文】

著书立说的目的,是用来整治道德,规划人事,向上考察天道的变化规律,向下研究大地上的万事万物,在中间能够贯通各种事理。即使这部书不能把深奥玄妙的道理提炼出来,但涉猎广泛也完全能够观察事物的终始变化了。如果只是提纲挈领地说明大概的意思,而文章中不去剖析最基本的材料,分清事物的本来面貌,担心别人会对基本理论糊里糊涂地搞不清楚,因此较多地增加了一些文字,广泛地加以阐述说明。又害怕别人脱离根本而去追求末节,所以如果只谈论大道而不谈人事,那么便没有办法和社会一起共处;光谈论人事而不谈大道,那么便不能和自然变化一起行止。因此著作二十篇,有《原道》,有《俶真》,有《天文》,有《地形》,有《时则》,有《冥览》,有《精神》,有《本经》,有《主术》,有《缪称》,有《齐俗》,有《道应》,有《氾论》,有《诠言》,有《兵略》,有《说山》,有《说林》,有《人间》,有《脩务》,有《泰族》。

【原文】

《原道》者,卢牟六合¹,混沌万物²,象太一之容³,测窈冥之深⁴,以翔虚无之轸⁵;托小以苞大,守约以治广,使人知先后之祸福,动静之利害。诚通其志,浩然可以大观矣⁶。欲一言而寤时⁷,则尊天而保真;欲再言而通,则贱物而贵身;欲参言而究,则外欲而反情。执其大指,以内洽五藏⁸,瀸肌肤⁹,被服法则¹⁰,而与之终身。所以应待万方,览耦百变也¹¹。若转丸掌中¹²,足以自乐也。

【注释】

¹卢牟:规划。许慎注:由规模也。

²混沌:阴阳未分。指探索混沌之时。

³象:拟象。太一之容:许慎注:北极之气,合为一体也。按,即指上天,又指元气。《文子·自然》作“太乙”。

⁴窈冥:深远,奥妙。见于《老子》二十一章:“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⁵轸:通“畛(zhěn)”,界域。许慎注:道畛也。

⁶浩然:广博、众多的样子。大观:洞达透彻的观察。

⁷寤:通“悟”,明白。时:刘绩《补注》本无此字。疑衍。

⁸洽:润泽。许慎注:润。

⁹瀸(jiān):浸渍。瀸,渍(zì)。王念孙《读书杂志》认为,“”当为“渍”。

¹⁰被服:以被服之不离身,喻亲身感受。

¹¹ 览:通“揽”,持取。耦(ǒu):通“偶”,合。

¹²转丸:即弄丸,类似今手技抛球。《庄子·徐无鬼》有“弄丸”之记载。

【译文】

《原道》的内容,规划了天地四方,探索万事万物的形成规律,拟象元气的形状,探测大道的深远,而翱翔在虚无的境界之内;虽然寄托在小处但包容深广,持守简约但治理广大,使人们懂得祸福发生的先后次序,也可以了解行、止的利害关系。果真能够通达它的旨意,对广博纷繁的事物便可以得到透彻的了解了。想要用一句话来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就是尊重天道而保持本真;用第二句话来说明其中的道理,就是轻视外物而重视自身;想用第三句话来探究其中的奥秘,就是抛开私欲而返回真情。掌握了其中的要领,可以对内润泽五脏,对外浸渍肌肤,亲身体验到这个自然的法则,可以和它伴随终身。可以用来应对万方揽合百变。对待万方百变,就像弄丸掌中,自己也完全可以得到其中的乐趣。

【原文】

《俶真》者,穷逐终始之化,嬴垀有无之精¹,离别万物之变,合同死生之形²,使人知遗物反己³。审仁义之间,通同异之理,观至德之统,知变化之纪,说符玄妙之中⁴,通迴造化之母也⁵。

【注释】

¹嬴:通“婴”,环绕。垀(hū):许慎注:埒(liè),摩烦也。按,摩,研摩、切摩。烦,繁细。依许注,当有细密、微妙义。《道藏》本亦作“垀”。埒,形兆、兆朕。

²合同:会合,齐同。

³遗物:超然物外。

⁴符:符验。

⁵迴:王念孙《读书杂志》:“通迴”二字,义不相属。“迴”当为“迵(dònɡ)”,字之误也。迵亦通也。通迵造化之母,谓通乎造化之原也。按,通迵,通达。造化之母:许慎注:元气太一初也。按,即自然变化的根源。

【译文】

《俶真》的内容,探求自然界起始终结的演化规律,包容了微妙的有无相生的精髓,辨别万物的变化规律,等齐合同生死的形体关系,使人明白超然物外而返回真性的道理。审察清楚仁义的得失,沟道相同与差别之间的联系,观察最高的道德的领属关系,寻求千变万化的头绪,解说清楚深奥玄妙的符验,通达自然变化的根源。

【原文】

《天文》者,所以和阴阳之气,理日月之光;节开塞之时¹,列星辰之行;知逆顺之变²,避忌讳之殃;顺时运之应³,法五神之常⁴。使人有以仰天承顺⁵,而不乱其常者也。

【注释】

¹开塞:开通和闭藏。如正月孟春,亦称开春。

²逆顺:行星朝东运行称为“顺行”,朝西运动称为“逆行”。

³时运:即四时的运行。

⁴五神:即五星之神。

⁵仰天:仰慕天道。承顺:顺从,顺应。

【译文】

《天文》的内容,是用来协调阴阳二气的关系,理顺日月运行的规律;掌握开启闭藏的季节变化,排列星辰运行的顺序;知道逆行顺行的变化,避开忌讳和祸殃的发生;顺从天时规律的对应变化,效法五星之神活动的规则。使人能够尊奉天道顺应变化,而不会扰乱它的正常规律。

【原文】

《地形》者,所以穷南北之脩¹,极东西之广²,经山陵之形³,区川谷之居⁴,明万物之主,知生类之众⁵,列山渊之数⁶,规远近之路,使人通迵周备⁷,不可动以物,不可惊以怪者也。

【注释】

¹脩:刘典爵《淮南子韵谱》:今本作“脩”者,盖避淮南王讳改。当作“长”。“长”与“广”为韵。

²极:标准。

³经:划分,度量。

⁴居:指流向。

⁵生类:生物的种类。

⁶山渊:郑良树《淮南子斠理》:《记纂渊海》引此作“山川”。

⁷周备:周详全备。

【译文】

《地形》的内容,是用来探究南北的长度,确定东西的宽度,度量山陵的形势,区别大川深谷的流向,明确万物的根本,知道生物繁多的种类,罗列山川的数量,规划远近的道路,使人能够通达周详,不可以因外物而妄动,不能够因为怪物而惊恐。

