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你刷存在感了吗?
经常听人说要刷一个 “存在感 ”。但是什么叫 “存在 ”呢 ?
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 , 或多或少受到了一些伟大哲学观念的影响 , 有时我们认为自己独立思考得来的想法不过是前人的观念 , 后人往往只是在啃食这些伟大观念的残羹冷炙 。
所谓的存在感显然受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 。无论你是否听说过存在主义 , 其实你都已经在受这种观念的影响 。
但是 , 很少有人愿意去考察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存在主义 。
存在主义的奠基人叫作克尔凯郭尔 。他认为 , 知识和教育很少与人类生存有关 。相反 , 为了理解人类生命 , 我们需要在人生及其决定和关系中的关键环节之内认识个体 。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 , 人有三个阶段的存在 。当然 , 你也可以把这些阶段看成一种生存方式 。 [7]
第一个阶段叫作审美阶段 , 在这种阶段 , 人沉迷于短暂和当下的事物 。感官的需要 , 欲望和冲动成为人唯一的向导 。当然 , 这种感官上的享受不一定是粗俗的 , 它也可能表现为对艺术 、学术 、文学 、哲学和宗教的热爱 。
但是它们的共同点在于 , 审美的个体并不在真正意义上做出选择 。或者更准确地说 , 即便你做出了抉择 , 这种选择也不属于生存选择 。因为你所考虑的唯一问题是 , 这种选择能否实现你特定的感觉欲望 。这种选择完全是当下的 , 在这种意义上 , 你其实没有进行真正的选择 , 你只是在选择中迷失了自己 。
比如 , 有人会问 : 我应该换一个工作吗 ? 我应该出国深造吗 ? 我应该买房吗 ?
当你做出这种 “选择 ”的时候 , 你的选择并不属于克尔凯郭尔所谓的生存选择 。所以无论你做还是不做 , 你最终都会表示后悔 。
在审美阶段 , 人的存在只追求相对的目的 , 并不关注人们对于绝对的需要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 , 因为当下的力量不能承担我们渴望永恒的重负 , 所以厌倦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厌倦类似于昆德拉的经典书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审美阶段的厌倦 , 导致人深深的绝望 , 让我们不断更换 各种时常翻新的当下 “选择 ”。喜新厌旧是一种人生常态 。
我们要么在寻求拯救中找到各种尝新的当下 , 要么放弃当下 , 在其他地方寻找拯救 。
如果跳出了审美阶段 , 那么人就进入第二个阶段 , 这个阶段也就是伦理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 , 我们开始认为其他人是有价值的 , 我们尊重他们的权利 , 并由此承认他们的价值 。由于伦理本身是不变的 , 因此它适用于每一个人 。
与审美阶段不同 , 伦理阶段可以让人找到一定的意义 。因为在审美阶段 , “选择 ”没有被赋予意义 , 所以无所谓正确和错误 。 (如找一个年薪十万的工作和年薪百万的工作 ,这与对错有何干呢 ?)
只有当一个人放弃感官欲望 , 关注普遍尺度 , 才可能出现伦理生活 , 那么在这个意义上 , 也就超越了当下和短暂的标准而获得了一种承认 。在这种承认中 , 你会觉得自己获得了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存在 。这其实也就是康德所说的 : 道德不是教导我们怎样才能幸福 , 是教导我们怎样才能配得上我们的幸福 。
但是 , 这样一种新的存在也会让人有一种深深的焦灼感 。这种焦灼感在于 , 我们越是意识到普遍规律的命令 , 越是强烈地意识到我们不能坚持这些命令 。在 “知道 ”和 “做 到 ”之间 , 有一个天然的鸿沟 。人每天都在立志行善 , 但总是无法做到 。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 , 一个人真正的存在是进入第三个阶段的存在 ——能够跨越 “知道 ”与 “做到 ”之间的这个巨大的鸿沟 。
能够实现这种存在的人 , 必然是极少数的 。大部分的人只在第一个阶段即审美阶段中获得存在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 , 第一种阶段的生活方式是大多数人的特征 , 大多数人在生活中并没有真正超越儿童和青年时代 , 他们只关注当下的满足 , 也许会有少许的自我反思 。
经常有媒体报道 , 有些孩子为了玩游戏 , 为了给 “网红 ”打赏 , 将父母辛辛苦苦的积蓄瞬间花光 。当然 , 你可以说 , 这些孩子只是为了获得一种存在感 , 但这种存在感只是第一个阶段的存在 。然而 , 我们许多人其实和这些孩子一样 , 都只是在这种阶段中获得了存在的 “意义 ”。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 , 这其实没有意义 )
克尔凯郭尔所提出的关于存在主义的三种阶段 , 经常让我反思自己身处何种阶段 。
当我写这篇文章时 , 我又处于哪种阶段的存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