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字 下载全书
好事多磨,这部口述终于要付梓了。我不避冗长,详述成书的过程,实出于帮助读者了然这部书的性质的考虑。毫无疑问,口述史的第一要求就是真实,巴金所说的“讲真话”。然而讲真话也是要有技术保障的,包括对成书过程的技术性交代,讲述者在什么情况下讲述,他怎么理解口述史,他想说的以及想略过的,口述材料经过怎样的处理……如果可能,都应有所说明,以便读者选择面对这本书最适合的方式。顶真点说,我觉得也是口述史伦理的一部分。
关于杨先生如何看待自己的口述,还有一点可以补充:对她的口述是否有价值,她一直将信将疑,不止一次地问我:“你说出这么一本书值不值?”甚至还问过:“下这么多功夫,你不觉得后悔?”这当然有自谦的因素,另一方面,她有时真的觉得,她不是什么名人,念叨的都是些琐细的旧事,谁爱听一个老人的絮叨?
我一再向她保证:值,肯定值!这里面没有说好话敷衍老人的成分——我是真的相信自己的判断。
有同样判断的显然不止我一人。译林社诸位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促成了此书的出版。现已离开译林的张远帆则是催促最力的一位,让我决定将书交予译林出版。此外,《读库》张立宪兄满足了我将本书第一部分在杨先生一百零二岁生日前一次性完整刊出的愿望,《名人传记》逐期连载了本书的大部分章节,李建新、陈思、张静都对口述的刊载颇费心思。这里还可以列出更长的名单,但礼数周全实我所短,循例的鸣谢还是免了吧,只想强调一点:他们的付出固然有其作为出版人“例行公事”的因素,但我更愿意相信,作为此书的第一批读者,他们和我一样,深信此书值得一读。
八这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