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苏东坡全集 - 曾枣庄、舒大刚编 >
- 苏沈良方
苏沈良方卷六
四神散
治血气心腹痛。出《灵苑》。
当归 芍药 川芎各一两。 干姜半两。炮。
右每服二钱,暖酒调下。予每作以疗妇人气痛,常以一服瘥。
千缗汤(1)
急下涎。
齐州半夏七枚。炮裂,四破之。 皂角去皮,炙。一寸半。 甘草一寸。 生姜两指大。
右同以水一碗煮,去半顿服。沈待制兴宗常病痰喘不能卧,人扶而坐数日矣。客有见之者曰:“我曾如此得药,一服瘥。我以千缗酬之,谓之千缗汤,可试为之。”兴宗得汤,一啜而愈。
白雪丸
治痰壅、胸膈、嘈逆及头目昏眩、困倦、胀痛。
天南星炮。 乌头炮。去皮。 白附子生。 半夏洗。各二两。 滑石研。 石膏研。 龙脑研。 麝香研。各一分。
右面和为丸,极稀为妙,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姜蜡茶或薄荷茶下。予每遇头目眩困、精神懵冒、胸中痰逆、愦愦如中酒,则服此药。良久间,如搴去重裘,豁然清爽,顿觉夷畅。食后服为佳。
龙胆丸
解暴热,化涎,凉膈,清头目。
草龙胆 白矾烧沸定。各四两。 天南星 半夏各二两半。以水浸,切作片,用浆水、雪水钟半同煮三五沸,焙干,取各秤二两。
右为末,面糊为丸,极稀为妙,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蜡茶清下,食后临卧服。应痰壅膈热、头目昏重,服之顿清。岭南瘴毒,才觉意思昏闷,速服便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凡上壅热涎诸证,悉可服,小儿尤良。
治内障眼
《本草》云:“熟干地黄、麦门冬、车前子,相杂,治久患内障眼有效。”屡试之,信然。其法,细捣罗,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温酒熟水任下。然三药皆润,难捣,旋焙旋捣和合,异常甘香,真奇药也。
还睛神明酒
黄连五两。 石决明 草决明 硝石(2) 生姜 石膏 蕤仁 秦皮 山茱萸 当归 黄芩 沙参 朴硝 甘草炙。 芍药 泽泻 桂心 荠子 车前子 淡竹叶 柏子仁 防风 川乌头 辛夷 人参 川芎 白芷 蘧麦 桃仁去皮尖,双仁。 细辛 地肤子已上各三两。 龙脑三钱。 丁香半两。 真珠生,二十五颗。
右㕮咀,练囊盛。用好酒五斗,瓮中浸之,春秋十四日,夏七日,冬二十一日。食后服半合,勿使醉吐。稍稍增之,百日后,明目如旧。忌热面、酢葵、秽臭、五辛及猪、鱼、鸡、马、驴肉,生冷、粘滑、入房、恚怒、大劳、大忧愁、大寒热悉慎之。惟不疗枯睛损破者。但白睛不枯损,服此药更生瞳子,平复如故,出五符。汉司空仓元明两目盲,经十五年两瞳子俱损,翳出如云,赤白肤肉如乳头。服此酒未满百日,两目还得清净。夜任针,胜如未患时十倍。晋大夫于公,失明经二十余年,不辨明夜,两目俱损,无瞳子。身年七十,服此酒一百日,万病除。两目明,见物益明。予表亲有病目者,服此酒十余日,翳皆消尽。
治诸目疾
