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沈良方卷三

圣散子(1)

昔予览《千金方》“三建散”,云于病无所不治。而孙思邈特为著论,谓此方用药节度不近人情。至于救急,其验特异。乃知神物效灵,不拘常制,至理开惑,智不能知。今予得“圣散子”,殆此类也。自古论病,惟伤寒为急。表里虚实、日数证候、应汗应下之类,差之毫厘,辄至不救。而用“圣散子”者,一切不问,阴阳二感,或男子女人相易,状至危笃,连饮数剂而汗出气通、饮食渐进、神宇完复,更不用诸药连服取瘥。其余轻者,心额微汗,正尔无恙。药性小热而阳毒发狂之类,入口便觉清凉。此药殆不可以常理而诘也。若时疫流行,不问老少良贱,平旦辄煮一釜,各饮一盏,则时气不入。平居无事,空腹一服,则饮食快美,百疾不生。真济世卫家之宝也。其方不知所从出,而故人巢君穀世宝之,以治此疾,百不失一。余既得之,谪居黄州,连岁大疫,所全活者不可胜数。巢甚秘此方,指松江水为誓盟,不得传人。予窃隘之,乃以传蕲水庞君安时。庞以医闻于世,又善著书,故以授之,且使巢君名与此方同不朽也。

圣散子启

圣散子主疾功效非一,去春杭州民病,得此药全活者不可胜数。所用皆中下品药,略计每千钱即得千服,所济已及千人。由此积之,其利甚溥。凡人欲施惠而力能自办者,犹有所止,若合众力,则人有善利,其行可久。今募信士就楞严院修制,自立春后起施,直至来年春夏之交,有入名者,径以施送本院。昔薄拘罗尊者以诃梨勒施一病比丘,故获报身,身常无众疾。施无多寡,随力助缘,疾病必相扶持,功德岂有限量?仁者恻隐,当崇善因。吴郡陆广秀才施此方并药,得之于智藏主禅月大师宝泽,乃乡僧也。其陆广见在京施方并药在麦巷住,出此方。陈无择《三因方》云此药似治寒疫,因东坡作《序》,天下通行。辛未年,永嘉瘟疫,被害者不可胜数,盖寒疫流行。其药偶中,抑未知方土有所偏宜,未可考也。东坡便谓与“三建散”同类。一切不问,似太不近人情。夫寒疫亦自能发狂,盖阴能发躁,阳能发厥。物极则反,理之常然,不可不知。今录以备疗寒疫,用者宜审究其寒温二疫,无使偏奏也。

圣散子方

草豆蔻去皮。面裹,炮。一个(2)。 木猪苓去皮。 石菖蒲 高良姜 独活去芦头。 附子炮制,去皮脐。 麻黄去根。 厚朴去皮,姜汁炒。 藁本去瓤,土炒。 芍药 枳壳去瓤,麸炒。 柴胡 泽泻 白术 细辛 防风去芦头。 藿香 半夏姜汁制。 茯苓各半两。 甘草炙,一两。

右剉碎如麻豆大,每服五钱(3)。清水一钟半,煮取八分,去滓,热服。余滓两服合为一服,重煎,空心服下。

小柴胡汤

解伤寒诸症。

柴胡二两。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生姜各三钱。 半夏汤洗,一两半。 大枣十二枚,破。

右剉如麻豆大,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再煎。取九盒,温服三盒,日三服(4)。此古法也,今可作粗散,每服三钱,枣三枚、姜三片(5)、水一盏半,煎至八分,温服,气实疾势盛者,加至四五钱不妨,并去滓。此张仲景方。余以今秤量改其分剂,孙兆更名“黄龙汤”。近岁此药大行,患伤寒,不问阴阳表里,皆令服之。此甚误也。此药治伤寒,虽主数十证,大要其间有五证最的,服之必愈。一者,身热、心中逆或呕吐者,可服。伤寒,此证最多,正当服小柴胡汤。若因渴饮水而呕者,不可服;身体不温热者,不可服。仍当识此。二者,寒者、寒热往来者,可服。三者,发潮热可服。四者,心烦胁下满,或渴或不渴,皆可服。五者,伤寒已瘥后更发热者,可服。此五证但有一证,更勿疑,便可服,服之必瘥。若有三两证以上,更的当也。其余证候须子细详论,及脉候相当,方可用,不可一概轻用。盖世人但知小柴胡治伤寒,不问何证便服,不徒无效,兼有所害。缘此药瘥寒故也。唯此五证的不蹉跌,决效无疑。此伤寒中最要药也。家家有本,但恐用之不审详,故备论于此,使人了然易晓。本方更有加减法,虽不在此五证内,用之亦屡效,今亦载于此: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一两,栝蒌根一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分,此一证最有验,常时腹痛亦疗;若胁下痞鞭,去大枣,加牡蛎一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一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三分,温覆微汗愈;若咳,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两、干姜半两。元祐二年时行,无少长皆咳,服此皆愈。常时上雍痰实,只依本方,食后、卧时服甚妙。赤白痢尤效,痢药中无如此妙。盖痢多因伏暑,此药极解暑毒。凡伤暑之人,审是暑喝,不问是何候状,连进数服即解。