【原文】

《时则》者,所以上因天时,下尽地力;据度行当¹,合诸人则²;刑十二节³,以为法式;终而复始⁴,转于无极;因循仿依,以知祸福;操舍开塞⁵,各有龙忌⁶;发号施令,以时教期⁷。使君人者知所以从事⁸。

【注释】

¹据:依据、据守。度:即六度,准、绳、规、矩、权、衡。

²人则:人类生命的准则。

³刑:通“形”。《道藏》本作“形”。十二节:许慎注:一月为人一节也。

⁴终而原始:许慎注:岁终十二月,从正月始也。

⁵操舍:执持、舍弃。

⁶龙忌:指鬼神的禁忌。许慎注:中国以鬼神之事日忌,北胡、南越皆谓之请龙。

⁷教期:教化、教训。期,通“惎(jì)”,教。

⁸从事:郑良树《淮南子斠理》“从事”下当有“者也”二字。

【译文】

《时则》的内容,是说上面要依循自然运行的时序,下面要尽力发挥土地的潜力;据守六度的法则实行适当的节令,符合人类生命的规律;形成十二个月的节令,作为共同遵循的准则;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按照自然法则依样效法,便知祸福产生的规律;持守舍弃开启闭藏,各自都有鬼神的禁忌;国君发布政令,按时教化百姓。这样可以使统治天下的国君知道治理政事的方法。

【原文】

《览冥》者,所以言至精之通九天也¹,至微之沦无形也²,纯粹之入至清也³,昭昭之通冥冥也。乃始揽物物引类⁴,览取桥掇⁵,浸想宵类⁶。物之可以喻意象形者⁷,乃以穿通窘滞⁸,决渎壅塞,引人之意⁹,系之无极,乃以明物类之感,同气之应。阴阳之合,形埒之朕¹⁰,所以令人远观博见者也。

【注释】

¹至精:最微细的精气。

²至微:最微小的事物。

³纯粹:纯一不杂,精美无瑕。至清:最洁净的境地。

⁴揽(lǎn):挹(yì)取,采摘。物物:黄锡禧本仅一“物”字。引类:招引同类。

⁵览:通“揽”,撮持。桥掇(duō):拾取、积聚。桥,《道藏》本作“挢(jiǎo)”。

⁶浸:渐。许慎注:微视也。想:通“像”,形象。宵类:许慎注:宵,物似也。类,众也。按,宵,通“肖”,似。

⁷喻意:表明意旨。象形:描画事物的形状。

⁸穿通:贯通。窘(jiǒnɡ)滞:困迫,凝滞。窘,迫。

⁹引:引导。

¹⁰形埒(liè):形迹,形兆。朕(zhèn):征兆。

【译文】

《览冥》的内容,是用来说明最精微之气可以上通九天,最微小的事情可以沦没在无形之中,纯洁精粹之物可以进入最洁净的境地,光明的东西可以通向黑暗之中。于是便可以挹取万物招引同类,撮持积聚,渐渐形成物象及类似的事物。万物中能够表明意旨用形象摹画出来的事物,可以用来贯通凝滞,像疏决川渎堵塞险要一样,引导人们的意志,同无穷无尽的事物联系起来,用来表明万物种类之间的互相感应关系,说明阴阳相同之气可以互相应和。阴阳二气的互相融合,而能显露天地之间的各种征兆,可以用来使人观察遥远而广博的事物。

【原文】

《精神》者,所以原本人之所由生,而晓寤¹:其形骸九窍取象,於天合同²;其血气,与雷霆风雨比类³;其喜怒,与昼宵寒暑并明⁴。审死生之分,别同异之迹,节动静之机,以反其性命之宗。所以使人爱养其精神,抚静其魂魄,不以物易己,而坚守虚无之宅者也⁵。

【注释】

¹晓寤:领会、理解。寤,通“悟”,明白。以下六句各本断句较乱,然皆难通。

²於:黄锡禧本作“与”。合同:会和齐同。

³比类:比照类推。

⁴宵:夜。明:形成。

⁵虚无之宅:指大道的根本。

【译文】

《精神》的内容,用来探讨人类产生的本源,而要明白:人的形骸九窍所仿效的,是与上天齐同的;人体的血液精气,是和自然界的雷霆风雨相比照的;人的喜怒哀乐,是和白天黑夜严寒酷暑相互一起变化的。辨明死生的分别,区别相同不同的迹象,调节动静的机能,以返回到性命的根本之处。以便用来使人爱护保养他的精神,抚慰安定他的魂魄,使人不因为外物而改变自己的天性,而坚守大道的根本。

【原文】

《本经》者,所以明大圣之德,通维初之道¹,埒略衰世古今之变²,以褒先圣之隆盛,而贬末世之曲政也³。所以使人黜耳目之聪明,静精神之感动,樽流遁之观⁴,节养性之和,分帝王之操⁵,列小大之差者也。

【注释】

¹维初:开初。

²埒(liè)略:略列征兆。埒,形。

³曲政:弊政,即腐败之政。

⁴樽(zūn):许慎注:止也。按,刘绩《补注》本作“撙(zǔn)”,抑制。流遁:许慎注:披散也。按,流,放。遁,淫逸放纵。

⁵操:操守。

【译文】

《本经》的内容,是用来彰明圣人的美好德行,通达古代圣贤开创的道德规范,略列衰世道德的颓败和古今道德的变化,用来褒扬先世的隆盛,而贬斥末世的弊政。用来使人废黜耳目的聪明,安定精神上引起的激动,抑制由于情欲而产生的淫逸,用来调节养性的天和,分清帝王所具有的不同操守,罗列操守大小之间的差别。

【原文】

《主术》者,君人之事也,所以因作任督责¹,使群臣各尽其能也。明摄权操柄²,以制群下;提名责实³,考之参伍,所以使人主秉数持要,不妄喜怒也。其数直施而正邪⁴,外私而立公;使百官条通而辐辏,各务其业⁵,人致其功。此主术之明也。

【注释】

¹作:王念孙《读书杂志》:今本“作”字即“任”字之误而衍者耳。“因任督责”,谓因任其臣而督责其功也。

²摄:执掌。

³提:提举。责实:督责实施。

⁴施(yí):邪曲。

⁵各:北宋本原作“名”。刘绩《补注》本作“各”。据正。

【译文】

《主术》的内容,是讲国君统治天下之事,用来使国君按照百官任职督察责罚,让群臣各自尽到自己的才能。说明国君应执掌权柄用来控制臣下;掌握名分按照实际督责检查,并且互相参照考核,以便使国君掌握权术抓住要害,不致妄生喜怒之情。他的统治术使邪曲变得正直,排除私欲而树立公道;可以使百官像枝条通往树干,如车辐辏聚车轴,各自力求干好本业,人人便可以建立他们的功业。这就是国君统治的聪明之处。

