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新经济时代仍有萧条
不同的危机背后有着共同的故事。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所处的时代与半个世纪,甚至20年以前相比的确有了很大的不同。在今天,一个身无分文的学生可以凭借风险投资基金和疯狂的股市在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就在这“新经济”时代,1997年7月,美国《外交》杂志(Foreign Affairs)发表了一篇名为“商业周期的终结”的文章。不巧的是,就在这一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了。可惜,这场危机并没有让人们深刻地反省经济衰退的问题。大家看到的只是美国的经济已经持续增长了10年之久,而且也没有任何停滞的迹象,就更不用说衰退了。针对“新经济”时代可能消除经济萧条的论点,克鲁格曼在1999年出版了一本名为《萧条经济学的回归》的书,这本书不仅以大量的实例提醒人们忽视经济萧条可能是个错误,同时也在理论上旗帜鲜明地指出,即使在所谓的“新经济”时代,需求的不足仍然是一个导致经济衰退的重要原因。
“新理论”的问题
在一篇题为“商业周期的终结”的文章中,作者韦伯认为现代经济有这样一些新的特征可能导致经济稳定增长,而周期波动则会减缓。韦伯的论点包括:
(1)战后发达国家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有很大提高,而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来说比较不易随经济波动而波动。
(2)各国的劳动力市场也变得越来越灵活,这使得劳动力市场能够对经济周期的变化迅速地作出反应。
(3)一些与生产管理有关的信息技术更为发达,企业已经能够更为有效地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产量。
(4)国际资本市场在连接资本与生产、管理风险和化解冲击的影响等方面更为有效,特别是一些规避风险的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更加严密的管理措施的实施使得金融市场产生巨大波动的可能性减小。
(5)一些新兴的经济(如东南亚国家、中国、巴西等)既形成了巨大的市场,又广泛地参与到全球化的生产当中去,在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都推动了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
(6)国际合作(特别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加强了,各国间的贸易保护和移民管制都有所放松,这使得全球经济应付外来冲击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与此同时,来自供给方面的冲击(如石油冲击、自然灾害等)可能性也降低了。
这些观点看似有理,但在经济危机的时代来看,又漏洞百出。我们完全可以将上述六个观点反过来说一遍:
(1)服务业的发展是以制造业为前提的,如果制造业的商业周期仍然存在,那么服务业的波动一样会存在。对于这一点,只要看看最近经济危机之下的旅游业就行了,不要说旅游,连保姆的需求都在减少。
(2)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到底是减缓经济周期的因素,还是加剧经济周期的因素,恐怕也难说。
(3)企业更能借助于信息技术来了解需求,安排生产了吗?经济危机的根源往往在于企业对于未来的预期有误,人类拥有的信息技术还没生产出预言机。
(4)金融工具的创新在帮助人们规避风险,更多的金融工具的创新在帮助人们创造风险,特别是当人们并不了解这些工具的含义,只能对推销员的“忽悠”一知半解的时候。
(5)新兴国家并不一定同时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推动全球经济增长,事实上,这种推动主要是在供给方的,这就间接地造成了美国借钱来消化新兴国家的过剩产能的局面。
(6)经济繁荣时,什么都好说,经济危机了,贸易保护和移民管制又重新抬头。与此同时,供给方面的冲击好像也没有减少。地震、流感,一个接一个,什么都没少。经济寒冬了,口罩热销了,不过,口罩连流感都不一定挡得住,就更别说经济的寒冬了。
“新理论”认为,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对于生产的管理变得更为有效率了。但是,电脑和网络的运用对于今天信息爆炸的世界所起的作用,与许多年前电话、电报的运用对于当时的世界所起的作用究竟有着什么实质性的不同呢?虽然说信息技术已经使得目前的生产更加能够灵活地适应需求的变化了,但并不是说信息技术的进步可以防止需求的下降。此外,从经验上来说,仅以美国10年的经济持续增长来断定“新经济”可以消除经济周期还为时过早。即使在美国国内,也曾有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美国股市的快速上涨不尽合理。从历史经验来看,每一次严重的衰退之前经济都会经历快速的增长,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来临之前是这样,90年代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也这样,而日本在战后曾经保持了比目前美国已经获得的增长纪录更加持久的经济增长,但最终也仍然没有避免从80年代末开始到目前为止已历时10年的经济衰退,最近的经济危机大爆发再次证明,人们并没有逃脱经济周期波动的怪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