麻黄丸

治伤寒解表,止头痛,兼治破伤风及一切诸风。

麻黄六两。去节,沸汤泡,去黄水,焙干。 乌头水浸三日,频换水。去皮,干(6),炮,去脐。 天南星别捣。 半夏汤洗七遍。 石膏泥裹,火烧通赤,研。以上各四两。 白芷三两。 甘草一两,炙。 龙脑半两。只用樟木龙脑,但要发散,不必南番龙脑。 麝香一分。

右为末,水煮天南星为丸,如小弹子大,每服一丸,葱茶或茶酒嚼下(7),薄荷茶亦得,连二三服。此本予家白龙丸,已编入《灵苑》,后又加麻黄作六两、寒水石,用石膏末为衣,治伤寒至佳。小小伤风,服之立瘥。解表药中,此尤神速。

治暑暍逡巡闷绝不救者

道上热土 大蒜

右各等多少,烂研,冷水和,去滓,饮之即瘥。此方在徐州沛县城门上板书揭之,不知何人所施也。治暑伤肌肤多疮烂或因搔成疮者。林才中尝暑中卧病,肌肤多疮烂,汁出。有一乳姥曰:“此易愈。”取干壁土揉细末傅之,随手即瘥。

木香丸

治瘴。

鸡心槟榔 陈橘皮去白。各二两。 青木香 大附子 人参 厚朴 官桂去无味者。 羌活 荆三棱 独活 干姜炮。 甘草炙。 芎䓖 川大黄剉,微炒。 芍药各半两。 牵牛子一斤。淘去浮者,揩拭,熟捣,取末四两。余滓不用。 肉豆蔻六枚,去壳。止泻方用。

右十五味为末,磁器盛之,密封。临服,用牵牛末二两、药末一两,同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桐子大。心腹胀满、一切风劳冷气、脐下刺痛、口吐清水白沫、醋心痃癖气块、男子肾脏风毒攻刺四体,及阳毒脚气、目昏头痛、心间呕逆,及两胁坚满不消,卧时橘皮汤下三十丸,以利为度。此后每夜二十丸。女人血痢、下血、刺痛、积年血块、胃口逆、手足心烦热、不思饮食,姜汤下三十丸,取利。每夜更服二十丸。小儿五岁以上,疳气、腹胀气喘,空心温汤下五七丸,小者减丸数服。凡胸腹饱闷不消、脾泄不止,临卧温酒下,取利。食毒、痈疽发背、山岚瘴气,才觉头痛、背膊拘紧,便宜服之,快利为度。常服,可以不染瘴疾。凡瘴疾,皆因脾胃实热所致。常以凉药解膈上壅热,并以此药通利,弥善。此丸本治岚瘴及瘟疟,大效。李校理敦裕尝为传,刻石于大庾岭,蒙效者不可胜数。予伯氏任闽中,尝拥兵捕山寇,过漳浦,军人皆感疟,用此治之,应时患愈。予在江南时,值岁发疟,以此药济人,其效如神,皆以得快利为度。又记:“凡久疟,服药讫,乃灸气海百壮,又灸中脘三十壮,尤善。”