右盛热汤满器,铜器尤佳,以手掬熨眼,眼紧闭勿开,亦勿以手揉眼,但掬汤冷即已。若有疾,一日可三四为之;无疾,日一两次,沃令眼明。此法最治赤目及脸眦痒(3)。予自十八岁因书小字病目,楚痛凡三十年,用此法遂永瘥。枢密邵兴宗苦目昏,用此法逾年后,遂能灯下观细字。大率血得温则荣释,目全要血养。若冲风冒冷,归即沃之,极有益于目。
点眼熊胆膏
古铜钱二十一枚,完用。 菊花四两(4)。 黄连 郁金 黄柏各二两。以上菊花揉碎,黄连以下三物细剉,用水二升,银石器中慢火熬至一升,
新布滤去滓,入后药。 铅丹 玄精石 井泉石 龙骨 不灰木 芜荑去皮。 蕤仁去壳。 代赭石各半两。 滑石 乌贼鱼骨去坚处。
各一两。以上细研成膏粉,入蜜六两,并前药汁和匀银器中,重汤煮六时辰,再以新绵绞滤去滓,入后药。 硼砂 麒麟竭 没药 青盐 铜青各半两。 川牙硝一两。 乳香一分。 麝香 生龙脑各一钱。 水银粉二钱。 熊胆半斤(5)。 雄雀粉七粒(6)。 硇砂一钱半。
右并细研,罗过再研,如面,入前药内(7),再用重汤煮如稀饧。如要为丸,即便熬,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每用一丸,水化。并以铜箸点两眦。此本舒州甘露山俨长老方,治目疾殊圣。久患瘀肉、睑烂诸疾,点此无不瘥者。暴赤目、风痒,只点三两次即瘥。有人瘀肉满眼,用此亦消尽,清明如未病时。熬药须用银器,皆须上品药,洗濯拣择极细,方有效。
苘实散
治眼。
苘麻子,以柳木制硙子磨之,马尾筛取黄肉,其乌壳弃不用,每十两可得四两精肉。非柳木硙不能去壳碾为末。取猪肝薄切裛药中,令相著。用缓火灸肝熟(8),为末。临卧,陈米饮调下二钱。一法,煎酽酸醋为丸,每服二十丸;一法,取苘实内囊蒸一次(9),暴干为末,或散或蜜丸,温水下。予亲家女子儿童时病翳,一目中五翳,病十五年,治之莫愈,医者皆以为不可疗之疾。试用灸肝散十许日,一翳消,逾月消尽,目如为儿时。
治眼齿
前日与欧阳叔弼、晁无咎、张文潜同在戒坛,余病目昏,数以热水洗之。文潜曰:“忌点洗,目有病当存之,齿有病当劳之,不可同也。治目当如治民,治齿当如治军;治民当如曹参之治齐,治军当如商鞅之治秦。”颇有理,故追录之。
狸鸠丸
治内障、青盲、翳晕及时暂昏暗一切眼疾。
花鸠一只。去毛、肠、嘴、足,炙熟。 羊肝一具。炒。 细辛 防风 肉桂 黄连 牡蛎 甘菊花 白蒺藜各五两。 白茯苓 瞿麦各四两。 羌活三两。 蔓菁子二升。蒸三炊。 蕤仁半升。 决明二合。
右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空心日午、临卧茶酒下。半月见效。忌房事、五辛、猪、鸡、鱼、蒜。楚医陈中立双盲数年,服此,视物依旧。
偏头痛方
裕陵传王荆公“偏头痛方”,云是禁中秘方。用生莱菔汁一蚬壳,仰卧注鼻中,左痛注右,右痛注左,或两鼻皆注亦可。数十年患,皆一注而愈。荆公与仆言,已愈数人矣。
硫黄丸
治头痛。
硫黄二两。细研。 硝石一两。