【原文】

《缪称》者,破碎道德之论¹,差次仁义之分²,略杂人间之事,总同乎神明之德³。假象取耦⁴,以相譬喻⁵;断短为节⁶,以应小具⁷。所以曲说攻论⁸,应感而不匮者也⁹。

【注释】

¹破碎:破分,解析。

²差次:等级次序,顺序安排。

³总同:聚集、会同。

⁴假象:借助外物的形象。耦(ǒu):耦合。

⁵譬喻:比喻。

⁶节:符节。

⁷小具:小的预备。

⁸曲说:周曲解说。攻论:即巧论。攻,通“工”,巧。

⁹应感:应对,感通。匮(kuì):乏。

【译文】

《缪称》的内容,剖析道德的理论,排列仁义的区别,稍微杂列人世间的事情,而全部汇集在变化莫测的大道之中。假借外物的形象来取得耦合的例证,以便用来相互比方验证;就像截断小的竹子作为符节,用来适应小的需求一样。以便用来周曲解说和精巧论述,感通应对外物而不致缺乏理论依据。

【原文】

《齐俗》者,所以一群生之短脩¹,同九夷之风气²,通古今之论,贯万物之理,财制礼义之宜³,擘画人事之终始者也⁴。

【注释】

¹群生:一切生物。脩:刘典爵《淮南子韵谱》:“脩”当为“长”,盖避淮南王讳改。

²风气:王念孙《读书杂志》:“风气”本作“风采”。《文选·〈魏都赋〉》李善注:《淮南子》曰:“同九夷之风采。”高诱注:风,俗也;采,事也。何宁《淮南子集释》:原本《玉篇》“言”部“谭”字引作“通古今之风气,以贯谭万物之理”。

³财制:裁制。财,通“裁”。

⁴擘(bò)画:筹划、处理。擘,剖。

【译文】

《齐俗》的内容,是用来齐一万物的长短优劣,齐同九夷的风气,沟通古今不同的论说,贯通万物生存的道理,裁定礼义的适宜内容,规划人世间事情的终始。

【原文】

《道应》者,揽掇遂事之踪¹,追观往古之迹,察祸福利害之反²,考验乎老、庄之术,而以合得失之势者也。

【注释】

¹揽掇(duō):选取。掇,拾取。遂事:已经完成的事。遂,成。

²察:郑良树《淮南子斠理》:“察”上疑当有“明”字。

【译文】

《道应》的内容,选取成功之事的事迹,追寻观察往古之时的印迹,考察祸福利害间的正反关系,而同老子、庄子的学说相验证,以便符合得失的趋势。

【原文】

《氾论》者,所以箴缕之间¹,楔唲之郄也²。接径直施³,以推本朴,而兆见得失之变,利病之文⁴,所以使人不妄没于势利,不诱惑于事态,有符晲⁵,兼稽时世之变⁶,而与化推移者也。

【注释】

¹箴(zhēn)缕:缝缀。箴,同“针”,缝衣的工具。缕,丝线,麻线。,即衣服残破。喻认识缺陷。:通“(cài)”,残帛。:同“(shǎi)”,衣破。

²:许慎注:薛也。《道藏》本作“擮(jiē)”。黄锡禧本作“攕(xiān)”。吴承仕《淮南旧注校理》:文当作“櫼楔(jiān xiē)”。按,即木楔义。薛,通“”。“”有“櫼”义。楔:楔子。唲(ér óu):许慎注:错牾(wǔ)也。按,唲,通“(ní)”,老人齿。,齿不正。唲,指牙齿参差不齐。郄(xì):即间隙。马宗霍《淮南旧注参正》:上句取喻于衣缝,下句取喻于齿郄,盖言《氾论篇》持论之密,无微不入,无孔不弥也。

³接:通“捷”,邪出之路。径:直。施(yí):邪。接、施同义,径、直同义。

⁴文:兆征。黄锡禧本、庄逵吉本作“反”,疑误。

⁵晲(yǎn nǐ):马宗霍《淮南旧注参正》:“晲”连文,盖状日行之貌。日行不失次谓之晲。按,日行。晲,日过竿偏斜。

⁶稽:考核。

【译文】

《氾论》的内容,是像用针线穿插在衣缝之间,如同木楔补缀在齿缝之隙,来补正认识上的缺失。从而使邪路变成直道,以便推论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预见得失的变化,利害的征兆,以便用来使人不盲目沉沦在势利之中,不被事态的变化所迷惑,而又符合天道运行的规律,并且兼顾考察时代社会的变化,而能够与自然一起转移变迁。

【原文】

《诠言》者¹,所以譬类人事之指²,解喻治乱之体也³;差择微言之眇⁴,诠以至理之文,而补缝过失之阙者也⁵。

【注释】

¹诠言:阐明事理的言论。

²类:类此。指:通“旨”,意旨。

³解喻:解释、晓谕。

⁴差(chāi)择:比较选择。差,择。眇:通“妙”,奥妙。

⁵阙:过失,缺点。

【译文】

《诠言》的内容,是用来比类人世之事的意旨,解释辨明国家治乱的根本;比较选择深微之言的奥妙,用最根本的道理加以解释,并用来补救治政的过失。

【原文】

《兵略》者,所以明战胜攻取之数,形机之势¹,诈谲之变²,体因循之道,操持后之论也³。所以知战阵分争之非道不行也,知攻取坚守之非德不强也。诚明其意,进退左右无所击危⁴,乘势以为资,清静以为常,避实就虚⁵,若驱群羊,此所以言兵也。

【注释】

¹形机之势:指形成机变的态势。

²诈谲(jué):欺骗,诡计。谲,诈。

³“操持后”句:许慎注:持后者,不敢为主而为客也。按,持后,即重视后发制人。当化自《老子》六十九章、六十七章之文意。

⁴击危:危,《荀子·修身》及《淮南子·主术训》、《泰族训》皆作“戾”。戾、危草书相似,故误“戾”为“危”。击戾,违碍。击,通“系”,拘系。戾,背戾。王念孙《读书杂志》谓“危”与“诡”同。诡,戾也。亦通。

⁵避实就虚:出自《孙子·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就虚。”

【译文】

《兵略》的内容,是用来说明战胜敌人攻取敌阵的方法,形势机变的态势,欺诈多变的战术,体察军事斗争的规律,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以用来表明战争的胜负没有大道是行不通的,知道夺取敌阵坚守城池没有德性是不能强大的。如果真正明了这个意旨,前进后退左冲右突都没有什么违碍,乘着有利的时机以此来作为凭借,而把清净作为准则,避开实力攻击虚弱之敌,就像驱赶牛羊一样,这就是所说的用兵问题。