枳壳汤

治伤寒痞气、胸满欲死者。

桔梗 枳壳炙,去瓤。各一两。

右细剉如米豆大,用水一斗半(8),煎减半,去滓,分二服。伤寒下早,则气上膨胸,世俗即谓之结胸。多更用巴豆粉、霜腻粉下之,下之十有七八死。此盖泻其下焦,下焦虚,则气愈上攻胸膈,多致不救。凡胸胀病只可泻膈,若按之坚硬而痛,此是结胸。如胸有水,须用大黄、甘遂辈下之,陷胸丸之类是也。若按之不甚硬,亦不甚痛(9),此名痞气,正虚气热鼓胀(10),只可用黄芩、黄连、大黄之类化之。尝有人患胸胀已危困,作结胸、痞气治,皆不瘥。史大夫以此汤饮之,下黄水一升许,遂瘥。予得此法,用之如神。若是痞气,莫不应手而消。凡伤寒胸胀,勿问结胸、痞气,但先投此药。若不瘥,然后别下药。缘此汤但行气下膈耳,无他损。又西晋崔行功方,伤寒或下或不下、心中结满、胸胁痞塞、气急厥逆欲绝、心胸高起、手不能近,二三日辄死。用泻心、大小陷胸汤皆不瘥。此当是下后虚逆,气已不理而毒复上攻,气毒相抟结于胸中,气毒相激,故致此病。疗之当用“加减理中丸”,先理其气,次疗诸疾。

加减理中丸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炙。各二两。 干姜炮,一两半。 枳实十六片,麸炒或炙。

右为末,蜜丸弹子大,一丸不效,再服。予时用此,神速,下喉气即相接续。复与之,不过五六弹丸,胸中豁然矣。渴者,更加栝蒌二两;下痢者,加牡蛎二两。余以告领军韩康伯、右卫毛仲祖、光禄王道预、台郎顾君苗、著作殷仲堪,并悉用之,咸叹其应速。于时枳实乃为之贵,缘此病由毒攻于内,多类少阴。泄痢之后,理应痞结。虽已泄痢,毒尚未除。毒与气争,凝结于胸。时或不痢,而毒已入于胃。胃中不通,毒必上冲,或气先不理,或上焦痰实,共相冲结,复成此患。大抵毒之与气相干不宣,关津壅遏,涂径不通。故泻心疗满而不疗气,虽复服之,其瘥莫由。疗毒气结(11),莫过理中丸:解毒通气,痞自消释。然干姜性热,故减其分。茯苓通津、栝蒌除渴、牡蛎止痢,谨审其宜,无不得矣。家人黄珍者,得病如上,其弟扶就叔尚书乞药,余曰:“可与理中丸。”坐中数客皆疑不可,余自决于箱中取一弹丸与之。竺法太调余曰:“此人不活。君微有缘矣。”与时合暝许,比至三筹,扶又来,便叩头自搏。四坐愕然,谓其更剧。叔问:“何如?”扶答:“向药一服,便觉大佳。”更复乞耳。余谓竺法太曰:“上人不忧作缘,但恐夜更来乞,失人眠耳,果尔如何?”余复与数弹丸,明日便愈。叔遂至今用之。护军司马刘元宝妾病,亦如此,叔复与之二丸,服尽便瘥。叔以此施之,遂多蒙救济。伤寒难疗,故详记焉。此行功自叙也。予以此丸与枳壳汤兼服,理无不验。理中丸所用枳实,只是枳壳,古人只谓之枳实,后人方别出“枳实”一条(12)。

五积散

余家旧方,《博济》亦载,小有不同。

苍术二十两。 桔梗十两。 陈橘皮六两。 白芷 甘草各三两。 当归二两。 川芎一两半。 芍药 白茯苓 半夏汤洗。各一两。 麻黄春夏二两,秋冬三两。 干姜春夏一两半,秋冬二两。 枳壳麸炒,去瓤,四两。以下三物可别捣。 肉桂春夏三两,秋冬四两。 厚朴二两,姜汁炙。

右前十二味为粗末,分六服。大锅内缓火炒令微赤,香熟即止,不可过焦。取出以净纸藉板床上,晾令冷,入后三物和之和气(13)。每服三钱,加姜、枣煎至六分,去滓服。伤寒手足逆冷、虚汗不止、脉沉细、面青呕逆,加顺元散一钱同煎,热服。产妇阵疏难产,经三两日不生,胎死腹中,或产母气乏委顿、产道干涩,加顺元散、水七分、酒三分煎,相继两服,气血内和,即产。胎死者,不过三服(14),当下。其顺元散多量产母虚实,伤寒发热、胁内寒者,加葱白二寸(15)、豉七粒同煎,相继三两服,当以汗解。

顺元散

乌头二两。 附子炮。 天南星炮。各一两。 木香半两。

右予叔祖得此方于民家,故吴中至今谓之“沈氏五积散”。大抵此散能温里外。但内外感寒、脉迟细沉伏、手足冷、毛发恂栗、伤寒里证之类,大啜三两杯,当手足温或汗,乃愈。今世名医多用此散治气,极效。和一切气,通血络,无出此药。人病脾疟,用紫金丸逐下,乃服此散,数服多愈。