右水丸指头大,空心蜡茶嚼下。予中表兄病头风二十余年,每发,头痛如破,数日不食,百方不能疗。医田滋见之,曰:“老母病此数十年,得一药遂效。”就求得之十丸,日服一丸。十余日后,滋复来云:“头痛平日食何物即发?”答云:“最苦饮酒食鱼。”滋取鱼酒,令恣食云:“服此药十枚,岂复有头痛耶!”如其言食之,竟不发,自此遂瘥。予与滋相识数岁,临别以此方见遗。陈州怀医有此药,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暑暍懵冒者,冰冷水服,下咽即豁然清爽。伤冷,以沸艾汤下。
葫芦巴散
治气攻头痛。
葫芦巴微炒。 三棱剉,醋浸一宿,炒干。各一两。 干姜炮。一分。
右为末,每服二钱,温生姜汤或酒调下。凡气攻头痛,一服即瘥。万法不愈,头痛如破者,服之即愈,尤利妇人。姻家有病疟,差后头痛,号呼十余日,百方不效,用一服,如失。小小头痛更捷。
治鼻衄
取河阳石炭心,如无,只用光明者为末,新水下,立止。又法:鼻左衄用绵塞右耳;右衄,塞左耳,神应。余亦曾用之。
刺蓟散
治鼻衄。
大蓟根一两。 相思子半两。
右每服十钱(10),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王朝散女子大衄,一日已昏不识人,举家发哭,用药皆无效。有人传此方,一服止。
治鼻衄不可止欲绝者
用茅花,无,即以根代,每服一大把。剉,水两碗煎浓汁一碗,分二服。林次中御史在楚州,尝访一故人,久之不出,或问之,云:“子妇衄血垂尽,方救视,未及延客。”坐中一客云:“适有药。”急令掇茅花一大把,煎浓汁一碗,带囊中取一小红丸二粒,茅花煎汤吞下,一服即瘥。问其方,不言。后有人闻之,曰:“此止是茅花之功耳。”试复问之,其人大笑曰:“诚如此。”红丸乃含香硃砂丸,恐不信茅花之功,以此为记耳。予在鄜延,一将官卒病衄甚困,以此疗之即瘥。又徐德占教衄者,急灸项后、发际、两筋间宛穴中三壮,立定。盖血自此入脑注鼻中,常人以线勒颈后,尚可止衄,此灸决效无疑。
又方
用青蒿纳鼻中,即止。
又方
治鼻衄久不止,昏晕。
棕榈皮不以多少烧灰。
右,随鼻左右搐之。
绿云膏
治口疮。
黄柏半两。 螺子黛二钱。
右同研如碧玉色,临卧置舌根下一字,咽津无妨,迟明瘥。凡口疮不可失睡,一夜失睡,口疮顿增。
灸牙疼法
随左右所患肩尖微近后骨缝中,小举臂取之,当骨解陷中,灸五壮。予目睹灸数人皆愈。灸毕,项大痛,良久乃定,永不发。予亲病齿,百方治之皆不验,用此法灸遂瘥。
服松脂法
松脂以真定者为良。细布袋盛,清水百沸汤煮,浮水面者,以新竹罩篱掠取投新水中。久煮不出者,皆弃不用。入生白茯苓末,不制,但削去皮,捣罗细末耳,拌匀,每日早取三钱匕著口中。用少热水搅漱,仍以脂如常法热揩齿。毕,更以热水咽之,仍漱吐如常法,能牢牙、驻颜、乌髭也。赠米元章。
水气肿满法(11)
张微之屡验。【原案】《圣济总录》名“商陆豆汤”。
生商陆切作麻豆大。 赤小豆如商陆之多。 鲫鱼三尾。去肠,存鳞。右二物,实鱼腹中,取盈线缚之,水三升缓煮,赤豆烂,取,去鱼,只取二物。空腹食之,以鱼汁送下。不汗则利即瘥,甚者过二日再为之,不过三剂。微之家乳姥病水饮,一剂愈。
逐气散
《博济》治气(12)。
