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下载全书

随着对于经济危机成因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有经济学家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国家大力推动华盛顿共识和贸易自由化,使得新兴工业化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贸易盈余,用美元计算的贸易盈余回流到美国,成为全球流动性过剩和经济泡沫的原因之一。中国是全球最重要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在今天的经济危机中也受到了冲击。话又说回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转型经济来说,虽然我们并没有按西方国家的意图来推进改革,但是,中国改革所走过的道路并没有与华盛顿共识所主张的贸易自由化和产权私有化相违背。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经济的成功经验恰恰与华盛顿共识相一致,如果说有所不同,唯一的不同只是中国改革是在政府推动之下一步步前进的。中国改革的一个巨大成功是,终于有了一个在GDP和就业比重中占的绝大多数的民营部门。但是,今天,当整个中国在应对危机时,我们有多少政策优惠和应对危机的资源给了民营部门?4万亿的政府支出计划中有多少将通过民营部门来实施?最近几个月的新增贷款增幅惊人,但民营企业得到多少?

也许有人会说,今天中国的国有企业多好呀,盈利水平非常好,资产增幅非常大,很多企业都纷纷进入世界500强了。特别是银行,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花旗银行风光不再,现在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中排名前几位都是中资银行。可是看看中资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差,就知道它们的生意有多好做。大家不妨去研究一下世界500强的榜单,进榜的中国企业除了联想,其他在企业名称里几乎都有“中国”二字。最近,我听说浙江民营企业的生存能力超出事前的想象,我听了不知道该喜还是该悲。民营企业平时从银行借不到什么钱,企业发展都用自己的钱,危机来的时候,这倒成了好事,因为企业虽然停产了,冬眠了,但却没有破产。今天,我们尽可以为这些民营企业欢呼,但是,当他们需要融资的时候,我们的市场支持吗?

还有一件很令人忧虑的事是,中国正在不知不觉地以效率换平衡。最近,沿海地区(以上海为例)工业的下滑非常明显,相比之下,内地一些省份受到的冲击小,恢复得也快。这一来,人们又晕了,认为中国区域间走向平衡的时机来临了。如果读者也在做这样的美梦,那我又要摇着你的肩膀对你大声说“醒醒”了。不错,在短期里,中国经济受到了剧烈的外部冲击,沿海地区肯定受影响更大。但是,请冷静想想,随着中国经济和全球的增长,中国的国际贸易是会继续增长,还是会减少?我们今天说,中国经济要转向内需推动型,讲的是国际贸易与GDP的比率要往下降,但说的不是总量啊!只要中国的贸易继续增长,那么,沿海省份就将继续拥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比较优势。

读者可能会说,今天中国在发展内需推动型的经济时,内地在地理区位上的劣势已经不重要了。错!即使是服务业,其发展也是以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为前提的,从这一意义上来看,服务业是跟着制造业走的。从大的趋势来看,制造业在哪里集聚,服务业发展的潜力就在哪里。看清这一点,就应该明白,能够为低技能劳动力创造大量服务业岗位的是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将继续依靠沿海地区的带动。所以,中国今天不能盲目为了平衡而牺牲效率,而应继续推动劳动力跨地区的自由流动和建设用地指标的跨地区再配置。当然,区域间的平衡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只是说,今天的中国不能盲目地追求区域间在“经济总量”意义上的平衡,而应在要素流动的过程中追求人均收入上的平衡,特别是生活质量上的平衡。

危机来过了,它会走的。乐观的期待是,危机对于中国来说是个机遇,危机过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将有所提高,中国的经济结构将趋于合理化。如果这种乐观的确是可以期待的,那么,我想说的是,中国不能让眼前的危机掩盖了问题,要防止在走出衰退时出现“倒退”。


1012

11|第一章 中国的经济奇迹能维持多久|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 - 陆铭|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