【原文】

《说山》、《说林》者,所以窍窕穿凿百事之壅遏¹,而通行贯扃万物之窒塞者也²。假譬取象,异类殊形,以领理人之意³,懈堕结细⁴,说捍抟囷⁵,而以明事埒事者也⁶。

【注释】

¹窍窕(tiǎo):贯通。穿凿:穿通。壅遏(yōn ɡè):阻塞。

²贯扃(jiōnɡ):贯通。窒(zhì)塞:堵塞。窒,塞。

³领理:领会,理解。

⁴懈堕(duò):解脱。懈,通“解”。堕,脱。结细:纽结。王念孙《读书杂志》:“细”当为“纽”,字之误也。纽亦结也。

⁵说:通“脱”。捍:王念孙《读书杂志》:“捍”当为“择”,字之误也。“择”与“释”同。“脱”、“释”皆解也。抟囷(tuán qūn):卷束。抟,许慎注:圆也。按,楚人名圆为“抟”。囷,许慎注:芼(mào)也。按,芼,有蔓草覆盖为圆形之义。

⁶明事埒(liè)事:王念孙《读书杂志》:下“事”字因上“事”字而衍。“明事埒”者,明百事之形埒以示人也。刘家立《淮南内篇集证》:疑此“事”字本在“人”字之下,写者误衍于“事埒”下。“以领理人事之意”,即所谓假譬取象,异类殊形,皆人事也。按,埒,征兆。

【译文】

《说山》、《说林》的内容,是用来打通百事的堵塞,而使万物的障碍畅通无阻。借用比喻来选择对象,联系不同的种类和殊别的形体,用来领会人世间事物的要义,解开纽结,辨释疑团,而用来阐明百事变化的征兆。

【原文】

《人间》者,所以观祸福之变,察利害之反,钻脉得失之迹¹,标举终始之坛也²。分别百事之微,敷陈存亡之机³,使人知祸之为福,亡之为得,成之为败,利之为害也。诚喻至意⁴,则有以倾侧偃仰世俗之间⁵,而无伤乎谗贼螫毒者也⁶。

【注释】

¹钻脉:推究事理。章太炎《膏兰室札记》:按“钻”借为“(zàn)”。《方言》:“,解也。”《周语》注:“脉,理也。”谓解之也,脉谓理之也。

²标举:揭示。标,通“幖(biāo)”,标志。坛:疑通“嬗(shàn)”,变化、更替。

³敷(fū)陈:铺叙,详加论列。

⁴喻:理解。至意:深远之意。

⁵倾侧:倾倒,偏侧。偃(yǎn)仰:俯仰。

⁶谗贼:说别人坏话的人。

【译文】

《人间》的内容,是用来观察祸福的变化,考察利害的正反演变,按照事理研究得失之迹,揭示事物终始的更替关系。分清各种事物的微小区别,陈述存在灭亡的机变,使人们知道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失去可以变为得到,成功可以变为失败,有利可以变为有害。果真理解了它的深义,那么就可以在世俗之间俯仰曲伸,而不会被谗佞和坏人所伤害。

【原文】

《脩务》者,所以为人之于道未淹¹,味论未深²,见其文辞,反之以清净为常,恬惔为本³,则懈随分学⁴,纵欲适情,欲以偷自佚⁵,而塞于大道也。今夫狂者无忧,圣人亦无忧。圣人无忧,和以德也⁶;狂者无忧,不知祸福也。故通而无为也,与塞而无为也同⁷,其无为则通⁸,其所以无为则异。故为之浮称流说⁹,其所以能听,所以使学者孳孳以自几也¹⁰。

【注释】

¹淹:精深、广博。

²味:指旨趣、意义。

³惔(dàn):恬淡。

⁴懈随:松懈、堕落。随,《道藏》本作“堕”。分:离开。

⁵偷:马虎,得过且过。自佚:自我放纵。佚,放纵。

⁶和:协调。

⁷同:王念孙《读书杂志》认为是衍文。

⁸通:刘绩《补注》本作“同”。

⁹浮称:虚浮不实的称说。流说:没有根据的言论。见于《吕览·知度》。

¹⁰孳孳:同“孜孜”,勤勉不懈。几:差不多。

【译文】

《脩务》的内容,是用来针对有人对道没有精深的理解,对其旨意没有深入探索,只看到那些文辞,反而误把清净作为法则,把恬淡作为根本,那么就会松懈堕落而放弃学业,放纵情欲满足安逸,想用得过且过的态度自我放纵,从而堵塞了大道。现在疯子是没有忧虑的,圣人也是没有忧虑的。圣人没有忧虑,是用德性来协调;疯子没有忧虑,是不知道祸福的发生。因此通晓大道的人实行无为,和根本不懂的人实行无为,他们的无为是相同的,他们所以用来实行无为的原因则是不同的。这就是对有些人称说虚浮不实和没有依据的言论,他们所能够听从的原因,所以使求学的人能不断勤勉努力,自己也就差不多达到要求了。

【原文】

《泰族》者,横八极,致高崇,上明三光,下和水土,经古今之道¹,治伦理之序,总万方之指,而归之一本,以经纬治道,纪纲王事。乃原心术²,理情性,以馆清平之灵³,澄澈神明之精⁴,以与天和相婴薄⁵。所以览五帝三王,怀天气,抱天心⁶,执中含和;德形于内,以莙凝天地⁷,发起阴阳⁸;序四时之正流方⁹;绥之斯宁¹⁰,推之斯行。乃以陶冶万物¹¹,游化群生¹²;唱而和,动而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故景星见¹³,祥风至¹⁴,黄龙下,凤巢列树,麟止郊野。德不内形,而行其法藉¹⁵,用制度¹⁶,神祇弗应¹⁷,福祥不归,四海弗宾,兆民弗化。故德形于内,治之大本。此《鸿烈》之《泰族》也¹⁸。

【注释】

¹经:理清。

²心术:指人的思想意识。

³馆:安置、安顿。

⁴澄澈:分别、澄清。许慎注:澄,清也。澈,澄,别清浊也。

⁵婴:环绕。薄:依附。与环绕义近。

⁶怀天气,抱天心:《文子·精诚》有“怀天心,抱地气”之语,可与此相参。天心,指上天的旨意。地气,指大地自然之气。

⁷莙凝:凝结。莙,疑通“窘(jiǒnɡ)”,束。

⁸发起:开启,启发。

⁹之:刘绩《补注》本无“之”字。流方:传布四方。

¹⁰绥(suí):安抚。

¹¹陶冶:化育、造成。

¹²游化:流行,感化。

¹³景星:许慎注:在月之旁,则助日月之明也。按,《史记·天官书》:景星者,德星也。

¹⁴祥风:吉祥之风。

¹⁵藉:通“籍”,典籍。

¹⁶用制度:刘绩《补注》本“用”上有“专”字。刘家立《淮南内篇集证》作“用其”。

¹⁷神祇(qí):天地之神。天曰神,地曰祇。

¹⁸《鸿烈》:许慎注:鸿,大也;烈,功也。凡二十篇,总谓之《鸿烈》。按,许注指大的功业。高诱“叙”云:“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许、高注有别。