白商陆根去粗皮,薄切,阴干或晒干。右为末,黄颡鱼三尾、大蒜三瓣、绿豆一合、水一升,同煮。以豆烂为度。先食豆,饮汁送下。又以汁下药末二钱,水化为气,内消。省郎王申病水气,四体悉满,不能坐卧,夜倚壁而立,服一剂即愈。
二姜散
治小肠气。
高良姜 干姜等分。炮八分,留二分,椎。
右一大钱,用续随子,去皮,细研。纸裹,出油,取白霜入一字。将热酒一盏,入猪胆汁十数滴,同调下,一服瘥。
川楝散
治小肠气、下元闭塞不通。
川楝子一两。和皮破为四片。 巴豆一两。并壳捶令碎。
右同和匀,入铫内,炒令紫色。取出,去巴豆,只取川楝子。净刷,去末,每服一钱。先炒茴香,秤一钱令香,用酒一盏冲,更煎三五沸,去滓,调川楝子末,连进二服,得下泄,立瘥。此方同治远年里外臁疮方,于建安军中人吴美得之。
仓卒散
治小肠气。
山栀子四十九枚,烧半过。 附子一枚,炮。
右每服二钱,酒一盏,煎至八分(13),入盐一捻,温服。脾肾气挛急、极痛不可屈伸、腹中冷重如石、痛不可忍、自汗如泻、手足冰冷久不瘥、卧欲死者,服此药一剂,忽如失去,甚者两服瘥。余自得效,亦屡以治人,皆验。
断弓弦散
治小肠气。
五灵脂 蒲黄等分。
右二物,先用酽醋一合,熬药成膏,以水一小盏,煎至六七分,热呷。此又名“失笑散”,疗妇人血气尤验。曾有妇人病心腹痛,欲死十余日,百药不验,服此亦愈。
治小便数方
并治渴。
取纯糯米糍一手大,临卧炙,令软熟,啖之,以温酒送下,不饮酒人温汤下,多啖弥佳。行坐良久,待心间空便睡。一夜十余行者,当夜便止。予尝以为戏术,与人赌物,用之如有神圣。或言假火气温水送,不然也。大都糯稻主缩水,凡人夜饮酒者,是夜辄不尿,此糯米之力也。又记一事:予故人刘正夫罢官闽州,次建溪,叩一大家求舍,闭门不纳。既而使人谢云:“其父有甚病,不能延客。”刘问其状,曰:“病渴,殆死矣。”刘许为其营药,俄而其子弟群至,求治其父。刘即烧药与之,明日来谢,云饮药一杯,是夜啜水减七八分。此刘君目击者。其方用糯稻稈,斩去穗及根,取其中心,净器中烧作灰。每用一合许,汤一碗,沃浸良久,澄去滓,尝其味如薄灰汁。乘渴顿饮之。此亦糯米缩水之一验也,故因附此。
又方
治小便不通。
琥珀研成粉,每服二钱,煎萱草根浓汁调下,空心服。予友人曾小肠秘甚成淋,每旋只一二滴,痛楚至甚,用恶药逐之,皆不通。王郇公与此药,一服遂通。人有病痔肠肿,因不能尿,候如淋疾,他药不能通,惟此法可治。
茯苓散
治梦中遗泄。
坚白茯苓为末,每服五钱,温水调下,空心食前临卧服,一日四五服。方书言梦泄,皆云肾虚,但补肾涩精,然亦未尝有验。予论之,此疾有三证:一者至虚,肾不能摄精,心不能摄念,或梦而泄,或不梦而泄。此候皆重,须大服补药。然人病此者甚少,其余皆只是心虚,或心热,因心有所感,故梦而泄。此候差轻,人之患者,多是此候,但服茯苓散自瘥。予累以拯人,皆良验。又有少年气盛或鳏夫道人强制情欲,因念而泄。此为无病,医及摄生家多言梦寐甚于房劳,此殆不然。予尝验之,人之病天行未复而犯房劳者多死,至于梦寐,则未尝致困,此决然可知,但梦寐自有轻重耳。
香姜散
治久患脾泄。出《博济方》。
生姜四两。 黄连一两。
右剉如豆大,慢火一处炒,令姜干脆深赤。去姜,取黄连为细末,每服二钱(14),空腹蜡茶清下,不过二服即愈。
暴下方
