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五霸即五伯 五伯見左傳成公二年 五霸諸家説各異
孫明復全云:「泰山先生孫復。」春秋總論曰:「周禮『九命作伯』,得專征諸侯,孟子所謂『五霸』者,伯也。」李泰伯常語、司馬公迂書,皆用此説。通鑑謂「王案:「王」,閻本誤作「五」,今從何本。霸無異道」,先儒非之。愚按「五伯」見左傳成二年,杜氏注云:「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韋,周伯齊桓、晉文。」國語史伯曰:「昆吾爲夏伯矣,大彭、豕韋爲商伯矣。」以「霸」爲「伯」可也,而非孟子則過矣。温公疑孟曰:「堯、舜、湯、武之於仁義也,皆性得而身行之也,五霸則强焉而已。假者,文具而實不從之謂也。文具而實不從,其國家且不可保,況能霸乎?雖久假而不歸,猶非其有也。」邵子於五霸,取秦穆、晉文、齊桓、楚莊。
【閻按】杜注「五伯」,本服虔來,見毛詩疏。
【全云】此三代之五伯也〔一〕。
【集證】按應劭風俗通:「五霸,夏昆吾,商大彭、豕韋,周齊桓、晉文。」趙岐注孟子,「五霸」謂齊桓、晉文、秦繆、宋襄、楚莊。師古漢書注異姓諸侯王表「五伯」,則從杜預、應劭之説;同姓諸侯王表則又云:「齊桓、宋襄、晉文、秦繆、吴夫差。」白虎通並存二説,其後一説謂:齊桓、晉文、秦繆、楚莊、吴闔閭。顧寧人謂言三代之五伯,當如杜氏之説;言春秋之五伯,當如趙氏之説,列越王句踐而去宋襄。
【元圻案】李氏覯旴江集卷三十二常語下:「或問:自漢以來,孰王孰霸?曰:天子也,安得霸哉?自王以上,天子號也。帝亦稱皇,王亦稱帝。霸,諸侯號也,霸之爲言伯也,所以長諸侯也,豈天子所得爲哉!」〇司馬温公迂書曰:「合天下而君之之謂王。王者必立三公,三公分天下而治之曰二伯,一公處乎内,皆王官也。周衰,二伯之職廢。齊桓、晉文糾合諸侯以尊天子,天子因命之爲侯伯,脩舊職也。伯之語轉而爲霸,霸之名自是興。自孟、荀氏而下,皆曰由王道而王,由伯道而霸,道豈有二哉?得之有淺深,成功有小大耳。」〇讀史管見卷二:「漢宣帝甘露元年,帝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司馬氏曰:『王霸無異道。三代之隆,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則謂之王。天子微弱,諸侯有能尊王室者,則謂之霸。皆本仁祖義,任賢使能,顧名位有尊卑,德澤有深淺耳。非若黑白甘苦之相反也。』王道霸雜,正猶美玉之與碔砆,不可同年而語也。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今乃斷然著論,謂王霸同途,豈春秋之旨哉!」〇朱子綱目取胡氏之説。〇邵子觀物外篇下:「秦穆公有功於周,能遷善改過,爲霸者之最。晉文侯世世勤王,遷平王於洛,次之。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又次之。楚莊强大,又次之。宋襄公雖霸而力微,會諸侯而爲楚所執,不足論也。」〇四庫全書總目春秋類:「宋孫復春秋尊王發微十二卷。考中興書目,别有復春秋總論三卷,今佚。」
〔一〕「全云」,原脱,據清嘉慶本補。
48 邵康節學於李挺之 非理明義精殆未可學 此學自春秋始亦至春秋終50 葬成風王不書天 桓四年七年去秋冬二時 春秋有天法王法 春秋爲盡性之書 春秋爲傳心要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