紫金丹

硫黄 针沙各三钱。 铁粉(16) 腻粉各五钱(17)。

四味炒为末,粟米饭丸如弹子大,乳香汤下一丸。气实,服一丸半至二丸。

七枣散

治脾寒疟疾。

川乌头,大者一个,炮。良久,移一处再炮,凡七处。炮满,去皮脐,为细末,都作一服。用大枣七个、生姜十片、葱白七寸、水一碗同煎至一盏。疾发前,先食枣,次温服,只一服瘥。元祐二年,两浙疟疾盛作,常州李使君举家病疟甚久,万端医禁不效。常时至效,万服亦不止。遇客传此方,一家服之,皆一服瘥。又长兴贾耘老传一方,与此方同,只乌头不炮,却用沸汤泡。以物盖之,候温更泡。满十四遍,去皮,切,焙干,依上法作一服。耘老云施此药三十年,治千余人,皆一服瘥。

葱熨法

治气虚阳脱、体冷无脉、气息欲绝、不省人及伤寒阴厥百药不效者。

右以葱用索缠如盏许大,切去根及叶,惟存白,长二寸许,如大饼啖。先以火胁一面令通热,又勿令灼人。乃以热处搭病人脐,连脐下,其上以熨斗满贮火熨之,令葱饼中热气郁入肌肉中。须预作三四饼,一饼坏不可熨,又易一饼。良久,病人当渐醒,手足温有汗即瘥。更服四逆汤辈,温其体,万万无忧。予伯兄忽病伤寒,冥昧不知人事八日,四体坚冷如石,药不可复入,用此遂瘥。集贤校理胡完夫用此方,拯人之危,不可胜计。

金液丹

【原案】原方缺,今从王衮《博济方》补入。

硫黄十两精莹者,研碎,入罐子,及八分为度,勿大满。石龙芮两握,又云狗蹄掌一握。水鉴草两握,稻田中生,一茎四花如“田”字,亦名水田草,独茎生,以黄土一掬同捣为泥。只用益母草并泥捣亦得。

右固济药罐子,约厚半寸,置平地,以瓦片覆罐口,四面炭五斤拥定,以热火一斤自上燃之。候罐子九分赤,口缝有碧焰,急退火,以湿灰三斗覆。至冷,剖罐取药,削去沉底滓浊,准前再煅,通五煅为足。药如熟鸡卵气,并取罐埋润地一夜。又以水煮半日,取药,柳木槌研,顿滴水。候扬之无滓更研,令干。每药一两,用蒸饼一两汤释化,同捣丸之,暴干。金液丹旧方主病甚多,大抵治气羸。凡久疾虚困、久吐痢不瘥、老人脏秘、伤寒脉微阴厥之类,皆气羸所致,服此多瘥。大人数十丸至百丸,小儿以意裁度多少,皆粥饮下,羸甚者化灌之。小儿久吐痢垂困、药乳皆不入、委顿待尽者,并与数十丸,往往自死得生,少与即无益。予亲见小儿吐痢极已气绝,弃之在地,知其不救,试漫与服之,复活者数人。


(1) 圣散子:《知》本作“论圣散子”。

(2) 一个:《知》本作“十个”。《知》本案:馆本作“一个”。

(3) 五钱:《知》本作“五钱匕”。

(4) 取九盒,温服三盒,日三服:原本作“取丸温服,日三服”,据《知》本改。

(5) 三片:《知》本作“五片”,并案曰:馆本“三片”。

(6) “干”上:《知》本有一“日”字。

(7) 茶酒:《知》本作“酒”,《知》本案:馆本无“茶”字。

(8) 斗:《知》本作“升”。

(9) 甚:《知》本无,并案曰:馆本无“甚”字。

(10) 正:《知》本作“上”。

(11) 疗毒气结:《知》本作“疗气理结”。《知》本案:馆本云“疗毒气结”。

(12) 枳实:《知》本作“枳壳”。

(13) 和气:原本作“为丸”,据《知》本改。《知》本案:“和气”即后所云“和一切气”也,与下“伤寒”及“难产”一例。馆本作“为丸”,误矣。

(14) 不过三服:《知》本作“日”。

(15) 二:《知》本作“三”。

(16) “铁粉”后:《知》本有“五钱”二字。

(17) 各五钱:《知》本作“十五钱”。《知》本案:馆本作“钱粉腻粉各五钱”。


苏沈良方卷二苏沈良方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