【译文】

《泰族》的内容,是说道充满四方八极,达到至高无上的境地,上面使日月星大放光明,下面使水土和调,理清古今之道的规律,给伦理关系确定顺序,总括万方的要旨,而把它们归向根本——道,以便用来规划治理天下,管理统治天下之事。于是便要探索思想和意识的源流,理顺人的情性,用来安置清净平正的灵魂,彻底澄清变化莫测的精神,以便能同自然祥和之气相融合。用来观览五帝三王的业绩,他们含怀着上天的意旨,怀抱着大地之气,执掌公正,包含和气;大德在内心形成,而正气凝结在天地之中,引发阴阳二气,规定了四季的时序,正气传布四方;用它来安抚天下就会安宁,推广它就能得到施行。于是便用来化育万物,流行感化一切生物;就像唱歌就有和声,活动就有跟随一样;天下之内,万众一心。因此瑞星出现,吉祥之风来临,黄龙随之降下,凤凰在树上筑巢,麒麟在郊野停息。如果大德没有在内心形成,而只是推行他的法令,使用他的制度,那么天地之神也不会响应,幸福吉祥不会来临,四海之内不能宾服,亿万人民不能归顺。因此大德在内心形成,这是治理天下的最大根本。这就是《鸿烈》中的《泰族》所要表达的内容。

【原文】

凡属书者¹,所以窥道开塞²,庶后世使知举错取舍之宜适³,外与物接而不眩,内有以处神养气,宴炀至和⁴,而己自乐,所受乎天地者也。故言道而不明终始,则不知所仿依;言终始而不明天地四时,则不知所避讳⁵;言天地四时而不引譬援类⁶,则不识精微;言至精而不原人之神气,则不知养生之机;原人情而不言大圣之德,则不知五行之差;言帝道而不言君事,则不知小大之衰⁷;言君事而不为称喻,则不知动静之宜;以称喻而不言俗变⁸,则不知合同大指⁹;已言俗变而不言往事,则不知道德之应;知道德而不知世曲,则无以耦万方¹⁰;知氾论而不知诠言,则无以从容;通书文而不知兵指,则无以应卒;已知大略而不知譬喻,则无以推明事;知公道而不知人间,则无以应祸福;知人间而不知脩务,则无以使学者劝力¹¹。欲强省其辞,览总其要,弗曲行区入¹²,则不足以穷道德之意¹³。故著书二十篇,则天地之理究矣,人间之事接矣¹⁴,帝王之道备矣。其言有小有巨,有微有粗,指奏卷异¹⁵,各有为语。今专言道,则无不在焉。然而能得本知末者,其唯圣人也。今学者无圣人之才,而不为详说,则终身颠顿乎混溟之中,而不知觉寤乎昭明之术矣¹⁶。

【注释】

¹属书:著书。

²窥:观察、探究。

³庶:希望。错:通“措”,放置。

⁴宴炀(yánɡ):温暖。宴,本又作“晏”。晏,阳光。炀,温煦。至和:最高的和气。

⁵避讳:回避忌讳。

⁶援:引。

⁷衰(cuī):等次。

⁸以:刘绩《补注》本作“言”。何宁《淮南子集释》:“以字是也。”“以”通“已”。此则谓已为之称誉而不言俗变,若作“言”则与称誉义不相属。称喻:陈说,譬喻。

⁹大指:大意,大要。

¹⁰耦(ǒu):应对。

¹¹ 劝:勤勉。

¹²曲行区(ɡōu)入:婉转而行,屈曲而入。区,屈。

¹³穷:穷尽。

¹⁴接:全备。

¹⁵指奏:旨趣。奏,通“趣”。

¹⁶“今学者”四句:化自《邓析子·转辞》。颠顿,颠沛,困顿。混溟(mínɡ),杂乱,昏暗。觉寤,觉醒,省悟。寤,通“悟”,明白。昭明,光明。

【译文】

大凡著书的目的,是用来观察大道的开启和闭藏,希望后代能够懂得举止取舍的适当做法,在外部和万物交接而不致迷惑,在内部能够用来静处精神颐养元气,温煦最高的和气,而自己也能够从中得到快乐,这些都是从天地之中得到的。因此谈论大道而不明白事物的终始变化,便不知道所学习效仿的对象;谈论事物的始终转化而不明白天地四时的变化,便不知道回避灾祸和忌讳的事情;谈说天地四时之间的变化,而不去引用譬喻援引类似的例证,便不知道精微奥妙的事物;谈论人的最微妙的精气而不探索人的神气发生的原因,便不知道养生的机变;探索人之常情而不谈论最高的道德,便不知道在五种行为方面的差失;谈论天子之道而不说诸侯国君之事,便不知道大小的等次;谈论国君之事而不去陈说譬喻,便不知道掌握动静的适度;谈论陈说譬喻而不论及习俗的变化,便不知道会合大要;谈论习俗变化而不谈往古之事,就不了解道德的对应变化;了解道德的对应变化而不知道世事的曲折,便不能应对各种变故;知道广博地论说而不知道阐明精微之言,便不能从容不迫;通晓书籍文章而不知道用兵的要旨,便没有办法应对突然的变故;知道大要而不知道使用引证譬喻,就没有办法推论明白事理;了解公正之道而不知道人间曲直,便不能应对祸福;知道人间之事而不了解修业进取,便不能来使学者勤奋努力。想尽力减少它的文字,概括它的要点,如果不经过委婉曲折地引入境地,便不能够穷尽道德的旨意。因此著书二十篇,这样天地之间的道理便探究清楚了,人世间的事情业已齐全了,帝王统治天下的方法也就完备了。书中的论说有的谈及小事,有的涉及大事,有细微之说,也有粗疏之言,每卷旨趣都是不同的,各自都有论述的内容。现在如果专门谈论道,那么是没有地方不存在的。但是能够得到道的根本而且能知道事物末节的,恐怕只有圣人了。现在读书的人没有圣人之才,如果不替他们详细解说,那么就会终身困顿在杂乱昏暗之中,而不知道行进在光明道路上的方法。

【原文】

今《易》之《乾》、《坤》¹,足以穷道通意也,八卦可以识吉凶、知祸福矣²,然而伏戏为之六十四变³,周室增以六爻⁴,所以原测淑清之道⁵,而逐万物之祖也⁶。夫五音之数,不过宫、商、角、徵、羽,然而五弦之琴不可鼓也,必有细大驾和⁷,而后可以成曲。今画龙首,观者不知其何兽也,具其形,则不疑矣。今谓之道则多,谓之物则少;谓之术则博,谓之事则浅,推之以论,则无可言者。所以为学者,固欲致之不言而已也。