欧阳文忠公尝得暴下,国医不能愈。夫人云:“市人有此药,三文一贴,甚效。”公云:“吾辈脏腑,与市人不同,不可服。”夫人使以国医药杂进之,一服而愈。公召卖者厚遗之,求其方,久之,乃肯传。但用车前子一味为末,米饮下二钱匕,云:“此药利水道而不动气,水道利则清浊分,谷脏自止矣。”
治泻痢方
肉豆蔻刳作瓮子,入通明乳香少许,复以末塞之,不尽,即用面和少许,裹豆蔻煨熟,焦黄为度。三物皆研末,仍以茶末对烹之。
四神散
治痢。
干姜 黄连 当归 黄柏皆炒。各等分。
右为末,乌梅一个,煎汤调下二大钱。水泻等分,赤痢加黄柏,白痢加姜,后重肠痛加黄连,腹中痛加当归,并空心食前服。予家常作此药,夏月最获用。大凡泻痢,宜食酸苦,忌甘咸。盖酸收苦坚,甘缓咸濡,不可不知也。
芍药散
治痢。
茱萸炒。半两。 黄连炒。 赤芍药各一两。
右三味水煎服(15)。
陈应之疗痢血方
丞相曾鲁公痢血百余日,国医无能疗者。应之取盐水梅,除核,研一枚,合蜡茶,加醋汤沃服之,一啜而瘥。又丞相庄肃梁公亦痢血,应之曰:“此授水谷,当用三物散。”亦数服而愈。三物散用胡黄连、乌梅肉、灶下土,等分为末,蜡茶清调下,食前空腹温服。
樗根散
治水泻、里急后重。
樗根皮一两。 枳壳半两(16)。 甘草一钱(17)。
右粥饮下二钱,食前一服止。
健脾散
治胃虚泄泻,老人脏泄尤效。
乌头炮。三分。 厚朴姜汁炙。 甘草炙。 干姜炮。各一分。
右服一钱,水三合、生姜三片,煎至二合,热服,并二服止。予家尝贮此药,治脾泄极验。
宪宗赐马总治泻痢腹痛方
生姜,和皮切碎如粟米,用一大盏,并草茶相对煎服。元祐二年,欧阳文忠公得此疾,百药不效,予传此方而愈。
治肠痔下血如注久不瘥者
右件唯用市河中水,每遇更衣罢,便冷沃之,久沃为佳,久患者皆瘥。予始得于信州侯使君,曰沃之两次即瘥。予用之亦再沃而瘥,并与数人用,皆然,神奇可惊,不类他药。无河水,井水亦可。
疗寸白虫
锡沙作银泥者,即以黄丹代,油和桐子大。 芜荑 槟榔二物等分为散。
右煎石榴根浓汁半升,下散三钱,丸五枚,中夜服,旦日下。予少时病白虫,始则逾粳米,数岁之后遂长寸余,古说虫长盈尺人即死。以药攻之,下虫数合,或如带,长尺余,蟠蜒如猪脏,熠熠而动。其末寸断,辄为一虫。虫去,病少已。后数月复如初,如是者数四。后得此方服之,虫悉化为水,自此永断。
(1) 千缗汤:《知》本作“半夏汤”。
(2) 硝石:《知》本作“黄消石”。
(3) “脸眦”:《知》本作“睑眥”。
(4) 四:《知》本作“一”。《知》本案:馆本“四两”。
(5) 斤:《知》本作“个”。
(6) 粉:《知》本作“粪”。
(7) 药:《知》本作“膏”。
(8) 用:《知》本作“家”。灸:《知》本作“炙”。
(9) 次:《知》本作“炊”。
(10) 十:《知》本作“一”。《知》本案:馆本作“十钱”。
(11) 水气肿满法:《知》本作“治水气肿满法”。
(12) 气:《知》本作“水气”。
(13) 八:《知》本作“七”。《知》本案:馆本“八分”。
(14) 二:《知》本作“一”。
(15) 三味:《知》本作“二钱”。
(16) 半:原无,据《知》本补,《丛初》本作“一”。
(17) 一钱:《知》本作“炙,一分。”