夫道论至深,故多为之辞,以杼其情⁸;万物至众,故博为之说,以通其意。辞虽坛卷连漫⁹,绞纷远援¹⁰,所以洮汰涤荡至意¹¹,使之无凝竭底滞¹²,卷握而不散也¹³。夫江、河之腐胔不可胜数¹⁴,然祭者汲焉,大也;一杯酒白¹⁵,蝇渍其中¹⁶,匹夫弗尝者,小也。诚通乎二十篇之论,睹凡得要,以通九野¹⁷十门¹⁸,外天地,捭山川¹⁹,其于逍遥一世之间,宰匠万物之形²⁰,亦优游矣。若然者,挟日月而不烑²¹,润万物而不耗²²。曼兮洮兮²³,足以览矣;藐兮浩浩²⁴,旷旷兮,可以游矣。

【注释】

¹《乾》、《坤》:《周易》中两个卦名。乾,象征天,阳性;坤,象征地,阴性。

²八卦:《周易》中的八种符号,名称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³伏戏: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酋长。相传始作八卦,教民渔猎,以充庖厨。又写作庖牺、宓羲等,皆可通假。六十四变:许慎注:八八变为六十四卦,伏羲示其象。按,即六十四卦。八卦中之两卦相重,则为六十四卦。

⁴周室:许慎注:谓文王也。按,《汉书·艺文志》中载:“文王……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六爻:《易》把组成长、短两画叫爻,分阳爻、阴爻。重卦,即由三画到六画,叫六爻。

⁵原:推根求源。淑清:明朗、纯净。

⁶逐:穷追,远溯。,同“捃(jùn)”,拾、取。马宗霍《淮南旧注参正》:,通“窘(jiǒnɡ)”,迫。引申义则为穷。逐,追。犹言穷追万物之祖也。穷追即远溯义。

⁷细:高音。《国语·周语下》:细不过羽。大:低音。相对“细”而言。《国语·周语下》:大不逾宫。驾和:更相调和。驾,更。

⁸杼:同“抒”,表达。《道藏》本作“抒”。

⁹坛(zhān)卷:互相牵连。坛,通“邅”,缠绕。连漫:散乱的样子。

¹⁰绞纷:纷纭交缠。远援:遥远,松缓。援,通“缓”。

¹¹ 洮汰(táo tài):消除、淘汰。洮,洗。涤荡:洗涤、清除。

¹²底滞:停留,闭塞。底,滞。

¹³握:掌握。

¹⁴腐胔(zì):腐烂之尸。

¹⁵白:本色、纯粹。王念孙《读书杂志》:“一杯酒白”,“白”字义不可通。《艺文类聚·器物部》引此,“白”作“甘”。俞樾《诸子平议》:“酒白”二字文不成义,疑本作“白酒”,而传写误倒之。

¹⁶渍(zì):浸泡。

¹⁷九野:许慎注:八方中央也。

¹⁸(jìnɡ):同“径”,经过。十门:许慎注:八方上下也。

¹⁹捭(bǎi):离开。

²⁰ 宰匠:执掌,主宰。按,“其于”二句,化自《邓析子·转辞》。

²¹ 挟:通“匝(zā)”,环行。烑(yáo):许慎注:光也。孙诒让《札迻》认为,烑,通“窕”,间隙。

²²耗:消耗。

²³曼兮:漫布的样子。洮(táo)兮:润泽的样子。

²⁴藐兮:高远的样子。浩浩:广大的样子。黄锡禧本“浩浩”后有“兮”字。

【译文】

现在《周易》中的《乾》和《坤》,完全能够穷尽道术通达旨意了,八卦可以识别吉凶、知道祸福了,但是伏羲氏还为它演变成六十四个卦象,周文王又增加到六爻,用来探究测度明清之道,而远溯万物的本源。五音的数量,不过宫、商、角、徵、羽,但是五弦的琴不能够弹奏,必须有高音低音的更相调和,然后才能成为曲子。现在只画一个龙头,观看的人不知道是什么野兽,画完它的全部形状,就不会有疑惑了。现在说到的道的就会谈得很多,说到万物的就会谈得很少;谈到统治之术的就会议论很广泛,而谈到具体事物的就很浅薄,如果从理论来推求,便觉得无话可说了。所以从事教学的人,本来想要指引他们,如此也只好不言罢了。

大道的学问是最深的,所以要多多地替它说明,以便表达它的实际情况;万物是纷纭复杂的,所以要广博地为它论说,以便通达它的意旨。言辞即使很曲折散乱,纷纭交错而又遥远松缓,但用来淘汰清除个人牢固的意念,使之没有凝结闭塞,那么在掌握之中就不会松散了。在长江、黄河里的腐烂尸骨是数不清的,但是祭祀的人会从中汲水,因为它广大;一杯纯酒,苍蝇淹没在其中,连常人都不去品尝,因为它狭小。果真能够通达二十篇的论述,看到大概,得到要领,可以用来通达九野,经历十门,把天地排除在外,抛开山川,对于逍遥于人世之间,执宰万物之形,也可以说能悠闲自得了。如果能像这样,包容日月而不会有间隙,润泽万物而不会有消耗。漫布大地呵,润泽万物呵,完全可以用来纵情观览了;深远无边呵,无比旷远呵,可以遨游在无垠的天宇了。

【原文】

文王之时,纣为天子,赋敛无度,戮杀无止,康梁沉湎¹,宫中成市²,作为炮格之刑,刳谏者,剔孕妇,天下同心而苦之;文王四世累善³,脩德行义,处歧周之间,地方不过百里,天下二垂归之⁴。文王欲以卑弱制强暴,以为天下去残余贼而成王道⁵,故太公之谋生矣⁶。

文王业之而不卒⁷,武王继文王之业,用太公之谋,悉索薄赋⁸,躬擐甲胄⁹,以伐无道而讨不义,誓师牧野¹⁰,以践天子之位。天下未定,海内未辑¹¹,武王欲昭文王之令德,使夷狄各以其贿来贡¹²。辽远未能至,故治三年之丧,殡文王于两楹之间¹³,以俟远方¹⁴。武王立三年而崩,成王在褓襁之中¹⁵,未能用事。蔡叔、管叔,辅公子禄父¹⁶,而欲为乱。周公继文王之业,持天子之政,以股肱周室,辅翼成王。惧争道之不塞,臣下之危上也,故纵马华山,放牛桃林¹⁷,败鼓折抱¹⁸,搢笏而朝¹⁹,以宁静王室,镇抚诸侯。成王既壮,能从政事,周公受封于鲁,以此移风易俗。孔子脩成、康之道²⁰,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脩其篇藉,故儒者之学生焉²¹。

【注释】

¹康梁:沉溺于淫乐。康,淫乐怠政。梁,通“良”,过分。沉湎:耽于酒。

²成市:许慎注:言集者多。按,市,指众聚之处。

³四世:指大王、王季、文王、武王四世。炮格:铜格下布火,置人于上。

⁴二垂:天下西、北之境。垂,边境。

⁵余:《道藏》本作“除”。余,本作“除”。余、除上古同音通假。王道:儒家主张要用“仁政”来进行统治,称为“王道”。

⁶太公之谋:许慎注:太公为周陈《阴符》兵谋也。按,《汉书·艺文志》“道家”有《太公》二百三十七篇,《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儒家”有《周史六弢》六篇。颜师古注:即今之《六韬》也。《隋书·经籍志》有《太公阴符钤录》一卷。

⁷业:开始。卒:终。

⁸悉索薄赋:指倾注全国兵力。薄,少量。赋,古代按田地出兵车、甲士,故称“赋”。

⁹躬:亲身。擐(huàn):穿。

¹⁰誓师:出兵时告诫将士。

¹¹辑:安定。

¹²贿:即财币。

¹³“殡(bìn)文王”句:许慎注:殡,大敛也。两楹,堂柱之间。宾主夹之。按,殡,停柩。楹(yínɡ),指厅堂东西两根楹柱。

¹⁴俟(sì):等待。

¹⁵褓襁:婴儿布带和布兜。

¹⁶公子禄父:许慎注:纣之兄子,周封之以为殷后,使管、蔡监之。按,《史记·周本纪》作“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

¹⁷“故纵马”二句:见于《尚书·武成》。华山,即今西岳华山。桃林,在今河南灵宝以西、陕西潼关以东地区。

¹⁸抱:刘绩《补注》本作“枹(fú)”,鼓槌。

¹⁹搢(jìn):插。笏(hù):古代朝会时所执手板。

²⁰ 成、康:即周成王、周康王父子。

²¹ “故儒者”句:指孔子开创的学派。《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译文】

周文王的时候,商纣王是天子,搜刮民财没有限度,杀戮不止,沉溺于淫乐美酒之中,宫廷之中就像集市一样,制造了炮格之刑,挖掉劝谏的贤人之心,剖开孕妇的肚子,天下人一心痛恨他;周文王四代积累善事,修治德行推行大义,处在岐周之地,土地方圆不过百里,但是天下西、北二地的诸侯归向了他。周文王打算以卑下弱小的地位战胜强暴的纣王,为天下人民除去凶残之君而成就王道,因此姜太公的兵谋便产生了。

周文王从事讨伐的事业刚开始便去世了,周武王继承文王的大业,采用太公的谋略,倾注全国很少的兵力,亲自穿上甲胄,来讨伐无道之君声讨不义之事,在牧野誓师伐纣,终于登上了天子之位。这时天下没有平定,海内没有安宁,武王打算使文王的美德昭明天下,使夷狄各自带着他们的财物前来进献。道路遥远的地方不能按时到达,于是便规定三年之丧,把文王的尸体殓在大堂两个楹柱之间,用来等待远方之人。周武王立国三年而驾崩,周成王还在襁褓之中,不能执政。蔡叔、管叔,辅助纣公子禄父,而要发动叛乱。周公旦继承文王的事业,摄行了天子的权力,用来安定周王室,辅佐成王,平定天下叛乱。周公担心争斗不停止,臣下危及天子,因此便把军马释放到华山,把牛散放到桃林,打破战鼓、折断鼓槌,身插笏板而朝见,以便安定周王室,镇压安抚天下诸侯。成王已经长大,能够处理政事,周公便到鲁国受封,用这个办法转移风气改变习俗。孔子修治成、康的治国理念,祖述周公的教训,用来教导七十个学生。使他们穿戴起周王朝的衣冠,研究遗留下来的典籍,于是儒学便产生了。

【原文】

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¹,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生而害事²。故背周道而用夏政。禹之时,天下大水,禹身执虆臿³,以为民先,剔河而道九歧⁴,凿江而通九路⁵,辟五湖而定东海⁶。当此之时,烧不暇⁷,濡不给扢⁸,死陵者葬陵,死泽者葬泽,故节财、薄葬、间服生焉⁹。

【注释】

¹悦:许慎注:易也。王念孙《读书杂志》:“悦”当为“侻(tuò)”。《本经篇》彼注云:“侻,简易也。”义与此注同。

²服:王念孙《读书杂志》:“服”上当有“久”字,厚葬、久服相对为文。

³虆(léi):同“蔂”,盛土笼。臿(chā):锹。

⁴剔:疏通。九歧:许慎注:河水播歧为九,以入海也。

⁵九路:许慎注:江水通别为九。

⁶辟五湖:此指开通五湖。

⁷(ɡuì):清除。

⁸给(jǐ):及。扢(ɡǔ):擦拭。

⁹间(jiǎn)服:《文选·潘岳〈夏侯常侍诔〉》李善注:《淮南子》曰:“节财薄葬,简服生焉。”即简易之服丧制度。间,与“简”同。

【译文】

墨子学习儒家的学说,接受孔子的思想,但是认为他的礼节烦琐而不简易,丰厚的葬礼耗费了资财而使百姓贫困,长久的服丧伤害生命而妨碍政事。因此不用周朝的法规而使用夏朝的法令。夏禹的时候,天下发了大水,禹亲自拿着畚箕和木锹,来给百姓作出表率,疏通黄河并分成九个支流,凿通长江而沟通众多的河流,开通五湖而注入东海。在这个时候,烧火的余烬来不及排除,衣服沾湿了来不及擦拭,死在山陵葬在山陵,死在湖泽葬在湖泽,因此节省财物、简单的葬礼、简易的服丧制度便产生了。

【原文】

齐桓公之时,天子卑弱,诸侯力征,南夷北狄,交伐中国,中国之不绝如线¹。齐国之地,东负海而北障河²,地狭田少,而民多智巧。桓公忧中国之患,苦夷狄之乱,欲以存亡继绝,崇天子之位,广文、武之业,故管子之书生焉³。

【注释】

¹线:细丝。

²障:阻隔。

³“故管子”句:《汉书·艺文志》“道家”列《筦子》八十六篇。

【译文】

齐桓公的时候,周天子的地位卑下势力弱小,诸侯用武力互相征伐,南夷北狄,交互侵伐中原,中原各国没有断绝,仅像细丝一样。齐国之地,东边背靠大海而北面有黄河作阻塞,土地狭小,田地很少,而百姓多有智术和巧诈。桓公忧虑中国的祸患,苦于夷狄的战乱,想来保存灭亡的国家,继续绝嗣的宗族,使天子的地位尊崇起来,增广文、武的事业,因此管子的著作便产生了。

【原文】

齐景公内好声色,外好狗马,猎射忘归,好色无辨¹,作为路寝之台²,族铸大钟³,撞之庭下,郊雉皆呴⁴,一朝用三千钟赣⁵,梁丘据、子家哙导于左右⁶,故晏子之谏生焉⁷。

【注释】

¹好色:刘家立《淮南内篇集证》:疑“好色”乃“好贤”之误。谓景公知好贤而不能辨别其人,如梁丘据、子家哙与晏子并用,贤愚不分也。作“好色”则义不可通也。辨:辨别。

²路寝之台:天子、诸侯所居的正室。

³族:聚集。

⁴郊雉皆呴:许慎注:大钟声似雷震,雉应而呴(hǒu)鸣也。按,雉,野鸡。呴,鸟鸣声。

⁵“一朝用”句:许慎注:钟,十斛也。赣(ɡàn),赐也。一朝赐群臣之费三万斛也。按,许注“斛”当为“釜”。《左传·昭公三年》:“釜十则钟。”

⁶梁丘据、子家哙:许慎注:二人,景公臣也。导:导引,诱引。

⁷“故晏子”句:《汉书·艺文志》“儒家”载《晏子》八篇。

【译文】

齐景公在宫廷内贪恋音乐美色,在外爱好走狗跑马,射箭打猎时常忘记归来,虽然喜欢贤人但是常常不能辨别真伪,建立起豪华的路寝之台,聚集铜铁铸起了大钟,在庭下撞击之后,引起远郊的野鸡鸣叫,一个早上便赐给群臣三千钟粮食,梁丘据、子家哙等佞臣在左右引诱齐景公,因此晏子的讽谏便产生了。

【原文】

晚世之时,六国诸侯,溪异谷别,水绝山隔,各自治其境内,守其分地,握其权柄,擅其政令,下无方伯¹,上无天子,力征争权,胜者为右,恃连与国²,约重致,剖信符,结远援,以守其国家,持其社稷,故纵横脩短生焉³。

【注释】

¹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²恃(shì)连与国:许慎注:恃性连与之国。按,恃,依仗。连与,联合。

³“故纵横”句:《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三十一篇,《张子》十篇。收纵横十二家,百七篇。脩短,指纵横家的言论和著作。《汉书·艺文志》“春秋”类列《战国策》三十三篇。

【译文】

战国的时候,六国诸侯,地域各不相同,大水阻断,高山隔绝,各自治理自己的境内,守卫着各自分割的土地,掌握着他们的大权,擅自发布政令,下面没有诸侯之长,上面没有天子统治,用武力争夺权力,胜利者为尊,依仗联合之国,约定能够招致的重兵,剖开符契,连接远方的援兵,用来防守他们的国家,护卫他们的社稷,因此纵横长短之术便产生了。

【原文】

申子者¹,韩昭釐之左²。韩³,晋别国也。地墽民险⁴,而介于大国之间。晋国之故礼未灭,韩国之新法重出;先君之令未收,后君之令又下⁵。新故相反,前后相缪⁶,百官背乱,不知所用,故刑名之书生焉⁷。

【注释】

¹申子:即申不害(前385?—前337),战国中期法家。韩昭侯八年(前355)被任为相,直至卒年,使韩国“国治兵强”。

²韩昭釐(xī):战国韩昭侯,在位30年。昭釐,谥号。其事并见《吕览·任数》、《韩非子·内储说下》等。

³韩: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韩景候,为春秋晋大夫韩武子之后。与赵、魏瓜分晋国,前403年周王室承认其为诸侯。前230年被秦所灭。

⁴墽(qiāo):贫瘠。

⁵令:北宋本原作“今”。《道藏》本作“令”。据正。

⁶缪:通“谬(miù)”,抵触。

⁷“故刑名”句:刑名,法家一派,强调循名责实,以强化上下关系。《汉书·艺文志》“法家”有《申子》六篇。章学诚《校雠通义》“内篇”三:刘向《别录》:申子学号刑名,以名责实,尊君卑臣,崇上抑下。

【译文】

申不害,是韩昭侯的辅佐。韩,原是由晋分割而建立的。其国土地贫瘠,民风险恶,而又介于大国之间。晋国原来的礼仪没有废止,韩国的新法又重新出现;先君的命令没有收回,后君的命令又接着而下。新旧相反,前后抵触,百官相背而混乱,不知如何使用,因此刑名之学便产生了。

【原文】

秦国之俗,贪狼强力¹,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²。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³;地利形便,畜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⁴,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⁵。

【注释】

¹狼:通“狠”,凶狠。

²厉:通“励”,劝勉。

³四塞:四面关塞。

⁴孝公:秦孝公(前381—前338),战国秦君,在位23年。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

⁵“故商鞅”句:《汉书·艺文志》“法家”载《商君》二十九篇。

【译文】

秦国的习俗,贪狠如狼竭尽武力,缺少大义而追逐利益;可以用刑法来施行威严,而不能够用教化让他们行善;可以用奖励来勉励他们,而不能用名誉来劝勉他们。覆盖险阻而以黄河为带,四周有险关堵塞;地理形势极为有利方便,积蓄充足。秦孝公想以虎狼般的优势,来吞并天下诸侯,因此商鞅的法家思想就产生了。

【原文】

若刘氏之书¹,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论²,权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原道之心³,合三王之风,以储与扈冶⁴。玄眇之中,精摇靡览⁵,弃其畛挈⁶,斟其淑静⁷,以统天下,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拘系牵连于物⁸,而不与世推移也。故置之寻常而不塞,布之天下而不窕⁹。

【注释】

¹若刘氏之书:许慎注:淮南王自谓也。

²论:《道藏》本作“事”。

³原道:顾广圻《校淮南子》云:“道”下疑当有“德”字,与下句对文也。《精神训》“深原道德之意”亦可证。

⁴以储(chǔ)与扈(hù)冶:许慎注:储与,犹摄业。扈冶,广大也。按,《俶真训》高诱注:储与扈冶,褒(bāo)大意也。

⁵精摇:许慎注:楚人谓精进为精摇。按,即精心进取之义。靡(mǐ)览:览,通“监”。监、览上古同音。《脩务训》:“君子有能精摇摩监。”靡、摩相通。即磨炼义。

⁶畛挈(zhěn qiè):许慎注:楚人谓泽浊为畛挈。按,即垢(ɡòu)浊义。

⁷淑静:清澈,明净。

⁸拘系:拘泥,束缚。牵连:牵绊。

⁹“故置之”二句:亦见于《大戴礼记·王言》。许慎注:窕(tiǎo),缓也。布之天下,虽大不窕。按,布,北宋本原作“市”。《道藏》本作“布”。据正。窕,空隙。

【译文】

至于像刘氏的著述,观察天地的形象,通达古今的学说,权衡事理而建立法规,度量形势而施行合宜的措施,探索人们的道德规范,使之符合三王的风气,以便扩大道旨。在幽深微妙之中,探索精妙美好的政教,抛弃了它的混浊,斟取它的精髓,而用来统一天下,治理万物,适应变化,来沟通不同的物类。不是依循一个车轨形成的路子,恪守一个角落的偏见,拘泥牵制于具体的事物,不知随世道的变迁而转移。因此放置到狭小之地而不会有阻塞,布散到天下而不会有空隙。


第二十卷 泰族训这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